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5 ,大小:142.50KB ,
资源ID:866004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6600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1、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时间:120分钟 分值:130分,含卷面分10分)一、基础知识考查(每小题2分,共12分)1. 下列各组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2分)( )A. 敕造(ch)惫懒(bi) 讪讪(shn) 扪参历井(shn)B. 錾银(zn)两靥(yn) 桌帏(wi) 拗他不过(ni)C. 蹙缩(c) 歆享(xn) 榫头(sn) 鸡豚狗彘(zh)D. 庠序(xing)洿池(ku)贾人(g) 络绎不绝(y)2. 下列词句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 )A. 俨然 迷惘 炮烙 飞湍瀑流争喧豗 B. 放诞 骐骥 巉岩 巫山巫峡气萧森C. 驯熟

2、 伶俐 踌躇 间关莺语花底滑 D. 潦倒 杜撰 寒喧 空闻虎旅传霄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小题。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 ),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使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

3、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B. 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

4、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C. 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D. 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4.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 B. 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C. 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D. 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方兴未艾 趋之若鹜 从容不迫 沧海桑田 B. 如火如荼 纷至沓来 踌躇满志 饱经风雨C. 轰轰烈

5、烈 接踵而至 胸有成竹 饱经沧桑 D. 方兴未艾 心驰神往 信心百倍 饱经沧桑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年。B. 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五经,即为诗书乐易春秋的统称。C. 庠序:古代地方办的学校。商(殷)代叫庠,周代叫序。本文指的是学校教育。D.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的诗篇,而且语言通俗明白,相传老妪都能听懂。二、现代文阅读(14分)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有3小题,共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后园萧红祖父的眼

6、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和孩子的笑似的。祖父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嘴上则不住地抽着旱烟管,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看天空飞个家雀。”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帽给取下来了,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头。他说:“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啦。”孩子们都知道了祖父的这一手了,并不以为奇,就抱住他的大腿,向他要帽子,摸着他的袖管,撕着他的衣襟,一直到找出帽子来为止。祖父常常这样做,也总是把帽放在同一的地方,总是放在袖口和衣襟下。那些搜索他的孩子没有一次不是在他衣襟下把帽子拿出来的,好像他和孩子们约定了似的:“我就放在这块,你来找吧!

7、”祖父不怎样会理财,一切家务都由祖母管理。祖父只是自由自在地一天闲着;我想,幸好我长大了,我三岁了,不然祖父该多寂寞。我会走了,我会跑了。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一天到晚,门里门外,寸步不离,而祖父多半是在后园里,于是我也在后园里。我小的时候,没有什么同伴,我是我母亲的第一个孩子。我记事很早,在我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我的祖母用针刺过我的手指,所以我很不喜欢她。我家的窗子,都是四边糊纸,当中嵌着玻璃。祖母是有洁癖的,以她屋的窗纸最白净。别人抱着把我一放在祖母的炕边上,我不假思索地就要往炕里边跑,跑到窗子那里,就伸出手去,手指一触到窗上,那纸窗像小鼓似的,嘭嘭地就破了。

8、祖母若来追我的时候,我就越得意了,笑得拍着手,跳着脚的。有一天祖母看我来了,她拿了一个大针就到窗子外边去等我去了。我刚一伸出手去,手指就痛得厉害。我就叫起来了。那就是祖母用针刺了我。祖父一天到晚是闲着的,祖母什么工作也不分配给他。只有一件事,就是祖母的地榇注上的摆设,有一套锡器,却总是祖父擦的。每当祖父一擦的时候,我就不高兴,一方面是不能领着我到后园里去玩了,另一方面祖父因此常常挨骂,祖母骂他懒,骂他擦得不干净。祖母一骂祖父,我就拉着祖父的手往外边走,一边说:“我们后园里去吧。”我拉着祖父就到后园里去了,一到了后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决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的世界,而是宽广的,人和天地在一起

9、,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而土地上所长的又是那么繁华,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觉得眼前鲜绿的一片。一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地奔了出去,好像我是看准了什么而奔去了似的,好像有什么在那儿等着我似的。其实我是什么目的也没有。只觉得这园子里边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活的,好像我的腿也非跳不可了。等到自己实在跑不动了,才坐下来休息,那休息也是很快的,也不过随便在秧子上摘下一个黄瓜来,吃了也就好了。休息好了又是跑。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

