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三专题 “文明的对话”专题写作指导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训练目标 1. 进一步了解议论文分析论证的结构方式,学会运用多种类型的论证结构。 2. 理解议论文结构为分析说理服务的道理,结构的安排必须以有力地说明观点为目标。 3. 灵活运用论证结构,避免机械生硬或徒有空壳的弊病。 范文展示我需要一面镜子天津考生找一面镜子,认识自我;洗掉脸上的粉饰,摘下我们的墨镜,去真正端详一下镜中的你。“粉饰”“墨镜”,不是在改变自己、完善自我,而分明是在逃避自己,不敢正视镜中的自己。富兰克林说:“在做每一件事前,要充分认识我们自己。”这句话是多么的深刻啊!找一面镜子,认识自我,这是非常重
2、要的。说一个孔圣人的故事,也许会对这面镜子的重要性记忆犹新。孔子生逢春秋战乱,各路诸侯混战不息。孔子和弟子颜回逃到荒野,三日不进米水的孔子已无力行走,躺在荒天野地里。幸好弟子颜回讨得一些米,颜回生火煮饭,孔子闭目养神。当孔子闻到饭香,馋目圆瞪时,却发现弟子偷吃。事后孔子对颜回说:“刚才我梦到亡父,想用这米饭来祭奠他老人家,不知这饭干净否?”颜回答道:“不干净,刚才有烟灰落入饭中,怕丢掉可惜,就吃了。”孔子懊悔莫及,感叹道:“知人固不易矣!”从颜回这里,孔子找到了认识自我的那一面镜子。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他从魏徵那里找到了自己的一面镜
3、子: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统治时出现的全盛局面,正好成了唐太宗找到了自己的最好证据。相反,有些人的举止却未免太令人可笑,楚国的灭亡,是因为丢掉了屈原这面镜子,而宋王朝丢掉了岳飞这面镜子,其结局可想而知。历史留给我们的是教训,而这教训是深刻的。做为现代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总之,一句话勿让后人复悲今人。以人为镜,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以人为镜,这是人生交给我们的使命。人是一面镜子,让你认识的不仅仅是他人,还有你自己,甚至可以观照整个社会,整个历史;这面镜子照亮的不仅是脚下的路,还是前面的未来,前面的人生。拿着这面镜子,我们就有了信心与勇气,拿着这面镜子,在前面的路上就不会走错路、走弯路
4、。以人为镜,认识我们自己,前面就会有鼓励你的掌声,就会有献给你的鲜花。成功路上,找一面镜子与你同行。点评:这是一篇以理取胜的优秀作文,它用“以人为镜”作全文的中心,语言质朴,却又富有自由灵动的色彩。本文的论证结构很有特色,先说“找一面镜子,认识自我”;再从孔子的故事中归纳出“以人为镜”的论述中心;再通过正反举例加以论证;最后结合时代,将“以人为镜”与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又深一层。可见本文用了“层进式”的结构来分析问题,逐层深入。 写法归纳 1. 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模式。我们常常习惯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看作议论文通常的行文思路,但实际上一篇议论文并不一定要完整地具备
5、这三个环节,有时只侧重其中某一个或某两个环节即可。不过,我们必须承认这一传统的概括方式对我们分析议论文文本,抓住段落层次的内在联系,确实是非常有效的。如拿来主义先在批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基础上提出“拿来”,再与“送来”进行比较,辩明“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最后以“大宅子”为喻,讲明应该怎样“拿来”,即“挑选、占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掉。文章有破有立,文字诙谐而深刻,但最关键的是这种合理严整的结构实现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任务。因此,初写议论文仍然可以从这种基本的模式学起,先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逻辑性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可以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
6、路,也可以是“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关键是看问题的提出是首先针对内涵,还是首先着眼于原因。如拿来主义为了针对时弊增强说服力量,鲁迅先指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危害,其实是用事实提出了“为什么”,而后与“送来”进行的辨析是从正面确立什么是“拿来”,即“放开眼光、运用脑髓、自己来拿”。吴晗先生有一篇经典的文章谈骨气,则首先引用孟子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明确什么是“骨气”,再用文天祥、古代一穷人、闻一多的事例来证明为什么“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最后落实到今天的无产阶级,应该“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即“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这
