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课 百日维新 新情境激趣引航对于变法的核心人物光绪皇帝的评价,长期以来史学界意见不一。“爱国开明皇帝说”和“维新皇帝说”,是内涵一致的不同表述,是近年来的新说法,得到了史学界的赞同。史学家李时岳先生说:“从百日维新中他已经做到的和正在做的、想要做的来看,确实是力图做一个资产阶级的维新皇帝。”“严峻的形势迫使载湉抉择,他选择了改革的道路。这个选择是明智的,因为他投靠了具有前途和希望的新兴的资产阶级势力。”光绪帝在选择改革道路前面临怎样的严峻形势?如何理解“从百日维新中他已经做到的和正在做的、想要做的来看,确实是力图做一个资产阶级的维新皇帝”?提示:列强在华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
2、临被瓜分的危险。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变法上谕,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学习目标1课程标准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2学习要点(1)民族危机加深与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的史实。(2)百日维新的基本内容。3探究问题(1)探究康有为变法主张的发展历程。(2)探究认识“百日维新”的特点。新知预习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1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德国强占胶州湾。(2)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3)法国强租广州湾。(4)英国租借“新界”和“威海卫”。2表现: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阶段(1)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五书,产生重大影响。(2)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六书,主张
3、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3)康有为进呈日本变政考和俄彼得变政记等书籍。(4)1898 年春,康有为发起组织了保国会,保浙会等也成立,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5)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预习交流 1惟泰西国数极多,情势各异,文字政俗,与我迥殊,虽欲采法之,译书既难,事势不合,且其富强精巧,皆逾我百倍,骤欲致之,下手实难。惟日本文字政俗皆与我同,取泰西五百年之新法,以三十年追摹之,始则亦步亦趋,继则出新振奇,一切新法,维妙维肖康有为日本变政考(1)材料中康有为提出了怎样的观点?(2)他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什么?提示:(1)以日本为榜样,实行改革。(2)西方国家的文
4、化传统及文明程度与中国有异,不能轻易模仿;日本文化传统与我国相仿且改革已经取得了成效。二、百日维新1开始: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2内容(1)政治方面力行新政。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各省督抚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等。(2)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裁撤驿站。(3)文化教育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各地成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等。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
5、外国书刊。(4)军事方面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器。按新法练兵。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3局限:未实行“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措施。4意义(1)经济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政治上: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治,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3)文化上:有利于传播先进科学文化。预习交流 2戊戌变法实施仅几月间,就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效果,激荡神州、振奋人心,出现了“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阅览奏章,犹不能尽。”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材料说明什么问题?(2)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提示:(1)官绅士民参政积极
6、性高,纷纷上书言事。(2)“人人举国鼓舞欢蹈”不符合事实,因为维新运动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判断正误1列强对中国的瓜分促使朝野上下决心改革,拯救民族危亡。()提示:列强对中国的瓜分,震惊了部分进步人士,决心改革,救民族危亡。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并非主张改革维新。2由于康有为的执着和努力,康有为成了百日维新的实际领导者。()提示: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充当了光绪帝的顾问,是维新变法运动的策划者。他没有实权,并非“百日维新”的领导者。3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表明了变法决心,标志着变法的开始。()提示:定国是诏的颁布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开始。4变法法令表明光绪帝希望在中
7、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提示:光绪帝支持变法的目的在于巩固清朝统治,希望自己有所作为而不当“亡国之君”,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光绪帝的变法法令不是在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路线。新课堂互动探究主题一变法形势的不断发展材料一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自台事(割让台湾)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己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二 1898 年 1 月 29 日,康有为
8、上了应诏统筹全局折(第六书),请求光绪帝发起戊戌变法。他说要推行新政,就要走明治维新的道路。他请求光绪帝尽快做好三件事:第一,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第二,一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收,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则下情咸通第三,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皇上每日亲临请分析:1根据材料一分析康有为上书的主要背景。2材料二中康有为请求光绪帝尽快做好的三件事对变法运动的开展有何作用?3应诏统筹全局折在变法中具有怎样的地位?【答案】1.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内阶级矛盾不
9、断激化。2有利于依靠皇帝的权力来推行新政;有利于维新派和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推动中央政府行政机构的改革。3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重点聚焦明治维新与百日维新比较明治维新百日维新社会背景资本主义经济有较大发展,武装倒幕取得成功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顽固势力强大领导力量倒幕派实力强大,维新派掌握了明治政府的实权皇帝没有实权,资产阶级软弱妥协具体措施大刀阔斧,全面、行之有效未提建立君主立宪这个要害问题,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国际环境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主题二戊戌变法的特点及意义材料 在“百日维新”短短的 10
10、3 天内,光绪帝发布各种谕旨 100多条。光绪帝谕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将现在各局所中冗员一律裁撤净尽限一月办竣”。由于裁撤面较宽,在裁撤中又采取了一些强行封查的办法,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光绪帝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这些人多达 100 万,被突然中止生计后没能妥善安置,以致他们对新政怨声载道。9 月 5 日,康有为连上两折,提出剪发辫,改穿西装,改元迁都,许多人认为这是改朝换代之举,难以接受。请分析:1概括戊戌变法法令的除旧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指出戊戌变法有何弊端,说明了什么。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答案】1.
