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单项选择,每题一分)1.图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代表整个大圆包含。下列各项不符合关系的是A. 体液 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组织液B. 突触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突触小泡C. 核酸 核糖核酸 脱氧核糖核酸 信使RNAD. 免疫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答案】B【解析】【分析】由图可知,它们之间的关系:仅包括和,包括。【详解】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又包括组织液、淋巴和血浆,故A项正确;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而突触小泡存在与突触小体中,将化
2、学信号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并不包含于突触前膜,故B项错误;核酸包括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其中RNA又可分为信使RNA(mRNA)、转运RNA(tRNA)和核糖体RNA(rRNA),故C项正确;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故D项正确。故选B。2.下列有关生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被阉割(性腺切除)的动物血液中促性腺激素含量将降低B. 寒冷剌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是条件反射C. 某人见了杨梅后唾液分泌增加属于非条件反射D. 叩击膝盖下的韧带,小腿前踢过程中有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答案】D【解析】【分析】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
3、本质区别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上的反射是条件反射。【详解】A、将动物的性腺摘除(阉割)后,动物无法分泌性激素,会反馈性地使动物体内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的含量上升,A错误;B、在寒冷刺激下,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是由大脑皮层以下的中枢控制的非条件反射,B错误;C、看到杨梅会产生一种酸酸的感觉,这是人后天获得的反射活动,C错误;D、膝跳反射中,神经冲动沿着整个反射弧传导、传递,当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进行传递时,涉及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信号形式转变,其中有神经递质这种化学物质在起作用,D正确。故
4、选D。【点睛】3.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A. O2、CO2、血红蛋白、HB. 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载体C. 钠-钾泵、Ca2、H2O、胰岛素受体D. Na、葡萄糖、乙酰胆碱【答案】D【解析】【详解】内环境主要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凡是位于这些细胞外液中的都属于内环境,血红蛋白是位于红细胞中的,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过氧化氢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钠-钾泵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Na、葡萄糖可以位于血浆中,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组织液中,都属于内环境,D正确。点睛:凡是位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如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细胞分泌的产物
5、激素、抗体等,而位于细胞内和消化道内的不属于内环境。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高原地区缺氧,人体内产生的CO2增多,所以内环境pH会暂时下降B.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比组织液多,所以血浆渗透压高于组织液渗透压C. 人在冬泳过程中,体内的产热速率始终大于散热速率D.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答案】D【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
6、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人体进行无氧呼吸的途径是乳酸途径,缺氧不会导致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增多,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pH也不会下降,A错误;B、在正常情况下血浆和组织液渗透压相等,B错误;C、人在冬泳过程中,体温维持相对稳定,体内的产热速率等于散热速率,C错误;D、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故选D。5.取出枪乌贼完整无损的粗大神经纤维并置于适宜的环境中,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G表示灵敏电流计,a、b为两个微型电极,c为刺激部位,阴影部分表示开始发生局部电
7、流的区域。下列关于该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静息状态时,神经纤维膜外侧为正电位,神经纤维膜内侧为负电位B. 局部电流在神经纤维膜外侧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C. 刺激c处,兴奋在神经纤维膜外侧传导方向是双向的D. 刺激c处后,电流计指针可发生两次偏转【答案】B【解析】【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单向
8、传递。【详解】A、据图分析,静息状态时的电位为外正内负,A正确;B、局部电流在神经纤维膜外侧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B错误;C、刺激c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C正确;D、刺激c处后,b点先兴奋,a点后兴奋,因此电流计指针可发生两次偏转,D正确。故选B。6.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成分(molL-1)Na+K+Ca2+Mg2+Cl-有机酸蛋白质1425.02.51.5103.36.016.01474.01.251.0114.07.51.0101402.510.352547A. 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B
9、. 属于血浆,属于组织液,它们都属于C. 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分子D. 与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可知,为细胞外液,为血浆,为组织液,为细胞内液。【详解】A、表中信息显示:中蛋白质、K+等的含量明显高于,因此属于细胞内液,为细胞外液,A正确;B、由A选项分析可知,为细胞外液。因为中蛋白质的含量高于,所以为血浆,为组织液,B正确;C、肝细胞中的CO2产生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其场所是线粒体基质,CO2从产生场所(线粒体基质)扩散到(血浆)依次穿过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外膜、肝细胞膜、两层毛细血管壁
10、细胞的细胞膜,每一层膜由2层磷脂分子组成,因此共穿过10层磷脂分子层,C错误;D、(组织液)与(细胞内液)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故选C。【点睛】解答此题需抓住问题的实质:细胞外Na+的含量高于细胞内,细胞内K+的含量和蛋白质的含量高于细胞外,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高于组织液和淋巴,据此准确定位表中所指代的体液的名称,进而分析各选项。7.“饲喂法”或“注射法”通常用于探究某种激素的生理作用,下列可采用“饲喂法”进行实验探究的有()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性激素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激素的化学本质有的是小分子物质,有的是大分子物质。由于细胞膜具
11、有选择透过性,所以大分子物质的激素如果通过“饲喂法”进行人为补充,则会被消化而失去功效。【详解】生长激素化学本质是多肽,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衍生物,胰岛素是蛋白质,性激素是脂质,蛋白质类的如果被饲喂会经过消化道分解为氨基酸被吸收,而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只有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是小分子物质,用“饲喂法”补充不会经过消化道被分解。因此可通过“饲喂法”补充的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激素化学本质相关知识,学生需要识记相关知识。8.如图是人体内某激素进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由图可知此激素可能是性激素,起到信号分子的作用B. 该激素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形成的复合体,穿过核孔并作用于核内DN
12、AC. 该激素能影响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D.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都是通过此种方式进行的【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信号分子与细胞内的受体蛋白结合,通过促进细胞核内相关基因的转录过程,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详解】性激素的本质是固醇,可通过自由扩散与细胞膜内的受体结合,故此激素可能是性激素,起到信号分子的作用,A正确;由图可知,该激素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形成的复合体,穿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并作用于核内DNA的转录过程,B正确;根据分析可知,该激素能影响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C正确;图示过程是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方式,还有直接交流方式,如精卵细胞的结
13、合,还存在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的类型,D错误。故选D。9.人体内的杀伤T细胞(Te)依赖于细胞膜表面所具有的糖蛋白CD的识别,能直接攻击和杀伤其他细胞;人体内辅助T细胞(Th),能直接刺激已经结合了抗原的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Te和Th均是在免疫器官中发生、生长和成熟B. Te清除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与清除功能C. Te和Th中编码CD的基因均正常表达,发挥免疫功能D. Th既参与了人体的细胞免疫,也参与了人体的体液免疫【答案】C【解析】【分析】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清除。【详解】Te和Th属于淋巴细胞,均在骨髓中产生、胸腺中发育成熟,A
14、正确;清除体内癌变的、衰老的细胞,体现的是免疫系统的监控、清除功能,B正确;根据题意只能判断Te中编码CD的基因正常表达,C错误;人体内辅助T细胞(Th),能直接刺激已经结合了抗原的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故其可以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D正确。故选C。10.如图为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甲、乙、丙表示不同的器官,a、b、c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器官甲除分泌激素a外,还可以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B. a、b、c均靠体液传输,只运输给靶器官和靶细胞C. 激素c分泌增加,对器官甲、丙均有抑制作用D. 器官丙还可以分泌生长激素,与激素c的作用为协同作用【答案】C【解析
15、】【分析】据图分析:图中甲表示垂体,乙表示甲状腺,丙表示下丘脑,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c表示甲状腺激素。【详解】A、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图中器官甲为垂体,A错误;B、a、b、c均靠体液传输,运输到全身各处,只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B错误;C、寒冷或紧张时,激素c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对甲垂体、丙下丘脑分泌激素a、b有抑制作用,C正确;D、器官丙为下丘脑,下丘脑不能分泌生长激素,生长激素是垂体分泌,D错误。故选C。11. 有一种“生物活性绷带”的原理是让细胞在特殊膜片上增殖57天后,将膜片敷到患者伤口上,膜片会将细胞逐渐“释放”到伤口处,并促进新生皮肤层生长,达到愈合伤口
16、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人的皮肤烧伤后易引起感染,主要是由于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受损所致B. 种植在膜片上的细胞样本最好选择来自本人的干细胞C. 若采用异体皮肤移植会导致排斥反应,原因是抗体对移植皮肤细胞有杀伤作用D. 膜片“释放”的细胞能与患者自身皮肤愈合,与两者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答案】C【解析】【详解】A、皮肤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而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都是非特异性免疫,故A正确;BC、外来的组织或器官进入机体后会当做抗原而引发免疫排斥反应,即细胞免疫,因此为了避免发生排斥反应,最好选择本人的干细胞,故B正确,C错误;D、膜片“释放”的细胞能与患者自身皮肤愈合离不开细胞的
