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0 ,大小:59.50KB ,
资源ID:870596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7059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甘肃省岷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甘肃省岷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二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史记殷本纪载:(商代)“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这表明当时A. 王位世袭制不复存在B. 宗法制尚未完全确立C. 分封制造成国家分裂D. 郡县制已经开始推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商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商代由于没有确立起完善的嫡长子继承制,故出现了众多王位争夺的事件,出现了“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

2、,表明当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尚未完全确立,B项符合题意;此时王位世袭制仍然存在,A项错误;材料同分封制无关,C项错误;郡县制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D项错误。故选B。2.“士字原初指执干(盾)、戈、佩弓矢的武士,其后渐渐变成专指读书、议论的文人。”与“士”字原初含义一致的是A. 进士B. “士、农、工、商”C. 士大夫D. “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答案】D【解析】进士主要指科举考试中求得功名的读书人,不是“士”的其原始含义,故排除A;“士、农、工、商”中的“士”主要指以士大夫为主体的读书人,与材料不相吻合,排除B;“士大夫”主要指社会上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与题意不符,

3、排除C;“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分封体制下,“士”是最后的贵族,享有舞刀佩剑的特权,与材料相吻合,故选择D。点睛:在西周的分封体制下,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又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又分封给士,层层分封,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统治秩序。3.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项,如材料所述,宋太祖之所以闷闷不乐,是因为“偶有

4、误失,史官必书之”。此一点,也正体现了宋太祖重视史书的记载、重视后人的评说,故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项,由于史书为史官所撰,而史官在撰史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个人主观色彩以及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故全部真实可信表述错误。故B项错误。C项,材料主要阐述了宋太祖由于其重视史书记载而闷闷不乐的状况,对于史官与君主之间存在尖锐矛盾并没有展开论述。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中宋太祖闷闷不乐的原因是“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表达的是宋太祖对史书记载的惧惮,而非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时代的重史传统4.

5、 唐朝时,掌权的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甚至参与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的任命。后来发展到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枢密掌武”。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 中央集权逐渐衰落B. 君主专制日益加强C. 宰相成为宦官附庸D. 二府三司制雏形出现【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问题,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问题,故A项错误宦官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他们干预朝政实质是封建专制制度加强的表现,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发展到与宰相共参政事,C项对材料理解有误,应排除材料中的时间限定是“唐朝”,二府三司制是宋代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故选

6、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日益加强5.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 削弱六部的权限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B【解析】材料中,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直属六部,这样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对地方控制过死,而巡抚的出现则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不必事事经过六部,能够提高地方效率,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增设巡抚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增加地方权力;C选项错误,六部原有的权力并没有减少;

7、D选项错误,根本不存在中央与地方的对立问题。6.族规又称族训、家训、宗约家礼等。清朝毗邻城南张氏宗谱家规记载:“王者以一人治天下,则有纪纲;君子以一身教家人,则有家训。纲纪不立,天下不平;家训不设,家人不齐矣。”家训的主要作用体现在A. 辅助国家法制之所不及B. 维持家族血缘伦理C. 祭祀家族列祖列宗D. 强化族人对宗族的依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王者以一人治天下, 则有纪纲; 君子以一身教家人,则有家训”体现中国古代推行家国一体的政治特点,家训起到家族治理的作用。A 项不是家训的主要作用,故A项错误;家训作

8、为宗法观念的表现,主要起到维持家族血缘伦理的作用,故 B 项正确;家训用来规范家族成员行为,主要不是起祭祀列祖列宗的作用,C项错误;家训可以凝聚家族成员,但不能起到强化族人对宗族的依赖作用,D项错误。故选B。7.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这从侧面反映出A. 君主专制的加强B. 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C. 中央集权的加强D. 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答案】C【解析】题目中的信息是分封,而且指出了变化:明朝时分封的诸侯王到封地去居住,而清朝的分封大都是礼节性的且被封的人一律

9、在京居住。这体现了对所封的诸侯王控制加强,从而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本题应选C项,不选D项。题目中未涉及君权的强化,不选A项;B项中“徒具其名”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明清分封的王仍拥有一些特权,而且,传统的分封制早已崩溃,不选B项。8.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A. 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B. 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C. 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D. 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隋唐时期中书省作为三省之一,

