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研究明确考向2019年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
2、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
3、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
4、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
5、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读文流程第一步:文本初感知,圈点勾画(约3分钟)边读边圈画关键词句(论点句、结论句、时间词、程度词、关系词、反复强化词等)。本文圈画内容见文本。第二步:文本再感知,梳理回顾,整体把握(约5分钟)再次阅读文本,完成下列指令。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内容?得出了什么结论?答:_答案本文主要论述了文学艺术创作者为谁创作、为谁立言,得出了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
6、的文艺的结论。2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答:_答案文章首先提出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然后从现实创作实践的困惑谈起,引导读者认识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分析了如何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3分析文章结构,归纳文章段意。答:_答案全文呈现“总分总”的结构模式。第段:提出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并引用习近平主席的话“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回答。第段:论述了“艺术创作蓬勃生机”的两个条件,并分析了现实创作实践的困惑。第段: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论证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的必要性。第段: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的意义。第段:作家和艺术家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才能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
7、文艺。第三步:由题读文,逆向阅读,把握思路(约5分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逆向阅读,寻找文本对应处:A项涉及文本第段。B项涉及文本第段。C项涉及文本第段。D项涉及文本第段。本题答案:素养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涉及文本第段;B项涉及文本第段;C项涉及文本第段;D项涉及文
8、本第段。答案B解析A项,混淆关系。原文第段中说“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是“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的前提,并没有说“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二者之间没有直接关系。C项,强加因果。原文第段中说“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选项中“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曲解文意。D项,说法绝对。原文最后一段说“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选项中“无须考虑”说法绝对。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
9、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逆向阅读,寻找文本对应处:A项涉及文本第段。B项涉及文本第段。C项涉及文本第段。D项涉及文本第段。本题答案:素养点: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涉及文本全文;B项涉及文本第段;C项涉及文本第段;D项涉及文本第段。答案D解析 D文章最后一段论证了“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的观点,并不能得出“论证了正面
10、人物体现”的结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逆向阅读,寻找文本对应处:A项涉及文本第段。B项涉及文本第段。C项涉及文本第段。D项涉及文本第段。本题答案:素养点: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
11、握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A项涉及文本第段;B项涉及文本第段;C项涉及文本第段;D项涉及文本第段。答案D解析“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说法错误。文章第段说“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强调艺术家创作重点在“精”,也就是在“质”上下功夫,而没有说“少”,故选D项。2019年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
12、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
13、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
14、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
15、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之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题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读文流程第一步:文本初感知,圈点勾画(约3分钟)边读边圈画关键词句(论点句、结论句、时间词、程度词、关系词、反复强化词等)。本文圈画内容见文本。第二步:文本再感知,梳理回顾,整体把握(约5分钟)再次阅读文本,完成下列指令。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内容?得出了什么
16、结论?答:_答案本文主要论述了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的原因,得出了他具有健全才性博大、均衡与正常的结论。2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答:_答案文章首先点明了“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健全才性”;接着分说杜甫的健全才性体现在诗中的两种表现。3分析文章结构,归纳文章段意。答:_答案全文呈现“总分”的结构模式。第段:探讨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的原因。第段:杜甫的健全才性体现在诗中的第一个表现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第段:杜甫的健全才性体现在诗中的第二个表现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第三步:由题读文,逆向阅读,把握思路(约5分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17、是(3分)()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逆向阅读,寻找文本对应处:A项涉及文本第段。B项涉及文本第段。C项涉及文本第段。D项涉及文本第段。本题答案:素养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涉及文本第段;B项涉及文本第段;C项涉及文本第段;D项涉及文本第段。答案B解析B项,来源于第段,原文说“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
18、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是杜甫学习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长处,并不是对古今长短诗歌进行“正面评价”。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就的重要因素。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做了对比。D文章论证了杜甫之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逆向阅读,寻找文本对应处:A项涉及文本第段。B项涉及文本第段。C项涉及文本第段。D项涉及文本第段。本题答案:素养点: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涉及文
19、本全文;B项涉及文本第段;C项涉及文本第段;D项涉及文本第段。答案D解析原文第段是说“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选项中说“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属强加因果。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逆向阅读,寻找文本对应处:A项涉及文本第。B项涉及文本第段。C
20、项涉及文本第段。D项涉及文本第段。本题答案:素养点: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A项涉及文本第段;B项涉及文本第段;C项涉及文本第段;D项涉及文本第段。答案D解析A项,原文第段说“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并没有对其之前的诗人进行论述,属无中生有。B项,是对第段一处细节所作的推断,原文说“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并没有“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的相关论述,属无中生有。C项,是对第段相关论述的推断,原文说“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
21、,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然而”表示转折,说明杜甫与前两种态度不同,且字里行间可见作者对杜甫的赞美之情,故“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的推断不正确。2019年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对这类非物
