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349.13KB ,
资源ID:87158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7158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北石家庄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自习考试历史试卷(47) 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北石家庄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自习考试历史试卷(47) WORD版含答案.docx

1、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8级 历史 学科自习考试试卷(47) 做题人 一、单选题1第25届联合国大会之后,尼克松意识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经无可挽回地瓦解了”。1970年,美国被调查的33份主流报纸中,有27份报纸“直率地表示支持让北京获得席位”。由此可见A中美关系已开始实现正常化 B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C美国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D国际社会需中国发挥应有作用21973年5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向国会作的外交政策报告中,没有在中国一章中谈及台湾问题,而是在亚洲一章中提到“台湾人民”,而不是“中华民国”。这说明A中美两国有关台湾问题已经解决 B美国外交遵守“一个中国”原则C尼克松坚

2、持了中美联合公报精神 D中美两国正式建交障碍已清除3“会议期间周恩来与之打交道的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各类国家的代表人物。他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绝不再被同一阵营国家拖入与美国的战争。”新中国在该会议上A倡导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以“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亚非友好C应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争端 D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4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

3、明我国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51972年起毛泽东、周恩来批准“四三方案”,动用几十亿美元和200亿人民币,从西方和日本引进26个大型先进成套技术设备,建立了几十个冶金、化肥、纺织大型企业。下列选项解读正确的是A中国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初步建成 B毛泽东执政时开始启动对外开放C外交环境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D拉开了中国与西方经济往来的序幕6“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这里的“它”是指A日内瓦会议的顺利召开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4、C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功建立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制定719641978年,国家在川贵、云、陕、甘、宁、青等中西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新建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沿海一些工业企业也搬迁到西部和西北地区,这就是“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旨在A改变旧有工业布局 B加快发展内地经济C备战应对国际局势 D创新科技调整经济81979年7月1日,中美签订贸易关系协定。1990年底,美国在各国来华投资中居首位。1991年,中美双边贸易额增长到142亿美元,比1979年增长近五倍。1978年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国成为日本对外投资的重要市场。1988年,日本

5、在中国投资兴办三资企业共654家,协议总额21.94亿美元。这表明A外交政策的调整利于经济建设 B中国外交全面非意识形态化C美国、日本资本的新一轮扩张 D中国的发展严重依赖于外国91971年11月8日的美国时代周刊以周恩来为封面人物,封面左上角写着“中国人来了”。这里的“中国人来了”依据的重大历史事件应该是A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国人可以自由出入美国101972年,针对尼克松访华的转播问题,美方提出由美国卫星转播,中国政府提出,中国租用美国卫星,由美国缴纳合理费用后使用。这体现了当时中国外交A仍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B意在强调中国的主导

6、地位C表现出了强烈的主权原则D蕴含了反对霸权主义思想11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咨文主要表达的信息是A强调中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 B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C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D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121967年,中国政府与坦桑尼亚、赞比亚签订协定,向两国提供无息的、不附带任何条件的贷款援建坦赞铁路:2003年,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安哥拉签署协议,以该国未来开采的石油为偿付,提供贷款帮助安哥拉进行

7、基础设施建设。这反映出,新时期中国援非的特点是A政府主导注重实效 B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C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D援助与投资有机结合13罗斯福新政是世界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但从新中国成立到1981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却没有任何文字表述。1982年,罗斯福新政首次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出现在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本中。对这一现象最合理解读是A中美之间意识形态差异日益消失 B时代变化影响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C历史教科书客观地反映了历史真相 D中国与世界逐步从隔绝走向联系14下表是特定时间中“国际国内”密切联系的重大历史事件,促成这一联系的主要原因是A国内变化决定国际变化 B国际变化影响国内变化C意识形态差异根本不同

8、 D国家利益决定国际联系151967年10月,尼克松在外交事务上发表文章称:“任何美国的对亚洲政策都必须紧紧抓住中国的现实长远的观点来看,我们实在不能永远将中国置于国际大家庭之外。”尼克松的这种态度主要是考虑A重构美国的全球战略B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违逆C孤立中国政策已破产D取得越南战争的最终胜利161973年关于接收来华留学生计划和留学生工作若干问题的请示报告中指出,对阿尔巴尼亚、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要求尽量满足,对亚、非、拉已建交的友好国家有重点地、少量地赠给奖学金名额;对欧洲、北美、大洋洲国家及日本一般不提供奖学金。此时的留学教育A有利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 B为改革开放后的留学教育提供了借