10、负责决策,元代中书省以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隋唐时的中书省最有一定决策权,一定程度上是君主的顾问机构,但没有行政权,元时代的中书省是行政机构,不具有决策权,决策权归最高统治者所有。故选B。根据分析,可以看出A、C、D均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隋唐与元朝【名师点睛】此题考查的是唐朝和元朝的中枢权力机构。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的主要内容有秦朝设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隋唐时设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的军机处等。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发展趋势:皇权在不断地加强,相权在不断地削弱以至于到

11、了明代废除丞相制度。与此类似的知识点如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如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元代实行行省制等也是考试的重点。9. 伯利克里当政时期,对在公民大会上发言的人的资格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不赡养父母的人、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挥霍通过继承获得的财产的人都没有资格在公民大会上发言。这主要反映出( )A. 雅典的民主存在虚伪性 B. 民主与道德要求的统一C. 家庭是雅典民主的基础 D. 财产是享有民主的前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不赡养父母的人、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挥霍通过继承获得的财产的人都没

12、有资格在公民大会上发言”说明在公民大会上发言的人要具有一定的道德修养,A D两项不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C说法明显错误,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政治、经济发展基础上的,故选B项。考点:古代希腊、雅典的政治文明卓尔不群的雅典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10.狄奥尼索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他可以用葡萄酒的神奇魅力融洽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公元前7世纪在雅典出现了大量民众种植、采摘葡萄和酿制葡萄酒以及酒神狄奥尼索斯形象的瓶画和神话故事。据此可以推知当时雅典A. 人们渴望解决尖锐的社会矛盾B. 已经建立起和谐的社会秩序C. 葡萄产业为希腊神话奠定基础D. 注重协调社会与神灵的关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

13、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公元前7世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雅典社会旧贵族势力和新兴工商业者之间矛盾日益尖锐,所民众发展葡萄产业以及出现酒神狄奥尼索斯形象的瓶画和神话故事是因为他可以用葡萄酒的神奇魅力融洽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故A项正确;已经建立起和谐的社会秩序与公元前7世纪是下层贫民和上层贵族矛盾尖锐的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不难看出先有古希腊神话而后出现葡萄产业的发展,C项因果倒置,故C项错误;注重协调社会与神灵的关系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A。11. 古希腊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某人行为威胁到城邦民主,公民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投入陶缸中。如果

14、这个人得票超过6000,就表示多数通过,将他逐出国门10年。期间,被放逐者的公民权和财产权保留,期满后自动恢复。这一制度表明雅典城邦( )A. 民主性、人文性与盲目性并存B. 人文关怀高于法律惩处C. 公民都有理性判断D. 公民大会成为最高行政机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如果这个人得票超过6000,就表示多数通过,将他逐出国门10年。期间,被放逐者的公民权和财产权保留,期满后自动恢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片放逐法有一定的民主性和盲目性,保留被放逐者的公民权和财产权,体现了人文性,这说明典城邦民主性、人文性与盲目性并存,故A正确。人文关怀高于法律惩处,过于片面,故B排除。公民都有理

15、性判断,过于绝对,故C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公民大会成为最高行政机构,故D排除。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陶片放逐法12.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佣一位舵手、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其意在A. 实行间接的民主制度 B. 批评轮番而治的民主政治C. 缩减雅典公民的人数 D. 确定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苏格拉底认为治理国家应该由懂得治国经验的人来统治和管理,而通过直接民主选举出来的管理者不一定具备治国管理经验,这会对国家构成极大的危害,这种危害

16、要比雇佣一位没有经验的水手充当舵手还要严重,由此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反对直接民主制度,因此答案选择B项。A项与材料内容没有关系苏格拉底并未说明该如何去做所以错误。C、D两项与材料无关因此可以排除。13.“十二铜表法的篇目依次为传唤、审理、索债、家长权、继承和监护、所有权和占有、土地和房屋、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的追补及后五表的追补。”该材料反映出十二铜表法的特点不包括A.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涉及内容广泛庞杂C. 重视诉讼程序D. 注重保护私人财产【答案】A【解析】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它的本质是奴隶主维护统治的一个工具,在古代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里,十二铜表法当然不可能强

