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 1.下列词语中,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寥廓 瞳(tng)孔 不屈不挠(ro) 蹑手蹑脚B. 苔(ti)藓 狙(z)击 一愁莫展 昂首阔步C. 编辑 塑像 直栏横槛(jin) 烟熏火燎(lio)D. 瓦砾(l) 倒坍(t) 凝眸远眺 色彩斑斓【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词语中,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考生要根据字形和字义
2、辨析读音正误,或根据字义和字音辨析字形正误。本题中,A项,“不屈不挠”的“挠”应读no,“挠”,弯曲,屈服。B项,“狙击”的“狙”应读j,埋伏在隐蔽地点伺机袭击敌人;“一愁莫展”的“愁”应未“筹”,“一筹莫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筹”,计策,办法。D项,“倒坍”的“坍”应读tn,倒塌。故选C项。【点睛】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如鲜多半考的是xin的音。善用排除法。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
3、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的。字形题一般可以采取音辨法。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形辨法。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义辨法。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结构辨析法。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
4、别字。还有一部分就只能依靠我们平时的积累了。如果题干是有错别字的一项,就排除肯定无错别字的;如果是全对的一项,就排除肯定有错别字的;如果题干是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就先排除有三个错别字的一项。总之,可以多使用结构分析法:一是字形本身结构,二是词语结构。辨析字形要注意把字的音、形、义结合在一起来考虑。看词语不宜太长久,要善于回想什么时候在课本或课堂上接触到这个字的。如无把握,可放放再说,但必须用记号来提示自己。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 “四大名著”除红楼梦外,其他几部都是当时的通俗小说,但这并不构成对它们经典性的否定。同理,以是否属于通俗小说来评判金庸武侠小说文学价值
5、的高低,无异于舍本逐末。B. 在行驶的车辆上,任何试图干扰正常驾驶的行为,都应该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只是口头教育警告了事,无疑是姑息养奸。C. 随着中国战队IG以3比0拿下英雄联盟世界总决赛的冠军奖杯,电竞游戏成为一项全民体育运动的潮流已难以阻挡。与此同时,主流社会对蔚然成风的电竞游戏带给青少年负面影响的担心也在加重。D. 无数次的网络狂欢后,传统新闻业的严冬已至。我们发现,重大事件中的媒体缺席已成为一种常态,我们从社交媒体上看到的多是骇人听闻的明星八卦。【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
6、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A项,“舍本逐末”,是指舍弃事物的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指轻重倒置。此处指用金庸作品的通俗性来评判其作品的价值,是指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不合语境,可改为“缘木求鱼”。B项,“姑息养奸”,由于无原则地宽容助长坏人坏事,符合语境。C项,“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属褒义词,此处说的是“电竞游戏带给青少年负面影响”,情感色彩不当,可以改为“风靡一时”。D项,“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恐惧,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句中形容“明星八卦”,不合语境。故选B项。【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
7、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3.下列对文章内容解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劝学是荀子首篇,文章以荀子的“性善论”思想为基础,取类譬喻,层次分明地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以及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B. 阿房宫赋先用近三分之二
8、的篇幅铺叙了阿房宫兴建及其毁灭的情况,总结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最终向秦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C. 辛弃疾写词多用典,有人说他好卖弄学问,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的典故,多为和“京口”有关的古事古人,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的愤懑、隐忧之情。D.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各色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大观园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内容解读完全正确的一项”,考生要依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来解答本题。本题中,A项,“文章以荀子
9、的性善论思想为基础”错误,荀子的思想基础是性“恶”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的。B项,“阿房宫赋最终向秦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错误,阿房宫赋是借古讽今的作品,是借秦的骄奢亡国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D项,“对各色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大观园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错误,林黛玉进贾府一回,大观园还没有兴建。故选C项。4.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检验。B. 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际:边界。C.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殆:几乎。D.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杳:深远。【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
10、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外与天际,四望如一”中“际”如解释为“边界”,在语法上讲不通,且与语境不合,这句话是说“与遥远的天际相接,环看周围,都是这样”,句中的“际”应为动词,交会。故选B项。【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
11、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盘盘焉,囷囷焉B. 金就砺则利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 相与枕藉乎舟中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 不赂者以赂者丧 洎牧以谗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A项,“
1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中“焉”是兼词,于之;“盘盘焉,囷囷焉”中“焉”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项,“金就砺则利”中“则”是副词,就;“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中“则”是副词,却。C项,“相与枕藉乎舟中”中“乎”是介词,相当于“于”,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中“乎”是句末语气词,表疑问。D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因为。故选D项。【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
