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70786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2.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21页
第21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22页
第22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23页
第23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24页
第24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25页
第25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26页
第26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27页
第27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28页
第28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29页
第29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30页
第30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31页
第31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32页
第32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33页
第33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34页
第34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35页
第35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36页
第36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37页
第37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38页
第38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39页
第39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40页
第40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41页
第41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42页
第42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43页
第43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44页
第44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45页
第45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46页
第46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47页
第47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48页
第48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49页
第49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50页
第50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51页
第51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52页
第52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53页
第53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54页
第54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55页
第55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56页
第56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57页
第57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58页
第58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59页
第59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60页
第60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61页
第61页 / 共6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满分训练01 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_第62页
第62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满分训练(一)文言文阅读十二章(推荐指数:)(一)全品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5分)甲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乙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节选自中庸)注释审问:审慎地探问。明

2、辨:明晰地分辨。弗措:不罢休,不停止。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学而不思则罔罔:(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3)笃行之笃:(4)虽愚必明虽:(5)有弗问问: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2)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3.甲文的四则语录都是围绕“”来阐述的;乙文的主要观点是。(3分)4.在学习方面,甲、乙两文提出的观点有什么相似之处?(3分)(二)全品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5分)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

3、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乙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子

4、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注释喻:明白,通晓。识: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女:同“汝”,你。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吾日三省吾身省:(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矩:(3)温故而知新故:(4)知者不惑惑:(5)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谓: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5、不习乎?(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3.甲、乙两文共15则,充分体现了论语在写作形式上的特点,甲文中“”可以用来解释乙文第一则中的“君子”。(2分)4.孔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主张?结合甲、乙两文进行概括。(4分)爱莲说(推荐指数:)(三)全品原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余忆年

6、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陶后鲜有闻鲜:(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3)荷花为雨所洗为:(4)余以为妙绝绝:(5)出淤泥而不染染: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3.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

7、“”。(用原文填空)(2分)4.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4分)三峡(推荐指数:)(四)2019宣城二模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

8、裳。”乙江水又东,径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略无阙处阙:(2)良多趣味良:(3)属引凄异属引:(4)形容多所像类形容:(5)略尽冬春略: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3.同样是写三峡,甲、乙两文有什么不同之处?(3分)4.水经注虽是一部地理著作,却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请从甲

9、、乙两文中各举一例写景语言,说明其表达效果。(3分)记承天寺夜游(推荐指数:)(五)全品原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筳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

10、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之日,与石渠同。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节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集柳宗元卷)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相与步于中庭相与:(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3)念无与为乐者念:(4)民又桥焉桥:(5)道狭不可穷也穷: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2)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3.两文在写法上有不少相同之处,都运用了和的修辞方法,在写景上都采用了的手法。(3分)

11、4.两文都是游记散文,创作背景相似,都是在作者遭贬谪之后,文中所流露的情感也有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3分)(六)全品原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先是,余望此嶻嵲之峰,已觉其奇;及环其麓,仰见其盘亘之崖,层耸叠上;既东转北向,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欲一登而不见其径,欲舍之,又不能竟去。遂令顾仆停行李、守木胆于路侧,余竟仰攀而上。其上甚削,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

12、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间得一少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于此。(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注释嶻嵲:高耸。麓:山脚下。盘亘:指山互相连接。竟:直接,毫不犹豫。削:陡直而平滑。少粘者:指吃进地里较牢的石头。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月色入户 户:(2)相与步于中庭中庭:(3)怀民亦未寝寝:(4)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已而:(5)无逾于此逾: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3.甲、乙两文都与“游”有关,

13、苏轼的“游”是为了,徐霞客的“游”是为了。(2分)4.甲、乙两文在描写景物时所采用的手法有何不同?请从语言运用方面加以简析。(4分)(七)2019淮北三模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节选自苏轼灵壁张氏园亭记)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

14、文中的意思。(5分)(1)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3)盖竹柏影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5)将去不忍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2)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3.甲文中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是“”;乙文中苏轼“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除“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之外的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4.两文都是苏轼被贬官时所作,分别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4分)富贵不能淫(推荐指数:)(八)2019合肥庐阳区二模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

15、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乙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岂不诚大丈夫哉:(2)

16、往之女家:(3)威武不能屈:(4)俄有诏使止之:(5)吾事毕矣: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2)汝何愿?3.下面的句子包含了孟子怎样的态度?(2分)是焉得为大丈夫乎?4.甲文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断,在乙文中的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4分)(九)2019达州改编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

17、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乙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十四,有删改)注释脱粟:吃糙米饭。艺:种植。曩:从前。发:打开。橐:布袋的一种。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岂不诚大丈夫哉

18、诚:(2)得志,与民由之由:(3)御史诣学宫诣:(4)属吏咸伏谒咸:(5)独行其道其: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2)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3.甲文围绕“”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乙文中海瑞在南平和淳安的言行,体现了甲文中大丈夫标准中的“”。(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4.包拯、海瑞在民间人称“包青天”“海青天”。在“苍蝇、老虎一起打”的今天,请结合甲、乙两文,谈谈老百姓心中的“青天”应该是怎样的人。(4分)(十)全品原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甲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

19、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乙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选自礼记檀弓下)注释食(s):拿饭给人吃。蒙袂(mi):用衣袖蒙着脸。辑屦(j):身体迈不开步子的样子。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嗟:带有

20、轻蔑意味的呼唤声。谢:道歉。微:不应当。与:表示感叹的语气词。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父命之命:(2)与民由之由:(3)富贵不能淫淫:(4)黔敖左奉食奉:(5)从而谢焉从: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2)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3.饿者“终不食而死”的原因是和。(用甲文中的句子填写)(2分)4.两选文都强调怎样的做人准则?(4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推荐指数:)(十一)2019沿淮五校模拟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

21、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选自欧阳修伶官传序)注释岂:难道。抑本:或者推究。人:人为的原因。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2)行拂乱其所为拂:(3)曾益其所不能曾:(4)征于色色:(5)自然之理也理: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2、4分)(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满招损,谦受益。3.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6分)(1)甲文中,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4分)(2)乙文中,欧阳修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2分)桃花源记(推荐指数:)(十二)全品原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

23、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乙有法朗者,深入雁门山。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赍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秦人,随蒙恬筑长城,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选自广异记)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便要还家要:(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4)并衣草叶衣:(5)更行二里更: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乃不

24、知有汉,无论魏晋。(2)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3.乙文中有哪些情节与甲文相似?(2分)4.甲、乙两文主题有何不同?(4分)小石潭记(推荐指数:)(十三)2019铜陵二模改编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立庵前,指点两峰。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形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

25、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节选自徐霞客游黄山日记后)注释澄源:人名。奴子,仆人。天都:黄山某山峰名。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鱼可百许头许:(2)皆若空游无所依空游:(3)明灭可见明灭:(4)以其境过清以:(5)每念上既如此念: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2)历险数次,遂达峰顶。3.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试概括。(2分)小石潭记中的水:,游黄山日记后中的山:。4.甲文开头写“似与游者相乐”,后又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你认为这样矛盾吗?说说你的理由。(4分)(十四)2019蚌埠一模改编阅读文

26、段,回答问题。(15分)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三步一回,五步一折,仰视白日,跳而东西。踵屡高屡低,方叹峰之奇,而他峰又复跃出。屡跋屡歇,抵欢喜台。返观此身,有如蟹螯郭索潭底,自汲井中,以身为瓮,虽复腾纵,不能出栏。其峰峦变幻,有若敌楼者,睥睨栏楯俱备,又有若白莲花,下承以黄趺,余不能悉记也。(节选自上方山记)注释跋:行步。自汲井中:自己在井中取水。睥睨:城上短墙。栏楯:栏杆

27、。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佁然不动:(2)俶尔远逝:(3)不可久居:(4)乃记之而去:(5)余不能悉记也: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2)方叹峰之奇,而他峰又复跃出。3.在比喻方法的运用上,两文都运用了以动物设喻。甲文用和“其岸势犬牙差互”比喻溪水的蜿蜒曲折;乙文用“”比喻上方山山谷的狭促。(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4.两文虽然同为山水游记,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试分别加以概括。(4分)(十五)全品原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

28、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其缺者为崖峭岩窟。水之中,皆小石可布。黄神之上,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其略若剖大瓮,侧立千尺,溪水积焉,黛蓄膏渟。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

29、选自柳宗元集,有删改)注释丹碧之华叶骈植:形容两座山盛开红花绿叶。华,同“花”。骈植,并行种植。揭水:撩起衣服,涉水而行。黛:古代妇女画眉用的颜料。膏:油脂。渟:水停止不流。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如鸣佩环,心乐之乐:(2)参差披拂披拂:(3)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4)皆小石可布布:(5)其缺者为崖峭岩窟为: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3.甲文小石潭的全貌是。乙文初潭的全貌是。(用两文中原句回答)(2分)4.甲、乙两文画线句子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请作简要说明。(4分)北冥有鱼(推荐指

30、数:)(十六)全品原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乙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