17、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涉及内容广泛庞杂、重视诉讼程序、重保护私人财产”在材料中均有体现并且和材料的主旨也是吻合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14.王希在原则与妥协中指出:利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因此不断得到更新,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该材料反映的是A. 代议制民主B. 总统制政体C. 两党制特色D. 联邦制机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可知题干重点阐述

18、了中央与地方的妥协,才通过了宪法,这符合联邦制的涵义,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所以答案选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易错警示】此题是典型的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题目,本题最大难度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四个选项之间模糊性的辨别。西方民主制都是斗争和妥协的产物,但题干的关键是“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符合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宪政机制”之一),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在不违宪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而国

19、会中参议员和众议员的名额分配就是谈判、斗争和妥协的产物。“代议制民主”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具有的特征,无法体现材料的个性特征;“总统制政体”属于三权分立的内容(“宪政机制”之二),与材料无关; “两党制特色”在材料中不能直接体现,且两党制形成于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15. 19世纪60年代后,英国一党长期盘踞政府的现象彻底终结。在野党被称为“国王陛下忠诚的反对党”,其批评、监督和限制执政党以及“后备政府”的作用得到政界的充分肯定。这反映出英国A. 在野党得到国王的支持 B. 两党制度逐渐走向成熟C. 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完善 D. 两党竞争取代一党专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在

20、材料中“国王陛下忠诚的反对党”无法看出国王的态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彻底终结”得出在野党由存在到“充分肯定”,得出两党制度逐渐走向成熟,故B项正确;责任内阁制与材料涉及的政党制无关,故C项错误;在19世纪60年代之前,英国就已存在两党制并非一党专政,故D项错误。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两党制。【名师点睛】英国议会中两大党既是竞争对手,又是执政伙伴。它们既对立、又一致,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两党制的实质就是用两个政党轮流执政的方式来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和国家的政治稳定。两党制既可以产生稳定而有效的政府,又有灵活性和机动性,这有利于调节社会各阶级、各集团之间的矛盾,保持社会

21、的稳定发展。16.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英国A. 议会无权制约国王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答案】B【解析】结局所学,1689年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安妮女王直接解除辉格党人行政职务的做法违背了法律规定,说明君主立宪制尚未发展完善,故B项正确;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王权受到议会限制,故A项错误;内阁制的确立在1732年,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还在实行,没有遭到破坏,材料

22、主要说明君主立宪制尚未成熟,有待完善,故D项错误。17.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的时间有早有晚而已。”在托克维尔看来A. 规定选举资格违背平等自由精神B. 充分的选举权是时代发展的潮流C. 美国对选举资格的限制已经取消D. 选举自由是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答案】B【解析】材料意在强调反对选举资格的限制,即强调充分的选举权是时代发展的潮流,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违背平等自由精神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对选举资格的限制并未取消,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出现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方

23、面的字眼,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反映的是选举资格规定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充分的选举权必将到来。18.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的产物,但是到甲午战争前在中国社会几乎没有引起反响;但是在日本明治维新时代海国图志成为日本知识界畅销的读物。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不同的命运表明A. 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只关注科举考试,不关注社会变化B. 日本民众在明治维新时期对西方了解远远超过中国C.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生产方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D. 中国社会农耕文明“内敛”的思维方式抵制外来知识【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不

24、同的命运,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虽然出现了一些新的经济成分,但仍然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形态,统治者盲目自大;而日本明治维新政府主导下全方位主张向西方学习,从而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这就造成了材料中的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不同的命运,C项符合题意;A项“不关注社会变化”,表述太过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表明;材料已表明海国图志已在向西方学习,D项同材料信息不符。故选C。19. 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

25、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 )A. 对列强的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B. 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立场C. 外交政策正逐步接轨国际规则D. 始终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主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有近代化的趋势,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故A排除。材料也不能说明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故B排除。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过于绝对,故D排除。考点:近代中

