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宁夏银川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66167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银川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宁夏银川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宁夏银川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宁夏银川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宁夏银川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宁夏银川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宁夏银川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宁夏银川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宁夏银川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宁夏银川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宁夏银川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宁夏银川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宁夏银川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宁夏银川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宁夏银川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宁夏银川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宁夏银川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宁夏银川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宁夏银川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1. 据史料记载,周成王弟弟唐叔虞被分封在山西,建立晋国,接受的指令是:必须尊重当地夏人的文化传统和土著戎人的风俗习惯。周公儿子伯禽被分封在鲁国,那是奄人的居地,鲁国就有“社”与“奄社”并存的现象。据此可推知,分封制的推行A. 促进了西周文化的多元化B. 削弱了周王室的权威C. 推动了王室直接管理地方D. 加强了地方的自主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虽然是周天子的亲族,代表周文化,但是其要尊重封地原有的文化传统和风俗

2、习惯,这样有助于促进西周文化的多元,A正确;尊重封地的原有文化并不能削弱周王室的权威,排除B;分封制下,周王室并不直接管理地方,排除C;根据材料“建立晋国,接受的指令是:必须尊重当地夏人的文化传统和土著戎人的风俗习惯”可知,封国采取的措施是周王室指示的结果,因此不能说明地方有自主性,排除D。2.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被周天子任命为东部国家的“伯”。在先秦“伯”与“霸”相通,本义是兄长。如果说周天子是天下诸侯之父,那么“霸”就是诸侯之长。材料反映出A. 周王权力得到加强B. 宗法分封秩序进一步强化C. 礼治的内核依然存在D. 周天子的统治彻底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齐桓公“伯”的地位要得

3、到周天子的任命和认可,说明原有的礼乐制度的内核还存在,故先C;齐桓公是春秋时期最早的霸主之一,他使周天子的权威受到了削弱,弱化了宗法分封秩序,排除AB;“彻底瓦解”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故选C。3. 汉武帝时,由中央政府专门向富商豪民发行白金币。白金币有三种,用银、锡合铸而成,作价奇高,其中圆形龙纹币,重八两,值三千钱;方形马纹币,重六两,值五百钱;椭圆形龟纹币,重四两,值三百钱。朝廷这种做法A. 稳定了金融秩序B. 将铸币权收归了中央C. 削弱了地方实力D. 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时通过专门向富商豪民发行“作价奇高”的白金币,从而把他们的个人财

4、富部分转移到中央政府的手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C选项正确;白金币只对富商豪民专门发行,范围有限,且材料未涉及当时金融秩序是否混乱,A选项错误;白金币的铸造权本身就属中央,材料未涉及铸币权是从地方收归中央的,B选项错误;D选项与材料无关。4. 宋初,内侍侯莫陈犯事,宰相赵普要诛杀之,宋太宗想庇护,认为“岂有万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由于赵普坚持履法,结果“帝不得已,命诛之。”材料反映了宋初A. 宰相助国君理性治国B. 宰相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C. 政治上实行集体决策D. 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在宰相赵普的坚持下,最终成功的诛杀了犯事的

5、内侍侯莫陈,这说明的是宰相助国君理性治国,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A。5. 据元史地理志记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主要说明元代A. 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B. 对边疆地区实施了比较稳定的统治C. 疆域范围出现比唐朝扩大化趋向D. 改革赋役制度使财政收人大幅增加【答案】A【解析】【详解】岭北、辽阳、甘肃等边疆地区从唐代的“羁縻之州”,在元朝时期与“内地”实行一样的赋役制度,说明当时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A项正确;从唐到元对边疆管理的变化与“比较稳定的统治”不符,B项错误;

6、材料没有强调元代与唐代相比,疆域范围有所“扩大”,C项错误;“改革赋役制度使财政收人大幅增加”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6.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立长子朱标为太子,其他二十三个儿子均封为藩王。朱元璋的理想是让他们能“上卫王室,下安生民”,以保朱家大明国泰安康,千秋万代。这种现象说明A. 分封制度得以发展B. 地方行政体系不断完善C. 血缘政治影响深远D. 中枢权力机构出现调整【答案】C【解析】【详解】朱元璋分封儿子为地方藩王,意图是“上卫王室,下安生民”,说明他想依赖血缘关系实现长治久安,由此可说明了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故选C;分封制在秦代已经被废除,朱元璋分封的藩王也不是享有极大自主权的诸侯,

