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599KB ,
资源ID:86300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6300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第六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第六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1、天水市一中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第六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试题历史1.宋陈昉,自其祖遗制以来,十三世同居。上下亲睦,人无间言。每食,必群坐广堂。有犬百余,共槽而食,一犬不至,群犬不食,乡里皆化之。州守上其事,免其徭役。这说明A. 宗法制观念促进家族凝聚力B.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C. 封建王朝强制家族世代同居D. 宋代农民徭役负担沉重【答案】A【解析】“十三世同居、上下亲睦”等体现的是宗法制观念促进了家族的团结和睦即促进了家族的凝聚力,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观念的影响力而非理学的影响力,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封建王朝并未强制家族世代同居,选项C自身就是错误的说法,不符合题

2、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免其徭役而未体现出宋代农民徭役负担沉重,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如今历史试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理解、运用,因此,在审题时,一定要联系相关知识,一是为了对备选项进行筛选,二是为了准确理解材料的意思。但是需要考生们要把题干和备选项均仔细看两遍,千万不要只看一半就作出选择,那样往往会做错。2.白银资本一书说,直到19世纪以前,“作为中央之国的中国,不仅是东亚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这一看法A. 否定了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B. 肯定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地位C. 否认白银在中国的普遍流通D. 肯定了纳贡贸

3、易体系的作用【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在19世纪以前的国际地位,没有涉及否定西方工业革命成果的内容,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作为中央之国的中国,不仅是东亚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可知当时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国在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故B项正确;明清时期白银就成为中国主要的流通货币,故C项错误;从“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可知材料不仅体现了中国在东亚纳贡贸易体系中的地位,也涉及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故D项错误。3.一般希腊城邦都禁止不婚。斯巴达还进一步惩罚晚婚。结婚不是公民私人事务,它是公民为城邦生育下一代公民的

4、责任。个人的财产永远受城邦的支配,公民的教育、生活方式,甚至服饰、饮酒、娱乐等,都受城邦的控制。一切都按城邦的需要来安排,为了城邦,个人要作出无条件的牺牲。由此可见,在古希腊A. 公民的个人权利受到高度重视B. 城邦意识对社会全方位的渗透C. 每个人都有着平等的社会地位D. 规范公民行为以维护社会稳定【答案】B【解析】从材料的叙述可以看出,古希腊的城邦所有事物都体现出集体性的内涵,生育和结婚是城邦的事情,不仅是自己的事情,城邦的权力至上,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与材料体现的含义相悖;C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D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稳定的要求。4.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

5、,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是A. 体现人世精神B. 主张中央集权C. 主张加强君主专制D. 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答案】A【解析】从材料的叙述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的是人的行为和人的生活,所有道德规范都是为人定的,故体现出对人的重视,故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政治角度的问题,主要体现出的是精神文化层面的内涵;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有关的内容。点睛:解答本题

6、我们可以从文化角度出发。材料中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要讨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并不是政治方面的特点与内容,故可以排除B、C选项。再根据材料具体内容选出正确答案。5.近代确立的民主政体中,英国规定国王无权停止法律执行;美国规定最高法院有权宣布总统违宪,总统任命的法官需要国会确认;法国规定议会可对宪法进行补充。这些规定的共同点是( )A. 体现共和精神 B. 说明司法权独立 C. 防止专制独裁 D. 凸显行政权至上【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近代西方国家通过法律规定或分权制衡,防止专制独裁现象的发生。故答案为C项。英国并非共和体制,排除A项;材料还涉及议会的立法权,排除B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7、。6.恩格斯说:“启蒙学者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做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对启蒙学者的“非常革命”,理解正确的是A. 一切已有的认知都是不正确的B. 在法律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C. 理性法庭的裁决是不可质疑的D. 人要充分运用理性去判断事物【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一切都必须在理性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做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可知启蒙思想家认为理性高于一切,人们应该用理性去判断事务,C正确。A项“一切”过于绝对,排除。B项中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8、,排除。C项的“不可质疑”过于绝对,排除。7.下表为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的对比。这反映出当时东西方A. 科技发展水平不同B. 文化间的交流加深C. 社会发展趋势不同D. 政治体制本质差异【答案】C【解析】表格体现出中国科技注重经验总结,西方科学注重自然科学成就,说明当时社会发展趋势不同,故C正确;其他均不是材料体现发展趋势。点睛: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A、两头看,项间比: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