7、是解决问题部分,即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骨气”。经典的课文为我们提供了议论文的最基本的结构模式。 2. 把握基本结构模式下的行文变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是一种笼统的结构框架,在具体行文时,如何提出问题,怎样分析论证,其实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文章一旦明确了议论的论题,文章扣紧论题的变化将是多种多样的。论题提出后,可以很快地提出论点,也可以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再提出观点,甚至有些文章在最后才瓜熟蒂落得出观点,可见提出问题并不等于提出观点。中学生在实际写作中应该采取从论题到论点的较快连接,由论题作简要议论直接导出观点,或通过比喻由具体到抽象从而提出观点,或摆出弊病(即“靶子”),在批驳的基
8、础上提出观点。但都应该简洁明快,不可拖沓。观点提出后作简要的阐释和分析,而后可以从例子剖析入手,在剖析点评例子的基础上作必要的小结,而后可以继续举例,也可以回到事例论证。但文章的议论应该多角度、有变化,最终要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立论入据结承叠据归纳”是一种在考试中经常被采用的行文方式。立论,即在文章开篇首先明确提出论点,给人以论点鲜明的印象;入据,即在提出论点后,第一次进入用论据阐述;结承,即在阐述论据的基础上,进行简要分析,进行小结;叠据,即在上文小结承转之后,再一次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作论据,进行论证,这些论据与前面的论据形成推进和叠加的关系;归纳,在前面事实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综
9、合分析,以进一步揭示论点在当代的现实意义,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全文加以总结。这种写作思路虽然简单可行,但也应注意灵活运用,适当变化,如果所有的文章都是一个模样,那么一定会令人生厌。 3. 合理安排议论文各部分论证内容之间的逻辑结构。对于议论文的结构,我们常常看到“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的分类形式,这种分类是依据议论文各部分论证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而确立的。(1) 并列式结构是围绕中心排列几个议论段落,一段一个小分论点的结构模式。这种模式一般在开头交代总论点,再设置分论点,最后再由分到总,加以总结,再联系现实,提出解决办法。提出中心论点后,只要围绕中心论点问一个“为什么”,就能找
10、到提出分论点的方向。如中心论点是“只有坚守,才能使人的思想品德升华,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稍加分析,就可发现这个观点是在说“坚守”的重要性,于是,分论点就要回答“为什么坚守很重要”这个问题。那么就可从“为什么”和“带来的影响意义”这两个角度来立分论点。如“坚守是一种执着,使绝望变成希望”“坚守是一种信念,使普通变得高尚”“坚守是一种职责,使平凡变得伟大”。如果我们要检验这三个分论点和中心论点之间有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的话,只需在这三个分论点之前加上“因为”,在“坚守很重要”之前加上“所以”,再连起来念一下即可。并列分解的角度有并列分解“是什么”、并列分解“为什么”、并列分解“怎么样”等多种情况。分
11、解“是什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就其内涵而言;二是就其外延而述。分解“为什么”是因果关系的分解,是在提出中心论点后,自中心论点的前面加一个“为什么”,从不同的侧面来阐释,构成分论点。如以贫困也是一笔财富为题作文,题目已经表明了中心论点,那么分论点可以这样设计:穷则思变,贫困可催有志者奋发图强,改变命运;贫困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和毅力;贫困能增长人的能力,人的许多能力是在困境中锻炼出来的。最后说说分解“怎么样”,这是从解决问题的途径来进行分解。如话题“人生的加减法”可以提出:面对人生的加减,要携一颗淡然之心;面对人生的加减,要加一点自然的清逸野气;面对人生的加减,贵在坚持自我。这类分解可以从主客
12、观的不同条件着眼,就会发现有多元的答案和可能。(2) 层进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是严格按照问题和理论的逻辑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纵向开展的一种结构方式。层进式结构俗称“剥笋法”,一层一层地“剥壳”,最后显出其本质。这种论证结构的好处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论理深刻,论点鲜明。如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从麦当劳受到欢迎的现象说起,逐步说到背后的文化因素,最终谈到“本土化”与“全球化”的文化融合问题,可以说是一步步深入到问题的本质,这就是“层进式”的议论结构。简单的层进式结构可以借助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实现段落间的语意延伸,如“不仅如此”“然而”“正因为”“同时”“由此可见”“更”等等。也可以没有明显的