9、鉴C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D为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大量人才17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A致力于加强亚洲各国的合作 B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C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D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18如表新中国“驱蒋纳我”提案在联大中投票数统计表,如表所示现象A反映资本主义阵营矛盾重重B推动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C说明求同存异原则成为共识D表明中国已经打破外交僵局191950年,

10、中国、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此举A促进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 B推动中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C推动“一五”计划顺利实施 D促成“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20如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美国B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C甲是英国、乙是中国、丙是法国D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21建国初期中苏签约:“共同防止日

11、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之重新侵略”,2001年中俄两国签约:“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对此解读准确的是A中俄关系是中国最重要的大国关系B当今的中国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C中日两国的矛盾得以解决D中俄合作以军事领域为主22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的一封电报中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这种判断的依据是,中国政府提出了A另起炉灶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求同存异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23据统计,改革开放之后,“政治发展、政治文化、民主政治、政治参与、政治体制改革、政

12、治制度”等关键词获得中国政治学者较多的关注。近年来,“社会治理、执政能力、执政党建设、法治政府、政府治理、政府创新、政府能力、国家治理、协商政治、基层党建、基层民主、基层自治”等关键词被引用频次较高。这表明A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臻于成熟 B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成效显著C政治研究密切关注重大现实问题 D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政治体制改革24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主动对华提供贷款,三次贷款共25000万美元,年息均为3厘。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再次主动给中国3亿美元贷款,年息1%,分10年还清。苏联的这两次主动对华贷款A都有利于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B都与当时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有关C都明显提高了当时中国的

13、国际地位 D都长期影响了中国基本国策的制定25196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农业六十条(修正案)”,缩小社队规模,取消公共食堂制,对于供给制问题,规定社员一切收入都“按劳动工分进行分配”。这一修正案A推动了经济结构改革B调整了农村的生产关系C结束了人民公社体制D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26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我国通过统购、统销制度对农产品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过程实行计划管理(如下图所示),并在各个环节上推行具体措施向社会灌输国家意识该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A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进一步提高农业商品化程度 D获取国家工业化建设经济资源27下表反映了194

14、9-1955年我国私营工业加工订货的发展情况(单位:亿元)。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A私营工业的发展为工业化奠定基础 B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已完成C加工订货成为工业改造的主要手段 D私营工业逐渐失去独立地位28下表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几个经济数据的统计表。该表统计数据表明项目195019511952195319541955私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元)435759286801784872226878私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指数100136156180166158公私合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元)425765539297108801340113358公私合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指数10015421

15、8255315314据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下册制表A我国开展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已完成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C生产关系改造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D建国初期重工业的经济基础极为薄弱29下表是我国“一五”时期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与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变化的比较(以1952年为100)此变化反映出A政府重视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农村生产关系已发生根本变化C农产品收购价高于工业品零售价 D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速不均衡301953年至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在进口中所占比重年均达到92.36%,高于经济恢复时期年均84.7%的水平;消费资料所占比重仅为7.64%,较经济恢复时期的15.3%有

16、较大下降。这一变化反映了A经济发展加大消费资料供给 B经济建设深受外来模式影响C生产关系变革减少进口需求 D西方国家经济封锁已经打破31下表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拖拉机生产及机耕面积完成情况据表可以推知A国家工业布局均衡 B农业机械化与合作化相互促进C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生产领域出现明显的冒进现象321950年统计数据显示,辽宁本溪和鞍山钢铁产量占全国产量80%,沈阳拥有2000多家工厂,200多种工业。这些工业中心电力供应主要来自鸭绿江水电站。这说明,当时A苏联援助发挥了重要作用 B巩固国防安全十分迫切C一五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 D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33下表1949196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