10、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在摘那花的时候,有两种恐惧,一种是怕蜂子的钩刺人,另一种是怕玫瑰的刺刺手。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安然地不晓得。我跑得很远地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

11、还没有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儿一想起来,又笑了。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着说:“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一提起,祖父的笑就来了。于是我也在炕上打起滚来。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选自

12、呼兰河传,有删改)注榇(chn):棺材。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呼兰河传是一篇自叙传小说。萧红运用叙事兼描写的表达方式,多层面地展现了“我”的童年生活,故事情节散淡,戏剧冲突性不大。B祖父很喜欢和小孩子开玩笑,比如那个摘帽、藏帽的游戏,他老是把帽子藏在同一个地方,小孩子都玩厌烦了,他仍然乐此不疲。C这篇小说的叙事表层采用的是儿童视角,但其深层,却是萧红的成人视角。这一成人视角会在作品中情不自禁地发表议论,流露真情实感。D小说的主要环境是“后园”,它既是“我”童年玩乐的场所,也是自由、安全和开阔的心灵家园的象征,是“我”早年记忆中不可割舍的部分。8文

13、本截取了哪几个与祖父相关的场景?分别表现了祖父怎样的形象?(6分)_9文中两处画线句中都有“寂寞”一词,导致“寂寞”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分别做出简要分析。(6分)_三、古代诗文阅读(4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有9小题,共26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8题。A.课内文言文阅读: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

14、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0. 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2分)(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1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吾尝跂而望矣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B.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C.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君子生非异也

15、12. 下列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声非加疾也(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 B. 而绝江河(绝:到达)C. 而闻者彰(彰:清楚) D. 用心躁也(躁:浮躁,不专一)1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全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2分)( )金就砺则利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鸡豚狗彘之畜 是社稷之臣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封之以膏腴之地A. B. C. D. 14. 翻译下列句子。(4分)(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课外文言文阅读:张士逊,字顺之。淳化中举进士,为射洪令。转运使檄移

16、士逊治郪,民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安抚使至梓州,问属吏能否,知州张雍曰:“射洪令,笫一也。”改襄阳令,为秘书省著作佐郎、知邵武县,以宽厚得民。前治射洪,以旱,祷雨白崖山陆使君祠,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至是,邵武旱,祷欧阳太守庙,庙去城过一舍,士逊彻盖,雨沾足始归。迁侍御史,徙河北。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者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曹汭狱事起,宦者罗崇勋、江德明方用事,因谮利用。帝疑之,问执政,众顾望未有对者,士逊徐曰:“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太后怒,将罢士逊。明道初,复入相,明年,进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

17、国史。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宝元初,士逊与辅臣奏事,帝从容曰:“朕昨放宫人,不独闵幽闭,亦省浮费也。近复有献孪女者,朕却而弗受。”士逊曰:“此盛德事也。”帝曰:“君子小人各有党乎?”士逊曰:“有之,第公私不同尔。”士逊累上章请老,乃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尝请买城南官园,帝以赐士逊,就第凡十年,卒,年八十六。(节选自宋史张士逊传,有删节)注利用,指曹利用,曹汭是其侄子。1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B. 是岁早蝗/士逊请

18、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土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C. 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D. 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1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进士”指古代科举社会通过进士科考试被录取的人。其最早的意思是指进受爵禄之士。B. “一舍”是古代路程长度单位,三十里为一舍。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主动退让,不争高下。C. “迁”指古代官员的升职,如“左迁”。与职位调动有关的词还有“擢”“拔”“拜”“除”等。D. “致

19、仕”之意是“还禄位于君”,是古代官员退休的委婉说法。17.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张士逊为政有方,颇有官声。射洪令任上,不仅深得民心,同时也深得知州张雍好评。听说他要转任郪县,射洪百姓拦道遮马不让走,足见他深受百姓爱戴。B. 张士逊心不藏私,正直敢言。曹利用受到其侄子曹汭的牵连而被宦官诬陷时,面对皇帝问询,在其他执政大臣都不敢说话的情况下,他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C. 张士逊处事知变,公私兼顾。黄河侵蚀棣州时,他接受朝廷诏令把州府迁往阳信,并果断地将多余粮食无偿发放给贫苦百姓,政府和百姓都从中得到了方便。D. 张士逊率直善言,应对有方。他从公心出发,盛赞仁