31、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节选自庄子)注释樗(ch):一种树。狌(shng):黄鼠狼。敖者:游玩的小动物。辟:躲开,避免。机辟:机关。罔罟(wng g):指渔猎的网具。斄(l)牛:一种大型动物。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是鸟也是:(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3)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海运:(4)其大若垂天之云垂天:(5)匠者不顾顾: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齐谐者,志怪者也。(2)

32、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3.甲文通过描写大鹏,说明了的道理,乙文通过描写斄牛,说明了的道理。(2分)(各不超过10个字)4.从甲、乙两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怎样的人生追求?(3分)(十七)2019合肥三模改编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南冥者,天池也。乙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节选自庄子逍遥游)注释穷发:穷,尽。发,草木、植被。指不毛之地,沙漠。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化而为鸟化:(2)

33、怒而飞怒:(3)天池也天池:(4)其广数千里广:(5)未有知其修者修: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2)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3.甲、乙两文中所述之鲲鹏,借助风到“南冥”,其目的是。(2分)4.你从鲲鹏身上得到怎样的人生启示?(写出两点即可)(4分)马说(推荐指数:)(十八)2019济宁改编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

34、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诚以德为性所固有,非若力之赋于生初,而犹待培于生后也。是以骥之为骥,知之而性无所加,不知而性无所损。修其在己,听其在人。辱于奴隶,弗顾也;死于槽枥,不惜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计也。文公所说千里马,食以千里则马显,食非千里则马晦。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己而听于人。虽马犹是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选自古文笔法百篇岳麓书社1984年版)注释骥:千里马。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不以千里称也 称:(2)食马者

35、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3)才美不外见见:(4)辱于奴隶辱:(5)死于槽枥,不惜也槽枥: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其真无马邪不知其几千里也B.非若力之赋于生初皆朝于齐C.知之而性无所加呼尔而与之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水陆草木之花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计也。4.比较两文观点的异同。(4分)岳阳楼记(推荐指数:)(十九)2019淮南二模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6、,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乙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而岳阳楼峙于江湖交会之间,朝朝暮暮,以穷其吞吐之变态,此其所以奇也。楼之前,为君山,如一雀尾垆,排当水面,林木可数。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节选自袁中道游岳阳楼记)注释委:水流所聚,汇积。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予观夫巴陵胜状胜:(2)朝晖夕阴晖:(3)南极潇湘极:(4)如一雀尾垆如:(5)故楼之观故: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2)以穷其吞吐之变态,此其所以奇也。3.两段文字都运用了和的表达方式。(2

37、分)4.两文段都写了岳阳楼的美景,试比较两者的不同点。(4分)(二十)全品原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38、)注释昏怠:昏沉困倦。辄:就。重:兼有两种(事物)。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2)或异二者之为为:(3)是进亦忧,退亦忧。是:(4)辄以水沃面沃:(5)既仕既: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在两段文字中都起的作用;但两文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主要运用了的表达方式,乙文主要运用了的表达方式。(4分)4.乙文中除了自诵名言以自勉的事例外,还有哪些事例最能体现甲文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2分)(二十一

39、)全品原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

40、人,吾谁与归?乙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选自元史张养浩传)注释阴翳:阴云密布。抚膺:捶拍胸口。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浊浪排空排空:(2)薄暮冥冥薄:(3)微斯人,吾谁与归微:(4)水三尺乃止乃:(5)遂得疾不起遂:2.请将下

41、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3.在写法上,甲文中写一阴一晴自然景物的用意是乙文写“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的用意是 。(2分)4.你认为乙文中张养浩是否称得上甲文范仲淹笔下的“古仁人”?为什么?(4分)醉翁亭记(推荐指数:)(二十二)全品原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

42、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乙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里。至则舍舟就舆,经平林浅坞间,道傍竹石蒙翳,有泉伏不见,作泠泠琴筑声。予欣然停舆听,久之而去。至白云寺,谒魏公祠,憩远公庵,然后由其麓狙杙以上。山多怪石,若卧若立,若搏若噬,蟠拏撑拄,不可名状。复有泉出乱石间,曰白云泉,线脉萦络,下坠于沼,举瓢酌尝,

43、味极甘冷。泉上有亭,名与泉同。草木秀润,可荫可息。过此则峰回,磴盘十步一折,委曲而上,至于龙门。两崖并峙,若合而通,窄险深黑,过者侧足。又其上有石屋二:大可坐十人,小可坐六七人,皆石穴、空洞,广石覆之如屋。既入,则懔然若将压者,遂相引以去。至此,盖始及山之半矣。乃复离朋散伍,竞逐幽胜,登者,止者,哦者,啸者,惫而喘者,恐而咷者,怡然若有乐者,怅然俯仰感慨,若有悲者:虽所遇不同,然莫不皆有得也。(选自明代散文选游天平山记,作者高启,有删改)注释狙杙(j y):像猕猴攀登小木桩一样。蟠(pn):盘曲。拏:牵引。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2)伛偻提携伛

44、偻:(3)谒魏公祠谒:(4)不可名状名:(5)盖始及山之半矣盖: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至此,盖始及山之半矣。3.两文都是写山水的佳作。甲文水叫泉,泉上有亭;乙文水叫泉,泉上有亭。写泉时都是先闻,后见。(3分)4.甲、乙两文第二段都写到各种各样的人,但作者表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分别写出来。(3分)湖心亭看雪(推荐指数:)(二十三)2019六安三模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45、、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袁中道夜雪)注释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敲戛:敲打。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鲁直:即黄庭坚。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2)

46、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客:(3)湖中人鸟声俱绝绝:(4)辄复不遂辄:(5)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谓: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2)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3.甲文中“”写出了西湖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反衬。(2分)4.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4分)鱼我所欲也(推荐指数:)(二十四)2019遂宁改编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47、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乙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

48、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注释醨:薄酒。察察:洁白的样子。汶汶:浑浊的样子。皓皓:莹洁的样子。温蠖(hu):尘滓重积的样子。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故不为苟得也(2)所恶有甚于死者(3)被发行吟泽畔(4)所欲有甚于生者(5)遂自投汩罗以死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

49、以见放。3.甲文的论点是,结合乙文内容,屈原投江而死的原因可以用甲文中的来概括。(2分)4.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像屈原一样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请你另举出一个事例,并说说你如何理解“舍生取义”。(4分)(二十五)全品原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

50、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注释廪丘:地名。养:供养之地。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丘:孔子,名丘。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万钟于我何加焉(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3)景公致廪丘(4)孔子辞不受(5)今说景公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2)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3.如果我们想要充实甲文的内容,使论证更有力,你认为乙段文字可以采用吗?为什么?(2分)4.甲文中作者强调的人的本心是什么?结合实际谈谈现实生活中中学生应如何保持本心?(4分)送东阳马生序(推荐指数:)(二十六)2019菏泽改编

5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乙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

52、业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已告罄?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吾儿恃有汝父庇荫,然亦当稍知稼穑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余前曾致函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负老人训也。(选自张之洞复儿子书,有改动)注释稼穑(s):指农业劳动。训:教诲,教导。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无冻馁之患矣(2)假诸人而后见也(3)

53、余朝京师(4)是甚可怪(5)与之论辨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撰长书以为贽。(2)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3.甲、乙两文,一是前辈给后学的赠言,一是父亲对儿子的教诲。他们如此良苦用心,目的都是。(2分)4.你能从两文中获得哪些教益?(4分)(二十七)全品原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宋濂尝与客饮,帝(明太祖朱元璋)密使人侦视。翌日,

54、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2)礼愈至至:(3)俟其欣悦俟:(4)濂具以实对具:(5)间召问群臣臧否臧否: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2)诚然,卿不朕欺。3.甲乙两段都写了宋濂的故事,分别概括为和。由此可以看出,宋濂具有谦恭和的品质。(3分)4.宋濂对乡之先达持怎样的态度?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3分)(二十八)全品原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

55、)甲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乙汪应辰,字圣锡,信州玉山人。幼凝重异常童,五岁知读书,属对应声语惊人,多识奇字。家贫无膏油,每拾薪苏以

56、继晷。从人借书,一经目不忘。十岁能诗,游乡校,郡博士戏之曰:“韩愈十三而能文,今子奚若?”应辰答曰:“仲尼三千而论道,惟公其然。”绍兴五年,进士第一人,年甫十八。御策以吏道、民力、兵势为问,应辰答以为治之要,以至诚为本,在人主反求而已。上览其对,意其为老成之士,及唱第,乃年少子,引见者掖而前,上甚异之。(选自宋史汪应辰传,有删改)注释晷(gu):日影。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足肤皲裂而不知皲裂:(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3)右备容臭容臭:(4)幼凝重异常童常:(5)上甚异之异: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2)仲尼

57、三千而论道,惟公其然。3.宋濂和汪应辰对待老师的态度分别是:、。(2分)4.甲文作者与乙文汪应辰在学习方面所经受的共同的困难是什么?(4分)邹忌讽齐王纳谏(推荐指数:)(二十九)2019黄山三模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乙秦欲攻周,周最谓秦王曰:“为王之国计者,不攻周。攻周,实不足以利国,而声畏天下。天下以声畏秦,必东合于齐。兵弊于周,而合天下于齐,则秦孤而不王矣。是天下欲罢秦,故劝王攻周

