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届高三语文10月双周练 2022.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在原始时代,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氏族、部落;在阶级社会,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民族。既然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在此阶段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人类社
2、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因此,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文化方面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例如,随着地理上的隔绝,同一种语言会分化为各种各样的方言,会形成相对独立的经济生活网络和不同的“市民社会”,人们的思想感情也会疏远、隔膜起来。其
3、次,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仅会对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会对他们的科学、艺术、宗教等产生直接影响。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偶然与必然的统一。其四,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的同时,也发
4、展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喜闻乐见”的民族气派,正是文化成果长期作用于人本身的结果。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亦莫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最后,民族斗争是民族差异的强化剂。古往今来,民族之间的矛盾、对立、冲突史不绝书。许多征服者民族推行强制同化的政策,而被征服的民族则千方百计为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而斗争。在这种同化与反同化的斗争中,许多细枝末节的差异也会获得不寻常的意义。例如在清朝末年,剪掉辫子就意味着公开表示与清朝统治决裂。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不
5、仅是人类以民族为单位长期生活的自然产物,而且在民族斗争中人被人们有意识地巩固、强化。应当指出,虽然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不能事事归因于经济,但归根结底是人类生产力达到一定发展程度的结果。文化上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都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程度上才得以发挥作用。因此,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不是超历史的存在,不是纯自然的存在。因而,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也是历史的、可变的,相对的。(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材料二: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当年白种人占领南、北美洲,对当地土著文化就
6、是持这种态度。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抽空其生命,崇拜其空壳。如果我们混同了已成遗迹的、定型了的“传统文化”和今天仍然活着的并主宰着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的,受过现代文化洗礼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抵消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
7、重。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但再进一步追问;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呢?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这些都是文化相对主义所面临的、必须回答的问题。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我们固然不必保留辫子或者“三寸金莲”以供猎奇者玩赏,但中国文化自有其无法“欧化”的特殊的魅力,中国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
8、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加以认知和解释。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民族
9、是一个历史范畴,既然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民族,那么在此阶段的人类文化也一定是民族的、具体的。B.不同的文化发展成果长期作用于人,可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而不同的民族心理反过来又催生出不同的文化成果。C.文化相对主义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承认一切文化的合理性,虽然也有问题,但因其宽容合理而应该受到尊重。D.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本国的特殊性以避免被同化,又要分清主体和客体,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或反观自己。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早在古代,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分别产生了农业部族、畜牧业部族等,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了直接影响。B.种族、地域