20、宗发还宫女之举为“盛德事”,坦然回答仁宗说君子也有结党现象,指出君子结党是为公。18. 把原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及课本中学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2)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有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920题。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19.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首联写诗人隐居山中,在苍茫的暮色中关闭柴门,远望余晖。B. “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

21、世态炎凉。C. 颈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体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喜爱。D. 尾联写渡头炊烟升起,人们采菱而归,与颈联形成鲜明对比。20.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6分)(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有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的观点是相同的。(2)杜甫在登高中感叹自己白发日多、因病戒酒的名句是:“_,_。”(3)论语里仁中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的名句是:“_,_。”(4)蜀道难中“_ ,_”写瀑布飞泻 、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刻画了蜀道之难。(5)白居

22、易在琵琶形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琵琶女年轻时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_,_。”四、语言文字用(本题有2小题,共10分)22下面是一封表扬信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5分)因为修路,最近学校周围的路经常堵住。这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很多不利。街道办的负责人李伟知道后,赶紧组织人员,在附近各个道口,帮助交警指挥梳理交通。特向李伟同志提出表彰。_23下面是某学校团委组织的“情暖环卫天使”活动的构思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连标点不超过90个字。(5分)_五、 写作(50分,含卷面分1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

23、0字的议论文。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景博高中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时间:120分钟 分值:130分,含卷面分10分)一、基础知识考查(每小题2分,共12分)1. 下列各组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2分)( )A. 敕造(ch)惫懒(bi) 讪讪(shn) 扪参历井

24、(shn)B. 錾银(zn)两靥(yn) 桌帏(wi) 拗他不过(ni)C. 蹙缩(c) 歆享(xn) 榫头(sn) 鸡豚狗彘(zh)D. 庠序(xing)洿池(ku)贾人(g) 络绎不绝(y)【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A项,“讪讪(shn)”应为“shn”。讪讪,不好意思的样子,形容难为情的样子。B项,“两靥(yn)”应为“y”。靥,酒窝。 D项,“洿池(ku)”应为“w”。洿池,水塘。故选C。2. 下列词句中,有两个错

25、别字的一组是(2分)( )A. 俨然 迷惘 炮烙 飞湍瀑流争喧豗B. 放诞 骐骥 巉岩 巫山巫峡气萧森C. 驯熟 伶俐 踌躇 间关莺语花底滑D. 潦倒 杜撰 寒喧 空闻虎旅传霄柝【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字形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审清题干要求,看是选择全对的一项还是有错误的一项,答非所问,功亏一篑。D项,“寒喧”应为 “寒暄”;“空闻虎旅传霄柝”的“霄”应为“宵”。故选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小题。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

26、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 ),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使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

27、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B. 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C. 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D. 保持

28、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4.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 B. 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C. 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D. 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方兴未艾 趋之若鹜 从容不迫 沧海桑田B. 如火如荼 纷至沓来 踌躇满志 饱经风雨C. 轰轰烈烈 接踵而至 胸有成竹 饱经沧桑D. 方兴未艾 心驰神往 信心百倍 饱经沧桑3. B 4. B 5. B【3题详解】试题分析:辨析并修改病句

29、。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该题要注意搭配不当和成分赘余。A、D项,“保持文化”搭配不当;“一致”和“共识”重复赘余。【4题详解】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选句子填空,要通读语段,整体理解语段的内容,重点捕捉空格前后的内容,注意前后话题的中心

30、,表达的重点和角度,然后结合选项内容加以比较推敲。文中括号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乡土文化”,后面省略了主语,根据语意,省略的主语也应是“乡土文化”。排除C、D选项。A项的主语是“乡土文化”,从语言表达简洁的角度考虑,主语和前面分句一样,可承前省,因此选B项,B项陈述对象和前文也保持一致。【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选成语填空,要求学生答题前先将空格所在的前后语境读明白,然后结合成语的意思用法等进行判断。第一处说的是传统民俗活动,后面说这活动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轰轰烈烈,形容事业的兴旺。也形容声势浩大,气魄宏伟。适合语境。方兴未

31、艾,是指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或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不适合语境,因为乡土文化活动不是新生事物。如火如荼,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也适合语境。排除A、D两项。最后一空前面说“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饱经风雨指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适合语境。而饱经沧桑是形容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与语境不合。因此排除C项,选B项。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年。B. 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五经,即为诗书乐易春秋的统称。C. 庠序:古代地方办的学校。商(殷)代叫庠,周代叫