9、的含义。B、察变化、译文字: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8.据史料记载,鸦片战争前的广州民夷冲突中,由夷人肇事的冲突占818%,每个冲突都有明晰的事故原因,也并未因此而发展为群体性的抗夷事件。鸦片战争后近10年间,华人无故袭击夷人的事件占875%,事件升级为群体事件的比例达50%。这一变化反映出A. 中国民众的传统心态受到冲击B.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C. 中国民众的近代民族观念形成D. 清政府借民夷冲突维护统治【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鸦片战争后“华人无故袭击夷人的事件占87. 5%,

10、事件升级为群体事件的比例达50%”,联系史实可知,这是由于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使中国民众的传统心态受到了冲击,对夷人产生仇视心理。故答案为A项。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民众的近代民族观念尚未形成,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9.台湾学者张玉法指出,在1860-19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识分子。后者大约为前者的十倍。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来自新知识分子者较少,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士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这种现象在本质上反映了A.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推手B. 阶层变动源于经济结构

11、变化C. 政治制度变革制约社会演进D. 封建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答案】B【解析】经济结构变化导致阶层变动,而阶层变动导致了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土绅而成为社会的领导阶层的现象,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不涉及思想解放和政治制度变革的问题,所以选项A、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860-1916年封建地主阶级并未退出历史舞台,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0.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社会主义国家和资

12、本主义国家在相互学习借鉴B. 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差别不大C. 实事求是是世界各国治国需要遵循的原则D. 不同的人治理国家的方式不同【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20世纪20年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情况下而提出;30年代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是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90年代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的;故三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实事求是是世界各国治国需要遵循的原则,C项正确。A属于题干的现象,非本质的反映,排除。B项说法错误,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经济的方式上是由区别的,排除。题干强调

13、不能国家针对不同社会环境,实施不同的经济政策,与不同的人治理国家的方式不同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11.下图是一张当年台胞回内地所持的台胞证。新华社在1987年11月4日播发的稿件中记录了台胞证首次签注的场景:“两天来已有100多名在香港中旅社取得赴大陆新的旅行证的台胞,分别从海、陆、空三路经广州分赴各地探亲”。此证此景说明A. 九二共识是这一情景的重要推力B. 反映了两岸互访的迫切心情C. 两岸同属一中已成为双方共识D. 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答案】D【解析】1987年允许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D正确;九二共识是1992年达成的,时间不符合题意,

14、排除;材料只反映的是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无法体现“两岸互访”,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C排除。12.20世纪20年代,法、英、日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魏玛共和国(德国)与苏联建立了秘密联系,得以在苏联训练飞行员和坦克手。1934年,苏联加人国际联盟。20世纪70年代初,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此后,西欧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上述对外政策的调整都反映了A. 在对外关系中彻底排除了意识形态的影响B. 对西方国家进行和平演变C. 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的走向D. 冷战背景下突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与孤立【答案】C【解析】A表述过于绝对,错误;和平演变是

15、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一种超越遏制战略,以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崩溃瓦解,材料无法体现,B错误;国家对外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对外政策的调整始终围绕国家利益,C正确;二战后美苏冷战开始,D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13.东西方“人民”、“公民”一词的词义经历了古今演变。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先秦时期的“人”与“民”是两个对立的阶级。甲骨文的“7”(人)像人垂手侧面站立形,表示一个懂得鞠躬、谦逊,有修养的人;甲骨文的“呷”(民),像被用一刃刺瞎眼睛(或低眉顺目)的人,“盲其一目以为奴征”(或在人面前恭顺),即“民”为奴隶,被认为是蒙昧无知、不曾

