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水一中高二级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唐诗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
2、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张说和张九
3、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
4、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以上这些至关重要。在登临巅峰的过程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摘编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5、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人们的自觉努力促使唐诗达到了高峰,其他因素也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B.唐代文人能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C.唐朝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训,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D.唐代诗歌革新的核心内容是发扬风雅传统、宏博气象,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一开头就指出了写作重点,然后在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论述文章中心论点。B.文章第三自然段的论述可分为三层,第二层按时间顺序分别阐述了三次诗歌革新。C.文章引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在激发
6、当下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万丈豪情。D.文章第五自然段总结前文,进一步指明了文艺工作者向唐代文人学习的具体内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人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对创作出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意义重大。B.如果唐代没有三次重要的诗歌革新,其诗歌创作可能还会沿袭齐梁陈隋时期的浮靡诗风。C.唐代诗歌所表现出的普遍性人情、生活哲理等,是唐诗在后代引起广泛共鸣的重要因素。D.只要当下的文人能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就能创造出一个新的文艺巅峰时代。二、古诗文阅读(31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17分)仁寿县太君吴氏墓志铭曾巩仁寿县太君、抚州金谿吴氏,尚书
7、都官员外郎、赠尚书刑部侍郎、抚州临川王公讳益之夫人,卫尉寺丞讳用之之妇,年六十有六,嘉祐八年八月辛巳卒于京师,十月乙酉葬于江宁府之蒋山。夫人好学强记,老而不倦,其取舍是非,有人所不能及者。然好问自下,于事未尝有所专也。其平生养舅姑甚孝。盖侍郎七子,而少子五人,吴氏出也。然夫人之爱其长子,甚于少子,曰:“吾爱之甚于吾子,然后家人爱之能不异于吾子也。”故其子孙已壮大,有不知为异母者。居久之,二长子前死,夫人已老矣,每遇其嫠妇异甚,而身为字其孤儿,忘其力之惫也。其处内外亲疏之际,一主于恩,有谗讪踞骂己者,数困苦,常置之,不以动声色,亦未尝有所含怒于后也。有以穷归己者,急或分衣食,不为秋毫计惜,以其故
8、至不能自给,然亦未尝不自若也。其嫁三从之孤女如已女,而待长子之母族如己族,盖笃行如此,而天性之所有也。其自奉养,未尝择衣食;其视世俗之好,无足累心者。方其隐约穷匮之时,朝廷尝选用其子,坚让至于数十,或谓可强起之,夫人曰:“此非吾所以教子也。”卒不强之。及处显矣,其子尝有归志,而以不足于养为忧。夫人曰:“吾岂不安于命哉?安于命者,非有待于外也。”其子为知制诰,故事,其母得封郡太君,夫人不许言,故卒不及封。此夫人之德见于行事之迹,而余以通家,故熟于耳目者也。夫人之考讳畋,畋之配黄氏,两人者皆有善行,乡里称之。而黄氏兼喜阴阳数术学,故夫人亦通于其说。七子者,曰安仁、安道、安石、安国、安世、安礼、安上