32、序。本文指的是学校教育。D.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的诗篇,而且语言通俗明白,相传老妪都能听懂。6.【答案】D【解析】【详解】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题中A项,四纪应为四十八年,B项,五经应为诗书礼易春秋;C项,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故选D。二、现代文阅读(14分)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有3小题,共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后园萧红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

33、祖父的笑,常常和孩子的笑似的。祖父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嘴上则不住地抽着旱烟管,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看天空飞个家雀。”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帽给取下来了,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头。他说:“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啦。”孩子们都知道了祖父的这一手了,并不以为奇,就抱住他的大腿,向他要帽子,摸着他的袖管,撕着他的衣襟,一直到找出帽子来为止。祖父常常这样做,也总是把帽放在同一的地方,总是放在袖口和衣襟下。那些搜索他的孩子没有一次不是在他衣襟下把帽子拿出来的,好像他和孩子们约定了似的:“我就放在这块,你来找吧!”祖父不怎样会

34、理财,一切家务都由祖母管理。祖父只是自由自在地一天闲着;我想,幸好我长大了,我三岁了,不然祖父该多寂寞。我会走了,我会跑了。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一天到晚,门里门外,寸步不离,而祖父多半是在后园里,于是我也在后园里。我小的时候,没有什么同伴,我是我母亲的第一个孩子。我记事很早,在我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我的祖母用针刺过我的手指,所以我很不喜欢她。我家的窗子,都是四边糊纸,当中嵌着玻璃。祖母是有洁癖的,以她屋的窗纸最白净。别人抱着把我一放在祖母的炕边上,我不假思索地就要往炕里边跑,跑到窗子那里,就伸出手去,手指一触到窗上,那纸窗像小鼓似的,嘭嘭地就破了。祖母若来追我的

35、时候,我就越得意了,笑得拍着手,跳着脚的。有一天祖母看我来了,她拿了一个大针就到窗子外边去等我去了。我刚一伸出手去,手指就痛得厉害。我就叫起来了。那就是祖母用针刺了我。祖父一天到晚是闲着的,祖母什么工作也不分配给他。只有一件事,就是祖母的地榇注上的摆设,有一套锡器,却总是祖父擦的。每当祖父一擦的时候,我就不高兴,一方面是不能领着我到后园里去玩了,另一方面祖父因此常常挨骂,祖母骂他懒,骂他擦得不干净。祖母一骂祖父,我就拉着祖父的手往外边走,一边说:“我们后园里去吧。”我拉着祖父就到后园里去了,一到了后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决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的世界,而是宽广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

36、,多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而土地上所长的又是那么繁华,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觉得眼前鲜绿的一片。一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地奔了出去,好像我是看准了什么而奔去了似的,好像有什么在那儿等着我似的。其实我是什么目的也没有。只觉得这园子里边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活的,好像我的腿也非跳不可了。等到自己实在跑不动了,才坐下来休息,那休息也是很快的,也不过随便在秧子上摘下一个黄瓜来,吃了也就好了。休息好了又是跑。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

37、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在摘那花的时候,有两种恐惧,一种是怕蜂子的钩刺人,另一种是怕玫瑰的刺刺手。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安然地不晓得。我跑得很远地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有等我回到

38、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儿一想起来,又笑了。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着说:“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一提起,祖父的笑就来了。于是我也在炕上打起滚来。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选自呼兰河传,有删

39、改)注榇(chn):棺材。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呼兰河传是一篇自叙传小说。萧红运用叙事兼描写的表达方式,多层面地展现了“我”的童年生活,故事情节散淡,戏剧冲突性不大。B祖父很喜欢和小孩子开玩笑,比如那个摘帽、藏帽的游戏,他老是把帽子藏在同一个地方,小孩子都玩厌烦了,他仍然乐此不疲。C这篇小说的叙事表层采用的是儿童视角,但其深层,却是萧红的成人视角。这一成人视角会在作品中情不自禁地发表议论,流露真情实感。D小说的主要环境是“后园”,它既是“我”童年玩乐的场所,也是自由、安全和开阔的心灵家园的象征,是“我”早年记忆中不可割舍的部分。7.解析:“小孩子

