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1涵盖范围本单元包括必修教材第八章和第九章两部分内容。2考情分析综合分析近两年高考试题,本单元考查有如下特点:(1)考查内容种群基本特征;种群数量变化及实践应用;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瓶的制作;生态环境的保护。(2)考查形式选择题:、较多,或、中某个特定知识点。非选择题3复习指导(1)复习线索以种群的特征为主线,理解种群的概念、数量变化、种间及种内关系。以生态系统的概念为核心,综合复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特别关注“J”型和“S”型种群增长曲线的理解与应用。生态
2、系统的结构中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图解与能量流动的过程图解。小生态瓶的制作及生态环境方面的热点问题。(3)复习方法比较法并结合曲线复习“J”型和“S”型种群数量变化。图解法复习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食物链(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热点问题,并学会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分析。 第44课时生态因素一、生态学、生态因素概念及理解1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生态因素(1)概念: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2)分类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以及风、火、土壤的理化性质等。生物因素练一练对于
3、一只生活在田野的蝗虫来说,它的生态环境是指()A田野中的植物和蛇、蛙等动物B阳光、空气、水分、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因素CA与B的总和DA与B的总和再加上田野里的其他蝗虫答案D二、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1非生物因素(1)光(2)温度(3)水2生物因素(1)种内关系(2)种间关系分类内容实例种间互助共生大豆与根瘤菌、地衣等竞争羊与牛、大小草履虫种间斗争捕食狼与羊、羊与草寄生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提醒植物分布的决定因素:森林、水中植物垂直分布的决定因素为阳光;山上植物垂直分布、南北植被分布的决定因素为温度;沙漠、热带雨林地区、东西植被分布的决定因素主要为水分。大鱼吃小鱼体现生物间关系:若为同种则是种内斗
4、争;若为不同物种则是捕食关系。种内斗争、捕食对个体有害,但对物种的进化都是有利的,包括被捕食者。种间斗争最激烈的应为竞争关系。共生和寄生的判断依据是对双方有利还是对一方有利。三、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对生物体是共同起作用的,而不是单独孤立地起作用的,即各种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2主导作用各种生态因素所起的作用不是同等重要的,而是有关键因素的主导作用,如在干旱地区水的多少往往是影响陆生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在河流和湖泊中水中溶氧的多少往往是影响水生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而对冬季鹿群的生态因素来讲,食物则是冬季影响鹿群存活的关键因素。考点126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1光光对生物的影
5、响可包括光照强度、光质(波长)、光照时间三个方面,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光照强弱、光质、光周期对生物有着不同的影响(如下图)。2温度(1)温度能影响生物膜的通透性和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动、植物的生理。(2)温度影响植物的分布。随纬度、海拔的增加,温度逐渐降低,植物将从常绿阔叶林依次过渡到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苔原荒漠。(3)温度影响动物的形态。对同一种哺乳动物,生活在寒带地区的个体,体大而端部(四肢、尾、耳、鼻端)小,体表面积与体重的比值小,其生态意义是这样的体型有利于保温,尽可能减少热量散失,适应寒带冰天雪地的环境。而热带地区的个体则相反。(4)温度还能影响动物的习性
6、,如冬眠、夏眠、洄游等。3水分主要作用实例影响生物分布陆生生物分为湿生、中生、旱生生物;水生植物分沉水、浮水、挺水植物;水生动物分为浮游、水中、水底动物影响生物生理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动物的消化、吸收、运输、排泄等影响生物形态旱生植物叶片小,角质层厚,根系发达,如仙人掌叶变成刺,根系发达;旱生动物有储水结构,如骆驼1下图中曲线1和曲线2分别代表物种1和物种2的耐热范围,在什么条件下物种2能竞争过物种1()A温度在t1t2范围内B温度在t2t3范围内C温度在t2以下 D温度在t3以下答案B2分析下列各项叙述,选择有关的非生物因素的字母选项,填入下面的括号中。(1)决定山区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
7、素是()(2)决定水中绿色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3)与大多数鱼类的洄游有关的主要因素是()(4)柽柳有十分发达的根系和很小的鳞片状叶,与此有关的主要因素是()(5)影响哺乳动物换毛及鸟类换羽的主要因素是()A阳光B温度C水分D空气E土壤的理化特征答案(1)B(2)A(3)B(4)C(5)A解析阳光、温度和水这三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分布起着很大的作用。第(1)、(2)小题都为垂直分布,似乎相同,但影响其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不同的。决定山区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温度的差异决定了山上、山下植物的种类不同;决定水中绿色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质的不同,随着海洋深度的增加,光量越来越