22、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会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踏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
23、,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成艺术作品,实现艺术价值。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
24、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文化遗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符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摘编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读文流程第一步:文本初感知,圈点勾画(约3分钟)边读边圈画关键词句(论点句、结论句、时间词、程度词、关系词、反复强化词等)。本文圈画内容见文本。第二步:文本
25、再感知,梳理回顾,整体把握(约5分钟)再次阅读文本,完成下列指令。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内容?得出了什么结论?答:_答案本文主要论述了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得出了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符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的结论。2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答:_答案文章首先指出了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存在新问题;接着分析了传统表演艺术要不要“雅化”的问题;然后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发表了见解,讨论了应该如何保护传统表演艺术;最后表达了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的见解。3分析文章结构,归纳文章段意。答:_答案全文呈现“总分”的结构模式。第段:一些传统
26、表演艺术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第段:传统表演艺术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不要随意“雅化”。第段: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的思考。第段: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第三步:由题读文,逆向阅读,把握思路(约5分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与者。B春晚优秀的民族歌舞节目为传统表演艺术的舞台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C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避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D录音、录像等手段可以记录传统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能够起到保存作用。逆向阅读,寻找文
27、本对应处:A项涉及文本第段。B项涉及文本第段。C项涉及文本第段。D项涉及文本第段。本题答案:素养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涉及文本第段;B项涉及文本第段;C项涉及文本第段;D项涉及文本第段。答案C解析C项是对文章第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应当避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分析错误,作者列举“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对传统艺术进行再创作时,既要坚持本真性原则,又要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针对当下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中出现的一些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B文章紧
28、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表演艺术的几种属性,多角度展开论证。C第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作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D文章对现有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举措的成效与不足都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逆向阅读,寻找文本对应处:A项涉及文本第段。B项涉及文本第段。C项涉及文本第段。D项涉及文本第段。本题答案:素养点: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涉及文本第段;B项涉及文本第段;C项涉及文本第段;D项涉及文本第段。答案C解析C项,第段列举“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的事实论据,是为了论证“应对其(传统表演艺术)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且只是列举事实,并未将二者进行“比较”。故
29、“作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等说法错误。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B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C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D活态保护致力于维护传统表演艺术的活力,看重人的因素在项目传承中的作用。逆向阅读,寻找文本对应处:A项涉及文本第段。B项涉及文本第段。C项涉及文本第段。D项涉及文本第段。本题答案:素养点: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A项涉及文本第段;B项涉及文本第段;C项涉及
30、文本第段;D项涉及文本第段。答案D解析A项是对原文第段结尾内容的推断,原文是说“雅化”“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并不“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且第段说“其成功之作会”,故“很难获得成功”的说法也不正确。B项是对文章第段相关内容的推断,原文用“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来说明“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并没有说“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扩大了“传统表演艺术”的范围。C项是对文章第段的推断,“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错误,原文说固态展示“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
31、展问题”,但并非“没有价值”。年份/卷别篇目/来源考点/设题类型理解词句筛选整合归纳概括论证分析观点态度2019全国卷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2019全国卷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2019全国卷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2018全国卷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2018全国卷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2018全国卷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2017全国卷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2017全国卷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2017全国卷陆邵明留住乡愁考纲原文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
32、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情观察1.材料选取。近三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选取的都是900字左右的社会科学类文本,这些题材的文章具有思想性、人文性,文化内涵丰富,紧扣时代脉搏,观点新颖、思想深刻、逻辑严密,兼顾考生的知识面和接受新信息的能力。2命题方式。延续了三道单项选择题的考查形式。3考点设置。延
33、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考查。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选项并不是从正面直接考查,而是考查文中隐含的观点和看法,需由考生根据文中信息推断出来。知识必备夯实基础掌握必备知识,夯实解题基础1.论点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论点的特点:第一,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种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从全文来看,论点不是某一段的中心句,而是能统摄全文的中心句。第二,论点在文本中的位置:有的直接出现在文本的开头,开门见山;有的放在文本的结尾,篇末点题,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表示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有的放在
34、文本的中间;有的标题就是全文论点。当然有少数文本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这就要由考生自己进行概括。第三,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全篇应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论点来展开议论。为了论述得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个分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而每个分论点之间不能存在相互矛盾、交叉或包含的关系。教材研习阅读教材咬文嚼字第5段,完成问题。(1)本段的论点是什么?答:_ (2)本段论点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答:_答案(1)文字的改动同样会影响思想情感的表达。(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作者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斟
