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71113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3.9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73页
第73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74页
第74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75页
第75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76页
第76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77页
第77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78页
第78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79页
第79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80页
第80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81页
第81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82页
第82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83页
第83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84页
第84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85页
第85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86页
第86页 / 共87页
2017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ppt_第87页
第87页 / 共87页
亲,该文档总共8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 宋词在词的舞台上,有这样一位女子,她集“豪情、才情、红颜薄命”于一身,说她豪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说她才情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说她红颜薄命她充满悲情的人生道路,让你我伤怀。她就是那个能把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孤灯都点石成金的李清照。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词,感受词中蕴涵的情感,体会她悲情的人生吧。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课时作业自主学习夯基础课堂探究破重难课堂内外话阅读自主学习夯基础 本栏目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整合知识,熟记要点,夯基固本 1字音识记东篱()暗香盈袖()戚()乍暖还寒()堆积()梧桐()2一词多义(1)道莫道不销魂 悔相道之不察兮 伐无道

2、,诛暴秦 策之不以其道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2)薄薄雾浓云愁永昼 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古薄今 (3)将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4)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5)过雁过也,正伤心 其境过清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3古今异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古义:_。今义:_。4经典名句(1)_,有

3、暗香盈袖。(2)莫道不销魂,_,_。(3)_,_,_。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_?(5)_,到黄昏、点点滴滴。_,_!答案1l yng q zh du tng2(1)动词,说/名词,道路/名词,好的政治局面或政治措施/名词,方法/动词,取道(2)形容词,稀薄/动词,减损/动词,轻视,看不起(3)动词,调养/动词,打算/动词,请/动词,扶持/动词,拿/动词,率领/名词,将领,带兵的人/副词,将要(4)副词,再,又/名词,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副词,另,另外/动词,更换/动词,改变(5)动词,经过/副词,过分,过于/动词,责备3光景,状况。/次序;一个挨一个地。4(1)东

4、篱把酒黄昏后(2)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3)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4)如今有谁堪摘(5)梧桐更兼细雨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1作家作品生平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女词人。工诗、文,更擅长词,诗名、文名为词名所掩。父亲李格非为礼部员外郎,是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是宰相赵挺之之子,历任州郡行政长官。夫妻志趣相投,婚后生活美满。他们搜集了大量的金石字画,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南渡不久,赵明诚病死,李清照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李清照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此后在极度的愁苦中死去。主要作品:在词方面,李清照的词以靖康之变为界,分为

5、前后两期。前期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后期多写伤时感乱、怀乡忆旧,如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落日熔金)等。词作收入漱玉词。李清照的词工于造语,长于白描。她创制了雅而不涩,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辑有漱玉词。易安体:李清照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该词体具有神“愁”形“瘦”而以清新奇隽出之的艺术特征。2背景探寻醉花阴一文写于李清照、赵明诚婚后不久,赵明诚离家远游,李清照不忍相别,无限离愁。白天焚香闷坐,黄昏后把酒对菊

6、,独自一人,更添惆怅。因为刻骨的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写出佳节怀人之思!声声慢是作者后期的作品。李清照写这首词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成为婉约派的代表作。3主题归纳醉花阴这首词写重阳佳节词人对丈夫的思念。上片通过写“薄雾浓云愁永昼”“半夜凉初透”的感觉,表达了词人的离愁与孤独凄凉的心情。下片描写把酒赏菊

7、花也无法排遣对丈夫的思念。一句“人比黄花瘦”活画出词人多愁善感销魂憔悴的形象。声声慢这首词写的是无与伦比的“愁”,主要通过清冷的秋景来渲染愁情,表现词人因家亡、夫死而只身流落江南时的孤苦无依的凄苦心境。4唐宋词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男性代替妇女来表情达意,总归是隔着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写的是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说的是自己要说的话。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5写作特点醉花阴(1)一个比喻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

8、作品屡见不鲜,但比较起来均不及本篇成功。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非常亲切。(2)两处双关“薄雾浓云”不仅是对环境的描写,还是词人心境的写照。“半夜凉初透”,这一个“凉”字,也不仅仅是秋风的凉爽,更是词人心情的反映。(3)三处暗引词中有三处暗化了诗词,丰富了词的内容。“佳节又重阳”,化用了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化用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不同的是陶诗表现出的是一种悠闲自得,而李词表现出的是独自一人的无聊寂寞。“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暗用了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