16、开化,没有道德可言的群氓。周秦以来“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民”因其无知,就需要政府进行调教、驯服,教化。古代将管辖一方的官员称为放牧者,“民”就如同牛羊是官员们的放牧对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民主权”理论,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人民”已经不再是懵懂、糊涂、任人支配的代名词,而是拥有权力、发表意见、参与政务的新主体。孙中山认为“专制国以君主为主体,人民皆其奴隶,共和国以人民为主体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摘编自万齐洲、冯天瑜“人民”词义的变迁材料二 希腊城邦(polis)是政治(politics)的词根,公民(politest)形成

17、于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即“属于城邦的人”,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人是城邦权利的主体,城邦属于全体公民所有。古希腊、罗马最初都是只有贵族才有公民权,平民经过斗争,公民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出生而可由授予获得(卡拉卡拉敕令)。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激发了欧洲城市市民平等意识的觉醒,市民逐渐演变为近代西方的公民。近代西方公民的选举权、参政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展其范围的。摘编自西方“公民”概念演变的历史考察、论述西方当代的选举制度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先秦至晚清时期“人民”的含义的变化和西方自古以来公民政

18、治发展变化的趋势。(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民”的含义变化及西方公民政治发展的原因。【答案】(1)变化:先秦时期,人、民是两个对立阶级,即文明的贵族与不开化的群氓;春秋战国以后,官民相对,民是被官教化、驯服、管理的对象 ;近代社会,主张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国家权力的拥有者,百官是人民公仆。趋势:拥有政治权力的公民范围不断扩大;由贵族到平民;本城邦到外邦;有产者到无产者;男性到女性。(2)原因:中国:社会经济变革,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先秦贵族政治;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先进国人传播启蒙思想,社会剧变西方:古希腊、罗马平民、近代欧美人民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对外扩张;工商业经济发展

19、;政府适应社会变化的改革。【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先秦时期的人与民是两个对立的阶级周秦以来“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19世纪末20世纪人民而是拥有权力、发表意见、参与政务的新主体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述中国先秦至晚清时期“人民”的含义的变化。再据材料二“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平民经过斗争,公民范围扩大近代西方公民的选举权、参政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展其范围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西方自古以来公民政治发展变化的趋势。(2)本题根据材料一“西方人民主权理论,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据材料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激发

20、了欧洲城市市民平等意识的觉醒”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社会经济变革、官僚政治取代先秦贵族政治、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传播启蒙思想、社会剧变等方面简析中国“人、民”的含义变化的原因。再从人民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对外扩张、工商业经济发展;政府适的改革等方面简析西方公民政治发展的原因。14.阅读下表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据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等资料整理上表为19世纪中国和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部分历史事件。从表中提取两项或两项以上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历史术语准确)【答案】示例一:工业革命引起了中西方历史发生转折性变化。论述:19世

21、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法国等其他欧洲国家的工业革命继之而起。工业革命在经济上推动西方国家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工业资本主义崛起;政治上以英国议会改革和俄国农奴制改革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掀起高潮,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不断扩展;思想文化领域出现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自然科学突飞猛进。这一切预示资本主义将建立起对整个世界的统治。另一方面,为了开展工业革命,开辟世界市场,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加紧对中国进行殖民侵略,通过鸦片战争等用武力迫使中国打开国门,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而造成东方从属西方的局面。同时,在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也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但如何实现

22、近代化,是传统且落后的中国面对的重大课题。总之,工业革命促进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而封建落后的中国则成为西方侵略对象,落后于世界潮流,中西方差距逐渐拉大。示例二:西方列强侵略对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列强侵华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破坏了中国的各种主权,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另一方面,列强侵略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经济上,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相继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化进程;政治上,以维新派为代表的新的阶级力量崛