17、识别作用,而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故D正确。故选C【点睛】12.下列对不同细胞释放的物质及其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睾丸细胞分泌的雄性激素具有催化和调节功能B. 浆细胞释放的抗体能与各种抗原形成抗原一抗体复合物C. 神经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使下一神经元兴奋D. 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答案】D【解析】【分析】体液免疫是通过效应B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并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来清除抗原;细胞免疫则是通过效应T细胞(杀伤T细胞)分泌穿孔素使靶细胞溶解死亡。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之间既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当细菌、
18、病毒等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首先诱发体液免疫,因为T细胞不能识别入侵的病毒等抗原,只有当病毒或胞内寄生菌侵入宿主细胞,细胞表面出现了来自病毒等病原体的小分子蛋白质抗原,并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成复合物时,T细胞才能识别,进而引发细胞免疫,使靶细胞裂解,暴露出隐藏其中的病原体,再通过体液免疫将其清除。【详解】A、睾丸细胞分泌的雄性激素具有调节功能,但不具备催化功能,错误;B、浆细胞释放的抗体能与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错误;C、神经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使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错误;D、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正确。故选D。【点睛】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
19、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13.图中所构建的模型,不能体现的是 A. 分级调节B. 反馈调节C. 神经调节D. 激素调节【答案】C【解析】【详解】A、图中由下丘脑到应是垂体,到应是腺体,属于分级调节,A正确;B、到下丘脑和垂体的属于反馈调节,B正确;C、该图没有体现神经调节,C错误;D、都是激素,体现的是激素调节,D正确。故选C。14.如图为人胃部活
20、动的有关调节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神经冲动在与之间单向传递B. 释放的神经递质均作用于神经元C. 胃泌素与胃粘膜壁细胞的结合不具有特异性D. 促进胃幽门粘膜细胞分泌胃泌素的调节是神经一体液调节【答案】A【解析】【分析】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可以双向传导,神经元之间兴奋只能单向传递。【详解】A. 神经冲动只能由传到,A正确;B. 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胃粘膜细胞,B错误;C. 胃泌素与胃粘膜壁细胞的结合具有特异性,C错误;D. 促进胃幽门粘膜细胞分泌胃泌素的调节是神经调节,D错误。故选A。15. 下图表示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激素Z的分
21、泌受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B. 靶细胞识别Z的物质是细胞膜上的脂蛋白C. 血糖平衡调节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D. 激素Z主要促进靶细胞加速合成肝糖原【答案】A【解析】【详解】A、胰岛A细胞会分泌胰高血糖素,该过程受神经体液调节,A正确;B、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对激素具有识别作用,B错误;C、血糖平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C错误;D、胰高血糖素会加速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D错误。故选A。16.下列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可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有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通过下丘脑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 甲状腺激素可反馈调节下丘脑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A. B.
22、 C. D. 【答案】D【解析】【详解】下丘脑是血糖调节中枢,正确;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错误;下丘脑能合成与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正确;下丘脑通过垂体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错误;甲状腺激素可反馈调节下丘脑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正确。故选D。17. 如图表示一段时间内,人体皮肤血流量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若为25条件,则可能为0环境B. 在时间内人体耗氧量增加C. 在时间内酶的活性比时间、低D. 在时间内体温的恒定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1、中血流量减少,说明进入寒冷环境;血流量增加,说明环境温度上升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
23、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解:A、的过程中,血流量减少,说明进入寒冷环境中,A正确;B、在时间中,血流量减少,说明外界环境寒冷,则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耗氧量增加,B正确;C、由于人是恒温动物,体温维持在37左右,则不同的环境温度条件下,酶的活性基本不变,C错误;D、在时间中,代表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D正确故选C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18.某种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活性受抑制,某种蝎毒会抑制 Na+通道的
24、打开如图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其中a为突触前膜,b为突触后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轴突膜处于状态时,Na+内流且不需要消耗 ATPB. 处于与之间的轴突膜,Na十通道大量开放C. 若使用该种有机磷农药,则在a处不能释放乙酰胆碱D. 若使用该种蝎毒,则能引起b处形成动作电位【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组成,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详解】A、分析图形可知,为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所以轴突膜处于状态时,Na十内流为顺浓度梯度,不需要消耗ATP,A正确;B、为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所以处
25、于与之间的轴突膜,K+通道大量开放,K+外流,B错误;C、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受抑制,所以不影响a处释放乙酰胆碱,C错误;D、蝎毒会抑制Na+通道的打开,故不能引起b处去极化,b不能形成动作电位,D错误故选A【点睛】19.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达尔文通过实验发现了某种“影响”B. 拜尔的实验是在有光的环境中进行C. 温特的实验证明是胚芽鞘下部产生的化学物质引起胚芽鞘弯曲生长D. 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云母片传递给下部【答案】A【解析】【分析】达尔文通过对植物的向光性研究,发现胚芽鞘尖端是感光部位,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部
26、,由此推测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了下面;詹森研究发现,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传递给下部,但这种刺激不能透过云母片;拜尔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温特通过琼脂块对照实验,发现尖端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详解】A. 达尔文通过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提出了“尖端向伸长区传递了某种影响”的观点,A正确;B. 拜尔的实验是在暗箱中进行的,B错误;C. 温特实验证明了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这种物质可由尖端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的生长,C错误;D. 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D错误。20
27、.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A. 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B. 胚芽鞘尖端和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C. 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D. 胚芽鞘尖端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答案】C【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详解】验
28、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要把尖端离体进行实验。注意实验的单因子变量为:有无胚芽鞘。故应用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发现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21.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甲图所示,则曲线上P点最可能对应于乙图中的位置是()A. aB. bC. cD. d【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甲图,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加大,一条生长曲线受到抑制,这属于根的生长曲线(因为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茎),另一条生长曲线为茎,P点属于根的曲线,P点含义是随生长素浓度升高,
29、生长变慢,表现为抑制作用。【详解】甲图显示P点浓度时生长lcm所需时间较多,即促进作用很弱。乙图中由于重力的影响,对根来说:c点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的较快;d点因重力影响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生长,使该侧细胞伸长生长慢。对茎来说:生长素的浓度a点小于b点,a点和b点都促进茎的生长,其中b点生长更快些。因此,甲图P点最可能对应乙图中的d点。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22.下表表示用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处理茄子的花蕾以后植株的结果情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项目对照组经2,4-D处理的实验组浓度/mgL-101000850720630平均结果率/%27100100100100平均株产量/k
30、g0.160.730.920.910.72平均单果重/g186244277273243A. 该实验结果说明,一定浓度的2,4-D能促进茄子结果B. 对照组的结果率低,与植物体内自身合成的生长素的量有关C. 2,4-D溶液的浓度在850mgL-1左右时,对茄子的结果效果最好D. 该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2,4-D对同种植物结果情况的影响一定不同【答案】D【解析】【详解】A、D、表中信息显示:经2,4-D处理的各实验组的平均结果率均相同,且都高于对照组,说明,不同浓度的2,4-D对同种植物结果情况的影响相同,一定浓度的2,4-D能促进茄子结果,A正确,D错误;B、对照组的结果率低,与植物体内自身
31、合成的生长素的量有关,B正确;C、2,4-D溶液的浓度为850mgL-1时,平均结果率、平均株产量和平均单果重均高于其它实验组和对照组,说明2,4-D溶液的浓度在850mgL-1左右时,对茄子的结果效果最好,C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以实验为依托,以表格信息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由表格中蕴含的生物学信息,明辨自变量(2,4-D溶液的浓度)和因变量(平均结果率、平均株产量、平均单果重),并且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相应数值进行对比分析,由此对各选项的问题情境作出合理的分析判断。23.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乙烯的作用主要是促进植物果实的
32、发育B. 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可能相同C. 赤霉素能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成熟D. 脱落酸在果实的成熟阶段含量最高,以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是对生长素、乙烯、赤霉素和脱落酸的作用和分布、及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考查,回忆生长素、乙烯、赤霉素和脱落酸的作用和分布及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详解】A、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A错误;B、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同一生理效应可能对应较高和较低两个生长素浓度,B正确;C、促进果实成熟的植物激素是乙烯,不是赤霉素,C错误;D、在果实成熟阶段含量最高的植物激素是乙烯,D错误。故选B。24.