13、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6.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 思厥先祖父D. 徘徊于斗牛之间【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子
14、中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设题,考生可以把该词的现代意代入句中,以此来验证是否是古今异义词。本题中,A项,“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博学”在这里指广泛地学习,今义指知识、学识的渊博。B项,“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中“众人”在这里指一般人,今义指大家,很多人。C项,“思厥先祖父”中“祖父”在这里指祖辈和父辈,今义指爷爷。D项,“徘徊于斗牛之间”中“徘徊”古今都指往返回旋。故选D项。7.下列各句中不含有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C.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D.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
15、形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明确考查的具体方向,如本题“下列各句中不含有借代手法的一项”,这是针对“借代”这种修辞设题。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借代词为名词。A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句中以“千堆雪”来比喻浪花,这是比喻。B项,“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中“管弦”本是指管乐器和弦乐器,此处代指音乐,是借代。C项,“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中以“烽火”代指金兵的劫掠,是借代。D项,“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中“纨绔、膏粱”都是借代,借指富贵子弟。故选A项。
16、8.下列对呐喊和边城两部作品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B. 呐喊这本短篇小说集的思想内容很丰富:祝福对吃人的封建礼教思想进行了揭露;一件小事对知识分子自身卑微的灵魂进行批判;药对新旧时代交替和辛亥革命成果进行深刻反思。C. 小说边城用三次端午节串起了整个爱情故事。第一次端午节,翠翠巧遇傩送,两人暗生情愫;第二次端午节,翠翠去看赛船,傩送外出,天保和翠翠结识;第三次端午节,翠翠无意中知道了傩送宁要渡船不要碾坊的爱意。D. 狂人日记既采用现实主义的
17、方法,写出了一个真实的“迫害症”精神病人;又采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在狂人的臆想疯话中寄寓着深刻的真理,清醒的精神品格。【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识记能力。该题的难度越来越大,原来考查的时候,仅仅是考查对名著情节、人物特点等识记能力,现在的考查上升到鉴赏的程度,无形中加大了难度。本题四个选项涉及边城呐喊两本名著。B项,“呐喊这本短篇小说集的思想内容很丰富:祝福”错误,祝福选自小说集彷徨。呐喊中主要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 药 明天一件小事 头发的故事 风波 故乡 阿Q正传 端午节 白光 兔和猫 鸭的喜剧社戏等。故选B项。9.边城让我们了解了许多湘西民俗,请阐释“车是车路,马是马路”
18、是哪两种求婚方式?【答案】车路:指请人提亲,明媒正娶;马路:通过男女双方唱歌的方式自由表达爱意。【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概括文学名著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把握设题的方向,如本题“边城让我们了解了许多湘西民俗,请阐释车是车路,马是马路是哪两种求婚方式”,这是针对边城中的风土习俗设题,难度不大。从书中来看,边城中主要提到两种求婚方式,一种是走车路,就是婚姻由家长作主,请了媒人到女方家中提亲。一种是走马路,就是婚姻由小伙子自己作主,那就为姑娘唱三年六个月歌。【点睛】考纲要求“了解有关名著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但分析近几年的考题,我们会发现,考查的内容越来越细致、
19、具体,包括重要的形象、情节、主题、艺术特色、个人感受等。应对方法:一要点面结合,范读与精读相结合,既要了解情节梗概和结构特点,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把握全篇的主题思想与语言风格。又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精读其中重要的章节(回),例如名著中最能体现重要人物性格的主要情节;名著中最能体现作品思想意义的情节;名著中最能体现艺术特色的章节,名著中对全书思想内容的展开最具意义的章节。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描写技法、语言风格、作品主题等多个侧面作读、写、议结合的专题训练。如进行复述、评点、批注、讨论交流等。 二要化整为零,强化记忆、落实到位。名著考查的内容明显记忆性特征较突出,因此要细水长流,不间断的
20、复习记忆。教师可以帮学生整理出一些重要信息,节省学生的时间,印成讲义,供学生记诵。每周学生之间可抽点时间互相交流提问本周记诵的内容,以便强化。同时,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每周一练,这样,通过记诵、检查、练习再到记诵,达到巩固记忆效果的目的。三要留下个人的思考。10.N先生、七斤嫂、方玄绰、单四嫂子这些人物分别对应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几篇作品?【答案】头发的故事、风波、端午节、明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概括文学名著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把握设题的方向,如本题N先生、七斤嫂、方玄绰、单四嫂子这些人物分别对应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几篇作品”,这是针对鲁迅的小说集呐喊设题,
21、有一定的难度,要求考生在平时阅读呐喊的时候要把握每一篇中的主要人物。如狂人日记主要人物:“我”(狂人)、赵贵翁、古久先生、大哥等,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我”(小伙计)、掌柜,如药 中华老栓、小栓、华大妈、康大叔、夏瑜等,如明天中单四嫂子、宝儿、蓝皮阿五、王九妈等,如一件小事中“我”、车夫等,如头发地故事中“我”、N先生,如风波 中九斤老太、七斤、七斤嫂子、六斤、赵七爷等等。二、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上枢密韩太尉书宋苏辙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
22、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辙生年十有九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
23、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注】周公、召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曾辅佐武王灭商。召虎:周宣王时名将、贤臣;方叔:西周周宣王时卿士,曾率
24、兵车三千辆南征荆楚,北伐玁狁。11. 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称其气之小大 称:称赞B. 恐遂汩没 汩:迅速C. 恣观终南、嵩、华之高 恣:尽情D. 未能通习吏事 通:普遍、全12.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B. 气可以养而致 而后知天下之巨富C. 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 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D.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13. 下面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辙以秦汉时的古称“太尉”称呼韩琦,表达了对韩琦的一种崇敬之情。而“上”,体现了苏辙对韩琦彬彬有礼的态度。B.
