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名称: 荆轲刺秦王 (第 1 课时)年级高一学科语文时间2016.9.19考纲、大纲描述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教材内容分析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刻画了一个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英雄荆轲的形象。文章对荆
2、轲行刺前的精心准备做了较详细的叙述,对行刺的过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对于浅易的文言文,学生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除疏通文意、巩固文言基础知识外,还要对文本深入解读和借鉴。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背景与战国策相关的知识。2、熟悉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出故事情节。重点熟悉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出故事情节。难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复备导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思1、给下列加线的词语注音 谒之 樊於期 戮没 揕其胸 拊心 淬之 忤视 濡缕 变徵之声
3、瞋目 厚遗 卒起不意 箕踞 被八创2、初步理解文章大意,梳理故事情节。3、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第一部分:开端(第 段)第二部分:发展(第 段) 第三部分:高潮(第 段) 第四部分:结局(第 段)议小组合作交流。展每个小组代表展示成果,其他学生质疑、纠错、补充。评1、 略2、 秦军压境、计议行刺、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斥太子、易水诀别、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廷刺秦王、倚柱笑骂、失败被斩3、 第一部分:开端(第12段) 刺秦缘起 第二部分:发展(第39段) 刺秦准备第三部分:高潮(第1017段) 廷刺秦王第四部分:结局(第18段) 失败被斩【拓展阅读】 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
4、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古今异义:阅读文言文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切忌望文生义。古今词义的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词义范围扩大。例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一般江河。词义范围缩小。例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在则缩小仅指夫妻中男的一方。词义的转移。例如“走”古代的意思是跑,而
5、现在转为行走。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谤讥”是中性词,而现在则为贬义词。检(堂测)找到与下列成语相关的内容并写出解释。1、切齿拊心:咬牙捶胸形容痛恨到极点。2、悲歌击筑(悲歌易水):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3、变徴之声:乐音中的徴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4、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 愤怒。(语出庄子)5、 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用(限时练)见“限时练”板书设计第一部分:开端(第12段) 刺秦缘起(秦军压境、计议行刺)第二部分:发展(第39段) 刺秦准备(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斥太子、易水诀别)第三部分:高潮(第1017段) 廷刺秦王(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廷刺秦王、倚柱笑骂)第四部分:结局(第18段) 失败被斩教学反思检查结果: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修改意见: 备课组长(签字): 检查日期: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