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1背景(1)时代背景: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基本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2)根本原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3)重要原因法德、英德、俄奥三大矛盾激化,形成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使巴尔干地区成为矛盾冲突的焦点。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为大战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4)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2经过阶段时间主要战役(事件)影响爆发1914年6月7月萨拉热窝事件一战爆
2、发的导火线第一阶段1914年马恩河战役“施里芬计划”破产第二阶段19151916年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战争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对德宣战,俄国退出大战,中国对同盟国宣战同盟国相继投降,一战结束3.性质(1)帝国主义战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殖民地。在对殖民地的争夺与分赃过程中形成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两大军事侵略集团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2)非正义战争从战争的起因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从战争的过程来看,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
3、的要求,露骨地显示了这次战争的侵略性质。从战争的结果来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处置中,巴黎和会的召开就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宰割与掠夺。4影响(1)经济方面: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一战中,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将整个国家经济纳入了战争的轨道,战争迫使政府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对经济进行干预,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萌芽。(2)政治方面:改变了世界格局。促成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出现,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了动摇,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战败瓦解,英法等国受到重创。美日等国乘机迅速崛起。被压迫民族觉醒,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3)科技方面:一战成为新
4、技术发展的催化剂。一战前,发明不久的飞艇、飞机等在战争中受到重视,一战后很快向民用方面推广。一战中汽车的机动性被人们重视,逐渐代替马车成为陆上主要交通工具。战争还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及生产流程和管理的不断改进。(4)思想观念:使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战引起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情绪的高涨,同时也使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5在20世纪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1)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整个世界基本上被瓜分完毕,世界最终连成一个整体。同时,出现了英、法、美、德等几个世界性大国。(3)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19世
5、纪下半期,美、德、日三国跳跃式发展,实力直逼或超过老牌殖民帝国,从而引发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4)对殖民地的争夺中英德矛盾最为尖锐,德国首先构筑同盟体系对付英法,从而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重兵对峙的局面。(5)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应用于军事领域,为世界大战提供了技术基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建立背景(1)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力量的对比。(2)战胜国迫切需要宰割战败国,协调各种矛盾。2凡尔赛体系(1)建立:协约国先后同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2)内容:领土问题;殖民地问题(委任统治权);军备问题;赔款问题。(3)特点:掠
6、夺性;分赃性;非持久性。(4)影响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建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使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欧洲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重新划分了殖民地,有利于战后欧洲的稳定与恢复。体系内部隐含了许多矛盾,如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矛盾。3华盛顿体系(1)建立: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构筑了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国际关系的新格局。(2)影响暂时缓和了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确立了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主导地位;确立了美英同为海上第一强国地位;打破
7、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重新确认了对华“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扩张受到了限制。中国成为华盛顿体系的最大受害者。4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调整(1)经济:道威斯计划的实施,帝国主义由遏制德国转向扶植德国。(2)政治:洛迦诺公约的签订使德国的国际地位上升。(3)外交:非战公约的签订,使20世纪出现了暂时的和平。5国际联盟(1)背景一战后期,威尔逊在“十四点和平计划”里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巴黎和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通过国联盟约。(2)成立:1920年初,国联正式成立。(3)主要机构:大会、行政院、秘书处。(4)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5)性质:
8、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6)解散:二战期间,国联名存实亡。联合国成立后,1946年国联宣告解散。(7)活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1924年缔结了日内瓦议定书。“九一八”事变后国联进行调查,宣布日本为侵略国,却要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国联对其进行经济制裁,却不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8)评价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对法西斯侵略姑息纵容,未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6非战公约的签订(1)时间:1928年8月。(2)创始国及签订:美、德、法等15国在巴黎签订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即非战公约
