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65.50KB ,
资源ID:866445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6644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答案.doc

1、第2课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学 案学习目标1.理解“华夏认同”观念;2.掌握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3.掌握并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4.认识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影响。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与背景以及影响;孔子、老子的思想主张;“百家争鸣”出现的时代背景。难点: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百家争鸣”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探学新知一、 列强纷争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1)原因: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权地位。(2)概况“春秋五霸”(1)目的: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权地位

2、。(2)建立霸权:齐国、晋国、楚国、吴国和越国先后建立了霸权。“战国七雄”:(1)形成: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2)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3)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2.华夏认同(1)时间:春秋到战国时期。(2)表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3)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1)农业: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

3、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农业进步也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繁荣。(2)手工业: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3)商业: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私营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2.变法运动(1)目的:富国强兵(2)结果:建立了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3)代表:秦国的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特点: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

4、法。评价: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加强了中央集权,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三、孔子和老子1.孔子(1)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思想内容:核心观念是“仁”,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3)教育成就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相传晚年对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后来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论语中。2.老子(1)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2)思想

5、:哲学思想: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道”,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主张: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希望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3) 著作:后人将其思想整理为老子一书。四、 百家争鸣1.历史背景(1)经济上:社会经济的发展。(2)教育上: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3)阶级关系:新兴的士阶层崛起。(4)根本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百家争鸣是其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应。2.重要派别(1)儒家: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重法。(2)道家:代表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3)阴阳

6、家:以邹衍为代表,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4)墨家:代表下层平民利益,代表是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5)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其代表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3.影响:(1)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深化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家庭制度改革是商鞅变法中移风易俗的重要内容。

7、材料一 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秦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 张荫麟中国史纲材料二 秦是个体小家庭定型化时期,所谓定型化是指它不仅作为一一个具有一一定血缘关系的亲属集团,而且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细胞;在政治上得到了国家的承认,是户籍的最基本单位;在经济上成为一个耕织结合在一起,自给自足的独立经济实体。以一对夫妻为核心的小家庭,男耕女织,构成相互提携最顽强的小圈子,家庭成员间在生产劳动中彼此毫不攀比,生产积极性高涨,父子戮力,相忍饥寒,朝夕艰苦从事。勤俭持家、艰苦奋斗良好民风的形成与

8、自力更生个体小家庭的训练是分不开的。个体小家庭作为社会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作用不可低估。直系个体小家庭成员间相互依存性最强,血缘关系简单,彼此亲合度达到最高点,父、家长权、夫权降到最低点,因而也是最稳定的一种家庭形态。 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完成下列要求:(1)材料一中的“陋俗”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消灭这一“陋俗”的措施。(2)据材料二,概括秦国个体小家庭“定型化”的主要表现。(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家庭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并指出其改革的实质。答案:(1)陋俗:大家庭共居一室措施: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制。(2)表现:血缘关系的

9、亲属集体;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是国家户籍的最基本单位;独立的经济实体。(3)作用: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良好民风的形成;进一步瓦解了宗族势力,有利于强化对基层的控制;保证了国家赋役的征派。实质:封建化过程(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变);解析:(1)第一小问的陋俗,依据材料一“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可以得出陋俗是指大家庭共居一室。第二小问的措施,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措施是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制。(2)本小问的表现,依据材料二“它不仅作为一一个具有一一定血缘

10、关系的亲属集团,而且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细胞;在政治上得到了国家的承认,是户籍的最基本单位;在经济上成为一个耕织结合在一起,自给自足的独立经济实体”可以得出表现是血缘关系的亲属集体;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是国家户籍的最基本单位;独立的经济实体。(3)第一小问的积极作用,依据材料二“以一对夫妻为核心的小家庭,男耕女织,构成相互提携最顽强的小圈子,家庭成员间在生产劳动中彼此毫不攀比,生产积极性高涨,父子戮力,相忍饥寒,朝夕艰苦从事。勤俭持家、艰苦奋斗良好民风的形成与自力更生个体小家庭的训练是分不开的。个体小家庭作为社会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作用不可低估。直系个体小家庭成员间相互依存性最强,血缘关系简

