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湖北省仙桃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一)(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64217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仙桃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湖北省仙桃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湖北省仙桃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湖北省仙桃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湖北省仙桃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湖北省仙桃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湖北省仙桃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湖北省仙桃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湖北省仙桃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湖北省仙桃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湖北省仙桃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湖北省仙桃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湖北省仙桃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湖北省仙桃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湖北省仙桃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9年湖北省仙桃中学高考历史模拟试卷(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汉书高帝纪载,刘邦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免除)徭戍。以十月赐酒肉”。这一举措表明A. 儒学成为主流思想B. 注重推行道德教化C. 官府建立养老机制D. 统治思想转向有为【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复勿(免除)徭成。以十月赐酒肉”,可见重视“三老”实际是重视道德教化,故选B;西汉汉武帝起,儒学成为主流思想,排除A;材料中养老具有

2、特定的限制,排除C;汉高祖刘邦是信奉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排除D。2.唐代宗最初设置的枢密使由宦官担任,只是在禁中掌管军机文书。宋代枢密院成为主管军事事务的最高机关,其长官枢密使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等合称为“宰执”,共同负责军国政要。这表明宋代A. 枢密院地位明升暗降B. 中枢机构适时进行革新C. 统治者治国重文轻武D.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答案】B【解析】【详解】宋代枢密使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等共同负责军国政要,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唐代枢密使和中书省职责,体现了中枢机构适时进行革,故B项正确;新枢密院地位大大提升,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重文轻武的治国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削弱相权,

3、体现不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尖锐,故D项错误。3.宋史创立道学传,认为“道”盛于三代,昭于孔子,及于孟子,孟子没而无传,千余年后,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这种认识A. 突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B. 混淆了儒家与道家思想C. 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D. 阐明了道学的发展历程【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道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可知题干的“道”指的是儒家的道,强调的是魏晋儒学受到佛道的冲击,独尊的地位受到挑战,到了宋代,随着理学的发展推动了儒学的进一步繁荣,故A正确;由材料可知“道”不是道家的道,而是以仁与礼为核心的儒家之道,没有混淆儒家与道家思想,故B错误;儒学在汉代经过董仲舒的

4、改良已经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故C错误;本题阐述的是儒家思想在宋代繁荣的原因,而不是道学的发展历程,故D错误。【点睛】本题注重对材料的理解,注意辨析“道”的含义,即儒家之道。再结合课本知识魏晋时期儒学受到佛道的冲击,独尊的地位受到挑战,到了宋代,随着理学的发展推动了儒学的进一步繁荣即可。4.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在苏州,棉布业市镇有南期镇、新泾镇、月浦镇、江湾镇等;丝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黄溪镇、院镇等,这说明当时A. 商业分工越来越细致B. 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C. 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D. 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

5、识可知,明清江南地区棉布业市镇、丝绸业市镇兴起说明了当时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手工业生产,和商业分工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市镇的规模,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未涉及城乡经济联系,故D项错误。5.下表为中国某时段银钱比价年份18041809181418201825183018351840银一两合铜钱数919.91065.41101.91226.41253.41364.61420.01643.8表格数据反映了该时段A. 白银的大量流入导致中国货币贬值B. 不正当的国际贸易冲击了中国的金融秩序C.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依然占优势地位D. 西方大规模经济侵略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答

6、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数据变化来看,当时中国出现银贵钱贱的现象,这是不正当的国际贸易导致大量白银外流的结果。故答案为B项。白银大量流入导致的结果应当是银贱钱贵,排除A项;大量白银外流,中国白银外流,不能反映中国处于优势地位,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形态的变化,排除D项。【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确定银钱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看出出现银贵钱贱的趋势。联系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夕,由于英国对中国走私鸦片,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中国国内市场上流通的白银越来越少,就会出现银贵钱贱现象。据此确定正确答案。6.张岂之在晚清民国卷中指出:“民国建立后,以传统政治为基础旧有伦理和价

7、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A. 推翻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B. 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 促使传统伦理价值观逐渐变化D. 使社会习俗发生根本性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男人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可以看出,中国人的传统伦理观念发生变化,这是辛亥革命带来的结果。故答案为C项。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A项;辛亥革命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B项;D项中的“根本性变化”说法绝对,排除。7.2017年1月11日新