25、苏辙认为,写文章的人要善于“养气”。孟子、司马迁二人的文章,都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因为“气”充满在他们心中。C. 苏辙认为养气有两个途径:内心修养和外在阅历。关于内心修养,举了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例子,这也是他在本文重点强调的。D. 苏辙在文中颂扬韩琦在内政、领兵方面的卓越才干,是为了表明欲见之意,这也是他写信的的主要目的。14.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2)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4)句读之不知,或者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答案】11. A 12. B 13. C
26、14. (1)这两位夫子,难道是曾经拿着笔写作这样的文章就成功的吗? (2)先前来京都应试,不是为了谋取区区的俸禄。偶然得到,也不是我所喜欢的。(3)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4)不知句读,有的人从师学习,不解疑惑,的人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到了,大的方面却丢失了,我没有见到他高明的地方。【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称其气之小大”中“称”如解释为“称
27、赞”,则与语境不合,从句中来看,句中说“气之小大”,如果“称”解释为“称赞”,“称赞气度的小大”就讲不通了;这句话是说“与他本人气度的大小相称”,此处的“称”应解释为“与相称”。故选A项。【1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A项,“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中“之”放在动词后,是代词,此,即写文章这件事;“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中“之”是结构助词。B项,两个“而”都是表顺承关系的连词。C项,“虽无所不读,然皆
28、古人之陈迹”中“然”,表转折,然而;“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中“然”是代词,这样,“然后”意思是“这样以后”。D项,“太尉以才略冠天下”中“以”是介词,凭借;“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中“以”是动词,认为。故选B项。【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关于内心修养这也是他在本文重点强调的”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一段,提出养气有两个途径,即内心修养和外在阅历,然后以孟子和司马迁为例分别证明。作者认为,孟子的文章
29、,内容宽厚宏博,并且充溢在天地之中,正是跟他的“气”的大小相称。这实际上强调的是内在修养问题。对于司马迁,作者认为司马迁遍游天下,知多见广,所以他的文章风格疏放潇洒,跌宕多姿,颇有奇气。这实际上是强调外在阅历问题。第二段,作者就自身经历进一步对“养气”说展开论述。作者有前后不同的两种学习经历。第一种是交游不广、见闻不博,只学古人陈旧过时的东西。第二种是“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作者在谈到第二种学习经历时,列举了四个事实:一是经过秦汉故都,尽情观赏;二是眺望黄河,想像着古时的英雄人物;三是到了京城,饱览一切,知道了天地的广阔、美丽;四是谒见了欧阳公,知道天下的好文章都汇集在这里。归纳起
30、来,实际上是游览天下名山大川 ,广交天下的文人学士。而这两样,实际上说的都是外在的阅历,可见,苏辙是更重视外在的阅历的。故本文重点强调的是“外在阅历”这一途径。故选C项。【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岂”,难道;“尝”,曾经;“执”,拿;“为”,动词,写作;“如此”,像这样。第二句中,“向”,先前;“非”,不是;“于”介词,引出动作对象;“斗升之禄”,微薄的俸禄,“之”,结构助词,的;“偶然得
31、之”中“之”是代词,代“斗升之禄”;“其”,代词,我;“乐”,喜欢。第三句中,“至”,到,等到;“以为”,用作为;“始”,才;“速”,招致。第四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或”,有的;“师”,名词做动词,从师求学;“不”,同“否”;两个“焉”都是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小学”,古今异义,小的方面学习,“小”“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其”,代词,指前面的情形。【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
32、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
33、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
34、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太尉执事:辙生性喜好写作,对此思考很深。我以为文章是作者气质的显现,然而文章不是学了就能写好的,气质却可以通过加强修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正气。”现在看来,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和他的气的大小相称。太史公走遍天下,博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豪士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畅跌宕,颇有奇伟的气概。这两位夫子,难道是曾经拿着笔写作这样的文章就成功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浩气表现在他的行为、他的相貌、他的谈吐和他的文章中,但自己并不曾觉察到。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
35、我住在家中时,所交游的不过是乡间邻里的人,所见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事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供攀登观览以开阔自己的胸襟。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古人的陈迹,不能激发我的志气。我担心因此而埋没了自己,所以毅然离开了故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了解天地的广大。我路过了秦、汉的故都,尽情观赏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北望黄河的奔腾流泻,深有感触地想起了古代的豪士俊杰。到了京都汴京,瞻仰了天子宫殿的雄伟,以及国家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和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宏伟和壮丽。我见到了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的宏大而雄辩的议论,看见了他秀美而俊伟的容貌,同他的门生贤士大夫交往,这才知道天下的文