11、单,彼此亲合度达到最高点,父、家长权、夫权降到最低点,因而也是最稳定的一种家庭形态”,结合所学可知,积极作用是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良好民风的形成;进一步瓦解了宗族势力,有利于强化对基层的控制;保证了国家赋役的征派。第二小问的实质,依据材料二,结合第一小问的作用和所学可知,实质是封建化过程。 随堂训练1.在西周的金文纪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

12、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2.儒、墨、道、法四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互争长短, 各树一帜,但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 )A.推动改革,重建社会秩序 B.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C.追求平等,维护地主利益 D.强调和谐,建立理想社会3.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规模较小,几百乘战车几千人参加的战争已经算是大战争。可是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动辄用兵十万甚至数十万,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激烈程度越来越高。导致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A.诸侯国数量的增加B.郡县制的逐渐推行C.各国对统一的渴望D.科技发展、武器改进4.有学者统计,春秋时期鲁、晋、楚、宋、郑五国有史可稽的共85位主政者中,世族占9

13、2%,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共计81位宰相中,本人属于本国公子或本国宗室、王公室姻亲者26位,与其他国家王公有亲者8人,共计只占总数的42。此现象说明( )A.王公数量大幅减少 B.诸侯权力受到威胁C.宗法制度日趋衰落 D.官僚政治完全确立5.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 )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 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6.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据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

14、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A.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B.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C.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D.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7.商鞅变法规定:耕织多者,免其徭役;禁止游手好闲、弃农经商,凡因从事工商活动和怠惰而致贫者,全家大小没为官奴。这些措施体现的指导思想是( )A.奖励耕织B.轻徭薄陚C.打击工商D.重农抑商8.历史学家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

15、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儒家( )A.崇尚空谈的形象B.具有担当的时代精神C.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D.推动社会转型的努力答 案1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材料中仅仅是对少数民族称“戎”“夷”,不涉及国家统一, 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戎”“夷”是对少数民族的称呼,说明当时对华夏族和少数民族的区别对待,体现了种族和文化认同的观念出现,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两大文明的冲突,故C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种族的认同,不是血缘关系,故D项错误。2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A项属于法家的主张,故排除;C项中的“追求平等”属于墨家的主张,但墨家不维护地主利益,故排除

16、;D项属于儒家的思想主张,故排除,儒、墨、道、法四家学说都有关于治理国家的主张,也都希望实现自己阶层的人生理想,故B项属于其共同之处。3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郡县制。春秋到战国时期,诸侯间的战争只能使诸侯国数量越来越少,A项错误;由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是兼并战争,大的诸侯吞并小的诸侯后就在战败诸侯国那里设县,故使有的诸侯国实力越来越雄厚,战争规模也越来越大,B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出各国对统一的渴望,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 4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由题干描述可知由春秋到战国时期,世族主政者所占的比例由92%降到4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宗

17、法制度逐渐衰落,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是对材料现象的总结,没有体现说明的问题;B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诸侯权力的变化;D项错误,官僚政治是秦朝时期形成的。 5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题干中的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都没有提及唯物主义,相反孟子、荀子、墨子还提到了“天命”,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材料未表明是“开始出现”,故B项错误;通过题干中孔子的“重人事”,孟子、荀子的“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墨子的“人定胜天”可以看出他们都重视人的作用,即人的主体作用被重视,故C项正确;儒家、法家、墨家在“人的主体作用”方面有相似的观点,但这不

18、等于其思想逐渐合流而趋一,故D项错误。 6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A项表述不足以解释“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故A项错误;题目牵涉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农具材质的不同,与经济重心无关,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处于战乱时期,并非仅仅中原地区,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长江流域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得出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故D项正确。7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根据题干可知,商轶变法的措施包 含两方面,奖励耕织和打击工商,体现的是重农抑商的指导思想,故 D项正确,A、C两项皆为重农抑商的一方面,表述不全面,故排除。题干未体现轻徭薄赋思想,故排除B项。8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题干主要论述孔子和孟子要求各诸侯国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不是空想,故A项错误;题干主要论述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在处处“碰壁”之后,仍然坚持自己政治主张,说明在春秋战国社会大转型的时代,希望有一番大的作为,说明儒家具有担当的时代精神,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并且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不是“重构”,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其“转型的努力”,而是他们要求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故D项错误。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