58、。秦与天下罢,则令不横行于周矣。”(节选自刘向秦欲攻周)注释周:西周。周最:战国时期纵横家、外交家、谋略家。秦王:指秦昭襄王。声畏:名声不好。畏,恶。罢:同“疲”,使疲惫困顿。横行:纵横驰骋,所向无阻。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入朝见威王朝:(2)臣之妻私臣私:(3)莫不私王莫:(4)周最谓秦王曰谓:(5)令不横行令: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2)为王之国计者,不攻周。3.甲文中,邹忌指出齐王身边的人,齐王难以听到真实的话;乙文中,周最分析了。(2分)4.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周最分别是如何谏言的?(4分)河中石兽(七下第24课)

59、(三十)2019荆门改编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

60、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选自司马迁史记)注释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难:驳倒。易置:撤换。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竟不可得(2)尔辈不能究物理(3

61、)佯败走(4)而绝其粮道(5)如其言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篇选文所叙的事。(2分)4.两篇选文都阐明了什么道理?请具体说明。(4分)答谢中书书(八上第10课)(三十一)全品原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余校勘秘籍,凡四至避暑山庄。丁未以冬,戊申以秋,己酉以夏,壬子以春,四时之胜胥览焉。每泛舟至文津阁,

62、山容水意,皆出天然,树色泉声,都非尘境。阴晴朝暮,千态万状,虽一鸟一花,亦皆入画。其尤异者,细草沿坡带谷,皆茸茸如绿罽,高不数寸,齐如裁剪,无一茎参差长短者,苑丁谓之规矩草。出宫墙才数步,即鬖髿滋蔓矣。岂非天生嘉卉,以等宸游哉!(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释胥:都。罽:用毛做成的毡子一类的东西。鬖髿:比喻草木枝叶散乱貌。宸游:帝王之巡游。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答谢中书书(2)五色交辉(3)实是欲界之仙都(4)其尤异者(5)即鬖髿滋蔓矣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2)山容水意,皆出天然,树色泉声,都非尘境。3.两文作者在景物描写中

63、表达的情感不同,甲文的情感是,乙文的情感是。(2分)4.甲、乙两文中的景物有什么共同点?(4分)虽有嘉肴(八下第22课)(三十二)2019福建改编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5分)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乙师川外甥奉议:别来无一日不奉思。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

64、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注释奉议:官名,即奉议郎。奉思:思念。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念。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不知其旨也(2)然后能自反也(3)诚能如是(4)教学相长也(5)令心意不驰走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2)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3.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乙文侧重。(2分)4.两篇选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4分)【

65、参考答案】十二章(一)1.(1)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2)喜爱,爱好(3)坚定(4)即使(5)求教解析 “笃”可联系“博学而笃志”来理解;“虽”可联系“虽有嘉肴”来理解,“问”可联系“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来理解。2.(1)广泛学习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2)果真能够实行这种方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聪明起来,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会坚强起来。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第(1)题中的“笃”可译为“坚定”;“切”可译为“恳切”;“仁”可译为“仁德”。第(2)题中的“果”可译为“果真”;“道”可译为“方法”;“愚”可译为“愚笨”;“

66、柔”可译为“脆弱”。3.学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甲文是语录体,每句话就是一个观点,但都围绕一个“学”字展开。乙文开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便是作者的观点,接下来围绕观点进行了充分论述。4.在做学问上,涉猎要广,要善于提问请教,要学会思考。解析 本题考查对于两文内容的综合理解能力。甲文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指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切问而近思”指出了发问和思考的重要。乙文中的“审问之,慎思之”指出了发问和思考的重要。由此可见,两文在学习方面,都强调了提问与思考的重要性。参考译文乙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

67、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切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别人学一次就会,我要学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我要学一千次。果真能够实行这种方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聪明起来,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会坚强起来。(二)1.(1)反省(2)越过法度(3)学过的知识(4)迷惑,疑惑(5)称为,叫作解析 课外句子中的词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句作出准确的释义,如“惑”可联系“四十而不

68、惑”;“谓”可联系“此之谓大丈夫”来解释。2.(1)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可信了?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2)他聪敏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被谥为“文”。3.语录体人不知而不愠(或“视不义的富贵和金钱如同浮云”)解析 论语主要记言,是孔子与其弟子讲学,从容答对的记录;第二问要抓住“人不知而不愠”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引用原文句子或自己概括即可。4.示例:在学习方法上,学和思要结合起来,要常常温习知识;在学习态度上,要虚心向他人学习,要懂得学无止境。(每个方面概括出两点即可) 解析 结合文章内容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进行分析归类。甲文第一、

69、四、五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即: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和思要结合起来。第六、八、九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第六则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之”“好之”“乐之”,第八则讲要虚心向他人学习,第九则讲学习的重要性,即要广博地学习,多思多问。乙文讲学习态度,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参考译文乙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敏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被谥为文。”孔子说:“可以称之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

70、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勤奋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对于我有什么呢?” 孔子说:“由,我教你怎样才叫作知道了!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爱莲说(三)1.(1)少(2)亲近而不庄重(3)被(4)极点(5)沾染(污秽)解析 文言文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翻译课外的文言词语时,要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本题要注意“鲜”意思是“少”;“亵”意思是“亲近而不庄重”;“为”意思是“被”。

71、2.(1)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或:像我一样爱莲的,还有谁呢?)(2)一天,(我)和几位好友一起,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3.尽作飘摇之态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提取关键性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然后一定要注意审题,根据题干中的问题,抓住关键性信息,最后在文章中找出原句即可。阅读文章内容可知,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尽作飘摇之态”,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4.示例一: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洁身自好、

72、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示例二: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这与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示例三: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更显得鲜妍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及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抓住关键语句,准确筛选信息要点,了解作者写作意图,进而全面把握文章的主旨。个性化阅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写出自己的理解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阅读文章内容,把握甲段“花之君子”,乙段“花中仙子”的形象,表明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参考译

73、文乙我回忆年轻的时候,居住在西湖边。每当到了夏天,便到湖边欣赏荷花,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有一天,我和几个好友,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当我看得)兴致正浓时,忽然(天上)有大雨倾盆(似的)降下来,湖中荷花全部显现出飘动摇摆的姿态。不一会儿,雨过天晴,湖中波澜不起,湖面和天空呈现出相同的颜色,荷花被雨水所冲洗, 光彩艳丽,明丽妖媚, 荷花枝叶柔软摇曳,形态多样,清秀美丽,优雅别致,真是花中的仙子啊。李白诗中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认为妙极了。三峡(四)1.(1)同“缺”,空隙、缺口(2)甚,很(3)接连不断(4)形状(5)稍微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积累。实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

74、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本题应注意“阙”“属引”的解释。2.(1)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2)猿的叫声非常凄清,在山谷间回响着,清越的声音绵远不绝。3.甲文写三峡山水景象的全貌,以作者自己的描述为主,乙文重在写三峡的一部分西陵峡,以引述他人描述之语为主。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该题让学生在通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

75、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阅读两文,可以看出甲文写三峡山水景象的全貌,以作者自己的描述为主,乙文重在写三峡的一部分西陵峡,以引述他人描述之语为主。4.示例:甲文“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写景使用白色和绿色两种颜色的搭配,使得画面色彩生动,用山色倒影侧面表现水的清澈,非常动人;乙文“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泠泠”一般形容水声,这里来形容猿鸣之声,充分表现猿鸣声的清越,很有表现力。解析 赏析的角度有:修辞:运用了何种修辞。词语运用:运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等。写作手法: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76、。句式:双重否定、疑问句、反问句,长短句结合。结构作用: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承上启下,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总结全文,突出中心,深化主题。赏析的答题模式: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阅读文段,可以看出甲文“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写景使用白色和绿色两种颜色的搭配,使得画面色彩生动,用山色倒影侧面表现水的清澈,非常动人;乙文“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泠泠”一般形容水声,这里来形容猿鸣之声,充分表现猿鸣声的清越,很有表现力。参考译文乙江水又向东流去,经过西陵峡。宜都记里说:“从黄牛滩向东进入西陵峡,到西陵峡的出口一百里左

77、右,山水曲曲折折,两岸山脉高峻、重重叠叠,不是日中,看不见太阳;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绝壁有的有千丈左右,它的石头是彩色的,形状大多像一些东西。树木高大茂密,到了春冬之交稍显凋零。猿啼的声音特别凄清,在山谷中回响,清脆的声音传送不绝。所说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记承天寺夜游(五)1.(1)共同,一起(2)只是 (3)考虑,想到(4)名词用作动词,架桥 (5)穷尽,走到尽头解析 “桥”是名词作动词用,因为此句中没有明显的动词;“穷”可联系“复前行,欲穷其林”解释。2.(1)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积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2)石涧可以找到的源头(走到尽头的路),都出自石城村的东南