33、某兴趣小组研究X、Y、Z三种浓度生长素对杨树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相关判断合理的是()A. x浓度生长素抑制杨树侧芽生长B. Y浓度生长素可促进杨树侧芽细胞分裂C. Z浓度是杨树侧芽生长的最适浓度D. 三种浓度的大小关系应为:YZX【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分析题图可知,与空白对照组相比,X浓度处理的杨树茎段侧芽生量小,说明X浓度生长素对杨树茎段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A正确;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不能促进细胞分裂,B错误;在X、Y、Z三种浓度生长素中,Z最适宜促进杨树侧芽生长,但是不能说明Z浓度是杨树侧芽生长的最适浓度,C错误;分析题图可知,Y浓度和Z浓度都小于X浓度,但是
34、Y浓度和Z浓度之间不能确定大小,D错误。【点睛】1、生长素的作用是通过促进细胞伸长而促进生长,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2、分析图中实验结果可知,与用清水处理的空白实验组相比,Y、Z两种浓度生长素对杨树茎段侧芽生长具有促进作用,X浓度生长素对杨树茎段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25.有关下列实例的分析,错误的是( )茎的向光性 茎的背地性 根的向地性 顶端优势 用除草剂去除杂草A. 不能反映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特点的是B. 实例没有体现生长素具有抑制生长的作用C. 实例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长素具有抑制生长的作用D. 实例反映了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答案】A【解析】【分析】生长素
35、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根的背光性等。茎向光性向光侧和背光侧均为促进作用;茎的背地性近地侧和远地侧均为促进作用;根的向地性,近地侧为抑制作用,远地侧为促进作用;顶端优势中,顶芽为促进作用,侧芽为抑制作用;用除草剂去除单子叶农田中的双子叶杂草,利用了低浓度促进单子叶农作物的生长,高浓度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详解】A、生长素作用特点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不能能反映生长素作用特点的是,A错误;B
36、. 实例没有体现生长素具有抑制生长的作用,B正确;C. 实例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长素具有抑制生长的作用,C正确;D. 实例反映了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大于单子叶植物,D正确。26.分析下图,对生长素分布、运输、生理作用等不科学的解释是( )A. 左侧生长素含量高,生长快B. 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C. 生长素浓度高低依次是DCBAD. 根部生长也表现出顶端优势现象【答案】C【解析】【分析】顶端优势: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而使侧芽的发育受到抑制;解除方法:摘除顶芽。【详解】A、给予
37、右侧光照,右侧生长慢,植物弯向光源生长,茎左侧生长素含量高,生长快,A正确;B、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高于顶芽,可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还是能够运输到侧芽,可见生长素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是主动运输,B正确;C、顶端优势告诉我们,最靠近顶芽的侧芽不能萌发成侧枝,故B的生长素的浓度最高,C错误;D、通过对根的形态观察可知:根部生长也表现出顶端优势现象,D正确。故选C。【点睛】27.某同学设计一实验,观察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对插条生根的影响。下列有关他的设计和分析不正确的是()A. 研究课题是不同浓度的萘乙酸对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B. 配制浓度分别为0.2 mg/mL、0.4 mg/mL、0.6 mg
38、/mL、0.8 mg/mL、1 mg/mL的萘乙酸溶液C. 实验中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浸泡不同插条的时间长短存在一定的梯度D. 本实验属于对照实验【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解题要点是对实验目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分析判断。【详解】A、该实验的研究性课题是不同浓度的萘乙酸对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A正确;B、配制相同浓度梯度的萘乙酸,浓度分别为0.2 mg/mL、0.4 mg/mL、0.6 mg/mL、0.8 mg/mL、1 mg/mL的萘乙酸溶液,B正确;C、实验中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浸泡不同插条的时间长短应该是相同的,C错误;D、该实验各组形成相互对
39、照,属于对照实验,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意在考察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对此类实验方案的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萘乙酸的浓度,因变量是扦插枝条生根的数量,除此之外,其他的无关变量如:处理插条的时间、插条的种类、插条上芽的数量等都应该是相同的,该实验各组形成相互对照,不单设空白对照组。28.黄色卷尾鼠彼此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6/12黄色卷尾、2/12黄色正常尾、3/12鼠色卷尾、1/12鼠色正常尾。上述遗传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 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 鼠色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C. 控制黄色性状的基因纯合致死D. 卷尾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
40、、由题意可知,黄色卷尾鼠彼此杂交,子代中黄色:鼠色=8:4=2:1,对于毛色来说,性状发生了分离,说明该黄色卷尾鼠的黄色是杂合子,且黄色是显性性状;卷尾:正常尾=3:1,说明该黄色卷尾鼠的卷尾是杂合子,且卷尾是显性性状,说明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BD、卷尾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以及卷尾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都不是子代出现上述比例的主要原因,BD错误;C、子代中黄色:鼠色=2:1,不符合3:1的分离比的原因是控制黄色的基因纯合致死,导致后代性状分离比偏离9:3:3:1的情况,C正确。故选C。29.用燕麦幼苗做如下两个实验,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两天后,胚芽鞘D向左(A
41、侧)弯曲生长B. 两天后,胚根E向右(B侧)弯曲生长C. 两天后,放琼脂块e的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D. 两天后,放琼脂块f的胚芽鞘不生长【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甲中由于重力的作用,琼脂块B的生长素含量高于琼脂块A;图乙中去掉尖端的胚芽鞘的a端为形态学上端,b端为形态学下端。【详解】A、从图甲可以看出,由于重力作用,数小时后琼脂块B中的生长素多于琼脂块A,故在胚芽鞘D中,B侧生长快于A侧,胚芽鞘D向左弯曲生长,A正确;B、在胚根E中,由于胚根对生长素较敏感,B侧生长素浓度高反而抑制了胚根生长,因而胚根向右弯曲生长,B正确;C、根据图乙,由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琼脂块e能得到生长素,而琼
42、脂块f得不到生长素,故放琼脂块e的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C错误;D、放琼脂块f的胚芽鞘因没有生长素而不生长、不弯曲,D正确。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的相关知识点,判断图甲中琼脂块A、B的生长素含量的差异,明确植物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是不同的,且注意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30.下列关于人类探索遗传奥秘历程中的科学实验方法及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A. 孟德尔在研究豌豆杂交实验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B. 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类比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C. 格里菲思利用肺炎球菌研究遗传物质时,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D. 沃森和克里
43、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答案】C【解析】【详解】孟德尔在研究豌豆杂交实验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A正确;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类比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正确;格里菲思利用肺炎(双) 球菌研究遗传物质时,运用了微生物培养的方法,C错误;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科学实验方法及技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掌握科学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31.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交配,子代雌雄果蝇都表现红眼,这些雌雄果蝇交配产生的后代中,红眼雄果蝇占1/4,白眼雄果蝇占1/4
44、,红眼雌果蝇占1/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红眼对白眼是显性B. 眼色遗传符合分离规律C. 眼色和性别表现自由组合D. 红眼和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意分析,亲本红眼和白眼,子代全是红眼可判断出显隐性关系,再根据子二代在雌雄性中的性状情况可判断基因所在的染色体。【详解】A、由题干已知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交配,子代雌雄果蝇都表现红眼,所以红眼为显性性状,白眼为隐性性状,A正确; B、由题意分析,亲本红眼和白眼杂交,子代全是红眼,子二代出现了红眼和白眼,符合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所以眼色遗传符合分离规律,B正确; C、由题意分析可知控制眼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