35、酌文字与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二是文字的直接意义与联想意义的关系、文字的习惯性与创造性的关系。本段论点是全文中心论点的重要组成部分。2.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正确性和可行性的材料。论据有两种: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作者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论据的排列要有一定的顺序。对论据的要求有三点:一是典型;二是新颖;三是能证明论点,与论点有内在的联系。教材研习阅读教材说“木叶”第3段,完成问题。(1)以杜甫的诗句为例说明了什么道理?答:_(2)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_答案(1)本
36、段以杜甫的诗句为例是为了说明诗歌语言不能单凭概念,“落木”与“落叶”有区别,“木”确有可探索之处。(2)这一段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过渡,引起下文,由现象概述过渡到对诗歌语言特征的分析,这从最后一句“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可以看出来。3.论证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即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教材研习阅读教材谈中国诗第1段,完成下列问题。(1)文章开头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答:_ (2)这段文字在全文中有何作用?答:_答案(1)本段以设问句“什
37、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开篇,提出探讨的中心课题;接着从正面说明探讨中国诗的特征所具备的条件;再从反面说明一个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只有“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探讨中国诗时才能居高临远;最后得出结论,点明此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比较文学的方法。(2)作者开篇即向听众表明自己是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来谈中国诗,这就是说在下面的演讲中将大量引用中西文化名人的材料和诗歌来作比较,以阐明“中国诗的一般印象”。辨别常见论证方法,快速理清文章思路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教材研习阅读教材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片段,请指出并分析文段的论证方法。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
38、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
39、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分析: 答案文段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它列举了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这一观点。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谚语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引用论证是其中的一种,即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说明道理,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有时一并交代其出处;一种
40、是暗引,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亦不交代其出处。教材研习阅读教材敬业与乐业片段,请指出并分析文段的论证方法。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这天应做的工
41、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分析: 答案文段采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在论述“有业”时,作者引用了孔子、百丈禅师等人的名言,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教材研习阅读教材不求甚解片段,请指出并分析文段的论证方法。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42、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分析: 答案文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先从反面以普列汉诺夫为例,说明他自认为“求甚解”了,实际上作了许多曲解,接着又从正面以诸葛亮“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徐庶等人的“务于精熟”作对比,证明了“会意”的重要性。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
43、点。教材研习阅读教材拿来主义片段,请指出并分析文段的论证方法。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分析: 答案文段采用了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文中用“大宅子”来比喻文化遗产,用“
44、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各种比喻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5.因果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分析,来证明论点的正确与合理。教材研习阅读教材拿来主义片段,请指出并分析文段的论证方法。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
45、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
46、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分析: 答案文段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因果论证的方法。前六小段分别指出:“闭关主义”导致被枪炮打破大门;“送去主义”导致子孙后代只剩点残羹冷炙;“送来主义”使
47、清醒的青年们都对洋货发生恐怖。第段推出结论:“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样,因果论证的运用就显得文章逻辑性强,无可辩驳。6.类比论证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教材研习阅读教材邹忌讽齐王纳谏片段,请指出并分析文段的论证方法。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分析: 答案文段采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邹忌将自己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即受蒙蔽这一事实类推到齐王的身上
48、,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7.归谬法为了反驳一个错误的论点,先假设这个论点是正确的,由此进行推论从而得出荒谬的结果,进而证明原先的论点是错误的。教材研习阅读教材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片段,请指出并分析文段的论证方法。有人问一个补习过两年的学生为什么还来补习,这个学生说“我一定要考上大学,否则前途就完了”,这个学生考上大学的决心和精神是可嘉的,但考不上大学“前途就完了”吗?据资料统计,在我国现有就业人员中,具有大学文凭的人不到10%,按该学生的观点,岂不是我国90%的就业人员前途都完了吗?分析: 答案文段采用了归谬法,引申出90%的就业人员“前途都完了”的荒谬结论,使错误论点不攻自破
49、。熟悉八大命题陷阱,迅速判断得出正解1.偷换概念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判断错误。命题者会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判定技巧:考生要判断“偷换概念”干扰项,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在做题时,考生应注意选项在内涵、外延上同原文是否相符,有无遗漏或偷换。典例研习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2017全国卷 T3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原文信息: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
50、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比对分析: 答案“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偷换概念,由原文可知,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中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说明的应是故乡“已呵护了乡村记忆”,而不是“已活化了乡村
51、记忆”。2.无中生有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作者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设计出来迷惑考生的。判定技巧:考生要判断“无中生有”干扰项,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典例研习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2019全国卷 T1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原文信息: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