11、措施:精简机构、裁汰冗员;裁撤绿营;剪发辫。积极作用: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动摇了封建统治。2改革操之过急,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未能稳步进行。说明了维新派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3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也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重点聚焦百日维新的特点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
12、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7从过程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新思维随堂自测1由于新租借的土地并没有一个统一名称,所以便把这块土地称为“New Territories”(即“新领土”),中文名称“新界”,可指为“新的边界”之意。导致“新界”出现的主要国家是()A日本 B英国C俄国 D法国【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识记能力。在 19 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英国强迫清政府租借后来称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故选 B。【答案】
13、B2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这奏折针对的是()A太平军 B洋务派C维新派 D义和团【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及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明确材料的含义,认真分析材料中的信息:“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其患不可胜言”等,明确民主民权之说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主张,故选 C。【答案】C3近年来,许多史学家在研究戊戌变法时,认为康有为依靠光绪帝进行变法,反映出他具有高超的政治艺术。所谓“高超”应是指这种方式有利于()减少变法阻力弥补资产阶级力量的不足获得列强的支持取得顽固派的支持A BC D
14、【解析】康有为通过获得皇帝支持的方式进行变法,有利于减少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资产阶级力量的不足。此时的列强,在帝党、后党方面,态度并不明确。与此同时,变法会触及顽固派的既得利益,无论是谁去领导变法,都将遭到他们的反对。因此的叙述是不正确的。【答案】C4“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困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保吾家政权土地,保人民种类之自立,保圣教之不失。”材料描述的是()A强学会 B保国会C兴中会 D保川会【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从该会的宗旨“保国、保种、保教”,即保国家政权、领土不丧失,保民族种类能自立,保圣教不失来判断。该会应当是
15、维新派成立的保国会。故选B。【答案】B5(2015聊城高二检测)“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为实现上述思想,百日维新中维新派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改革科举制A B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分析理解的能力。材料主要体现了戊戌变法教育改革的相关信息,故与题干要求不符。都符合材料教育改革的思想。【答案】B6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最终并没有采纳维新派提出的“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这主要表明()A维新派不敢触动封建制度B光绪帝认为这一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光绪帝从根本上不属于资产阶
16、级的皇帝D变革阻力太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本质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根本上来说,光绪帝属于封建皇帝,迫于民族危机和权力现状而进行改革,并不是真心实意地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故选 C。【答案】C7康有为曾说:“设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体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这种观点主张()A议院的功能在于限制君权B议院独立于政府之外C议院是朝廷的咨议机构D议院由民选,君民共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说明议院仅仅是咨议机构,而最终的决策权仍归皇帝。故选 C。【答案】C8在戊戌变法的诏令中,致使“举国守旧迂廖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的内容是()改定律例,裁撤冗员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裁汰旧军A B C D【解析】材料中的“守旧迂廖之人”指的是封建顽固官僚,由于变法法令中改革旧制的部分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他们自会“阴谋与新政为敌”。因此,答案应该是涉及改革旧制的内容。不属于旧制,排除。【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