17、恢复和增长期19491952年19531957年19631965年工业3619.27.9农业144.511.1出现表所述现象的共同原因是A利用市场调节手段 B改变了所有制结构C改善经济结构比例 D发挥政府主导作用341962年,中共中央下发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明确规定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此后,人民公社数量较核算单位下放前增加了15534个,增加27.72%,生产队增加了895502个,增加19.58%。这一变化A克服了公社体制的弊端 B扩大了人民公社的规模C改变了农村所有制形式 D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351962年初,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

18、”),会上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从建设“工业体系”变更为建设“经济体系”。这一变更A纠正了“大跃进”的错误B标志着科学发展理念形成C有利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D确立了经济发展明确目标361953年,需由国家供应的商品粮比1952年增加了31%;而从土改后的粮食生产状况看,当年的粮食收购计划难以完成,粮食供应不足。这表明A农村生产关系急需调整B工业化增加了原料需求C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D粮食收购渠道需多样化37新中国的某次经济会议提出“取消供给制,实行评工记分”“粮食征购量减少212亿斤”“允许猪、鸡、蛋、烤烟等二类产品上市出售,自由定价”。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A恢复农业生产B调整公社体制C实现五

19、年计划D探索市场经济38下图为新中国某一时期主要农产品变化统计图(单位:万吨)。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当时中国粮食产量下降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密切相关B国家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而出台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C国家大力发展糖料、油料和棉花等经济作物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D党和政府大力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9从1953年开始,粮、棉、油等几十种农产品陆续被纳入国家统购统销范围之内。到1957年,国家统配物资和部管物资的种类由227种增至532种。这一政策的推行A加快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B密切了城乡间经济联系和互通C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现代化 D适应了加速实现工

20、业化的需要40下图中从甲到乙的变化反映的历史过程是A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 B从“一五”计划到“大跃进”C从“大跃进”到国民经济调整 D从国民经济调整到“文革”发动二、非选择题41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不是唯一的,世界各地区的现代化道路各有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早期西欧现代化和晚近东亚现代化不同启动背景与方式比较西欧内源性现代化东亚外源性现代化现代化启动内部条件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引发长期的渐进性的社会内部变革内部资本主义因素微弱,外来挑战造成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自我转型困难现代化启动外部条件开辟海外市场,拥有通过殖民扩张进行资源掠夺、资本积累、移民等先占优势被西方殖民主义边缘化或半边

21、缘化,但可利用外资、外债和外国先进技术,发挥迟发展优势现代化启动的顺序一般以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为先导,推动政治改革或革命,变革的总趋势是自下而上一般以政治革命或改革运动为先导,推动经济改革与技术更新,变革的总趋势是自上而下现代化主流模式与战略自主型市场经济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非自主型的中央统制经济或混合经济强制性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摘编自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1)依据西欧现代化启动外部条件,指出15世纪发生了什么历史大事,成为西欧现代化启动的催化剂?其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2)以19世纪后半期近代中国两次重大变革运动为例,解释东亚现代化启动的顺序。(3)以20世纪5070年代(

22、改革前)我国的经济建设为例,解释东亚现代化的主流模式与战略。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8级 历史 学科自习考试试卷(47)参考答案1D【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这个时期很多国家希望中国重返联合国,而美国的多家主流媒体也表示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席位,这些都说明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国际社会希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中的历史现象都发生在尼克松访华之前,当时中美关系没有实现正常化,排除;B项,该项表述不符合历史事实,联合国多数国家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不等于说大多数国家就反对美国,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当时“冷战”没有结束,所以不能说“冷战”政策彻底破产,排除。2

23、C【解析】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同年签署中美联合公报,美国声明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3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外交政策报告中,在亚洲一章中提到“台湾人民”,而不是“中华民国”,说明尼克松坚持了中美联合公报精神,故C正确;A项中“已经解决”不符合史实,排除A;题干只涉及尼克松个人的坚持,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国外交遵守“一个中国”原则,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表明尼克松坚持了中美联合公报精神,无法体现中美两国正式建交障碍已清除,排除D。3C【解析】根据材料“周恩来”“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24、知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该会议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争端,故C项正确。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故AD项错误。“求同存异”提出于1955年万隆会议中提出,故B项错误。4C【解析】题干中所描述的我国对待外债问题态度和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思想观念的变化过程,这一转折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从不借外债到要借外债,这也体现了从相对封闭走向主动开放,所以C项最符合题意。5C【解析】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推动中国从日本引进技术,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C项正确。现代化工业体系初步建成于“一五”计划后,A项排除。毛泽东执政时,中国仍然坚持计划

