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讲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第三单元10*谈中国诗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文章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开篇立论、逐层展开、分别论述的写法。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文章内容丰富之美,比如列举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这些外国诗人的诗文等,材料非常丰富,文采斐然;赏析文章中的比喻。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高尚的情操,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情感;消除文化偏见,拓展文化视野。第三单元第1讲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第三单元一、重点剖析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为什么“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答案作者借此说明中国诗在表现形式上确实有别于外国诗,但是中国诗首先
2、是诗,具有诗的基本特征,而且由于人类的基本习性是相同的,所以“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这样既对中外“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进行了批判,也告诉了外国朋友应该怎样对待中国的诗歌以及研究中国诗歌应该持有的态度。第三单元第1讲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第三单元本文的论题是一个深奥的问题,然而作者运用具体的例子和大量生动的比喻,使文章雅而不奥,俗而不庸。试着找出一些这样的句子,并说说它们的含意和作用。答案 (1)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提示)这个句子巧妙地用“飘飘凌云的空
3、中楼阁”来比喻“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表明了其虽然“高”,但却没有什么根基的特点。(2)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提示)这两句话里,作者用“闪电战”“轻鸢剪掠”形象地写出了阅读中国诗的“快”和中国诗的“短”。第三单元第1讲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第三单元二、写法赏析1.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简单本文是谈中国诗这样一个深奥、复杂的问题,然而作者举重若轻,把这个问题用通俗、浅显的语言转达给读者,雅而不奥,俗而不庸。作者不是生硬地提出几条干巴巴的理论,摆开架势大加推论,而是举出诗歌以及绘画、音乐等方面的具体的例子,采用生动的比喻
4、,来说明一些道理。没有“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读者在接受那些具体例子、形象比喻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第三单元第1讲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第三单元2.居高临下,征古今,引中外,有较强的知识性在课文中,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自由地驾驭古今中外的文史资料。他广泛地引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相关资料,涉及文学、哲学、历史学等多个方面。引用中国的文史资料,从古到今,那就更多了。这样的文章以丰富的知识取胜。第三单元第1讲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第三单元3.讲道理,发议论,幽默风趣课文以说理为主,但它的说理不同于论文,往往是艺术式的谈笑风生。课文中充满了幽默风趣的表达,让读者
5、在阅读中收获知识与乐趣。第三单元第1讲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第三单元三、思辨探究对于中国诗歌的独特风格,作者说与语言本质及文人审美倾向有关,这诚然不错。但一个民族的文学是包含着该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心理素质、民情风俗及由此决定的审美经验和审美理想在内的一整套价值系统。对此,你能否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观点1 理解中西方诗歌的区别,应从民族心理入手。西方诗歌大多宣泄的是民族情绪,抒发的是群体情感。如荷马史诗,其内容来源于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伊战争。诗中隐约出现了荷马的影子,描述了壮烈而美丽的故事与真实的历史。正是这种民族的真实的历史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如同“乐队合奏”,显得十
6、分浑厚。中国诗主要是宣泄个人的情感,屈原在仕途上失意了,就悲苦地吟诵“路曼曼其第三单元第1讲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第三单元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颠沛流离的杜甫,饱受战争摧残,登高之时就悲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柳永因不忍离别之悲,凄切地唱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读者能够找到与诗人相似的情感触发点,就能够跟诗人产生共鸣,否则中国诗就会“像吹着芦管”,只能独奏,味道十分“淡”。观点2理解中西方诗歌的区别,应从文化传统入手。中国诗歌风格的“轻淡”,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中庸之道”有很深的渊源。因此,中国文学讲求“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一般不把情感表达得过于强烈。与西方诗歌相比,中国诗大体上显得情感有节制,言有尽而意无穷。在中国诗里,所谓“浪漫”的,比起西方诗歌来,仍然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所谓坦率的,比起西方诗歌来,仍然是含蓄的。中国人表情达意的范式是“不偏不倚”,对情感的宣泄有一个“度”,不过于悲伤,也不过于高兴;不过于厚重,也不过于轻淡。即使是豪放的苏轼,也不过是有“凌风出尘的仙意”而已!第三单元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