36、章都聚集在这里。太尉的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天下士民依仗您而平安无忧,四方各族惧怕您而不敢发难。您在朝廷之内如同周公、召公辅佐君王,您在边域就如同方叔、召虎那样御侮安边。然而辙还未曾见到您啊。况且,一个人从事学习,如果不立志在远大的方面,即使学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辙这一次到来,关于山,看见了终南、嵩山、 华山的崇高;关于水,看见了黄河的深广;关于人,看见了欧阳公,但是,仍然因为没有拜见太尉而感到遗憾。所以希望能够亲睹贤人的丰采,即使只听到一句话也足以使自己志气壮大,这样就可算是尽览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有什么遗憾了。辙还年轻,尚未通晓当官的事务。先前来京都应试,不是为了谋取区区的俸禄。偶然得到,也不
37、是我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回家,等待朝廷的选用,使我能悠闲几年,将进一步钻研作文之道,并且学习从政的业务。太尉如果认为我还可以指教,而屈尊给我以教诲的话,就更使我感到荣幸了。三、古诗词鉴赏(1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答张十一功曹唐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 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 踯躅闲开艳艳花。未报恩波知死所, 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 斗觉霜毛一半加。【注】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此诗是他首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筼筜(yn dng),竹名,生长于水边。踯躅:杜鹃别名。斗:通“陡”。15. 首联所写环境有什么特点,请分析概括。16. 请简要赏析颔联写景的艺
38、术特色。17. 本诗最后两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5. “山净”、“江空”写出了环境的空阔和纯净;“哀猿”、“两三家”写出了环境的凄清和荒僻。 16. “纤纤”、“艳艳”,使用叠词;“竞”、“闲”,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纤笋和杜鹃竞相生长、随意开放的自由勃发的状态。 17. 表达了君恩未报的遗憾;被贬边地、前途无法掌控的不甘;渴望回朝,再献余力的愿望;对年华已逝的感伤。【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首联所写环境有什么特点,请分析概括”,题干明确了设题的区域,即“首联”,且是针对环境特点设题,这
39、就要求考生圈出首联中所写的景物,把握其特点,最后用双音节的词语来概括其特点。“山净江空水见沙, 哀猿啼处两三家”,诗句中写了“山”“江”“水”“沙”“猿啼”“人家”,考生要注意这些景的特点,如“山”的特点是“净”,“江”的特点是“空”,“水”的特点是清澈,因为能看到水底的沙子,“猿啼”是“哀”,“人家”是“两三家”,结合这些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即“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清澈得以见到江底的沙粒,悲伤哀怨的猿啼声处处可听”。如果前一句以春山、春江、春水表现出环境的空阔和明净的话,后一句则以“哀猿啼”和“两三人家”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荒僻和冷落。【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40、形象以及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简要赏析颔联写景的艺术特色”,题干明确指出是针对“颔联”“写景”设题,既给出设题的区域,也给出答题的具体方向。考生可以先理解颔联的意思,因为只有知道诗句的意思,才能明确诗句所写的景,才能知道使用何种手法来写景,“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意思是“粗大的筼筜与纤纤嫩笋争相滋长,杜鹃清闲自得,随处开放出鲜艳的花朵”,前一句中写“筼筜”和“笋”,后一句中写“杜鹃”,诗人以“竞”字写筼筜,以“闲”字写“踯躅”,不但对仗工稳,而且传神生动。“竞”字把嫩笋争相滋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托写出来,这
41、两处都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从用词的角度来看,“纤纤”“艳艳”都是叠词。考生从这两个角度分析即可。【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诗最后两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是针对诗歌的局部设题,这就要求考生要在关注全篇的基础上来分析最后两联的情感。从诗歌的注释“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此诗是他首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来看,这是被贬后所作,这也就暗示了诗歌的情感方向。诗歌颈联说“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意思是“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前句的“未
42、”字贯“报”与“知”,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中,尚还想“未报恩波”,这表现出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有了这一联的铺垫,下一联就容易理解。尾联说“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斗”同“陡”,是“顿时”的意思。“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这一联写得委婉曲折,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却说读了张署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似乎来诗是愁的原因,这就把全