26、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外交近代化20. “民族主义有时候是一种激发大众爱憎和造就大众理想的信念,与此同时,非理性的排他意识也会在此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渲染,暴力由此找到了滋生的场所。”下列各项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是A.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B. 洋务运动C. 义和团运动 D. 新文化运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19世纪末,面对列强肆无忌惮的侵略,中国人民挺身而出,掀起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在反对外来侵略的同时也表现了盲目的排外情绪,反对一切带有外国色彩的事物,故选C项。AB项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所以不符合题意。D项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思

27、想,所以不符合题意。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21.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光荣革命”,是一场失败了的“光荣革命”。该观点主要着眼于辛亥革命A. 以温和的方式推翻了旧政权B. 使中国开始走上民主共和之路C. 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D. 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答案】D【解析】辛亥革命是用暴力方式推翻旧政权,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故B项错误;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但与材料是一场失败了的“光荣革命”不符,故C错误;英国的光荣革命以不流血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28、,而中国的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从根本上使中国社会转型,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了的“光荣革命”,故D项正确。【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22. 孙中山在1924年8月出版的三民主义一书中认为,民权应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这一解释的本质意义在于()A. 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B. 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和民享思想C. 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D. 真正实现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答案】D【解析】据材料“1924年民权应包括选举权

29、、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其中“民权主义”主张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故D选项正确;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属于旧三民主义内容,故A选项错误;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只是孙中山思想的来源之一,不是孙中山的本质目的,故B选项错误;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属于民族主义的内容,故C选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背景、内容和意义等相关知识,特别注意区分民权主义的内容的变化,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新三民主义的 “民权主义”主张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据此即可正确判断。23.1937年7月17

30、日,蒋介石指出:“和平掌握在日本人手里,我们寻求和平,但我们不能不惜一切代价换取和平。我们不想进行战争,但我们可以被迫自卫!”这实际上是A. 寻求与日本妥协的途径B. 不准备与日本军事对抗C. 宣示了中方的自卫性质D. 确立了抗战的军事策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卢沟桥事变与抗日战争的爆发。蒋介石的这段话着重强调两个转折,即“但我们不能不惜一切代价换取和平”“但我们可以被迫自卫”,表明其对日本的妥协是有底线的,故A项错误。“被迫自卫”体现了蒋介石准备与日本进行军事对抗,故B项错误。“但我们可以被迫自卫”体现了蒋介石宣告中方进行军事对抗是出于自卫,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军事策略,

31、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24. 英国记者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说:“一般美国人都认为,中国战争主要是一场民主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战争似乎没有人意识到,那么多中国人支持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支持着抗日战争期间人民自己建立的政权。”杰克.贝尔登的看法( )A. 带有美国人的意识形态色彩B. 揭示了中国政局变动的本质C. 是冷战思维的体现D. 反映了抗日政权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杰克.贝尔登的看法并未带有美国人的意识形态色彩,而是站在一个公正的立场之上的,美国人的意识

32、形态色彩的确带有冷战思维,但是杰克.贝尔登的看法并未带有美国人的意识形态色彩也就证明不是冷战思维的体现,抗日政权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但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共产党支持着抗日战争期间人民自己建立的政权足以证明当时中国的中国政局是在发生巨大的变动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政局变动的本质 【名师点睛】在历史选择题中,命题者常常有意设置一些说法正确、但和题干无关的题肢做干扰,考生如果不对照题干仔细辨析,就会误选,经常出现“答非所问”的错误,即回答的并非所问的问题,所以在解答这类问题时只能选择那些与题干之间存在联系、且意思一致的题肢,对那些和题干无关、即使本身说

33、法再正确的选项也是不能选的。25. 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 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B. 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 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 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国民党对“国共合作”等的反对,说明了国民党是在破坏国共合作、是在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在制造与其他党派的矛盾,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在维护一党专政而非塑造战时政府,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抗战领导权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

