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格演练测评(八)(中国近代经济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姓名:_班级:_正确率:_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饮冰室合集中记载:“(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材料中的“旧工业”指()A传统商业B传统手工业C传统农业 D民族工业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清末,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传统的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破产,故选B项。答案:B2下表内容可知,我国近代早期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简
2、表地点创办人企业名称上海方举赞、孙英德发昌机器厂广东陈启沅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朱其昂贻来机器磨坊A东北地区 B西南地区C西北地区 D沿海地区答案:D3“嗣后所有公共机关日用消耗各品,除特种无国货可代用者外,务请专购国货以示提倡。”该文告发布的时间最可能是在()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民国初年解析:“专购国货以示提倡”反映了民国初年的提倡国货运动,故选C项。答案:C4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18961911年应是()A4.6个 B3个
3、C2.5个 D0.55个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8751895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8961911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19121913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19141918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短暂春天,据此可以推断在这四个时间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应该是递增关系,故选C项。答案:C51896年初,清政府同意:“凡有矿之地,一律准民招商集股,呈请开采,地方官认真保护,不得阻挠。”这一措施()A有利于民族工业产生B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C推动了洋务运动兴起D导致了民族工业萧条答案:B6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
4、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解析:材料中“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遂使家家置纺车”的信息说明市场促进江浙丝织业发展,故D项正确。答案:D7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状况如下表。该表折射了当时的中国()年份茶出口(万斤)丝出口(包)18431 3001 000多18558 40056 000多A成功扭转对外贸易逆差 B城乡自然经济彻底瓦解C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产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解析:鸦片战争后,列强加紧在中
5、国掠夺原料,材料丝、茶出口量的增加,说明中国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被卷入世界市场,故选C项。答案:C8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同时邀请蔡元培、马寅初分别担任监察院长、立法院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由此可知()A国民政府积极扶持民族工业B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出现C民族工业发展障碍完全扫除D民族工业日益陷入绝境答案:A9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解析:题干信息表明鸦片战争之
6、后,英国并没有完全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上仍然滞销,原因在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故D项正确。答案:D101912年,上海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这表明当时的()A上海开始成为通商口岸B西装已取代传统服饰B. 政府强制断发易服 D社会生活受西方影响解析:材料描述了1912年上海少年穿西装的形象,反映了西方生活方式对服饰的影响,故选D项。上海成为通商口岸是1842年;西装取代传统服饰,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服饰的变化,不是政府强制断发易服。答案:D11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一书中记载:“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
7、,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中国传统服饰退出历史舞台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完全走向西化答案:C12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西方男医生接生,但在中国不太合适,这体现出到1869年,中国的接生观念虽然受到西方冲击、影响,但是还是比
8、较保守,故选A项。答案:A13辛亥革命之前,“太太”一直用于称呼官员的妻子;而民国时期,“太太”成为上流社会和平民百姓共同青睐的称呼。这种变化体现了()A等级意识消失 B科学知识普及C平等观念传播 D妇女地位提高解析:“太太”称呼对象由官员的妻子到上流社会和平民百姓的妻子,这说明等级观念的弱化,平等观念的发展,故选C项。答案:C14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像馆。”这实质上反映了()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 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C传统精华悉心保留 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
9、析:材料中“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说明国人变革心态比较矛盾,故B项正确。答案:B151881年12月25日申报有诗云:“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妒,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该诗赞颂的文明成果是()A留声机B火车 C电报D电影答案:C16申报在20世纪30年代常刊登“共用黄汽车”“云飞汽车,日夜出租”“教授驾驶汽车,包领驾驶执照”等广告。这说明当时的上海()A交通工具趋同化 B交通迈向近代化C汽车驾驶普及化 D汽车制造国产化答案:B17下表反映了()技术门类铁路电报电话电灯发明及应用时间西方发明1825年1835年1876年18
10、81年上海1876年1871年1882年1882年重庆1934年1886年1912年1906年A上海商业的发展优于内地B社会生活变迁的不平衡C西方先进技术的迅速应用D近代工业已转移到内地答案:B18梁启超把报纸的性质概括为“耳目喉舌”,资产阶级改良派为宣传维新变法,创办了一批报刊中外纪闻强学报等,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这表明()A报纸具有政治宣传的功能B近代新闻观念逐渐形成C报纸受到社会各阶层欢迎D看报成为民众生活重要内容解析:报纸具有政治宣传的功能与材料“资产阶级改良派为宣传维新变法,创办了一批报刊中外纪闻强学报等,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相符,故A项正确。答案:A19改革开放后,我国法定假日
11、总天数逐渐增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如增加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法定假日;小长假出现和增多。这些变化说明了()A党和政府更加注重民生B国人追求安逸生活的心态C弘扬传统文化势在必行D人民生活水平决定经济发展答案:A20电子邮件、博客、论坛、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网上远程教育、网上购物、网上炒股、网上银行结算等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这一切有赖于()A通讯工具的进步 B交通工具的进步C社会习俗的变化 D互联网的应用答案:D二、非选择题2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朝中期,随着中国与欧美国家贸易规模的扩大,进口商品构成也发生了明显变化。18世
12、纪中叶以前,中国进口商品以奢侈品为主,之后19世纪30年代,棉布、棉纱已经成为中国进口洋货中的重要商品,进口货值不断增加。18251826年英国输华棉纺织品价值1 895两,18311832年增至360 521两,18331834年达451 565两。 摘编自郭立珍清朝中期洋货进口对中国消费生活产生的影响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萌生了“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的动机,然而直到19世纪90年代,以1890年建成开工的上海机器织布局、1892年投产的湖北织布官局为标志的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业才千呼万唤般的难产中真正诞生。18901910年间民族机器纺织业共设立工厂27家民
13、族机器纺织业的产生是“突发式”的,这一点从上述企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身份可以看出,它们都是由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创办的,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 摘编自彭南生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以近代民族棉纺织业为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进口商品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特点,分析洋货进口与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影响。答案:(1)原因:英国工业革命提高了棉纺织业的生产能力;英国机器棉纺织品优于中国的手工棉纺织品;工业革命后,英国加大对海外市场的扩张。(2)特点:具有抑制经济入侵的目
14、的性;以官办企业为先导;具有脱离传统工业基础的突发性。影响:向中国传播了西方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推动了中国工业的近代化进程;改变了中国民众传统的生活用品结构。22社会习俗的变化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和见证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康有为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因此上书皇帝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材料二材料三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毛式的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 (1)概括材料一中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目的。(2)材料二反映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3)分析材料三中服饰由“毛式中山装”一统天下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原因。答案:(1)主张:放足、断发、易服。目的:学习西方文明,推行新政(变法) 。(2)变化:妇女废止缠足、男性革除结辫陋习(若回答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社会习俗逐步近代化等内容也可得分) 。原因:西方文化的传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推动。(3)原因:改革开放;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提高;思想解放,审美水平提高(文化水平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