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巩固苏维埃政权。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标志: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标志着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三“斯大林模式”3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4评价概念理解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显著特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是在战争特殊环境下,用军事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试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探究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适应
2、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吗?提示: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政策,是失败的。易错提醒 新经济政策不意味着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是将发展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它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在部分企业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从而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图解历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问题探究2 斯大林模式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吗?提示:不是。斯大林模式所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但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适合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3、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轻巧识记 巧记斯大林模式互动探究 史料研读主题1从“理想”到“现实”的实验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一种非常态的经济体制的表现,它的提出和推行是与战争形势和物资严重短缺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明显背离了经济规律,它仍然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即作为“战时经济”的合理性。余伟民、郑寅达世界通史(第三编)二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列宁选集三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民们在向
4、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全球通史教你读史注意史料一中的转折语句“尽管仍然”表明史料强调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政治上”的积极作用。把握史料二中的关键语句“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上升到理论高度运用生产
5、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进行分析。注意史料三中具有转折性的关键词语“不过”,从其后面的信息中分析得出列宁强调的是国家对经济命脉的控制。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怎样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明显背离了经济规律,它仍然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答:_(2)请结合史实说明史料二中“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答:_(3)根据史料三,指出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是什么?并指出“后退一步”和“前进两步”的含义。答:_答案(1)形势: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和国内物资严重短缺。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所以说它“背离了
6、经济规律”,而它在战争时期为集中物力、财力打败敌人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说它“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2)史实:内战结束后,苏俄仍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根源: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3)前提: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后退一步: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前进两步:巩固苏维埃政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含义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生产资料
7、所有制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分配原则平均主义分配多种分配形式经济运行机制绝对计划调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作用和实践效果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主题2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一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世界历史二“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三斯大林在论述苏联
8、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斯大林文选下卷四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到1937年之前,同一时期的西方正陷于经济萧条,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已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工业强国。摘编自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教你读史史料一反映出斯大林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史料二反映出斯大林模式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排斥市场,实行计划经济。史料三反映出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史料四说明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史料
9、运用(1)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答:_(2)根据史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建设遇到瓶颈的原因及其启示。答:_(3)斯大林,有人视他为天之骄子,扭转俄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巨人;也有人说他是残暴凶狠的魔鬼,十恶不赦的历史罪人。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答:_答案(1)苏联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下;苏联重工业基础薄弱。(2)原因:排除市场体制,倚重计划体制;国际形势的变动,如西方经济危机的恢复等。启示:适时调整经济政策与模式;积极利用国际机遇,与世界经济密切联系。(3)创立了斯大林模式,将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世界工业强国
10、,且这一模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政策的长期执行,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点、经验与教训(1)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排斥市场,采取指令性计划经济。重视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高积累、低消费,以牺牲农民利益和限制居民生活来保证重工业发展。(2)经验促进了苏联经济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模式的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
11、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过积极的影响。(3)教训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高考研析 把握考向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时间题号2016全国卷,342015全国卷,341(2016全国卷)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
12、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知识考查斯大林模式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历史结论素养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4年以后”,即1932年以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当时苏联正在实施五年计划,工业化取得了重大成就,所以美国人关注苏联,故选B项。A项与史实不符,经济危机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苏联未发生经济危机;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因而它不会关注集体化和公有制,故C、D两项错误。2(2015全国卷)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
13、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知识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历史结论素养考查历史解释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显示,苏联在粮食大幅减产的情况下,却依然加大粮食出口,这必然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说明苏联人民为此时期的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巨大奉献,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状况,B项错误;苏联加大粮食出口就是为了给工业化换取外需,促进工业化发展,“制约”一说不准确,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反映农民生产积极
14、性,D项错误。考向分析:从考情统计来看,新课标全国卷的命题主要集中在斯大林模式和新经济政策两大知识点上,尤其是斯大林模式这一考点,全国卷从不同角度在此重复命题。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属于长效热点,价值观的引领以及热点的渗透等考查方式在备考时应加以重视。预测1创设情境,考查计划经济的优越性1931年4月10日,东方杂志有篇文章写道:“苏俄(联)经济状况尚有一特像,即举世方苦市场充斥,货物滞销,而彼则无销售问题。”材料所述的“特像”()A是苏俄(联)极度落后的结果B体现了西方经济的冲击C反映了计划经济的优越D说明对苏俄(联)缺乏了解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危机期间世界多数国家生产相对过剩,消费不
15、足,货物滞销,而苏联却无此现象,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于苏联实行计划经济,有效控制生产供给,保障了供需平衡,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预测2调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知识,考查综合能力(2018河南濮阳二模)下图为苏联经济阶段年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图片说明苏联()A新经济政策推动了工业化实现B农业集体化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C经济发展与政策调整密切相关D经济体制改革减缓了经济增长速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柱形图的变化得出:从20年代到30年代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上升,从30年代到50年代平均增长率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年代经济增长是因为新经济政策,30年代经济增长是因为实行计划
16、经济体制,集中人力、物力实现高速发展,50年代下降是因为斯大林模式僵化,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均与政策密切相关,C项正确。A、B、D三项表述不全面,错误。预测3创设情境,反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2019银川质检)1935年8月30日到31日夜间,苏联采煤工斯达汉诺夫利用老式风镐,创造了5小时45分采煤102吨的记录,超出当时普通定额的13倍,其本人成为全苏工人学习的榜样。这说明了()A苏联工业技术水平大幅提高B新经济政策获得民众广泛支持C工业化建设中工人热情高涨D苏联农业发展的速度相对缓慢答案C解析材料中苏联采煤工斯达汉诺夫是利用“老式风镐”,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到1927年实施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苏联采煤工斯达汉诺夫利用老式风镐,创造了5小时45分采煤102吨的记录,超出当时普通定额的13倍,其本人成为全苏工人学习的榜样”,可见工业化建设中工人热情高涨,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农业与工业发展的比较,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