23、起,提出建立民主政治要求并付诸实践,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旧有的封建制度和统治秩序;思想文化上,伴随西方思想涌入,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主题。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和维新派维新变法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掀起思想解放的潮流。尽管如此,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主观目的,是为了自身的殖民利益,而决不是为了传播近代文明、帮助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国家。因此,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才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史料信息的准确提取和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运用能力,解题时应注意社会转型包含社会性质、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解答时需要从多角度分析归纳。如从材料全局上看,

24、体现了工业革命时期中西方之间差距迅速拉大,西方国家通过侵略等手段扩大东西方差距,中国被迫开始了缓慢的近代化历程;从微观上看,西方国家加紧侵略中国,也对近代社会带来了双面性的影响;可从以上角度结合中西方同期相应的史实进行阐述即可。【点晴】此类试题为历年高考必考题型,解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需要准确阅读题干中,明确试题的要求,找出关键点;二是需要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三是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归纳,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解答时要做到史论结合,一份材料说一份话。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在近代西方列强东侵的强烈撞击下,晚清的军事变革作为一种自然的回应,在逐渐兴起,其本质就是实现军

25、事近代化,缩小乃至消除中国与西方军事上的差距,从而有效抗御列强的侵略,保障国家安全。以甲午战争失败为标志,晚清军事变革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甲午战前为第一阶段变革,随兴办洋务而起,因甲午战败而衰。主要内容包括推进陆军火器化;建立近代海军,加强海防;创办近代军事工业;革新军事教育等。甲午战争的失败,使30余年惨淡经营的成果毁于一旦,也标志着晚清军事变革步入了第二阶段。由于马关条约及其后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背上了极其沉重的赔款负担,国家进一步衰败,已无力再投巨资建设海军,因此,这个阶段军事变革的重点集中在陆军,最主要的内容是编练新式陆军和发展陆军教育。第二阶段的军事变革,因中央集权不断削弱,各省

26、各自为政,非但未能有效增强国家的整体军力,反而为清朝的覆亡挖掘了坟墓。钟少异高炜晚清军事变革及军事近代化为什么失败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两次军事变革的共同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两次军事变革失败的原因。【答案】(1)共同特点:在西方列强加剧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形势下进行;侧重于对军事武器和军事教育的变革;都以失败告终,没有实现军事近代化。(2)失败原因: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逃行变革,不可能从根本上变革,最终必然失败;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第一阶段以封建官僚个人为主,后一阶段是各省自行其是,不能保证变革的正常进行;列强的侵略和国内阶级矛盾的

27、日益激化,使变革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解析】(1)由材料“在近代西方列强东侵的强烈撞击下,晚清的军事变革作为一种自然的回应”可以得出二者的背景相同;从内容上看,二者均侧重于对军事武器和军事教育的变革。从结果而言,二者均以失败告终。(2)失败的原因,据材料“第二阶段的军事变革,因中央集权不断削弱,各省各自为政”结合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从指导思想,领导者和面临的时代背景等方面加以回答即可。16.【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1904年2月5日,日本人停止谈判,三天后,他们未经正式宣战就进攻在旅顺港的俄国舰队。由于俄国军队在离欧洲俄国的工业中心数千里远的地方作战,横贯西伯利亚的单轨铁

28、路完全不能满足他们的供应需要。俄国人把他们的经过仓促整修的波罗的海舰队派往日本;这支舰队沿着欧洲和非洲的整个西海岸往下航行,绕过好望角,然后穿过印度洋,向北沿东亚海岸驶向日本航行的距离相当于地球圆周的三分之二以上。1905年5月27日,俄国舰队终于到达日本和朝鲜之间的对马海峡。它立刻遭到在数量和实力上均占优势的日本舰队的攻击。实际上,短短几小时内,所有俄国舰船就被击沉或捕获,而日本人仅仅失去几艘驱逐舰。由于这一毁灭,特别是由于战争在国内很不得人心、1905年革命已经开始,俄国人准备讨论和平。1905年9月5日,朴次茅斯和约被签订;根据和约,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最高的政治利益、军事利益和经济利