9、。(3)内容: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4)评价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有一定进步意义。 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奠定国际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7凡尔赛体系脆弱性、不稳定性的原因(1)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决定,一旦新的力量对比出现,建立在旧的力量对比基础上的国际格局就必将被打破。(2)凡尔赛体系不但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反而更加激化了固有的矛盾,甚至孕育了新的矛盾。和约对战败国惩罚性的掠夺必然会激化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尤其是法、德之间。对弱小国家的任意宰割,也必然会激化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
10、家之间的矛盾。巴黎和会策划了对苏俄的武装干涉,成为反苏战争司令部,导致两大社会制度之间的对立与仇视。分赃不均导致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也十分突出,未来更大冲突的种子已经悄然埋下。8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比较(1)不同点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背景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战胜国与战败国媾和美、日为争夺在亚太地区的霸权,矛盾尖锐;美、日、英三国开展海军军备竞赛 目的协调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矛盾协调帝国主义国家在亚太地区的矛盾内容签订凡尔赛和约;签订对奥、保、匈、土和约;讨论建立国际联盟问题 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 结果形成凡尔赛体系形成华盛顿
11、体系(2)相同点:都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均由少数大国操纵;都侵犯了中国的主权;都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和平体系,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1背景(1)根源: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具体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隐含的矛盾的激化是二战爆 发的诱因。经济危机是加速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法西斯侵略扩张势力是二战的罪魁祸首。绥靖主义政策的影响:绥靖主义者充当了二战的帮凶。20世纪30年代,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没有能够阻止世界局势朝着新的世界大战的方向发展。2进程(1)爆发: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爆发。(2)扩大: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19
12、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3)转折:中途岛海战、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4)胜利:19431945年,意、德、日先后投降。3影响(1)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2)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3)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4)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5)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4英、法等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和实质(1)原因英、法等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因一战而大大削弱,不愿与法西斯国家正面交锋。一战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英、法等国国内兴起了不惜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英、法等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本能
13、仇恨和对弱小国家的蔑视。希特勒制造了一种反苏反共的假象,迷惑了英、法等国。(2)实质:损人利己、姑息纵容。5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启示(1)原因战争的正义性。战争的性质关系到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所在。中、美、英、苏等同盟国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旨在反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卫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正义的。团结就是力量。战争是力量的竞赛,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而力量的形成和发展却需要团结。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依靠团结形成的强大力量。战略指导正确。战争在几个战场同时展开和进行,如何避免两线作战,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战争动员有力。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时
14、间持久、消耗巨大的战争,战争的胜利依赖于雄厚的物质基础,通过战争动员调动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将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另一个主要原因。(2)启示战争不仅给被侵略国也给侵略国人民带来灾难,战争就是灾难,我们必须反对军国主义的复活,捍卫世界和平,决不能让大战的悲剧重演。人类命运休戚相关,为了应对人类发展的共同挑战,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应该和平共处,团结斗争。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前进的最伟大动力。6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1)相同点根源: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引起的。影响:都导致西欧国家的衰落,都壮大了美国实力,都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都促
15、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发展。(2)不同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形式战前双方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战争很快全面爆发先经历局部战争,后来由于西方大国的绥靖纵容和法西斯不断扩大侵略,最终演变为世界战争责任战争责任由交战双方共同承担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挑起战争,责任由其承担对战败国处理战胜国把战争责任推到以德国为首的战败国身上,对战败国进行掠夺性的惩罚,未追究战争中的个人责任处理战败国的基本精神是清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实行非军事化,在战败国建立民主体制,追究个人责任和审判战犯性质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1美苏冷
16、战(1)原因雅尔塔体制的建立:为冷战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美苏均势局面的形成:战后美国成为头号军事强国;英、法等欧洲传统强国元气大伤;苏联成为唯一可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加之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美苏渐成均势格局。矛盾激化: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同家利益的冲突,美苏矛盾激化,为了遏制社会主义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冷战。(2)表现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提出马歇尔计划;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政治上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上组建华约组织。(3)特点二战后美苏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在美苏双方争夺重