10、、文化传统等是文化创造的基础,并有限制作用,所以文化创造必然事事都能到诸如地域、经济、种族、文化传统中找到原因。C.我国近现代史上的反帝斗争使先进的中国人普遍意识到保持民族特性的重要性,可见文化上的民族差异在民族斗争中被人们有意识地巩固、强化。D.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文化差异造就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它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与普遍性。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滕文公上B.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卜居)C. 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北史吐谷浑传)D.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4.对文化差
11、异的论述,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5.下列文字提到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与中国木兰辞有所不同,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这种现象?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木兰辞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讲述木兰替父从军、最后荣归故里的故事,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忠孝两全的价值观。美国动画版花木兰则对木兰辞进行重新诠释,木兰为了证明男女平等、实现自身价值而主动从军,体现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的民族性格。花木兰在中国上映后,获得不错的票房。不少观众表示故事有新意,能带来启发。(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高原骑手(节选)汤成难八月到来的时候,嘉措已经能
12、够骑着扎日去放羊了。这一切都是慢慢发生的,嘉措甚至记不得扎日什么时候迈出的第一步。嘉措没有给扎日系上缰绳,也不需要扯嚼子,他只要两腿轻轻一夹,后脚跟碰一碰,扎日就知道跑起来了。他们逐渐熟悉了草原上每一条恣意的溪流、每一棵倔强的梭梭柴、每一块裸露在外的孤傲石头。他们会在水花飞溅中穿过沟底的河流,再飞奔到远处的属于他们的噶玛坡上。噶玛坡非常安静,风从坡上刮过,只留下凉爽。嘉措看书,或者发发呆,扎日就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啃草。远处,有人在骑马,有人在赶羊,却与他们毫不相干。躺累了,嘉措便绕着山坡走一圈。这个低矮的却有着明显分界线的小山坡恍若嘉措的领土。他想起曾在书上看过的故事,那个一天看四十三次日落的小
13、王子。嘉措想,噶玛坡就是他的星球吧?但是,他一点都不孤单,因为他有扎日。比赛快要临近时,嘉措带扎日去溪边洗了个澡。草原上的中午已经非常炎热,热气蒸腾在草地上空,远处被日光灼出一片空茫。嘉措先把自己的衣服脱下,再将扎日牵到浅水处,嘉措制作了一只简易的舀子由半只皮球和一截木棍构成。水从扎日的脊背流过,像长着小脚丫似的,在它黑黑的毛发上奔跑,小脚丫经过之处,毛乖顺地贴在皮上。扎日充分享受着这舒服的时刻,在水中一动不动,任其摆布。嘉措想起扎日年轻的时候,由阿木乎的那辆皮卡送过来,也是在傍晚,嘉措原本和多吉玩捉迷藏,多吉又悄悄溜掉了,不见踪影,留下嘉措孤零零一个人。扎日从皮卡下来的时候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
14、,它的身材壮硕,全身乌黑的毛像南方丝绸一样光滑。扎日抬头叫了几声,像是打招呼,又像表示某种不屑。这些年,扎日一直不太合群,处处显得格格不入。嘉措还记得扎日被鞭打的那次,转场时,它故意将身上的重物甩到地上,几只酥油茶碗摔得稀碎,扎日被阿爸抽了好几鞭子。这个下午,有关扎日的记忆像闸门一样打开,嘉措一边洗刷着,一边回忆;一边回忆,一边向扎日讲述。草原上静悄悄的,只有嘉措和扎日的低语,以及水流轻快奔向远处的声音。他们在太阳落山前回到帐篷,阿妈把牛羊赶进圈里,阿爸正盘腿坐在桌子旁、手里拿着一张羊皮在搓揉。这是一张熟过的皮子,经过搓揉会变得柔软细腻,仿佛丝绸一般。阿爸见嘉措进来,说这是给他做“擦日”藏袍用
15、的,现在还差两张羊羔皮就准备妥当了。羊皮在阿爸紫甘蔗一样粗笨的手指下逐渐软沓,嘉措坐在一侧出神地看着,仿佛那种柔软是从阿爸粗糙的手指里流淌出来的。嘉措将手伸过去,轻轻抚摩着,手指顿时被一种柔滑的感觉给俘虏。比赛的日子终于到了,一百多头牦牛参加了这场盛会。牦牛们被精心打扮,长而弯的牛角上系上了各彩彩绸,表示夺魁在望。除了那些十二三岁的灵敏体轻的少年骑手,草原上还站满了观战的人。人们身穿藏袍,有的腰上扎了红带,脚蹬皮靴,神采奕奕。在人们看来,这不仅仅是比赛,还是祖毛乃则山下的盛大庆典。牦牛和它们的骑手都一字排开了,螺号声声,祭坛里煨起了桑烟,发号施令的枪就要打响。嘉措站在起跑线上,看着不远处的终点
16、,阳光正铺洒在这条被两侧的观众簇拥的“道路”上,每一个草尖都变得亮莹莹的。突然,嘉措看见了远处的噶玛坡,虽然它那么矮小,那么不起眼,但此刻,却像一颗星球正要从草原上缓缓升起。枪声响了,嘉措腿轻轻一夹,扎日便向前跑去,草叶和泥土在牛蹄下翻卷上来。耳边充满欢呼声,分不清每一缕欢呼该分配给哪一个骑手,或许人们并不是给某个特定骑手加油,而是通过这样的呐喊表达一种兴奋。牦牛们有的向前奔跑,有的还愣在原处,它们不像马,天生就有方向感,或许正是这种愣头愣脑的样子更引起人们的阵阵尖叫和哄笑。终点处人们挥着彩旗,呼喊着“秀加不、秀加不”(加油的意思)。呐喊声震耳欲聋,风马纸(藏地用于祈祷的物品)漫天飞舞。五彩的