9、,为伊消得人憔悴”。(4)多处衬托“薄雾浓云”,用环境的凄冷,衬托出词人内心的凄凉。“瑞脑销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侧面写词人独自一人的寂寞无聊。诗歌又通过“玉枕纱厨”这样一个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暗示词人的心境。下阕的“酒”“西风”也都起了衬托的作用。声声慢(1)叠音叠字的使用,使全词极富表现力。开头连用 14 个叠字,细致地描绘了词人痛定思痛时“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心理过程。“寻寻觅觅”是一种动作形态,表现出寂寞彷徨、若有所思、心绪茫然的样子。词人可能在寻找失落的记忆,追念如烟往事。但这种寻觅,只能使她更感到现实景况的孤苦。于是,“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内,如此陷入

10、愁境而不得解脱。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之感。词人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么多的叠字,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既准确又形象生动。(2)以冷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凄惨悲切的心境。在词中,无论忽寒忽暖容易致病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还是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简直是景景含愁,处处成愁。这种浓重的凄苦氛围真切地表现了词人的愁苦,也强烈地震撼读者的心。6李清照词中愁的意象愁本身是抽象的,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抽象的感情。要把它很好地表现出来必借有形之物予以名状。李清照的词,最使她扬名千秋的就是她的漱玉词,其中绝大部分为抒情词,而书写愁苦情怀的占

11、百分之八十。所以,易安词始终流露出一种浓郁的感伤情调,而这一哀愁的情绪由李清照借有形有色之物表现了出来,使词中的愁变得可感可触。李词中常用的意象有花、酒、泪、雁等。虽然意象不同,表现手法各异,但其作品都表现出词人内心深处的万般愁情。(1)用花表现愁。李清照笔下“花”的意象,大都表达的是惜春惜时的伤感情绪。早年有闺阁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醉意浓睡之中,词人的潜意识却在关注着风雨中的海棠花,想到海棠花经过一夜急风疏雨的吹打,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凋谢了。“绿肥红瘦”蕴集了她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开的无限惋惜之情。我们从中亦不难

12、体味到一个花季少女为这些美好事物的消逝而感伤不已的心情。无论是她作于中年的醉花阴所云:“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还是晚年的声声慢所云:“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都让我们在凄怆的哀伤之声中品味出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2)借酒消愁。在中国古诗词中,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关于酒的名言佳句。但我认为对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来说,借酒抒情是她试图解除痛苦的一种方式。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这首词是词人在落日的黄昏后,因为思念别离的丈夫,把自己主观的“愁”与“时日难熬”分别揉进了客

13、观的空间景物与时间,巧妙地再现了自己的孤独寂寞,传达出对爱人的深切思念。又如“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词人试图用酒来麻痹自己的心灵和情感,还是无法禁得住晚上骤然袭来的寒风的折磨,反而使身心均感到苦楚。(3)风雨喻愁。自然界的景物随处可见,然而一阵清风却常常会吹起词人情感的涟漪;一阵急雨更会搅乱词人心中的愁绪,使人坐卧不安。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梧桐叶阔,细雨敲打,显得雨意更浓,愈发增加愁苦情调。点点细雨滴在梧桐树上,这种愁苦又有谁去理解?正如她的离愁连绵不尽。(4)用雁来表达思念之愁。“雁”字也是李清照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一提到雁,人们很容易

14、想到大雁传书,除此之外,在李清照词中,它又被赋予了新的含意。如我们较为熟悉的句子:“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是候鸟,春来北飞,秋来南飞,秋天正是“雁字回时”,在这里,词人给我们点出了凉秋,萌发出一种悲秋的思绪。同时,词人在这还寄托着渴望收到丈夫来信的心情。当然,李清照词中抒写“愁”的意象还很多,这些意象既富有诗意,又富有形象性,常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也正是这些意象的组合运用,使得李清照的词有了强大的情感力量。课堂探究破重难 本栏目通过课堂讲练互动,聚焦重点,剖析难点,全线突破 1文题解读“醉花阴”,词牌名。首先见于北宋毛滂的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劝君对客杯须覆”等句。因据