9、。安仁宣州司户参军,安石尚书工部郎中、知制诰,安世太,平州当涂县主簿,安礼大名府莘县主簿,余未仕也。女三人,长适尚书虞部员外郎、沙县张奎,次适前衢州西安县令、天长朱明之,次适扬州沈季长。孙男九人,曰雱、旁、瓬、方、亢、防、斿、旂、放。孙女九人,长适解州安邑县主簿徐公翊,次许嫁太庙斋郎吴安持,余尚幼。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身为字其孤儿 字:养育B.卒不强之卒:死,去世C.夫人之考讳畋 考:父亲D.次适扬州沈季长 适:出嫁,嫁给5下列句子分编四组,全都能够体现吴氏“心胸宽广、仁爱”的一组是()(3分)然夫人之爱其长子,甚于少子其嫁三从之孤女如己女,而待长子之母
10、族如己族朝廷尝选用其子,坚让至于数十有谗讪踞骂己者,数困苦,常置之,不以动声色,亦未尝有所含怒于后也而黄氏兼喜阴阳数术学,故夫人亦通于其说夫人不许言,故卒不及封A.B.C.D.6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吴氏是北宋著名改革家王安石的亲生母亲,尚书都官员外郎、赠尚书刑部侍郎、抚州临川王公讳益的夫人,卫尉寺丞讳用之的儿媳。B.吴氏在家相夫教子,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前后一共抚养十个子女长大;对待自己的孩子比对待别人的孩子好。C.王安石担任知制诰,按照朝廷惯例,其母可以封为郡太君,但吴氏坚持不让人说,以至于最终没有得到朝廷的封赏。D.作者在铭文中盛赞吴氏一生的功德,说她培养了七个杰出
11、优秀的儿子,善良仁德,不与人计较,对人极为关怀,别人有难,不惜委屈自己,慷慨帮助。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7夫人好学强记,老而不倦,其取舍是非,有人所不能及者。(4分)8夫人曰:“吾岂不安于命哉?安于命者,非有待于外也。”(4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8分)秋日别王长史王勃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描绘了开阔辽远的时空,以“千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感情。B.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所以称秋日为西候。北梁,北边的
12、桥。颔联用两个典故,点出时令和地点,含蓄而新颖。C.颈联诗人宕开一笔,转而写景。两句都是近景描写。诗人借景抒情,情随景生。D.奉,侍奉;潸然,流泪的样子。诗人知道自己与王长史今后很难再相见,不禁泪流满面,悲从中来。10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携来百侣曾游,。(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2)荆轲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3) ,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其一) (4),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5)舞幽壑之潜蛟,(苏轼赤壁赋)(6),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三、文
13、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冬天和春天老何和那个八岁的小孩子成了一对儿好朋友。小孩子背个鼓囊囊的大书包,每天下午五点多钟,都要从这里路过,瞅上老何几眼就匆匆走开了。老何觉得这孩子有意思,这天,他站在路边,两手背在身后,问他,嘿,小家伙,你哪村的呀?小男孩停下来,漆黑的眼珠子忽悠转一下,反问老何,先说你是哪村的吧?老何就故意逗他,我问你哩!你先说,你是大人!好,我是这村的,你哩?你说这村的,我怎么没见过?小孩子将一根手指抵住嘴唇,目光盯在老何脸上,盯得很深。老何笑着反问小孩子,说你吧,你哪村的?小孩子说,俺也是这村的!老何又故意沉起脸,说,哦,那你放学为嘛不回家呀,跑
14、这么远?那孩子嘴角绽出一缕浅笑,踮起脚,伸手朝西一指,说,喏,那是俺家养鸡场。老何朝西边眺望。目光所及,横几排低矮的屋舍,旁边戳几间红砖房,都隐在齐腰高的玉米地里。如今许多人家就在自家大田里建养殖场,养鸡养鸭,养猪,也有盖家具厂、板材厂的,一家子就吃住在厂里。老何喜欢傍晚来村西遛弯,就因为这里还是大片大片的庄稼地,相对清静一些。自从和小孩子相识后,老何早上也来村西遛弯了。他对老伴说,村西真是个好地方,对了,还有一个小孩子哩,他每天上学都从那儿过,嘿,像咱小孙子。老伴笑话他是想孙子想疯了,见到小孩子就说像你孙子!老何撇撇嘴,想说什么,又把嘴紧紧抿住了。一个小孩子怎么对他有这么大吸引力呢?老何似明
