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广西桂林市、崇左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64653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6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广西桂林市、崇左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解析》广西桂林市、崇左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解析》广西桂林市、崇左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解析》广西桂林市、崇左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解析》广西桂林市、崇左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解析》广西桂林市、崇左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解析》广西桂林市、崇左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解析》广西桂林市、崇左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解析》广西桂林市、崇左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解析》广西桂林市、崇左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解析》广西桂林市、崇左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解析》广西桂林市、崇左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解析》广西桂林市、崇左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解析》广西桂林市、崇左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解析》广西桂林市、崇左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解析》广西桂林市、崇左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解析》广西桂林市、崇左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qq:2355394557一选择题(48分)24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孟子曾批判春秋战国时代连绵的战火为“春秋无义战”。这反映出孔孟( )A儒学核心思想并不完全统一B政治理想不符合时代要求C仁政成为当代的核心价值观D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尚未形成【答案】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名师点睛】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出现多种经济基础并存局面,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政治状况: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阶级基础: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十分复杂

2、,代表不同阶级立场的思想家层出不穷,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见解,并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出现了“诸子百家”。社会环境:在诸侯割据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使各个学派都有了发展的机会。25“征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征”是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由政府高官征辟属吏,然后向朝廷推荐。这反映出汉代( )A皇帝亲自考查选拔人才B无需通过考查即可任用C孝廉是人仕的主要依据D选官方式有一定主观性【答案】D【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时间夏朝到春秋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

3、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官办法依靠血缘关系世袭察举、征召依据门第等级依据儒学经义和才识,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选官特点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体现,官员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从考察的对象、内容、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了封闭性的特点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士族世袭政治特权,民意无从体现择优录取,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26西汉时,长安附近的三辅一带,人口特别稠密,共有240多万。到东汉时,原本富饶的关中,人口锐减至50余万。北方诸州中,人口都出现了锐减,而南方诸州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据此可推演出的公式是( )A自然环境+人口=经济发展B地理位置+人口=经济发展C商业政策+人口=社会稳定D社会稳定+

4、人口=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目中的“关中”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击平原,在汉代是其鼎盛时期。从西汉到东汉,地理位置未发生变化,所以自然环境也未发生变化,故A项错误;从西汉到东汉,地理位置未发生变化,只是人口由240多万锐减为50余万,故B项错误;古代中国的基本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汉代一直实行严厉的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西汉末年,由于土地兼并,王莽改制,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所以东汉刚刚建立时期人口锐减,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两汉时期的经济特点27据记载,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一年,日本对中国的棉纱输出立刻增长了4.3倍;第二年,在1896年的基础上又增长了1

5、.8倍”。这说明( )A中国近代纺织原料主要依赖进口B帝国主义进入资本输出的阶段C近代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的加深D中国民族工业对棉纱需求剧增”【答案】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马关条约的影响【名师点睛】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侵略方式及其手段以炮舰为后盾,攫取侵华特权为其商品输出服务以资本输出为主,在军事侵略和商品输出的同时,瓜分中国28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决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

6、心,对粮食、矿产、税收、金融、交通、物价等实行全方位的管制。国民政府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 )A加强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B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C为坚持抗战提供经济支撑D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1938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实行战时体制,目的是抗战的需要,但是国民党官僚阶层却借此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从而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故A项错误;国民积极建设运动是1936年政府号召组织的动员各界人士参加的为发展国民经济,促进国民收入的群众性的战前经济动员运动,时间与题目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服务于抗战时国民政府的主要目的,故C项正确;根据前面的分

7、析,战时统制经济造成了民族资本主经济的日益萎缩,故D项错误。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及目的【名师点睛】推动因素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1)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2)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3)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4)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

8、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29“自从1914年爆发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在地球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以来,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起了一个变化。”由材料可推知( )A十月革命被中国资产阶级认可B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运动渐成主流C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D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答案】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的影响【名师点睛】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项目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不同点领导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群众基础广泛不广泛革命结果取得胜利失败,没