13、语言标志,靠内容本身的深化来完成。湖南一名考生在考场作文诗意地生活中先有这样的分析:“诗意地生活,人们需要从阅读中汲取养料。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才可以变得诗意。”接着又深入一层:“诗意地生活,人们需要让自然抚慰自己浮躁的心灵。”很明显以自然抚慰心灵的“诗意”较之单纯依靠“阅读”而有的“诗意”明显又深入了一层。总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问题到根源,由理念到方法,由理论到实际,分析论证的各部分内容之间有明显的逐层深入的意思,这就是层进式结构的特征。(3) 对照式结构。这种结构是指在本论部分,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分论点或摆出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加以论证。通过这种对照,明辨是非,突出其
14、中一个方面的正确合理。这种结构方式能起到对比鲜明、突出观点的作用。采用正反对比的结构,可以先从正面论述,再从反面论述;也可以整个反过来。如一篇考场作文在人生的岔路口,文章开始就提出“人生的路很长,面对选择,我们的心灵要坚强”。接着以岳母刺字为例,认为刺在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一直引领他走向光明的方向,这是正面论据。再举蔺相如选择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例子,还是正面论据。接着有了变化,作者举商纣王选择了美人的笑靥而弃江山于不顾,慈禧太后为了王朝的苟延残喘而将民族的尊严送给外族去践踏,这些都是反面论据。文章的结论可概括为是非对错全在心灵的一个选择,我们看着前人的选择,也在思索着自己该如何选择。
15、又如另一篇知足常乐的文章,先正面论述,自己要为“知足常乐”这句话常受世人错误地非议作出平反“昭雪”之举。再驳“不知足常乐”:“不知足”者在物质和精神成功之后,享受的是一时之乐而非“常乐”。而后再来界定“知足者”的内涵:“知足”不是无所追求,“知足”是忘我,忘我则“常乐”。总之,在议论文写作时,运用对照式,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就显得格外分明。具体地说,就是在论证过程中既要正面说理,又要反面阐述。在对比分析中,表明正确的观点,从而达到写作的目的。 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记忆代表着一个人对过去活动、感受、
16、经验的印象累积,离开了记忆,个体的存在也就变得几乎没有意义。因为记忆,我们拥有智慧;因为记忆,我们珍藏情感;因为记忆,我们保持尊严。请以“捍卫记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立意自定。注意使用合理的论证结构。 写作点拨审题指导作文题目由一个动宾短语构成,议论的话题是关于“记忆”,可立论的关键在于“捍卫”。之所以要“捍卫”,是因为记忆对于个体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不可剥夺的。捍卫记忆,是为了守住记忆所牵引的生活烙印,是为了从记忆中找到自己内心真诚而不可忽略的东西。“捍卫”,说明有人或有某种力量在试图夺去你的记忆,当然,想要夺走你记忆的也可以是你自己。那么这些人试图毁掉个体的记忆是为了什么?
17、可以联系我们熟知的事例,如日本教科书每次修改时都对侵华罪行试图掩盖和抵赖,我们用“捍卫记忆”的方式呼唤正义,维护历史的尊严。在这里捍卫“记忆”其实就是捍卫国家的尊严,也是捍卫历史的公正。同时注意“捍卫”要靠力量,因此本文也可以设计为层进式的结构。本文可以仿照拿来主义的形式,先说明为什么要捍卫,再解释“捍卫”的内涵,最后讲如何“捍卫”。确立主旨既然要求写议论文,就要明确议论的中心。“捍卫记忆”这一题目本来就有很强的限制性,不可以写成“淡化记忆”或简单地处理成“留存记忆”,“捍卫”的前提是“记忆”受到了威胁。那么记忆会受到什么样的威胁呢?我们用什么去捍卫记忆?我们有没有认识到记忆的重要性呢?这些问
18、题的回答就能引导我们把握好文章的议论中心。但“捍卫记忆”毕竟是一个不完整的意思表达,如果把它和具体问题联系起来,就能有多个思考角度,如可以写“用文字捍卫记忆”这一中心,也可以写“捍卫记忆就是捍卫青春”这一中心,或者写“捍卫记忆是对历史的尊重”等等。记忆与人过往的生活经历有关,记忆中有美好,也有痛苦,“捍卫记忆”就要承担这一切。“捍卫记忆”意味着要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我们在“捍卫记忆”时留存的快乐有哪些?我们又如何感谢我们曾经遭遇的困苦烦恼?只有当我们站在记忆影像的末段回看人生的历史,我们才能真正认清我们自身,“捍卫记忆”是人的自我认定和对尊严的最后坚守。当然文章也可以切得很小,但如何小中见大,如
19、何在其中提炼出“捍卫记忆”这一中心确实很不容易。思路展示思路一:采用并列式结构,从个人、国家、世界三个层面,说明“捍卫记忆就是捍卫尊严”。在黑暗的年代里,很多人靠记忆支撑自己活下去,个人对记忆的“捍卫”是尊严的底线;国家对记忆的“捍卫”,是国家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重要承诺;世界对“记忆”的“捍卫”是跨越国界的全球文明的融合交流,如北京奥运会已成为全球的共同“记忆”,永远捍卫这段“记忆”,已不只是对精彩比赛的铭记,而是对东方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深刻汲取以及反思。思路二:采用层进式结构,先阐释“捍卫”的内涵,是面对威胁与剥夺的一种坚守;再解释原因,为什么要“捍卫”,因为记忆是人生存的证据,捍卫“记忆”就是对个体生存价值的肯定;最后再深一层,联系现实谈如何“捍卫记忆”,如用文字捍卫,用社会评价去捍卫,用信仰的达成来捍卫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