43、诗惟一正面表现愁怨的地方掩盖住了。并且写愁不说愁,只说霜毛陡加,至于何以至此,尽在不言之中。诗意婉转,韵味醇厚。【点睛】写景的方法主要有描写的顺序,主要有空间和时间两类:空间顺序,如远近、里外、高低、上下、点面等;时间顺序,如一年的春夏秋冬、白天夜晚等。多感官描写,指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去描写景物,这样写出来的景有声有色有味、可触可感,能更好把读者带入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体会其中的意境。色彩的运用,通过对景物色彩的描写形成强烈色彩感,形成色调鲜明的意境美,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有两种基本方法:色彩的组合、色彩的对比。动静,所谓动静,是指在写景时既描写具有静态特点的景物
44、又描写具有动态特点的景物,使动与静和谐统一于一幅画面中,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虚实,不仅写眼前之景(实景),还会回忆以往之景、想象远方或未来之景、描写梦中之景等。这以往之景、想象之景、梦中之景,统称为虚景。修辞(比喻、比拟、夸张等)、对比、白描与细描、寓情于景等。四、名句名篇默写(10分)18.补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1)携来百侣曾游,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故不积跬步,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3)生乎吾前,_,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4)_,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苏洵六国论
45、)(5)_,开妆镜也。绿云扰扰,_。(杜牧阿房宫赋) (6)驾一叶之扁舟,_。_,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7)_,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8)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答案】 (1). (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 (2)无以至千里; (3). (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4). (4)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5). (5)明星荧荧 (6). 梳晓鬟也 (7). (6)举匏尊以相属 (8). 寄蜉蝣于天地; (9). (7)羽扇纶巾; (10). (8)赢得仓皇北顾【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
46、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峥嵘”“稠”“至”“固”“诸侯”“荧荧”“鬟”“匏尊”“蜉蝣”“纶”“赢”“仓皇”。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14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按席罢下。贾母因说:“把那一张小楠木桌子抬过来,让刘亲家挨着我这边坐。”众人听说,忙抬过来。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忙拉刘姥姥出去,悄悄的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要错了,我们就笑话呢。”调停已毕,然后归坐。鸳鸯一面侍立,一面
47、递眼色。刘姥姥道:“姑娘放心。”那刘姥姥入了座,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个叉爬子,比俺那里的铁锨还沉,那里犟得过他?”说的众人都笑起来。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是一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掌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
48、子只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攮得一个儿!”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
49、,你快尝尝罢,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了筷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亲自去拣,早有地下的人拣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个响声儿就没了!”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取笑。贾母又说:“这会子又把那个筷子拿出来了,又不请客摆大筵席。都是凤丫头支使的,还不换了呢。”地下的人原不曾预备这牙箸,本是凤姐和鸳鸯拿了来的,听如此说,忙收过去了,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一时吃毕,贾母等都往探春卧室中去闲话凤姐儿忙笑道:“你可别多心,才刚不过大家取乐儿。”一言
50、未了,鸳鸯也进来笑道:“姥姥别恼,我给你老人家赔个不是儿罢。”刘姥姥忙笑道:“姑娘说那里的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恼,也就不说了。”19.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箸”是这场闹剧的道具,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且,镶金嵌银的象牙箸,也折射了贾府所处的社会阶层及奢侈的生活。B. “众人先是一怔”的细节设置巧妙,这个无声的间歇时间,写出了刘姥姥的“笑话”出人意表,也使笑话的逗笑效果更能凸显。C. 众人大笑的描写极精彩,有主、有次,有细描、有泛写,可谓一人一种姿态,细细一品,而又切合人物身份,反映
51、了人物性格。D. 刘姥姥的“笑话”引发贾府众人大笑,众人的笑里既有打破平时沉闷生活的惊喜,更有对这种不讲礼仪的粗陋鄙俗的蔑视与反感。20. 结合以上文本,简要分析刘姥姥形象。21. 刘姥姥逗乐众人的方法有哪些?请简要概述。【答案】19. D 20. 刘姥姥是有着一定见识的乡下农妇。具体表现为(1)粗俗:“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2)世故:“姑娘说那里的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恼,也就不说了。”(3)风趣:“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 21. (1)村言俚语,言辞夸张。“这个叉爬子,比俺那里的