8、华社报道,教育部要求,2017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十四年抗战”主要是基于A. 突出东北抗战的重要性B. 中共抗战的历史功绩C. 抗战的民族性和完整性D. 中国抗战的长久悲壮【答案】C【解析】“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的持久性,并体现出民族抗战性,故C正确;东北抗战并不是改称“十四年抗战”的目的,故A错误;历史功绩不是主旨,故B错误;长久悲壮不符合“十四年”抗战目的,故D错误。8.1952年9月,中国派出由重工业部、外交部等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民主德国(东德)举行的莱比锡博览会,该博览会以重工业机械展览为主。会后代

9、表团总结道:“政治影响很大”,“达到了预期的政治效果”,“整个展览会就是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的示威,这对美帝战争集团是一个有效的打击”。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 阶级斗争扰乱了经济建设B.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 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D. 国际活动受国际局势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外交。依据材料“政治影响很大”、“达到了预期的政治效果”、“整个展览会就是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的示威,这对美帝战争集团是一个有效的打击”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国际活动强调政治影响,反映出当时中国国际活动受美苏两大阵营对抗的国际局势影响,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中国经济建

10、设受到扰乱;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当时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9.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被后人誉为西方“史学之祖”,他在其著作历史中声明:“我的职责是记录人们所讲的一切,但我绝无义务相信他们,这适用于整个这部书。”这种主张A. 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B. 反映了理性的研究历史的精神C. 表明他注重历史的客观真实D. 说明希腊人对历史规律的探索【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我的职责是记录人们所讲的一切”可知作者认为历史是历史事件的客观真实反映,不应掺杂个人主观感受,故C正确;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

11、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与本题无关,故A错误;希罗多德的历史掺杂了宿命论思想,不是一种理性的历史研究精神,故B错误;希罗多德一个人不能代表希腊人,以偏概全,故D错误。【点睛】本题注重对材料的理解,要准确获取材料有效信息“我的职责是记录人们所讲的一切”。10.1762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任命他的老师布特伯明接任首相,用封官许原、收买贿赂的方法在议会中形成个“国王之友”派,利用这个集团去打击辉格党,削弱辉格党的势力。这说明当时的英国A. 议会对王权的制约尚未形成B. 光荣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C. 议会内部两党斗争十分激烈D. 立宪政体有待进一步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

12、】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利用“国王之友”派打击辉格党,削弱辉格党的势力。这说明当时的英国国王王权存在滥用的现象,表明立宪政体有待进一步完善,故D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就已经形成了议会对王权的制约,故A项错误;1688年光荣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一个政党,体现不出议会内部两党斗争,故C项错误。11.下图是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产值增长示意图。这反映了苏联A. 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B.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C. 工业化建设成就突出D. 国际地位的明显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由图中信息可知,“二五”计划相比“一五”计划来说,重工业增长稍缓,轻工业增长较快,农业增长明显。这体

13、现出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突出,故C项正确;农业增长虽然明显,但苏联工农业生产仍然难以协调发展,故A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是在“一五”计划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数据和国际地位无关,故D项错误。12.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经济“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对经济的干预或减少干预的根本出发点A. 减轻经济危机造成的损失B. 保证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C. 扩大内需以刺激产品消费D. 缓和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表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的

14、飞速发展,迫切需要国家从总体上对经济进行一定的计划、控制和调节,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是国家从整体上对经济进行的调节控制。由两次比较可知,对经济的干预和减少干预其根本出发点都是保障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故B正确;减少经济危机的损失不是其根本出发点,故A错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是缓解危机的措施,故C错误;缓和社会矛盾是其出发点,但不是根本出发点,根本出发点都是保障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为应对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社会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或减少干预,其根本出发点是保障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本题注重对选项的比较、辨析,明白根本出发点即根本

15、动机要从经济根源上找。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等12处设有市舶使,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了市舶条或市舶法.进出口货物达3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和私营,以后者为主。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材料二:英国进口贸易总额及百分比统计表(17841846年)年份总额制成品(%)粮食(%)原料(%)178417862038

16、62144(10.5)8657(42.4)9585(47.1)1814181664741731(1.1)27602(42.6)36408(56.3)18441846819633544(4.3)27386(33.4)51033(62.3)英国出口贸易总额及百分比统计表(17841846年)年份总额棉织品(%)毛织品(%)其他纺织品(%)其他制成品(%)粮食和原料(%)1784178612630744(6.0)3700(29.2)1334(10.6)4858(38.3)2032(15.9)181418164447418742(42.1)7855(17.7)3628(8.2)7783(17.5)64

