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10月月考高二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50分)1.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这反映了( ) A. 商王为取代夏做舆论准备 B. 商朝统治者的愚昧无知 C. 商人不知自己祖先来源 D. 商代政治具有神权特点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某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该制度是指周的分封制B该制度有利于秩序稳定 C所谓“天”就是天理D该制度带有神秘色彩3.“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
2、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 A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 B分散的自然经济 C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D王室日益腐败4. 分封制下,“中央与地方之间虽然只是一种松散的臣属关系,但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由此可知,分封制( ) A. 利于有序政治统治形成B. 加剧了社会等级的分化 C. 不利于国家统一和久安D. 促成了中央集权式统治5. 在分析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这反映出( ) A. 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 B. 分
3、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 C. 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D. 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6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 B. 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 C士人官僚的“规谏” D儒生群体进入政权7有学者认为:从政治体制演变看,宋代是从“皇权吏员”体制向“皇权士大夫”体制转型的时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重文轻武观念的影响 B科举取士的发展完善 C义理之学思想的浸染 D官僚体制的日益完
4、备8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这四根“支柱”对于中央集权的作用不包括( ) A郡县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B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 C尊儒制度:使儒家思想上升为官方哲学 D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保证中央财政收入9乾隆时期显赫一时的巨贪和坤在乾隆帝逝世五天后就被嘉庆帝下谕宣布革职、下狱、抄家,还被列出二十条大罪,其中第十三条称:“昨将和坤家产查抄,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其多宝阁及隔段式样,皆仿照宁寿宫制度。其园寓点缀,竟与圆明
5、园蓬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上述材料反映了() A和坤生活腐化B皇权的独尊、至高无上 C和坤犯上作乱D嘉庆帝励精图治和整肃纲纪10.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贵族政治时代,贵族们有掌握权力的习惯,如隋之文帝等一代英主的出现后,虽然在制度上否决了贵族的权力,实际上在从政中,仍有那种形式的残迹,政治成为与贵族的协议体。”能佐证该观点的史实是( )A明朝设置内阁 B宋朝设参知政事 C唐朝设立三省 D清朝设置军机处11. 有学者认为: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与之前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度最大的“合理性”应是( ) A
6、. 封建政府人才选拔工作制度化 B底层知识分子社会流动均等化 C贵族垄断官场局面开始被打破 D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得以塑造12. 秦始皇确立的此制度“采用分工的原则,使中央政府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以管理庞大的帝国”。以下说法可以说明材料观点的是( ) A.皇帝制度保证了行政的有效运作B. 郡县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 C.御史制度促进了国家行政的运行D. 三公九卿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13. 唐玄宗时代,共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其名称和治所如下名称治所名称治所名称治所名称治所名称治所安西节度使龟兹北庭节度使庭州河东节度使太原河西节度使凉州朔方节度使灵州范阳节度使幽州平卢节度使营州陇右节度使鄯州剑
7、南节度使益州岭南五府经略使广州唐朝设置节度使和经略使的主要目的是( )A. 突出对边疆的防御 B. 加强对西北的管理C. 巩固三省六部制度 D. 完善全国军事布局14. 韩非说:“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这表明战国时期( )A. 宰相制度已经形成 B. 世官制度已被打破C. 中央集权制度完全建立 D. 军功成为选官唯一依据15. 北宋建立后,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对宰相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此处“依事系任”原则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 宰相职责更明确 B. 宰相权力被分割C. 宰相形同虚设 D. 宰相不再参与军务16“封建制”本意即为“分封制”,是指古代帝王裂土封疆、封邦
8、建国的制度,被封诸侯拥有自己的领土。按照上述定义,下列现象不属于此处所指“封建制”的是()A康熙封四子胤稹为亲王 B汉高祖封长子刘肥为齐王C明太祖封七子朱榑于青州D周天子封功臣姜尚于齐地17据史记记载,汉文帝佞臣邓通曾对丞相申屠嘉礼仪怠慢,申屠嘉严斥邓通,并招其至丞相府,依律欲斩之,后文帝求情方才得免。这说明()A汉初礼仪制度至上,无人可以违背B丞相中屠嘉专权,汉文帝大权旁落C汉初丞相位望隆重,皇帝也礼让三分D丞相申屠嘉刚直不阿,坚决维护法度18清人王鸣盛论及汉代官制,“三公权不及尚书尚书又不及中书矣要之士人必不如宦人之犹亲密”,这说明汉代() A权力重心在中书 B三省已具雏形 C外朝受内朝牵
9、制 D皇权逐步加强19“国初沿五代之制,量使以总国计,应四方供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宋史)文中的“”应为()A三司B中书门下C枢密院 D通判20唐朝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A参加科举考试已经成为家庭世代沿袭的传统 B唐朝统治者选官依然重视门第出身C科举制是当时人们获取功名禄位的重要途径 D唐朝时人们普遍看重个人道德修养21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多了,录取标准总成为问题。唐朝科举考试考诗赋,宋朝
10、则考“经义”,即仁义道德,演变到明朝,又在“经义”中渐渐演变出八股取士制度。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制度意在() A明朝政府通过八股取士来加强对民众思想控制 B明朝政府希望通过八股文来选拔真正的人才 C受到宋明理学的影响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22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者莫如今日。”反映出明末内阁()A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C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23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措施中,常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以下机构体现这种方式的是()A中书
11、门下内阁军机处 B中朝中书门下内阁C中朝内阁军机处 D尚书台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24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钱先生所述的第一和第三演进完成于()A秦汉秦汉 B秦汉隋唐C西周隋唐 D秦汉明朝25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指出“古来帝王,有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 , 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 (康熙 ) 四人而已。”其中的“国家政体”指( )A王位世袭制 B文官体制 C中央集权制 D监察体制二、材料分