52、铁锨还沉,那里犟得过他?” “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2)滑稽表情,自己不笑。“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3)笨拙动作,故意闹腾。“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亲自去拣”。【解析】【19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D项,“众人的笑里更有对这种不讲礼
53、仪的粗陋鄙俗的蔑视与反感”错误,从文章第二段对众人之笑的描写来看,众人的笑里没有“蔑视与反感”,主要是因为贾府众人在日常的生活中接触不到刘姥姥这些底层的人物,突然之间遇到这样一位刘姥姥,这样的刘姥姥说了这样一个笑话,同时又做出“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的姿态,打破了众人平时沉闷的生活,故而引发众人大笑。选项属于过度解读。故选D项。【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结合以上文本,简要分析刘姥姥形象”,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中,从文中
54、刘姥姥的身份来看,她是一个乡下老妇,也是一个久经世故的老寡妇,从第二段她所说的笑话和所做出的举动来看,“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这些表现出刘姥姥的粗俗;如第三段“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攮得一个儿”,这表现出刘姥姥风趣幽默、善于逗乐的一面;如最后一段,当凤姐儿和鸳鸯向刘姥姥解释和赔礼的时候,刘姥姥忙笑道:“姑娘说那里的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恼,也就不说了”,可见刘姥姥是知道她们的用意的,而且愿意配合她们来逗乐,这表现出刘姥姥世故的一面,甚至于说
55、机敏睿智、察言观色也不为过。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梳理小说情节,概括小说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刘姥姥逗乐众人的方法有哪些?请简要概述”,考生要到文中圈出众人开心以及众人开心时刘姥姥的具体表现,根据这些内容来概括。如第二段刘姥姥说“这个叉爬子,比俺那里的铁锨还沉,那里犟得过他?”“说的众人都笑起来”,还有“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还有第三段“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攮得一个儿!”“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这三处内容都是刘姥姥的语言,她的语言中使用很多乡村的土语,如“叉爬子”“老母
56、猪”等;如第二段“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结果“众人先是一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这里刘姥姥以自己的滑稽的表情成功地再次逗乐大家;如第三段“刘姥姥便伸了筷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亲自去拣”,此时的刘姥姥动作笨拙,满碗里“闹腾”,她的举动又逗乐了大家。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
57、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六、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边城的守望者沈从文在湖南、四川、贵州三省接壤处的湘西境内,有一座小城叫凤凰,四周皆山,草木繁盛,百鸟和
58、鸣,相传是因早年曾有凤凰栖于此而得名。沈从文就出生于这个偏僻、美丽、民风淳朴的地方。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从小聪明过人,记忆力特强,6岁开始入私塾读书。但私塾里呆板的生活引不起他半点儿兴趣,他常常逃学,去看染坊师傅踩着碾石,把布匹压得平整如镜;看豆腐作坊里衣着艳丽的苗族妇人一面用铜勺舀豆浆,一面轻轻地唱着歌引逗背包里的孩子;看面馆里头包青帕的大师傅骑在一条木杠上压面皮,再用又大又宽的刀子飞快地切剥幼时的沈从文不愿循着社会和长辈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然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这影响着他一生中对社会、人生、世界的认识,所以他在自传里说他读着私塾里小书的同时读着一本大书。1917年,沈从文15岁,刚刚小学毕
59、业,被送到当地预备兵技术班,离开家乡,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在这常人难以设想的痛苦生活中,他认识了中国一小角的人事与风土民情,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丰富的生活基础。1922年,“五四”运动余波未息,他受到报刊的影响,毅然放下枪,离开湘西,只身来到陌生的北京。在北京,他想进大学读书。到北大,接待人说他是“小学文化”,连报名费也退了回来。报考燕京大学,又被认为学历太浅,不够资格。最后,他决心用手中的一支笔打出自己的天下,从而开始了艰苦的创作历程。后来,他得到郁达夫、徐志摩的支持和鼓励,到北大图书馆当馆员,拼命读书,拼命写作。他的作品最早载于1922年的北京晨报副刊,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
60、上发表。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独特的生活,后来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1934年,他发表了著名的中篇小说边城和散文湘行散记,并先后编辑北平和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了“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抗战爆发后,他离开北京逃难去云南,途经沅陵时,写作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漂泊的生活,坎坷的经历,执着的追求,深刻的思想,边城的风情,使沈从文与他的创作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也成了边城的守望者的热点研究。人们嗟叹他的命运,推崇他的人格,研究他的作品,借他的精神荡涤自己的灵魂,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重塑民族文化人格。他最著名的小说边城,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
