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 )A. 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B. 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C. 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D. 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及知识的迁移能力,依据材料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反映了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对族人进行
2、管辖和处置,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 西周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说明,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A. 形成“天下共主”的格局B. 形成家天下的政治局面C. 对地方直接行使管理权D. 实现了王权的至高无上【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从而形成了“天下共主”格局,故A项正确;禹建立夏朝,禹死后他儿子启即位从此公天下就已经变为家天下,B
3、错误;对地方直接行使管理权始于秦朝郡县制度的确立,C错误;西周尚未实现王权的至高无上,错误。3.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几度变迁。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设置为路、州、县三级。元朝时期,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 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B. 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C. 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D. 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答案】B【解析】古代统治者对地方行政区划不断地进行改变,其目的是通过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维护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故答案为B项。A、C项只是现象,不是本质,排除;地方行政区划不
4、断变化,不能说明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排除D项。4. 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A. 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B. 设立“中朝”“外朝”制度C. 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D. 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设立“中朝”“外朝”制度,削弱相权,故B正确。刺史只能监督地方官,故A错误。秦朝已经设立三公九卿制度,故C错误。汉武
5、帝也没有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故D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外朝制度5.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少府管皇家财政及 官府手工业,宗正管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可知,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等官职为皇室专设,为皇帝私家服务,体现出家国同治、皇权至上的本质,B项正确;“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
6、司其职,但与题干中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为皇帝私家服务的信息不符,A项错误;题干材料与选才无关,材料主要体现了古代中国政体的家国同治、皇权至上的本质,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等官职为皇室专设,为皇帝私家服务,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与官员众多、政务繁杂无关,D项错误。6. 唐朝人沈既济对分科取士有过这样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这一评价A. 肯定了选官制度对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B. 看到了两种选官制度在选才方式上的不同C. 肯定了科举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D. 肯定了科举制对提高官员素质的作用【答案】C【解析】【详解】材
7、料“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体现的是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将选官权力从地方收归到中央,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C正确;ABD说法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C。7. “宋代以后,即使是地方也有数位官僚分掌政务,使权限不至于集中在某一人手中,各个机构也直属皇帝。例如宋代的地方行政中最高行政区划是路,在此设置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等,分别掌控民政、财政、军政及司法。同样,宋在路的下级行政区划中设立通判,使其与知事具有同等地位,以便监视。”材料旨在说明A. 宋朝的专制主义集权制度得到了加强B. 宋朝的监察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C. 宋朝的“权力制衡”取得了一定效果D. 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趋于合
8、理【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宋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考生必须根据材料才能得出结论。【详解】根据材料宋代以后,“使权限不至于集中在某一人手中,各个机构也直属皇帝”可见分权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故选A。宋监察机关沿袭唐,设御史台,材料中未涉及,故排除B。宋在地方“设置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等,分别掌控民政、财政、军政及司法”不是为分权制衡,目的是加强皇权,故排除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点睛】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特点:1)中央: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2)地方: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3)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加强和完善。
9、8. 希腊民主的问题一书指出:“前5世纪,平民主权形成了风尚。无可争辩,这种政体是一种民主政体。但是从某些方面看,它是一种很不广泛的民主,而从另一些方面看,它又是非常激进的民主。”“很不广泛的民主”是指A. 妇女、外邦人和奴隶没有政治权利B. 少数执政官掌握国家权利C. 议事会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D. 贵族制和寡头制同时存在【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民主范围是除妇女、奴隶、儿童和外邦人之外的本邦全体成年男子,因此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雅典民主范围狭窄的定义,排除。故选A。9. 依罗马市民法规定,并由已达婚龄的五人出场作证。买卖时,由司称人持秤,买方一手持物,一手持铜块