45、表现为伴性遗传,C错误; D、子代雌雄果蝇交配产生的后代中,红眼雄果蝇占 1/4 ,白眼雄果蝇占 1/4 ,红眼雌果蝇占 1/2 ,即红眼有雄果蝇也有雌果蝇,白眼全部是雄果蝇,故可判断红眼和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D正确。 故选C。32.假设某植物种群非常大,可以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基因不产生突变。抗病遗传因子R对感病遗传因子r为完全显性。现种群中感病植株rr占1/9,抗病植株RR和Rr各占4/9,抗病植株可以正常开花和结实,而感病植株在开花前全部死亡。则子一代中感病植株占()A. 1/9B. 1/16C. 4/81D. 1/8【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抗病基因R与感病基因
46、r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种群中感病植株rr占1/9,抗病植株RR和Rr各占4/9,则在抗病植株中,RR:rR=1:1,因此R的基因频率为3/4,r的基因频率为1/4。【详解】根据题意分析,感病植株在开花前全部死亡,不能繁殖后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在抗病植株中,RR:rR=1:1,因此R的基因频率为3/4,r的基因频率为1/4,则抗病植株自由交配产生的后代中感病植株rr=1/41/4=1/16。故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其实质,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以繁殖后代的群体的基因型及其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再利用基因频率计算后代的基因型频率。33.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和进化的
47、叙述,正确的是( )A. 若某小鼠发生了基因突变,就说明该小鼠发生了进化B. 人类猫叫综合征与21-三体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均为染色体结构变异C. 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D. 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结出的西瓜是三倍体无子西瓜【答案】C【解析】【分析】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无子西瓜的培育的具体方法:(1)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期的普通二倍体西瓜,得到四倍体西瓜。(2)用四倍体西瓜作母本,用二倍体西瓜作父本进行杂交,得到含有三倍体的西瓜种子。(3)种植三倍体西瓜的种子,待三倍体西瓜开花后
48、授给普通二倍体西瓜的成熟花粉,以刺激三倍体西瓜的子房发育成为果实,这样就会得到三倍体西瓜。【详解】某小鼠发生了基因突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未发生改变,故无法说明该小鼠发生了进化,A错误;人类猫叫综合征是5号染色体短臂部分缺失导致的,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21-三体综合征是21号染色体多一条导致的,为染色体数目变异,B错误;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C正确;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结出的西瓜是四倍体西瓜,其所结的种子种下去,授予二倍体西瓜的花粉,结出的西瓜才是三倍体无子西瓜,D错误。故选C。【点睛】结合生物进化的实质、染色体变异的类
49、型和多倍体育种的过程等便可准确判断各选项。34.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6号和第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得到的重组酵母菌能存活,未见明显异常。下列关于该重组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还可能发生变异B. 表现型仍受环境的影响C. 增加了酵母菌的基因多样性D. 改变了酵母菌的进化方向【答案】D【解析】【分析】决定酵母菌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染色体变异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详解】A,重组后的酵母菌可发生各种变异,A正确; B、生物的表现型受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影响,据此可知重组酵母菌的表现型仍受环境的影响,B正确;C、重组酵母菌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增加了遗传的多
50、样性,C正确; D、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不会因染色体结构变异而改变,D错误。故选D。【点睛】35.研究表明,下丘脑SCN细胞中PER基因表达与昼夜节律有关,其表达产物的浓度呈周期性变化,如图为相关过程。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PER基因只存在于下丘脑SCN细胞中B. 图1过程的原料为脱氧核苷酸,需要的酶是RNA聚合酶C. 图2中DNA模板链中一个碱基C变成了T,则mRNA中嘌呤与嘧啶比例不变D. 图3中mRNA沿着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向左【答案】C【解析】PER基因存在于所有组织细胞中,只在下丘脑SCN细胞中表达,A错误;过程是以PER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转
51、录过程,原料为核糖核苷酸,需要的酶是RNA聚合酶,B错误;图2中DNA模板链中一个碱基C变成了T,则mRNA中相应位置的碱基由G变成了A,因此嘌呤与嘧啶比例不变,C正确;在翻译时,核糖体沿着mRNA分子向终止密码子的方向移动,因此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的方向是从左向右,D错误。36.将两株表现型相同的植物杂交,子代植株的性状为:37株红果叶片上有短毛,19株红果叶片无毛,18株红果叶片上有长毛,13株黄果叶片上有短毛,7株黄果叶片上有长毛,6株黄果叶片无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果实红色对黄色显性性状B. 若只考虑叶毛性状,则无毛个体是纯合体C. 两亲本植株都是杂合体D. 两亲本的表现型是红果
52、长毛【答案】D【解析】【详解】A、根据子代红果与黄果分离比为(37+19+18):(13+7+6)=3:1,说明果实红色对黄色为显性性状,且亲本都是杂合子红果Aa,A正确;B、就叶毛来说,子代短毛:无毛:长毛(37+13):(19+6):(18+7)= 2:1:1,说明其基因型为Bb:BB:bb=2:1:1,所以无毛与长毛都是纯合体,B正确;C、根据亲本杂交后代都发生了性状,说明两株亲本植株都是杂合体,C正确;D、根据子代红果与黄果分离比为3:1,子代子代短毛:无毛:长毛=2:1:1,说明两亲本的表现型都是红果短毛,D错误。故选D【点睛】37.某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B、b、D和d,其一个性
53、原细胞的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所示,对此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图示染色体1与4、2与3互为同源染色体B. 该性原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数目变异C. 图中基因A/a、 B/b、D/d的遗传均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 若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则该性原细胞可产生aBDYY的配子【答案】B【解析】【分析】果蝇体细胞中有三对常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据图可知:1与2、3与4,7与8(性染色体)互为同源染色体,6号染色体无同源染色体,A、a、B、b、D和d都在常染色体上。【详解】A、分析题图信息可知,图示染色体1与2、3与4互为同源染色体,A错误;B、该果蝇个体的基因组成中不含a基因,而图示性原细胞
54、中有a基因,表明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同时,该细胞缺失一条染色体,表明细胞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B正确;C、基因A/a、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D、染色体7、8是同型染色体,表明该性原细胞是卵原细胞,无论减数分裂是否异常,都不可能产生YY的配子,D错误。故选B。【点睛】仔细读图可发现6号染色体无同源染色体的存在及各基因的位置。38.某男X结过两次婚,与妻子M,N分别各生有一子,后因战乱而走失现下图为X、M、N及4个孤儿的DNA样品指纹图试判断4个孤儿中,最有可能是M及N孩子的是 A. M的孩子是b,N的孩子是cB. M的孩子是c,N的孩子是bC. M的孩子是
55、d,N的孩子是aD. M的孩子是d,N的孩子是b【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男X的DNA样品指纹图中是第一个,M的DNA样品指纹图是第3和第4个,N的DNA样品指纹图是第2个,再与四个孤儿进行对照。【详解】子女的遗传物质来自父方和母方,从图中的DNA指纹分析,a、d的DNA指纹与X完全不同,不可能是其后代;而b、c的DNA指纹各有与X相同的部分,说明他们可能是X的孩子,其中b的另一个指纹与N相同,c的另一个指纹与M相同,说明b、c分别是N和M与X所生的子女,故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人的DNA分子具有特异性,弄清楚X、M、N的样品指纹的位置,进而与四个孤儿的指纹情况作对比,得
56、出M、N的孩子。39. 从起源上看,狗是人类在1万多年前,将捕到的狼长期驯化培育得到的。2013年1月,瑞典进化遗传学家Erik Axelsson和同事将狗的DNA与狼的DNA进行了对比,发现狗体内消化淀粉的基因比狼体内的相同基因活跃28倍。有关该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长期驯化过程中,狗与人类以及人类的饮食协同进化B. 在长期驯化过程中,狗消化淀粉的基因发生了定向变异C. 在狗的驯化过程中,消化淀粉的基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D. 该现象说明了狗与狼的饮食结构有很大的不同【答案】B【解析】【详解】狼为肉食性动物,其食物中几乎不含淀粉;经人类长期驯化得到的狗为杂食性动物,由于人类食物以