17、55(14.5)184418465842025835(44.2)8328(14.2)6349(10.9)10922(18.7)6986(12.0)材料三: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30%,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40年来的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货物贸易进出口既是我国开放性经济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重要支撑。自2009年起,我国已连续9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地位,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贸易大国。改革开放推升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给全球消费者带来了诸多实

18、惠,“中国市场”为全球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空间,“中国奇迹”向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说明两宋海上丝绸之路产生的社会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进出口贸易呈现的趋势,并分析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奇迹”出现的原因。【答案】(1)特点:贸易范围广;政府加强管理;贸易商品种类繁多;私营贸易为主。影响: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两宋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提升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2)趋势:英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增加;进出口贸易逐渐以进口原料、出口棉织品等工业品

19、为主。原因:英国资本主义民主代议制度的确立与完善;工业革命在英国的进行和完成;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盛行;英国“殖民霸主”和“世界工厂”的确立。(3)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的影响;科技发展与创新的推动;对外开放的国策和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的作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影响。【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两宋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和影响、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贸易状况和“中国奇迹”出现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两宋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等12处设

20、有市舶使,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了市舶条或市舶法”“进出口货物达3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和私营,以后者为主”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两宋海上丝绸之路产生的社会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增加政府收入、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推动世界文明进程等方面来回答。(2)英国进出口贸易呈现的趋势,可以根据英国进口贸易总额及百分比统计表中总额的变化和货物种类的变化等信息分析得出。其原因应当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并联系所学,从英国民主政治、工业革命、经济政策和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等方面来回答。(3)“中国奇迹”出现

21、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社会经济和综合国力、科技推动、经济政策和国际形势等方面来回答。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美】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该书沿用了将世界划分为不同文明的历史编纂法,但是他的着力点并不在于描述各种文明的兴衰,而在于说明不同文明间的互动以及互动过程中各个文明的变型。围绕材料,结合中西方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答案】注意:论题(研究的范围和方

22、向,不涉及价值判断)和论点(观点,价值判断)的差别;思考高考设问方式变化对学生学科素养的要求(围绕论题选择史实,依据例举的史实得出结论或观点,逻辑性要求特别强,体现史料实证,改变了以前“以论代史”的弊端)。材料明确了文明的传承(如文明传承与社会发展、社会转型);文明的交流(如文明交流与社会发展、社会转型,这一个角度是新全球史的着力点);文明的传承、交流与社会发展(社会转型)三个思维视角。示例:论题:文明的传承与创新。阐述(三个及其以上史实)14世纪时,随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借助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宣扬人文主义,兴起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推

23、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到17、18世纪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在文艺复兴的基础上,资产阶级宣扬理性主义,把人们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藩篱中解放出来,对后来欧洲和世界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总结(结论、论点,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解析】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由材料来看,“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和“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材料明确了文明的传承(如文明传承与社会发展、社会转型);文明的交流(如文明交流与社会发展、社会转型,这一个角度是新全球史的着力点);文明的传承、交流与社会发展(社会转型)三个思维

24、视角。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新中国两个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之初80年代以来面临的环境美国的孤立敌视国际局势缓和,中国“改革开放”启动外交目标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为国家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外交政策与方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大外交政策(重点是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继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同时又赋予了新内涵;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的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确立对外开放为长期的基本国策。(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之初“外交目标”确立的历史背景,并指出这一时期的主要外交成就。

25、(2)上表中两个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谈谈你对这种变化的认识【答案】(1)历史背景:二战后,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了国家民族的独立。外交成就:基本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巩固了新生政权;与广大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打破了西方国家外交孤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与赞誉;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显示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2)变化:从将外交与革命等同到将外交与国家利益结合(或:从外交强调意识形态到外交强调国家利益)认识:外交政策必须服从国家总的形势和国家利益的

26、需要,必须服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这种变化说明了我国外交在不断的总结和反省中走向成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比较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新中国成立之初“外交目标”确立的历史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美国的孤立敌视”,并结合所学当时的国际国内状况来回答。这一时期的主要外交成就,应当联系所学,从基本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等方面来回答。(2)两个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所发生的变化,可以根据“重点是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和“为国家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

