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8 ,大小:221KB ,
资源ID:868945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6894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7届历史一轮教学案:专题一考点三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7届历史一轮教学案:专题一考点三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

1、基础点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1)西汉初期: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2)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1)唐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2)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3北宋措施影响军事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的安定与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造成后来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政治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监督经济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4.元朝(1)措施:地方设行中书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受制于中央;边远民族地

2、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二、君主专制的演进朝代措施影响西汉设立由亲信近臣组成的“内朝”,拥有决策权,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遭到削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二府即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即管理财政的三个部门。另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牵制宰相的权力分割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元代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

3、相权一度强化1三省六部制运行程序示意图2北宋二府三司制3元朝中枢机构特别提醒正确区分唐朝、元朝的中书省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元代的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总理全国政务。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代: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人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步入仕途。3隋朝至明清:实行科举制。(1)内容: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官,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隋唐之后科举制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清时期演变为八股取士。(2)影响: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益于

4、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公正。但科举考试内容多为儒家经典,压抑了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重难点1.比较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异同 项目异同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不同点时间西周整个封建社会元朝与中央的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封地和爵位可以世袭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维系纽带血缘关系地域划分官吏权力诸侯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影响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从长远看,它破坏了国家统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经过后世的调整和完善,其积极作用

5、日益明显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2.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1)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等。(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5)加强

6、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发展趋势(1)选官制度的变化苏东坡在论养士中说:“三代以上出于学(贵族教育),战国至秦出于客(门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察举制),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这段话实际上划出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几个发展阶段。(2)选官标准的变化 (3)趋势: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荐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4要语背诵(1)汉武帝时形成“中朝”,在宫廷之内对重

7、要政事先做出决策,使以丞相为首的由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失去参与朝廷要政的决策机会,抑制了相权。地方上,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解决了诸侯国问题。(2)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3)宋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通判监督知州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4)元代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5)中

8、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以隋唐为界分为两个大阶段:隋唐以前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以门第族望为选官的主要依据,其方式有世袭和任命两种;隋唐至明清时期是以才学为选官依据,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由皇帝任命。1思维辨析(1)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就是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2)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职能相同。()(3)元朝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否定。()(4)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都是以才学为选官的依据。()答案(1)(2)(3)(4)2选择:从汉到元中国政治制度的创新有()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行省制内阁制A BC D答案A3选择: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皇权下的民主”的是()A秦朝三公九卿制 B西汉中朝制度C唐朝三省六部制

9、 D清朝军机处答案C4思考: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试答:提示:(1)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2)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3)选拔方式趋向制度化,更加体现公平、公正、客观原则。考法综述本考点的核心内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行省制都是高考经常涉及的考点。本考点以选择题为主,也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命题法1考查中央集权制度典例1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解析本题考查

10、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出现,都源于地方节度使等武将专权、擅权,宋初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A项正确;设三司使和枢密院的目的是分割宰相的财权和军权,是宋代为削弱相权而采取的措施,故排除B、C;将兵法是为了解决调兵权和统兵权问题,出现于王安石变法时期,故D项错误。答案A【解题法】解决中央集权制度问题的一般思路“中央集权”是从地方和中央的关系来看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区别于地方自治的一种国家体制,与地方分权相对应,其特点是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掌握了这一概念,关于此类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命题法2考查君主专

11、制的演进情况典例2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的过程中出现了“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的局面,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被破坏 B专制皇权的强大C尚书省的地位更高 D三省间不能制约解析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A项错误;材料表明,因为唐太宗做皇帝前曾担任过尚书令一职,所以后来没人敢担任“尚书令”这一官职,这说明了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故选B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C项错误;三省互相制约,D项错误。答案B【解题法】解决君主专制的演进情况问题的一般思路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一大特点就是君主专制的逐渐加强,基本措施就是通过中央官制的调整,削弱、分散相权以

12、加强皇权。命题法3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典例3著名学者赵汀阳说:“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可见,科举制度()A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B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C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D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解析题干中的智力精英指的是知识分子,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B项表述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中科举制度“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即把知识分子纳入到统治集团,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故C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C【解题法】解决选官制度问题的一般思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