17、点地区未见热战,局部热战并未避免。(4)影响美苏冷战,军备竞赛,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美苏控制的第三世界国家地区局部冲突争端不断。因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20世纪80年代的美苏关系(1)变化美国:里根政府提出新“遏制”政策,主张“以实力求和平”;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对苏联施加压力。苏联: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结果:1987年美苏签订“中导条约”及43个双边协议。(2)特点:战略优势转向美方,苏联外交战略逐渐收缩。3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1)人类社会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美苏争霸是世界不安宁的根源,美苏争霸的历史教训沉痛,世界人民必须永远坚持反对任何形
18、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损人又害己。美苏争霸,进行军备竞赛,投入巨额军费开支,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苏联经济形势的恶化是其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3)美苏争霸,使人类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但高科技的威力使美苏双方都不敢轻易发动世界大战和核战争,只能实行核威慑。(4)美苏都企图把自己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及其价值观强加到别国社会之上,并要推广到全世界。我们必须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5)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美苏争霸, 互有攻守,当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强大的时候,在争霸中就处于攻势,反之,经济发展衰退,在争霸中就会处于守势,即劣势。【烽
19、火连绵的局部战争】1朝鲜战争 (1)背景:朝鲜南北对立;美国的霸权政策。(2)概况: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初期朝鲜人民军队控制了南部90%以上的地区;美军仁川登陆,占领平壤;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1951年停战谈判;1953年,签署停战协定。(3)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局部战争。体现了中国人民维护正义、反对强权的精神,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朝鲜战争结束后,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2越南战争(1)背景法国侵略越南,日内瓦协议签订,南北分裂。美国干涉越南内战。(2)过程:特种战争(20世纪60年代初)局部战争(1964年)转折(1968年)停战协定(1973年)。(3)
20、结果:1973年签署停战协定;1975年越南实现了统一。(4)影响迫使美国不得不改变其对外战略。越南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了统一。3中东地区的冲突与和平(1)中东问题的由来中东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处,地理位置重要,石油资源丰富,素有“世界石油宝库”之称。中东地区是一个民族分布比较复杂的地区,宗教矛盾复杂。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在该地区分别成立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是阿以冲突存在的关键。(2)复杂性的原因历史因素长期的民族矛盾、宗教对立、领土、文化、历史遗迹的归属纠纷等现实因素联合国大会分治决议没有解决巴勒斯坦建国问题,国际力量介入,分别支持一方关键因素对同一块领土都提出排他性
21、的主权要求,战争造成部分领土主权和占有权的分离(3)艰巨性的原因中东问题有其复杂深刻的历史根源。阿以双方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存在的严重分歧是其症结。外部势力的插足,是难以解决的重要原因。阿拉伯国家内部不团结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联合国受大国摆布,举棋不定,缺乏控制力。(4)历次中东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19481949年,阿拉伯国家失败,引起新的领土纷争。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英、法、以联合进攻埃及,结果英法撤军,以色列侵入埃及领土。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1967年,以色列占领了埃及、叙利亚的大片领土,在联合国干预下,战争进行了
22、6天即告结束。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1973年,埃及、叙利亚为了收复失地同以色列交战,收回了部分失地。(5)中东和平进程背景:前四次中东战争并不能解决双方的矛盾。序曲:埃以和解和“戴维营协议”。存在的问题:耶路撒冷地区的归属问题;犹太人的定居点问题。4两伊战争(1)原因:领土纠纷;宗教矛盾;少数民族问题;国际因素。(2)过程与结果:1980年9月爆发,至1988年实现停火。(3)影响:给两伊双方都造成了巨大损失;造成中东国家的分裂;给美苏等国插手该地区事务创造了条件。5海湾战争(1)原因:边界纠纷;油田之争;地区争霸;两极格局逐步走向解体后,中东地区局势动荡。(2)过程及结果:199
23、0年8月爆发,1991年2月伊拉克无条件接受安理会的决议,战争结束。(3)阻止伊拉克侵略的努力:联合国、美国。(4)特点:一场高科技战争;二战后参战国家最多的一次局部战争。【联合国的宗旨和作用】 1.宗旨(1)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2)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以增强普遍和平等。2作用时期国际形势历史作用及评价1945年到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美苏成为超级大国,两极格局形成,美苏“冷战”;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苏争霸局面形成积极作用:自1948年开始进行维和行动;进行原子能管制和裁军;通过世界人权宣言消极作用:成立之初被美国控制,通过出兵朝鲜的决议;成为美苏争夺
24、世界霸权的工具和政治斗争的场所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到20世纪80年代一大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使美国对联合国的控制逐步减弱推动非殖民化;展开人道主义援助;解决难民问题;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等。联合国不再是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日益成为发展中国家伸张正义的讲坛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希望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防止局部武装冲突;裁军和防止核扩散;在推动地区性和平方面,达成了一系列协议3.联合国与国际联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不同作用及原因(1)不同作用:国际联盟是英法操纵下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工具,孕育了新的世界大战;而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做出了重
25、大贡献,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2)原因联合国国际联盟基础不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及殖民地的产物方式不同具有广泛性,容纳了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排除了苏俄等国,被帝国主义大国操纵(续表)联合国国际联盟国际形势二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亚非拉第三世界崛起,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一战后各国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但大都以失败告终【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主题】1和平成为时代主题的原因(1)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2)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3)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4)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走向缓和。