10、说,“依照罗马法律,此物应归我所有。”说毕,将铜块交给卖方,买卖宣告成立。若有差错,则失去法律效力。这反映出A. 罗马法注重保护私有财产B. 罗马法注重形式,程序繁琐C. 罗马法系统性、逻辑性强D. 罗马法具有细致性、严密性【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罗马市民法交易有着严格的程序规定,“程序若有差错,则失去法律效力”,说明的是罗马法注重形式,程序繁琐,B正确;材料未涉及对私有财产的保护,A排除;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B。10. 白之浩将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
11、了权威和动力,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尊严的部分”“效率的部分”分别指的是A. 君主制和议会制B. 立宪制和议会制C. 君主制和共和制D. 立宪制和共和制【答案】A【解析】【详解】由“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可以知道这是指对君主的尊重和崇敬,由“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可知是采用了议会制,即人们选举代表组成国家的权力机构,来管理国家,故A项正确;立宪制不符合“尊严的部分”含义,故B项错误;英国是君主立宪制,不是共和制,故C项和D项错误。11. 有学者研究后发现,“权利法案颁布后还没有严重的削减英王在法律上的权力;法国虽然有了1875年宪法,但总统
12、麦克马洪的野心还能看得见;而德意志帝国宪法更是不用说了”他的研究能反映出A. 君主立宪制的弊端日益显露B. 封建君主对资产阶级民主进行了抵制C. 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之初还不完善D. 资产阶级宪法不能制约国家元首的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权利法案颁布后还没有严重的削减英王在法律上的权力”“法国虽然有了1875年宪法,但总统麦克马洪的野心还能看得见”体现的是早期资产阶级代议制尚不完善,仍然存在着专制残余,C正确;法国确立的是议会制共和制,A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强调的是早期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不完善,D排除。故选C。12. 有学者认为,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
13、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上,最终通过“利益谈判”实现“妥协”的“多元利益集团”,不包括A. 大州与小州B. 共和派与君主派C. 南方与北方D.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答案】B【解析】美国独立后不存在君主制,故B错误,符合题意,宪法体现出大州与小州、南方和北方以及中央和地方的妥协,故A、C和D不符合题意。点睛:美国1787年宪法如何协调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矛盾?(1)中央和地方:联邦政府权力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2)大州和小州:参议院议员按州分配,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分配。(3)南方和北方:
14、黑人奴隶按五分之三折算 13.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美国新宪法(指1787年宪法)确定的政体是一种“选出来的君主制”,托马斯杰斐逊也附和说,它是“君主制的新版本”。他们的评论主要指的是1787年宪法A. 没有明确规定总统的任期B. 规定的中央政府权力过大C. 赋予总统过大的行政军事权D. 没有规定总统由选民直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每届任期四年,故A项错误;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力相较于之前而言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材料中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托马斯杰斐逊的评论主要侧重于美国总统的权力过大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选出来
15、的君主制”“君主制的新版本”等可以看出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托马斯杰斐逊的评论主要强调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权力过大,故C项正确;没有规定总统由选民直选表述无误,但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1787年宪法【名师点睛】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认识。重点注意把握到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第一,在联邦中央官制上,是欧洲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理论的具体实践,涉及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个领域。把握到“制衡”(即制约与平衡,实现了“把权力关在笼子里”)的内涵及深远影响。第二,在平衡和协调利益方面,涉及到解决三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南方与北方;大州与小州。
16、14. 美国1787年宪法赋予联邦征税权、外事权、战争权和州际贸易管理权等,州仍旧拥有对本州人民直接管理的权利等。1791宪法修正案规定:宪法既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各项权利分别由各州或人民保留。这些规定A. 是三权分立原则的重要体现B. 充分保障了人民自由民主权利C. 维护了国家长期统一和稳定D. 体现了联邦制和人民主权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未禁止各州行使的各项权利分别由各州或人民保留”的规定,一方面体现出分权特征明显的联邦制,另一方面体现出国家主权来自于人民的人民主权原则。故答案为D项。三权分立是对联邦政府权力的划分,排除A项;B项的“充分保障”说法绝对,排除;材料反映
17、的是联邦制的特点,没有涉及这些规定对国家统一和稳定的影响,排除C项。【点睛】在美国的联邦制中,联邦和州之间依据宪法划定不同的权力范围,有关全国的外交、军事、财政等事务由联邦政府管辖,各州在不违反联邦宪法的前提下制定本地区的宪法和法律,管辖本地区的财政、经济、文化教育等具体事务。因此,美国的联邦和州之间是一种分权关系。美国通过联邦制既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又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15. 学完“欧美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这一章节内容后,一个学生对欧美主要国家政治现代化进程的特点分别用了四个成语加以概括:“循序渐进”“独辟蹊径”“借尸还魂”“循环往复”。
18、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A. 德、英、法、美B. 英、美、德、法C. 法、美、德、英D. 英、美、法、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历史上,英国政治现代化进程具有典型的循序渐进的特征,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开创出崭新的三权分立的共和制度,德国统一后保留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法国经过曲折反复的过程最后选择了共和政体,B项符合题意;政治现代化进程具有“循序渐进”特点的是英国,AC两项错误;德国的政治现代化并不具备“循环往复”的特点,D项错误。16. 有学者认为,德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走的是与欧洲其他国家明显不同的道路,在政治上推行独具特色的、缺乏议会民主制特征的君主立宪制。
19、造成近代德国政治特殊性的主要原因是A. 宗教改革强化了对权威的服从B. 启蒙运动未波及德意志地区C. 议会无法对君主进行任何限制D. 容克贵族主导了统一和改革【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政治上推行独具特色的、缺乏议会民主制特征的君主立宪制”和所学知识可知,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主要是因为未经历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洗礼,容克贵族主导了统一和改革,D正确;宗教改革冲击了教会的权威,A排除;启蒙运动对德意志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B排除;C是德国资产阶级代议制不彻底的表现,排除。故选D。17. 欧美学者曾说,如果不是林则徐禁运鸦片,英国资产阶级也会找到另一个借口来发动战争,这