52、、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比对分析: 答案无中生有。原文是指杜甫学习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长处,他的论诗作品“采择与欣赏”的方面广,也体现了这一点;但没有提到对古今长短诗歌进行“正面评价”。3.张冠李戴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人表述成彼人,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或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判定技巧:考生要判断“张冠李戴”干扰项,阅读文章时,需要圈出陈述对象。要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因为“冠”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当选项中出现类似“的观点是”这样的句子时,应注意是否有此类情况。另外,考生还要留心文中代词的指代
53、,要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具体内容。典例研习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2020广东惠州一模T1A)客家精神就是团结奋进,它是维护客家人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力量。原文信息: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一旦这种文化产生,它就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比对分析: 答案该选项属“张冠李戴”,“维护客家人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力量”的是“客家文化”而不是“客家精神”。4.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以特殊
54、代普遍等。判定技巧:考生要判断“以偏概全”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一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看一看选项句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度以及频率上的差异;二要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全称还是特称。典例研习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2017全国卷 T1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原文信息: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比对分析: 答案以
55、偏概全。“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以偏概全,由原文中“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可知,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既有“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包括限制排放的问题),还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5.混淆时态命题者故意把“未然”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然”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可能发生的情况转述为“必然”必定发生的情况。也可能反之,将“已然”说成“未然”,将“必然”说成“或然”。判定技巧:考生要判断“混淆时态”干扰项,在阅读文章和选项句时,要特别注意表示
56、时间或表推测的词语。典例研习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2019高三3月第一次全国大联考T1B)唐代为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舞台,旧族、新贵和发家致富的百姓冲破现实改变了命运。原文信息:在政治风云中家道中落的旧族,因时事变幻而乘势突起的新贵,以及依靠创新制度和灵活政策而发家致富的百姓,都鼓荡起冲破现实改变命运的万丈雄心。比对分析: 答案未然说成已然,或然说成必然,有雄心不意味着可以改变命运。6.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
57、关系。判定技巧:考生要判断“因果混乱”干扰项,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注意选项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注意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从而”“因此”“之所以”“是因为”“就只要”等,注意选项的因果关系在原文中是否存在。典例研习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2019全国卷 T2D)文章论证了杜甫之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原文信息: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
58、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比对分析: 答案强加因果。杜甫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的原因是他拥有“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7.混淆是非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判定技巧:要判断“混淆是非”干扰项,在阅读文章和选项句时,考生要注意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更要格外关注出现的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典例研习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2016浙江高考T8C)在五四白话文运动中,“学衡”一派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持否定态度,但并不是所有学者都支持彻底抛弃文言文的极端做法。原文信息:新
59、文化运动提倡者从当时的文化发展大目标出发,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完成了白话语言方式的确立,这种历史功绩自然不能抹杀。但当年有许多学者对五四语言革命中彻底丢弃文言文的观念和实践持保留态度,他们的言论、思考和忧虑中的合理成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被人们重新认识。时过境迁,尤其是在冷静面对白话语言给文学带来的一些困境时,在追寻白话语言的“艺术化”加工过程中,当年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事后的反思性意见,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中以“学衡”为代表的反对派意见,在语言与文学关系问题的许多认识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而且很多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在各类文学文本的写作中,也吸收了大量文言的因素和成分,甚至创作了大
60、量的文言诗词,其造诣也是很高的。比对分析: 答案“学衡一派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持否定态度”错,“学衡”一派是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反对派,对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形式的合理成分持肯定态度,并非选项中的“否定态度”。8.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会错误地理解所要表达的意思。判定技巧:要判断“曲解文意”干扰项,考生需要整体上把握材料,把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对语段的理解等,还原到材料的对应之处,将选项与原文仔细对照,逐项检查,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就不难得出答案。典例研习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2019全国卷 T1C)传统
61、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避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原文信息: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比对分析: 答案“应当避免西式改编”曲解文意,作者列举“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对传统艺术进行再创作要坚持“本真性的原则”,不能理解为对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
62、当避免西式改编”。考点研究核心突破考向内容理解题考点含义技法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本质属性指该事物特有的并对该事物有决定意义的属性。“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就是要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语境义。1.前后勾联。即根据文章的整体性原则,将上下文勾联在一起,从文章的主旨出发,与表达目的和表达技巧等联系起来,全面审视作者在相关内容中遣词用语的匠心,正确领会概念的含义,包括其内涵和外延。2表里参验。即根据由表及里的原则,从概念的语表含义进而领会作者遣词用语的意图,抽象出文中所表现的内在的深刻含义。3联系语境。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63、,一定要找到准确而严密地表达概念含义的句子,切忌望文生义。只有找到概念所在语境,才能明确筛选区间,然后找准语句、段落中对概念的解释,最后提取关键词,判断出答案。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文中重要句子”是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起重要作用的句子,或者是那些意蕴深刻、内涵丰富、表达手法独特、结构相对复杂、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句子。1.内抓关键词,外联系主旨在文章里,一个句子通常有一个或多个比较关键的词语,这些词语的具体所指往往就是这句话的含意所在,是理解全句的钥匙。就全文而言,关键句通常与文章主旨有密切关系,因此可根据文章的中心内容去把握重要语句的含意。2进行语法、修辞分析要对文段中的重要语句作