13、展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不断强化的趋势。封建官僚制度作为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是与封建专制相适应的。同学们在备考复习时,除了掌握科举制等高频考点外,还要关注一些比较“冷”的知识点,如依据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在实行之初也能够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1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可知,皇帝母族得到重视,故C项正确

14、。外戚担任“执政大臣”,很可能是自身掌控相权,故A项说法错误;“家天下”观念体现的是宗法观念,宗法制强调父系血统,外戚干政无法体现“家天下”观念,故B项错误;王国问题在汉武帝时期得到解决,排除D项。2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A解析郡太守是地方行政官员,材料中汉宣帝强调地方郡太守与皇帝共治天下,也就是强调了地方吏治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A项正确;材料信息只反映了地方吏治的重要性,并没有说明中央与地方

15、的集权与分权情况,B项错误;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以后地方行政制度多有变化,C项错误;D项材料无从体现,错误。3“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答案C解析A项与题干材料中“去公卿甚远”不符,错误;B项没有体现题干材料的全部信息,错误;题干材料中只有尚书省、中书省的信息,没有门下省的信息,故D项中的“三省制”是以偏概全,且并未体现出“曲折”,D项错误;从“去公卿甚远”到“居真宰相

16、之任”,说明其地位逐渐提高,C项符合题意。4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推举孝廉受到贵戚人情的干扰,这体现了察举制的弊端,故选C项。A项明显不符合史实;B项没有体现材料的主旨,材料说明察举制下品评人物受到了人情的干扰;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D项错误。5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

17、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答案A解析秦统一全国后,确立了皇帝制度,皇帝拥有最高行政权,自秦汉至宋元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与B项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不符,排除B项;元朝宰相位高权重,直到明朝宰相才被废除,排除C项;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从秦朝就开始被打破了,排除D项;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汉朝时期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宋朝时期地方的行政、经济、兵权都收归中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自主性逐渐被削弱,所以A项正确。6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

18、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题干强调的是地方行政区划而非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故A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对地方的行政管理,不是各地经济联系,故C项错误;“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是指不同区域发展不同的经济行业或部门,显然与题干不相符,故D项错误;题干材料说明地方的行政区划越来越细,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故B项为正确答案。7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

19、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答案A解析唐朝中央机构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B、C两项混淆了门下省、中书省的职能,可以排除;“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属于“违制”,其言外之意是皇帝的诏令必须经过政事堂的议决副署才算是合法的,据此分析可知A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涉及尚书省的执行权力,D项表述错误。8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20、。”(如下图所示)。这一体制()A吸取前朝教训,否定了秦朝的郡县制B巩固专制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王国相对独立,直接威胁了专制皇权D管理体系多样,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答案C解析题图反映的是汉朝的郡国并行制,它是汉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的制度,故A项错误;郡国并行制下封国势力较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郡国并行制中封国比较独立,容易与中央形成对抗,故C项正确;郡国并行制中王国的独立性较强,不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故D项错误。9“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A三省六部

21、分工明确运行平稳B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地方贫弱C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D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答案C解析材料提及的制度是宋代的二府三司制,这种制度安排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它的设置使得“财已匮”“民已困”却仍旧“不已”,由此可以得出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二府三司制,故A项错误;B项表述本身没错,但与材料反映的情况不符,故B项错误;宋代没有实行三权分立制度,三权分立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征,故D项错误。10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前代的尚书行台等,都是暂设的,以应付临时之事,事定即撤。元朝却于中原之地,设行中书省十,行御史台二,以统辖路府州县。”由此可见,行省制度(

22、)A源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B加强了中央集权C主要功能是对地方巡察D形成了地方割据答案B解析由“设行中书省十以统辖路府州县”可知,元朝行省的设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行省制度与唐朝三省六部制并无直接关系,A项错误;行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而不是监察制度,C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11元史百官志七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互为表里。”据此判断,元代行省()A掌地方军政大权,且不受中央节制B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最高行政机关的双重性C否定了秦汉以来的郡县制D延续了北宋以来“强干弱枝”的行政管理体系答案B解析由“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可知行省

