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53 ,大小:168KB ,
资源ID:862048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6204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代化中国近代化(现代化)问题.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代化中国近代化(现代化)问题.ppt

1、中国近代化(现代化)问题 专题结构一、近代化的含义: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中国近代化,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或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1、从过程上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2、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2、。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3、中国的近代化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争取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没有国家独立就不可能有国家富强,而国家不富强独立也就没有保障,但国家独立是第一位的任务.前者是改变生产关系,后者是发展生产力)。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1、起步阶段(18401895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主要在经济领域。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经济上:洋务派领

3、导了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阶级关系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思想文化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向西方学习;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派人出国留学。军事领域: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外交领域:总理衙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外交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资产阶级,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一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思想文化上:维新思想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的产生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几乎陷入绝境。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

5、的发展日益萎缩。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人绝境。政治上,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妥协退让,对共产党、工农群众的屠杀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实行保甲制度和特务统治;制定伪宪法确认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现代化的新发展:首先,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重要角色。其次,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再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科学理论。4、腾飞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担任现代化任务的主角是无产阶级。政治上:建立和完善

6、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后来不断对宪法进行修订和完善;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思想上:1957年整风运动提出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时期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外交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化进程:(1)走苏联的路:从论十大关系开始毛泽东就探索建设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但

7、是由于没有坚持八大的正确方针,连续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出现左倾错误,偏离了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摆脱苏联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模式,使得现代化遭遇重重挫折。(2)走自己的路:中共在理论和实践上找到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十三大、十三届四中全会、十四大、十五大等的主要理论 实践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三大步: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对外开放(1978年1999年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本世纪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3)经验教训:要

8、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不能照搬他国的模式;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认识中国的主要矛盾;要勇于创新。3、特征:中国现代化突飞猛进。四、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一)先天的不利条件:1、资金准备不足,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缺乏资金储备;2、技术准备不足,只有手工技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3、人才准备不足,只有经济型的人才,缺乏通晓国际现代化大势和能经营管理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4、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二)面临三大政治障碍:1、外

9、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2、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3、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三)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的环境:1、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一般从轻工业,而后延伸到重工业。同时,农业也相应变化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基础。而中国是从重工业开始的,农业一直是传统农业,拖了工业化的后退。2、发达国家工业化之前,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为工业化提供了保证。而中国直到新中国成立,无产阶级才掌握政权,开始大规模工业化。3、从决策上来看,历届统治者都没有把知识结构的变革放到极其重要的地位,致使中国在长时期内一直是一个文盲半文盲的国家。4、从环境上来看,战争和革命不断,使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五、中国近代化的启示:1、政

10、治是前提: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只有中共在领导各族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后,中国的近代化才能迎来新纪元。2、农业是基础: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3、对外开放、兼收并蓄是各国历史发展的经验。对外开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思想文化,是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是中国实现近代化的保证。实践证明,闭关自守导致落后。只有对外开放,放眼世界,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真正实现现代化。4、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5、知识、人才是关键。国家要富强,经济要发展,首先是教育要先行。科教兴国是实现中国四个现代化的科学决策。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11、求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做出科学决策,才是近代化的正确途径。经济近代化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过程和历史地位:1、演变:、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原因、创办人、企业等见书本)、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掌握原因)、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掌握原因、代表人物、表现和作用)、有一定发展:国民政府时期。、萎缩和破产: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原因:战争、日本掠夺、美国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压榨、得到恢复和发展:建国初 发展合法经营:合理调整工商业 打击不法经营:五反运动、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利用赎买的政策,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2、历史地

12、位:、积极性:A、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B、从政治上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使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C、从思想上看,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消极性:由于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具有局限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二、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一)总特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

13、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二)具体特征: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4

14、、发展畸形。(产业结构、地区分布)三、新中国的工业发展: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首先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了国营经济,奠定了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随后在国营企业开展了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2、“一五”计划建设成就。3、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我国工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工业发展突飞猛进,现在我国已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四、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15、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即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选。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合作化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3、人民公社化(1958-1982):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人为地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后):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

16、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五、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第二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第三次: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六、国有企业问题 国有企业的产生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将他们的企业接收过来,归国家所有。国有企业的发展“一五”计划要求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一时期国

17、有企业得到发展。国家在对工商业的改造过程中,实行公私合营,使国营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国有企业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9561966年,国家建成大型项目500多个,但在发展过程中,屡遭挫折。19661976年在极左路线的冲击下,大批工人、干部离岗闹“革命”,经济工作的机构瘫痪,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克服困难,抵制和部分纠正“左”倾路线。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国有企业的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从1985年起,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七、中国近代几种经济形态的归宿:(指导54-55)中国政治 民主化进程 中国现代化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但在甲午战争前主要限于经济领域。1894年