57、淀粉类为主,导致人给狗喂的食物也以淀粉类食物为主。经长期的选择过程,不适应这种饮食结构的被淘汰,逐渐适应的被保留下来,逐渐演变为现在的狗。可见,在驯化过程中,发生的是定向选择而不是定向变异。故选B【点睛】40.下图一为白化基因(用a表示)和色盲基因(用b表示)在某人体细胞中分布示意图;图二为有关色盲和白化病的某家族遗传系谱图,其中9同时患白化病和色盲病,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一细胞产生的带有致病基因的生殖细胞基因型种类有四种可能B. 根据图二判断,4患白化病,7患色盲病C. 若10和12结婚,所生子女中发病率是7/48D. 若9染色体组成为XXY,那么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是其父亲【答案】B【解
58、析】【分析】图一为白化基因(用a表示)和色盲基因(用b表示)在某人体细胞中分布示意图,色盲基因在X染色体上,所以图一细胞基因型是AaXBXb,能产生四种基因型的配子,即AXB、aXb、AXb、aXB图二为该家庭有关色盲和白化病的遗传系谱图,由5611,可知11和4都患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即白化病。【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已知图一细胞基因型是AaXBXb,能产生四种基因型的配子,即AXB、aXb、AXb、aXB,其中3种带有致病基因,A错误;由5611,可知11和4都患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即白化病,7患色盲,B正确;由4和7可推知1和2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所以8是纯合子的概率是1
59、/31/2=1/612的基因型及比例是1/3AAXBY或2/3AaXBY,10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XBXB(1/2)或AaXBXb(1/2),10和12结婚,后代患白化病的概率为2/31/4=1/6,后代患色盲的概率为1/21/4=1/8,则所生子女中发病率是1-(1-1/6)(1-1/8)=13/48,C错误;若9染色体组成为XXY,由于其患色盲,所以基因型是XbXbY,说明两个X染色体都来自母亲,即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是其母亲,D错误。【点睛】思路点拨:首先确定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其次根据遗传和系谱图中个体表现型推测出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在计算近亲婚配后代的发病率时,最好单独分析每种遗传病的
60、发病率再组合。41.下列育种方式中培育原理相同的组是( )A. 太空椒和无子番茄B. “黑农五号”大豆和无子西瓜C. 矮秆抗病杂交水稻和中国荷斯坦奶牛D. 青霉素高产菌株和八倍体小黑麦【答案】C【解析】【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方法杂交自交选优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详解】A、太空椒培育原理是基因突变,无子番茄培育原理是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A错误;B、“黑农五号大豆”属于诱变育种,培育
61、原理是基因突变,无子西瓜培育原理是染色体变异,B错误;C、矮秆抗病杂交水稻培育原理是基因重组,中国荷斯坦奶牛是我国黄牛与国外的荷斯坦-弗里生牛杂交产生的,其原理也是基因重组,C正确;D、青霉素高产菌株是通过诱变育种培育而得,培育原理是基因突变,八倍体小黑麦培育原理是染色体变异,D错误。故选C。42.下列遗传现象可以用孟德尔遗传规律解释的是A. 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成S型菌B. 正常双亲生出21三体综合征患儿C. 同一个豆荚中的豌豆既有圆粒也有皱粒D. 患线粒体遗传病的母亲生出的孩子均患此病【答案】C【解析】【分析】孟德尔遗传定律适用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核基因)。【详解】A. 肺炎双球菌是
62、原核生物,不适于孟德尔遗传定律,A错误;B. 正常双亲生出21三体综合征患儿属于染色体变异,不适于孟德尔遗传定律,B错误;C. 同一个豆荚中的豌豆既有圆粒也有皱粒属于性状分离,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C正确;D. 线粒体中的基因不适于孟德尔遗传定律,D错误。故选C。43.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其幼虫结茧情况受一对等位基因 Lm(结茧)和Lme (不结茧)控制。在家蚕群体中,雌蚕不结茧的比例远大于雄蚕不结茧的比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Lm基因和Lme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Lm基因为显性基因B. Lm基因和Lme基因位于W染色体上,Lm基因为显性基因C. Lm基因和Lme基因位于W染色体上
63、,Lme 基因为显性基因D. Lm基因和Lme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Lme基因为显性基因【答案】A【解析】【分析】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即雌家蚕为ZW,雄家蚕为ZZ,题意显示在家蚕群体中,雌蚕不结茧的比例远大于雄蚕不结茧的比例,说明不结茧性状位于Z染色体上,且为隐性。【详解】A、若Lm基因和Lme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Lm基因为显性基因,则雌家蚕不结茧基因型为ZLmeW,雄蚕不结茧的基因型为ZLmeZLme,在家蚕群体中,雌蚕不结茧的比例远大于雄蚕不结茧的比例,A正确;B、若Lm基因和Lme基因位于W染色体上,不论Lm基因为显性基因,还是Lme基因为显性基因,只有雌家蚕不结茧或结茧,与题意不
64、符合,B错误;C、若Lm基因和Lme基因位于W染色体上,不论Lm基因为显性基因,还是Lme基因为显性基因,只有雌家蚕不结茧或结茧,与题意不符合,C错误;D、Lm基因和Lme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Lme基因为显性基因,则雌家蚕不结茧基因型为ZLmeW,雄蚕不结茧的基因型为ZLmeZ_,则在家蚕群体中,雌蚕不结茧的比例远小与雄蚕不结茧的机会,D错误。故选A。【点睛】44.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如果对35S标记的甲组噬菌体不进行搅拌、32P标记的乙组噬菌体保温时间过长。最可能的实验结果是A. 甲组的上清液中无放射性B. 甲组的沉淀物中有较强的放射性C. 乙组的沉淀物中无放射性D. 乙组的上清液
65、中有微弱的放射性【答案】B【解析】【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A、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外壳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虽不进行搅拌,但仍有少量外壳会在上清液中,所以上清液中不可能无放射性,A错误;B、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外壳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如果不进行搅拌,外壳很难与噬菌体分离,导致甲组的沉淀物中有较强的放射性,B正确;
66、C、32P标记的乙组噬菌体,虽然保温时间过长,导致部分细菌破裂,释放出子代噬菌体,但仍有少量存在于沉淀物中,所以乙组的沉淀物中有放射性,C错误;D、32P标记的乙组噬菌体,由于保温时间过长,导致部分细菌破裂,释放出子代噬菌体,所以乙组的上清液中有较强的放射性,D错误【点睛】45.果蝇的一精原细胞中的一个DNA分子用15N进行标记,正常情况下,在其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中,含15N的精子数占()A. 1/16B. 1/8C. 1/4D. 1/2【答案】D【解析】【详解】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要发生联会和分离现象,因此要体现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中DNA的变化,至少要画出一对同源染色体。果蝇一个精原
67、细胞中的一个核DNA分子用15N标记,即果蝇4对同源染色体中有3对未标记,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中有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则该精原细胞进行正常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时,染色体和DNA的标记情况可用下图进行解析。由图解可看出,有1/2的精子被15N标记,故选D。注:图中实线代表被15N标记的染色体,虚线代表没被标记的染色体【点睛】注意:解决本题最好从图解入手,真正理解染色体中DNA复制后是怎样随细胞分裂而分裂的。46.某校学习小组进行“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研究中,不正确的是( )A. 制定调查方案中应包括调查目的、对象、方法、结果、分析和结论等B. 调查白化病,在有该病的社区人群中随机抽样
68、调查,汇总数据并计算发病率C. 调查红绿色盲,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并绘制家系图,研究遗传方式D. 调查红绿色盲,班级调查数据计算:男(女)患者总数被调查的总人数【答案】D【解析】【详解】A、制定调查方案中应包括调查目的、对象、方法、结果、分析和结论等,A正确;B、调查白化病,在有该病的社区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汇总数据并计算发病率,B正确;C、调查红绿色盲,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并绘制家系图,研究遗传方式,C正确;D、调查红绿色盲,班级数量太少,应在人群中调查,D错误。故选D【点睛】47. 下图是某家庭遗传图谱,该病的遗传方式不可能是( )A.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B.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C. 伴X染色体
69、显性遗传D. 伴Y染色体遗传【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该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该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错误;由于男患者的母亲正常,因此不可能是X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C正确;该遗传病可能是Y染色体上的遗传病,D错误。48.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群落中只有植物有垂直结构,动物没有B. 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近期种群数量一定能保持稳定C. 某种群数量为10万,一年内出生了1862 个,则年出生率为1. 862%D. 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是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集合。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