9、有改变社会性质革命范畴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相同点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0毛泽东于1956年底同工商界人士谈话时提出“新经济政策”:“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这表明新中国( )A曾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做出探索B已成功完成对私营工商业改造C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已产生怀疑D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答案】A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探索31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实现人所具有的本质,要对过去的一切观念重新进行审查,要随着历史的进展而确立新的观

10、念、新的思想。这反映出他主张( )A不断地认识自我B不必遵守法律判决C肯定美德的作用D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苏格拉底的思想观点: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崇尚理性和思想自由,遵从法律判决并誓死捍卫个人自由尊严。根据题目中可以得出,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苏格拉底的思想观点,错误;题目中没有提到美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故C项错误;斯多亚学派主张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不属于苏格拉底的观点,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的思想【名师点睛】比较认识古希腊人文主义与中国先秦儒家思想古希腊人文主义中国先秦儒家思想背景信奉多神教,相信神;奴隶制民主政治繁荣,人的地位的

11、提高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重大改革条件工商业经济发达,有利于产生自由、平等思想,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希腊的辩论则促进了人对知识的崇尚和人的才智的发挥农业经济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管理,强调统治者实施“仁政”;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巨变中,不同阶级、阶层从不同角度对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观点内容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孔子“仁”“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苏格拉底重视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舍生取义柏拉图鄙视奴隶制;提出“理想国”荀子“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恶论”评价树立了人的尊严,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滥觞经过

12、改造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2制宪会议的代表认为“政府的目的在于追求幸福或按照亚当斯(独立宣言起草者之一)的说法,最好的政府就是为最大多数人带来最大程度的安逸、舒适、安全,或一言以蔽之,幸福”。这表明该制宪代表( )A主张宪政公平B追求理想的政治体制C反对精英政治D以民生作为政治追求【答案】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1787年宪法33如图为1955年的苏联海报两个世界两个结果,高速行驶的火车是“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缓慢爬行的乌龟是“资本主义阵营国家”。该海报的制作意图是( )A表达国家垄断经济的优势B从经济上制约资本主义发展C展示战后苏联经

13、济真实状况D宣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答案】D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34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作家吉迪恩拉赫曼指出:在布什任内,美国已发觉自己无法通过使用蛮力来领导世界。而奥巴马的任务则是考察美国现在是否可以通过劝说来领导世界。这一论断反映出( )A多极化发展削弱了美国霸权地位B世界多极力量共同反抗美国强权C美国军事大国优势已经逐步丧失D金融危机强化了世界各国的合作【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题干材料“在布什任内,美国已发觉自己无法通过使用蛮力来领导世界。而奥巴马的任务则是考察美国现在是否可以通过劝说来领导世界。”可以看出美国解决世界问题的方式

14、从使用蛮力变为劝说,体现了美国的霸权地位被削弱,故A项正确;依据题干材料“在布什任内,美国已发觉自己无法通过使用蛮力来领导世界。而奥巴马的任务则是考察美国现在是否可以通过劝说来领导世界。”不能看出世界多极化力量对美国强权的反抗,故B项错误;美国依然是世界上的军事大国,其优势受到冲击,但不能说明其优势逐渐丧失,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强调的是美国解决国际问题方式变化,不能体现金融危机强化了世界各国的合作,故D项错误。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多极化趋势【名师点睛】当代国际格局变化的特点(1)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2)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战胜国强加

15、给战败国的意志,导致各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而实现的。(3)新的国际格局的确立需要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但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避免。(4)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多元的力量结构有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体现了国际中心舞台多元化的特点。35这种艺术风格既不是粗糙,也不是前卫,更不是抽象,他是将科学的色彩学理论运用于绘画,中国高考艺术专业的色彩考试,也是以这种色彩规律作为标准。这种艺术风格是( )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印象主义D现代主义【答案】C考点: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主要成就印象主义二非选择题(52分)40(25分)阅读材