26、2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原因(1)谋求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是人类永恒的课题。(2)二战后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优先发展经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成为世界潮流。(3)亚非拉国家独立后,努力改变现状。3和平与发展的关系(1)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2)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和平的保障。(3)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4“维护持久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20世纪,整个世界日益成为息息相关的整体,各国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2)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和频繁的局部战争的影响。(3)各国发展经济的需要。(4)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需要。(5)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7、的需要。5当今世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政治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将有效制约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制止战争经济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促进了国际经济分工与合作的发展,促进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发展中国家致力于经济建设的需求 思想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人类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平与人道主义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一、关于世界性大战的规律性思考 1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世人的教训(1)要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国际秩序,以强凌弱、对战败国一味勒索,只会带来更大的冲突。 (2)国际经济纠纷容易引发战争,在遇到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各国应该团结互助、共渡难关,切忌以邻为壑。(3)面临侵略势力的威胁,应该联合起来,奋起反抗。绥
28、 靖政策只能养虎为患,祸水他引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4)在战争还没有消灭之前,一个国家必须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加强抵御外敌的能力。(5)要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目前,要努力提高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2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是抑制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战争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想赢得战争,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因两次世界大战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重新起飞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须之事。正是这种从至今最惨然的战争中产生出来的对战争自身的否定力量,随着战后经济
29、的迅速增长而大大发展,并成功地抑制了二战后一系列局部战争与冲突的扩大。今天,以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准则的思想,已经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接受。3通过外交手段实行必要的妥协 人类在付出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的巨大代价之 后,开始学会了这种处理国际争端的一种古老而又全新的方法。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毫不妥协,最终使大战爆发。一战以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教训,使通向二战的道路曲折得多。二战后,人们更多地接受了历史的教训,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危机时表现出更多的谨慎。伴随着“冷战”的发展、缓和与结束,妥协方式越来越成为解决国际纠纷的常规手段。今天,妥协意味着任何国家都
30、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意味着参加谈判的国家在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时,必须承认和照顾谈判对手的合理利益,意味着谈判双方在各自所希望得到的东西之间实现某种有取有予的平衡,意味着反对和抵制国际关系中的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妥协是斗争结果的另一种形式。二战后的60多年来,这种妥协的实例比比皆是,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以对话代替对抗、以缓和与合作代替战争或“冷战”的新局面。这是人类社会在经过20世纪的战争风云之后,进一步走向文明与成熟的标志。二、对战争的分析认识 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经常现象,也是近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对战争现象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国际关系特点的认识。1战争的原因
31、:战争的原因主要在于战争发动者的一方,战争发动者的社会状况、国家实力、统治政策等都对战争的爆发产生影响。2战争的性质:战争的性质是由战争发动者的目的决定的,而目的又受战争发动者所处的社会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利益等因素的制约,因而,对战争性质的认识涉及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时,目的的多样性又促使我们必须分清其优劣是非,凡是只为自己国家考虑、对他国构成伤害的目的都是需要谴责的,其战争性质必然是非正义的;反之则为正义的。3战争的胜负: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比较多,其中从根本上说是国家的实力,而实力能否充分发挥、能否由弱变强,又受制于社会制度、统治政策、战争性质等各种因素。其次从战争的进程来看,指
32、挥员的素质、军队的战斗力、战役谋略得当与否、战场各部分的配合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战争的结果。4战争的影响:任何战争都会造成对人类自身的巨大破坏,造成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损失。但是,有些战争在客观上会产生积极作用,而且这种积极作用要比其损害大得多。有无这种积极作用、积极作用的大小则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规模。三、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1.原因(1)从历史上看,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之间,存在着民族、宗教矛盾或领土、边界纠纷。其中有一些矛盾和纠纷,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有意制造而形成的历史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统治的崩溃,新兴的独立国家在历史上形成的种种矛盾和纠纷开始表面化、尖
