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苏轼词两首在我国文人中,苏轼是独特的一位。他思想上力主儒术而不迂腐,参佛老而不沉溺;文学上诗文俱工而终以词出名,众体兼备而以豪放见长;仕途上满腹才华却怀才不遇,一生屡遭贬谪却豁达大度。他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影响深远、意义非凡。学习这两首词,重在理解其豪放的艺术风格,把握词的意境,体会词人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宋神宗熙宁年间历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在文学上,他力主创新,开豪放一派;在政治上,他比较保守,极力反对王安石新政。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时任翰林学士
2、,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等地,最后北还,病死常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都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时年45岁。在此之前三年,即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和好友的相救,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其间,游览了黄州的“赤鼻矶”,即相传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借咏史表达了自己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据东
3、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在定风波一词的小序中也有比较详细的说明。该词记叙的只是出游途中遇雨一件小事,但从中表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历经坎坷后的旷达之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在文章上,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坛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在绘画上,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豪
4、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其特点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典较多,不拘守音律。其前驱是范仲淹,北宋时期,以苏轼为首的一批诗人打破传统柳词的词风,以“豪放”评词写诗。到了南宋时期,文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1注字音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故垒樯橹酹吟啸一蓑烟雨料峭尽浪淘尽纶纶巾尽管涤纶任任平生卷卷入任长霞画卷2.识通假一尊还酹江月(“尊”同“_”,_)3解多义却胜故4辨活用大江东去(东,_)樯橹灰飞烟灭(灰,烟,_)5分古今例句古义今义风流千古风流人物多情多情应笑我萧瑟回首向来萧瑟处6.明句式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
5、发。(_)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7积名句(1)羽扇纶巾,谈笑间,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011天津高考)(2)乱石穿空,_,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011福建高考)(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苏轼定风波)(2011安徽高考)(4)_,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2009天津、安徽高考)(5)_,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009浙江高考)答案:1lilisujnjnrnrnqingxioqiogunlnjunjun2.樽酒杯3动词,说/名词,道路/名词,方法、途径/名词,学说、主张/取道连词,表转折/动词,退出来/动词
6、,击退动词,超过/形容词,完、尽/动词,承担、承受形容词,旧的/连词,因此/名词,老朋友4名词作状语,向东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5风流:有功业有文采有才学而又不拘礼法;也指跟男女间放荡行为有关的多情:多愁善感对人感情深厚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萧条冷落,不热闹6倒装句倒装句7(1)樯橹灰飞烟灭(2)惊涛拍岸(3)一蓑烟雨任平生(4)回首向来萧瑟处(5)乱石穿空一时多少豪杰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点评:开篇即大气包举,笼罩全篇。这里的“大江”,既是眼前实景,又蕴涵象征意义,使人联想到汹涌澎湃的历史潮流,反映出作者的主导思想:历史上的“风流人物”都免不了要被浪花“淘尽”,更何况无声无
7、息的碌碌凡夫!无穷的兴亡之叹,高唱入云。面对着滚滚长江,你会思考,英雄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到底有多少价值?你会感觉到,英雄的渺小和无奈,即使像周瑜这样的少年英雄,和长江相比,也会令人觉得微不足道。所以你只有把自己的生命,融入无限的历史长河中,才能获得价值。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点评:“乱”“穿”体现了山崖的不平、险峻、直插云霄;“惊”写出了波涛的气势,使人惊心动魄;“千堆雪”是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江水拍打江岸后飞溅起的浪花的颜色和形态。那穿空的石壁、拍岸的惊涛、如雪的浪花,都似乎是在向后代显示当时的威烈,诉说着当年“英雄人物”所建立的辉煌业绩。这三句,有仰视之所见,有俯视之所得;有远
8、景,有近景;有色彩,有涛声。全词只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写得意态纵横,精神饱满。古战场的声势被和盘托出,渗透到全篇的每一角落,只待人物出场了。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点评:这是词的结尾句,也是词的点睛之笔,是直接表露苏轼情感的语句。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多情自扰,徒增白发,于是引发了“人生如梦”的感叹。“如梦”正好回应开头的“浪淘尽”,风流人物业已“浪淘尽”,荣辱成败也都随之东流,沮丧不必,功业难久;江山依旧,人生短暂。“一尊还酹江月”一句,有壮志难酬的惆怅,有年华易逝、功业无成的悲慨,但也更多地包含着“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豁达与豪放。4
9、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点评:先说“竹杖芒鞋”与“马”。前者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的。而“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两者都从“行”字引出,因而具有可比性。前者在何处胜过后者?其中道理用一个“轻”点明,耐人咀嚼。关于“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里的“一蓑烟雨”,不是写眼前景,而是说心中事。试想此时“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了,哪还有蓑衣可披?“烟雨”也不是写的沙湖道中雨,乃是江湖上烟波浩渺、风片雨丝的景象。苏轼是想着退隐于江湖!当然,他的“江湖”不是故乡眉山,而是他理想中的精神家园。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点评:“回首”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向