17、旗子就在前方,欢呼声更热烈了,嘉措感觉自己瞬间长高了,变得顶天立地。他看见熟悉的溪水永不停息地向前;看见草地上的牛羊都转过脑袋看向他;还看见阳光从噶玛坡后面照过来,给它镶上了一道金边。嘉措分明感到自己的腿在这个时候轻轻一夹,右脚在扎日肚皮上一碰,以他们惯常的默契,这是向右转弯的意思。果然,扎日偏离了主道,向噶玛坡的方向奔去。松软的草皮带着绿草和花朵在他们身后雨点般地溅向空中。人们也发现这个冲在最前面就要夺魁的骑手偏离了方向,发出惊讶和着急的叫声,但嘉措并不去管这些,当然,也管不了这些。这个时候,他的脑海里都是那个晚上的歌声,他从同德县的央扎西舅舅家走向草原的夜晚,分不清是舅舅的歌声还是自己的,
18、歌声悠长,久久回荡在天地之间:十五的月亮将西沉,是东方的太阳要升起来了(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叙写嘉措骑牦牛的情景,如两腿“轻轻一夹”、用脚“一碰”,“扎日就知道跑起来了”,意在表现人与牛的默契,突出他骑术高超。B.文中细致地描写比赛前嘉措耐心地给扎日洗澡,引出了后文的回忆,扎日在洗澡时的温顺与它刚来时的“桀骜不驯”形成对比,耐人寻味。C.阿爸反复揉搓羊皮使之变得细软,来给嘉措做“擦日”藏袍,这是一种独特的草原文化,意味着一个孩子要经历无数考验才能获得成长。D.小说结尾写嘉措和扎日在即将夺魁时偏离了目的地,“向噶玛坡的方向奔去”,是因为往昔的歌声唤醒并坚
19、定了他的内心选择,意蕴丰富。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后半部分浓墨重彩叙写牦牛盛会,着力渲染比赛的热烈气氛,为故事发展蓄势,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期待。B.小说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写景写物生动形象,语言具有诗意之美,展现了高原的地域特色。C.开赛前阳光铺洒,“每一个草尖都变得亮莹莹的”,比赛中阳光给噶玛坡“镶上了一道金边”,暗示嘉措对比赛的信心。D.小说用丰富的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回忆和现实穿插,拓展了小说的表达空间,展现了一个草原骑手的成长过程。8小说为什么反复提及“噶玛坡”?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9有人认为汤成难小说有着“平淡而隽
20、永”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特点。(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一)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唯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
21、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曰:“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续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间,譬若汉一郡,
22、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二)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乃欲
23、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B.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C.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D.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箕踞,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
24、的坐法。文中用该词写出尉佗轻慢傲视陆贾。B.昆弟,即兄和弟,也称为昆仲。昆,此处是哥哥的意思。昆弟也可以比喻亲密友好,同辈的人。文中指尉佗的兄弟。C.剖符,封建时代帝王封赏有功的诸侯将士,将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作为信守的约证。尉佗因有功得到高祖剖符。D.北面,古时臣子面向北方朝见天子,故以北面代替臣子的地位;弟子行敬师之礼。文中指陆贾劝说南越王向刘邦称臣。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陆贾极具口才,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朝,得到高祖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B.尉佗与陆贾会面时举止无礼,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
25、与南越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C.尉佗,他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一统南越,后来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朝。D.陆贾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尉佗可能面临的形势,进而使其领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既有利益。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4分)(2)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4分)14尉佗与陆贾对话,言语虽不多,但人物形象鲜明,请概括尉佗的人物形象。(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