78、方向,那中间可以游览玩乐的地方还有好几处。3.比喻反问动静结合解析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要求寻找相同手法,可先将甲文的写法罗列出来,然后再到乙文寻找验证,如果也有那就是相同处。甲文作为课内讲读文章,学生应该知晓其写法:比喻,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反问。乙文“响若操琴”可知是动静结合,“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可知是比喻,“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可知是反问,而乙文没有虚写之景,都是实写。由此可以归纳出两文写法相同之处。4.两文都流露出作者复杂的情感,既有陶醉于美景的快乐和满足,也有难言的忧伤和哀怨,又是借美好景色来自我安慰。解析 本题考查作品思想内容。题干已经表明两文体裁相同,背景相似,作者遭遇相似,可

79、以借此挖掘作者隐藏在文中的情感。对美景的留恋陶醉,实际上是作者借美景来自我安慰,自我排遣,其中隐藏着难以言明的忧伤和哀怨:对遭遇不公的愤懑。参考译文乙游览、整修石渠的事情已经结束,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桥。这里的水量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分之一。接连不断的石头作为底部,宽达到水的两岸。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溪水平布在涧石底,流动时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拎着衣服赤脚而往,折竹子扫陈叶,排除腐坏的枯木,(清出一块)可排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交织的流水,激撞的水声,皆出自石床之下;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像

80、鱼龙鳞甲般的石块,都遮蔽在石床之上。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以后的人,有能追随我的足迹来到这里的吗?到石涧的日子,与石渠相同。从袁家渴来的人,先到石渠后到石涧;从百家濑上山到这里的人,先到石涧后到石渠。石涧的源头,在石城村的东南,那里可以游览的地方还有好几个。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险峻,道路狭窄不能走到尽头。(六)1.(1)门(2)院子里(3)睡觉(4)不久(5)超过,超越解析 “已而”可联系“已而夕阳在山”来解释,“逾”可联系“不逾矩”解释。2.(1)(月光照在庭院里)庭院里好像积水那样澄澈,水中仿佛有藻、荇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2)双足绷紧手指挂住,就像平贴在墙壁

81、上一样,不能移动一步。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第(1)题中的“空明”形容水的澄澈;“盖”可译为“大概是”。第(2)题中的“移”可译为“移动”。3.排遣自己被贬的无奈、郁闷与愤懑之情 探险,进行科学调查解析 本题考查对于两文内容的综合理解能力。甲文中,作者“寻张怀民”夜游承天寺,绝不是为了欣赏夜景,而是为了通过欣赏景物,抒发被贬之后内心的凄凉、无奈、郁闷等复杂的情绪;乙文中,作者将游览石房洞山的细节描绘得非常细腻,对于作为旅行家与地理学家的徐霞客来说,则主要是探险与科考的需要。4.甲文语言较为生动,而且运用了常见修辞方法,如比喻,使得所描写的景物生动形象,读来如见其物。乙文语言较为平实

82、,主要采用平铺直叙的手法来描写景物,读来给人以真实可信的感觉。解析 本题考查两文的语言特点。相比之下,甲文的语言较为生动,如“庭下如积水空明”便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较为生动;而乙文语言较为平实,以写实为主,让人觉得真实可信。参考译文乙这之前,我望见那座高峻的山峰,已经觉得它很奇特;到绕着它的山脚行走,仰见它盘绕绵亘的山崖,层层耸立,重叠而上;接着东转向北,忽然看到层层山崖之上,有个洞朝向东方,想登上去却找不到路,想要放弃又始终不忍离开。于是让顾仆放下行李,在路旁守着木胆,我终于仰面攀登而上。山崖之上,极其陡峭,半里之后,山土陡峭不能承受脚趾,用手指攀拉草根而登。不久,草根也不能承受手指,幸好

83、到了有岩石的地方。然而岩石也不坚稳,踩上去马上坠落,用手攀岩石也会坠落,偶尔遇到一块稍微坚牢一点的,双足绷紧手指挂住,就像平贴在墙壁上一样,不能移动一步。想上去既无处可攀,要下去亦无地可踩,平生经历的险境,没有超过这里的。(七)1.(1)高兴的样子(2)考虑,想到(3)大概是(4)只是(5)离开解析 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字词的解释答题。本题要注意“欣然”意思是“高兴的样子”;“但”意思是“只是”;“去”意思是“离开”。2.(1)院子里的月光如积水般空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2)往南可以望见灵壁,鸡犬的声音可以相互听到。解析 文言文句

84、子翻译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注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可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语句畅达。本题翻译时要注意“交横、南、闻”等词的正确翻译。3.念无与为乐者乐其风土解析 首先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然后一定要注意审题,根据题干中的问题,抓住关键性信息,最后在文章中找出原句即可。阅读文章内容可知,甲文中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是“念无与为乐者”;乙文中苏轼“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除“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之外的原因是“乐其风土”

85、。4.甲文表达了作者复杂而又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乙文表达了作者对仕途的厌倦以及对归隐的渴望。解析 解答本题要在阅读文章内容基础上,理解大意,结合主旨,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参考译文乙我在徐州做了两年知州,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不忍心离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我打算在泗水滨买地归老。往南可以望见灵壁,鸡犬之声互相可以听到,头裹幅巾手拄竹杖,时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与他们的子孙交游,我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富贵不能淫(八)1.(1)真正,确实(2)同“汝”,你(3)使屈服(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4)顷刻,一会儿(5)完结,结束解析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

86、根据语境做出判断。“女”,通假字,同“汝”,你;“屈”,使屈服(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2.(1)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女的做法。(2)你有什么愿望?解析 文言文翻译题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字词:“顺”,顺从;“正”,原则;“何”,什么。3. 运用反问语气,不仅仅是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解析 此题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结合“景春曰:公孙衍

87、、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分析“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可知孟子运用了反问语气,不仅仅是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4. 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和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宁愿死也不愿意投降,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自己的原则”的体现。文天祥做到了孟子所谓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是真正的“大丈夫”。(三点,答两点即可)解析 结合甲文内容,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中可知,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讲仁义、守

88、礼法、做事合乎道义,具有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的精神;结合乙文内容可知,“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等语句均体现了孟子的“大丈夫”思想主张。参考译文乙文天祥在北方共有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服,于是召文天祥入朝,对他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文天祥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臣事他姓之人呢?只愿赐死就满足了。”可是元世祖还是不忍心杀文天祥,就让他退下了。有人进言,竭力赞成依从文天祥的请求,元世祖同意了。不久世祖又有诏书制止赐死他,可是文天祥已经死了。文天祥临刑时特别从容地对行刑的吏卒说:“我的事情完成了。”向南方行了拜礼后死去,死的时候年仅

89、四十七岁。(九)1.(1)真正,确实(2)遵循(3)到(4)都(5)指示代词,他的解析 这道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的时候,要注意区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2.(1)得志的时候和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2)昨天(我)听说海瑞县令给母亲做寿,(只)买了两斤肉。解析 这道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要扣紧关键词语,把单音节词语翻译成双音节词语。根据文言句式,进行适当的增、删、调、换、补,使语句通顺流畅。(1)句里,要把握住关键词语“由”“之”“独”,“由”在这里是动词“遵循”的意思,“之”是代词,在这里代指“正道”。(2)句要把握住关键词语“闻” “为”“寿”“市”。“

90、闻”可以联系小石潭记里“隔篁竹,闻水声”的“闻”,是“听到”的意思,“闻”前省略了主语,补充上“我”,“为”在这里是介词,“给”的意思,“为寿”,是固定搭配,即“为做寿”,“市”联系木兰诗里“愿为市鞍马”的“市”,解释为“买”的意思。3.何谓大丈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解析 第一空从文中“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可以看出。第二空从不拜御史、不惜得罪胡宗宪可以看出。4.示例:甲文中孟子认为的大丈夫的标准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乙文中海瑞做到了“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也是老百姓心中的“青天”的形象,就是要清正廉洁,一心为公,秉公执法,执政为民。解析 这道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

91、分析。“青天”,是老百姓对清官的称呼,因此首先要结合甲、乙两文中为官的内容。甲文中要扣紧大丈夫的形象,从“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可见“青天”是勤政为民的。乙文中海瑞“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为母寿,市肉二斤”,可见“青天”是廉洁奉公的,惩罚胡公子,可见“青天”是秉公执法的。参考译文乙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御史来到县学学舍,属下的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不下拜,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后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在任上穿布衣,吃粗米,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总督胡

92、宗宪曾经告诉别人说:“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怨恨驿吏,把他倒吊起来。(有人报告海瑞,)海瑞说:“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下令经过的地方不要招待。现在看此人的行装非常奢华,一定不是胡公子。”(海瑞)打开(他的)行囊,有数千两银子。海瑞(把金子)收缴国库,派人骑快马把这件事报告给胡宗宪,胡宗宪无法加罪海瑞。(十)1. (1)教导、训诲(2)遵从(3)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4)端(5)跟随解析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

