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鹤壁市淇滨高中2020-2021学年下学期第三次周考高一年级化学试卷分值:100,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张新锋,审核人:李淑妍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Al 27 S 32 一、 单选题(共20个小题,每题3分,共60分。)第卷(选择题)1俄罗斯科学家用含20个质子的钙的一种原子轰击含95个质子的镅原子,结果4次成功合成4个第115号元素的原子。这4个原子生成数微秒后衰变成第113号元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115号元素在第六周期B113号元素在第七周期A族C115号和113号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D镅元素和115号元素不在同一周期2据易
2、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是指“M气体”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这里“M气体”是指()A甲烷 B一氧化碳C乙烯 D氢气3下列叙述中能说明A金属比B金属活泼性强的是()A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BA原子电子层数比B原子的电子层数多C1 mol A从酸中置换H生成的H2比1 mol B从酸中置换H生成的H2多D常温时,A能从水中置换出氢气,而B不能4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任何烷烃分子中碳、氢原子个数比都是相同的B丙烷与Cl2发生取代反应后生成的一卤代物不止一种C烷烃的沸点随碳的原子数增加而逐渐升高D正丁烷的熔、沸点比异丁烷的高5下列事实不能作
3、实验判断依据的是()A钠和镁分别与冷水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B铁投入CuSO4溶液中,能置换出铜,钠投入CuSO4溶液中不能置换出铜,判断钠与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C酸性:H2CO3B B电子总数AB2C离子半径AB2 D原子半径AB8已知汽车尾气无害化处理反应为2NO(g)2CO(g)N2(g)2CO2(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升高温度可使该反应的逆反应速率降低B达到化学平衡时,化学反应已经停止Cv正(NO)v正(CO2)时,说明达到了化学平衡D单位时间内消耗CO和CO2的物质的量相等时,反应达到平衡9W、X、Y、Z是四种常见的短周期元素,其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变化如图所示。已知W的一种核素
4、的质量数为18,中子数为10;X和Ne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差1;Y的单质是一种常见的半导体材料;Z的非金属性在同周期元素中最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对应简单离子半径:XWB对应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YXYDX、Y、Z的气态氢化物中最稳定的是Y的氢化物12下图形象地表示了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钠原子易失去一个电子,氯原子易得到一个电子B钠离子与钠原子有相似的化学性质C钠原子与氯原子作用生成NaCl后,其结构的稳定性增强D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13关于离子键、共价键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CaCl2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B非极性键只存在于双原子的单质分子(如Cl2)中C
5、在共价化合物分子内,一定不存在离子键D由多种元素组成的多原子分子里,一定只存在极性键14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由化学反应中旧化学键断裂时吸收的能量与新化学键形成时放出的能量不同引起的。如图表示N2(g)与O2(g)反应生成NO(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1 mol N2(g)与1 mol O2(g)反应放出的能量为180 kJB1 mol N2(g)和1 mol O2(g)具有的总能量小于2 mol NO(g)具有的总能量C通常情况下,N2(g)与O2(g)混合能直接生成NO(g)DNO是一种酸性氧化物,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15如右图所示装置,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6、同时A极逐渐变粗,B极逐渐变细,C为电解质溶液,则A、B、C应是下列各组中的()AA是Zn,B是Cu,C为稀硫酸BA是Cu,B是Zn,C为稀硫酸CA是Fe,B是Ag,C为稀AgNO3溶液DA是Ag,B是Fe,C为稀AgNO3溶液16可以将反应ZnBr2=ZnBr2设计成蓄电池,下列4个电极反应中,分别表示正极反应和负极反应的是()Br22e=2Br 2Br2e=Br2Zn2e=Zn2 Zn22e=ZnA和 B和 C和 D和17银锌电池是一种常见化学电源,其反应原理:ZnAg2OH2O=Zn(OH)22Ag,其工作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Zn电极是负极 BAg2O电极发生还原反应CZ
7、n电极的电极反应式:Zn2e2OH=Zn(OH)2D放电前后电解质溶液的pH保持不变18下列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A用铁片和稀硫酸反应制氢气时,改用98%的硫酸可以加快反应速率B100 mL 2 molL1的盐酸与锌片反应,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反应速率不变CSO2的催化氧化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所以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减小D汽车尾气中的NO和CO可以反应生成N2和CO2,减小压强时反应速率减小19在一定条件下,反应N2(g)3H2(g)2NH3(g),在2 L密闭容器中进行,5 min内氨的质量增加了1.7 g,则反应速率为()Av(NH3)0.1 molL1min1 Bv(N2)0