40、都玩厌烦了”在文中没有依据。答案:B8文本截取了哪几个与祖父相关的场景?分别表现了祖父怎样的形象?(6分)_8.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意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要认真阅读原文,对文章进行梳理,抓住关键词句概括场景。根据“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概括第一个场景,“祖父与孩子们藏帽逗乐”;根据“祖父因此常常挨骂,祖母骂他懒,骂他擦得不干净”概括第二个场景,“祖父常常挨祖母的骂”;根据“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概括第三个场景,“我与祖父戴花逗乐”。透过三个场景中祖父的表现挖掘他的性格特点:和蔼可亲,充满孩子气;骂不还口,脾气好;宠爱孩子,性情温和,内心温暖。答案:祖父与孩子们藏帽逗乐表现

41、祖父的和蔼可亲与孩子气;祖父常常挨祖母的骂表现祖父的好脾气;“我”与祖父戴花逗乐表现祖父对“我”的宠爱、性情的温和与内心的温暖。(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9文中两处画线句中都有“寂寞”一词,导致“寂寞”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分别做出简要分析。(6分)_9.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正确理解词语离不开具体语境。从第一个“寂寞”的前文来看,寂寞的主体是祖父,家里的家务由祖母管理,祖父无所事事。祖父爱和小孩子玩闹可见其赤子之心,童真之趣,但这些并不融于成人世界。从第二个“寂寞”的前文来看,寂寞的主体是“我”,根据后文来看“我”寂寞的原因是“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

42、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深入理解文意把握主题可知,温暖的生活、宽广的世界一旦不能接触,“我”的内心就会充满寂寞。答案:(1)第一处“寂寞”的主体是祖父,原因是:祖父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很闲;祖父性情与旁人不同,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内心温暖,充满爱,却无人理解。(2)第二处“寂寞”的主体是“我”,原因是:“我”作为一个孩子无处可去,无处可玩,难免感到无趣无聊;对宽广世界、温暖鲜活生活的眷恋,一旦不能有便觉寂寞。现在这三者无法融为一体,造成了“我”内心的寂寞。三、古代诗文阅读(4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有9小题,共26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8题。A.课内文言文阅读:吾尝终日而思矣,不

43、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0. 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2分)(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4、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1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吾尝跂而望矣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B.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C.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君子生非异也12. 下列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声非加疾也(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B. 而绝江河(绝:到达)C. 而闻者彰(彰:清楚)D. 用心躁也(躁:浮躁,不专一)1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全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2分)( )金就砺则利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鸡豚狗彘之畜 是社稷之臣今

45、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封之以膏腴之地A. B. C. D. 14. 翻译下列句子。(4分)(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答案】10. D 11. D 12. B 13. C 14. (1)我曾经整日地思考,不如片刻所学的。(2)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就能知识明了,而且行动没有过错。【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了解常见的此类活用现象,比如,名词做动词,名词做状语,形容词做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判断时先考虑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推断词性,进而分

46、析其活用类型。A项,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B项,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C项,水,名词作动词,游水; D项,没有活用。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A项,表修饰,用在“跂”的后面,表“望”的情态 / 转折连词,但。B项,兼词,于此 / 陈述语气词。C项,结构助词,取消短语独立性 /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D项,都是否定动词,不是。故选D。【12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

47、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B项,而绝江河,意思是“却能够横渡江河”,绝:横渡。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2)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 (3)词义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

48、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金,古义,金属或金属做的刀剑;今义,黄金。河内,古义,黄河以北;今义,越南的首都。畜,古今都有畜养的意思。 社稷,古今都指国家。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个地点。 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男子的配偶。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膏腴,古今都指肥沃。都是古今异义词。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

49、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终日,整天;须臾,片刻;(2)博学,广泛地学习;日,名词做状语,每天;参省,检查反省;乎,相当于“于”;知,通“智”。【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我以前整天地思考,却没有片刻学习的收

50、获大;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远方,却不如登上高处看的更为广阔。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加长,但是人们在远处也可以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增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更清楚。借助车马的人,脚步并不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舶楫桨的人,不一定逗善于游水,却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并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积土石变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水流汇积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诞生了;积累善行从而养成高尚的品德,精神就可以达到很高的境界,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因此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实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聚成江河大海。千里马一跨越,也不足十步之远;劣马拉车走十天

51、,也可以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的走。雕刻一件物品但最后放弃了,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若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啊。蟹有六条腿与两个蟹钳,但是若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就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B.课外文言文阅读:张士逊,字顺之。淳化中举进士,为射洪令。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郪,民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安抚使至梓州,问属吏能否,知州张雍曰:“射洪令,笫一也。”改襄阳令,为秘书省著作佐郎、知邵武县,以宽厚得民。前治射洪,以旱,祷雨白崖山陆使君祠,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至是,邵武旱,祷欧阳