93、如本题中的“奉”这里是“端”的意思;“命”是古今异义词,“教导、训诲”的意思。2. (1)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2)我就是不愿接受那种呼喝的施舍,才落到这个地步!解析 (1)句中的“是(这)、焉(怎么)、为(成为)”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食(吃)、嗟(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于(到)、斯(这)”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3.独行其道 贫贱不能移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乙文中的饿者“终不食而死”的原因,可用甲文“独行其道”和“贫贱不能移”概括。因为饿者不吃那带有侮辱性呼喝的施舍,可见其有自己的想法,不因贫贱而改变自己的操守。4. (1)不因外界因素(富贵、贫贱、

94、强权)改变自己的追求。(2)对气节的看重。(3)对人的尊严的强调。(4)重“礼”“义”。解析 甲文,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乙文主要讲述齐国富商黔敖与齐国饥荒灾民的故事,表示了对气节的看重,对人尊严的强调,对人精神的重视。据此,可以看出,两篇文章都强调了不因外界因素改变自己的信仰和追求;都强调了气节的重要;都强调了人的尊严,都强调了人要重视“礼”和“义”。参考译文乙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拿饭给路过的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

95、。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愿接受那种呼喝的施舍,才落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十一)1.(1)兴起,指被任用(2)违背(3) 同“增”,增加 (4)脸色(5)规律,道理解析 本题是对文言实词理解能力的考查。第(1) 题“发”为被动用法,要指出来,第(3)题中的“曾”为通假字,要指出同哪个字,然后再解释意思。要结合语境解释词义,如第(4)题中的“色”,不能理解为颜色,而是指“脸色”。

96、2.(1)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作为外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2)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如下重点词要译出:第(1)句中的“入(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出”(国外);第(2)句中的“满(自满)”“谦(谦虚)”“招(招致)”。3.(1) 共同点:这些人都是出身卑微、经历了磨难、最终成就了大业。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解析 本题是对文章内容理解能力的考查。从文章第一段不难看出六个人均出身贫贱,但经过磨炼,终于成就了不平凡

97、的事业。启示学生结合生活谈“苦难”和“成功的关系”。(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心论点的概括及比较分析能力。乙文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与甲文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观点相似。参考译文乙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桃花源记(十二)1.(1) 邀请(2)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3)邀请(4)穿(5)又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

98、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2.(1)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于是她们就把法朗留下,用草根养活他。草根涩,根本不能吃。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3. 都写到秦时人被逼无奈逃入深山过着隐居的世外生活。都写到了避居异地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作者写作用意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本;然后按照题目要求,细读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筛选并整合其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作答即可。4.甲文描绘了

99、一个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和平的理想社会,这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同时也在结尾道出这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而并非真实。乙文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动乱不堪,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和平的希望。 解析 此题考查比较阅读。问的是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之处。要答好此题,首先要阅读好两篇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两文内容,然后归纳出两文的中心,看看两文分别表明了什么主要观点。参考译文乙有个叫法朗的和尚,逃进雁门山深处。雁门山深涧当中有个石洞,能容纳人出进。法朗就多带干粮,想要住在这座山里,于是他就寻找洞口进去了。走了几百步之后,那里渐渐空阔了。到了平

100、地,踏过流水,渡过河岸,那里太阳、月亮都很明亮。又走了二里,到一个草屋中,草屋中有女人,都穿着草叶,但容颜端庄秀丽。法朗就问她们:“这个地方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女人说:“我们本来是秦时人,随着蒙恬修筑长城。蒙恬多驱使妇女,我们忍受不了那样的折磨,就逃避到这里。开始吃草根维生,得以不死。来到这里也不知道年岁,也没有再到尘世间。”于是她们就把法朗留下,用草根养活他。草根涩,根本不能吃。小石潭记(十三)1.(1)表示约数(2)在空中游动(3)时隐时现(4)因为(5)想到2.(1)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2)经历多次艰险,终于到达顶峰。解析 翻译时需要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

101、:“凄神”“悄怆”“数”“遂”。3.清澈险峻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语句,分析其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甲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表现出潭水清冽。乙文中“至天都侧,从流石蛇形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表现出山的险峻。作答时,需围绕“清澈”“险峻”等关键词阐述。4.不矛盾,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愤不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欢乐是短暂的;小石潭虽景色优美,但氛围凄清,作者触景生情,忧伤悲凉的心情又流露出来。解析 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

102、内容,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分析。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基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参考译文乙站住寺庙前面,(望着)两峰指指点点。之后带着澄源和仆人仍从峡谷小路下来。到了天都峰一侧,从那被山溪冲下来的乱石上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爬上去。攀杂草,牵荆棘,石块丛起的地方就越过石块,石崖侧削的地方就越过攀援石壁。每次手脚没有着落的时候,澄源总是先攀上去,再俯身接应。(我)时不时想到上山既然这样困难,下山该怎么办?最后还是不管那些了。经过多次艰险,终于到达顶峰

103、。(十四)1.(1)静止不动的样子(2)忽然(3)停留(4)离开(5)全部解析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居”:停留。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佁然”“俶尔”作为生僻词,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2.(1)潭中鱼儿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2)(游人)正在感叹这座山峰的奇丽,其他的山峰又跳了出来。解析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可”:大约。“许”:表示约数。“空游”:空中游动。“方”:正。“复”:又。“跃出”:跳了出来。3.斗折蛇行 如蟹螯郭索潭底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要点信息的提取。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

104、甲文比喻溪水的蜿蜒曲折可提取“斗折蛇行”作为答案。乙文比喻上方山山谷的狭促的一句可提取“如蟹螯郭索潭底”作为答案。4.甲文通过写景,表达了被贬后的无法排遣的孤凄悲凉之情;乙文通过写景,表达了对上方山景物的赞叹、喜爱和游历山水的闲适恬淡之情。解析 答此题,首先要看看两文都分别表明了什么主要观点。如甲文可分析“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两句,从表达被贬后的无法排遣的孤凄悲凉之情的角度作答。而乙文可分析“方叹峰之奇,而他峰又复跃出。屡跋屡歇,抵欢喜台”等句,可从表达的是对景物的喜爱的闲适之情的角度作答。参考译文乙三步一回环,五步一曲折,抬头看太阳,(它)一会儿在东边一会儿在

105、西边。脚后跟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游人)正在感叹这座山峰的奇丽,其他的山峰又跳了出来。走一会儿休息一会儿,到达了欢喜台。回过头看看,好像螃蟹在潭底爬行,从井中打水,以身体做坛子,即使再怎么腾跃,也跳不出井栏。上方山的山峰变幻多姿,有的像城楼,高低城墙和栏杆全部齐备;有的像洁白的莲花,下面用黄色的基座作承托,我不能全部记录下来。(十五)1.(1)以为乐(2)随风飘拂(3)像狗的牙齿那样(4)铺(5)是2.(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来到初潭,(这里)最奇丽,几乎难以描绘形容。解析 (1)句应注意“斗”和“蛇”,它们都是名词用作状语,分别是“

106、像北斗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的意思。(2)句中应注意“殆”是“几乎”的意思。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其略若剖大瓮,侧立千尺。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理解甲、乙两文意思基础上不难找出描写小石潭和初潭全貌的句子。4.甲文:“潭中鱼可百许头佁然不动”是写鱼和鱼影的静态之美,“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写鱼的动态之美。这样动静结合,从侧面表现了水的清澈。乙文:“其略若剖大瓮沉沉无声”展现了初潭外形之奇和整体的静态之美。“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给静静的初潭增添了富有无限情趣和生机的动态之美。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题目明确指出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动

107、静结合的写法,只要从两文中分别找出相关语句并作简要分析即可。参考译文乙黄溪距离永州城约七十里,由东屯向南行走六百步,就到达黄神祠。黄神祠后面的高山陡峭险峻,犹如两面站立的高墙,山上并排生长着红花绿草,这些花花草草顺着山势蜿蜒起伏,或升或降,或沉或浮。那些没有花草的地方,则是悬崖峭壁和各种岩洞。黄溪水底铺满了小石头。过了黄神祠,提起裤脚涉水八十步,来到初潭,(这里的景致)新奇美丽,美得几乎让人无法形容。初潭的大概轮廓像一个剖开的大瓮,侧壁高达千尺。溪水汇聚在这里,乌光油亮,像贮了一瓮画眉用的油膏而无波痕;水流灌注,像一道白虹,沉静得没有一点声音;有数百尾鱼儿游来游去,正相聚在石头底下。北冥有鱼(

108、十六)1.(1)这(2)旋风(3)海水运动(4)悬挂在天空(5)观看2.(1)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的事物的书。(2)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解析 第(1)题中的“志”可译为“记载”;“怪”为形容词作名词,可译为“怪异的事物”。第(2)题中的“彷徨”可译为“徘徊”。3.万物皆有所待万物皆有自己的用处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甲文通过写“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飞翔仍需有所凭借,阐述了“万物皆有所待”的道理。乙文通过写“其大若垂天之云”的斄牛虽不能捉老鼠,但能力极大,阐述了“万物都有自己的用处”的道理。4.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其存在的道理。追求“无