20、是可以断言的。英国发动这场战争,处理保护鸦片走私以外,其更深层次的意图是A. 获取战争赔款B. 变中国为其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地C. 将先进的工业文明成果推广到中国D. 争取同清政府建立平等的贸易关系【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发动这场战争,处理保护鸦片走私以外,根本目的是变中国为其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地,故B项正确;获取战争赔款,没有体现工业革命扩大市场的要求,故A项错误;英国也不可能将先进的工业文明成果推广到中国,故C项错误;英国同清政府建立的是不平等的关系,故D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从根本原因入手联系工业革命
21、的影响,再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8. 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包括A. 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完全解体B. 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C. 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道路被迫中断D. 冲击了传统的“夷夏”观念,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答案】A【解析】材料中叙述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此次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是自然经济并不是完全解体,A错误,符合题意;B、C和D属于
22、鸦片战争正确表述。19.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l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危害包括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列强加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归纳分析的能力。分析材料可知三次战争分别是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由已学知识可知这三次战争都使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巨额赔款都加重了人民负担,中国逐渐被卷
23、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经济附庸,符合题意;而列强加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表述不合题意。故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内容与影响20.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越孤独。但战争大败,“成中国之巨祸”,它促成了中国民族认识的改变,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里的“战争”指的应是A. 第二次鸦片战争B. 甲午中日战争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 第一次世
24、界大战【答案】B【解析】甲午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救亡运动高涨,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故排除ACD,选B。21. 以下是晚清时某国领事馆为其本国国民所颁护照的具体内容。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兹有本国人名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A. 中国的主权开始遭到了破坏B. 列强势力已深入到中国内地C. 列强侵略进入资本输出阶段D. 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兹有本国人名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体现是
25、列强凭借特权可以深入中国内地,因此B正确;A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排除;C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排除;D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故选B。22. 徐中约教授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太平天国也成为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的灵感之源泉甚至他的革命理论三民主义也是受到太平天国理念的影响。”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超越了太平天国理念的应该是A. 民族主义B. 民权主义C. 民生主义D. 三民主义【答案】B【解析】民族主义,即推翻清政府,与太平天国推翻清政府的目的相似,A错误。民权主义,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太平天国仍未跳出封建政权的范畴,从这一角度讲,民权主义对太平天国理论有所超越,B正确。太平天国主张废除
26、封建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给农民;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但仍未废除私有制,从这一方面来看,并未超越太平天国,C错误。D项包含前三项,但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并不符合,排除。23. 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这一评价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A. 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B. 顺应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C. 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D. 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答案】C【解析】天朝田亩制度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目标,而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二者是对立的,故A项错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是发展资本主义,而太平天国运动是建立在小农经济
27、基础之上,因此是违背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的平均土地,是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在当时的条件下具有革命性,为彻底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故C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的绝对平均主义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故D项错误。24. 全球通史记载,“西方列强除了控制沿岸港口外,还控制了一些大的内河航道,他们维持着几支炮舰舰队,在从上海到重庆的1500里长的、横穿中国中心的长江巡逻。”该现象发生在A. 南京条约签订后B. 天津条约签订后C. 马关条约签订后D. 辛丑条约签订后【答案】C【解析】西方列强控制了“沿岸港口”、“
28、大的内河航道”、“上海到重庆”这些地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应该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开始出现,故选C。25.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A. 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B. 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C. 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D.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答案】A【解析】【详解】黄遵宪认为新签订的条约赔偿了巨额款项,而且允许列强设机造货,同 时失去了东南地区的天然屏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条约指的是马关条约,条约签订后,台湾被割占,东南地区失