52、太守庙,庙去城过一舍,士逊彻盖,雨沾足始归。迁侍御史,徙河北。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者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曹汭狱事起,宦者罗崇勋、江德明方用事,因谮利用。帝疑之,问执政,众顾望未有对者,士逊徐曰:“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太后怒,将罢士逊。明道初,复入相,明年,进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宝元初,士逊与辅臣奏事,帝从容曰:“朕昨放宫人,不独闵幽闭,亦省浮费也。近复有献孪女者,朕却而弗受。”士逊曰:“此盛德事也。”帝曰:“君子小人各有党乎?”

53、士逊曰:“有之,第公私不同尔。”士逊累上章请老,乃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尝请买城南官园,帝以赐士逊,就第凡十年,卒,年八十六。(节选自宋史张士逊传,有删节)注利用,指曹利用,曹汭是其侄子。1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B. 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土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C. 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D. 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

54、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1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进士”指古代科举社会通过进士科考试被录取的人。其最早的意思是指进受爵禄之士。B. “一舍”是古代路程长度单位,三十里为一舍。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主动退让,不争高下。C. “迁”指古代官员的升职,如“左迁”。与职位调动有关的词还有“擢”“拔”“拜”“除”等。D. “致仕”之意是“还禄位于君”,是古代官员退休的委婉说法。17.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张士逊为政有方,颇有官声。射洪令任上,不仅深得民心,同时也深得知州张雍好评。听说他要转任郪县,射洪百姓拦道遮马不

55、让走,足见他深受百姓爱戴。B. 张士逊心不藏私,正直敢言。曹利用受到其侄子曹汭的牵连而被宦官诬陷时,面对皇帝问询,在其他执政大臣都不敢说话的情况下,他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C. 张士逊处事知变,公私兼顾。黄河侵蚀棣州时,他接受朝廷诏令把州府迁往阳信,并果断地将多余粮食无偿发放给贫苦百姓,政府和百姓都从中得到了方便。D. 张士逊率直善言,应对有方。他从公心出发,盛赞仁宗发还宫女之举为“盛德事”,坦然回答仁宗说君子也有结党现象,指出君子结党是为公。18. 把原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及课本中学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2)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答

56、案】15. B 16. C 17. C 18. (1)不久下起了大雨,张士逊站立在院子里,等到雨水(下得)充足了才离开。(2)这只是不成才的侄子做的事,曹利用是朝廷大臣,应该不了解具体情况。【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士逊”为“请”主语,“不许”的主语应该是“朝廷”,所以“不许”

57、前面需要断开,排除A项、C项。“自损”的宾语为“尊号”,“士逊”为后面句子的主语,“尊号”后面应该断开,排除D项。句意:这一年发生旱灾蝗灾,张士逊请求仿照汉朝的先例下文件免除赋税,(朝廷)没有答应。等到皇帝减去自己的尊号,张士逊又请降自己一级官位,来回应上天的灾变,皇帝安慰勉励他。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迁指古代官员的升职,如左迁”错误。迁:改官。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

58、二是升迁,三是降职。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如“迁受”“迁除”“迁进”表示升迁;“迁调”“迁官”“转迁”说明调职;“迁谪”“迁削”“左迁”常指降职。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项,“无偿发放”错误。结合“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分析,张士逊看到靠近黄河的几个州的百姓正面临粮食匮乏的问题,立即统计多余的粮食借贷给贫穷的百姓,约定第二年(还贷时)运送到阳信州,(这样)

59、公家和百姓都得了方便。应该是“借贷给贫穷的百姓的”。故选C。【1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寻”,不久;“廷”,通“庭”,庭院;“乃”,连词,才。(2)“不肖”,称不孝之子为不肖,也指不才,不正派等;“利用大臣”(判断句);“状”,具体情况。(3)“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教”,教化;“申”,反复陈述;“孝”,尊敬父母;“悌”,敬爱兄长;“义”,道理;“颁白”,

60、头发花白;“颁”,同“斑”;“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4)“视事”,为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指政事言;“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征拜”,征召授官。(5)“杖”,名词作动词,拿着,拄着;“尽”,全、都。(6)“守”,守卫,镇守;“信”,忠心的意思;“陈”,原为“陈列”,这里是“拿着”的意思;“何”,通“呵”,呵喝。“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宾语前置句)。【点睛】参考译文: 张士逊,字顺之。淳化中考中进士,担任射洪县县令。转运使发出公文晓谕土逊前去治理都县,百姓得知后拦住马头,(张士逊因此)没能离开,于是(