10、来”,即方才的意思。“回首向来萧瑟处”,即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词人反思的结果是“归去”。陶渊明的退隐躬耕,是词人所仰慕的,但终其一生,词人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退隐。换言之,他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身”的退隐,而是内在的“心”的退隐;所欲归之处,也并非家乡眉山,而是一个能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宁的精神家园。也正因如此,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1赤壁之战中,有许多英雄,作者为什么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只对周瑜钟爱有加?这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作者没写刘备,是因为刘备太严肃,年纪也不小了;没有写曹操,是因为曹操在这次战
11、争中最终以失败告终;没有写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无法望其项背,此外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性结局,既不符合前面雄壮的景物描写的特征,其伤感与悲凉也会超越后文的“一尊还酹江月”。作者通过周瑜这一形象,可以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到作者本人,壮志未酬,贬官黄州,两鬓斑白,无所建树,不免悲从中来,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2定风波一词的下阕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仅仅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吗?它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提示:这几句词不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现象的概括,而是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
12、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句,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就都成了虚无。这反映了苏轼不因物而悲喜的旷达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念奴娇赤壁怀古结构如下:感伤定风波结构如下:定风波啸傲风雨笑对人生写景咏史抒情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怀古词,作者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悲慨之情。尽管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
13、但格调是豪放的。词由“江水”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豪放激情。全词由两条线索交织而成,一条明线,即对壮丽山河和英雄人物的热情礼赞;一条暗线,即对人生和历史的深沉思考。词中用了大量篇幅来写赤壁的景色,勾勒古战场景象。仰观山石,参差错乱,犹如剑峰直穿云天;俯瞰江面,汹涌澎湃的怒涛,拍击着陡峭的江岸;惊涛回卷,激起千堆浪花,万叠雪峰。寥寥数笔便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江水奔腾、惊心动魄的古战场,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一振。这一切让人依稀感受到那古老年代发生的风云变幻,英雄伟业的壮怀激烈,自然也反衬出作者年近半百、功业无成、漂沦憔悴的悲怆。但苏轼就是苏轼,他能从江
14、月中悟沧桑,从古今中看成败,从兴衰中论得失,终成就其旷达人生。寻常事非常理词人从黄州去沙湖途中偶遇小雨,本是司空见惯的日常小事,却写出了如此清新隽永的佳篇。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足显作者才思之敏捷,思维之活跃。词人仕途蹉跎,终至身陷囹圄,贬官黄州,躬耕东坡,政治上、生活上都经历了不少风险与磨难。阅历既广,心胸便阔。这首词就是借助这样一件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来抒写他此时独特的人生体验与处世态度的。作者此时对人生社会已有所彻悟,看待世相有一种冷静的态度,因此雨不怕,晴不喜,超越宠辱得失,任凭风雨肆虐,始终坚持自己的人生信仰,“一蓑烟雨任平生”。只有抱着这样的生活态度,才会履险如
15、夷,坦然自若,无视一切艰难险阻,才会感到“也无风雨也无晴”。全词言简意赅,不事藻饰,却能够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语意双关,令人回味无穷。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故垒/累赘 公瑾/谨慎 惊涛拍岸/文韬武略B豪杰/借助 樯橹/蔷薇 吟啸徐行/风雨萧瑟C狼狈/疲惫 料峭/俊俏 羽扇纶巾/至关重要D蓑衣/绳索 斜照/写照 竹杖芒鞋/仗义执言2下列词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穿:直指。B一尊还酹江月 酹:祭奠。C何妨吟啸且徐行 徐:缓慢。D一蓑烟雨任平生 任:担负。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16、.B.C.D.4将下列诗词名句补写完整。(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苏轼定风波)(2)欲把西湖比西子,_。(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3)不识庐山真面目,_。(苏轼题西林壁)(4)_,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送安惊落第诗)(5)我欲乘风归去,_,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6)_,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7)_,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8)竹外桃花三两枝,_。(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阅读理解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 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
17、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5这首词的上阕写景怀人,在众多的风流人物中,作者为什么把怀念的对象锁定为周瑜?6词作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束全词,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格调?定风波 苏 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7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结
18、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8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词的理解答案:1C思路解析:A项,分别读:li/li,jn/jn,to/to;分别读:ji/ji,qing/qing,xio/xio;Bi/Bi,qio/qio,gun/gun分别读:su/su,xi/xi,zhng/zhng。2D思路解析:D项“任”的意思是“听任”“任凭”的意思。3C思路解析:A项“去”:动词,离去;动词,距离。B项“还”:副词,还是;动词,环绕。C项“且”,都是表并列的连词,不用翻译。D项“胜”:动词,胜过,超过;形容词,优美,
