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 安徽省高考终极压轴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卷(选择题 共132 分)本卷共33 小题,每小题4 分,共132 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19世纪末纽约时报对某场战争的评价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对这场战争与纽约时报的评价理解准确的是 A 这场战争使外国人获得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特权 B 这场战争刺激了资本主义列强在华的新一轮侵略扩张 C 这场战争导致中国丧失了台湾、金门、马祖岛的主权 D 文章作者认为中国应该向日本学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1315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
2、热潮。罗马法当时受追捧主要是因为 A 罗马法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 B 罗马法提倡“不告不理”的审判原则 C 罗马法对商品生产的所有权、债权和契约等做了详尽的规定 D 文艺复兴运动倡导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14某西方学者说:“1945的和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决定性的,从另一个意义上却是制造了分裂,从第三个意义上说,又是目光远大的。”该学者所说的“第三个意义”是指 A 世界经济体制趋向制度化体系化 B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 C 多极化趋势出现冲击了两极格局 D 美苏未达成持久共识而爆发冷战 15据统计,在清代,1400 个小城镇中 80% 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约一半是府或省治所在地,较大
3、的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该情况体现了 A 清代商品经济发达,市镇兴盛 B 市、镇成为朝廷维护统治的政治中心 C 清朝政府对商业发展高度重视 D 政府利用政治手段来提高城市化水平 16下列是有关民国初期(1914年一 1921 年)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情况的统计资料。此资料说明民国初期中国棉纺织工业:A.在各行业中发展最快 B.在迅速发展中内部蕴含着危机 C.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 D.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17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的相似之处是面临着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 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 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干预经济 都彻底摆脱了本国的经济危机 A B C D 181894 年7 月
4、2 日,一家商行在天津早报上刊登了一则广告:“本行新到洋醋、东洋竹篮仔、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材料反映了 A 物质生活的时尚发生变化 B 维新变法使生活观念转变 C 报纸开始刊登商业广告 D 市民衣食住行基本西化 19关于某一运动的历史影响,恩格斯评论道:“ 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这一运动是: A.文艺复兴运动 B. 宗教改革运动 C.启蒙运动 D.社会主义运动 20海国图志由魏源在 1842年著成,但在中国并未激起多大涟漪,在国内只印刷了千册左右。而海国图志在日本
5、却大受欢迎,从1854年到 1856年,日本出版的海国图志选本就有21 个版本之多,占同一时期日本出版的世界史地著作的一半。以下对中日两国对待海国图志态度的理解和认识,解读不够准确的是( ) A 对海国图志态度的差异性,为两国近代化埋下伏笔 B 此时期中日两国的宣传规模有较大差异,日本大于中国 C 鲜明体现了日本善于学习他国先进文化的独特民族特质 D 中国长时期的东亚文化中心地位,是一个巨大文化包袱 21“近看一塌糊涂,远看栩栩如生,非有大天才真功力者不能也。看上去乱七八糟、随心所欲的每一个色点,都是经过科学的、精密的计算,所以每一名画家都是科学家或者数学家。”下列绘画作品中不属于这种画派的作
6、品是:22( 宋仁宗景祐元年五月) 程琳上疏,论:“兵在精不在多,河北、陕西军储数匮,而招募不已。其住营一兵之费,可给屯驻三兵。昔养万兵者,今三万矣。天地生财有限,而用无纪极,此国用所以日绌(短缺) 也。”对此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 )A.程琳建议减少军队员额 B.程琳认为国用日绌的原因是冗兵、冗官、冗费 C.程琳认为过量的兵员虚耗了国库储备 D.程琳认为北宋军事制度有一定的弊端 36(28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 221 年,中国人口约为 2000 万。公元前 206 年,中国人口约为 1400 万。公元前120 年,中国人口约4000 万。到公元 2 年,中国人口约为580
7、1 万。 赵文林等中国人口史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8 分) 材料二 下表为美国人口数量及政策统计表(部分)(2 )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人口政策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 分)材料三 “人口红利”持续派发房企价值重估始起步? (3 )根据材料三,中国“人口红利”的高峰期出现在哪个时间段?综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人口政策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看法。(6 分) 37(28 分)材料一 1872 年9 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学制。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止,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
8、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890 年10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 1867 年奕訢回顾说:“洋人敢入中国肆行无忌者,缘其处心积虑在数十年以前,凡中国语言文字,形势虚实,一言一动,无不周知,而彼族之举动,我则一无所知。”1863年广州同文馆开始筹建时,清廷上谕再次强调:“惟该馆学生专习外国语言文字,不准西人借端影射,将天主教暗中传习,该抚仍当随时