61、转运使)听从(民意),(又让张士逊)回去治理射洪县。安抚使到梓州(巡视),问下属官吏有没有才能,知州张雍回答说:“射洪县令,才能第一。”(于是)改任(张士逊)襄阳县令,(先后)担任过秘书省著作佐郎、邵武县知县等职,因为对待百姓宽厚仁爱而深得民心。以前管理射洪县时,因为旱情,到白崖山陆使君祠祈祷下雨,不久下起了大雨,张士逊站立在院子里,等到雨水下充足了才离开。到了这里,邵武县大旱,他到欧阳太守庙去祈祷下雨,太守庙距离邵武县城超过三十里,张土逊撒去伞盖,雨水浸湿了双足才肯回去。(张士逊)升任侍御史,调到黄河以北任职。黄河侵蚀棣州,(朝廷)下诏迁州府到阳信,议事的人担心粮食过多,不可能转运。张士逊看

62、到靠近黄河的几个州的百姓正面临粮食匮乏的问题,立即统计多余的粮食借贷给贫穷的百姓,约定第二年(还贷时)运送到阳信州,(这样)公家和百姓都得了方便。曹汭的案件发生了,宦官罗崇勋、江德明正掌权,于是进谗言中伤曹利用。(仁宗)皇帝对这件事感到疑惑,询问执政大臣,大家都回头相望没有回答。张士逊慢慢地说:“这只是不成才的侄子做的事情,曹利用是朝廷大臣,应该不了解具体情况。”太后大怒,打算要罢免张士逊。 明道初年,张士逊又入朝为相。第二年,晋升为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这一年发生旱灾蝗灾,张士逊请求仿照汉朝的先例下文件免除赋税,(朝廷)没有答应。等到皇帝减去自己的尊号,张士逊又请降自己一级官位,

63、来回应上天的灾变,皇帝安慰勉励他。宝元初年,张士逊与辅臣们向皇帝禀奏朝事,皇帝随口说:“我前段时间放还了(部分)宫女,不只是怜悯他们被幽禁,也是为了省下一些不必要的开支。近来又有人献宫女,我推却了,没有接受。”张土逊说:“这是品德高尚的事啊。”皇帝说:“君子和小人都各有自己的朋党(团体)吗?”张士逊说:“都有,只不过有为公还是为私的不同罢了。张士逊多次写奏章请求退休,于是(朝廷)授予他太傅的尊称,封他为邓国公,张士逊在这个职位上退休回家。他曾经请求买城南的官园,皇帝把他赐给了张士逊。他住进这座宅第总共十年,后来去世,享年八十六岁。(四)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有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

64、成1920题。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19.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首联写诗人隐居山中,在苍茫的暮色中关闭柴门,远望余晖。B. “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世态炎凉。C. 颈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体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喜爱。D. 尾联写渡头炊烟升起,人们采菱而归,与颈联形成鲜明对比。20.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2分)【答案】19. B 20. 该诗后四句情景交融(关系)。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

65、菱而归的清新之景(景),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情)。【解析】【19题详解】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B项,“两者对照写出世态炎凉”错误,这联的目的是写山居环境的幽静。故选B。【20题详解】此题考核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要求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后四句,答题时先对诗句的景物进行描述,然后分析情感,再辨析情景关系,描述是注意抓住

66、绿竹、新粉、红莲、故衣、烟火、采菱等意象,然后概括“清新”的特征,最后明确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最后分析情景关系:情景交融。【点睛】诗歌的情景关系主要有“乐景哀情”“乐景乐情”“哀景哀情”“哀景乐情”,较常见的是“乐景哀情”“哀景哀情”,答题时首先描述景物,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最后分析情感。在说明情景之间的关系特征,主要有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五)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有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的观点是相同的。(2)杜甫在登高中

