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下图是根据化石复原的原始人头像示意图,这种猿人曾经居住于现在的A云南境内B北京境内C陕西境内D浙江境内【答案】B【详解】依据题干图中展现的是北京人,根据课本所学可知,这种猿人居住在现在的北京境内,B项符合题意,CDA不符合题意,故选B。2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标志着(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B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C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答案】B【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为加强统治,夏朝修筑了城堡、宫殿,建立了政府机构,组建军队,并制订了刑法,设置监狱。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所以B项符合题意;AD项是指秦朝,C项表述不正确。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3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下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A夏朝B商朝C秦朝D西汉【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和图片可知,这是商代的司母戊鼎,是商代青铜文明的代表,故B符合题意;二里头遗址是夏朝文明的代表,秦朝开创了皇帝制度,西汉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
3、的正统思想,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41963年在山西阳高考古出土了一批布匹,里面裹着赵国、魏国和韩国的铸币。这表明战国时期A统一趋势明显B统一市场形成C地域差别明显D商业往来频繁【答案】D【详解】根据“山西阳高考古出土了一批布匹,里面裹着赵国、魏国和韩国的铸币”可知,材料反映战国时期商业往来频繁,D符合题意;ABC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D。5下图郑板桥的这首诗反映了( )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答案】B【详解】依据题干材料“疑是民间疾苦声和一枝一叶总关情”可以知道这是儒家思想的民本思想,因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
4、德”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6“文景之治”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B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C兴衰纷乱,循环往复D调整政策,推动生产力发展【答案】D【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汉初,经济凋敝,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文帝、景帝提倡节约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适时调整政策推动生产力发展,D项符合题意;大乱之后必有大治不是文景之治给我们最大的启示,A排除;文景之治没有体现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B排除
5、;兴衰纷乱,循环往复不是从文景之治中得到的最大的启示,C排除。故选择D。7汉武帝能够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的主要前提是( )A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B大一统局面的形成C城市管理制度的健全D分封制的全面推行【答案】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汉武帝能够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不允许地方及民间私自经营,以求控制全国经济命脉,说明这个时期的国家稳定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8东汉中期以后,多数皇帝年幼即位,政治上交替专权的是( )A外戚和宦官B外戚和将军C将军和宦官D将军和地方官【答案】A【详解】东汉中期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临朝,致使外
6、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夺取政权,宦官被崇信,把持朝政,又导致宦官专权。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点睛】9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与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有关的事件是A张骞通西域B鉴真东渡C玄奘西游D郑和下西洋【答案】A【详解】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西汉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开创了丝绸之路。古代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到西亚,再转运欧洲。“丝绸之路”成为横穿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答案选择A。10史记的记
7、载是我们研究黄帝的重要资料。司马迁著史记时,游历各地,搜集民间关于黄帝的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表明A史记中关于黄帝的记述具有唯一性B传说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C口头传说不足以印证历史D文献记载没有参考价值【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史记是司马迁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而撰写的。虽然搜集民间关于黄帝的传说,可见传说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故应选B。11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帮他拟定一个正确的主题:赤壁之战形势图三国鼎立形势图淝水之战形势图北魏孝文帝迁都示意图A中华文明的起源B统一国家的建立C政权分立
8、和民族融合D繁荣开放的社会【答案】C【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北魏孝文帝迁都促进了民族融合,由此可知他探究的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中华文明的起源是探究的我国远古社会;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国家的建立;隋唐时期是繁荣开放的社会。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12以下示意图反映出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魏晋时期政权并立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答案】D【详解】分析图片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它主要控制北方地区;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它主要控制西南地区。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
9、主要控制东南地区。266年,司马炎(晋武帝)建立西晋,都城洛阳。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所以示意图反映出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符合题意;ABC项概括不全面,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的相关史实。第II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评卷人得分二、综合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孝文帝改革的思想和内容是恢复礼乐,是“迂腐的儒化”,“消极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文化的糟粕,汉人的繁缛腐朽。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其是大定族姓,移植门阀士族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拓跋贵族迅速腐
10、化,这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不适合北魏国家的国情和族情,是北魏政治危机的开端,北方的革命性完全被南方的虚腐性所取代,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
11、和胆小将一无所获。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的影响”持怎样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的认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的内容。(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在学习先进文明方面,明治维新与孝文帝改革有何不同?从政治或文化方面加以说明。(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明?【答案】(1)作者认为孝文帝改革加深了北魏统治危机,导致北魏政权的灭亡和鲜卑民族的消失认识: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加速了北魏封建化进程;北魏政权的灭亡是改革后统治腐败的结果,鲜卑民族的消失正
12、是民族融合的产物。(2)文明: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3)不同:有选择地学习外来先进文明。说明:政治:学习西方民主政体,但保留了天皇制度。或者文化: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但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4)要善于学习外来先进文明;学习外来文明应与实际相结合。(写出其中一点即可)【详解】(1)依据材料一“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可得出作者认为孝文帝的改革加深了北魏统治危机,导致北魏政权的灭亡和鲜卑民族的消失;依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加速了北魏封建化进程,而北魏政权的灭亡是
13、改革后统治腐败的结果,鲜卑民族的消失正是民族融合的产物。(2)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政治上,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业:西方工业),发展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等。(3)依据材料二“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可知,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向西方学习是有选择的学习;依据所学明治维新的内容从政治上学习西方民主政体,但保留了天皇制度;或者文化上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但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等回答。(4)依据材料中孝文帝改革和明治维新的方法,对待外来文明要善于学习外来先进文明以及学习外来文明应与实际相结合等。14改革是人类社会进步水恒的主题
14、,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动力。材料一 卫鞅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式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泰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忽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战国策秦策(1)材料一中的“卫鞅“指的是谁?这次变法发生在什么时候?(2)材料二中“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和“决裂阡陌”各指什么?(3)结合材料一、二和所
15、学知识指出,如果你是平民,你要怎么做才能得到奖励?反之如果你是旧贵族,你最不满的是变法中的哪一项?(4)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场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答案】(1)商鞅;战国时期的公元前356年。(2)统一度量衡;承认土地私有(3)平民:生产粮食、布帛多和立军功;旧贵族: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4)通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详解】(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卫鞅”是商鞅;这次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公元前356年。(2)根据所学可知“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可知是在秦国范围内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即是指
16、统一度量衡;“决裂阡陌”的意思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即承认土地私有。(3)根据材料“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未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可知商鞅变法的内容是,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爵位;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因此,如果我是平民,我得到奖励的做法是,多生产粮食、布帛和立军功;如果我是贵族,我最不满意的是变法中的“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即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这一项。(4)根据材料可从秦国通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写出商鞅变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