8、少,就形成了绿藻、褐藻、红藻的分层分布,阳光能够到达的深度极限为海面以下200米,绿色植物在200米以下就难以生存了。第(3)小题鱼类的洄游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影响其洄游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第(4)小题,应根据适应性的特征来推理。发达的根系可以从土壤深层吸收水分,供植物体生长发育的需要,鳞片状小叶又可以减少水分的过多蒸发,柽柳根叶的结构特点无疑与水分的吸收与散失有直接关系。(5)哺乳动物换毛及鸟类换羽由光周期引起,即光周期变长时换夏毛(羽),光周期变短时换冬毛(羽)。考点127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1种内关系(1)种内互助:同种个体之间相互协调,互惠互利的一系列行为特征。有利于取食、防御和生存,
9、如成群的牛可以有效地对付狼群的攻击等。(2)种内斗争: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他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3)种内关系可归纳为下表:项目类型特点实例种内互助社会性聚群个体间分工合作蜜蜂、蚁、猴非社会性聚群个体间无明确分工鸟类、鱼类种内斗争个体之间争夺食物、栖息空间或配偶蝌蚪种群之间领域性行为(如占巢)蜂2种间关系(如下表)类型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大豆与根瘤菌;人和大肠杆菌;白蚁与鞭毛虫等寄生略对宿主有害,对寄生
10、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同一培养液中大小两种草履虫;牛与羊;水稻和稗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羊和草;狼和羊特别提醒(1)上述各种关系都有利于种群的进化。捕食对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从种群角度都是有利的。(2)共生与寄生都是种间关系,且共同生活在一起,但共生是双方互利共生,寄生是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3)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
11、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4)捕食是一种弱肉强食现象,广义捕食主要指大型肉食动物捕食小型动物的食肉行为以及草食动物的食草行为。而寄生是弱者依附于强者的现象,寄生生物(寄生者)主要从宿主(被寄生者)的体表或体内吸取营养,寄生生物一般能给宿主造成慢性伤害,但不能立即杀死宿主。(5)种内斗争为种内关系,竞争(不同种生物争夺同种食物或生活空间的现象)为种间关系,种间斗争包含竞争,而生存斗争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之一。很明显,生存斗争内容更丰富,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又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图示如下:A代表生存斗争、B代表种内斗争、C代表种间
12、斗争、D代表竞争。3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利者,N2为失败者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两物种的关系。从曲线可以看出,两曲线发生周期性变化。分析曲线的每一个周期,发现总是N1种群数量增长以后,N2种群数量随之增长,说明N2以N1为食物。两个种群若存在竞争关系,一个种群的增长可导致另一个种群的减少。两种群若存在共生关系,则两曲线呈平行关系。4(经典高考题)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
13、浮游生物为食。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答案A解析三种蝌蚪有共同的食物来源,可构成竞争关系;锄足蟾蝌蚪数量减少较多,表明水螈更喜食它;由于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了不同数量的水螈,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结果;无水螈的池塘中,最初一段时间由于食物和生存空间充足,近似呈J型增长,但由于蝌蚪间的竞争关系,最终仍然呈S型增长。 探究影响生物形态结
14、构和生理功能的因素1探究某种生理变化是否受某种外界因素的影响设对照,分两种情况讨论分析是或否;2探究某一性状是由外界环境因素还是遗传因素决定设对照,分三种情况讨论只受环境影响、只受遗传因素控制、二者共同控制。一种以地下茎繁殖为主的多年生野菊分别生长在海拔10 m、500 m和1 000 m的同一山坡上。在相应生长发育阶段,同一海拔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随海拔的增高而显著变矮。为检验环境和遗传因素对野菊株高的影响,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1)实验处理:春天,将海拔500 m和1 000 m处的野菊幼芽同时移栽于10 m处。(2)实验对照:生长于_处的野菊。(3)收集数据:第二年
15、秋天_。(4)预测支持下列假设的实验结果:假设一: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 m处的野菊株高_。假设二: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 m处的野菊株高_。假设三:野菊株高的变化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 m处的野菊株_。解析将海拔为500 m和1 000 m处的野菊移栽于10 m处后,应分别与10 m、500 m和1 000 m处的野菊进行对照,才能充分说明问题。若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则移栽至10 m处野菊株高与10 m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若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则移栽至10 m处的野菊