70、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详解】A、群落中的植物有垂直结构,动物的食物和栖息地需要以植物为基础,故动物也有垂直分层,A错误;B、稳定型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内是处于动态平衡的或者说在近期内相对稳定,B错误;C、根据出生率的概念可知,某种群数量为10万,一年内出生了1862 个,则年出生率为1. 862%,C正确;D、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改变,未必一定是破坏性的,D错误。故选C。【点睛】49.某同学调査正方形样地中某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选用五点取样法取样,下表为各样方的植株数量,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该同学需要改进的是样方编号12345数量(株)10010A. 适当
71、增大样方面积B. 适当减少样方数目C. 改用等距取样法取样D. 改变计数方法【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和表格分析,植物种群密度常用五点取样法或者距取样法取样,所以可以常用五点取样法,且表格中样方数目正好是五个,BC错误;表格中只有两个样方获取了植物的数量,其余样方的数量都是0,说明样方中植物个体的数量太少,应该适当增大样方面积,而与计数方法无关,A正确、D错误。50.棉蚜体型微小,以吸收棉花汁液为食,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组对某棉蚜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见下表。以下说法与调查结果相符的是( )调查日期(月、日)6.106.146.226.266.30
72、7.47.87.12棉蚜数量(只/株)0.424.7941.581181.941978.962175.632171.462173.23A. 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B. 棉蚜和棉花共同构成了一个群落C. 若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产生抗药性D. 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型【答案】D【解析】【分析】表格分析,6月10日-7月12日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现S型曲线,K值为2175.63左右。【详解】A、棉蚜体型微小,以吸收棉花汁液为食,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为寄生,A错误;B、群落包含一定区域的所有生物,B错误;C、若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产生抗药
73、性增强,抗药性是在使用农药之前就存在的,C错误;D、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棉蚜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保持相对稳定,属于S型增长,D正确。故选D。【点睛】51.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种田鼠进行 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1 hm = 10000m)。统计所捕获的田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天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所示(单位:只)。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项目捕获数雌性个体数雄性个体数标记数初捕50282250重捕50321810A. 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B. 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将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值比实际值低
74、C. 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雌:雄)为3:2D. 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植物上蚜虫的种群密度【答案】C【解析】【分析】标志重捕法只适用于运动能力较强和活动范围广的动物,调查土壤动物物种丰富度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详解】A、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5050102=125只/hm,A错误;B、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将更难捕捉,则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田鼠中,标记的个体比例下降,则根据分析中的公式可知,计算的数据偏大,即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值比实际值高,B错误;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28+32):
75、(22+18)=3:2,C正确;D、植物上蚜虫、身体微小(不适合标志重捕法),活动力弱,应采用样方法来调查种群密度,D错误。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D错误。故选C。【点睛】52.种群数量在有环境阻力(非理想)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为“S”型增长曲线的其他表现方式(图中dN/dt表示种群增长速率;MSY表示种群最大增长速率;N表示种群数量;K值表示环境容纳量)下列有关该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在种群数量达到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为有效B. 在种群数量达到K/2时,dN/dt最大,可以任意捕捞且不会影响种群再生C. 种群数量超过K/2时,dN/dt下降,会
76、导致该种群的丰富度下降D. 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可以提高K值(环境容纳量),从而达到保护濒危动植物的目的【答案】D【解析】【详解】A、控制有害动物应在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A错误;B、在种群数量达到K/2时可以大量捕捞但不能任意捕捞,B错误;C、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在某种群中不存在丰富度,C错误;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濒危动植物最有效的措施,D正确。故选D【点睛】53.某池塘中,某种蝌蚪生活在表层,取食藻类,该种蝌蚪发育为成蛙后营两栖生活,主要以昆虫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该种蝌蚪与该池塘中的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关系B. 该蛙捕食昆虫对两个物种都有利C. 蝌蚪和成蛙的生活环
77、境和食物不同可以减轻种内斗争D. 该蛙及蝌蚪在水中的分布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D【解析】【分析】群落的结构特征: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2、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详解】A、该种蝌蚪与该池塘中的浮游动物都捕食藻类,二者具有竞争关系,A正确;B、捕食关系对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种群发展都是有利的,B正确;C、蝌蚪和成蛙的生活环境和食物不同可以减轻种内斗争,C正确;
78、D、该蛙及蝌蚪属于同一种群,其在水中的分布不属于群落的空间特征,D错误。故选D。54.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 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鲫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B. 调查某遗传病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C.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D.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样方内与样方线上的个体都统计在内【答案】C【解析】【分析】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统计方格内的菌体,边线
79、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计数时不包括芽体。【详解】A、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可判断实验所得到数值可能会比实际数值偏大,A错误;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以社会群体为调查对象,若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计算得出的发病率会偏高,B错误;C、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如果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会使数值偏小,C正确;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统计所有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则计算出的数值偏大,D 错误。故选C。55. 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网眼大小以保护鱼苗,这将会使捕捞种群的年龄组成为A. 增长型B. 稳定型C. 衰退
80、型D. 无法判断【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严格控制网眼大小保护鱼苗,把老年个体捕捞后,使种群的年龄结构变成增长型,故A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56.右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上升bc段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曲线 Y与曲线X可表示自然状态与理想状态的差别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
81、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详解】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正确;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至0,错误;bc段种群增长率大于0,故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错误;比较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X表示理想状态的种群数量增长,正确。即A正确。故选A。【点睛】57.