29、益”,放弃在满洲的所有优惠减让或独家特许权,并将萨哈林岛南部割给日本、把辽东半岛的租借权转与日本。(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日俄战争中俄国失败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俄战争的结局对东北亚政治局势的影响。【答案】(1)原因:工业中心在欧洲,后勤补给困难;海军准备仓促;海军远距离航行,十分疲惫;海军实力不如日本;国内得不到人民支持。(2)影响:俄国的战败直接引发了革命(或1905年革命);日本取得了中国东北地区的权益,加剧了清朝统治危机,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实际上把朝鲜变为日本的殖民地,扩大了日本在远东的势力,为后来日本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准备

30、了条件。【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俄国军队在离欧洲俄国的工业中心数千里远的地方作战仓促整修的波罗的海舰队派往日本;这支舰队航行的距离相当于地球圆周的三分之二以上遭到在数量和实力上均占优势的日本舰队的攻击由于战争在国内很不得人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工业中心在欧洲、后勤补给困难、海军准备仓促、海军远距离航行、海军实力不如日本、国内得不到人民支持等方面概括日俄战争中俄国失败的原因。(2)本题根据材料“1905年革命已经开始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最高的政治利益、军事利益和经济利益,放弃在满洲的所有优惠减让或独家特许权,并将萨哈林岛南部割给日本、把辽东半岛的租借权转与日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引发1

31、905年革命、日本取得中国东北地区的权益、把朝鲜变为日本的殖民地、扩大日本在远东的势力等方面简析日俄战争的结局对东北亚政治局势的影响。17.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颜真卿“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唐玄宗时登进士甲科,历官侍御史等职,因为人刚直,不附权臣杨国忠,出为平原太守。安史之乱爆发,其以平原一郡独撑河北危局良久。后任刑部尚书,“军国大事,知无不言”,“累进封鲁郡公”。藩镇李希烈反,颜真卿前往安抚,面对叛军“不能屈节,当自烧”的威胁,愤然赴火。后被叛军杀害,终年77岁。朝廷赠司徒,谥“文忠”。颜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而独曰鲁公”。史书称赞他“

32、富于学,守其正,全其节,是文之杰也”。唐人重书法,“工书”者甚众,颜真卿“善正、草书,笔力遒婉”,尤为后人所推崇。欧阳修得其所书残碑,赞曰:“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虽其残缺不忍弃之。”据旧唐书等(1)根据材料,概括颜真卿的个人品德。(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真卿书法为后世推崇的原因。【答案】(1)勤奋好学,有学识;不附权势;坦诚直言;不畏强暴;忠义守节(2)“颜体”气势雄浑;注重书法规范,便于后人学习;书法与个人修养的统一;个人品德提升其作品的价值。【解析】第(1)问,由材料信息“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为人刚直,不附权臣杨国忠”“

33、安史之乱爆发,其以平原一郡独撑河北危局良久”“军国大事,知无不言”“愤然赴火”等信息概括得出勤奋好学、不附权势、坦诚直言、不畏强暴、忠义守节等。第(2)问,由材料信息“欧阳修得其所书残碑,赞曰: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虽其残缺不忍弃之”可以得知书法与个人修养统一、个人品德提升作品价值等;由所学知识可知“颜体”气势雄浑、注重法度规范等。【考点定位】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国古代历史人物颜真卿点睛:本题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原因类试题是新课标高考的主流题型,其考查的是考生的发散性思维,要尽量的多角度考虑问题。“原因”一般考虑要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层面入手,或者分为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乃至主观和客观。本题“书法受到推崇的原因”要从书法本身、书写者本身以及时代背景等角度分析。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