16、株高与原海拔处(500 m和1 000 m)野菊的株高无显著差异;若野菊株高的变化受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共同影响,根据题意: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随海拔的增高而显著变矮,则移栽至10 m处的野菊株高比10 m处矮,比原海拔处高。答案(2)10 m、500 m、1 000 m(3)测量株高,记录数据(4)与10 m处野菊的株高无显著差异与原海拔处(500 m和1 000 m)野菊的株高无显著差异比10 m处野菊矮,比原海拔处高对种间关系的相关曲线解读不清如图,纵轴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此
17、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错因分析对上述曲线横纵坐标的含义未审清楚。解析纵坐标为甲、乙、丙三种鱼类的食物分布,有共同的食物资源和生存空间,故构成竞争关系。答案D纠错笔记(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变化(同生共死)。(2)捕食曲线不同步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4)两种生物甲和乙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竞争关系。题组一非生物因素的影响1梦溪笔谈记载:“缘
18、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同种植物,平地与深山花期不同的主导因素是()A水分 B阳光C温度 D山的高度答案C解析在地球表面,每升高160米,温度就下降1。同种植物,平地与深山花期不同,主要是由于深山的地势高而造成温度比平地低,低温使深山中的同种植物花推迟。2许多鸟类在春夏之际交配繁殖,启动这种繁殖行为的外界因子是()A温度 B降水C光照 D食物答案C解析鸟类在春夏之际交配繁殖受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受日照时间长短的影响。由春到夏,日照时间逐渐加长,当达到某一长度值时,就启动了繁殖行为。3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植被分布状况是:山麓热带雨林,山腰常绿阔叶林,上层温
19、带针叶林,顶部高山草甸。决定这种分布状况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A阳光 B土壤C温度 D水分答案C解析考查影响生物垂直分布的因素,在生态系统的垂直方向上,决定植物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题组二生物因素的影响4下列几组图中,能正确表示生存斗争、种间斗争、种内斗争和竞争关系的是()答案D解析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环境的斗争,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三种情况。而种间斗争又包括捕食、竞争和寄生三种情况。种内斗争对于失败的个体是不利的,但对于种群的生存是有利的,使优良个体生存并繁殖,可使后代更优良些。5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20、()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Cdb时,M与N竞争激烈DM、N将呈现“J”型增长答案C解析A选项中,仅从食物关系来看,曲线不重叠时,M与N无竞争关系,但是二者在其他生存资源上可能会发生重叠而产生竞争关系,所以仅凭曲线是否重叠不能确定二者是否存在竞争。B选项中,b越大说明该生物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适应能力越强。D选项中,M、N两个种群数量受环境因素以及其他生物因素的影响,呈现“S”型曲线。C选项中,db时,两种生物的食物种类重叠部分增多,竞争会加强。6下图分别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
21、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1)判断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A_;B._;C._;D._。(2)造成中出现的现象是由于_。(3)与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_。(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曲线是_。(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答案(1)(2)食物竞争,使一种(大)草履虫死亡(饿死)(3)寄生关系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4)和(5)兔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食物、空间等制约)解析根据图形分析,一般来说共生是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捕食是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竞争是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寄生可能使宿主数量
22、减少但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组题说明】考点题号错题统计错因分析对非生物因素的考查1、2、5、6、8、11、14对生物因素的考查3、4、7、9、10、12、13、15特别推荐曲线题1、8、9、12、14;综合题151(2010上海卷,14)如图为a、b、c、d四个不同种食叶昆虫的数量随山体海拔高度变化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海拔2 000米处的物种均匀度高于海拔3 000米处Bb数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不能体现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C海拔3 000米处,b、c数量差异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D海拔4 000米处, a、b、c、d的数量差异体现遗传的多样性答案A解析从曲线分析,在2