64、出正确的解读,首先应从句子自身入手。如果是单句,就要做句子结构分析,在找出其主干的同时,还要弄清主干和其修饰成分之间的关系。如果是复句,就要对分句间的层次关系做分析,弄清是总分、因果还是转折等关系,从而找出重心所在。对运用修辞格的语句还要从修辞特点的角度出发来分析理解句子的作用,如比喻的生动性、借代的关联性、反问的感情色彩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句子的含意”包括三个层次的意思:一是表层意义,即字面意思;二是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三是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因“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3.依据句子位置来分析含意首括句、总起句常常概括段意或总起全文,理解它就必须从它所领
65、起的那些内容去找;过渡句往往总结上段、概括解释下段内容,理解它就必须联系它的上下文中去找。尾括句、总结句往往做总结,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找。不管哪一种,关键要找准它的“管辖范围”,选项中对句意的正确分析无非是从句子的管辖区搜取相关内容,或概括,或摘录,或结合。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文中的信息”在论述类文本中具体包括以下内容: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的见解、知识。对重要概念和新见解、知识的阐释。能集中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语句。含意深刻、比较难懂的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是指能够识别材料中信息的正误,二是指能够从文章中筛选出符合试题要求的有关信息。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把握题干,确定
66、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比对。选项信息与原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的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命题者设置干扰项常用的6大手段如下:1删(删减):删除句子中的部分词语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意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2添(添加):添加定语、状语、某个中心词或其他内容,造成偷换概念或对原文内容的曲解等现象。3调(调换):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从而改变句意,会造成因果颠倒、主客颠倒、混淆条件等现象。4改(改变):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67、曲解文意;改变肯定与否定、现象与本质等,造成部分涵盖整体、整体代替局部、现实代替猜测等。5漏(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6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或句子)杂糅或胡拼乱凑、东拉西扯、望文生义、无中生有、随意组合来干扰判断。(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对应A项)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
68、终结。(对应A项)【2】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对应B项)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对应B项)【3】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
69、的传统。(对应C项)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对应C项)“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对应C项)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4】“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
70、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对应D项)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
71、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解题流程】审准题意锁定答题区域仔细比对原文判断A项对应原文第【1】段的第句。A项,由原文“兴起于先秦”“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等词句可知此项正确无
72、误。B项对应原文第【2】段的第句。B项,选项中的“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对应第【2】段的第句,选项中的“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对应第【2】段的第句。此项的理解与分析是正确的。C项对应原文第【3】段的第句。C项,选项中的“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是对第【3】段第句的提炼概括,选项中的“在新条件下”指原文第句中的“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选项中的“形成创造性的思想”对应第【3】段第句中的“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此项的理解与分析是正确的。D项对应原文第【4】段的第句。D项,采用“改变”的命题手段设置错误选项。原文表述为“都不能从无开始”“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讲过程
73、”,而非“脱离”既有思想。选项颠倒是非。答案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美好生活”是一种生活,要正确理解“美好生活”,首先需要正确理解“生活”。一般来说,生活是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是人生存发展的整个过程,既指人当下的生活,也包括人整个一生的全部生活。因此,生活即人生,美好生活既指当下生活美好,也指一辈子生活美好,即美好人生。这就是中国古典“五福”幸福观所表达的意思。人的生活受家庭、社会等外在条件影响和制约,但其状况更直接取决于生活者自己的主观条件。影响生活状况的主观条件包括许多方面,而其集中体现就是人格。人格是一个人人性禀赋、环境影响和个人作为等因素交互作用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它是一个人是
74、什么样的人的标志,也是一个人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人生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人格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人生活得好坏来说至关重要。有好的人格才会有好的作为,有好的作为才有高品格的生活,而这种高品格的生活才是真正意义的美好生活。人格由观念、知识、能力、品质等主要个性心理特征构成,表现为一个人具有一致性、稳定性的总体个性特征和完整精神面貌。人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环境、教育、个人修为等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性现实化的结果。人格是判断一个人及其生活的内在根据,而判断的标准则是人格对人性实现的程度。人性包括人谋求存在、生存、生存得好、生存得更好的各种潜在规定性,是由这些潜在规定性
75、构成的复杂而统一的整体,而谋求存在得更好则是人性的根本规定性,即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个人身上体现为各种不尽相同的潜质。由这些潜质构成的整体就是具体的人性。人性隐含着人生的各种可能性,是人生复杂结构的深层结构。人性虽然是潜在的,但可以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人格的形成意味着人的成熟,人格的发挥则是人的生活,而人格本身是人性的现实化。因此,人的生命过程实际上有三个层次:作为人整个现实生命过程的人生,作为个人综合规定性的人格,以及现实化为人格的人性。人生人格人性,这是人从表层到深层的结构,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在这个结构中,人格是关键性因素。动物生存的模式是需要
76、行为满足,而在人这里,在需要与行为之间增加了人格这个十分复杂的环节,并在满足之后还增加了一个享受的环节。因而人生存的模式就成为需要人格行为满足享受。人格的形成不仅表明人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人,也表明人具有了人的根本规定性(自为性)和本质规定性(社会性)。人格这个层次的逐渐形成体现了人类的进化过程,它是文明进化的积极结果,有利于人更好地生存发展。人格是人性与人生之间的枢纽,经过这一枢纽,人性得以实现的人生才有可能变得丰富而深沉、优美而崇高,并具有一贯性。(摘编自江畅人民美好生活的个人创造之维)1(原味母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的生活状况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其中人性是
77、人的生活高度、生活水平的决定性因素。B人性具有隐蔽性,隐含着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它必须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C人性禀赋、环境影响、个人作为等因素构成人生境界,形成人格,表明人已是完全意义上的人。D人性是人生复杂结构的深层结构,人性与人生间的枢纽是人格,人格的形成表明人具有自为性和社会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人性是人的生活高度、生活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张冠李戴,由第二段可知,应将“人性”改为“人格”。B项,“它必须现实化为人格”说法绝对,第三段为“可以现实化为人格”。C项,“构成人生境界”错,第二段为“人格是一个人人性禀赋、环境影响和个人作为等因素交互作