34、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26.亚当斯密在其撰写的道德情操论(1759年)中主张:“政府应公平分配财富,以达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然而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却与之背道而驰。”为实现这一目标,率先在政治方面进行的实践是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 巴黎公社的建立C.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D.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答案】B【解析】巴黎公社的建立是人类历史上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的尝试,所以,为实现这一目标,率先进行的实践只能是巴黎公社的建立,所以本题答案就是B。另外,巴黎公社的措施也确实体现了公平分配财富,以达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的内容。27.“最后,这一新政府并不是被人推翻了,而是像沙皇专

35、制政权在3月时那样孤立无助地崩溃了。”得出这一结论主要缘于A. 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B. 新政府没有让人民得到和平与土地C. 军队忙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D. 俄国全部政权已归属苏维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以推断出新政府指的是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临时政府像沙皇政府一样孤立无助地崩溃,指的是它和沙皇政府灭亡的原因一样,因为没有按照人民意愿退出一战。所以正确选项为B项。这与临时政府的阶级属性没有关系,A项错误。临时政府的灭亡并不是没有军队,材料中已经说明是缺乏人民的支持。故C项错误。D项是结果不是原因。28. 有学者指出:“在二战后的格局下,虽然西方仍时时存在颠覆苏联之心,但巴黎

36、和会时的那种明目张胆的武装干涉却没有再现。”这说明战后新格局A. 主要体现苏联等国家的意志B. 便利于东西方间的和平共处C. 有效维护了东方国家的利益D. 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在二战后的格局下,虽然西方仍时时存在颠覆苏联之心,但巴黎和会时的那种明目张胆的武装干涉却没有再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战后新格局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维护了世界和平,故D正确。战后新格局是两极格局,不能说主要体现苏联等国家的意志,故A排除。两极格局下东西方间冷战加剧,故B错误。两极格局不利于东方国家的利益,故C排除。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两

37、极格局29.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是特区实现“良政善治”的根本原因,是特区长治久安、繁荣稳定的“定海神针”和“压舱石”。“一国两制”方针的前提是A. 同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B. 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C. 原殖民国家势力必须退出特区 D. 特区享有司法、行政、外交等权利【答案】A【解析】“一国两制”指的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根据这个概念可知“一国两制”得前是“一国”即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以答案选择A项。B项是两制的含义不是前提,因此错误。C项在材料中并未提及,也不是前提。故C项错误。特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是并

38、没有外交的权利项因此D项错误。 点睛:这个题考查对“一国两制”概念及内涵的认识。30.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关系,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演变。这种变化A. 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B. 表明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C. 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支持D. 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围绕自身利益适时调整对外政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说法错误,多极化趋势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故排除;B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与此无

39、关,故排除;D项说法正确,揭示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实质内容,两极格局瓦解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各国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竞争与合作,取代了过去的对峙与斗争。考点: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瓦解影响【名师点睛】:两极格局瓦解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其一,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其原因:美苏两大集团对峙结束,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减弱使一些地区冲突得到了缓解;其二,在缓和的同时,也存在动荡,原因是,两极格局瓦解,打破了原有的力量对比平衡,冷战掩盖的民族、领土、宗教矛盾暴露出来,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恐怖主义活动频繁。第卷(综合题共40分)二、综合题31.某同学在探讨以

40、“宪政建设”为主题的问题时,得出了“宪政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即民主与法治结合的政权组织形式,在宪政建设中也贯穿着各种势力的妥协”的结论。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下列问题进行探讨。材料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选举”即“选贤举能”。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

41、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列举三个近代欧美国家体现“宪政核心理念与价值”的法律文献及确立的政体。(2)中国古代有哪些“选举”制度?中国古代“选举”与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有何根本性差别?(3)英国“光荣革命”是妥协的典型,有的史学家称中国辛亥革命为英国版的“光荣革命”。在“光荣革命”和辛亥革命中,各种政治势力是如何实现妥协的,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答案】(1)文献及政体(任答对3个即可得,文献错别字不给分)英国: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总统共和制(或民主共和制)。法国:1875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议会制共和制。德国:18