7、排除A;分封藩王并不是对地方行政体系的完善,排除B;分封藩王不属于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排除D。7. 有学者指出:当秦朝全新的政治形态在多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中被怀疑、被否定时,它无法让秦朝统治下的人民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于是,秦朝的二世而亡便成了必然性的结果。该学者认为秦朝亡于A. 政治新形态被怀疑和否定B. 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的统合C. 推行郡县制激化社会矛盾D. 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和秦始皇未能了解文化统合的作用,他们试图通过否定旧有文化来达成最大的政治效能,这种做法无法让秦朝统治下的人民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国家政治、文化和社

8、会全方位的融合也不可能实现,从文化角度而言秦朝二世而亡便成了必然性的结果,B正确;A项从政治形态角度解读失之片面,排除;材料主旨强调秦完成了政治统一而未能实现文化上的融合,没有反映都县制的推行和严刑峻法激化社会矛盾的信息排除C、D。8. 赵宣,东汉人。他在墓道里守丧二十多年,以此闻名天下。时任州官陈蕃问起大孝子守孝期间的起居生活,却得知他在此期间生了五个子女,于是大怒:你个龌龊东西,给我治罪。假孝子锒铛人狱。这一事实说明A. 选官标准为其提供了机会B. 赵宣做假孝子纯为博虚名C. 汉代地方管理制度的完善D. 汉代选官制度有其合理性【答案】A【解析】【详解】汉代选官主要依靠察举制,而察举制的主要

9、标准是“举孝廉”,正是因为汉代“举孝廉”,赵宣的事迹才“闻名天下”,故选A项;纯博虚名的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C项说法不准确,也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D说法本身没有错误,但与材料不相符,排除D项。9. 按照唐制,凡属皇帝敕令,必须经三省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可颁行生效,因此唐代也就出现了“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的现象。这说明唐代三省制下A. 中枢决策的有效性加强B. 君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C. 宰相之间彼此相互制衡D. 政事堂掌握最高决策权【答案】B【解析】【详解】按照唐制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被认为是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材

10、料即是这一现象的反映,这说明唐代君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相权的制约,故选B项;材料没有反映唐代中枢决策的时效性问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政事堂对君主违规乱命的制约,而不是宰相间的相互制衡,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政事堂对君权的制约,掌握最高决策权的是皇帝,不是政事堂,排除D项。10. 下表为唐代三省机构的变迁。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时间变迁唐初“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其中“尚书省为宰相机关兼行政机关”唐太宗贞观年间门下省可以驳正尚书省六部奏事和审复中书省草拟的诏书,还掌管着加盖天子印玺及诏敕副署之权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始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政事堂改名为中书门

11、下,并设置于五房之后,中书门下成了独立的宰相署,中书省与宰相府署分离,逐渐向“以中书舍人为长官的专门负责撰写制敕的机构”渡过A. 政治决策运行具有随意性B. 三省的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C. 君主权力受到一定的制约D. 三省的变迁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三省由原来的职责分工,到后来中书省权力加强,再到中书省变成一个撰写文书的文职机关,反映出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相权在不断削弱,故D项正确;随意性表述错误,排除A;运行机制并没有变化,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君权受到制约,排除C。11. 如图为史籍中关于唐代官员的出身与科第实绩的详细统计(单位:人)。据图中信息可

12、得出的结论是,唐代A. 社会阶层的流动日益频繁B. 科举制受到现实的制约C. 门第依然是选官主要标准D. 寒门子弟不受政府重视【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柱状图可以看出,整个唐代官员中,士族占比远远超过庶族,意味着士族在唐代依然占据较大优势,也说明科举制受到现实的制约,B正确;A选项中的“流动日益频繁”与柱状图不符,排除;庶族地主占比有上升趋势,说明当时科举制已经实施,而科举制是按照才学选拔官员,排除C;D不符合史实,与柱状图不符,排除。12. 宋神宗即位后,对西北偏远地区的士子额外照顾、保障其名额比例,降低考试难度。对西北地区士子不擅长“诗词歌赋”的情况给子特殊照顾,“东南多取进士,西北多

