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础点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1)政治上,农奴制引发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农民暴动此起彼伏。(2)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工业远远落后于西欧其他主要国家。(3)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使俄国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4)思想上,改革派知识分子对农奴制和封建专制进行抨击,宣传了资本主义新思想,对沙皇专制统治造成了很大冲击。2目的: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的影响(1)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矛盾激化,加剧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危机。为此进行了改革,废除了农奴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2)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失去了欧洲的霸主地位。(3)俄国加紧了在远东
2、地区的扩张。正如马克思所说,俄国由于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要向英法复仇,当英法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的时候,俄国趁火打劫,从中国割占了大片领土,攫取了很多特权。3内容(二一九法令)(1)政治: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地主不得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农奴。(2)经济: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还要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租。(3)组织: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4评价(1)进步性: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3、的转折点。(2)局限性:实质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合法”掠夺,是在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5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1)经济: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2)政治:参照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和司法制度,进行了政治改革,使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3)军事: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进程。(4)教育: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5)思想:促进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俄国的传播,使人们看到了俄国的落后,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特别提醒1861
4、年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虽然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但是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方式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因此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二、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1)内忧:幕府的腐朽统治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政治上:幕藩等级森严,矛盾尖锐。经济上:幕府歧视工商业,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外交上: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大趋势。(2)外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3)基础: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2内容(1)政治上废藩置县,把全国划为3府72县,把地方置于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之下。废除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层特权。通过公
5、债补偿的形式逐步收回华族与士族的俸禄与禄米,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体制建立起来。(2)经济上改革币制: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地税改革: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土地税,新土地税以货币支付。“殖产兴业”:建立近代企业,政府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人才,把私人资本引向发展近代工业的道路。(3)文化上派遣学生到欧美国家留学。按照欧美国家模式,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方面,明治政府大力推进西化。确立“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4)军事上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欧美建立常备军。大力改进军事装备,并建立现代化军工企业。进行武士道
6、教育,军队只向天皇负责。(5)法制: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对日本帝国宪法的认识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既是日本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也是近代亚洲的第一部宪法;既是日本君主立宪制度初步确立的标志,也是日本天皇领导下的地主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的标志。它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认了明治维新后所建立的近代天皇制度,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和军国主义色彩,缺乏民主宪政精神,为以后法西斯政权的建立埋下了历史隐患。3影响(1)积极性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加速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的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使日本
7、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形成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日本近代天皇制。日本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三、戊戌变法1背景(1)民族危机的加深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阶段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清政府为缴付对日赔款而向西方列强借款,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列强还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2)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深清政府为支付巨额赔款,加重了对百姓的剥削,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
8、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4)维新思想的发展在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立学会、办报纸、兴学堂、著书立说,阐述变法主张。为维新变法提供了思想基础。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系统地阐发了变法理论。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号召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严复翻译介绍天演论,借达尔文的进化论,强调变法自强。2康梁的维新活动(1)1895年4月,康、梁发动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2)成立学会、创办报刊,使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3)1898年1月,康有为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具体变法措施。3戊戌变
9、法(1)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2)内容及作用内容作用政治颁新法:鼓励官民上书言事改旧制: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经济颁新法: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改革财政改旧制:裁撤驿站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文教颁新法: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立报馆、学会等改旧制: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军事颁新法:建立新式军队,按西法练兵;扩建海军改旧制: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4.变法
10、失败(1)戊戌政变:1898年9月2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大肆搜捕维新派;杀害“戊戌六君子”,废除新法,“百日维新”宣告失败。(2)失败原因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的破坏和镇压,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变法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涉及农民问题,也就不可能广泛发动群众。国际环境方面,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5历史意义(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2)政治: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3)思想: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4)经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
11、发展。(5)文化: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和教育事业(新式学堂)的发展。(6)习俗: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1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1)从目的来看: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2)从纲领和内容来看: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光绪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法令,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3)从领导力量来看:领导这次运动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2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必然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同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相互勾结,形成了控制中国的强大势力。而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先天的软