15、白,又不明白。晚上,老何接到了儿子进生的电话。天凉快啦,想接他和老伴去城里住几天。他和老伴非常高兴,比什么都高兴。没过几天,老何和老伴就从城里回来了。一进屋门,老何一甩手,就将那只鼓囊囊的大皮包扔到了沙发上。真不该去!他发狠地说着,一歪屁股坐在另一只沙发上。呸,咱贱-老伴倚住床沿儿,两手按住胸口张大嘴喘粗气。从村北的公路上走回来,她有些累了。你,你值当发那么大火呀?咱就,就当没这个儿子!又说,都是进生做不了大梅的主儿呗!纯粹一个窝囊废!老何狠狠地骂,又深深地吐出一口气,鼻头涨红得像酒糟鼻子。老伴说,也怪你呗。老何问怎么怪我?老伴说,也许人家大梅不是故意的。老何想不到老伴替儿媳开脱,说,怎么不是
16、故意呢?是呀,怎么就不是故意?大梅明知道他每天早晨起来要上厕所,可她偏要抢先儿,而且进去老半天不出来。连着好几天都这样,还不是故意?看着太阳西沉,老何背着手,又溜溜达达来到村西。那个孩子又朝他走来。哈,放学啦!他笑呵呵地朝他招招手。小孩子问老何,爷爷,城里好不好呀?老何点点头,说好,城里非常好!忽然,孩子仰起头,眨眨眼睛,说爷爷,我要去城里上学呀!老何一怔,随即就点点头,说,哎呀,好,好哇,城里好。然而,他看到孩子眼里的光又马上熄了,低下头喃喃道,我,我妈和我爸离婚了。我妈要去城里做生意,我们就不回来啦。老何呆在那儿,怎么回事呀,才十来天。他想问孩子,但又止住了。他不想再往孩子的伤口上撒盐!再
17、说,还用他问呀?村里哪年没有几个离婚的。原因嘛,都大同小异。就扯起脸肌故意笑笑,说,那爷爷再进城的时候,咱们还能见面,是吧?小孩子一下高兴起来,拉住老何的手,说,爷爷,那我和妈妈一定去看你。又问老何,爷爷,你什么时候去城里?冬天吧,冬天!老何脱口而出,另一双黑亮的眼睛又开始在他脑海里晃动,像从前小河里的小蝌蚪,又像天上的小星星。他的心又被这双眼睛搅乱了。爷爷,我问你,为嘛要有冬天和春天呢?小孩子忽然向他提出个问题。老何没有正面回答,一双大手,将孩子的脑袋几乎整个盖住了,抚摸着说,爷爷先给你打个比方吧。四季就像人,春天就是小孩子,就像你。夏天呢,就是青年人,就像你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秋天就像你爸爸
18、妈妈-孩子觉得有趣,咧开嘴呵呵地笑起来,又问,爷爷,你还没说呢,冬天是什么?冬天嘛,冬天就是老年人。就像我!老何伸出一根指头,指指自己肥大的鼻头。孩子晃着脑袋笑,这次是咯咯的大笑,早忘记老何其实还没回答他的问题,大声嚷道,哎呀,冬天就是老爷爷,老爷爷就是冬天。再往后呢,再往后是什么?再往后又是春天,又是小孩子!老何伸手在空中画个大圆圈,最后手指落在了孩子的鼻尖上,你就是春天,春天就是你!哎呀,我明白啦,冬天就是迎接我们小孩子的,是不是呀爷爷?为了这个发现,孩子高兴地拍起小巴掌,鼓囊囊的书包也跟着乱晃。没错,冬天就是迎接春天的,春天就是小孩子!回到家,老何凑近老伴,眯起一只眼问,老婆子,我来考你
19、,冬天是什么呀?老伴没好气地翻他一眼说,冬天就是冬天呗。哼,吃饱撑的,问这个!老何哈哈地笑了,用手一指老伴,嘿,错了吧?冬天就是你和我,就是咱俩,老头老太太!老伴倒觉得有趣了,眨巴眨巴眼睛,问他,春天呢,你说春天是什么?唔,春天就是春天呗。老伴嗔道,哼,死老头子!春天到底是个什么?老何两只大手用力一拍,笑得更响了,但没有回答老伴,故意卖关子,说,冬天就是迎接春天的-哼,你个死老头子!老伴不明白老何为什么这么开心,和上午哪像一个人?也不再关心春天是什么,认为老何逗她玩呢。然而,脑子里却跳出一双眼睛,那眼睛像天上亮晶晶的星星,又似从前小河里游动的小蝌蚪。耳边呢,也响起那个稚嫩的声音,奶奶,奶奶-她
20、的心就颤动了一下。于是打定主意,冬天还要和老何去城里住几天,不光是为了看小孙子,她要让大梅轻松几天。两口子都上班,平时忙得要命,她帮他们收拾收拾家务,做做饭,当然,还要给儿子多带点西瓜酱。(取材于康志刚同名小说)12根据小说内容,概括老何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4分)13作品中小孩提及父母离婚,老何有所触动。这一情节能否删去?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说明。(5分)14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小说展示了农村留守老人孤独的生存境况;有人认为小说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两种不同生活观的冲突你同意哪种说法或者你有其他的看法吗?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的认识。(6分)四、语言文字运用(共15分)15下列各句的