42、71年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或帝制君主立宪制)。(2)中国古代“选举”制度有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差别:中国古代“选举”是统治者根据其需要、按照其意志选拔人才以维护其统治,“选举”制是维护专制政权的重要手段;西方选举是公民选举代表自己意志的政府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选举是体现民主政治的重要环节。(3)1688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推翻詹姆斯二世之后,资产阶级议会和封建势力相互妥协,颁布了权利法案等相关法律,保存了君主制,又使王权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在没有大规模流血冲突中,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实现了政体的民主化转型;辛亥革命中,南北和谈实现了革命派与袁世凯

43、的妥协;清政府和平交权实现了对袁世凯的妥协;辛亥革命整体上没有经过大规模流血冲突而实现了政体的变革。【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近代欧美国家民主政治的确立,旨在考查识记知识和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题目要求列举三个欧美国家的法律文献和政体,此问难度不大,属于基础知识的识记题。我们学过英、美、法、德四国的法律和政体,从中任选三个,分别作答即可。(2)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和西方的代议制,旨在考查识记知识和迁移运用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的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列举即可,如: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第二小问,注意结合中国古代和西方近代的时代大背景,解读出中国的选官制度是统治者选拔封建官

44、吏,维护专制统治的重要手段;而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3)本题考查“光荣革命”和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识记知识和迁移运用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类题目特别要注意做到史论结合,结合英国光荣革命的史实,说明各种政治势力如何妥协,既要摆出基本史实: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又要说明其中资产阶级议会和封建王权的妥协;结合中国辛亥革命的史实,说明各种政治势力如何妥协,既要摆出史实:南北和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要说明革命派与袁世凯之间、清政府与袁世凯之间的妥协。32.【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

45、、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

46、高门”之列。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答案】(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提到,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概括唐太宗谱牒改革的内容:重修氏族志,不限地域和民族渊源;重修的氏

47、族只排等级,但不作为任命官员的依据;氏族等级以官爵高下作为氏族等级高低的新标准。(2)根据材料提到,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简析唐太宗谱牒改革的作用:打击了世家大族社会地位,有利于打破他们对官位和政治的控制;家族门第不再作为选官标准,有利于人才选拔;按照官爵高低将皇室排为第一等,有利于提高皇族的地位。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唐太宗的谱牒改革内容作用3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03年4月,清廷在户部外特别设立财政处。1906年财政处并入度支部,由度支部

48、接管了综理全国财政的权力。1906年9月,户部改名度支部。1906年5月,清政府成立了税务处。1909年,清政府又设立了清理财政处和督办盐政处。“一部三处”的设立和职责与人事职权的变动,使中央财政管理的事权得到了统一。张九州论清末财政制度的改革及其作用材料二1908年底,度支部奏定清理财政办法六条,接着又拟定了清理财政章程。章程规定:“清理财政,以截清旧案,编订新章,调查岁出岁入确数,为全国预算、决算之预备。”贾士毅民国财政史材料三1904年清政府决定创办户部银行。1908年,户部银行改名为大清银行,度支部厘定银行则例:“其经理国库事务及公家一切款项,并代公家经理公债票及各种证券。”周保銮中华

49、银行史(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财政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财政改革的特点和影响。【答案】(1)背景:清政府统治危机严重,被迫改革,实施“新政”和“预备立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清政府财政困难,财政管理紊乱。(2)特点:效仿西方的财政管理制度;健全财政管理机构,制订完善的规章制度(或制度化、专业化、体系化)。影响: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财政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缩减财政赤字,减轻财政困难分;促进了晚清财政制度的近代化。【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做本题时首先一定要明确“清末财政改革”是清末新政的一部分,所以背景可以回答清末新政的背景即可。另外也可以换个角度来解释“清末财政改革”的背景,“财政改革”只可能是因为清朝末年经济结构的变化才进行改革的,例如,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工业的发展等等均可。(2)既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才进行的财政改革,所以清末财政改革时必然会效仿西方的财政管理制度、必然制订完善的规章制度。清末财政改革的影响主要从解决解决财政困难,特别是清末财政改革促进了晚清财政制度的近代化的角度进行合理的论述即可。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清末财政改革清末财政改革的背景、特点和影响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