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目标展示定方向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问题导引1三国的建立者,都城、起止时间。(时空观念)2西晋的建立、统一、灭亡时间;五胡内迁的概况。(时空观念)3东晋建立和灭亡的时间、建立者、都城、政权基础。(时空观念)4南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经历的4个王朝;“六朝”的含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5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史料实证,唯物史观)6十六国的含义、特点;淝水之战的背景、后果。(历史解释)7北朝的含义及政权更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间、措施
2、、意义。(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历史时空基础必备探新知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1)魏:_220_年,曹丕建立,定都_洛阳_。266年,被权臣司马炎建立的西晋取代。(2)蜀:_刘备_建立,国号汉,定都_成都_,史称蜀汉,简称蜀;263年,被曹魏所灭。(3)吴:_229年_建立,定都_建业_(今南京);_280_年,被_西晋_所灭。2西晋(1)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80 年,完成统一。(2)五胡内迁: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主要有匈奴、鲜卑、羯、羌、氐;在西晋发生内战时,这些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逐渐主导局势;316年,内迁_匈奴_贵族灭西晋。二、东晋与
3、南朝1东晋:317年,司马睿在_建康_(今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南逃的几家高门_士族_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2南朝:_420_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_刘裕_篡夺皇位,建国宋,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_南朝_”。3“六朝”:三国时期的吴、东晋、宋、齐、梁、陈均定都今天的_南京_,统称为六朝。4江南的开发(1)原因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充实了_劳动力_资源。南方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南方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南方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兴修水利。(2)表现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_农作物_增加,产
4、量提高。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明显进步。(3)影响:推动了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逐步交融。5南方统一的趋势:东晋的军事实力逐渐削弱;陈朝时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1)含义: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的_15_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_成汉_,合称“ 十六国”。(2)特点: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大都采用 _中原_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民族差异逐渐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3)淝水之战背景:4世纪下半叶,_氐族_建立的_前秦_统一北方,随后进攻东晋。后果:前秦军队被击败,前秦政权崩溃,民族矛盾重新加剧。2北朝(1)
5、含义:4世纪末到7世纪初,北方先后存在的_北魏_、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5个王朝合称北朝。(2)政权更迭:4世纪末建立北魏,_439_年统一北方;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北周内政修明,灭掉北齐;隋朝取代_北周_,灭掉_陈朝_,完成统一。(3)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_5_世纪后期。措施:迁都_洛阳_;改穿汉族服饰;朝中统一说_汉语_;改姓汉姓;仿士族划分门第,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_高门士族_通婚。意义:顺应了北方_民族交往交流交融_的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及_隋唐盛世_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概念阐释】(历史解释
6、)民族交融:指各民族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相互影响、趋向一致。史料探究释疑难主题一魏晋时期的政权更迭(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史料一探究1:据史料一说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政权更迭的特点。提示1:朝代更替频繁,多个政权并立,南北对峙;小统一,大分裂;大一统和局部统一的时间短,分裂时间长,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主题二江南的开发(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史料二“(西汉时)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米、鱼为主食,还采取果实和贝类为食刀耕火种,没有积蓄,大多很贫困。”史记史料三 “(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
7、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探究2:据史料二、史料三,概括两则史料体现出的不同信息,指出导致这种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提示2:史料二:西汉时江南尚未开发,还很落后。史料三:南朝时,南方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全国中的经济地位显著上升。原因: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随堂训练测达标1(2020北京房山区)三国志卷三魏书称:“魏兴,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据此可知(C)A国家分裂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B曹魏政权中断了与西域的联系C西域诸国与中原的交往仍很频繁D西域依然是东西方交往的桥梁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
8、确解读材料信息,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西域虽不能尽”“无岁不奉朝贡”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可知,西域国家与中原的交往比较频繁 。分析选项,只有C项西域诸国与中原的交往仍很频繁,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2(2020北京房山区)如图反映了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是 (C)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南方政权重视农业解析根据材料“中原各族迁往江南”可知体现的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C项符合题意;江南地区相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和政府对农业的重视都是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但是与材料无关,A、B、D三项排除。3(2020枣庄)日
9、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由于“他”的汉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他”是(A)A拓跋宏B苻坚C李世民D忽必烈解析根据材料中“汉化政策”“新都洛阳”“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可知,这一人物是拓跋宏,选项A项正确;选项B、C、D各项在都城和民族方面与题干不符,排除。4(2020北京东城)魏书载:“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材料说明孝文帝(A)A认同汉族文化B注重学以致用C锐意改革旧俗D潜心文学创作解析材料信息“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
10、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说明孝文帝精通、认同汉族文化,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孝文帝学以致用,故B项错误;材料和锐意改革旧俗、潜心文学创作无关,故C、D两项错误。5东晋政权维持了长期的偏安统治,疆域大体上局限于淮河、长江流域以南。其势力范围最广时,在北方到达(C)A淮河B淮河以南C黄河南岸D长江北岸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政权在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故C项正确,A项错误;东晋疆域大体上局限于淮河、长江流域以南,包括淮河以南、长江北岸,故B、D两项错误。6(2020北京昌平)古墓中的画像砖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下面的两块画像砖出土于甘肃魏晋古墓,体现了“汉人胡食”的习俗。这可以用来研究的主题是 (B)A江南开发B民族交融C政权并立D南北统一解析据出土于甘肃魏晋古墓的砖画“制作蒸馍与烙饼”“食用烧烤食品”可知,这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汉人学习胡人的生活习俗,表明汉人与胡人的生活习俗相互交融,故这组砖面可以用来直接研究民族交融,故选B项;画砖是出土于甘肃,不能体现江南开发,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汉人学习做胡人的食品,没有体现政权问题,C、D两项错误。- 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