33、锐化,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2)从现实情况看,地区霸权主义的抬头也是第三世界国家之间频频发生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2教训(1)发生冲突的国家往往两败俱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遭受灾难性的破坏。(2)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应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当受到尊重;国与国的争端,应当遵循国际关系准则,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加以解决,而不应当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四、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局部战争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热战”的原因(1)根本原因:在美苏“冷战”的重点地区欧洲,两国没有直接发生战争,但在亚洲,美国控制能力较低,苏联的势力也不能直接
34、控制,于是为了确保在该地区的利益,在“冷战”中出现了“热战”。局部“热战”是“冷战”格局在某一具体地区的集中体现,地区上的矛盾被双方所利用,导致局部战争发生。美国对华“扶蒋反共”失败后,对东亚、东南亚特别戒备。(2)直接原因在朝鲜,美国一直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眼中钉,希望能有机会铲除朝鲜半岛的社会主义力量。朝鲜内战一爆发,美国政府出于“冷战”意识,认为这是社会主义阵营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于是立即做出反应。在越南,美国担心越南革命会在东南亚引起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力量的普遍增长,故在法国撤出越南后,立即开始向越南渗透。(3)结果中国和苏联在这两场战争中,都给予朝鲜、越南人民以大力支持。美国在这两
35、场战争中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表明:称霸世界的政策不得人心;侵略他国、干预他国内政是行不通的。2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局部战争的原因(1)地区资源及其种族、宗教、领土纷争等矛盾交织在一起。(2)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的影响,争夺世界霸权、大国插手、干涉别国内政。(3)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加深了这些地区的矛盾和冲突。3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关系变化对局部战争的影响 (1)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苏联经济的衰退和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战略,国际“冷战”格局开始降温,呈现出美攻苏守的特点,局部战争增多。(2)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格
36、局消失,原来抑而未发的各地民族和领土等争端在国际力量失衡状态下爆发。 (2017全国卷)(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整个20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费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民间日趋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然而,他
37、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答案:(1)背景: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2)原因:设想脱离现实;法、德历史积怨太深,削弱对方、保障自身安全的思维严重存在;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
38、洲衰落”“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等并联系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签订的影响概括背景。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欧洲各国之间的利益与矛盾、经济危机的影响等方面回答。题型二从评价的角度考查二战的性质 (2018全国卷)(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 在欧洲方面,德意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是迫在眉睫了。在战争中,为了欺骗人民,为了动员舆论,战争的双方都将不顾羞耻地宣称自己是正义的,而称对方是非正义的。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1939年9月)材料二这一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为了侵略美国英国及其他
39、各国而发动的非正义的掠夺的战争,而在美国英 国及其他各国起而抵抗的一方面,则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的战争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地明朗化了。摘自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1941年12月)(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不同认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产生上述两种认识的国际背景。答案:(1)帝国主义战争(非正义战争);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正义战争)。(2)帝国主义战争:英法采取绥靖政策,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战争最初在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
40、。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苏德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对二战性质认识的变化。第(1)问不同认识,从材料一“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材料二“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中概括得出。第(2)问国际背景,紧扣两则材料出处中的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题型三从合作与协作的角度考查二战 (2019全国卷)(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
41、而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这其中,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谁控制了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利比亚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毗邻的埃及受英国控制。墨索里尼为实现其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梦想,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北非和地中海。1942年6月,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由此,爆发了阿拉曼战役。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曼战役爆发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曼战役的意义。答案:(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
42、之中;北非的战略地位重要,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2)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解析:(1)根据“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所学可得出这一时期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建立。根据“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可得出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根据“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受英国控制”得出北非的战略地位重要,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根据“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得出德意军队进逼埃及