21、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夫晋,何厌之有?A.无礼于晋B.敢以烦执事C.以乱易整,不武D.时人莫之许也16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A.微斯人,吾谁与归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C.微闻有鼠作作索索D.岭峤微草,凌冬不凋17下列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3分)A.将军战河北,战河南B.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C.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秋豪不敢有所近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18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我一直认为,除了三国演义中的小说形象,真实的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历史上获得超常名声,多半是因为这篇出
22、师表。,。, , 。杜甫诗中所写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是这个意思。也会使一代代拥有英雄情怀的后人追思、感慨即便是一次失败的行动历史上比他更具政治能量和军事成就的人物太多了而一旦有了文学印记却都没有留下这样的文学印记因此也都退出了人们的记忆A.B.C.D.19下列对名著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董卓到长安后更加骄横,自号“尚父”,自比为周武王时吕望,司徒王允看不惯董卓作为,想利用府中歌伎貂蝉采用连环计刺杀董卓。B.红楼梦中在宝玉身上最突出的闪光点是他的叛逆性格,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薛宝钗劝他:“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
23、来应酬世务。”宝玉听了十分逆耳,忙说:“姑娘请别的妹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C.巴黎圣母院集中体现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爱斯梅拉达的美貌与卡西莫多的丑陋,她的善良与弗罗洛的狠毒,她的钟情于弗比斯的轻薄,都形成了明显的对比。D.家中的觉慧因为与同学们一道向督军请愿,被高老太爷训斥了一顿,不许再出门觉新常常吹箫,那种声音,似乎是直接从心灵深处发出来的婉转地哀诉,使得空气里充满了悲哀。原来他得知梅从宜宾回省城来了。五、作文(3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曾说过一段话:“为使人生幸福,必须热爱日常琐事,云的光彩,竹的摇曳,雀群的鸣声,行人的脸孔需从
24、所有日常琐事中体味无上的甘露。”请根据以上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裁不限。语文参考答案1B【解析】A原文中的“其中有些因素”指文人自觉努力中的有些因素,不是除“文人们自觉努力”外的“其他因素”。C“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错。原文“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D以偏概全,原文中说的三次重要革新是从初唐到盛唐时期,且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选项中的“宏博气象”只是初唐四杰的诗歌革新所强调的。2C【解析】文章引述是为证明“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
25、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3D【解析】“只要就”说法绝对,“创造出一个新的文艺巅峰时代”需要很多因素与条件,“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只是其中之一。4B【解析】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B项“卒不强之”的“卒”,根据前面内容“方其隐约穷匮之时,朝廷尝选用其子,坚让至于数十,或谓可强起之,夫人曰:“此非吾所以教子也”可知,选项内容不合语境,且与“强”不合适,应该译为“最终”。5A【解析】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