78、用所达到的人生境界”,由此可知,人格是这些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即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并非由这些因素“构成”。2(变式子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生活是一种历程,“美好生活”代表着人们对人生的最高追求,反映了中国古典“五福”幸福观。B人格影响作为,作为影响生活,只要有好的人格就能实现高品格的生活,也就是真正的美好生活。C正因为人性是由各种潜在规定性构成的一个复杂统一体,所以人性的根本规定性是谋求存在得更好。D人生、人格、人性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制约,都处于人的结构中,其中人格是关键性因素。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美好生活代表着人们对人生的最高
79、追求”无中生有。B项,“只要有好的人格就能实现高品格的生活”说法绝对,原文为“有好的人格才会有好的作为,有好的作为才有高品格的生活”,表示必要条件的“只要就”与表示唯一条件的“只有才”混淆。C项,强加因果。“人性是由各种潜在规定性构成的一个复杂统一体”和“人性的根本规定性是谋求存在得更好”没有因果关系。考向论证分析题含义分析论点:一是要求考生从整体上感知作者所要阐述的见解或主张,也就是说要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二是要求考生感知每一段或每一层的观点和看法,也就是说要把握文章的分论点。分析论据:就是要求考生分析文章所用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及其表达效果。事实论据包括事例、史实、统计数据等。道理论据,包
80、括正确的论述和自然科学原理、定律、公式等。此外反映人类生活经验和自然规律的名人名言、谚语等,也属于道理论据。分析论证方法:就是要求考生分析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等等。论证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驳论就是批驳对方的论点,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的一种论证方法。技法1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2要抓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所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论证、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论点和论据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等。3要把握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
81、题、解决问题),理清论证结构(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照式)。4要特别注意文中信息的标志词。如: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以及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等。(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
82、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对应C项)(对应D项)【2】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对应B项)(对应C项)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对应C项)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
83、的权利。(对应C项)(对应D项)【3】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应B项)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对应A项)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对应A项)(对应D项)【4】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对应B项)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
84、”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对应A项)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对应A项)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对应A项)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对应C项)(对应D项)(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
85、界)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解题流程】审准题意锁定答题区域仔细比对原文判断A项对应原文第【3】段的第句和第【4】段的。A项,由原文“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
86、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等词句可知此项正确无误。B项对应原文第【2】【3】【4】段的第句。B项,选项中的“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对应第【2】【3】【4】段的第句,论证层层深入,此项的理解与分析是正确的。C项对应原文第【1】段的第句,第【2】段的第句和第【4】段的第句。C项,第【1】【2】【4】段都有谈到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2】【4】段对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谈得详细,此项的理解与分析是正确的。D项对应原文第【1】段的第句,第【2】段的第句,第【4】段的第句。D项,“文章通过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已然变未然
87、,由原文第【1】段“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可知“对我们的认同问题做出了全新论证”表述片面,由第【2】段第句和第【4】段第句可知,还包括对“被遗忘权”和“被数据化”做出了全新论证。答案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人工智能,以法律和伦理为界蔡映洁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从娱乐、出行到支付手段,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88、,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同时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新挑战。在这些新挑战中,最令普通人关注的,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高级人工智能有没有失控风险?未来的机器会不会挑战人类社会的秩序,甚至获得自主塑造和控制未来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多人有了这样的担心。人工智能会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影视、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
89、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存在的价值。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
90、格局。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今年初,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和哈佛大学伯克曼克莱因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合作推出了AI伦理研究计划,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中国在人工智能领
91、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人民日报2017年08月23日05版,有删改)3(原味母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时下热门的人工智能为分析对象,借用现实例子,探讨未来发展走向,体现了时评文章及时性的基本特点。B文章既肯定了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发展和机遇,又深入地分析了未来人工智能发展风险的问题。C对于人工智能,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
92、,最后提出在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领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D文章引用相关的文件规定和专家的观点,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文章并没有深入地分析未来人工智能发展风险的问题,而是谈论人们对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忧虑,以及如何构建未来人机关系格局的问题。4(变式子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联系国内外现实分析论证,最后进行总结。B本文在论证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使文章具有较强的说服力。C本文写到了作家韩少功的假设,是为了强调人工智能应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D本文
93、作者分析了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观点鲜明,思路清晰。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错,文章是先交代背景,再联系社会现实去论证,并没有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考向观点推断题含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对文中明确提出的观点进行分析、阐释或评价,并转换成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对作者在文中隐含的观点进行归纳、提炼、概括,使之明朗化、具体化、简约化。它主要包括:(1)对文章没有直接给出的结论进行推断。(2)将作者对某些观点、现象的看法和对某些事物的评价进行提炼、分析、概括,进而作出推断。(3)分析作者对文中所引述的观点态度,从而明确作者的态度。
