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化学农药的发展(时间:30分钟)考查点一农药的性质1(吉林模拟)为了避免或减少污染环境,科学家研制出多种新型杀虫剂,以代替DDT,右图的化合物就是其中的一种。下列关于该化合物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化合物不属于芳香烃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加成反应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酯化反应D该化合物能溶于水解析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属中档题。结构中不含有苯环,且含有氧原子,故不属于芳香烃,A项正确;B项,由于含碳碳双键和醛基,故可加成,正确;由于含羟基,所以可以发生酯化反应,C项正确;该有机化合物不溶于水,故D项错。答案D2波尔多液是一种常用的植物杀菌剂,它用硫酸铜、生石灰、水按一定的比例
2、配制而成,是一种天蓝色黏稠状悬浮液体。通常现用现配,你认为下列哪种容器不能用来盛装波尔多液()。A塑料容器 B铜制容器 C铁制容器 D陶器解析铁的金属性比铜强,容易置换出铜:Cu2Fe=Fe2Cu。答案C3搞好兴奋剂管理是确保2008年奥运会成功举办的主要措施之一。国家体育总局转发了世界兴奋剂机构2008年禁用清单,违禁药物有216种,甲异炔诺酮(tibolone)是其中之一,它的结构简式如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异炔诺酮中含有的官能团有羟基、碳碳三键、碳碳双键及羰基B甲异炔诺酮分子中含有4个手性碳原子C1 mol甲异炔诺酮在浓硫酸作用下脱去1分子水,所得产物有两种D1 mol甲异
3、炔诺酮与足量的氢气催化加成,最多消耗4 mol H2解析该分子中有6个手性碳原子,如图:,B选项错误;甲异炔诺酮在浓硫酸作用下的消去方式只有一种,如图:,C选项错误。答案BC4水可以造福人类,但水被污染后却给人类造成了灾难,为了防止水污染,下面的措施中可以采用的是()。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不任意排放工业废水抑制水中植物的生长生活污水经过净化处理再排放减少空气中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的含量A B C D解析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利用时要注意保护。目前污染水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工业生产(废水、废气、废渣)、农业生产(农药、化肥)、生活污水(污水、垃圾)。防治水污染的方法应科学、切实可行,做法太绝对
4、,不切实际,不可取。答案B5(安徽理综)北京奥运会期间对大量盆栽鲜花施用了S诱抗素制剂,以保持鲜花盛开。S诱抗素的分子结构如图,下列关于该分子说法正确的是()。A含有碳碳双键、羟基、羰基、羧基B含有苯环、羟基、羰基、羧基C含有羟基、羰基、羧基、酯基D含有碳碳双键、苯环、羟基、羰基解析从题图示可以分析,该有机物的结构中存在3个碳碳双键、1个羰基、1个醇羟基、1个羧基。A选项正确。答案A考查点二农药的合成6蚂蚁等群居性昆虫在找到食物后的归巢途中,用一种自身分泌物涂在地上,为其他蚂蚁觅食引路。这种分泌物叫跟踪剂,是信息素的一种。所谓信息素,是指同种生物个体间用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蚂蚁跟踪信息素叫牻
5、牛儿醇(又叫香叶醇),可用作香料或昆虫引诱剂。对其组成分析结果为:含C:77.86%,H:11.76%,O:10.37%,相对分子质量为154。此信息素与臭氧反应,生成臭氧化物;再与水和Zn反应,发生水解,使分子中双键断裂,其规律(1)通过计算写出此信息素的化学式为_;(2)此信息素的结构简式为_;(3)此信息素的系统命名为_。解析(1)求最简式n(C)n(H)n(O)10181,因化学式(C10H18O)n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4,n1,即化学式为C10H18O。答案(1)C10H18O (3)3,7二甲基2,6二烯1辛醇或6,7二甲基2,6二烯1辛醇7瑞士化学家米勒因合成DDT于1948年获
6、得诺贝尔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1944年,美国在意大利的许多士兵因使用DDT来扑灭传染斑疹伤寒流行病人身上的虱子而避免丧生。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评价说:“单独从疟疾病者,DDT可能拯救了5 000万生命。”但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表明,DDT是一种难降解的有毒化合物,进入人体内可引起慢性中毒。我国已于1983年停止生产和使用。(1)杀虫剂“1605”本身对人畜毒性远强于DDT,但DDT已被禁用,而“1605”尚未禁用,这是为什么?_。由结构分析知:“1605”在使用过程中,不能与_物质混合使用,否则会因_。(2)DDT可以用电石为原料经以下途径而制得:写出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DDT有毒性,国际上已禁止使用,因为它在动物体内转化为一种使动物生长失调的物质(结构简式如下)。在实验室也可实现这种转化,表示这种转化的化学方程式为_。解析(1)“1605”分子中存在与酯基类似的官能团,其在碱性条件下容易水解而失效。(2)分析合成DDT的途径结合有机知识,很容易推出答案。答案(1)“1605”在环境中降解酶作用下易从PO处降解为毒性小、不残存的物质(20天可消失一半),而DDT不易降解,它长期滞留于动物体或食物链内(相似相溶),危害性大碱性水解而失效(2)CHCHH2OCH3CHO;CH3CHO3Cl2CCl3CHO3H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