82、取同种生物的不同类型的细胞,检测其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如图。已知4种基因分别是晶状体蛋白基因、胰岛素基因、呼吸酶基因和血红蛋白基因。则基因1和基因4最可能分别是()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晶状体蛋白基因可在晶状体细胞中表达,胰岛素基因在胰岛细胞中表达,呼吸酶基因在三种细胞中均可表达,血红蛋白基因在三种细胞中均不可表达。【详解】据图可知,基因1在所有细胞中都表达,说明其表达产物不具有特异性,所有细胞均有,故为呼吸酶基因;基因3只在胰岛细胞中表达,其他细胞不表达,说明基因3的表达产物具有特异性,即胰岛素基因;同理基因2是晶状体蛋白基因,只在晶状体细胞中表达;而基
83、因4在这三种细胞中都没有表达,说明三种细胞中都没有该蛋白质,即基因4为血红蛋白基因,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中。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的实质,意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管家基因在所有细胞都表达,如呼吸酶基因,奢侈基因只有在特定的细胞才表达,如晶状体蛋白基因、胰岛素基因和血红蛋白基因。58.下列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 互利共生、竞争、捕食B. 互利共生、捕食、竞争C. 竞争、互利共生、捕食D. 捕食、竞争、互利共生【答案】B【解析】【分析】共生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数量曲线呈平行关
84、系。捕食关系中两种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一种生物个体数量增多(或减少),另一种生物的个体数亦随着增多(或减少)。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中,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竞争的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会被消灭。【详解】甲中两种群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互利共生关系;乙中两种群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丙中两种群呈现出“你死我活”的数量变化,属于竞争关系。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考生通过理解记忆即可。59. 等位
85、基因一般位于( )。A. DNA两条链上B. 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C. 联会时形成的四分体上D. 复制时产生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答案】C【解析】【详解】ABD、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A、B、D三项均错误;C、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联会后的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因此等位基因一般位于联会时形成的四分体上,C项正确。故选C【点睛】60.用一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1P标记的细菌,若该细菌解体后释放出32个大小、形状一样的噬菌体,则其中只含有32P的噬菌体有( )A. 0个B. 2个C. 30个D. 32个【答案】A【解析
86、】【分析】病毒是比较特殊的一种生物,它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蛋白质外壳的合成。并且本题关键利用了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的特点,亲代的两条母链会分别进入子代的不同DNA分子中,新形成的子链会带有宿主细胞的放射性标记。【详解】用一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1P标记的细菌,由于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所以在形成的32个子代噬菌体的DNA中,有2个子代噬菌体的DNA的一条链含有32P,有30个子代噬菌体的DNA的两条链都不含有32P。可见,只含有32P的子代噬菌体不存在,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DNA的半保留
87、复制方式等知识点,明确DNA半保留复制的含义,正确的解答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第卷非选择题(共60分)二、简答题(共60分)61.人体血糖的平衡可以为细胞正常代谢提供能源物质。下图1表示人体在饥饿状态下,体内血糖调节的途径,其中a、b、c、d代表具体的细胞或结构;图2是图1中靶细胞接受激素作用的示意图。请看图回答下列问题:(1)当血糖含量降低时,刺激b,引起b的膜内电位变为_。由ba过程中,产生的信号形式有_。(2)a分泌的激素的生理作用是_,从而使血糖含量升高,其作用的靶细胞主要是_。(3)图2中体现了激素作用的_的特点。结合图1分析,图2中靶细胞膜上可以接受的信息分子
88、有_。(4)糖尿病有两种类型:一种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另一种有把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受损引起。但临床上二者都是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的。请设计最简单的方法判断某糖尿病人的糖尿病类型。_(请写出简单思路)。【答案】 (1). 正电位 (2). 电信号和化学信号 (3). 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4). 肝细胞 (5).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6). 胰髙血糖素 (7). 抽血检测患者体内胰岛素含量【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1中a表示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是能够升高血糖含量的激素,影响胰高血糖素分泌的调节因素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条途径。直接途径为:当血糖含
89、量降低时,可直接促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间接途径为: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某一区域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图2是图1中靶细胞接受激素作用的示意图。【详解】(1)兴奋时,膜内电位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信息依赖于电信号和化学信号。(2)当血糖含量降低时,胰高血糖素的含量会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升高,作用的靶细胞主要是肝细胞。(3)图2中激素分子作用于靶细胞,体现了激素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的特点,根据图可知靶细胞膜上可以接受的信息分子有胰高血糖素。(4)根据糖尿病的两种类型的不同,可以通过抽血检测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含量
90、,如果胰岛素低于正常值,则说明该糖尿病是由于缺乏胰岛素引起的;如果胰岛素的量正常或高于正常值,则说明该糖尿病是由于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受损引起的。【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血糖调节的方式和过程,识记血糖调节过程中胰高血糖素的功能和激素调节的特点,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识图分析判断图中的结构名称或者激素的种类,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62.瘦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可作用于下丘脑调节人体的食欲。下图是关于瘦素的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1)据图1可知,瘦素是在_细胞中合成的,瘦素作用于靶细胞需要通过_运输才能完成,瘦素能特异性作用于靶细胞的根本原因是_。(2)人体中
91、与图1中a激素呈协同作用的激素是_。.如果a激素合成与分泌量减少,最可能的原因是_。(3)据图1可得,瘦素作用的靶器官是下丘脑,其接受瘦素的信号后,经过反应和处理形成一定的刺激传至结构大脑皮层,令其产生饱觉,进而减少摄食行为,这属于_调节。(4)图2是瘦素作用于下丘脑相关神经元,调节其摄食行为,图2中共有_条反射弧,若c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抑制,则突触后膜接受这种递质后的膜内电位是_。(5)某些肥胖患者是由于自身抗体攻击神经元细胞上的瘦素受体造成的,这类肥胖病人能否通过注射瘦素治疗该病?_(“能”或“否”),从免疫学上看该疾病称为_。【答案】 (1). 脂肪 (2). 体液 (3)
92、. 决定瘦素受体的基因只在靶细胞中表达 (4). 肾上腺素 (5). 血糖浓度升高 (6). 神经-体液 (7). 0条 (8). 负电位 (9). 否 (10). 自身免疫病【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1中,a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后,使得糖原分解加强,说明a激素是胰高血糖素。表示传入神经,表示下丘脑,表示传出神经,表示大脑皮层。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主要是促进血糖的来路,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提高血糖浓度。【详解】(1)由题意可知,瘦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在脂肪细胞中合成,以胞吐方式分
93、泌出细胞。需要通过体液运输才能作用于靶细胞。由于决定瘦素受体的基因只在靶细胞中表达(或基因选择性表达),因此瘦素能特异性作用于靶细胞。(2)图1显示:a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后,使得糖原分解加强,说明a激素是胰高血糖素,与胰高血糖素呈协同作用的激素是肾上腺素,二者作用的结果都能升高血糖浓度。当血糖浓度升高时会导致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减少,而胰岛素也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所以,如果a激素合成与分泌量减少,则最可能的原因是胰岛素分泌含量增加或血糖浓度升高。(3)据图1可得,瘦素作用的靶器官是下丘脑,其接受瘦素的信号后,经过反应和处理形成一定的刺激传至结构大脑皮层,令其产生饱觉,进而减少摄食行为,
94、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3)图2中缺少感受器、效应器等反射弧的组成部分,不能构成完整的反射弧,所以图2中共有0条反射弧。若c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抑制,则突触后膜接受这种递质后会导致阴离子内流,使突触后膜仍然维持静息电位,此时膜内电位是负电位。(4)由题意“某些肥胖患者是由于自身抗体攻击神经元细胞上的瘦素受体造成的”可知:该类肥胖病属于自身免疫病。该类肥胖病人是因为体内发生瘦素抵抗现象而引起,即瘦素与其受体识别的能力下降,所以不能通过注射瘦素治疗该类疾病。【点睛】熟知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过程以及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及其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 关键,正确辨析图中的各个环节是解答本题的
95、前提。63.下图为一组模拟实验,假设实验能正常进行且五支试管中都有产物生成,回答:(1)A、D试管中的产物是_, 但A试管模拟的是_过程,D试管模拟的是_过程。(2)B、C试管中的产物是_,但 B试管模拟是_,C 试管模拟的是_。(3)假如B试管中加入的DNA含有306个碱基,那么产物最多含有_个碱基,有_个密码子。(4)E过程称_,在细胞中进行的场所是_,图中的原料为_, 工具是_,产物是_。【答案】 (1). DNA (2). DNA复制 (3). 逆转录 (4). RNA (5). 转录 (6). RNA复制 (7). 153 (8). 51 (9). 翻译 (10). 核糖体 (11)
96、. 氨基酸 (12). tRNA (13). 蛋白质【解析】【分析】A中模板是DNA,原料是脱氧核苷酸,其模拟的是DNA复制过程;B中模板是DNA,原料是核糖核苷酸,其模拟的是转录过程;C中模板是RNA,原料是核糖核苷酸,其模拟的是RNA的复制;D中模板是RNA,原料是脱氧核苷酸,其模拟的是逆转录过程;E中模板是mRNA,其模拟的应该是翻译过程【详解】(1)A、D试管中的产物都是DNA,但A试管模拟的是DNA复制过程,D试管模拟的是逆转录过程。(2)B、C试管中产物是RNA,但B试管模拟的是转录,C试管模拟的是RNA复制。(3)DNA(或基因)中碱基数:mRNA上碱基数:氨基酸个数=6:3:1