109、为”境界。解析 本题考查对两文主题的综合理解能力。甲、乙两篇文章,都能从某一角度反映庄子的思想。例如甲文,作者通过奇特的想象力,阐发了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的思想。而乙文中,庄子与惠子的对话,表现了庄子遵循万物自然发展规律与“无为”的思想。参考译文乙惠子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树干却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庄子说:“先生你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低着身子匍匐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跳来跳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上下

110、窜越,不曾想到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死于猎网之中。再有那斄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过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十七)1.(1)变化(2)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3)天然形成的水池(4)这里指宽(5)长解析 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修”是“长”的意思;“怒”是古今异义词,“

111、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的意思。2.(1)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2)(它的)背如同泰山(那么高大),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解析 (1)句中的“是(这)、徙(迁徙)、于(到)”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背(脊背)、若(好像)、垂(悬挂)”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3.到理想的境地去追求精神自由解析 甲、乙两文所述的鲲鹏,借助于“风力(外物)”飞到“南冥”,其目的是到理想的境地去追求精神自由。据此理解填写作答。4.(1)人应有执着的信念。(2)人要有雄伟的气魄。(3)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4)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解析 在理解文

112、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自己得到的人生启示。可依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从“事物相依”的角度来谈,也可以依据“鲲鹏”从“远大理想”等角度来谈启示。答题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参考译文乙沙漠尽头的北边有个叫冥海的地方,是天然形成的水池。有一种鱼,它身宽数千里,没人能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背如同泰山(那么高大),翅膀就像挂在天空的云。乘着旋风像羊角一样盘旋飞上九万里,在云(和大气)层之上,背靠着青天,然后准备南飞,要到南冥(南海)去。马说(十八)1.(1)著称 (2)喂养(3)同“现”,表现,显现(4)辱没(5)马槽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实词。

113、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见”是个通假字,同“现”,是“表现,显现”的意思。2.D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与用法。A项:中的“其”可译为“难道”;中的“其”是代词,代“鲲”。B项:中的“于”可译为“从”;中的“于”可译为“到”。C项:中的“而”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可是”“却”;中的“而”表并列关系,可不译。D项:两句中的“之”都是助词,都可译为“的”。3.(1)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2)千里马因吃不饱而力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显现出来,也不是不受重视的原因。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关键词语要翻译到位,

114、应注意“呜呼”“其”“邪”等的翻译。4.同:甲、乙两文都将千里马比作人才。异:甲文分析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生动地表现了有才之士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乙文认为判断是不是千里马的标准是自身品德修养,不能一味依靠别人赏识。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甲文重点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告诉人们要珍惜人才,尊重人才,重视人才;乙文认为判断是不是千里马的标准是自身品德修养,不能一味依靠别人赏识。参考译文乙孔子说:“称千里马叫作骥,并不是赞美它的力气,而是赞美它的品质。”其实,人的好品质不是生来就有的,不像力气那样与生俱来,它需要后天的培养。所以说,千里马之所以为千里马,是因为它本身所具备才能使然,与别

115、人知或不知没有关系。毕竟优良品德的拥有与否,取决于自己,而不是别人说怎样就怎样。作为千里马却辱没在平凡马夫的手里,甚至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仅仅是照管的不好;千里马因吃不饱而力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显现出来,也不是不受重视的原因。韩愈所说千里马,只有满足其千里的食量,才能显示千里的才能,一旦满足不了这个条件,就无异于普通的马。仿佛千里之权不被自己掌握,而是听命于他人。这样,即使马还是那个马,而它的本性、才能却失去了很多。岳阳楼记(十九)1.(1)美好(2)日光(3)至、到达(4)像(5)所以解析 注意“胜”“极”的解释,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2.(1)这就是岳阳楼

116、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2)看尽它变幻无穷的吞吐之态,这是岳阳楼奇特的地方。解析 翻译第(1)句时,要注意“观”“备”的正确翻译;翻译第(2)句时,要注意“穷”“所以”的正确翻译。3.描写议论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分析判断能力。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描写是把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结合原文分析,甲、乙两段文字都运用了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4.甲文侧重描写岳阳楼前洞庭湖的水景,表现洞庭湖盛大的景观;乙文既描写岳阳楼前洞庭湖的水景,也描写岳阳楼前君山的山景,突出岳阳楼“得水

117、而壮,得山而妍”的特点。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加以概括,简要表达。甲文侧重描写岳阳楼前洞庭湖的水景,表现洞庭湖盛大的景观;乙文既描写岳阳楼前洞庭湖的水景,也描写岳阳楼前君山的山景,突出岳阳楼“得水而壮,得山而妍”的特点。参考译文乙洞庭湖是沅江、湘江等九条河流汇集而成。而岳阳楼耸立于江湖交汇的地方,早早晚晚,看尽它变幻无穷的吞吐之态,这是岳阳楼奇特的地方。楼前面是君山,像一尊雀尾炉,劈开水面,山上的树木清晰可数。所以楼的气势,有了水才雄壮,有了山才美丽。(二十)1.(1)曾经(2)表现(3)这样(4)浇洗(5)在之后解析 注意“沃

118、”可联系“媵人持汤沃灌”解释。2.(1)在朝廷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偏远的江湖间,就为国君担忧。(2)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的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注意“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的正确翻译,这两句为倒装句;“则”为“就”的意思;

119、“先”“后”应翻译为“在之前”“在之后”。3.揭示主题(点明文章中心) 议论记叙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题目相关的段落原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准确概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两段文字的中心句。4.生活艰苦,发愤苦读;做官后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遭贬职后刻苦自励。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我们在原文中寻找,从前向后读,可见“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

120、身”“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根据这些语句不难提取出答案。参考译文乙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作为自己的责任,发愤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慷慨激昂地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他坏话令他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做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读书、勉励自己,每餐不吃两种以上的荤菜,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刚够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二十一)1.(1)冲向天空(2)迫近(3)没有(4)才(5)因此,终于

121、2.(1)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2)等到了官府,又到社坛去求雨,结果是大雨如注,下了三尺才停止。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对文段的意思有整体的理解和把握,然后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准确理解每个词义,最后结合句式特点连缀成句子。(1)句应注意“以”是“因为”的意思,还要注意它运用了互文修辞,要注意上下句结合起来理解。(2)句中应注意“乃”是“才”的意思。3.触发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为后文议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伏笔(为后文写古仁人之心做铺垫)从侧面表现张养浩心系百姓,政事勤勉的品质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方法的能力。甲文考查的是伏笔或铺垫的作用,乙文考

122、查的是侧面描写的作用。这都需要结合文章主题及语境分析。4.示例:我认为张养浩称得上范仲淹笔下的“古仁人”。因为乙文写张养浩赴陕西途中,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祷雨于岳祠。到任后,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等,无不体现了他心系百姓,爱民如子的品质,这与甲文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相吻合,所以称得上范仲淹笔下的“古仁人”。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拓展能力。甲文的主题是: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乙文通过写张养浩的几件

123、事,表现他心系百姓,爱民如子,政事勤勉的品质。再将二者比较,找出张养浩身上具备“古仁人”的品质即可。参考译文乙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人吃人,朝廷特任命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这个命令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一切资财都分送给周围邻里中的困难户,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路过华山,就到西岳庙去求雨,哭拜在地上都爬不起来,天空忽然阴云密布,一连下了两天雨。等到了官府,又到社坛去求雨,结果是大雨如注,下了三尺才停止,庄稼由此得到了生长,秦地的百姓十分高兴。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

124、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每想到一件难受的事,就拍着胸脯大哭,因此得病不起,去世的时候只有六十岁。关中的百姓,听到张养浩去世的消息,悲哀痛哭像失去了自己的父母一样。醉翁亭记(二十二)1.(1)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2)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3)拜谒 (4)描绘,形容(5)大概2.(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并寄托在酒上。(2)到这里大概才到山的一半呢。解析 (1)句注意关键词“得”“寓”,(2)句注意翻译“盖”和“及”。3.酿醉翁白云白云其声其形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乙文水名好找,泉名可据“名与泉同”可知,写法上都是先写听到泉水的声音,再写泉的出现。即所谓先闻其声,后见其

125、形。4.甲文写各类人主要表现了他们出行的游玩之乐,为后文抒写作者的与民同乐思想做铺垫;乙文写各类人主要表现了他们各有不同的体验(或者“虽所遇不同,然莫不皆有得”),为后文突出作者自己的感悟做铺垫。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句段作用的理解。甲文写滁人游表现了百姓的安居乐业,是为了衬托后文太守游的乐趣,借此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隐寓在其中。乙文写途中所见到的行人游玩的种种形态:惫而喘者,恐而咷者,怡然若有乐者,怅然俯仰感慨,若有悲者,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游玩体验。作者的感悟与这些体验肯定是不同的,所以写行人的体验实则是为下文抒发作者独特的感悟做铺垫的。参考译文乙天平山距离城西南从水路走有三十里。我们到了后