9、稽察毋令滋弊。”奕訢曾说:“招考天文、算学,请用洋人,原欲窥其长短以收知彼知此之效也。并以中国自造轮船、枪炮等件,无从入手,若得读书之人旁通其书籍、文字,用心研究,译出精要之语,将来即可自相授受,并非终用洋人。”此事遭到监察御史张盛藻的首先发难:“若令正途科甲人员习为机巧之事,又籍升途、银两以诱之,是重名利而轻气节,无气节安望其有事功哉?” 杜文钿洋务运动与教育改革 材料三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政府派120 名幼童赴美留学,揭开了近代中国留学潮的序幕,詹天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20 世纪初,中国出现留学日本的热潮。留日学生高达2 万多人,黄兴等人成为辛亥革命的骨干人物。五四运动前后,再次出现留
10、学热潮: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中心,留英、留德、留日等也有较大发展。胡适(留美)、邓小平(留法)、刘少奇(留苏)等人是这批留学潮中的著名人物。 新中国成立以后,留学生的主要去向是苏联。1951 年至1958年留苏学生共 7493 人,796学习工科和理科。改革开放后的30 多年来,中国有120 多万人到国外留学,遍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也有大量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2011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29 万人。 (1 )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提炼有关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中教育改革的主要信息 。(9 分)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近现代中外留学发展变化的历
11、程。(12 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文科综合试题参考答案 12【答案】B 【解析】“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小国战胜大国,甲午战争的失败暴露了清政府封建政治体制的弊端,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因此选择B 。A 是天津条约的内容,C 是马关条约的内容,是甲午战争的直接影响。材料的视角是从帝国主义的角度看待这场战争的,D 没有体现,排除。 13【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 1516世纪,正是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的时期,“罗马法对商品生产的所有权、债权和契约等做
12、了详尽的规定”适应这种发展的需要。所以C 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ABD 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14【答案】A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945年二战结束,也实现了和平,随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的建立则使世界经济体制趋向制度化体系化,着眼于世界经济的发展,目光的确是远大的,所以该学者所说的“第三个意义”只能是指选项A ,另外,当时和平与发展尚未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多极化趋势出现尚不能冲击两极格局,美苏未达成持久共识而爆发冷战并不属于“第三个意义”,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15【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清代的时候,从较小的市镇到较大的城镇,一般都
13、是当地的治所所在地,是当地的政治中心。分析选项,B 项符合题意。 16【答案】B 【解析】从表格的内容可知,1914年至1921年期间,中国棉纺织业发展较快,其重要原因就是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随着战后列强的卷土重来,中国民族企业又陷入危机,故 B 项符合题意;A从材料中看不出来;C 与史实不符;D 从材料中体现不出。 17【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不管是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还是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都是面临着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而且都采取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干预经济,所以正确;但是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是苏联,美国是通过行政手段来恢复农业生产,不是两者的相
14、似点;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而美国彻底摆脱经济危机是二战后, 说法有误。综上所述,所以答案选A。 18【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本行新到洋醋、东洋竹篮仔、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说明当时中国引进西方先进文明,生活方式向时尚化方向变化,所以本题选A 项。结合题干时间可知不是维新变法时期,故B 不选。C 项不符合史实, D 项过于绝对。 19【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文字“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的含义可以判断出恩格斯是在
15、高度评价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和人权主张,依据所学可知启蒙思想家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美好的蓝图,故C 项符合题意。 20【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近代中日两国近代化进程相关内容对待外来文化态度的差异性认识。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不难判断得出,ACD 三项的表述,符合史实,表述客观,正确。进一步分析可知,B 项的表述是对题干材料现象的简单重复,明显不准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21【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看上去乱七八糟、随心所欲的每一个色点,都是经过科学的、精密
