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61176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2.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62页
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新情景激趣引航图是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古运河西岸的山陕会馆正门。这是山西、陕西客商集资修建的一处神庙与会馆相结合的古建筑群。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至嘉庆十四年方具有现在之规模。会馆占地面积3311平方米,保留至今的有山门、戏楼、夹楼、钟楼、鼓楼、南北看楼、南北碑亭、关帝殿、财神殿、火神殿等160余间。它不仅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商业史、运河文化史以及书法、绘画、雕刻艺术史的珍贵资料。这一建筑群的出现,反映了什么现象?提示:清朝的山西、陕西商人经济实力雄厚。山西、陕西商人善于以地域、乡谊为纽带,组成商人群体,以增强竞争实力。学习目标1依据朝代顺序,掌握中

2、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大致过程和内容。2古代商业的重要内容是城市商业,我国城市功能经历了从政治、军事中心到经济功能不断增强的过程,体现了商业的发展和进步。3重农抑商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之一,经历了长期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新知预习一、商业的发展1产生: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2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有强大实力的商人;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3高峰(1)隋唐时期,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各地商人往来频繁,丝绸之路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2)宋代出现

3、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3)元代更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4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特点(1)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2)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3)广泛使用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4)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问题思考1根据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情况,概括影响商业发展的要素。提示:稳定的政治局面;农业、手工业的发达;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内外交通便利等。二、城市的繁荣1自周秦至唐代(1)城市格局:县治以上城市设市作为交易场所,并与民居隔开。唐代城市布局实行

4、严格的坊市制。(2)政府控制: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3)城市职能:主要职能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2宋代(1)打破坊市界限和时间限制,出现街市、夜市和晓市。城郭和乡村允许置市贸易,出现草市。(2)官府不再直接监控商业活动。(3)城市经济功能增强,空前繁荣。3唐宋时期港口城市的发展:海上贸易的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如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等。4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三、“重农抑商”1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2发展历程(1)

5、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2)汉代,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商人地位有所提高。(4)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空前活跃,但统治者经常对商人进行盘剥。这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问题思考2“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期兴起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提示: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时期,小农经济是封建制度的基础。而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与农耕经济和政治集权的需要相矛盾,发展商业也会减少农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等。因此,封建统治者从一开始就推行“重农抑商

6、”的政策,这实际上是出于保护封建地主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思考判断1西周时期,商业被官府所控制。()2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功能是经济功能。()3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新课堂互动探究主题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成就及其特点材料一:材料二: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六典宋代的“市”“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也”。中国商业简史材料三: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范文澜

7、中国通史请分析: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都长安与北宋都城京城布局各有何特点。2据材料二,分析唐宋时期在商业经营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性问题?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城市发展出现了什么特点。其兴起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1)长安:布局整齐,坊与市界限分明。(2)东京:“市”的范围扩大了,坊、市界限不复存在。2(1)变化:唐朝需按时开市、闭市,而宋代打破了时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2)实质问题:政府对商业的控制有所放松,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3(1)特点:江南兴起了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2)原因:地处交通要冲,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增加迅

8、速。重点聚焦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特点1农业、手工业的重要补充。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中国古代商业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的,不占主导地位。2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在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艰难而又曲折,中国古代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一般商人地位较低。3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形成和发展。4货币种类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流通制度。5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9、。6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如徽商、晋商等。二、比较唐都长安与宋都东京的商业特点长安东京特点“市”与“坊”严格分开,商业活动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市”与“坊”的界限,不再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区域功能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受到政府严格控制。城市是政治、军事中心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加强例1 春秋战国时期,临淄、咸阳等城市呈现“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的景象,说明了这些地区()A开始出现商业活动 B发展成为商业中心C发展成为政治中心 D建筑特色十分突出【解析】“四方辐凑”说明临淄、咸阳等城市成为人口聚集

10、的地方;而民“事末”说明主要从事商业活动。因此,题干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这些城市发展成为商业中心。【答案】B【易错指津】(1)从兴起的原因看:战国到汉代多是政治军事的需要而发展成城市;唐宋之后多是因为工商业的发展而兴起为商业城市。(2)从功能看:商业城市的政治功能逐渐减弱,经济功能逐渐增强。(3)从地域分布看:商业城市从战国到唐代主要分布在北方;到唐代以后,南方的城市数量明显多于北方。跟踪练习1 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A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国最早的