29、去了屏障,而且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这拓展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方式,A正确;南京条约签订标志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化进程,也结束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C;D是辛丑条约签订的结果,排除。26. 孙中山曾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1900年)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造成民众态度发生这样变化的外部因素,主要是A.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 改良道路受挫C. 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D. 洋务运动失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
30、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前者是在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当时维新变法思潮居于主流,因此革命派发动的武装起义遭到社会舆论的抨击。后者则是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当时清政府勾结列强绞杀了义和团运动,已经完全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民众已经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因此革命派发动的武装斗争得到社会舆论的同情。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在1900年前;D项与题干时间不符。考点: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的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27.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近代国际法茫然无知。而到后来李鸿章指出“彼族要求之事,无非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等言论。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A. 中国在被
31、动中与世界接轨B. 中国的民族危机有所缓和C. 清政府积极收回国家主权D. 救亡图存的意识开始萌发【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由开始的茫然无知到李鸿章的言论“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表明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伴随着国门的代开,国人思想开始发生转变。在被动中,中国与世界接轨,故选A。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故B项错误。清政府积极收回国家主权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救亡图存意识开始萌发,应该是林则徐魏源时期,故D项错误。【点睛】万国公法是一部由美国法学家亨利惠顿写的国际法著作,于1836年出版,对近代国际法体系有着深远的影响。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将这部著作译成中文,后
32、来得到总理衙门的官员崇厚的支持,于1863年完成。1864年,由京都(京师)崇实馆刊行,定中文译名为万国公法。28. 有学者认为,甲午战后,有识之士关于“救亡”“图存”思考开始进入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构建层面。正是在国家与民族两条主线的推动下,在对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高度一致的认同下,才爆发了辛亥革命。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A. 使群众普遍认同了民主共和制度B. 明确提出了反帝的政治目标C. 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D. 具有了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正是在国家与民族两条主线的推动下,在对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高度一致的认同下,才爆发了辛亥革命”,说明该学者认
33、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众对民主共和制度的态度,排除A项;辛亥革命爆发时还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目标,排除B项;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D项。29. 下图为18331915年“共和”、“民主”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频率的统计图。19051913年“共和”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民主”的频率,其原因包括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1905-1913年“共和”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民主”的频率,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时期
34、,1905年,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内容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其中民权主义即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因此项符合题意;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不可能出现共和多于民主,项不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项不符合题意。因此B选项正确。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30. 黄炎培在我亲自经历的辛亥革命中说,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总之,辛亥革命无数头颅换来的,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材料中黄炎培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A.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制度B.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 社会生
35、活领域出现重大变化D. 促使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题实际上考查对辛亥革命影响的相关认识。根据关键信息“所有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体现的是辛亥革命带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变化。据此,排除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相关的ABD三项。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对辛亥革命影响的相关认识二、材料解析题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今日中国应用发