126、就弃船坐车,经过平旷的树林和山坞,路边有竹石遮蔽,有泉水藏而不见,只听见类似琴筑发出的清越的声音。我高兴地停下车听,很久还不愿离去。到了白云寺,我们拜谒魏公祠,在远公庵稍事休憩,然后由这里的山脚像猕猴攀登小木桩一样攀登而上。山上有很多怪石,有的像躺着有的像站着,有的像要抓人有的像要咬人,如龙盘曲搏持,如柱撑天而立,无法一一形容描绘。又有泉水从乱石间冒出,叫白云泉,泉水细如线,如脉,向下流坠入水潭中,用瓢舀来尝尝,那味道极是甘甜清冽。泉水上有个亭子,亭的名字与泉水相同。泉边草木秀丽润泽,遮盖成荫可供休憩。过了这里,则峰回路转,登山的石道盘绕,十步一转弯,蜿蜒曲折而上,一直到龙门。两面山崖壁立对峙

127、,中通一小径,窄小险峻幽深黑暗,仅容一人侧身而过。山崖上有两间石屋:大的可坐十人,小的可坐六七人,都是空旷的石洞穴,有大石覆盖在上面使得石洞像个屋子一样。进入石洞,寒冷森然好像会被压在里面一样,于是互相招呼牵引着离开了。到这里大概才到山的一半呢。于是又解散队伍分头行动,竞相追逐幽深美好的景色,继续登山的,停下来休息的,吟哦感叹的,疲惫喘气的,惊恐而哭的,怡然而乐的,俯仰之间怅然感慨像有所悲伤的:虽然所遇到的看到的不一样,但都有收获。湖心亭看雪(二十三)1.(1)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2)客居(3)消失(4)总是(5)说;认为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翻译。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

128、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白”,古义为名词,古代罚酒用的酒杯。今义为“白色”。2. (1)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2)晚上下起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最终被雨雪所阻挡。解析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莫:不要。更:还。痴似:痴于,痴过。作:起。欲:想。为:被。3.湖中人鸟声俱绝夜的寂静(寂静)解析 根据“西湖天寒地冻、万籁俱寂”不难提取对应的句子“湖中人鸟声俱绝”。“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衬托周围的寂静无声。4. 甲文趣在:夜半独往湖心亭赏雪;湖心亭巧遇同好把酒言欢。乙文趣在:雪夜聆听大雪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响声;悠闲自得地读书。解析 甲文,在一个路无行人

129、,天无飞鸟,天寒地冻的晚上,诗人赏雪获得了惊喜,巧遇同好把酒言欢,实在是趣事一件。乙文,“亦复有少趣”:还是能享受到一些乐趣的。可以从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找出作者享受的乐趣,即听着雪粒击打着竹林发出的铮铮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随意地浏览一些书。参考译文乙晚上下起了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最终被雨雪所阻挡。然而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任意看数卷书,也是很有趣的。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行。就这样顺流而行,顺其自然吧。(这就是)鲁直所说的“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吧。鱼我所欲也(二十四)1.(1)苟且取得,这里是苟

130、且偷生的意思(2)讨厌、憎恨(3)同“披”,披散(4)比(5)于是,就解析 (1)题“苟得”可以用扩词法,如“苟”可以扩成“苟且”,“得”可以组成“得到”,结合语境进而理解成“得到生命”即“偷生”。(2)“恶”即讨厌、憎恨。第(3)题是通假字,首先指出所通的字,即“披”,然后说出意思,即“披散”。第(4)题是古今异义词,“于”在这里是“比”的意思。第(5)题“遂”是文言文中常见词。“遂”一般情况下译为“于是,就”,平时熟记即可。2.(1)不仅仅是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是)贤德的人能不丧失它罢了。(2)全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解析 本题

131、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语句通顺即可。(1)重点词语“是(这)”“勿(不)”“耳(罢了)”。(2)重点词“举世(全世界)”“浊(浑浊)”“清(清白)”“醉(沉醉)”“醒(清醒)”“是以(因此)”。3.舍生取义 所恶有甚于死者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一问比较容易概括,第二问抓住关键句“举世皆浊而我独清”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可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为屈原所“恶”,屈原不堪忍受,选择投江。4.示例:文天祥宁死不叛国,刘胡兰为保守党的秘密英勇就义,谭嗣同为变法慷慨赴死封建时代的“义”是封建的“礼义”,如礼记檀记中记载的那个饥饿的人因不受没有礼义的施舍而

132、饿死。在今天,我们应当赋予“舍生取义”的“义”以新的含义那就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解析 本题第一问考查学生补写事实论据的能力,第二问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第一问:补充事实论据答题格式:人物+事件。注意事件要围绕“舍生取义”的内涵来组织语言,简洁凝练地加以概括。第二问:对“舍生取义”的理解,可以既结合课文又联系现实来谈,也可以只谈自己的理解,要注意体现正能量,言之有理即可。参考译文乙屈原到了江边,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

133、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其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二十五)1.(1)有什么益处(2)同“德”,感恩、感激(3)给、赠给(4)推辞,拒绝(5)游说,

134、 说服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如(4)句意为:孔子拒绝接受赠地。辞:推辞。注意(2)句“得”同“德”,指感恩、感激。 2.(1)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美丽接受了(万钟俸禄)。(2)我听说,君子应当凭借功劳受禄。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之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的重点词有:“乡”同“向”,先前、从前。闻:听说。 3.可以,因为它可以作为事实论据来论证

13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这一观点。解析 本题考查选取论据。首先理解乙文的内容,景公赠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孔子拒绝接受赠地,这和甲文中“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这一观点一致,所以可作为事实论据。 4.舍生取义。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努力学习,友爱同学,遵守社会法规,保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即可算是保持本心。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主题及个性化表达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要读懂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段落或写作背景等去把握文章的主题。结合甲文“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分析,作者强调的人的本心是“舍生

136、取义”,可从“努力学习、遵守社会法规,保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角度作答。 参考译文乙孔子谒见齐景公,景公赠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孔子拒绝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凭借功劳受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采纳我的主张,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令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送东阳马生序(二十六)1.(1)饥饿 (2)借(3)朝见(4)这(5)同,和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第(1)题“馁”是“饥饿”的意思。第(2)题“假”的意思是“借”。第(3)题“朝”是动词,意思是“朝见”。

137、第(4)题“是”有“这,这样”的意思。2.(1)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2)为什么带去那么多钱财现在就已经都花完了?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句子可以用直译和意译两种,一般我们要采用直译的方法,要注意句子中关键字的理解。(1)句里注意“撰”翻译成“写”,“贽”翻译成“礼物”。(2)句里注意“何”翻译成“为什么”,“业”翻译成“已经”。3.劝诫后辈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刻苦求学,做德才兼备的有用之人解析 本题考查提炼观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的关键在于读通文意,抓住主要内容。细读文章可知,甲文通过写自己求学艰难告诉马生要珍惜机会,努力学习;乙文前半部分劝诫儿子要生活节俭,后半部分劝诫儿子要

138、能吃苦以及勉励儿子要爱学习。二者合二为一即可。4.示例:不耽于享受优越的物质生活;不辜负师长的期望和教导;业精于勤荒于嬉。解析 抓住“勤学”与“做人”解答,言之成理即可。参考译文乙你自从出国到今天,时间只不过四个月,为什么带去那么多钱财现在就已经花完了?这件事实在令人奇怪!你去日本,是为了求取学问。求学就应该先学会刻苦生活,在那边又不必交朋结友应酬。那一千多两银钱,也够你用上一年,尚且有结余。为何四个月不到,就已用得一干二净了?你这样浪费钱财,一定不只是吃喝住用方面奢侈而已,必定另有花销。你仗恃有我的荫庇,但也应当多少了解一下农家的艰辛,尽到自己求学的本分嘛。你做不到这一点,哪怕是学成回国,也

139、一定一件事也干不了。现在你若这样,我从今后恐怕对你没有指望了!花钱事小,因乱花钱而耽误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这才是大事!此前,我曾写信告诫于你,要你努力用功。你怎么就忘了? 光阴极为珍贵,求学机会难得,这里面的甘苦,我不说你也该明白。不要辜负为父的教诲呀!(二十七)1.(1)担心 (2)周到(3)等待(4)全,都(5)好坏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患”:担心。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臧否”作为生僻词来考查,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40、2.(1)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2)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既”:已经。“加冠”:男子年满二十岁,成年。“益”:更加。“诚”:确实。“然”:这样。还有“卿不朕欺”这个宾语前置句的翻译。3.宋濂求学之难如实答皇上问 诚实解析 一空和二空,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概括。首先理解好两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141、甲段写了宋濂求学之难的故事;而乙段写了回答皇上提问的故事。三空,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可分析“濂具以实对”的正面描写,“诚然,卿不朕欺”的侧面描写,即可分析出宋濂诚实直爽的性格特点。4.对乡之先达,宋濂毕恭毕敬,“色恭”“礼至”。这是一种值得推崇的师生关系,老师是传授我们知识的人,对老师要尊重。解析 一问,考查文言文要点信息的提取概括。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可分析“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