11、纸币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材料信息。题干材料的大体意思是:宋真宗时,允许民间资金进入都城,进行金融兑换业务。商旅携带便钱到诸州可以兑换成货币,以便进行交易。因此,这里的“便钱”显然不是自由流通的支票,也不是国家发行的债券,而是宋代商人兑换货币的凭证。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宋真宗时还未流通。故答案为D项。【答案】D主题二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一: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寄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史记平准书材料二: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千室名邑之役。后汉

12、书郭陈列传材料三: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治本(务农)者少,游食者众。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本末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则安能不为非?王符潜夫论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2根据以上材料,西汉初年的商业政策是出于什么考虑?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这种商业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答案】1.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对其生活方式加以限制,提高其所交税额;限制其政治地位,不许为官。2为限制土地兼并,保证有充足的农业劳动力和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稳定社会秩序,以保证长治久安。3重农抑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业

13、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但从长远看,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重点聚焦全面认识重农抑商政策1概念:重农抑商政策是战国以来中国历代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即,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发展。2线索:萌芽于战国时商鞅的奖励耕战和禁止弃农经商西汉高祖、武帝重农政策唐宋时期有所松动明清仍然坚持抑商政策。3影响(1)积极影响:在古代社会前期,它的实行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2)消极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日益暴露。“重农抑商”政策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妨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特别到了明清时期,

14、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的封建专制统治,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限制了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于单一。可以说,重农抑商政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这是造成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的重要的经济原因。例2 宋徽宗时期,政府对城市街道两旁的居民不断地扩大商业用地,导致城市街道越来越狭窄的现象,征收“侵街房廊钱”。这说明()宋朝政府巧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 宋代的城市规划已经出现失控的苗头 坊市制已经被打破 宋代商帮势力强大A BC D【解析】由宋徽宗时期征收“侵街房廊钱”的直接原因居民扩大商业用地,导致城市街道狭窄,可看出正确;从征收的名称看出,这是

15、政府巧立名目,也正确;宋代并未出现商帮,错误,故本题选A项。【答案】A【易错指津】重农抑商政策中的“重农”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是正确的。对“抑商”则要区分评价,古代社会前期,“抑商”是积极的,而古代社会后期“抑商”则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跟踪练习2 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含义,材料主要阐明了汉代政府规定商人不得占有土地,目的是防止商人兼并土地,如果有人违反,就要没收其田地与财物,这主要是为了保护小农经济,故D

16、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赋税问题,故B项不符合题意;加强商人户籍管理只是表面现象,其主要目的是保护小农经济,故C项不符合题意。【答案】D思维导图新思维随堂自测基础巩固1北宋时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交子”的出现说明了()A商业的高度发达B北宋印刷技术先进C金属货币量不足D北宋造纸业发达【解析】“交子”是一种纸币,纸币出现在北宋并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宋代的四川地区通行铁钱,铁钱值低量重,使用极为不便。再者,北宋全国货币并不统一,存在着几个货币区,各自为政,互不通用。对于长途贩运大宗商品极为不便,所以出现

17、“交子”,主要是商业高度发达的产物,答案为A。【答案】A2该图反映的是清代北京前门商业区的情况,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有()反映了清朝的城市生活丰富多彩 清朝的商业在农业、手工业进步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商业的繁荣说明此时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松动 不是历史的真实反映,在重农抑商政策下,清朝不可能出现商业的繁荣A B C D【答案】A3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到北宋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指()A商业活动不再严格限制在市里B由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变C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城市D城市向南方发展【解析】宋朝时期,市坊界限打破,经营时间也被打破;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出现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

18、德镇、朱仙镇)。【答案】A4汉高祖曾经令贾(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并用重税困辱他们。孝惠、高后时,仍不准市井之子仕宦为吏。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A休养生息政策 B禁止经商政策C歧视商人政策 D打击商业政策【解析】“贾(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并用重税困辱他们”“不准市井之子仕宦为吏”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政策。【答案】C5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A开始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C大量的工商业市镇兴起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解析

19、】本题可采用排除法。出现独立的商人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工商业市镇和工场手工业出现在明朝。宋代,我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答案】B6雍正皇帝曾显示:“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这一政策()巩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 阻碍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促进了社会经济转型 导致官僚、地主和商人三位一体商业发展模式的产生A B C D【解析】“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指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巩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阻碍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导致官僚、地主和商人三位一体商业发展模式的产生,以上都是这一政策的影响;促进了社