15、其意,取作调名。双调,五十二字,仄韵。“声声慢”,词牌名。原名“胜胜慢”,后蒋捷用此调咏秋声,全词都以“声”字押韵,因改称“声声慢”,上下片,九十七字,有平韵、仄韵两体。2结构图示3课文译释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布满着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瑞脑销金兽。使人整天都在发愁,瑞脑香在金兽炉中焚烧着。愁永昼:整天都在发愁。永昼,漫长的白天。永,长。瑞脑:一称龙脑,香料,又称冰片。金兽:兽形的铜香炉。一说,金兽指涂上金粉的兽形香料。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又是重阳佳节,玉枕孤眠,纱厨独寝,到半夜凉意袭来,透入初透。帐中枕上,很难将息。重阳:节令名,又称重九,为农历九月初九日。

16、玉枕:磁枕的美称。纱厨:纱帐,用木架撑起轻纱做成的帐子,夏季用以避蚊蝇。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黄昏在种有菊花的篱边端起酒杯饮酒,菊花的清淡香气充满袖。衣袖。暗香:指菊花的清香。盈:充满。莫道不销魂,不要说人不极度愁苦,帘卷西风,人比黄西风卷起帘子,帘中人比菊花花瘦。还瘦。销魂:形容极度愁苦。帘卷西风:“西风卷帘”的倒文。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内心空虚,想找回那些失去的物事,却只觅得满心的冷清和忧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伤凄楚。在这种天气忽而回暖又忽而转冷的时候,最难调养休息。寻寻觅觅:意谓不想失去的一切都找不回来,表现出极度空虚惆怅、迷茫失落的心态。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17、乍暖还寒:忽暖忽冷,气候变化无常。将息:调养,保养。三杯两盏三两杯酒无法抵挡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住愁情,再加上傍晚秋风迅疾,又加重了愁思。北雁南来,当空心,却是旧时相识。飞过,看到后更加伤心,也许正是昔日为我传书的那只雁吧。敌:对付,抵挡。旧时相识:作者以北方人流离南方,大雁也从北方飞来,故说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院子里的菊花遍地盛开,而我自己却因忧伤而这样憔悴,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到如今有谁一起来欣赏它、采摘它呢?孤单无聊独坐窗前,怎么才怎生得黑!等到天黑让我结束这一天的愁苦。损:极,表示程度高,这 里 相 当 于“煞”。堪:可。怎 生:怎 么、怎样。梧桐更

18、兼细雨,到黄昏、细雨敲打着梧桐,直到黄昏 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还点点滴滴没有停止。这种滋味,怎么能用一个“愁”字说尽!次第:光景,状况。1这两首词一首作于早年,一首作于晚年。同是抒写愁绪,其意境有什么不同?醉花阴表现了孤独寂寞之感和对丈夫深沉的思念之情。“薄雾浓云”衬托心情的愁苦,“半夜凉初透”写出孤寂之感。“人比黄花瘦”用秋风中的黄花映衬人物,一“瘦”字传神地写出了词人憔悴的形象和凄苦的心境。声声慢写出了词人在国破、家亡、夫丧等一连串打击后孤寂的生活和凄凉愁苦的心情。此词通篇写愁,先用十四个叠字直叙愁情,然后用“乍暖还寒”的天气、雁的悲鸣、憔悴的黄花、点点滴滴的黄昏细雨,层层渲

19、染。用铺张的笔法,写得一字一泪,满纸呜咽。个人身世之悲、国家危难之情,皆寓其中。2古人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人比黄花瘦”的妙处在于取喻的新奇传神,言情的含蓄蕴藉。以人比花,并不是始于李清照,但是李清照词中的“黄花”是眼前之物,就景设喻,极其自然,而且菊花不雍容艳丽,它的花瓣细长,色泽以黄色为主,让人容易联想到人的清瘦,再加上菊花优雅高洁的品格,与作者的精神有相通之处。时值重阳,黄昏中的黄花更显憔悴。借本地风光写“人比黄花瘦”,既新奇又传神。另外,“瘦”字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