94、技法一、掌握常见错误选项设置的特点1对原文中的说法变换叙述角度或表达的方式。2对部分信息片面理解,或对整体材料中居于次要地位的性能、作用等进行夸大,从而得出一个不符合实际的结论。3对原文中有关材料进行错误的引申与分析,然后推断出一种错误的发展趋势。技法二、解题技巧1对文章整体内容要全面理解,对基本信息要准确提炼,注意不同观点之间的区别及作者对它们的看法。2仔细分析研究选项中的推断关系是否成立。要考虑推断的合理性,以及推断的倾向性与作者的思想倾向是否一致;要掌握一些逻辑推理方法,如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进行合理的推断,如论据与观点的推断,或者是因果推断、条件推断、对比推断、取舍推断、假设推断、目
95、的推断,等等。3重点挖掘文本材料中的隐含信息。要体会作者在这一问题上的思想倾向和观点态度;体会作者在文章中借用了哪方面的材料、观点,要注意观点间的异同及作者的看法;命题者对某一问题变换了表述角度时,要注意因角度的变换,结论也可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4注意一些关键语言的提示。特别是表示肯定、否定的词语,或代表趋势的,或一些关键关联词。常见的一些关键词语有:“只要就”“如果就”“只有才”“已经”“将”“都”“往往”“也许”“有可能”“不可能”“因此”“可见”“说明了”“总之”,等等。(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
96、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2】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
97、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3】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应D项)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对应B项)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对应B项)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
98、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4】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对应C项)(对应D项)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对应C项)(对应D项)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对应C项)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对应C项)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
99、,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应C项)【5】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对应A项)(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B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C要让一个城市体具有综合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关系。D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
100、接关系。【解题流程】审准题意锁定答题区域仔细比对原文判断A项对应原文全文,重点对应第【5】段第句。A项,“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于文无据,第【5】段第句说的是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的意义,文章并没有提及空间弹性、制度弹性和意义弹性之间的关系。B项对应原文第【3】段的第句。B项,选项中的“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对应第【3】段的第句,“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此项的理解与分析是正确的。C项对应原文第【4】段,重点对应第句。C项,对
101、应原文第【4】段,从“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些语句可知,此项的理解与分析是正确的。D项对应原文第【3】段的第句和第【4】段的第句。D项,第【3】段的第句“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可见,城市的盛衰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有
102、关系,但并不是直接的关系。此项的理解与分析是正确的。答案A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当前,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国古代书院的优秀传统,尤其是其中的“成人”教育理念,对当今教育颇有启发意义。书院“成人”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去功利化。宋代大儒朱熹曾经严厉批评当时的官学已成为学生追求功名利禄之所,仅仅培养学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这种教学只会“促其嗜利苟得、冒昧无耻之心,殊非国家之所以立学教人之本意也”。曾经主持复兴岳麓书院的张栻也明确反对功利化教育,认为书院教育“岂特
103、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他和朱熹一样主张通过创办书院恢复孔子的“成人”教育理念。古代教育家批评的功利化教育,同样存在于当代教育中。例如,片面鼓励学生以考上重点大学为唯一目标,大学只是偏重于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使得学校教育不能突出以人为核心,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格、能力、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古代书院强调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南宋时期的白鹿洞书院揭示综合了早期儒家“成人之教”的教育理念,特别强调人格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从自我修身、待人接物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南宋理学代表人物陆九渊明确反对片面的知识
104、教育,强调读书多少并不是衡量一个人品质高下的唯一标准;读书不多的普通人,只要心地纯正,也可以成为君子。他创建象山精舍讲学,就是为了实践其教育理念。当代教育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忽视人格教育的问题,出现了片面知识化、商业化的倾向。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当今中国教育可以吸收古代书院重视人格教育的优良传统,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古代书院还将“成人之教”引向家国情怀培养。书院教育的“成人”并不是“独善其身”的自我人格完善,而是要求将自我人格的完善与家国天下的事业结合起来。史书记载:“长沙之陷,岳麓诸生,荷戈登陴,死者十九,惜乎姓名多无考。”宋末岳麓书院学生参加抗元斗争,大都壮烈牺牲,这正是“见危授命
105、”的“成人”作为。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教育面向21世纪国际研讨会,将“学会关心”作为本世纪教育的基本方向,与会专家学者希望教育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关心人类的生存条件,等等。这正与我国人文教育传统相呼应。(节选自朱汉民书院“成人”教育理念的当代启示,有删改)5(原味母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书院“成人”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去功利化,不以培养学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为主要目的。B“言忠信,行笃敬”体现了儒家圣人孔子的“成人”教育理念,强调人格教育的重要性。C宋代大儒朱熹认为当时的官学不能成为学生追求功名利禄的地方,应该以立学教人为本意。D宋末岳麓书院学
106、生参加抗元斗争,大都壮烈牺牲,体现了自我人格完善的“独善其身”的教育理念。答案D解析“体现了自我人格完善的独善其身的教育理念”错,抗元斗争体现了“家国天下”的情怀。由原文最后一段“古代书院还将成人之教引向家国情怀培养。书院教育的成人并不是独善其身的自我人格完善,而是要求将自我人格的完善与家国天下的事业结合起来。宋末岳麓书院学生参加抗元斗争,大都壮烈牺牲,这正是见危授命的成人作为”可以推知。6(变式子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校教育不能只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格、能力、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B教育的全面发展的问题不只是现在有,古代也同样有,一些有识之士
107、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主张反对片面化教育。C我国古代的书院教育具有优良的传统,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系统成熟的“成人”教育理念和方法。D当今的中国教育也要发扬古代书院重视人格教育的优良传统,立德树人,培养高品质的人才。答案C解析“形成了一整套系统成熟的成人教育理念和方法”错,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提到“我国古代的书院教育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系统成熟的成人教育理念和方法”。专题提升作业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华文化历来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不同因素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如和六律才有悦耳动听的音乐,和五味才有香甜可口的佳肴;如果都是同一个音符便不成曲调,都是同一个味道饭菜就不好吃。把