13、取经学者”。对家住偏远地区的应试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这些举措A. 扩大了国家权力机构成员的区域分布B. 保证了科举取士的公平C. 旨在打破豪门士族势力对政治的垄断D. 改变了科举取士的标准【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宋代科举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宋代科举制度对文化欠发达的西北以及偏远地区土子给予特殊照顾和帮助,有利于这些地区的士子入仕,扩大了国家权力机构成员的区域分布,故选A项;材料中这些举措有利于科举取士的公平,但不能保证科举取士的公平,故排除B项;隋唐科举制的推行,打破了豪门士族势力对政治的垄断,故排除C项;对西北地区士子不擅长“诗词歌赋

14、”的情况给予特殊照顾是对科举考试内容的调整,取士的标准即“才学”没有改变,故排除D项。13. 如表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种状况年限1年以下12年25年510年1015年1520年20年以上阁臣数(人)3037422512114占比(%)18.6322.9826.0915.537.456.832.49A. 促进了官吏队伍年轻化B. 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C. 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D. 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我们发现内阁大臣更迭频繁,从逻辑来看会影响国家政策的稳定性,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担任内阁大臣的年限而不是官员的实际年龄,A选项

15、排除。材料中没有内阁大臣人数变化的数据,B选项排除。内阁大臣的任职年限和他是否发挥辅助作用没有必然的联系,C选项排除。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内阁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明朝内阁的准确把握。14. 在古代中国,朝延对地方主官的考核主要有管理辖区的户口增减、土地开垦、钱谷出入、治安稳定、文化教育以及监察、管理下属情况等。这表明古代中国地方A. 考核奖惩机制较严密B. 考核规章制度完备化C. 考核消弭了地方制度D. 考核内容颇具针对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对地方主官的考核主要有管理辖区的户口

16、增减”可知,其强调的是对地方考核有哪些方面,反映出考核的针对性,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机制问题和制度化的问题,排除AB;C项不能体现,排除C。15. 在清代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中,巡抚主民政事务,总督主军事。但实际上,二者的职权具有相当的类似性,可以说是相互交织,彼此渗透,且有的督抚其辖地也有局部重叠。这一做法是为了A. 打破权力垄断以加强中央集权B. 加强君主专制以维护皇权独尊C. 提高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效率D. 军民分治以加强地方的独立性【答案】A【解析】【详解】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转变的角度看,从明代的三司体制到清代的督抚体制,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能更有效地对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权力进行

17、分割,达到地方行政长官彼此相互牵制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目的,A正确;题干未体现出加强君主专制的信息,排除B;行政管理的相互交织,渗透、重叠降低了行政管理效率而不是提高,排除C;材料中总督和巡抚的职权是相互交织的,并不是军民分治,排除D。16. 西周初年,边陲之地的诸侯国地广人稀。经过春秋时期的开发,这些封国内的荒地被开垦,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开始兴建,楚国修建芍陂渠,吴王修建伍堰河。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 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B. 南方水旱灾害较为严重C.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D. 吴楚经济实力较为强大【答案】A【解析】【详解】春秋时期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的确立主要和生产力发展有关,即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18、A正确;自然灾害是影响因素之一,不属于主要原因,B排除;春秋时期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排除;材料中的吴楚两个仅是修建水利工程的代表,不能就此推出两国的经济实力强大,D排除。故选A。17. 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谈到:“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由此可以看出,影响中国人思想观念的主要因素是A 地理位置B. 农耕经济C. 生产技术D. 统治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可知,中国人理想中的繁荣安定就是农耕经济得到稳定的发展,这说明农耕经

19、济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构成,故选B;地理位置、生产技术和统治政策均是影响农耕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它们是被包含在农耕经济这一范畴中,故ACD均不是主要因素,排除。18. 下表为史书关于汉朝时期社会情况的一些记述。其反映了这一时期( )出处记述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汉书论贵粟疏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汉书贡禹传臣禹有田百三十亩,陛下过意征臣,臣卖田百亩,以供车马汉书张禹传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贾A. 土地买卖趋向合法化B. 豪强地主左右着国家政局C. 自耕农经济持续衰退D. 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表

20、格中的史料记载汉朝时土地买卖逐渐盛行,而土地买卖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私有,由此说明当时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故选D;A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反映了土地买卖的盛行,没有说明豪强地主左右国家政局和自耕农持续衰退,排除BC。故选D。19.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这种“自治社会”形成的根源是( )A. 地方制度的不完善B. 宗法制的深远影响C.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D. 中央集权的削弱【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有效信息“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由此可见是宗族治理主

