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3长春调研二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自由组合)的某二倍体动物,可以产生如图各种基因型的细胞,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在此动物的睾丸中能同时找到基因型为AaBb、AB、Ab、aB和ab的细胞B过程结果产生的原因一定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未分离C、过程产生的变异都属于可遗传变异D与过程、相比,过程特有的现象是产生了新基因解析:本题考查了生物变异的类型,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的能力。基因型为AaBb的动物睾丸内,精原细胞可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因此可同时找到基因型为AaBb、AB、Ab、aB和ab的细胞;过程结果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导致的染色
2、体数目变异,也可能是携带b基因的一段染色体缺失;图示为减数分裂产生4种配子的过程,其原理是基因重组,为基因突变,为染色体变异,三者均属于可遗传变异;在可遗传变异的类型中,只有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答案:B22013湖北八校联考二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其体内一个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四个配子(不考虑突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交叉互换发生于次级精母细胞中B交叉互换是染色体变异的形式之一C若无交叉互换,则只产生两种配子D若有交叉互换,只有当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时才能产生四种配子,否则只能产生两种配子解析: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分
3、析能力。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初级精母细胞的四分体时期,该变异属于基因重组;两对基因A和a、B和b无论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如果没有交叉互换,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四个配子只有两种类型,如果有交叉互换,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四个配子有四种类型。答案:C3下列有关单倍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未经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植物,一定是单倍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一定不是单倍体生物的精子或卵细胞一定都是单倍体 基因型为aaaBBBCcc的植株一定是单倍体 基因型为Abcd的生物体一般是单倍体A BC D解析: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称为单倍体,细胞中含一个
4、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为单倍体,单倍体不一定只有一个染色体组,所以选。答案:B42013金版原创卷二农田中长期使用除草剂,会使一些杂草产生抗药性。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杂草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是()A长期使用除草剂,会使杂草的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大B除草剂对杂草进行人工选择,使杂草的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大C除草剂使用过程中,杂草逐渐向抗药性增强的方向变异D除草剂诱发杂草发生变异,使杂草中出现抗药性强的个体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长期使用除草剂,在自然选择作用下,杂草的抗药性基因频率会增大;变异是不定向的;在进化过程中,除草剂起选择作用,而不是诱发变异
5、。答案:A5. 普通果蝇的第3号染色体上的三个基因,按猩红眼桃色眼三角翅脉的顺序排列(StPDI;同时,这三个基因在另一种果蝇中的顺序是StDIP,我们把这种染色体结构变异方式称为倒位。仅仅这一倒位的差异便构成了两个物种之间的差别。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倒位和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一样,属于基因重组B倒位后的染色体与其同源染色体完全不能发生联会C自然情况下,这两种果蝇之间不能产生可育子代D由于倒位没有改变基因的种类,发生倒位的果蝇性状不变解析:倒位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属于染色体的结构变异,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倒位后的染色体与其同源染色体也可能发生联会
6、;两种果蝇属于两个物种,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两种果蝇之间不能产生可育子代;倒位虽然没有改变基因的种类,但也可导致果蝇性状改变。答案:C6. 下图为结肠癌发病过程中细胞形态和部分染色体上基因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图示中与结肠癌有关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B结肠癌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C图中染色体上的基因变化说明基因突变是随机和定向的D上述突变基因一定会通过减数分裂传递给子代个体解析: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控制生物相对性状的基因,图示结肠癌是多个基因突变引起的,A说法错误,B说法正确;突变是不定向的,C说法错误;突变如果发生在生殖细胞,有可能遗传给后代,如果发生在体细胞