20、会经济转型,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它阻碍了社会的转型。故此题应选C项。【答案】C同步真题1(2015新课标全国卷)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解析】本题考查宋代沿海经济发展的影响。题干材料反映了与沿海经济有关的民间崇拜得到朝廷(官方)认可,这正说明了东南沿海经济日益受到统治者重视,其社会影响力也必然因此而上升,故A项符合题意。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由“民间崇拜”可知,该现象

21、源自民间,故无法判断是否与朝廷的政策相关,故C项错误。统治者与民众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他们的思想与观念存在本质上的差异,故D项错误。【答案】A2(2015北京文综)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解析】本题考查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由材料信息“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可得出,唐代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由“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可得出,坊

22、市制度在宋朝已经被打破,故选B项。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中未涉及农业问题,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而且材料也未体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特点,故D项错误。【答案】B3(2015安徽文综)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商业政策。从材料信息看,宋代商人因为偷税,受到政府的重罚,说明官府重视商业税收,故选A项。易错选D项,偷税本身就是违法的行为,受到惩罚是应该的,不能

23、说是受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材料中没有比较婺州与杭州丝织业的发展状况,故B项结论无从得出;对偷税行为进行惩罚是正常的司法现象,不能说明商业环境恶劣,故C项错误。【答案】A4(2015重庆文综)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中“间日”,可知反映的是隔天开市,不是“每天开市”,故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只反映出岭南农村有“墟市”,并不能反映出乡村市场是否

24、“繁荣”,B项不符合题意;坊市制度继续实行与否也不能从材料中得出,D项不符合题意。农村集市迁往城市意味着政府对市场交易控制的加强,而宋太宗拒绝这一请求,这说明此时政府对市场监管较为宽松,所以C项为正确答案。【答案】C5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材料关键信息“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可见四川交子的出现是民间的行为,故答案为A。【答案】A6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

25、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解析】茶、桑、药材等均属于经济作物,茶户、桑户等称谓的出现说明种植这些经济作物的农户增多且形成一定的规模,这反映出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故C项正确。【答案】C7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答案】A8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

26、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城市的特点和功能。据材料信息“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可知,当时隋朝都城整齐划一;根据材料“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可知,当时“市”“坊”严格分开,坏人无处躲藏;“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说明了朝廷官署和居民区是分开的。综合以上信息,隋都城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方便官府的控制。【答案】C9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

27、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景象表明()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解析】本题以夜市和瓦子为切入点,旨在考查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题干中的夜市“通晓不绝”、瓦子“不觉抵暮”强调的均是市的时间限制被打破;B、C两项题干没有体现;坊和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坊是指居住区,市是指商业区,宋代坊市界限虽被打破,但不能说两者无区别,排除D项。根据以上分析答案选A项。【答案】A10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

28、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解析】首先明确材料中的“游手之人”并非“无业游民”,而是工商业者,故D项错误。“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是说弃农经商的人数增加;“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是说农民人数骤减,因此材料体现了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农业衰退和社会贫富分化的信息,故A、C两项不正确。【答案】B11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

29、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同乡商人所组建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解析】从材料的信息看,会馆功能主要有存放货物、交际和住宿,并非交易场所,一座建筑物不可能成为地方商业中心。【答案】B12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解析】此题考查论

30、从史出,材料中“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涉及水路交通,但未能反映发达,其意图还是反映商品流通,故排除A项;要反映成为全国经贸中心必须要有全国范围内的横向比较,材料显然没有,故排除C项;要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就要有雇佣关系,材料显然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福建商品经济活跃。【答案】B新视点名师讲座生活实例分阶段评价中国古代商品经济1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统治的加强和巩固。2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3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

31、解作用。经济上瓦解着封建经济基础;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例 明朝官员章懋不满当时浙江盛行的一些现象:男子成年后另立门户的习俗因此造成家庭成员为争家产而不和;婚嫁谈判时讲价还价的习俗,连适当的规矩也不顾了;葬礼要请和尚念经,大摆筵席,大肆挥霍的习俗,以致忘记葬礼本身是悲痛的事。其所描述的现象共同表明()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传统观念崩溃C经济发展助长了奢侈观念发展D专制制度趋于衰落,地方势力发展【点拨】从材料看,明朝的官员对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习俗的不满,实际反映了明朝时期江南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人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答案】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