20、以才腰肢消瘦,衣带渐宽,“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融于其中。以此句来写相思之情,不露、不俗,含蓄深刻。3“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千古传诵的佳句,请简要分析其艺术性。(1)比喻新巧。菊花不止外形上雅淡、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菊花的品格在传统象征意义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比较确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表达时摒弃浮花浪蕊,而选择不求浓艳、自甘素淡的菊花加以自比,也反映出作者用词的不同凡响。(2)这三句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莫道不销魂”直承“东篱把酒”,“人比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相结合

21、。“帘卷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一幅画面: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末句一个“瘦”字,归结整首词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为了表达这个中心(为伊消得人憔悴),因此被称为“词眼”。4醉花阴反映的是早年丈夫赵明诚游宦在外,作者一个人留在家中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受。对于这样的“闺怨”题材,应当怎样评论呢?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男性代替妇女来表情达意,总归是隔着一层。李清照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妇女,能够坦率地表达出自己对于丈夫

22、深深的思恋之情,描写了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这在当时乃是一种很大胆的行为。所以,有人批评说:李清照作词是“无顾忌”地“肆意落笔”。其实,感情的充沛、真挚,敢于正面地展露自己的行为和内心世界,正是她创作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正是她的词最值得珍视的地方。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连用七组叠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能具体说一说抒发了词人的什么感情吗?这些叠字构成三个层次,把神态心理与环境感受交融在一起,成功地表现了词人空虚、寂寞、凄苦、孤独的复杂而深细的感情。“寻寻觅觅”表现了作者由于远离故乡,漂泊异地而产生的一种前路渺茫和孤立无援的失落感;“冷冷清清”描写了她在丈夫去世后,只身度日的孤

23、单、清苦的生活状况;“凄凄惨惨戚戚”则是对自己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她此刻已是人到晚年,身体衰弱、情绪低落,饮酒也不能祛寒解愁,就只有苦挨着来打发这残余年岁了。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的心情是极度凄惨、悲戚的。作者用这七组叠字,从精神状态到生活处境,再到内心世界,层次清晰地概括了在靖康之难以后,她的不幸经历和生活状况,以及在身体和心灵上所受到的摧残。6“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句是从什么角度写作者的感情的?这句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当词人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这里词人虽然只写

24、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但我们可以想象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词人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词人的心扉,简直让词人不能自抑!7有人认为,李清照后期词作中的愁绪,只是抒写了她作为一个落难贵妇人的个人哀愁,是低沉的、消极的,对此你是如何看的?观点一:靖康之耻前离别相思之愁。在封建社会,妇女地位非常低下,李清照虽为才女,但是作为女性仍然是基本上被排斥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之外的,甚至在家庭生活中也是男人的附属品。她们把所有的希望、理想、感情都寄托在丈夫身上。后来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赵明诚有地位、有才华,两人在学术上有共同语言,婚姻生活相当幸福美满

25、,夫妇二人恩爱异常,可谓伉俪情深。一旦离别,即便是短时间的分别也会给多愁善感的李清照带来深闺独处、寂寞无聊的愁苦。纵观李清照前期的词,纵然愁词多为离别、相思之愁,但是她对女性世界的描绘却一扫艳词中红绿绮艳的妩媚气氛,大胆地抒发自己的感情,敢爱、敢恨、敢写出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封建社会女子所谓“三从四德”的思想束缚,所以她的愁词自有一番清高生活的意趣,一种淡雅的情味。观点二:靖康之耻后家国之愁。靖康之耻后,她的丈夫赵明诚病故,珍藏的古玩字画也丢失殆尽,一连串的变故使词人的词风一转而为哀愁凄凉。南渡之初,李清照用诗笔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态度反对偏安,主张北伐;斥责统治者不愿赵佶父子南

26、返的卑鄙心理。这是主和派所不能容忍的;再加上她的洒脱不羁、无所顾忌地超出礼数规范限制的举止行为,又是封建礼教所深恶痛绝的。靖康之难以后,词人漂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仇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如果李清照前期词中的“愁”是一个闺阁少妇的“情愁”,那么后期词中她的“愁”则是一个爱国词人在国破家亡后的“恨愁”。观点三:李清照词中的“愁”,不管是前期词中的离别相思之愁,还是后期词中的浓厚的家国之愁,都是具有