7、,则不遗传给后代。答案:B72013金版原创卷一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可由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C生物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D生物进化的结果是产生新的物种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的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产生。答案:D8. 如图表示某种农作物品种和培育出的几种方法,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培育品种的最简捷途径是IVB通过过程最不容易达到目的C通过过程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D过程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解析:通过植物自交获得符
8、合要求的种子是最简便的方法,A项正确;由属于基因突变,由于突变率很低,这种培育过程不易达到目的;过程是单倍体育种过程,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C项正确;过程是通过花粉的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不存在种子,所以D项不正确。答案:D9. 用纯合的二倍体水稻品种高秆抗锈病(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ddtt)进行育种时,一种方法是杂交得到F1,F1再自交得到F2;另一种方法是用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得到相应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前一种方法所得的F2中重组类型和纯合子各占5/8、1/4B后一种方法所得的植株中可用于生产的类型比例为2/3C前一种方法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原因是非同源染色
9、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D后一种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解析:前一种方法是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F1为DdTt,自交得F2。高秆抗锈病高秆不抗锈病矮秆抗锈病矮秆不抗锈病9331,重组类型占3/8,纯合子占1/4,A错误;F1的基因型是DdTt,对其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基因型有4种DT、Dt、dT、dt,经秋水仙素的处理,得到子一代也有4种,分别为DDTT、DDtt、ddTT、ddtt,所以可利用的为1/4,B错;前一种方法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原因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C正确;后一种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D错误。答案:C10. 假设在某一个群体中,
10、AA、Aa、aa 三种基因型的个体数量相等,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下图表示当环境发生改变时,自然选择对A或a基因有利时其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有利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如曲线甲所示,该种群将进化成新物种B曲线甲表示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显性基因频率变化曲线C图中甲、乙曲线变化幅度不同主要取决于生物生存环境引起的变异D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而不是决定表现型的基因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种群基因频率变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只有产生了生殖隔离,才有新物种的形成;曲线甲表示当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不利时,隐性基因变化曲线;自然选择的过程是环境对生
11、物变异进行选择,而不是环境变化引起生物变异;自然选择对有利基因的选择是通过对生物个体表现型的选择实现的。答案:D112013辽宁五校联考如图为花生的含油量随着选择世代的增加而变化的情况。据图分析,该选育过程对高含油量花生品种所起的作用是()A诱导产生了控制高含油量的基因B导致高含油量花生这一新物种的出现C使控制高含油量的基因频率增大D使控制产油这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和变大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识图能力。依曲线图可知,随着选择世代的增加,花生的含油量逐渐增多,这是由于对含油量高的表现型进行选择,使控制高含油量的基因频率增大;任何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
12、之和都为1。答案:C122013雅礼中学月考农田害虫防治始终是农民比较关注的问题。某农民起初在农田里喷洒某种农药R,取得较好的效果,但c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如图为在此时间段内,农田中甲虫的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AC段表明甲虫种群中抗药基因的频率先降低后升高B通过分析BC段可推知这种抗药性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C农药对害虫所起的作用是定向地改变害虫种群中的基因频率D如果ad年间都为农药防治期,c年后害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农民更换了农药的种类解析: 本题考查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在图中AC段,由于农药的选择作用,抗药性个体所占比例不断增