26、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全都能够体现吴氏“心胸宽广、仁爱”,表现夫人的谦逊;说明夫人的家世和家学渊源;表明夫人不慕名利。排除这三项,自然得到答案。6B【解析】这是一道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B.项根据原文第二节内容“盖侍郎七子,而少子五人,吴氏出也。然夫人之爱其长子,甚于少子,曰:吾爱之甚于吾子,然后家人爱之能不异于吾子也。”可知,她对别人的孩子比对自己的孩子好。7夫人好学且记忆力超群,一直到老都不知疲倦,她在是非问
27、题上的取舍,是常人所赶不上的。8夫人说:“我怎么会不安于命运呢?安于命运的人,无须依靠外界而活着。”【解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第一句中“强”译为超群,不一般,“及”译为比得上。第二句中“岂”译为怎么,哪里,“有待”译为借助,“外”译为外物。【文言参考译文】仁寿县太君、抚州金谿昊氏,是尚书都官员外郎、赠尚书刑部侍郎、抚州临川王益的夫人,卫尉寺丞王用之的儿媳,年纪六十六,嘉祐八年八月辛已在京师去世,十月乙酉埋葬在江宁府的蒋山。夫人好学且记忆力超群,一直到老都不知疲倦,她在是非问题上的取舍,是常人所
28、赶不上的。在生活中,喜欢向晚辈询问请教,对于家庭事务也没有专横跋扈。她一生赡养公婆非常孝顺。王益一共有七个孩子,其中年幼的孩子有五个,都是吴氏所生。但是夫人对长子的疼爱远远超过五个幼子,她说:“我对他们的疼爱超过对自己亲生儿子的疼爱,这样之后家族里的,人疼爱他们和疼爱我的孩子才没有分别。”所以等到儿子们长大成人,竟然不知道他们是同父异母。时间久了,两个长子先死,夫人也已经老了,但每每遇到两个守寡的媳妇生活困窘时,夫人亲自抚养他们的孩子,甚至忘记了自己年老力表。夫人在对待家族内外亲疏的复杂关系时,全都宽容、仁爱。有人闲言碎语咒骂自己,夫人多次经历这种困苦,常抛置一边不吵不闹,不动声色,事后也从不
29、恼怒生气。有因为困窘投奔自己的,夫人总是赶忙分给他们衣服和食物,丝毫不计较吝惜,因为这个缘故甚至到了自己家人无法生活的地步,但夫人还是一如既往、照样帮助别人。夫人在嫁三个堂兄的孤女时就像嫁自己的闺女一样,对待长子的母族就像对待自己孩子的母族一样,敦厚行事如此,大概是出自天性吧。夫人对待自己,从不挑衣择食,对于世人所喜好的东西,她未曾累心眷恋过。当她的家庭尚还在穷困匮乏时,朝廷曾经选拔任用她的儿子,天人坚持辞让几十次,有人认为可以说是朝廷强行起用,夫人说:“这不是我教育孩子的方式,最终没有勉强。”等到家庭显贵了,夫人的儿子曾经有辞官归隐的念头,但是为难以养活全家而担忧。夫人说:“我怎么会不安于命
30、运呢?安于命运的人,无须依靠外界而活着。”夫人的儿子担任知制诰,按照朝廷的先例,他的母亲可以分封为郡太君,夫人不许家里人提及此事,所以最终没有获封。夫人的德行表现在她为人处事方面,而我因为和他们是世家的关系,所以这些事都耳闻目睹,非常熟悉了。夫人的父亲名畋,吴畋的妻子是黄氏,两人都有美好的善行,乡里都称赞他们。黄氏尤其喜欢和精通阴阳和数学、术学,所以夫人也通晓这些。夫人的七个孩子,分别是安仁、安道、安石、安国、安世、安礼、安上。安仁在宣州任司户参军,安石任尚书工部郎中、知制诰,安世在太平州当涂县任主簿,安礼在大名府莘县任主簿,其余的未做官。女儿三人,长女嫁给尚书虞部员外郎、沙县张奎,次女嫁给了
31、前衢州西安县令、天长朱明之,三女嫁给了扬州沈季长。孙男一共有九人,曰雾、旁、瓬、方、亢、防、存、旂、放。孙女一共也九人,长孙女嫁给了解州安邑县主薄徐公翊,次孙女许嫁给太庙斋郎吴安持,其余的年纪尚幼。9C【解析】“两句都是近景描写”是错误的。前一句是近景描写,后一句是远景描写。10对王长史知遇之恩的感激。与王长史离别时的不舍。对今后不能再侍奉王长史的遗憾与伤感。【解析】“深恩重百年”意思是您的情深恩重,令我终身难忘,表达对王长史知遇之恩的感激。通过本诗的题目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写到田野的景色笼單一层寒雾,山上的光线逐渐黯淡,暮烟升起。借景抒情,抒发了与王长史离别时的不舍。“终知难再
32、奉,怀德自清然”意思是终归知道难以再挽留,想起你的恩德,我还是忍不住落下了泪水,表现与与王长史离别时的不舍对今后不能再侍奉王长史的遗憾与伤感。翻译:此地一别,相隔千余里。本来正在悲秋,又遇上了分别。1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为变徵之声丛菊两开他日泪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泣孤舟之嫠妇暖暖远人村12(1)善良、有同情心,有爱心;(2)喜爱乡村生活,对城市生活不适应;(3)急躁、执拗;(4)有较强的传统观念。(答对3点得4分)【解析】题干中答题关键词“概括老何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答题时,筛选人物语言、心理、动作等语句,分析概括答题。“他想问孩子,但又止住了。他不想再往孩子的伤口上撒盐”可以看出老何善良、有同