16、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洪武后期开始明代官方的户口统计数字始终处于徘徊不前的局面。即便是在“仁宣盛世”时,官方的户口统计教字也只有900多万户,5000余万口。较洪武十四年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事实上,明代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尤其是中叶后商品经济的相对繁荣,使明代的实际人口一直处于不断增长之中。从洪武二十六至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的150年中北方五省的实际人口即1550万人增至2670万人,年均增长率约为3.4。南方地区虽然农业可开发土地的数量不如北方,但由于农业生产力的相对提高、商业的繁荣以及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也相对增强,并促进了人口的潜在增长。赵毅、赵轶峰中国

17、古代史材料二 工业革命对欧洲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人口的进一步增长。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人口增长早已开始。尽管19世纪期间有数百万欧洲人移居海外,1914年时欧洲大陆的人口却是1750年时的3倍以上。此时农业和工业生产率的大幅度增长,意味着在农、食、住及其他生活必需品方面的生活资料的增长。俄国以西的欧洲大部分地区的饥荒己成为对过去的回忆。即使农作物歉收,新的运愉工具也保证了来自外界的充分供应。此外死亡率也因预防或治愈疾病而急剧下降。接种疾苗、隔离受传染的病人、保障供水、掌握有关抗菌剂的知识所有这一切都使西北欧的死亡率从1800年至少每千人的30降低到1914年每千人的15左右。因而,欧洲的人口从1

18、750年的14000万急剧地上升到1800年的18800万、1850年的26600万、1900年的40100万和1914年的46300万。欧洲的这一增长率比世界其他地区高得多,以致改变了世界的人口平衡。(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西方人口变化的特点。(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引发中、西方人口变化的原因及启示。(15分)【答案】(1)特点:中国:明朝前期人口变化不大而中后期增长较快;南北方人口增长速度不均衡。西方:工业革命后人口大幅度增长;死亡率不断降低;向海外移民较多。(10分)(2)中国:明朝前期经济尚处于恢复期;而中

19、后期受社会稳定、经济政策、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以及农业生产力提升和商品经济发展,刺激了人口增长。(6分)西方: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经济(农业、工业)大发展;政策和社会环境宽松;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升;人口素质和医疗条件改善,死亡率降低。(答出其中共个要点给6分)启示:人口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人口的适度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应协调。(言之成理可给3分)【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中国特点,材料一共六句话,根据材料前四句话“自洪武后期开始徘徊不前。“仁宣盛世”只有900多万户,5000余万口。较洪武十四年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尤其是中叶后实际人口一直处于不断增长之中。”可得出

20、明后期比前期人口增长快。根据材料后两句话“北方五省年均增长率约为34。南方地区虽然但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也相对增强,并促动了人口的潜在增长。”可以得出南方与北方人口增速不同。第二小问西方特点,材料二共九句话,其中与特点有关的是第一、二、六、七、八、九句话,根据材料的中心句第一、八、九句话可以得出:人口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实现了不断增长,根据第二句话“数百万欧洲人移居海外”得出海外移民的特点;根据六、七句话中“死亡率急剧下降。”“西北欧的死亡率从1800年至少每千人的30%降低到1914年每千人的15%左右。”可得出死亡率下降的特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明代经济的发展特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21、工业革命影响【名师点睛】从新史观的角度认识两次工业革命:(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3)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4)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的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剧增);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

22、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等。(5)从生态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耍求。材料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形象,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历史变迁与时代风貌。时间时代周刊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1949年到1978年以前12人36次,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为:毛泽东、吴国桢、周恩来、刘少奇、蒋介石、罗瑞卿、陈毅、李富春、达赖、林彪、邓小平、江青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台海纷争、达赖叛逃、大跃进、中越战争、文化大革命、尼克松访华等1978年以后40余人近百次,上榜次数最多的是邓小平,总