27、独创性的,不流于封建社会那种庸俗的艳情词中的“愁”,而是雅致的、深切的、有力度的。读李清照的愁词,如血如泪,如泣如诉。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考点阐释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诗歌以表情达意为最终目的,我们在鉴赏诗歌时,无论是对其表达技巧、形象,还是语言的揣摩,都是为了解读诗歌的思想感情。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更是加大了思想感情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这类试题的答题要领:(1)抓住诗题。古诗的诗题常常就是诗歌的中心事件。许多古诗诗题的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如黄鹤楼送

28、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2)抓住关键词。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故园情”就可推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3)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按题材把古典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和“哀景”两类。(5)抓住典型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作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29、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要熟记笔记和读本上常见意象的内涵。(6)抓住注释。注释有的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感情;有的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的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有的介绍别人评价,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方法突破1抓住标题序言。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由作者可以确定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作准备。由注释可以

30、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2.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3.联系相关背景。生活背景。诗人的生活背景会影响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思想倾向及其创作风格可以使我们在对诗歌的理解上走一条捷径。时代背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创作背景。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如孔雀东南飞和琵琶行中的小序。课堂内外话阅读 本栏目通过挖掘课内素材,时鲜素材,广泛阅读,全面提升

31、李清照在写声声慢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赵明诚也病死了,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作者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在国恨家仇面前,李清照这位柔弱的女子,虽有悲戚愁苦之作,但仍不忘家仇国恨、百姓之苦,不忘记自己的使命,写下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于天地之间。应用角度 铭记与忘却;浩然正气;纪念;雕刻心中的天

32、使;风骨;襟怀。精彩运用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寻觅的是什么呢?她寻觅的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身为女人的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痛拍栏杆,无人理解她身担的家仇国恨,只有独自一人愁。她寻觅的是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幸福的爱情,却在转瞬间破碎。她也做过再寻觅幸福的梦,但碎得更惨,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有独自一人愁。她寻觅的是自身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完成了巨著漱玉词,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才藻非女子事”的

33、社会里,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怎一个愁字了得”。2捧着你的漱玉词,看到了你,一剪孱弱纤秀的身影,裹着齐州章丘的风霜,埋身在声声慢的凄情中,或者还陷入在金石繁缛的纸篓里?也许,你都不是!我的眼里,你仿佛一只孤燕,在宋代的一个杏花飘雨的黄昏栖在林梢,也或正在经历误入藕花深处难觅归途的彷徨,再难找寻“眼波才动被人猜”的雅兴。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呵,美丽而柔弱的紫燕,为什么偏偏多才,偏偏深情?你守着大明湖水的风韵,鸟瞰诗榭赋阁,胸怀唐风宋韵,这么多年后,我该怎样倚遍栏杆,穿过无情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慢慢地走近你的心境?“红藕香残玉簟秋。轻

34、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哀怨舒缓的词调,击碎飘零的水波,三千里狭长的故乡河山,相思漫无止境的闲愁,那攒足了的相思苦痛,变得那么浅白易懂!深闺的红颜在那浅俗之中泛滥,经过我的吞梅嚼雪,人间烟火的气象愈加熨帖细腻、坦率真挚,于是羞颦轻皱,低眉浅唱那小曲,一直唱了千年。这样算来,你的知音能有多少?知否?导读:本文从人性的深层诠释了李清照的美神形象,对李清照的“孤独”有着独特的看法,评析入木三分,阅读本文,能让我们对李清照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同时也能对作者梁衡的散文之美有更进一步的感受。乱世中的美神梁衡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

35、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请看两首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卖花担上,买得

36、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急病而亡。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活。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李清照也随之入狱。由于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

37、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1134 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眩晕

38、,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游、辛弃疾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

39、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有删改)高分启示:学拟题标题以一“美”字形象地概括了生活在乱世中的李清照光彩照人的形象。学反衬以世风“才藻非女子事”来反衬李清照的执着,突出了李清照身处逆境,关心国事,仍然进行不懈的艺术追求的坚强品格。学对比通过与岳飞、辛弃疾、陆游等人的对比突出了李清照关心国事、不懈追求艺术的美神形象。温示提馨请 做:课 时 作 业 7(点击进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