8、.02 molL1min1Cv(H2)0.015 molL1min1 Dv(NH3)0.17 molL1min120一定条件下,发生可逆反应:4NH3(g)5O2(g)4NO(g)6H2O(g),下列叙述中,不能作为此可逆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的是()ANH3的消耗速率等于NO的生成速率BNH3的消耗速率等于NO的消耗速率CNH3的浓度和NO的浓度都不发生改变D密闭容器内的压强不发生改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0分)21(8分)将等物质的量的氢气和碘蒸气放入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H2(g)I2(g)2HI(g)(正反应放热),反应经过5分钟测得碘化氢的浓度为0.5 molL1,碘
9、蒸气的浓度为0.25 molL1。请填写以下空白:(1)v(HI)_;v(H2)_;氢气的起始浓度_。(2)若上述反应达到平衡时,则平衡浓度c(HI)、c(I2)、c(H2)的关系是_(填“相等”、“2:1:1”或“均为恒量”)。22(12分) 某同学设计实验以探究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根据元素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探究元素非金属性递变规律。已知A装置的烧瓶里装有大理石,分液漏斗里装有稀HNO3,B装置中装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C装置中装有Na2SiO3溶液,试回答:(1)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C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2)B装置的作用是_。(3)根据实验现象推知,碳酸
10、、硝酸、硅酸的酸性强弱顺序是_,由此得出碳、硅、氮三种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顺序是_。实验:已知常温下高锰酸钾与浓盐酸混合可产生氯气,利用该装置探究氯和溴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4)写出B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5)C装置的作用是_。(6)实验结论:单质氧化性_,非金属性:_。23. (12分)实验室制取乙烯,常因温度过高而使乙醇和浓H2SO4反应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硫。有人设计下列实验以确认上述混合气体中有乙烯和二氧化硫。其装置如下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装置可盛放的试剂是_;_;_;_(将下列有关试剂的序号填入空格内)。A.品红溶液 BNaOH溶液C.浓H2SO4 D酸性KMn
11、O4溶液(2)能说明二氧化硫气体存在的现象是_。(3)使用装置的目的是_,使用装置的目的是_。(4)能说明含有乙烯的现象是_。24. (8分)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进行如下转化(部分反应条件、反应物、生成物已省略)。(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2)A的结构简式是_,名称是_。(3)反应所需反应物除A外,还需要_,反应条件是_。(4)仅用水鉴别苯和溴苯的方法是_。鹤壁市淇滨高中2020-2021学年下学期第三次周考高一年级化学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 2.A 3.D 4. A 5.B 6.B 7.C 8.D 9.C10. C 11. A 12.B 13. C 14.B 15.D 16.C 1
12、7. D 18. D19.C 20.A二非选择题21答案:(1)0.1 molL1min10.05 molL1min10.5 molL1(2)均为恒量22、答案:(1)CaCO32H=Ca2CO2H2O溶液变浑浊(2)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硝酸蒸气(3)HNO3H2CO3H2SiO3NCSi(4)Cl22Br=Br22Cl(5)吸收尾气,防止氯气污染环境(6)Cl2Br2ClBr23.答案:(1)ABAD(2)中品红溶液褪色(3)除去SO2气体检验SO2气体是否除尽(4)中品红溶液不褪色,中酸性KMnO4溶液褪色或颜色变浅24.答案:(1) (2) 环己烷(3)Cl2光照(4)取少量待测液体,向
13、其中加入适量的水,若待测液体在上层,则为苯;若待测液体在下层,则为溴苯鹤壁市淇滨高中2020-2021学年下学期第三次周考高一年级化学答题卷考号 姓名 班级_ 座号_考生须知1、 考生答题前,在规定的地方准确填写考号和姓名。2、 选择题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填涂,如需要对答案进行修改,应使用绘图橡皮轻擦干净,注意不要擦破答题卷。3、 非选择题必须用 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作答。严格按照答题要求,在答题卷对应题号指定的答题区域内答题,切不可超出黑色边框,超出黑色边框的答案无效。4、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绘出,确认后,再用 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5、 保持卷面清洁,不要将答题卷折叠,弄破。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8分)(1) _(2分),_(2分),_(2分)。(2) _。(2分) 23(12分)(1) _(1分)_(1分) _ (1分)_(1分)。(2) _。(2分) (3) _。(2分)_(2分)。(4)_(2分); 22(12分)(1)_。(1分)_。(1分)(2)_。(2分)(3)_(1分), _(1分)。(4)_。(2分)(5)_。(2分)(6)_。(1分)_。(1分)24(8分)(1) _。(2分)(2) _。(1分)_。(1分)(3) _。(1分) _(1分),(4)_ _(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