23、计8次。1996年,女艺人巩俐登上时代周刊封面,随后王菲、成龙、周润发、杨紫琼、李连杰、章子怡、李宇春、甄子丹、韩庚等也先后问鼎,成为代表中国形象的第二军团。此外,伏明霞、刘翔、杨振宁、李泽楷、吴仁宝、刘雯等各界精英纷纷上榜改革开放、政坛换届、邓小平逝世、台独活动、台湾地震、贫困落后、环境污染、港澳回归、移居国外、SARS、北京奥运会、人民币国际化等上表能反映我国社会发展和对外关系的变化,选取其中一个变化,并说明原因。(12分)【答案】示例:1978年后,中国加快了融人世界的步伐。(4分)原因:中美两国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的思想得到解放,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社会

24、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加快了与世界的交流;等等。(8分。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影响【名师点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特点和启示。特点:从试点到推广。首先在农村,然后到城市。废除旧体制,建立新体制,即废除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单一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多有制经济并存格局。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启示:坚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顺应世界潮流

25、,抓住发展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生产关系变革要适应生产力,要不断调整、创新、完善,不要僵化。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东汉建国以来,匈奴不断寇掠北境,汉军胜少败多,光武帝对匈奴施行防御战略。建国伊始,光武帝即拜苏竟为代君太守抗击匈奴。建武七年令杜茂屯田晋阳、广武,以备胡。随后,光武帝对匈奴由防御转为消极退让。十三年徒幽,并边人于常山、居庸两关以东,而任匈奴左部转居塞内。至二十、二十一年,匈奴势力竟席卷上党、天水、中山等地,严重威胁东汉国防。光武帝遂又大力如强防御。二十四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内迁后东汉玫府只是接济以粮食和牛羊等物,并没有使其如汉人一样从事农

26、业生产,既避免了因经济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冲突,又维持了南匈奴的战斗力,南匈奴遂成为东汉政权护北的重要屏障,二八年,北匈奴遣使来朝,献名物,求和亲。光武帝于是对北匈奴“颇为赏赐,略与所献相当”。旨在以经济手段羁縻之避免与其发生激烈的冲突。光武帝以“柔”为主的民族政策的实施,既保证了政权的稳定与安全,又大大减少了对外战争。东汉政府精兵简政,休养生息,获得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坏境。摘编自陈金风汉光武帝民族政策论略(1)根据材料,概括东汉光武帝时民族政策的变化及其特点(9分)(2)根据材料,分析光武帝的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影响。(6分)【答案】(1)变化:建国之初实施防御战略,后转为消极退让,再改为

27、加强防御,最后与匈奴和亲。(6分)特点:以“柔”为主,尽量避免与匈奴发生大规模的冲突。(3分)(2)影响:一味退让助长了匈奴的势力;另一方面以经济手段与匈奴交往,又保证了政权的稳定与安全,减少了对外战争,为东汉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6分)(2)分析影响和评价类题目要用一分为二的角度看问题,既要阐述其积极影响,又要阐述其消极影响。一方面,光武帝民族政策由退让再改为加强防御可以得出:东汉一味退让助长了匈奴的气焰;另一方面,根据材料“光武帝以柔为主的民族政策的实施,既保证了政权的稳定与安全。又大大减少了对外战争。东汉政府精兵简政,休养生息获得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可以得出光武帝以

28、“柔”为主民族政策对社会政权、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东汉光武帝民族政策改革特点、影响【名师点睛】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四看):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作后盾,得到统治者或民众的支持,是否有支持改革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是否采取了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措施。改革者的政治素质和意志是否坚强。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 民生两个字是中国向来用惯的一外名词。我们常说什么国计民生,不过我们所用的这句话,恐怕多是信口而出,不求甚解,未见得含有多少意义,但是今日科学大明,在科学范围内我今天就拿这个名词来用于社会

29、经济上,就觉得意义无穷了。我今天就拿这个名词来下一定定义,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孙中山民生主义演讲稿材料二 1921年孙中山在五权宪法中为中国设计的政治构架图(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民生观的核心内容。这体现了他怎样的理想蓝图?(5分)(2)材料二中的政治构架的设计体现了什么思想?就孙中山的民主政治设计,谈谈你的认识。(10分)【答案】(1)内容:民生问题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国家要解决的重大问题。(2分)蓝图:致力于改造社会、寻求人类解放之路。(3分)(2)理想:孙中山主张国民拥有选举权、复决权、罢免权等,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中央与省治县治相结合,体