12、析题(共50分)26.(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天子对于受封的诸侯,都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以强化分封诸侯对天子的臣属意识。周初的分封,一定程度上摧毁了中原地区原有的氏族部落壁垒,将中央王朝的统治伸展到了中原各地,也将周人的文化传播到了中原地区的每一个角落,由此拉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序幕,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韦东超朝贡体制和分封制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作用材料二在汉之前,帝国政府是试验性的,并且名声不佳;在汉以后,它已被接受为组织人的正统的规范形式。虽然汉承秦制,但汉代仍不失帝国模式的试验期。帝国初期宛似战国的分封制给帝国造成了不少麻烦,是不
13、成熟的帝国体制的体现。摘编自酷吏与游侠的时代材料三郡县制作为一种具有进步意义的地缘因素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政治治理中传统的血缘宗族因素。郡县制度在一定意义上与强宗巨族之存在没有矛盾,因为郡县制所代表的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往往将郡、县作为国家权力(君权)之延伸与表征。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封制的特点和作用。(6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汉帝国初期“帝国体制”不成熟的原因和表现。(4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实行的主要意义。(3分)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
14、,回答问题。材料 为了加深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理解,某同学尝试列出了下面的公式: 决策的出台 = 三省会商 + 中书省草拟 + 门下省审批 + 尚书省执行 + 皇帝批示这个公式表明三省六部制下的决策是由多个部门和皇帝共同参与的。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决策的出台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 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28.(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随着大量农民工的入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法制日报在关于考试选拔基
15、层行政管理人员评论文章称:以考试选用人才,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探求之后做出的最佳选择。当前有的地方村支书代代相传爷爷当了爸爸当,爸爸当了儿子当。古代的科举制就很好,杜绝了任人唯亲乃至世袭垄断的弊病,含有民主的因子,值得我们再度审视。材料二 厦门大学院长刘海峰在科举制的贡献一文中表示:科举制比四大发明贡献大,它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官员选拔制度,这是其他文明所没有的,它比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的价值更大,因为它建立的是一种制度公平。“科举制的实质是一种开放报名、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考试制度。”为统治阶层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具有很高人文素质的政权管理人才。它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世袭垄断,限制了
16、皇帝、宰臣的权力,极大地提高了平民知识分子投身政治的积极性。请回答:(1)两则材料体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3分)结合材料说一说科举制的进步性影响。(8分)(2)除科举制外,你还知道我国古代哪些人才选拔制度,评判标准分别是什么?(8分)这些制度演变有着怎样的发展趋势?(6分)高二历史答题卷班级考场号_ 座位号_ 姓名_ 班级_ 准考证号(学号)_成绩:_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50分)01.ABCD02.ABCD 03.ABCD 04.ABCD 05.ABCD06.ABCD07.ABCD 08.ABCD 09. ABCD 10.ABCD11.ABCD12.ABCD 13.ABCD 14.
17、ABCD 15.ABCD16.ABCD17.ABCD 18.ABCD 19.ABCD 20.ABCD21.ABCD22.ABCD 23.ABCD 24.ABCD 25.ABCD二、材料分析题(共50分)26.(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封制的特点和作用。(6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汉帝国初期“帝国体制”不成熟的原因和表现。(4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实行的主要意义。(3分)27.(12分)28.(1)两则材料体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3分)结合材料说一说科举制的进步性影响。(8分)(2)除科举制外,你还知道我国古代哪些人才选拔制度,评判标准分别是什么
18、?(8分)这些制度演变有着怎样的发展趋势?(6分)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答案一、选择题1D.2B3C. 4A.5B.6A 7B8C 9B 10C 11B.12D.13A.14B.15B.16A17C18D19A20C21B22A23C24B25C26.答案:(1)特点:注重册封仪式;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或地方有很大的自治权);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3分)作用:扩展了周的疆域;推动了周文化向中原地区的传播;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分)(2)原因:对秦朝灭亡的原因存在片面认识;周代分封制的影响仍然存在;处在制度初创的探索时期。(3分)表现: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地方制度。(1分)(3)意义
19、:打破了地方管理中的血缘宗族传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新型国家体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3分)27.(说明:可以就决策的出台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 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论证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一等 (129分)准确、充分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对公式中要素与决策出台之间的关系阐 述明确,逻辑严密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能够准确、充分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 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二等 (85分)能够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对公式中要素与决策出台之间的关系有 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观点明确
20、,理由较充分。能够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予以说 明,逻辑关系较清楚三等 (40分)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不够准确或 不能够运用史实。对公式中要素与决策出台之间的关系认 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不够准确,逻 辑关系不清。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28【答案】 (1)主题:科举制体现了公平、民主原则,影响深远。影响:限制了特权,建立了制度公平;提高了平民知识分子参政积极性,扩大了统治基础;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影响深远。(2)制度及标准:世袭制血缘等级;察举制品德能力;九品中正制门第;科举制才学。趋势:范围由贵族扩展到平民;标准由出身门第到才学,体现了公平、民主的趋势。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投稿兼职请联系:2355394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