61、文学家,沈从文细细致致地过滤生活,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留下美好,给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保存一份永久的希望。1988年,沈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凤凰。山城之侧,沱江之畔,丹崖之下,一方矗立的皱石做了他的墓碑。让我们记住碑上的话吧: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他的塑像坐落山巅,多像一幅简洁的画啊,他静静地站着,刻满沧桑的额下,一双明澈的眼睛始终望着远方那是人类的远景,嘴角一抹恬淡的微笑提醒着你:会好的,一定会好起来的。他就这样守望着,守望着边城,守望着人类的未来 (摘编自阿湄边城的守望者)【相关链接】谁又能想得到,这个只读过小学、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的乡下人,后来竟成
62、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深厚的学问,被他曾经想进去读书而不得的北京大学聘为教授,这真堪称中国20世纪文化史的一个奇迹!(常青读阿湄边城的守望者)建国后他离开文坛,进入古代文物研究领域,中国文学史的编纂者也曾把他排除在主流之外,但他在世界上所享有的盛誉却经久不衰。(刘敏阿湄边城的守望者之思考)2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沈从文的家乡凤凰小城处在三省接壤处,自然风光秀丽、有着神秘古老的传说,显然这是一个自然祥和、人杰地灵的美好之地。B. 染坊师傅、豆腐作坊里妇人、面馆里大师傅等人的劳作,各种鲜活的生活场景,对沈从文的人生认识以及后来的文学创作有影响。C. 沈从
63、文被送到当地预备兵技术班,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经受了常人难以设想的痛苦生活,这些遭遇导致他的作品总笼着一层悲哀。D. 沈从文在早期作品以及后来的边城中,描写湘西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小城生活,都带有美化色彩,是为了给人们一份永久的希望。2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沈从文到北京求学时处处碰壁,但他并未对自己的人生灰心,转而选择了创作,并为之刻苦努力,执着追求,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人生道路。B. 沈从文的创作除了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郁达夫、徐志摩的支持和鼓励。边城的诞生,应该感谢“京派”作家们的提携帮助。C.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句话反映了沈
64、从文的刚强,坚定,自信,以及对写作、人性、生命的哲学思考。D. 边城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也奠定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E. 这篇传记先总述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后分阶段具体介绍沈从文的坎坷成长之路,描叙了一个有责任感、执着追求、思想深刻的文学家形象。24. 怎么理解沈从文是“边城的守望者”?【答案】22. C 23. BE 24. 塑像坐落山巅,守望着边城,守望着人类的未来:民族文化守望者:边城承载着民族文化,沈从文的作品着眼于描绘湘西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美好人性守望者(民族文化人格):边城中人们有着纯洁健康的爱,自然的本性,以此给都市文明
65、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精神守望者:漂泊的生活,坎坷的经历,仍然保持着边城人的执着的追求。【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C项,“这些遭遇导致他的作品总笼着一层悲哀”错误,“沈从文被送到当地预备兵技术班,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经受了常人难以设想的痛苦生活”等遭遇与他作品“总笼着一层悲哀”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文章第四段只是说“1917年,沈从文15岁,刚刚小学毕业,被送到当地预备
66、兵技术班,离开家乡,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在这常人难以设想的痛苦生活中,他认识了中国一小角的人事与风土民情,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丰富的生活基础”。故选C项。【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不恰当的两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B项,“边城的诞生,应该感谢京派作家们的提携帮助”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文章第六段只是说“后来,他得到郁达夫、徐志摩的支持和鼓励,到北大图书馆当馆员,拼命读书,
67、拼命写作”,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些京派作家对边城的诞生有直接的帮助。E项,“先总述沈从文的文学地位”错误,文章没有先述其文学地位,而是介绍其生活的地方凤凰小城。故选BE两项。【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句子内涵,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怎么理解沈从文是边城的守望者”,这就要求考生到文中找到有关“守望”的内容,同时思考,难道守望的仅仅是“边城”吗?还是说这“边城”另有所指呢?如文章最后一段说“他的塑像坐落山端,多像一幅简洁的画啊,他静静地站着,刻满沧桑的额下,一双明澈的眼睛始终望着远方那是人类的远景,嘴角一抹恬淡的微笑提醒着你:会好的,一定会好起来的
68、。他就这样守望着,守望着边城,守望着人类的未来”,由此可知,沈从文守望的是“边城”是“人类的未来”;如倒数第二段“沈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凤凰。山城之侧,沱江之畔,丹崖之下,一方矗立的皱石做了他的墓碑。让我们记住碑上的话吧: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由此可知,沈从文守望的还有美好的人性;如倒数第四段“漂泊的生活,坎坷的经历,执著的追求,深刻的思想,边城的风情,使沈从文与他的创作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也成了20世纪末中国文化界的热点研究。人们嗟叹他的命运,推崇他的人格,研究他的作品,借他的精神荡涤自己的灵魂,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重塑民族文化人格”,沈从文守望的是边