97、B试管模拟的是转录过程,若其中加入的DNA含有306个碱基,那么产物RNA最多含有3062=153个碱基;密码子是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mRNA上有153个碱基,则有1533=51个密码子。(4)E过程称翻译,翻译过程进行的场所是细胞中的核糖体,翻译的原料为氨基酸,转运氨基酸的工具是tRNA,翻译的终产物为蛋白质(多肽链)。【点睛】本题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正确判断图中各试管模拟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前提。64.野生型(均为纯合体)果蝇表现为灰体、长翅、直刚毛,部分突变型果蝇性状及其基因如下表所示。某小组用果蝇进行杂交
98、实验,探究性状的遗传规律。回答下列问题:突变类型表现型基因型基因所在染色体甲黑体ee乙残翅vv丙焦刚毛aa?(1)选用甲果蝇与乙果蝇(甲、乙果蝇除表格所列外,其余基因和野生型相同)杂交,得到F1,再让F1雌雄交配得到F2,预期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 说明两对基因遵循_定律。(2)一只表现型为焦刚毛、黑体的雄蝇,与一只野生型雌蝇杂交后,子一代雌雄交配得到的子二代的表现型及其数量如下表:F2直刚毛灰体直刚毛黑体焦刚毛黑体焦刚毛黑体雌性611900雄性32112710则焦刚毛基因位于_染色体上,该雄性亲本的基因型是_。(3)若第(2)问杂交实验结果中F2出现了一只XXY的直刚毛雌果蝇(不考虑基因突
99、变),这只果蝇的染色体数目是_。推测该果蝇出现的原因为:F1中的_果蝇(填“雌”、“雄”或“雌或雄”)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出现异常,_(填“能”或“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来判断该果蝇的基因型。【答案】 (1). 灰体长翅:灰体残翅:黑体长翅:黑体残翅=9:3:3:1 (2).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3). X (4). eeXaY (5). 9 (6). 雌或雄 (7). 不能【解析】【分析】题意分析,“野生型(均为纯合体)果蝇表现为灰体、长翅、直刚毛”、“甲、乙果蝇除表格所列外,其余基因和野生型相同,根据表中所示的表现型、基因型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可以确定控制灰体和黑体的基因与控制长翅和残
100、翅的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甲、乙果蝇杂交可用于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详解】(1)根据题意可知,灰体、长翅、直刚毛均为显性性状,甲、乙均为纯合子,甲的基因型为eeVVAA,乙的基因型为EEvvAA。因基因E(e)和V(v)分别位于和染色体上,所以它们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选用甲果蝇与乙果蝇杂交,F1的基因型为EeVvAA,F1雌雄交配得到F2,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灰体长翅(E_V_AA)灰体残翅(E_vvAA)黑体长翅(eeV_AA)黑体残翅(eevvAA)=9331。(2)表中数据显示:F2雌性均为直刚毛,F2雄性中的直刚毛:焦刚毛=(32+11):(27+10)1:1,说
101、明控制焦刚毛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F1雌雄果蝇的基因型依次为XAXa、XAY,进而推知野生型雌性亲本的基因型为XAXA,焦刚毛雄性亲本的基因型是XaY。又知,在F2雌雄果蝇中,灰体与黑体的比值均约为3:1,说明灰体对黑体为显性,F1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均为Ee,进而推知野生型雌性亲本的基因型为EE,黑体雄性亲本的基因型是ee。综上分析,该雄性亲本的基因型是eeXaY。(3)第(2)问杂交实验结果F2中出现的一只XXY的直刚毛雌果蝇(不考虑基因突变),该果蝇较正常果蝇多了1条X染色体,且为XAXAY或XAXaY,正常果蝇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8条,因此这只果蝇的染色体数目是9条。由(2)的分析可知,
102、F1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EeXAXa、EeXAY,因此F2中该XXY的直刚毛雌果蝇的出现,可能是F1中的雌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XAXA(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导致)或XAXa(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导致)异常卵细胞与Y精子受精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也可能是F1中的雄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XAY异常精子与XA或Xa卵细胞受精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即F1中的雌或雄果蝇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出现异常。基因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所以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来判断该果蝇的基因型。【点睛】熟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与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伴性遗传的规律及其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减数分裂的异常情况
103、的分析能力也是本题的考查点。65.研究人员对某牧场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1)冷蒿是该牧场的优势种,用样方法调查冷蒿的种群密度时,可以采用的取样方法有_、_。(2)调查中发现该牧场还生长着披碱草、针茅、黑麦等多种牧草,所有这些牧草_ (填“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判断理由是_。(3)下图为该牧场中的长爪沙鼠数量的调查结果,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理由是_。(4)研究人员对该地长爪沙鼠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在1h范围内,第一次捕获72只,标记并放归;几天后第二次捕获了60只,其中有9只带有标记,则其种群密度是_只/hm2。若被标记的动物更容易被天敌捕食,则长爪沙鼠种群
104、密度的估算值比实际值_。【答案】 (1). 五点取样法 (2). 等距取样法 (3). 不能 (4). 生物群落应该包含该地域所有的生物 (5). 逐渐增加 (6). 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7). 480 (8). 偏大【解析】【分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的注意点: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样方数量不易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种群的年龄组成
105、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详解】(1)冷蒿是该牧场的优势种,用样方法调查冷蒿的种群密度时,可以采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2)所有这些牧草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因为生物群落应包含该区域的全部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3)据图分析,牧场的长爪沙鼠种群中处于幼年的个体数量较多,处于老年期的个体数量较少,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种群数量逐渐增加。(4)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106、=72609=480只/hm2若被标记的动物更容易被天敌捕食,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则动物B种群密度估算值比种群密度实际值偏大。【点睛】本题考查了种群密度调查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两种方法在不同生物中调查过程中的运用;识记样方法调查过程中的相关注意点,如取样随机、样本数量足够大等;理解群落的概念,了解种群年龄结构与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66.回答下列有关生长素的问题。(1)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到相邻侧芽_(填“需要”或“不需要”)消耗ATP。(2)某研究小组探究避光条件下生长素浓度对燕麦胚芽鞘生长的影响。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
107、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角度()。下图为实验示意图。的范围为_(填“1800”、“18090”或“900”)。在两组实验中若相同,则琼脂块中含有生长素的浓度_(填“一定”或“不一定”)相同。若想在细胞水平上证明生长素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可以取弯曲处做_(填“横切”或“纵切”)片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测量两侧细胞的平均长度,做出比较。(3)下图是根、茎对生长素作用的反应曲线,图示字母中表示根近地侧的是_、茎的远地侧的是_。(4)有科学家认为根的向地生长不仅与生长素有关,还与乙烯的作用有关。为了研究二者的关系,科研人员做了这样的实验:将某种开花植物的根尖放在含
108、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少量蔗糖作为能源。发现在这些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此科研人员所做实验的自变量是_,因变量是_。为使实验更严谨,还需将另一些等量的根尖放在_,作为对照组。据此实验结果,可推知水平放置的植物其根向重力生长的原因是_。【答案】 (1). 需要 (2). 900 (3). 不一定 (4). 纵切 (5). B (6). C (7). 生长素浓度 (8). 乙烯浓度 (9). 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 (10). 高浓度生长素诱导根细胞合成了乙烯,乙烯抑制了根近地侧的生长【解析】【分析】生长素的产
109、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甚至会杀死植物。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横向运输、极性运输、非极性运输。【详解】(1)顶芽的生长素浓度较低优先生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生长,会出现顶端优势。此时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到相邻侧芽属于极性运输,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运输,需要消耗ATP。(2)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的左侧,左侧有生长素会出现弯向右侧生长,琼脂块不含生长素时,胚芽鞘的弯曲角度为90度,故900。由于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可能相同,会出现相同的弯曲角度。若想在细胞水平上证明生长素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可以取弯
110、曲处做纵切片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测量两侧细胞的平均长度,做出比较。(3)A、B所在的曲线对生长素较敏感,应该是根;C、D所在的曲线对应茎。又因为根的近地侧浓度较高,抑制生长,生长单位长度所需的时间较长,故对应B。茎的远地测浓度较低,生长较慢,生长单位长度所需的时间较长,对应C点。(4)要研究根的向地生长不仅与生长素有关,还与乙烯的作用有关,该实验的自变量应该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因变量是乙烯浓度。对照组应该把根尖放在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实验组把根尖放在不同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少量蔗糖作为能源。测定各组乙烯的值。实验结果:在这些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实验结论:高浓度生长素诱导根细胞合成了乙烯,乙烯抑制了根近地侧的生长,故水平放置的植物其根会出现向重力生长。【点睛】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除去单子叶农田的双子叶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