16、的计算,所以每一名画家都是科学家或者数学家”,将自然科技成就运用到绘画中,充分重视光和色的变化,这是印象派的绘画特点。故应选A。 2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进行完整、准确的解读的能力。材料中主要在论述冗兵的问题,故ACD 都符合题意,而B 项中的冗官在材料中没有明确体现,可排除。 36【答案】(1)变化:从公元前 221 年到公元前206 年,人口数量锐减。(3 分)原因: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造成人员伤亡。(2 分)从公元前 120 年以后,人口数量增加。(2 分)原因:政府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4 分) (2)变化趋势:从鼓励生育到控制生育。(3 分)原因
17、: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冲突;就业问题的出现;社会福利保障开支增长;移民的增多。(答出任意两点即可,6 分) (3)时间段: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20年代。(2 分)看法:人口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程度等有密切联系,人口政策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及时调整;人口政策要具有前瞻性,为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要有社会福利保障等相应的配套机制。(答出任意两点即可,6 分)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回答本题要根据不同时期人口的变化来回答。即从公元前221 年到公元前 206 年,人口数量锐减。原因: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造成人员伤亡。从公元前120 年以后,人
18、口数量增加。原因:政府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禁止邮寄和从外国进口一切避孕材料提出人口稳定即“静止人口”是最理想的目标”可知,美国人口政策从鼓励生育到控制生育。回答此变化的原因,可以从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就业问题、社会福利等角度入手,即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冲突;就业问题的出现;社会福利保障开支增长;移民的增多。(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由图可知,中国“人口红利”的高峰期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20年代。回答第二小问,可以从人口的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人口政策的调整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以及社
19、会福利制度等方面回答。即人口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程度等有密切联系,人口政策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及时调整;人口政策要具有前瞻性,为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要有社会福利保障等相应的配套机制。 37【答案】 (1)日本:制定较为完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实施义务教育;实施全民教育;重视法制保障;教育内容全面、广泛。(8 分,任答4 点即可) 中国:内部分歧明显(顽固派阻挠改革);侧重于培养社会实用人才(教育内容主要侧重语言、军事技术等方面)。(8 分) (2)示例一:近代由于向西方学习和近代化发展的需要,引起中国学生留学海外的浪潮。洋务运动导致了近代留学的滥觞。(2 分)甲午战争、新
20、政和预备立宪等原因导致了大量留学日本的浪潮。(2 分)五四运动前后,由于中国近代化的进一步发展、俄国十月革命等因素的影响,呈现留学方向多元化和学习内容多元化的特点。(2 分)新中国成立以后至50年代末,由于“一边倒”的政策、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留学生主要流向苏联,学习的内容以工科、理科为主。(2 分)1978年以后,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留学潮。这次留学潮有中外双向流动、人数多、规模大等特点。(2 分)中外留学的发展经历了规模由小到大、由单一流动到多元化流动等变化。留学的发展变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与时代需要、国家政策等因素紧密相连。(2 分) 示例二:
21、从留学的原因看:近代由于向西方学习和近代化发展的需要,引起中国学生留学海外的浪潮。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俄国十月革命等具体因素导致近代留学在不同时段呈现各自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以后至50年代末,由于实行“一边倒”的政策,我国留学生主要流向苏联。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留学潮。(6 分)从留学生学习的内容看:近代中国总体落后于西方,留学生的学习内容广泛,包括从先进科技、到政治思想、先进文化等。20世纪50年代为服务于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学习的内容以工科、理科为主。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4 分)中外留学的发展经历了规模由小到大、
22、由单一流动到多元化流动等变化。留学的发展变化与时代发展、国家政策等因素紧密相连。(2 分) 【解析】(1)该问考查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日本明治维新:颁布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颁布教育敕语,重视教育立法。中国洋务运动: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张分歧;侧重于培养语言、军事技术等方面的社会实用人才。(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现代以来中国留学状况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要结合所学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特征及向西方及苏联、其他国家学习的历程、经济发展等因素归纳其历程。总体上可分为三大阶段:近代、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再联系每一个时期社会发展及材料分析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