19、美好。4(1)也无风雨也无晴(2)淡妆浓抹总相宜(3)只缘身在此山中(4)故书不厌百回读(5)又恐琼楼玉宇(6)但愿人长久(7)一年好景君须记(8)春江水暖鸭先知5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词的内容和主旨的理解能力。可以结合所写景物的地点和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来思考。参考答案:作者在千古风流人物中,把追怀的对象锁定在周瑜身上,不仅因为此地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址,更因为作者怀有年老而无为、壮志不得施展的惆怅。这样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年少而功成名就、意气风发的周瑜,使作者与周瑜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作者英雄无奈的情感。6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和对作者流露出的观点态度的理解能力。在词的结尾,作者用祭
20、奠江月来收束全词,表现了自己的忧谗畏讥和无可奈何,这在内容上是消极的。不过,这样的结尾却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特别是“江月”一词,又让人感到作者的豁达与豪放。参考答案:作者在对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英雄人物的追怀后,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束全词,既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喟和功业无成的无奈,又表现了作者襟怀旷达、自解自慰的超脱和豁达。7思路解析:解答这个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任天而动”的含义,“天”指自然,“动”指诗人的主观情感。结合词前面的小序和词结尾处的“写胸臆”语分析即可。参考答案:所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
21、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8思路解析:这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题目,只要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无论是“旷达人语”,还是“归隐人语”,其核心是对“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任平生”“归去”的解读。答案示例:(1)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一蓑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实是“旷达人语”。(2)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
22、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实是“归隐人语”。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致东坡子瞻!过去,在我的心中,你是诗词文赋,是翰墨丹青;是能烹制出一碗香喷喷的东坡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谈笑风生的居士;是泛舟于赤壁,享受清风明月,戴峨冠,着宽袍,飘然若仙的神人呀如今,我更近地读你,才读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洒脱背后,是“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旷达豪放之中,又蕴涵了“九死南荒”的心酸人的多少眼泪!你“亦奋厉有当世之志”,渴望“补天”,你发出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呼唤似乎还回响在密州的上空。徐州抗洪,浚治西湖你的“补天”之才谁又能否认?可你的耿直,你“一肚
23、皮的不合时宜”,令你失去了太多太多世俗的荣耀与幸福。“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我们是该憎恶你的政敌呢,还是该感谢他们无意造就了一代文豪?!你也有幽怨。你的抱负,你的野性,你的才华,使你成了缥缈的孤鸿“高处不胜寒”。读你的空漠,更读你空漠里挥之不去的孤高。“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人要怎样修炼,才能达到你这样的境界呀,子瞻!你说“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不是的,不是的!九百多年前,你就已在常州溘然而逝,可你的诗非梦,词非梦,你的一切一切都不会“如春梦了无痕”的。它们是那么深那么亲切地植入了多少人的心田啊。虽然有朝云用她的红巾翠袖为你拭英雄泪,可
24、是,当我枕着你的诗词入睡,仍“梦随风万里”,梦接近千年与你“携手折残红”的,还会是当年那个女子吗?子瞻,其实你又何需女子的安慰。在赤壁赋里,我已看到了你从对功名与生命短暂的迷惘里走出的身影“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面对万顷长江,清风明月,你胸中已是一片空阔了悟。你也让无数后人了悟:要享受生命,使生命与整个自然、整个宇宙结为一体,从而得到“无尽”子瞻,你的生命个体渺小有如沧海一粟,却让我最深切地读懂了泰戈尔的一句诗:“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你漂泊的一生,不就如同你的诗吗?“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这篇文章以歌词“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为题,观点鲜明地
25、表达了对苏轼的喜爱之情,文章又以此句结尾,首尾相扣,前后照应。文中广泛的引用不仅反映了作者对苏轼诗词的了解与掌握的程度,彰显了作者的才华,而且引用恰当好处,准确地表现了苏轼的文采精华,即作者“不厌倦”的理由。苏轼的一生,有太多的东西让我们去敬佩。他的才华,他的遭遇,他的旷达,他的风格,都是后人言说不尽的话题和不可企及的高度。苏轼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样一个哲理:痛苦的历练往往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厄运,我们要做的不是用迷雾来遮盖心灵的光辉,更不是把困难放大来羁绊人生。有关苏轼的材料可以用在诸如人生、厄运、乐观、旷达等立意的作文中。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
26、”“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无辜的贬谪后,他忘却了所有的失意。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杭州写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他总是那样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去品味那一江流水,去欣赏那一轮明月,去豁达大度地拥抱自己坎坷而又自信的人生。苏轼的超然旷达绝不是无原则的圆滑包容。宋神宗时,因自己的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他上书反对变法;由于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
27、方官。在这期间,他曾经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对邑政进行了某些改革,收到了“因法便民”之效。王安石罢相后,他又因“乌台诗案”被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无论被贬何处,在为人上,他都在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他都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证;在人生态度上,他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一个整体。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