26、诗,完成1516题。午枕王安石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向此留。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欲把一杯无侣伴,眼看兴废使人愁。【注】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吹箫:列仙传载萧史偕弄玉吹箫跨凤飞升,这里泛指神仙道术。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以叙事点题,诗人午后小憩,时间不长,于梦中却似已历百年,“去悠悠”三字,寓无限惋惜。B.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野草自然生长、鸣鸠相乳相酬的生机勃勃之景。C.颈联“朱户”“画楼”代指豪门大族的奢侈生活,豪门迭出,奢靡不绝,诗人对此予以委婉批评。D.本诗主要通
27、过诗人午后梦醒时的所思所感,抒发兴废之愁。结句中的“兴废”两字实为一篇之纲。16前人对王安石诗作有“擅说理,善用典”的评论。请结合本诗作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阿房宫赋中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批判、揭露秦统治者残忍剥削百姓、无耻挥霍浪费的两句是“_,_”。 (2)古代诗歌往往用离别地点表达离别愁绪,例如春江花月夜中“_,_”两句。(3)山居秋暝中借月光水声衬托出山林幽静的两句是“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青藏高原是生物多样性热点
28、地区,却从来没有人进行过彻底盘点。从一个植物学家的角度来看,青藏高原是一片富矿,也是一片空白。带着填补历史空白的想法,钟扬一脚踏进气候恶劣、 的青藏高原。拟兰芥,一种看起来细弱的草本植物,因为生长快、体型小、分布广、基因组小,常被植物学家比作“小白鼠”,是进行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在植物学家很少涉足的青藏高原,钟扬和他的团队发现了它。16年,钟扬跋山涉水50多万公里,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最荒芜的地区,经历过无数生死,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占西藏植物的近1/5。如今,这些种子被精心保存在零下20摄氏度、湿度15%的冷库中,如同坐上了一艘驶向未来的时空飞船,将在80年到1
29、20年后,为那时的人们绽放生机。很多人说,钟扬身上有一种“种子精神”。他在西藏采集种子,关乎国家战略资源安全;他致力于为每一个少数民族培养一位植物学博士,在少数民族地区种下科研的种子;他坚持做科普工作,在青少年的心中埋下了 的科学火种。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生命 的最后时刻。钟扬毕生献给了国家和人类生态安全事业,他用生命在祖国大地上,播种下希望,播种下未来。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请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
30、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效法羲和驭天马,忠在长空牧群星。”2021年10月14日,_的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探日”时代,实现太阳探测零的突破。羲和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从此,神话般的星海又多了一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奇色彩。“羲和”号是卫星中的第一位太阳专属“摄影师”,从发射“座驾”_再到科学载荷,_:发射“座驾”长征二号丁火箭首次应用栅格舵控制系统,完美解锁了“指哪落哪”的新技能;卫星平台采用了国际首创的“双超”新技术,实现了载荷在轨指向的超高精度和超高稳定度控制;( )。每一项技术创断和突破,都凝结着
31、无数航天人的心血和汗水,也昭示着他们追求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和决心。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与表达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主要科学载荷H成像光谱仪,首次实现了在国际上全日面H波段的光谱成像。B.H成像光谱仪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全日面H波段的光谱成像,是主要的科学载荷。C.主要科学载荷H成像光谱仪,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全日面H波段的光谱成像。D.H成像光谱仪首次实现了在国际上全日面H波段的光谱成像,是主要的科学载荷。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我
32、国有很多大国重器的名字,都充满着独特的“中国式浪漫”。首颗绕月人造卫星被命名为“嫦娥”,寄托了中华民族世代对月球的无限憧憬,一个民族的千年梦想化为了现实;我国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被命名为“蛟龙”,寓意让“中国龙”游向深海探秘海底世界;暗物质探测卫星被命名为“悟空”,期望它能不畏艰难,在茫茫太空中以“火眼金睛”探测出暗物质粒子;国之重器核导弹取名“东风”,源自红楼梦中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展示了中国国防科技不可战胜的信心和力量那些古代的幻想,在前辈的努力下正一点点变成现实。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使悠远的古老传说塑形于“当代神话”,让独特的“中国式浪漫”薪火相传。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