12、弱性,很难与帝国主义和中国的封建势力抗衡,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只能以失败告终。重难点1.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异同对比项目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不同点背景19世纪中期的日本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国家,阶级矛盾尖锐;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民族危机严重农奴制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阻碍;阶级矛盾尖锐;贵族地主统治岌岌可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决定废除农奴制目的日本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外来的压迫而进行的改革俄国为防止人民革命运动、维护自己的统治,迫不得已而进行的改革内容日本明治维新是废除旧体制、发展新经济、倡导“文明开化”、建立新军队等全面进步的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颁布了“二
13、一九法令”,废除了农奴制相同点时代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都受工业文明潮流的影响。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结果相同: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两国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2.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国际环境当时列强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以打开市场、倾销商品为主要目的,且列强在亚洲正集中主要精力侵略中国19世纪末,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的要求日益强烈,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不会允许中国走上自强道路国内环境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发展
14、相对充分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领导力量倒幕派维新派和没有实权的皇帝改革途径先有自下而上的倒幕运动和明治新政府,再有自上而下的改革维新派依靠无实权的光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措施全面、系统,既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实行民主宪政的精神,又充分考虑到了日本的具体国情,各项措施都得到了贯彻执行虽然也涉及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但由于顽固派的反对和维新派的妥协,措施基本上都没有得到执行1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忠孝精神;与其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适于生存的实际
15、教育。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A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B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C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D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宣传忠孝精神”“与其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适于生存的实际教育”等表明,该指令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故D项正确。2“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
16、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材料二(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
17、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答案(1)特征: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3)实质: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解析第(1)问,提炼材料信息回答即可,如由材料一信息“太政官发布布告”“自天皇以下”等可得出自上而下推行的结论,由“众人趋之若鹜”可得出国民竞相效仿的结论等。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信息“绝不是仅凭
18、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可得出日本人认识到模仿虚饰的缺陷,开始理性对待西方文明的结论;第二小问,前者原因可从摆脱民族危机和改变落后的现状这一角度思考作答,后者原因可从全盘西化的危害等角度思考作答。第(3)问,由材料信息“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虚饰了一国之文明”等回答实质。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材料二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
19、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材料一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国家?如何理解这场战争对俄国来说是“绝望的搏斗”。(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答案(1)英国、法国。落后的农奴制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2)延缓:废除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沙皇统治。不能消除: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
20、命的任务。(答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俄国1861年改革。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把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双方与各方的社会状况搞清楚就可以作答;第(2)问,在作答时首先理清思路,“延缓”即回答改革的积极意义,“不能消除”即回答改革的弊端,然后把“延缓”与“不能消除”分开进行论述即可。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日本报论中国中报道了日本基于其改革经验对中国提出的改革建议:“中国必尽革其旧日之弊,举国而效西方之治,政令教化,咸与维新而后可。约而举之,其尤不可须臾缓者三,曰武备也,度支也,学校也。”时务报材料二任何民族文化都有自尊性、自爱性、排他性。太阳底下,没有哪一个民族、国家对外来文化是不加选择
21、、不加过滤地全盘吸收的。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本在武备、度支、学校等方面改革的主要经验。(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日两国改革中在政治方面对外来文化是如何加以选择、加以过滤的,并分析其共同原因。答案(1)建立近代军队;殖产兴业;文明开化。(2)表现:中国未触及宪制改革;日本建立近代天皇体制,带有浓厚专制色彩。原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传统思想浓厚。解析本题第(1)问注意结合题干中提及的三个方面回答。第(2)问结合中日两国的改革进行分析,其中中国没有在政治上实行宪政,而日本建立近代宪政,但是具有自己的特点;其“原因”的回答主要结合两国国情从经济、思想等角
22、度分析。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的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回顾戊戌
23、重温历史(光明日报)材料三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刘涛中国崛起策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
24、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俄、中、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答案(1)“西方的脚步”:近代资本主义文明;“旧制度”:沙皇专制制度或农奴制。(2)依据:政治上,提倡君主立宪,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是政治民主化的有益尝试;思想上,宣扬民权、平等、进化论,起到启蒙作用,影响近代民主革命。(3)主要表现:政治:宪法赋予天皇拥有绝对权力,形成近代天皇制;文化:宣扬忠君思想、武士道精神,形成对天皇的神道崇拜。(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也可)(4)启示:既要顺应历史趋势及时改革,又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也可)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俄、日三国的改革。第(1)问要结合
25、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时俄国与西方的政治制度分析;第(2)问要结合维新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分析,可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归纳;第(3)问要结合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找出能体现本土化的方面;第(4)问是主观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科举不停,学校不广,士心既莫能坚定,民智复无由大开,求其进化日新也难矣。故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摘编自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奏稿材料二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有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
26、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摘编自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初中国需要的人才类型,这对中国人才选拔机制有何影响。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西学的传播和影响;近代工业发展,社会需要大批新式人才;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以教育改革(新政)笼络民心;八股取士的僵化等。(2)类型:科技人才、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新式行政人员等。影响:科举制被废除。解析第(1)问,从民族危机、西学的传播、工业发展、清政府统治危机等方面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中的“科学技术人才”“具有新知识的教师”“相关专业的干员”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据材料二的最后一句话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