25、经济体制,尚未启动对外开放,B项排除。此时中国与西方的经济交流有限,1978年改革开放后与西方经济往来的序幕才真正拉开, D项排除。6D【解析】从材料中的“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来看,这里的“它”是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制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成为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故答案为D项。日内瓦会议的顺利召开和“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是新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运用,排除A、B项;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功建立是在2001年,排除C项。7C【解析】本题考查中苏关系。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

26、,致使中国外部安全环境恶化,中国为应对这一国际局势,加强了内地的国防军事等发展。故答案为C项。AB项,改变旧有工业布局、发展内地经济并非主观目的,而是客观结果,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已经完成,而且这次调整主要是调节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比例,与材料中“中西部地区”“三线建设”无关,排除。8A【解析】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与美日外交关系的改善,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吸引了外资,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说明外交政策的调整有利于经济建设。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绝对,排除;吸引外资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需要,与外国资本扩张不同,排除C项;吸引外资有助于中国经济建设

27、,但“严重依赖于外国”说法错误,排除D项。9A【解析】根据材料“1971年11月8日”“中国人来了”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中国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A项正确。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C。“中国人来了”并非指中国人可以自由出入美国,而是指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崭新的面貌登上世界舞台,排除D。10C【解析】对尼克松访华的转播问题,中国的做法争取了主动,但是不拒绝美国使用,体现了明显的主权意识,选项C正确;尼克松访华这一事件本身就突破了意识形态,而且美国也可以转播,说明意识形态并不明显

28、,选项A排除;转播尼克松访华属于外交领域,涉及中美两国关系,这里不存在谁占据主导问题,排除B;中国允许美国转播,但是中国掌握转播权,这里并未体现反对霸权主义,而且美国并未在这件事情上体现出霸权主义,排除D。11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强调中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故A排除;中美关系开始趋于正常化,在1972年,故B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

29、政策,故D排除。12D【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新时期中国向安哥拉提供低息贷款用于建设铁路、公路、农业灌溉、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安哥拉以石油资源还贷,这体现了新时期中国援助非洲与投资有机结合,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政府主导注重实效是中国援非的总体特征,不是新时期中国援非的特点;B选项错误,1967年坦赞铁路的援建也属于基础设施建设,不是新时期中国援非的特点;C选项错误,中国与非洲并非处于同一区域,中国援非不属于新型区域合作。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3B【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新中国成立至1981年间属于中美关系相对不友好的时期,所以在新中国成立至1981年间我国中

30、学历史教科书中也就没有任何文字表述,其实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时代变化影响也会影响教学内容的选择,故B正确;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差异不会消失,A错误;罗斯福新政是世界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在新中国成立至1981年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也就没有任何文字表述,所以历史教科书没有客观地反映了历史真相,C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4D【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材料“新中国建立、中苏建交、告台湾同胞书、中美建交”反映了新中国、苏联、美国的国家利益决定了中苏、中美关系的变化,故D正确;中国国内的变化并不是国际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故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国内变化与国际变化的紧密联系

31、,不是国际变化影响国内变化,故B排除;当时中苏意识形态相同,故C排除。15A【解析】材料信息“任何美国的对亚洲政策都必须紧紧抓住中国的现实长远的观点来看,我们实在不能永远将中国置于国际大家庭之外”体现了尼克松试图改善与中国关系的意图。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态度主要是基于美国霸权地位动摇、重构美国的全球战略的考虑,故A 正确;这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没有关系,故B错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故C错误;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故D 说法错误。 16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我国在1973年高等学校对外交流并未局限于社会主义国家,已经有了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留学交流,有利于为改革开放后

32、我国加强对外留学交流奠定基础,故B项符合题意;1973年中苏关系已经恶化,社会主义阵营已经瓦解,排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时间是1995年,排除C项;从材料看不出交流学习的内容以及留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排除D项。故选B。17B【解析】根据材料“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可知当今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故B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中的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不符,排除。亚太经合组织奉行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合作原则,C项“主导”说法错误,故C项