23、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与都省互为表里”(都省即中书省),说明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故B项正确;元朝的行省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故A项错误;由行省“统郡县”可知其并没有否定秦汉以来的郡县制,故C项错误;由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可知行省在地方上拥有较大的权力,故D项错误。12“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下列史料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C“以吏部不能审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答案D解析能使“穷苦子弟”“十年寒窗

24、”“也可跃登上第”的是科举制。A项是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B项是汉朝的察举制和征辟制;C项是九品中正制;D项是唐朝孟郊所做诗句,反映的是科举制,故选D。13史载:“每问经十条,对策三道,皆通,为上第,吏部官之;经义通八,策通二,为中第,与出身;下第,罢归。”材料所反映的选官制度是()A世官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吏部”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形成于隋朝,在唐朝进一步发展,它通过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故D项正确;世官制是世袭制,不存在考试的问题,A项错误;察举制是由地方向中央推举人才,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依门第选官的制度,不存在“问”与

25、“对策”的问题,C项错误。14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谈及科举制度时说:“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一旦仅凭诗赋声律,崛起从政,第一是政事不谙练,第二是品德无根柢。”作者意在()A肯定科举制度的选拔功能B乐见平民子弟进入仕途C分析国家用人制度的缺陷D强调科举制度意义深远答案C解析由题干材料“一旦仅凭诗赋声律品德无根柢”可知,科举考试以诗赋声律选拔人才容易导致其政事不精,品德无保证,因此作者意在评述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存在的缺陷,故C项正确。A、B两项均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没有反映出作者强调的重点;D项从材料中不能直接体现出来。15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

26、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三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

27、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材料五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3)据材

28、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答案(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答三点即可)(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答五点即可)(3)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4)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

29、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答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科举制。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第(1)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可从存在时间、发展过程、选官方式规范程度、是否公正等角度分析。第(2)问考查科举制的影响,注意材料二体现了对西方国家的影响,材料三体现了对中国的影响,结合所学从打击特权、学风、官员素质、统治基础等方面归纳。第(3)问“看法”根据材料四可从人才选拔的方式、学用关系、人才实际能力等方面归纳。“目的”应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和他的思想主张分析。第(4)问“评述”一是“

30、西国莫不慕之”,应从科举选才的公平性与西方理念的一致性上分析;“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主要从明清科举考试的消极影响、近代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状况与科举取士对人才培养的不适等角度分析。16为预防和治理腐败,古今中外都做了有益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一)为政以德防治腐败的德治经验材料一秦简上载有秦朝“为吏之道”,严格规定了官吏的行为规范,包括“五善”“五失”。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唐太宗曾重视对大臣的廉政教育:“朕终日孜孜,非

31、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我国古代对官员的考核主要包括政绩和德行,最早可见于周礼中的“八法”和“六记”,前者考核官员政绩,后者侧重考核官德。对官员德行的考核,从先秦到明清历朝来看,趋向于细化和严厉。例如唐代的“四善”就是把官员的道德修养放在考核的首位。李丽珊谈中国防治腐败的历史努力(二)御史之名防治腐败的监察经验材料二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因此,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唐代单独设立

32、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摘编自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王朝为预防腐败,加强德治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二,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并据此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答案(1)措施:为官遵守行为规范;选官重视德行志节;教育重视对官员的廉政教育;考核侧重德行政绩。(2)趋势:从全面监察王室、宫廷、政府到只监察宰相与政府;制度发展逐渐严密,监察制与谏官制相配合。评价:积极方面,有利于反贪防腐,加强中央集权;消极方面,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很难起到真正的监察作用。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秦规定了官吏的行为规范”得出为官的准则,由“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等得出选官的标准,由“唐太宗曾重视对大臣的廉政教育”得出重视廉政教育,由“我国古代对官员的考核主要包括政绩和德行”得出考核的标准。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西汉统治时期”“监督王室和宫廷”“监察皇帝”“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价。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