67、感叹自己白发日多、因病戒酒的名句是:“_,_。”(3)论语里仁中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的名句是:“_,_。”(4)蜀道难中“_ ,_”写瀑布飞泻 、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刻画了蜀道之难。(5)白居易在琵琶形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琵琶女年轻时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_,_。”【答案】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故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3) 朝闻道,夕死可矣。 (4)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5)曲罢曾教善才服 妆成每被秋娘妒四、语言文字用(本题有2小题,共10分)22下面是一封表扬信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68、。(5分)因为修路,最近学校周围的路经常堵住。这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很多不利。街道办的负责人李伟知道后,赶紧组织人员,在附近各个道口,帮助交警指挥梳理交通。特向李伟同志提出表彰。_22.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运用的能力。“堵住”一词应为被动式,改为“堵车”就避免了主动和被动混杂不清的毛病。“不利”是“没有好处”的意思,用在此处不当,应改为“不便”,“不便”是“不方便”的意思。“赶紧”为口语,改为“迅速”更合适。“梳理交通”搭配不当,应为“疏导交通”。“表彰”一词大词小用,应改为“表扬”。答案:“堵住”改为“堵车”;“不利”改为“不便”;“赶紧”改为“迅速”;“梳理”改为“疏导”;“表彰”改为“

69、表扬”。23下面是某学校团委组织的“情暖环卫天使”活动的构思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连标点不超过90个字。(5分)_23.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首先认真梳理题干要求和图表信息,正确理解图表含意,然后运用流畅、准确的语言进行合理说明。“服务性社团”和“文艺性社团”从名字看就能理解这是两个团体组织,此次活动由他们参加。“角色互换”是活动内容之一,结合题干要求,可理解为,服务性社团成员和环卫工人角色互换,然后召开座谈会,谈心得。“跟踪摄影、照相”是文艺性社团的任务,完成之后,组织主题展示活动。答案:本次活动由团委组织,要求“服务性社团”和“文艺性社团”参

70、加。服务性社团在与环卫工人进行角色互换后,召开心得座谈会;文艺性社团负责在活动期间跟踪摄影、照相,然后组织主题展示活动。六、 写作(50分,含卷面分1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立意参考】审题立意时,要注重对材料中提升语文素养的三

71、条途径的比较:可以从任何一条途径说起,讨论这条途径与其他两条途径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把两条途径或三条途径结合起来,讨论提升语文素养的各种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具体的立意有:提升语文素养要注重课堂的有效学习(或提升语文素养要注重课外大量阅读或提升语文素养要注重社会生活实践);提升语文素养要注重课堂有效学习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或注重课堂有效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或注重课外大量阅读和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提升语文素养,三条途径缺一不可。【作文示例】知行合一,提升语文素养从学科的角度说“语文素养”,就是我们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72、”,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增加我们的学识,需要注重课堂的有效学习和课外大量的阅读;提升我们的能力、技艺,需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培养我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则需要以上三条途径的共同作用。因此,我认为,提升语文素养,课堂的有效学习、课外的大量阅读和社会生活实践三条途径缺一不可。这三条途径并用,才能促使我们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提升语文素养。提升语文素养就像攀登一座山峰。如果是个小山包,我们可以只凭借一双脚,随便地走,很快就能够登顶。但语文素养不是一个小山包,而是像珠穆朗玛峰一样的高山,攀登这样的山峰,只凭借两只脚,恐怕就不行了。这就需要我们付出所有的精力、树立百倍的信心、调动所有的资源去

73、奋力拼搏,最终才有可能登顶。任何知识、技能的获得都有两条途径:一是从旁人的直接指导或者书写的经验中获得,一是从自己的实践中获得。语文课堂的学习和课外阅读是间接方式,是知;而社会生活实践则是直接方式,是行。语文课堂的有效学习,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教材中文章表述的内容、体现的情感、写作手法等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这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基础。试想一下,语文课堂上,老师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我们心驰神往、会心一笑,就这样在一节节、一年年的语文课上,我们快乐地徜徉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课外的大量阅读,让我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天文地理、文艺历史、哲学法律等,一本本翻开的书,就像一道道登高的阶梯;每阅读一本书,我们就好像踏上了更高的一层阶梯,似乎离洁白的云朵、明澈的天空更近一步。社会生活实践是知识付诸行动的必由之路。礼记中庸说“无征不信”,意思是说没有经过验证的说法不能使人信服,这就说明了社会生活实践之于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性;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更是强调实践在学习知识方面的重要性;陆游也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更是叮嘱我们学习必须亲自实践,唯有如此才能显出真知灼见。所以,我要说:提升语文素养,必须注重课堂的有效学习、课外的大量阅读和社会生活实践;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做到知行合一,成为语文素养更高的人。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