33、排除。18B【解析】根据新中国“驱蒋纳我”提案在联大会议通过数逐步呈上升趋势,1970年赞成中国的票数首次超过了反对票,最终于1971年完成中国的重返联合国。说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使美国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即“驱蒋纳我”提案在联大通过票数的增多推动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故选B;提案投票中无法确认是哪国投票,同时即使资本主义国家投票支持中国也不能体现国家矛盾,A错误;求同存异是1955年万隆会议精神,C错误;打破外交僵局的是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D错误。19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可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有利于打破西方国家

34、对新中国的包围和封锁,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有力地支援了新中国经济建设。故答案选C。中苏没有建立经济政治一体化,排除A;中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在1949年10月3日,排除B;“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是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后建立的,排除D。20B【解析】结合所学分析选项内容可知,20世纪50-70年代世界政治呈现美苏两极格局,美苏对抗是主流,50年代中国“一边倒”向苏联,与美国是敌对关系,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所以三幅图中始终对抗的甲丙分别是美国和苏联,乙是中国,因此B选项正确;在此时期日本长期追随美国,并非对抗关系,A选项错误;在此时期英法同属资本主义阵营,并非对抗关系,C选

35、项错误;50年代日本追随美国敌视中国,并非合作关系,D选项错误。故选B。21B【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的中苏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具有军事结盟性质,体现了新中国初期实行的“一边倒”政策,而2001年“不针对第三国”体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在与他国建交的时候强调国家之间应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说明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B项正确;中俄关系虽然很重要,但并非最重要的大国关系,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日两国矛盾,并且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中俄合作并不是以军事领域为中心,材料主要体现了当今中国积极发展

36、睦邻友好关系的现象,D项错误。22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史料解读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中时间“1953年”可以直接排除CD项(都是20世纪70年代);而“一边倒”强调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关系,与信息“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不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故选。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3C【解析】根据“社会治理、执政能力、执政党建设、法治政府、政府治理、政府创新、政府能力、国家治理、

37、协商政治、基层党建、基层民主、基层自治”等关键词被引用频次较高”可以看出,政治研究密切关注重大现实问题,C正确;材料并没有特别突出强调法制的内容,也无法证明走向成熟,排除A;B项不全面,只是材料中的一个部分,排除;材料并不是在说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排除D;24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全面侵华,东亚国际格局发生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两大阵营形成,中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主动向中国贷款,国际格局发生变化。综上分析可知,两次主动贷款都是由于当时国际格局的变化。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的贷款主要是用于对日的战争,排除;C项,苏联

38、主动向中国贷款的原因是由于但是国际格局发生变化,而不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接受贷款与提高国际地位也无关系,排除;D项,“长期”表述不符合史实,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策略,但是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国策相继进行调整,该项表述夸大了贷款的作用,排除。25B【解析】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中央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材料中“缩小社队规模,取消公共食堂制”明显是针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B正确;材料中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不是经济结构改革,A错误;人民公社体制结束是改革开放之后,C错误;国民经济的恢复的完成是1952年,D错误。26D【解析】由“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国家

39、对农业和农村 “统购、统销 ”,“计划管理”并在“各个环节”“灌输国家意识”可知,传统经济体制优先国家,优先重点项目,强调计划性,所以D项正确。A项是农村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发生在1956年,与材料无关。B项不是目的,是背景,C项与当时史实不符,计划经济忽视市场和商品关系。故D项正确。27D【解析】从材料看.19491955年加工订货、统购产值占全国私营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趋于上涨,自产自销价值趋于下降,其所占百分比也逐渐减小,由此可以看出,在工业方面,国家资本主义发展迅猛,私营工业逐渐失去独立地位,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私营工业萎缩,并非发展,故排除A项;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于1956年,

40、故B项错误;仅从材料无法断定加工订货是工业改造的主要手段,故排除C项。28C【解析】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公私合营的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指数都明显增加,反映出当时三大改造由私有制变成公有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故C正确;我国开展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指的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但与题意不符,故A排除;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建国初期就已出现,但不符合题意,故B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重工业基础薄弱”,故D排除。29A【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1953 年到 1957 年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总指数增长 20.2%,而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只增长 2.2%这表明政府一定程度上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