43、亚历山大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2)根据“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并结合二战的进程可得出其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 (2019全国卷)(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苏德战争爆发后,盟国开始就开辟第二战场问题进行协商。丘吉尔表示,在目前情况下,大举登陆必遭“血腥还击”,而小规模袭击“只能导致惨败”,拒绝了苏联的提议。1942年上半年,在国内外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美国提出的西欧作战计划,但在开始时间上作出了重大保留。同年8月,在与斯大林的会谈中,丘吉尔把法西斯在欧洲的统治比喻为鳄鱼,主张应该首先打击它“柔软的下腹
44、部”,强调在英国传统势力范围的北非、包括巴尔干在内的地中海地区展开军事行动的重要性,而第二战场的开辟只能推迟。在1943年底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上,经过激烈的斗争,英国不得不同意开辟第二战场的具体计划。1944年6月,盟军终于实施了在诺曼底登陆的“霸王计划”。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拖延第二战场开辟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战场成功开辟的意义。答案:(1)初期军事力量不足;集中力量保护英国的安全;抢占英国传统势力范围优先;将本国利益置于盟国整体利益之上。(2)显示了盟国与法西斯作战团结一致;对德国形成两面夹攻;加速了德国的溃败和反法西斯战
45、争的胜利。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大举登陆必遭血腥还击,而小规模袭击只能导致惨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拖延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原因需要从自身军事力量、维护本国安全、抢占传统势力范围、国家利益及希望苏德两败俱伤的战略等方面进行思考。(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第二战场的影响需要从反法西斯力量团结一致、使德国两面作战及加速战争胜利等方面进行思考。题型四从和平与发展的角度考查一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特点 (2016全国卷)(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是著名的反战活动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即发出致德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反战,遭到拒绝。从1914年到1918年,
46、他连续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场自相残杀的战争,但不为人们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精神独立宣言,总结大战的教训,呼吁知识界保持精神独立,以防战争再次爆发。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不久当选为名誉主席。在世界反战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后被提名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名誉主席。据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1)根据材料,概括与一战时相比,罗曼罗兰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曼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答案:(1)由
47、个人宣传反战到组织反战活动;由反对欧洲交战各国政府到反对法西斯,保卫苏联。(2)总结一战教训:交战各国宣扬极端民族主义,蒙蔽广大民众,个人反战未能取得明显效果。形势变化:一战是非正义战争,交战双方政府都负有战争责任,20世纪二三十年代法西斯兴起,成为和平的最大敌人,攻击矛头指向苏联。解析:第(1)问,根据两段材料先概括罗曼罗兰在一战时期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反战的主张,然后进行比较,最后得出变化。第(2)问,一是根据材料的时间和内容进行分析,二是要结合所学知识,从一战后西方国家与苏俄(联)的关系、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进展等角度进行概括。题型五 从现象和本质角度考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2017全国卷
48、)(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华”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称为“大东亚共荣圈”。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
49、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答案:(1)“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口号提出后,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企图灭亡中国,提出“东亚新秩序”的口号;“大东亚共荣圈”口号提出后,发动太平洋战争,侵占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广大地区。(2)服务于侵略战争需要;掩盖侵略战争本质;蛊惑本国民众;麻痹被侵略国家的反抗意志。解析:第(1)问,按日本侵略进程和侵略口号的演变作答:侵略中国东北,宣扬“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提出“日满华”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侵略东南亚,提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第(2)问,根据材料中的口号并结合所学
50、知识从日本侵略口号美化侵略、掩盖侵略本质、欺骗本国人民和被侵略国家人民等方面作答。 (2019全国卷)(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美、英、中等国相继对日、德、意宣战。同月,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在远东设立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泰国、越南等地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规定:签字国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敌人;相互合作,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51、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答案:(1)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2)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增强抗战信心,增强中国对日作战能力;沉重打击日本法西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卓越贡献。解析:(1)背景:根据“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得出太平洋战争爆发;根据“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得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根据“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得出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2)意义:根据所学,从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增强抗战信心、增强中国对日作战能力、打击日本法西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卓越贡献等方面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