142、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句,即可分析出宋濂对乡之先达毕恭毕敬的态度。二问,考查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对老师要尊重,但师之道尊贵、庄严有时会显得高高在上,脱离学生,引起学生的反感,达不到教育后人的效果。参考译文乙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有欺骗我。”皇帝有时召宋濂来询问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出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

143、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二十八)1.(1)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2)同“披”(3)香袋(4)平常的,普通的(5)对感到惊异解析 “常”可联系课内文马说中“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常”解释。 2.(1)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2)孔子有三千学生听他讲学,只有你还是这样。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第(1)题中的“逆旅”可译为“旅店”;“日”可译为“每天”;“食”可译为“供养,给吃”。第(2)题中的“仲尼”指孔子;“惟”可译为“只、只有”。3.毕恭毕敬针锋相对,不卑不亢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从甲文“余立侍左右则又请焉”可以看出,宋

144、濂对待老师可谓毕恭毕敬;从乙文 “仲尼三千而论道,惟公其然”的回答来看,汪应辰对待老师的态度可以用针锋相对、不卑不亢来形容。4.幼年家境贫寒,无力承担学习费用。解析 本题考查对两文内容的综合理解能力。从甲文“无鲜肥滋味之享”“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与乙文“家贫无膏油,每拾薪苏以继晷”可以看出,两人在学习方面所经受的共同困难是家贫,无力承担学习费用。参考译文乙汪应辰,字圣锡,是信州玉山人。年幼时沉稳聪明,和一般小孩不一样,五岁时就知道读书,回答他人的问话常常出语惊人,认识很多偏僻字。家庭贫寒,没有灯油,就经常拾柴火用来(点亮作灯)接着白天看书。从别人那里借来的书,一看就不会忘记。十岁能写诗,曾在乡

145、校游学,郡里的学官戏弄他说:“韩愈十三岁能写文章,现在你像什么?”应辰回答道:“孔子有三千学生听他讲学,只有你还是这样。”绍兴五年,(应辰)考中进士第一名,年龄刚刚十八岁。御策用吏道、民力、兵势问他,汪应辰回答时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以诚信为根本,对皇帝而言要设身处地为天下百姓着想。皇帝看了他的策论,认为他是一个老成的读书人,等到放榜的时候一看,竟然是个年轻人。引见者带汪应辰上前拜见皇上,皇上对他感到很惊异。邹忌讽齐王纳谏(二十九)1.(1)朝廷(2)偏爱(3)没有谁(4)告诉(5)命令,号令解析 文言文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

146、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解释课外的文言词语时,要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本题要注意“私”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是“偏爱”的意思;“谓”意思是“告诉”。2.(1)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2)为大王的国家利益着想的话,不应该攻打西周。解析 本题翻译时要注意“如、计”等词的正确翻译。3.阿谀奉承不能攻周的原因(或攻周的坏处)解析 通读两文,可以看出甲文中,邹忌指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齐王难以听到真实的话;乙文中,周最分析了不能攻周的原因(或攻周的坏处)。4.邹忌用设喻说理的方法,以家事喻国事,劝说齐王除弊纳谏;周最采用直接谏言(单刀直入)的方法,

147、劝说秦王放弃攻周的想法。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言文中人物谈话技巧的能力。解答这样的题,需要反复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对人物的语言进行仔细揣摩,分析其表达技巧,最后再进行对比作答。注意答题时要从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两方面作答。阅读两文,可以看出邹忌用设喻说理的方法,以家事喻国事,劝说齐王除弊纳谏;周最采用直接谏言(单刀直入)的方法,劝说秦王放弃攻周的想法。参考译文乙秦国欲攻打西周,周最对秦昭襄王说:“为大王的国家利益着想的话,就不应该攻打西周。攻打西周,对国家没有足够的好处,反而有损秦国的名声,为诸侯所唾弃。到时诸侯们不再联合秦,相反都会到东边和齐国联合。秦为攻周陷于疲惫,天下诸侯联合了

148、齐国,那么秦国就不能称霸诸侯了。可见攻周一事,完全是诸侯们为了使秦军筋疲力尽,才怂恿君王干的。当秦国和天下诸侯们的实力都消耗尽了,那么任何国家的号令都不能通行于周了。”河中石兽(三十)1.(1)终了,最后(2)事物的道理、规律(3)假装(4)断绝(5)代词,他(的)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释文言实词时要结合课文中相关词语的含义,课外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一般不会超出课内所学范畴。如遇课内搜索不到的词语,也可以用整句句意推测词语含义的方法来解决,所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含义。2.(1)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假使赵国不让赵

149、括做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句子要根据语境理解整段含义,然后从整段含义和单个词语的含义这两个角度进行推测和相互印证,从而准确得出答案。第一个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是非”,“是”是“这”的意思,“非”是“不是”的意思;第二句中的重点词语“使”是“假使”的意思,“将”是“担任将军,带兵”的意思。3.甲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乙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后来接替廉颇成为将军,只知道按兵法行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解析 此题考查概括文

150、章内容。根据两文内容,概括出“何人何时何地何事”即可。4.“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甲文中寺僧和讲学家都脱离实际、主观臆断,老河兵实践经验丰富,因而能提出正确的看法;乙文中赵括虽懂兵法却不会实际作战,因而战败。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根据对两篇短文的理解,可知都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据此组合答案即可。参考译文乙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

151、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赵括代替了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并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引诱赵括做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佯装失败,却断绝赵括的粮道,把赵括的军队截断为两部分,士卒的士气大乱。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答谢中书书(三十一)1. (1)书信(2)交相辉映(3)这里指人间(4)奇怪(5)用作动词,生出藤蔓解析 理解词语要结合上下文。“异”可根据文中作者对规矩草在宫墙内、宫墙处的生长现象

152、很奇怪来推断;“蔓”可联系“不蔓不枝”来解释。2.(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2)山的容颜、水的意韵,都是天然模样;树木姿态、流泉声响,都不是尘世的境界。解析 理解(1)句的关键是理解“五色”,它是“各种色彩”的意思。(2)句“容”“意”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翻译时修辞方法不变。3. 借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表达不愿出仕做官的思想借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对不受封建制度约束的生活的向往解析 解答此题,从关键语句入手。甲文中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的是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乙文“岂非天生嘉卉,以等宸游哉”表达了向往不受封建制度约束的生活。4.首先,两文中的景色都很优

153、美,充满了诗情画意。其次,两文中的自然环境都如同仙境,超凡脱俗。解析 理解景物的特点,可以抓关键词理解。甲文文首的总领句,直接写景色之美。用“高”写山峰,用“清”写河流充满了喜爱;乙文中用“容”和“颜”写山水,用“入画”写花鸟,都突出了景物之美。甲文中的“仙都”,乙文中的“非尘境”都写出景色超凡脱俗。参考译文乙我因为校勘皇室的典籍,共四次到避暑山庄。丁未年的冬天,戊申年的秋天,己酉年的夏天,壬子年的春天,四季的风景都游赏过了。每次泛舟到文津阁,只见山的容颜、水的意韵,都是天然模样;树木姿态、流泉声响,都不是尘世的境界。阴天晴天,早晨傍晚,呈现出千姿百态,各种状貌,即使一只鸟一朵花,也可以画入画

154、图之中。其中特别奇怪的是,沿坡连谷的细草,都是绿茸茸的像地毯一样,只有几寸高,整齐得像裁剪出来似的,没有一棵长一棵短。园丁称这些细草为“规矩草”。出了山庄围墙才几步远,这种草就参差不齐随意滋长了。这难道不是天生美好的草木,等待皇上来游玩吗!虽有嘉肴(三十二)1.(1)味美(2)反思,反省(3)这,这样(4)促进 (5)跑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比如本题中的古今异义词,旨:古义是“味美”,今义是“意义”。古今异义词,走:古义是“跑”

155、,今义是“走路”。2.(1)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2)(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弗:不。屏弃:抛开。于:介词,在。3.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 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甲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

156、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乙文,告诫外甥“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4.甲文:实践出真知。乙文:读书要专心,要深思。解析 本题考查阅读后的启示和感悟。只要紧扣两段文章,言之成理即可。参考译文乙师川外甥奉议郎:自从告别以来,没有一天不怀念你。(现在)春风熏暖,想来你在处理公事之余,一定会放下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前不久你告诉我说:“自己一定要花费十年的功夫,修养身心探寻真理。”每每念此语我都会(无比)叹服。(如果)真能够按照这样(的志向)去做,就足以赶得上古(圣贤)人并配得上古贤的称号,洗刷先人的惭愧。然而学习必然要有规律方法,凡是读书,其中一言一句,都必须自己探寻意思并理解含义,才能体悟到古人用心的地方,照此行就不会白白浪费功夫。进一步想要寻求明白其中道理,就必须摒弃学习以外的各种贪念,才能获得全部功效。读书要先让室内干净并焚烧香脑,让内心意念不要快速游动四散,这样才不至于无法理解言语之外的道理。少年血气方刚,如果照这样做,(即使)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也)能收获倍于古人的功效。外甥(你)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一定能够明白我说的话,所以一定要详细知悉并努力做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