41、价格,稳定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以便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故选A;一五计划时期农村生产关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当时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虽有所缩小,但工业品零售价格仍高于农产品价格,故C项错误;表格比较的是农产品和工业品的零售价格指数,不能说明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速不均衡,故D项错误。30B【解析】材料显示1953-1957年生产资料进口比重远远高于消费资料的进口比重,联系当时中国正进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才导致这种情况,根据所学知识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深受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答案为B。消费进口比重低说明国家减少了消费资料的供给,A错误。生产资料和消费

42、资料进口比重不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C错误。1953-1957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并没有打破,D错误。31B【解析】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拖拉机生产及机耕面积完成情况”看,实际生产比“计划”高出数倍,结合时代背景可知B项正确。材料没有给出工业布局情况,更看不出“均衡”,A项错误;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在一五计划之前的1952年己完成,C项不符合史实;一五计划期间各方面积极配合,计划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并不是冒进,D项错误。32B【解析】根据材料“1950年统计数据显示这些工业中心电力供应主要来自鸭绿江水电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美国入朝作战严重威胁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安全,因此体现的是巩

43、固国防安全十分迫切,B选项符合题意。苏联援助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一五计划的时间是1953年1957年,C选项排除。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D选项排除。33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1949-1952年是中国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调整工商业;1953-1957年为中国的“一五”计划,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发展国民经济;1962年政府制定了八字方针,1965年,调整工作基本完成,1949-1965年中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的共同原因都有政府的主导,故选项D选项;1949-1965年中国都处于计划经济的控制下,没有市场调节,故排除A

44、选项;1949-1965年中国都是公有制,故排除B选项;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等,而材料只提到了产业结构,故排除C选项。34D【解析】材料中“明确规定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可知,核算权下放到生产队,适度缩小了公社和生产队的规模,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人民公社体制“一大二公”的弊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一定提高,但无法根本上消除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病。故答案为D项,AB项排除。C项,生产核算权下放不代表改变所有制形式,排除。35C【解析】 “经济体系”相对“工业体系”更全面些,有利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C正确;纠正了“大跃进”错误的说法并不全面,排除A;1962年依然是

45、左倾思想,并未标志着科学发展理念形成,排除B;题干信息谈不上明确,排除D。36A【解析】1953年(即土改后),受小农生产分散、落后等影响,当年的国家粮食收购计划难以完成,表明农村生产关系急需调整,A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工业化增加了原料需求”,B项错误;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在1952年底已经完成,C项错误;“粮食收购渠道需多样化”与材料内容无关,D项错误。37A【解析】根据“取消供给制,实行评工记分”“粮食征购量减少212亿斤”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会议强调的是对当前的经济进行调整,以恢复与发展农业,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要调整公社体制,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农业的调整,与工业生产

46、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市场经济无关,排除D项。38B【解析】根据图片材料可知,从1957年到1961年,粮食、糖料、油料、棉花的产量不断下降,可知是“左”倾错误影响了国民经济发展,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党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B项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已经超额完成,与图示时间不符,排除A;C项内容与材料信息矛盾,糖料、油料和棉花等产量减少,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排除;D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所以选B39D【解析】材料叙述的是国家统购统销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加强了国家对粮、棉、油等农产品的统一调配,适应了当时国家工业化的需要,故D项正确。材料中论述的

47、是国家统购统销政策不是加快推进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错误;密切了城乡间经济联系和互通不符合材料主旨,错误;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现代化显然不符合材料中国家统购统销政策的作用,C错误。40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显示1959年到1964年城市人口由增加到减少,结合知识可知,1959年经济困难局面出现,城市人口开始减少,1960年开始国民经济调整,1966年文革开始,故D项符合时间范围,D项正确。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是1952年到1957年,故A项排除。从“一五”计划到“大跃进”是1953年到1958年,故B项排除。“大跃进”是1958年,故C项排除。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国民经济调整41(1)大事: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影响:促使世界由相互孤立到逐渐连成整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基础。(2)解释:洋务运动主张学习并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戊戌变法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从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进行变革,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启蒙,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3)解释:国家制定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运用国家政权力量发展经济。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