33、情心:“老何喜欢傍晚来村西遛弯,就因为这里还是大片大片的庄稼地,相对清静一些”“没过几天,老何和老伴就从城里回来”可以看出老何喜爱乡村生活,对城市生活不适应;“真不该去!他发狠地说着,一歪屁股坐在另一只沙发上”可以看出老何急躁、执拗;“没错,冬天就是迎接春天的,春天就是小孩子”可以看出老何有较强的传统观念。13不能删。(1)这个情节反映农村中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2)表现老何对小孩的同情,展现老何的善良;(3)暗示出后文老何的想法会发生转变。【解析】小说作用题,要建立人物、情节、环境、主旨四级循环的答题模式。由原文“没错,冬天就是迎接春天的,春天就是小孩子”可知,小孩提及父母离婚,让老何明白了
34、人生的意义,暗示老何的不在亲近儿子的想法会发生转变。由情节中“他想问孩子,但又止住了。他不想再往孩子的伤口上撒盐”可以看出老何对小孩的同情,展现老何的善良。由情节中“爷爷,我要去城里上学呀”“我妈和我爸离婚了。我妈要去城里做生意,我们就不回来啦。”可以反映农村中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14我认为是展示了农村留守老人孤独的生存境况,理由可以结合作品情节、人物等解说主题,言之成理即可。【解析】题中答题关键词“人认为小说展示了农村留守老人孤独的生存境况”“有人认为小说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两种不同生活观念的冲突”“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的认识”。答题时,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人物、情节,社会环境分析主旨。老何在小
35、说中时一个留守老人的身份,他想念儿子孙子,却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亲近。老何儿子儿媳住在城里,希望过自己的小日子,这又存在现代社会中两种不同生活观念的冲突。答题时,能自圆其说即可。注意结合小说内容分析。15D【解析】D项和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16A【解析】例句和A项都当“假如没有”讲。B项稍微。C项暗中。D项微小。17C【解析】A项河北、河南;B项细说,小人的谗言;D项非常,意外的变故18D【解析】中的“他”指代的是诸葛亮,紧承前文,放在首位;和构成转折关系,紧承后;和前两者构成因果关系。中“而”,和前面构成转折关系,引出;根据关联词“即便”“也”确定,在前,在后。故正确排序为:故选:D19B【解
36、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名篇的识记能力。B项“薛宝钗”应是“史湘云”20作文审题感悟:这则材料作文,不是寓意型的,也不是哲理型的,实际上引导学生循着作者的感悟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谈一点类似的体会.立意可以不定于一尊。把握一个最关键的词“琐”字(零碎、细小的意思),注意材料中最重要的两句话:为使人生幸福,必须热爱日常琐事:为了微妙的享受,我们又必须微妙的受苦。从文体的选择定位来看,与我们以前一再要求学生写议论文文体这一点来看,似乎写议论文不太好把握明晰、清楚的观点,更不好展开有力的论证,好象依照自己对常态生活的感受,写记叙文或者记叙性的散文更好切入“琐”字这个事,比方可以写回忆生活的琐碎点滴,写日常
37、生活的吉光片羽,写父母亲在琐碎之事中所倾注的对自己的关爱,这样就把笔致由他人转向写自己的体验感受,关照自我的真实生活,披露自己在琐碎、繁杂当中对生活的细致体验。如果从议论文这一文体切入,写“为使人生幸福,必须热爱日常琐事”,首先可以从比较的视角来谈,比如对于这个尽显浮躁、功利的时代,我们不能凌驾于繁琐的事物之上,尽管不能拘执于烦琐的事物,我们不是英雄伟人,他们的琐屑之事有人打点和安排,我们却要从自己的一屋实打实地扫起;我们也不能像诗人文豪一样,忽略、超然于琐事之外,这些琐事原本就是我们实际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性格底色“耐得烦”亦此之谓也。进而可以谈一谈,我们心目中的幸福与琐事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必须微妙的受苦”这个角度来认识,要义在不超然显示,直面现实之“琐”。要忍受忍耐琐事、要以坚毅坚韧面对琐事之缠。另外,从审美的情趣说,诗人墨客往往从琐屑之事中悟得了审美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