69、城人的那种执着的精神和民族的文化;如倒数第三段“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沈从文细细致致地过滤生活,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留下美好,给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保存一份永久的希望”,等等,考生可以依据这些内容然后从形象、灵魂、文学、精神等角度答题。【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
70、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七、作文(60分)25.请以“那一点星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不少于800字。【答案】那一点星光风,柔柔的吹着,拂过我的脸庞。空气中充斥着各种花儿的芬芳,让我感受到这春天的绚烂。我静静地漫步在这小石街上,那簇簇白花映入了我的眼帘。那点点星光衬托出春天的姿态,那样的平凡、那样的渺小。我也如它一般平凡。现在,我正处毕业之时。面对着自己过去的三年,便心生感慨
71、,脑海中浮现出了昨日的画面。还记得我第一次迈进这初中的大门,当时的自己只是个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的孩子,看什么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使很多人不解。记得初一那一年,我第一次主办黑板报,因为第一次尝试去做根本没有什么经验可谈,只是有一种勇气鼓舞着自己去做好。但实际显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好,于是乎班主任便对我说道:“你把这黑板报弄得乱七八糟的干什么。”当时的我心中不免有些失落,手中不停地揉搓着那只粉笔。但尽管如此我也始终相信自己可以做好,只因我有一颗倔强的心,对自己认准的事想方设法的完成。当自己的工作得到他人认可是心中便会激动起来。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人。因为自己的好奇心,所以在六年级时去接触了篮球使自己
72、身体更加的健康,说实话自己的水准并不高但篮球却带给我很多对此自己觉得很幸运,因为自己当时的好奇使自己在今后多了很多的机会锻炼并提升自己。所以我很庆幸自己能对所喜欢的事大胆的尝试并坚持下来有时在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会静静的想,如果自己当时没有选择坚持结果又将会是什么?在初三这个阶段,有的人会迷茫有的人会坚定方向努力向前。而我也曾迷茫和彷徨过。初三由于对自己不自信所以使自己的成绩有所下滑。自信心是一个人前进的根本,如果没有了那将会是你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糟。之后会导致你产生厌学心理。这时候,我努力并尝试的去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去发现自己对各科的兴趣,因为我相信自己是可以的。所幸的是我度过了那个阶段,迎来了
73、一个新的明天。在学习上我只说一句,只要你真心想学、会学,那你一定行。牡丹、莲花、水仙、玫瑰姿态万千,仙人掌的坚韧、向日葵的阳光灿烂、四叶草的温馨浪漫都在彰显他们的风采。但如果没有了满天星的衬托那他们还会如此吗?我很小,小得如同那海滩上的一粒沙砾。我很大,大的能承载整个春天繁华。我很狂,狂的只认对错不认人。我就是我,一朵不一样的花朵,也相信会有属于我的天地。静静地,一朵朵洁白的花正在展现自己的风采,尽管它只是沧海一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命题作文,首先要解读命题,把握命题的核心词。“那一点星光”,要先弄清“星光”的含义。“星光”是指星的光辉,很微弱,但却是茫茫黑夜里难
74、得的光线,它会给处于黑暗之中的人一种难得的温暖和慰藉;“那一点星光”可以是朋友间的友谊,可以是师长的一句话的启发,可以是父母的那一眼的温情,可以是一本书、一篇文章中的某句话给你的启示,可以是自己的理想、信念,可以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对你的触动和启迪它必须是一类事或物、情或志,它给人以力量、希望、温暖、方向、光明、激励;“那”提示我们所写的内容应该是已经失去的、沉淀在记忆深处的某种可贵的东西。考生在写作时可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星光”的象征意义。可以表现困难中朋友间的真心帮助;挫折时,好友伸出的援手;失意时,走进大自然,从某一自然现象中得到的启迪;困境、迷惘中,他人的一次也许是微不足道的援助
75、;艰难险阻中,自己的那份永不褪色的信念这些友情、帮助、启发、信念也许正如星光一样并不耀眼,但对处于人生低谷和坎坷之中的你却可能是重新点燃希望的火种,引导着你迈向人生的晴空。然后分析题干在体裁上的要求,本次明确要求写作“记叙文”,考生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点睛】作为命题作文,要充分吸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确定文章的写作走向。命题人往往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展示一些信息,我们要认真地领会和推敲。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
76、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从而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瞬间或久远等等。要切中题旨文意,暗合命题要求。命题人总是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紧扣教材,巧拟文题,从某个角度去测试考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为此,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人的意图,把握作文的主题选材范围、结构等,以利正确定向下笔。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突出个人感受最深的材料。众所周知,我们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记自己熟悉的事,谈自己熟悉的问题,才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才能写出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的好文章来。为此,我们一定要把文题与自己熟悉的内容对接,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把作文引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