21、要是由于中国传统经济模式的,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决定的,本题选择C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农业经济特点小农经济20. 中国早在汉代就出现过先进的农业技术发明,如代田法、楼车等,但这些技术发明往往得不到普及和推广。明清江南地区落后的铁搭取代了先进的江东犁,铁搭的工作效率大大低于牛犁。这反映了A. 古代中国农业科技的实用性不强B. 小农经济对科技发展有阻碍作用C. 封建王朝不注重推广先进技术D. 农民的思想意识需要与时俱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但这些技术发明往往得不到普及和推广。明清江南地区落后的铁搭取代了先进的江东犁,铁搭的工作效率大大低于牛犁”可以看出,由于小农经济对技术的要求并不是很

22、高,因此不利于先进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故B项正确;古代的农业科技有实用性,只是不好推广,排除A;C项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21. 史料记载,汉代富农和地主在生产力方面拥有着耕牛和铁犁的巨大优势,而贫穷的农民无力购买,只能继续使用木制工具,经营稍有不善便会破产而出卖土地。材料反映了当时A.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 铁器牛耕技术尚未发展成熟C. 土地私有制遭破坏D. 生产技术进步加剧贫富分化【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富农地主有着先进的耕作工具而得到更多的利益,相反,贫苦百姓因为没有先进的工具而随时会出卖土地,表明生产技术进步加剧贫富分化。D正确;自然经济解体发生在鸦

23、片战争后,A排除;铁犁牛耕在汉代已经普及,B排除;材料反映农民可以出卖土地,表明汉代实行的土地私有制,C排除。故选D。22. 唐玄宗时,敕令男满15岁、女满13岁,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汲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这一敕令A. 保证唐朝社会持久繁荣B. 延续唐初休养生息政策C. 巩固小农经济生产方式D. 埋下藩镇割据战乱祸根【答案】C【解析】【详解】降低婚嫁年龄,而且按照户口增减进行考核,这种举措目标是增加人口,而增加人口有利于巩固小农经济生产方式,C正确;人口增加和社会持久稳定繁荣并无必然联系,排除A;玄宗时期已经不再是休养生息政策,排除B;设置节度使导致了藩镇

24、割据,排除D。23. 宋初,自耕农数量为350万户,占所有农户的58%;到1067年,自耕农数量为980万户,占农户的69%。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 政府税率较前代低B. 地主数量逐渐减少C. 庄园经济走向破产D. 小农经济得到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从宋初到1067年,自耕农的数量由占所有农户的58%增长到占所有用户的69%,说明小农经济得到发展,故选D;材料主要反映了自耕农数量占所有农户比例的变化,没有涉及政府的税率问题,排除A;自耕农数量比例上升不代表地主数量就减少了,排除B;宋代不存在庄园经济,排除C。故选D。24. 北宋宋刑统规定,除极少特殊情况外,凡田宅、婚姻、债务之类的民事

25、诉讼,必须在每年十月一日以后才能起诉,次年正月三十日停止受理;南宋时期,因南方气候与北方不同,对起诉时间又做了相应调整,缩短了受理时间。这些规定A. 有效地防止了案件积压B. 体现了儒学息讼贱讼理念C. 意在维护农业生产稳定D.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两宋时期对有可能影响农业生产的诉讼进行受理,但进行了较严格的时间限制,且尽可能选择冬季,以避开农忙时间,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25. 较之唐五代,北宋农业中的租佃关系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中佃户退佃而另寻他处,可以不需主户出具凭证。这一变化的影响是A. 农业生产者积极性提高B. 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增强C. 商

26、品经济发展条件成熟D. 土地买卖现象更加频繁【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佃户退佃而另寻他处,可以不需主户出具凭证”表明佃户的人身自由得到加强,佃户可利用这种自由建立新的租佃关系来获取更多的收入,提高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A正确;材料表明佃户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弱,B错误;材料只反映了佃户的人身自由加强,但不能反映其去从事工商业,C错误;租佃关系的变化主要是对佃户的管理放松,不会影响土地买卖,D错误。故选A。26. 据史料记载:明中期以后,江苏江阴县“农无田者十有七”、“吴中之民,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什九”、“乡间富户,田连阡陌,合一二里饥饿之民,皆其佃户”。由此可知,当时江阴县A. 租佃