13、大,所以甲虫种群中抗药基因的频率一直在升高,A项错误;BC段抗药性个体逐渐增多,说明这种抗药性变异是可以遗传的,B项正确;通过农药对害虫的选择作用,即自然选择,可定向地改变害虫种群中的基因频率,C项正确;如果ad年间都为农药防治期,c年后甲虫数量又开始下降,说明农药对甲虫有毒害作用,但如果仍然使用的是农药R,则不会出现该现象,所以c年后害虫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农民更换了农药的种类,D项正确。答案:A13. 在一批野生正常翅果蝇中,出现少数毛翅(H)的显性突变个体。这些突变个体在培养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又恢复为正常翅。这种突变成毛翅后又恢复为正常翅的个体称为回复体。回复体出现的原因有两种:一是H又突变
14、为h;二是体内另一对基因RR或Rr突变为rr,从而导致H基因无法表达(即:R、r基因本身并没有控制具体性状,但是R基因的正常表达是H基因正常表达的前提)。第一种原因出现的回复体称为“真回复体”,第二种原因出现的回复体称为“假回复体”。请分析回答:(1)表现为正常翅的果蝇中“假回复体”基因型可能为_。(2)现获得一批纯合的果蝇回复体,欲判断其基因型为HHrr还是hhRR。现有三种基因型hhrr、HHRR、hhRR的个体,请从中选择进行杂交实验,写出简单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实验思路:让这批纯合的果蝇回复体与_(基因型)杂交,观察子代果蝇的性状表现。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相应结论:若子代
15、果蝇_,则这批果蝇的基因型为hhRR;若子代果蝇_,则这批果蝇的基因型为HHrr。(3)实验结果表明:这批果蝇属于纯合的“假回复体”。判断这两对基因是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还是位于不同对染色体上,用这些果蝇与_(基因型)果蝇进行杂交实验,预测子二代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若_,则这两对基因位于不同对染色体上;若_,则这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解析:(1)由“R基因的正常表达是H基因正常表达的前提”可知,表现为正常翅的果蝇中“假回复体”基因型可能为HHrr、Hhrr。(2)欲判断这批纯合的果蝇回复体的基因型为HHrr还是hhRR,需要让这批纯合的果蝇回复体与hhRR杂交(若与HHRR杂交,无论是H
16、Hrr还是hhRR后代均为毛翅;若与hhrr杂交,无论是HHrr还是hhRR后代均为正常翅,不能做出判断),若子代果蝇全为正常翅,则这批果蝇的基因型为hhRR;若子代果蝇全为毛翅,则这批果蝇的基因型为HHrr。(3)当已知该果蝇为纯合的“假回复体”即基因型为HHrr,判断这两对基因是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还是位于不同对染色体上,关键看杂交过程是否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若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位于不同对染色体上;若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这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据此,将这些果蝇与基因型为hhRR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若F2果蝇中毛翅与正常翅的比例为97,则这两对基因位于不同对染色体上;若F
17、2果蝇中毛翅与正常翅的比例不为97,则这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答案:(1)HHrr、Hhrr (2)hhRR全为正常翅全为毛翅(3)hhRR F2果蝇中毛翅与正常翅的比例为97 F2果蝇中毛翅与正常翅的比例不为97142013昆明质检请回答下列与基因突变有关的问题:(1)基因突变在不受外来因素影响时,也可在细胞分裂的间期由于_发生错误而自发产生。(2)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性状发生改变,原因之一是密码子具有_现象。(3)若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分子结构改变,但氨基酸数目不变,则引起该突变的原因最可能是DNA分子中发生了_。(4)为探究突变基因结构发生改变的原因,某科研小组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
18、如图所示)进行了以下实验:步骤: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原基因,突变后的基因不做标记;步骤:加热上述两种基因的DNA片段使之成为单链,然后进行DNA分子杂交;步骤:制片、染色,用电镜观察由一条标记链和一条未标记链组成的杂交DNA分子。请预测结果及结论:预测一:_。预测二:_。预测三:_。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概念、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等,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分析推理能力。 (1)在不受外来因素影响时,基因突变可在分裂间期DNA复制过程中自发产生。(2)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因此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3)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但氨基酸数目不变,说明最可能发生的是碱基对的
19、替换,因为碱基对的增添和缺失都可能导致氨基酸的数目发生改变。(4)基因突变包括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三种方式。若基因突变是由碱基对的替换引起的,则标记链和未标记链都存在不能互补的碱基,因此,两条链上都具有游离的单链区。若基因突变是由碱基对的缺失引起的,则未标记的突变基因与标记的原基因相比,碱基少,因此标记的原基因多出的碱基无法和突变基因发生碱基互补配对,从而出现游离的单链区。若基因突变是由碱基对的增添引起的,则未标记链上多出的碱基,无法在标记链上找到互补配对的序列,因此只有未标记链会出现游离的单链区。答案:(1) DNA分子复制 (2)简并 (3)碱基对的替换 (4)若杂交DNA分子在标记链和未标记链中均出现游离的单链区,则该基因结构的改变是由碱基对的替换引起的若杂交DNA分子只在标记链中出现游离的单链区,则该基因结构的改变是由碱基对的缺失引起的若杂交DNA分子只在未标记链中出现游离的单链区,则该基因结构的改变是由碱基对的增添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