108、一样的东西简单加在一起,不是真正的发展,更不是创新。西周末年的太史伯阳父首先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一重要思想。他的这一思想后来为西方学者所认同。意大利理论家恩贝托埃科1993年访问中国,他在演讲时说:“了解别人并非意味着去证明他们和我们相似,而是要去理解并尊重他们与我们的不同。”他强调他的北京之行,不是像马可波罗那样,要在中国寻找西方的“独角兽”,而是要来了解中国的龙。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正好相通。文化互通共存已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这首先是因为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经济全球化,造就了全新的国际社会环境,原殖民地国家取得独立地位后,面临着确认自己独立身份的任务,而本
109、民族的独特文化正是确认身份的重要因素,经济全球化又大大促进了各种“统一中心论”的解体,世界各个角落都是联成整体的地球的一部分,而每一部分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其次,20世纪以来,人类正经历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转型,即从逻辑学范式过渡到现象学范式。逻辑学范式关注的是将具体内容抽空后概括成的简约的共同形式,某种形而上的绝对原则,现象学范式研究的对象则不是抽象形式,而首先是具体的本体,是一个不断因主体激情、欲望、意志的变动而变动的开放空间,过去,认知的开始是公式、定义、区分和推论,然后将相对确定的客体定义、划分、归类到我们认识论的框架之中。现象学范式的思维方式强调主体和他者在认知过程中都有所改变并带
110、来新的进展。这种研究方法应用到文化上,就是强调从他者视角观察,而他者首先是不同于自我的、以差别为基础的对象。当然,文化上的差别共存并不是静态的、被动的、互不相干的。能使物“丰长”的“和”,首先是一种能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带来新发展的“生成性对话”。这种对话不是各说各话,也不是统一思想,它要求对话者各有其文化主体性。所谓文化主体性,就是文化自觉,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文化对话的目的不是融为一体,而是进一步发挥各自特长,协调各种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以“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为重要核心价值的中华文化面对世界的根本态度,应是对自己文化的自觉热爱,对他人文化的尊重了解。唯有各种文
111、化都这样做,才能产生互动和共鸣。在经济和科技全球化大潮中,我们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长处并弘扬自我,也有能力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贡献。(摘编自乐黛云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多彩)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在中西文化发展历程中具有首创意义。B“和六律”与“和五味”都体现了不同因素的和谐融合,达到这种融合才能实现发展和创新。C马可波罗到中国寻找西方的“独角兽”,意味着他想要证明中华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D现象学范式强调从他者视角观察文化,它和逻辑学范式在研究对象、思维方式上有所不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
112、能力。C项,“意味着他想要证明中华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不当。根据第二段可知,“马可波罗到中国寻找西方的独角兽”,意味着他想在中华文化中寻找跟西方文化相似的东西。故选C项。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用举例和正反对比的方式,论述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一思想的内涵。B文章引用埃科演讲中的话语,旨在说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后来为西方学者所认同。C文章从社会发展和思想方法两个角度,剖析了文化互通共存成为当今世界主旋律的原因。D文章阐述了“生成性对话”的作用和特点,这是进一步论述“文化主体性”内涵的前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113、。D项,“这是进一步论述文化主体性内涵的前提”不当,根据第五段可知,“对话者各有其文化主体性”,才能进行“生成性对话”。故选D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没有经济全球化,“统一中心论”就不会解体,不同文化的独立性就无法建立起来。B在文化交往中,倡导以他者视角对异质文化进行观察,体现出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但也可能削弱自身文化。C在现象学的视野下,每种文化都是具体的、变动的、开放的,不能用抽象方式予以表述。D只有具备了文化自觉,并尊重了解其他文化,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不同文化的互通共存。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程度夸大。根据第三段“经济
114、全球化又大大促进了各种统一中心论的解体”可知,“经济全球化”是促进“统一中心论解体”的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B项,无中生有。“但也可能削弱自身文化”于文无据。C项,无中生有。“不能用抽象方式予以表述”不当,原文第四段说“现象学范式研究的对象则不是抽象形式,而首先是具体的本体”,由此不能推出具体、变动、开放的文化“不能用抽象形式予以表述”。故选D项。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中国古代的法典蕴含着重德礼、慎刑罚、遵伦常、讲忠孝、重和谐、求和睦的民族精神。由此,思想家提出“明刑”(彰明刑罚)可以“弼教”(辅助教育),也就是通过彰显法律规范的内容,使民了解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表明法律非以刑人为
115、目的,而以使民远恶迁善为目的,以期实现以刑弼教、以刑辅教。法家主张“以法为教”,使民知法既可以远离犯罪,又可以借法保护其自身的权益。正是由于法具有止恶劝善的功能,并非一味以刑人为目的,因此守法者如沐春风,违法者如履薄冰。历史上,明刑弼教的内容因朝代不同而略有变化。汉儒传承了以礼乐主宰刑罚的传统,确立了德主刑辅的指导原则,即朝廷以道德感动民众,刑法只作为辅助手段。例如,董仲舒借助阴阳五行之说,大力宣传“大德小刑”,以德化民教民,使民不敢为非、不触法禁。唐代法典唐律疏议开宗明义便宣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阐明了教化为先、刑焉其后,明刑弼教的真谛。韩愈也曾经说过:“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
116、”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要达到天下大治,应效仿圣王,以德化天下,“亦以五刑辅弼之”。为矫正元末法纪败坏、人不畏法、肆意为恶的积弊,以严刑治国。他手订的大诰收集了严刑惩治犯罪的案例,意在教民“趋吉避凶”之道。大明律旨在运用法律打击奸顽,惩治犯罪,以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国家的纲纪。明太祖还有意识地对某些案件重法又重情,借以表达明刑弼教之意。例如,“有子犯法,父贿求免者,御史欲并论父。太祖曰:子论死,父救之,情也。但论其子,赦其父。”清代在承袭明代的立法思想的同时,对政刑与礼教的目的做了经典阐述,并指出立法的精义在于“明刑弼教”。清史稿刑法志篇首开宗明义:“中国自书契以来,以礼教治天下,匡之直之而刑生焉。”
117、从明德慎罚,到德主刑辅,再到明礼导民,明刑弼教是贯穿中国古代两千余年的一个传统。它产生于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是人本主义的具体体现。认真贯彻实施则国兴,慢而废弃则国亡。这是一条历史规律。“以德化民”的“化”与“明刑弼教”的“教”二者具有相通性,目的都在于“导民向善”,使民远离犯罪。以德化民与以法治国是互相连接、互补互用的,国家治理不可忽视的二柄。法与德的结合减少了法律的滥用,柔化了法条严酷的外貌,便于民众接受。以德化民使民心向善,遏制了犯罪的动机,有利于避免法繁刑酷的虐政。德法互补互用,使道德法律化,遵守法律的义务和遵守道德规范的义务相一致,既止恶,而又劝善,使“明刑弼教”的“教”落到了实处。同
118、时,德法互补又使法律道德化,使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节选自张晋藩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心)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彰明刑罚、辅助教育”就是通过彰显法律规范的内容,使人民了解教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B儿子犯罪被判死刑,父亲行贿求情,最后判子赦父,这一事例体现明太祖既重法律又重伦理情怀。C“明刑弼教”的“教”与“以德化民”的“化”之间存在相通性,目的都是使百姓“向善”。D以德化民与以法治国互补互用,能止恶劝善,可以使法律道德化并使其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使人民了解教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分析错误。原文第一段是说
119、“就是通过彰显法律规范的内容,使民了解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表明法律非以刑人为目的,而以使民远恶迁善为目的,以期实现以刑弼教、以刑辅教”。原文说的是“法律”,而非“教育”。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列举不同时代的事例,论证了“明刑弼教”是贯穿中国古代治理的传统。B文章以董仲舒大力宣传“大德小刑”的事例来论证汉代儒家德主刑辅的主张。C文中用韩愈言论、朱元璋修订法律等材料,论证教化先行、刑罚居后的观点。D文章从以德化民、以法治国、德法互补的角度阐述了我国古代在治国上的特点。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结合原文第二段来看,韩愈的言论论证唐代
120、教化先行而刑罚居后,朱元璋修订大诰和大明律两个论据是用来论证“明朝严刑治国的同时德化天下”这个观点的。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的法律并非一味以刑人为目的,这对违法者具有约束力的同时,对百姓也有教化作用。B清代的立法思想承袭于明代,清史稿刑法志篇首就明确地阐释了政刑与礼教的关系。C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过程中,认真贯彻实施具有人本主义情怀的明刑弼教传统,国家方会兴盛。D为了减少法律的滥用、柔化法条严酷的外貌、遏制犯罪的动机等,必须以德化民,使民心向善。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断章取义,以部分代整体。“必须以德化民”不够全面,结合原文第三段的内容可知,应该是“以德化民与以法治国互相连接、互补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