27、经营方式盛行B. 商品经济比较发达C. 人们生活比较富足D. 富商大贾横行乡里【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吴中之民,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什九”、“乡间富户,田连阡陌,合一二里饥饿之民,皆其佃户”是对明清时期租佃经营的描述,这主要和土地兼并有关,A正确;租佃经营与商品经济发展无直接关系,B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27. 明清时期,包租制的租佃关系取得了支配地位。地租数额固定,主佃双方恪守“丰歉两无加减”的约定,佃户甚至逐渐获得了永久耕佃即“永佃”的权利。他们还要求获得转让所佃耕土地的权利,形成了事实上的“一田二主”甚至“一田多主”现象。这A. 改变了地

28、主土地所有制B. 极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C. 巩固了封建的小农经济D. 消除了佃农的人身依附【答案】C【解析】【详解】“一田多主”的现象反映出明清时期租佃制的不断发展,农民有更多的选择自主权,以及人身依附关系放松, 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土地所有制没有变,排除A;B项过于夸大,排除B;人身依附只是放宽,排除D。28. (清)沈廷瑞在东畲杂记中关于清朝前期江浙省濮院镇农家这样描述道:“近镇人家多业机杼,间有业田者,田事皆扈西头人为之。西头,谓石(门)(桐)乡邑界,其地人多而田少,往往佃于他处,每于春初挈眷而来,年终挈眷而去,名日种跨脚田。”由此可见,濮院镇A. 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

29、. 人地矛盾异常尖锐C. 农家经营重心发生变化D. 自然经济逐渐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清朝前期濮院镇农家的经营重心从农业转移到手工业,且把农田耕作看作副业,因忙于手工业而无暇顾及,不得不雇佣邻近的石门、桐乡农民来种“跨脚田”,故选C项;濮院镇农民雇佣邻近的石门、桐乡农民来种“跨脚田”,说明当时确实存在资本主义萌芽,但仅凭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这一结论,故排除A项;材料中“人地矛盾”严重是指石门、桐乡地区,濮院镇没有体现这一现象,故排除B项;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排除D项。29. 下表根据新唐书食货志宋史食货志明实录中国矿物志等编制,据此

30、可知冶铁业朝代铁矿数量经营体制钢铁产量(吨)汉朝68官营2500唐朝104官营、民营3900宋朝194官营、民营11500元朝49官营4000明朝130官营、民营45000清朝鸦片战争前134官营、民营20000A. 生产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B. 官营体制的主体地位日益巩固C. 一定程度反映古代手工业发展D. 民营体制受官营体制沉重打压【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冶铁业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不管是官营还是民营的冶铁业都有所发展,这一定程度反映古代手工业发展,C正确;“不断”的表述不符合材料中的数据 ,排除A;官营体制的主体地位日益衰落,排除B;从材料中看不出民营受到打击压制,排除D。30

31、. 古代中国工匠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 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陶铸了中国匠师“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和“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技术文明。可见A. 社会需要弘扬工匠精神B. 古代工匠大多出身儒生C. 科技推动了工匠精神培养D. 科技成就取决于工匠精神【答案】A【解析】【详解】“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和“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都属于工匠精神,在工匠精神的推动下,我国古代的工匠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技术闻名,由此可知,社会需要弘扬工匠精神以推动技术的进步,故选A;B项说法不符

32、合史实,排除;工匠精神推动了科技的进步,C项因果颠倒,排除;D项说法绝对,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31题15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4分,第33题14分,共55分。)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的制度结构决定了皇权既排斥相权而又离不开相权的发挥作用。两者的关系在唐代达到了融合。然而在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动荡后,这种融合被打破。宋代对相权分割比较严重,中书省与枢密院统称两府,分管行政与军事。门下、尚书两省不再预闻政府最高政令。宋代最高决策权在皇帝,而不在宰相,皇帝不仅有同意权,而且有参加意见之权。并且宋代谏官由皇帝亲擢,而且独立于政府,并无长官,因

33、而成为监察以宰相为代表的政府的机构。这些事实都说明宋代专制主义在提升,相权在衰落。材料二 废除宰相严重违背了自秦以来这种官僚帝制的客观规律。官僚帝制的关键环节在于官僚体系与皇权之间的平衡,以及官僚体制的有效性。宰相制是维系这种平衡和有效性的核心环节。毕竟宰相是政府的领袖,全国政令皆由他处理。废相打破了这种平衡,由宰相分担的事务悉数压在了皇帝身上。因此,废相后势必要寻求某种制度补偿性替代。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畸变的不良政治下很难产生良好的制度绩效。官僚帝制社会的内在逻辑被打破,制度的低效率越来越明显。明清时期,中华帝国逐渐走向衰落。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晓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停滞社会的必然结局(