18、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现代化的一大转折,标志着现代化由经济领域转入政治领域。一、史实:1、政治民主化的开始维新变法运动 (1)基础知识(兴起背景、进程、意义、败因、教训等);(2)比较地主阶级洋务派、顽固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基本主张的异同点;(3)比较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成败的原因;(复习指导一P52)2、夺取政权的暴力革命辛亥革命:(1)基础知识:(兴起背景、兴起、发展、高潮、失败、败因及历史地位)(2)三民主义的含义及评价:(3)正确评价“新政”和“预备立宪”:(略)(4)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不同点:(略)二、政治民主化归纳:1、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提出变封建专制制度为

19、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2、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临时约法,开展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3、资产阶级激进派发动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口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民族区域自治等民主制度。思想和文化的近代化 1、文化思想观念的近代化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正统文化的批判:(1)基础知识:(背景、兴起、内容、影响、局限)(2)前期新文化运动指导思想的特点: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封建历史传统持全面批判态度;主张以文化的革新社会

20、的主要手段,认为政治革命的方法并不能解决中国的民主化问题;主张引进西方文化精神来改造中国民众的状态;它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2、西学东渐与近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西学泛指当时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东渐,意为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这是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也是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的历史。(1)近代前期文化的两个阶段、三个层次:两个阶段:第一,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主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第二,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三个层次:第一,技术成果(器物层);第二,相关社会支持系统(制度层);第三,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

21、、文化气质等(思想层)。(2)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过程、影响 林、魏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其作用在于:引导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和面对现实,但重在思想而没有具体实践。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实质是立足封建主义,借助于西方物质文明,以谋求涉及王朝的自强;它突破了传统观念,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一定条件,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得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早期维新派和维新派,主张反对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和传播西方科技文化。其作用在于掀起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第一次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开展 民主革命派,主张暴力革命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其具体现在三民主义。

22、其作用在于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封建君主专制,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前期新文化运动 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开展深入的反封建的斗争。作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3)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特点: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3、正确认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及影响:(1)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有两个明显的目的;一是培养殖民地人才;二是混淆和动摇民众的爱国和民族精神这其政治侵略服务。(2)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也为西学传入中国提供了条件,推

23、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课堂练习】现代化是一项涉及价值取向、社会秩序、政治规范、制度运作、伦理认同等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确实也始终伴随着多方位的努力。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演变历程来看,效法西方经历了器物制度观念三个依序递进的变革程式。这一程式反映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内在联系。(1)“器物”变革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何影响?(2)“制度”变革是指哪些重大事件?它们在建立国家政治制度上的主张有何不同?(3)“观念”变革是指哪一历史事件?有人认为,当陈独秀一派思想家在此时得到“伦理的觉悟才是根本觉悟”的反省时,才算达到认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完整境地。就此谈谈你

24、的理解。(4)在近代中国,晚清政府为适应世界现代化的潮流,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也进行了几次政策调整或改革。试列举这几次政策调整或改革的名称,谈谈你对晚清政府现代化的认识。(1)“器物”变革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何影响?(1)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实业方面,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开兴办近代工业风气;军事方面,创办了新式陆军和海军,增强了国防力量;教育方面,创立了同文馆、水师学堂和武备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外国书报等,培育了一批对西学有认识的人才;外交方面,创立外交机构,促进了与外国的交往。因此它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的起步。(2)“制度”变革是指哪些重大事件

25、?它们在建立国家政治制度上的主张有何不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体,辛亥革命中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3)“观念”变革是指哪一历史事件?有人认为,当陈独秀一派思想家在此时得到“伦理的觉悟才是根本觉悟”的反省时,才算达到认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完整境地。就此谈谈你的理解。新文化运动。理解:器物层面技术资源的现代化必须与制度和观念层面非技术资源的现代化配套,没有制度和观念层面的同步变革,器物的变革只能落于浅尝辄止的表面文章,最终归于失败。“伦理觉悟”的反省,其目的不在观念变革的形式本身,而是求社会整体的现代化协调。这是对“体用”关系认识的突破和深化,它表明,中国的现代化不只是需要移植西学的“用”,还必须在“体”上实现社会结构性的转换。(4)在近代中国,晚清政府为适应世界现代化的潮流,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也进行了几次政策调整或改革。试列举这几次政策调整或改革的名称,谈谈你对晚清政府现代化的认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政和预备立宪。坚持“中体西用”,不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是这些调整失败的根本原因;这些调整是清政府在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下的产物,整体上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