36、展的眼光,世界的眼光审视人类各种不同的文明模式。”探究一 中国的传统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容,源于延续几千年的政治传统。这种传统达到西方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一是历史上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非欧洲那样由封建领主或教会掌握;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体制,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而非西方或中东那样由世袭或门第操纵;三是政治对人民负责,体现“民本主义”。俞邃关于“中国模式”之我见探究二 雅典模式“我们(雅典)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探究三英美模式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改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
37、长期专制统治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而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因为中国不是像美国这类“没有历史的国家”。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请回答:(1)依据探究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总结中国政治传统的特点。(2)依据探究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雅典民主的特点。(3)依据探究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光荣革命”创造的完美政治设计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4)根据所学知识,为了克服雅典民主政
38、治的弊端,美国在政治制度上做出了哪些重大创新和改变?【答案】(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科举选拔官员;民本思想。(2)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等。(3)政治设计:君主立宪政体。如何控制:颁布权利法案等一系列法案,限制王权确立法律至上、议会主权的原则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首相掌握行政权。(4)针对在一个大国建立民主共和的需要,创立了联邦制国家。为了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中央政府的构建实行三权分立制。同时实行民选制度,扩大享有民主的范围等。总统和议员采用间接选举方式产生,体现民主性同时克服直接民主所带来的弊端。(联邦制,总统制民主共和制,分权制衡下三权分立制,人民主权,代议制选举,制度化,
39、法制化等言之成理即可)【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是历史上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可归纳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根据材料“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可归纳出科举选拔官员;根据材料“政治对人民负责,体现民本主义”可归纳出民本思想。(2)特点:根据材料“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可归纳出人民主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它特点还有轮番而治、直接民主等。(3)政治设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光荣革命后确立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控制:结合英国的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限制王权、责任内阁制剥夺国王的行政权、1832年议会改革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4)创新及改变:结合美国的联邦体制、
40、三权分立体制、间接民主的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不过逐渐出现的一些变化,促使贵族在城市政治生活中向平民做些让步,当然这种让步也是审慎的。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十二铜表法这大概是刻在12块青铜牌上的法规,竖立在广场上就表现出一种新的精神。阿尔德伯特等欧洲史材料二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并未给予资产阶级实权,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才能生效。德国宪政中没有实权的恰恰是相当于议会下院的帝国议会,而皇帝是国家元首、权力中心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决定对外政策,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
41、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传统的统治阶级为了迎合工业化发展的需求,尽心竭力地以政府权威干预经济发展,制定出各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材料三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差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据材料一,指出十二铜表法在罗马法中的历史地位。并分析说明它“新的精神”。(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
42、出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说明此特点所产生的影响。(3)依据材料三,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答案】(1)地位:是罗马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精神:政治妥协,贵族向平民让步;法律条文向社会公开,限制贵族任意解释法律的权力。(2)特点:具有专制主义色彩;军国主义色彩;体现了议会民主政治特色;具有传统与近代的混合特点。影响:有利于巩固德国政治上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近代民主政治的要求;有利于德国利用国家力量进行工业化;使德国富有极端的侵略扩张性。(3)政体:资产阶级责任内阁制政体(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地位: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
43、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的里程碑)。【解析】【详解】(1)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精神:根据材料“促使贵族在城市政治生活中向平民做些让步”可归纳出政治妥协,贵族向平民让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律条文向社会公开,限制贵族任意解释法律的权力。(2)特点:根据材料“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才能生效”可归纳出具有专制主义色彩和议会民主政治特色;根据材料“皇帝是国家元首、权力中心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决定对外政策,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可归纳出具有传统与近代的混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国主义色彩突出。影响:根据材料“传统的统治阶级为了迎合工业化发展的需求,尽心竭力地以政府权威干预经济发展,制定出各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影响可从巩固德国统一、推动民主政治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及对外扩张色彩突出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3)政体:根据材料“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的是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