34、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皇权和相权在“唐代达到了融合”和宋代“这种融合被打破”的理解。(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官僚帝制的客观规律”被打破后的制度性补偿。(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皇权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并存的制度结构。【答案】(1)简述: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度既能够保证政府对全国政务的处理,又抑制了相权的过分膨胀,在皇权与相权之间找到了恰当的平衡。宋代相权被严重分割,皇权不断扩大;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并直接任命谏官,独立于政府;宋代专制主义在提升,相权在衰落,因此二者已经失去平衡。(2)补偿:明朝建立内阁制度。(3)评价:当皇权与相权的关系融治时,其积极作用

35、非常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但随着皇权的加强尤其是明朝以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制度效率越来越低,使中国走向衰落,落后于世界潮流【解析】【详解】(1)理解:结合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及宋朝的二府三司制的运行过程及特征进行分析即可,突出二者的融合和打破即可。(2)指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制度弥补了宰相制度出现的不足。(3)评价:根据材料“官僚帝制的关键环节在于官僚体系与皇权之间的平衡,以及官僚体制的有效性”、“官僚帝制社会的内在逻辑被打破,制度的低效率越来越明显。明清时期,中华帝国逐渐走向衰落”可归纳出评价是当皇权与相权的关系融洽时,其积极作用非常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但随着皇权的加强尤其是明朝以后,

36、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制度效率越来越低,使中国走向衰落,落后于世界潮流。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北宋防洪记载较多,除黄河下游大量修防外,海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出现了堤防。把堤防按险要程度分为两类六等,冬春备料修缮,调丁夫常达10万以上。宋代对黄河水文特征已有较多认识,将季节性涨水分为10期,根据经验可以预估汛水的到来。王安石提出新开浚手段,曾对黄、汴等河试行机械疏浚。有“铁龙爪扬泥车法”及“波川耙”等。北宋防洪议论很多,提出两河不能并行、迁城色以避之、东西还徒不要以人力干涉。只能“因其所向宽立堤防,约担水势,使不致大段漫流”等,牵涉到当权的政治斗争。北宋河防技术已有相当水平。宣和二年

37、(公元1120年)曾编河防书292卷,已失传。摘编自毛振培、谭徐明中国古代防洪工程技术史等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一直把防洪当作安民兴邦的大事。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防汛组织机构。编制了各大江河流城综合规划、防洪规划和必要的补充修订规划。加固新建堤防海塘27余万千米,大中小型水库85万余座,大中型水闸3500多座,重点整治了河道,开辟行蓄洪区98处,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9万平方公里。建立报汛站8600多个,水文自动测报系统200多处。应用计算机、气象卫星等高科技手段预报洪水。制定和颁布了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和防汛条例等法规。胜利地抗御了长江1954年,松花江1957年,黄河1958年

38、、海河1963年、淮河1991年、珠江1994年、长江1998年松花江1998年等20多次大洪水,累计减少经济损失1.5万亿元以上。摘编自程晓陶新中国防洪体系建设70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河防治理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宋代相比,新中国洪水防治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意义。【答案】(1)特点:治理范围扩大;实施分类治理;利用水文特征预警;创新开浚手段;掺杂政治斗争;注意经验总结。(2)不同之处:国家主导,重视顶层设计;综合治理,多管齐下;防汛体系完善;注重防治法律建设;防治成效显著。意义: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39、力现代化。【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除黄河下游大量修防外,海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出现了堤防”可归纳出治理范围扩大;根据材料“把堤防按险要程度分为两类六等”可归纳出治理分类;根据材料“宋代对黄河水文特征已有较多认识,将季节性涨水分为10期”可归纳出利用水文特征预警;根据材料“王安石提出新开浚手段,曾对黄、汴等河试行机械疏浚”可归纳出创新开浚手段;根据材料“牵涉到当权的政治斗争”可归纳出掺杂政治斗争;根据材料“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曾编河防书292卷”可归纳出注重经验总结。(2)不同:根据材料“政府一直把防洪当作安民兴邦的大事”可归纳出政府主导;根据材料“编制了各大江河流城综合规划、