30、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主张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借鉴了美两国的分权制衡思想。(6分)认识:孙中山的民主政治设计,既承续了西方民主政体中的合理方面,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模式中的有效成分;这既是对外国政治制度的批判吸收,又是对中外政治学说和基本模式的创新。(4分)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沙龙从黩武主义者到务实主义者的转变,最根本的原因是阿以和平乃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中东战争发生五次,流血冲突半个世纪,这是世界上任何地区都没有的独特现象。巴勒斯坦人民的顽强斗争促使沙龙的思

31、想发生变化,使他认识到巴勒斯坦人是打不服的,不让出侵占的土地,以色列是不可能得到安宁的。2014年1月11日,以色列前总理沙龙去世。下面为沙龙病逝后各方反应的汇总:英雄还是屠夫?巴勒斯坦:极度高兴欢迎“残暴之人”死去以色列:有争议的伟大斗士和领袖媒体评述:以色列国土报:矛盾沙龙好的、坏的以及丑陋的BBC中东编辑:地位重要却充满争议卡塔尔半岛台:沙龙和平的敌人CNN:总是站在战争与政治前线的人伊朗法尔斯通讯社:“屠夫的故事结束了”(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沙龙的态度为何会发生转变。(8分)(2)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各方对沙龙的评价。(7分)【答案】(1)原因:现代世界格局总体趋向缓和;战争严重

32、阻碍了中东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人们渴望和平,阿以和平乃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巴勒斯坦人民的顽强斗争;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的孤立和敌视;巴勒斯坦“以暴抗暴”的行动和以色列“以暴制暴”的军事镇压所造成的恶性循环,使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只有通过政治途径,用和平的方式才能奏效。(8分,任答4点即可)(2)简析:中东地区存在着错综复杂的民族、宗教矛盾以及领土、资源等争端;中东和平道路自身的曲折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各个国家、民族、集团和阶层所属利益不同;各自的意识形态、历史文化存在差异;各自掌握的史料不同,看待人物的角度或者侧面也存在差异;国际力量和西方大国插手中东事务。(只要

33、有理有据,史论结合均可得分,但不得超过7分)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中东战争【名师点睛】材料题解题关键:一个前提、两个充分、五个步骤。(1)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2)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有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同样是得分的保证。(3)五个步骤:读(审题)一找(关键信息)一接(嫁接相关知识)一转(转换材料信息和知识)一答(组织答案)。48(15分)中外历

34、史人物评说材料 1917年1月,蔡元培到北大任校长一职。他提出办学应坚持的两条原则:一是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二是不干涉主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大道并行而不相悖”。蔡元培聘请了一大批具有进步思想的“新派”教员到北大执教,如陈独秀、李大钊、杨昌济、马寅初、胡适、马叙伦、李四光等。他们在介绍世界学术成果,提高北大学术研究水平等方面,都发挥过积极作用。在延聘新教员时,蔡元培只问有无学识,不问他是什么派别、资格、年龄乃至国籍。同时,也裁汰了一批不称职的本国教员和外籍教员。北大教师在政治上有不同主张的派别:共产主义

35、、三民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在北大开学典礼上发表了就职演说,明确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要求学生要“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提倡让学生兼听不同学派的课,独立去评判。他还大力支持学生成立各种学会和研究会。述评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元培为改造北大所采取的主要措施。(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蔡元培办学思想所起的作用。(6分)【答案】(1)措施: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整顿教师队伍;整顿校风,改变学生观念(9分)。(2)作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对当时学术的繁荣、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使北大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早传播所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对中国革命有着深远影响。(6分,言之成理即可)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近代中国的思想家蔡元培的办学思想浙江、福建、安徽、江西、广东、广西 资源投稿 qq:235539455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