27、环境”等信息分析比较得出。对这种变化的认识应当结合所学,从外交政策与国家形势国家利益的关系、我国外交的不断成熟和进步等方面来回答。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1965年1975年,美国反战运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席卷了整个国家,甚至余震还波及西欧,形成了反战国际联盟。反战运动开始于1965年,反战人员“超越政治见解、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年龄、肤色的差别”最初参与和平运动只是一些知识分子与和平团体,如1965年纽约书评的编辑们曾发起过一次反对约翰逊总统战争升级的请愿活动,之后学生群体以开展宣讲会与抵制征兵的方式参与和平活动。1968年,越战导致的美国士兵死亡人数达到两万两千人,厌

28、战情绪蔓延到军队内部,数千名越南退伍老兵在国会大厦的台阶上高喊“胡志明,民族解放阵线必胜”的口号,并扔掉了他们在越战中获得的勋章。受反战运动影响,新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庄严宣告“我要结束这场战争”。朱美娣越战时期美国国内的和平反战运动研究(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反战运动的特点。(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六七十年代反战运动兴起的背景【答案】(1)由国内运动走向跨国运动,具有国际性;持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广泛;反战形式多样;以民间力量为主。(2)二战后和平主义思想盛行;两极格局下,局部战争导致国际形势动荡不安;越南战争导致美国人民遭受沉重损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二战后反战运动

29、的特点和背景,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战后反战运动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1965年1975年,美国反战运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席卷了整个国家,甚至余震还波及西欧,形成了反战国际联盟”“最初参与和平运动只是一些知识分子与和平团体之后学生群体以开展宣讲会与抵制征兵的方式参与和平活动厌战情绪蔓延到军队内部”等信息分析归纳得出。(2)美国六七十年代反战运动兴起的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1968年,越战导致的美国士兵死亡人数达到两万两千人”,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二战后和平主义思想盛行、两极格局下的影响、越南战争导致美国人民遭受沉重损失等方面来回答。17.【历

30、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李提摩太,英国人,1870年底到达中国,先后在山东、山西、河北传教,并传播自然科学知识与文化知识,李提摩太在中国生活45年之久,对中国社会有深入了解。李提摩太传教方式类似于利玛窦,以中国市民乐于接受的方式传布新教。19世纪70年代,山西、山东正值丁戊灾荒,李提摩太多方筹措银两,积极参与赈灾活动,提出欲救其灵魂必先救其肉体的主张。1893年翻译泰西新史揽要,书中所宣扬的“”“进化论”学说,引起维新人士的兴趣。李提摩太乐于学习儒学、佛教、中国传统文学,将西游记、大乘起信论等东方著作翻译成英文,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李提摩太还是山西大学的奠基人。1901年他提出用

31、庚子赔款在山西创办大学堂山西大学堂,李提摩太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方面完全贯彻英国教育模式,为山西培养出郑永锡、李蒙淑等技术人员,南桂馨、陈德坤等革命志士,马俊、崔延献等政治家。摘编自张昭军中国近代文化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提摩太在中国的主要活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李提摩太的活动加以评价。【答案】(1)传布新教、赈济灾民、传播西方先进思想、翻译中国典籍、发展新式教育。(2)传播进化思想,促进维新活动的发展;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进山西近代教育的发展;为中国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传教士李提摩太在中国的主要活动,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

32、分析概括能力。(1)李提摩太在中国的主要活动,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先后在山东、山西、河北传教,并传播自然科学知识与文化知识”“李提摩太多方筹措银两,积极参与赈灾活动”“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李提摩太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方面完全贯彻英国教育模式”等信息分析归纳得出。(2)对李提摩太在中国的主要活动的评价,可以根据材料中的“1893年翻译泰西新史揽要,书中所宣传的变通观、进化论学说,引起维新人士的兴趣”“将西游记大乘起信论等东方著作翻译成英文,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李提摩太还是山西大学的奠基人”“为山西培养出郑永锡、李蒙淑等技术人员,南桂馨、陈德坤等革命先烈,马俊、崔廷献等政治家”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点睛】本大题属于典型的概括类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如解答“概括李提摩太在中国的主要活动”,应当根据材料信息反映的李提摩太在中国活动的几个方面,划分层次,然后对每一层次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以较为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据此回答本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