23、000米处物种的种类较多,但各种物种的数量相对均匀,所以物种的均匀度高,多样性丰富。b数量的变化说明b物种有最适的环境条件,但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中也存在,能够体现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在3 000米处,不同物种数量的多少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在海拔4 000米处不同生物数量不同说明了是物种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这是物种多样性的体现。2蓍草是菊科的一种植物,从海平面到3 000 m的高山都有分布。从不同的海拔高度收集到的蓍草种子在同一个花园相同条件下生长,结果如下图。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A引起不同海拔的蓍草植株高度显著差异的主要生态因子是光B高海拔蓍草能适应特定的环境,说明不同海拔蓍草种群的基因库有差异
24、C若本实验研究“环境和基因型对生物表现型的影响”,收集的数据仍不足D实验结果若能说明表现型不只受环境影响,还受基因型的影响,还需设置对照组答案A解析海拔高度对植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温度,而不是通过光。不同种群生活的环境不同,经自然选择后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不同。若本实验研究“环境和基因型对生物表现型的影响”,缺少跟原产地环境下的对照。3下列诗句中,不属于描述群落中种间关系的是()A关关睢鸠,在河之洲B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C朱雀桥边野草花D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答案A解析睢鸠是一种鱼鹰类水鸟,A描述的是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42008年秋季的“蛆虫柑橘事件”给果农造成了数十亿元
25、的经济损失。柑橘大实蝇的成虫产卵于果实的皮下,其小幼虫(俗称蛆)在果实里潜食,蛀食果实。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大实蝇的小幼虫与柑橘之间是寄生关系B可将虫害区的柑橘深埋、消毒做无公害化处理,防止扩散危害C可考虑引入大实蝇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D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大实蝇的小幼虫属于分解者答案D解析大实蝇的小幼虫是寄生在柑橘果实中,以柑橘果实中的营养物质为食,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应属于消费者。5下图表示a、b、c三种不同类型的植物光合速率与温度、光照强度的关系,能够依次代表这三种类型植物的是()热带雨林的乔木亚热带雨林的乔木热带雨林的阴生植物温带树林的阴生植物A BC D答案D6甲、乙、丙三种萤火
26、虫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不尽相同。它们分布区域的温度和湿度的范围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合理的是()乙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较甲广丙能适应的环境湿度范围较甲广甲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较丙窄这三种萤火虫有可能同时分布于温度、湿度范围很窄的同一栖息地中A B C D答案D解析图中的纵坐标代表温度,横坐标代表湿度。就温度而言,乙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较甲、丙都要广,且乙丙甲;就湿度而言,甲能适应的环境湿度范围较乙、丙都要广,且甲丙乙。甲、乙两种萤火虫或乙、丙两种萤火虫有可能同时分布于温度、湿度范围很窄的同一栖息地中,但甲和丙却不能同时分布在同一温度范围内。7生物群落甲、乙、丙含有数字1到8的物种,每个物种
27、的密度不同,下表给出了这些物种的密度(数/m2)。请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群落种1种2种3种4种5种6种7种8甲924001111乙025202020500丙06520103200A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小的是乙B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甲C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共生D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答案C解析生物群落是由若干个种群组成的有机结构,群落的种类越多,个体间数量分布越合理,越有利于能量流动,其稳定性越大,反之,则越小,因此A、B选项正确。分析群落丙种群中物种数目基本呈
28、现数量金字塔形,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关系。8用相同的培养液分别培养a、b两种微藻,得到两种微藻的生长曲线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a、b微藻分别利用其中磷元素的曲线。现将两种等体积的微藻混合培养在磷元素浓度略低于Kb的环境中,随时间的推移,预期两种微藻的数量变化曲线最可能的是()答案D解析图甲为两种微藻分别培养时的增长曲线,如果将二者混合培养,二者会因有共同的生物需求而存在竞争关系,所以可以排除A、B两选项。观察图乙可以发现,在营养离子浓度略低于Kb时,b的生长速率明显高于a,说明在竞争过程中b占优势。9如图中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面,坐标曲线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