40、防洪规划和必要的补充修订规划”可归纳出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根据材料“加固新建堤防海塘27余万千米,大中小型水库85万余座,大中型水闸3500多座,重点整治了河道,开辟行蓄洪区98处”可归纳出防汛体系完善;根据材料“制定和颁布了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和防汛条例等法规”可归纳出注重防治法律建设;根据材料“累计减少经济损失1.5万亿元以上”可归纳出防治成效显著。意义: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其意义主要体现为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3. 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正式废除,科举制整整绵延存在了13

41、00周年,在国内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图1、图2、图3、图4是中国古代四个历史时期(唐代、两宋、元代、明清)的科举状元籍贯统计部分摘录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据网易网络资料整理分别提取图1、图2、图3、图4的科举状元籍贯分布等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答案】图1:科举录取人数最少,南方录取人数少但又占有一定比例。这与元代统治时间较短,科举一度停考,歧视“南人”,但经济重心和教育重心早已南移的状况吻合。故图1为元代。图2:录取总人数不多,且主要集中在北方省份。这与唐代科举制初创,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均在北方状况吻合。故图2为唐朝。图3:录取人数最多,且主要集中在南方。这与明

42、清科举制达致鼎盛,经济重心南移的进一步发展,南方文化进一步繁盛的状况吻合。故图3为明清。图4:录取总人数显著增加,在分布上:北方省份河南录取人数高居榜首,南方录取人数明显增加,尤其是浙江高居南方各省榜首。这与两宋重视文官,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北宋时经济重心尚未完成南移,河南开封又是北宋都城和政治中心;南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都城迁至杭州城等状态吻合。故图4为两宋时期【解析】【详解】本题作答需要结合材料中状元分布地区的信息及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过程进行分析即可,如根据图1可知,科举录取人数最少,南方录取人数少但又占有一定比例。这主和元朝科举制停考及经济重心和教育重心早已南移的状况吻合;根据图2

43、可知,录取总人数不多,且主要集中在北方省份。这主和唐代科举制初创,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均在北方的状况吻合;如根据图3可知,录取人数最多,且主要集中在南方。这与明清科举制达致鼎盛,经济重心南移的进一步发展,南方文化进一步繁盛的状况吻合;根据图4可知,录取总人数显著增加,在分布上:北方省份河南录取人数高居榜首,南方录取人数明显增加,尤其是浙江高居南方各省榜首。这和当时宋朝时期的文官政治、科举制完善、经济重心南移有关。3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早在领土制的周代,官营手工业就已存在。其时,主要生产封建贵族奢侈品和军用品。而到了西汉,官营手工业出现了重要变化,生产活动不再限于非营利性的自用品及

44、军需品,逐渐扩展到了营利性的重要产品,如制盐、冶铁等。以法律形式规定国家对盐、铁等重要商品实行专卖以期获得稳定财政收入。材料二 在唐朝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供皇室朝廷使用凡属皇室宫廷所需要的手工业产品及其生产、经营,都有专门的官吏掌管,“少府监”和“将作监”是管理各工官的长官。唐代官府手工业作坊的工人都必须是具有匠籍的番匠。皇帝和大贵族需要的工艺品和为满足海外出口贸易需要的产品,都由两监组织供给。两监是手工业的精华所在,足以代表当时手工业技巧的最高水平。请回答:(1)据材料一,西汉时期官营手工业与周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时期官营手工业的特点。【答案】(1)由非营利性产品扩大到

45、营利性产品;以法律保障对盐、铁等重要产品的专卖;由满足消费发展到扩大财政收入。(2)产品主要供宫廷使用和对外贸易;设置专门机构、官员进行管理;实行匠籍制度;技术水平高超【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生产活动不再限于非营利性的自用品及军需品,逐渐扩展到了营利性的重要产品”来看,西汉时期官营手工业由非营利性产品扩大到营利性产品;依据材料“以法律形式规定国家对盐、铁等重要商品实行专卖以期获得稳定财政收入”来看,西汉时期以法律形式保障国家对重要商品的专卖,而且此时其主要目的由以前的满足消费发展到扩大财政收入。(2)依据材料“皇帝和大贵族需要的工艺品和为满足海外出口贸易需要的产品”来看,产品主要供宫廷使用和对外贸易;依据材料“都有专门的官吏掌管,少府监和将作监是管理各工官的长官”来看,唐朝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官员进行管理;依据材料“唐代官府手工业作坊的工人都必须是具有匠籍的番匠”来看,当时实行了匠籍制度;依据材料“代表当时手工业技巧的最高水平”来看,官营手工业技艺水平高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