29、关系。下列图中所表示的生物关系配对正确的一组是()A甲 B甲C丙 D乙答案A10下图表示蓝色太阳鱼捕食水蚤的模型及实验结果,据图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水蚤种群密度低时,太阳鱼捕食小型水蚤为主B水蚤种群密度中等时,太阳鱼捕食中等体型水蚤为主C水蚤种群密度高时,太阳鱼对三种体型水蚤的捕食基本相同D实验数据支持太阳鱼选择猎物使能量摄入最大化的假说答案D解析据题图可知,水蚤种群密度在三种情况下,太阳鱼均以捕食大型水蚤为主,故A、B、C均错。11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蝗虫的种群数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温度为32.5时,蝗虫对湿度的适应范围最窄B温度为35时,相对湿度为90%更有
30、利于蝗虫的生存C在一定范围内,蝗虫生活的最适湿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D温度与湿度对蝗虫的种群数量的影响效果不同答案C12下图表示某孤岛上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统计结果。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为捕食者,种群为被捕食者,数量的减少,将最终导致数量的增加B种群和种群之间不存在信息的传递C种群生物个体所含的能量比种群生物个体所含的能量低D种群可能组成该孤岛上的一个特有群落答案A解析从种群个体数分析,种群为捕食者,种群为被捕食者,数量的减少,将最终导致数量的增加。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存在信息的传递,捕食者能根据被捕食者的信息捕食,被捕食者能根据捕食者的信息躲避捕食者。种群个体数比种群
31、个体数多,种群所含的能量比种群所含的能量高,但不能说明种群生物个体所含的能量比种群生物个体所含的能量低。孤岛上所有生物构成群落。13在某自然保护区中,A物种与B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依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推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A物种与B物种的相互关系是捕食关系,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BA物种种群数量受B物种种群影响,但B物种种群数量不受A物种种群的影响CA物种种群数量变化受出生率和死亡率因素的影响,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的影响DA物种和B物种各自种群内均会出现种内斗争答案B解析题图中显示A物种与B物种是捕食关系,B为捕食者。A物种种群数量增多,使B物种种群有充足的食物,也随之增多
32、;天敌的增多又会使A物种种群数量减少,二者相互影响。14下图为生活在浅海中的硅藻在一年内的数量变化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冬季(12、1、2月)海水中硅藻数量最低的原因是:_;_。(2)夏季(6、7、8月)硅藻的数量仍处于低谷的原因是_。(3)从冬、夏两季硅藻的数量情况,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作用于生物的多种无机环境因素_。(4)20世纪6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对地球上海洋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进行考察,发现海沟深处有动物,但没有绿色植物,这是因为那里()A没有二氧化碳 B没有有机物C太冷 D没有阳光(5)限制生物在海洋中的分布,但并不限制生物在陆地上分布的非物因素是()A矿质养料和水 B光和氧C温
33、度和水 D氧和温度答案(1)水温较低光照减弱(2)水中矿质营养含量低(3)起着综合作用(4)D(5)B解析硅藻的生长和繁殖是受光照、温度、水中营养物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不是单一起作用的,而是综合起作用的。阳光对生物有很大的影响,尤其对绿色植物,不仅影响它的生长、发育和开花,而且还可以直接决定它在地球上的分布。在海洋里,阳光能够到达的深度极限为海平面以下200 m。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阳光这一条件,因此在海平面200 m以下的水域中没有阳光,就不可能有绿色植物生存。所以在深海中自然不会有绿色植物生存,而动物却不受这方面的限制。在远离植物光合作用的区域,海水中氧气的含量也会大大降低
34、;而在陆地上,上述两种因素变化不大。注意:不限制陆地生物分布不等于说对生物分布无作用。15达尔文曾发现几种生物的食物链:红花三叶草土蜂野鼠家猫。请回答:(1)猫与鼠和鼠与蜂之间的关系叫做_。这个食物链表明:猫多对牧业发展_。(2)有一种土蜂的变种能直接在红花三叶草的花蕾处咬出一个洞来吸取花蜜,同时招引本地短口器的小蜂前来吮蜜,这种不作传粉的土蜂与三叶草的关系为_,与本地小蜂形成的关系为_。自然界中这种具有嚼洞取蜜行为的土蜂,其产生从遗传学观点看,可能是由_产生的一种_行为。(3)当地农民如果不种红花三叶草,而改种一种开白花、蜜腺较浅的三叶草,这种白花三叶草茎柔软,难以支持土蜂飞落,不久本地小蜂
35、成为优势种群,这时小蜂与土蜂间成为_关系。出现土蜂大幅减少的现象说明了_,其原因在于_。答案(1)捕食有利(2)捕食种间互助变异本能(3)竞争适应的相对性环境条件的改变解析(1)野鼠与土蜂、野鼠与家猫之间的关系属于单纯的捕食关系。(2)短口器的本地小蜂采不到红花三叶草的蜜,但土蜂中的一种变种不是利用长长的口器通过正常的途径采蜜,而是在花的基部花蕾处咬一洞来采蜜,无意间帮助了本地小蜂,土蜂的变种与本地小蜂之间应该存在着竞争的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很薄弱的,因为这两种生物的生态需求和采蜜行为存在着很大区别,所以它们之间更多地体现一种种间互助的关系。变种土蜂的这种嚼洞取蜜的行为是由变异产生的一种本能行为。(3)当地农民不种红花三叶草而改种白花、蜜腺浅的三叶草后,本地小蜂不再需要变种土蜂的帮助就能直接从白花三叶草上采蜜,所以环境条件改变后,变种土蜂与本地小蜂之间的种间互助关系已经不存在了,但它们都以白花三叶草的花蜜为食,所以两者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由于白花三叶草的茎比较柔软,不能支持个体较大的土蜂,土蜂的采蜜难度增加,在与本地小蜂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故种群数量逐渐减少。这是因环境条件的改变,由原来的适应而变得不适应,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所以这种现象是适应具有相对性的一个具体实例。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