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8 ,大小:505KB ,
资源ID:860561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6056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高三全国统考语文一轮练习(经典版):第3部分 专题3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高三全国统考语文一轮练习(经典版):第3部分 专题3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WORD版含解析.doc

1、专题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真题研究明确考向2018年考试说明样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下笔不觉师造化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

2、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

3、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

4、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黄宾

5、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熙,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读文流程第一步:初读文本,圈点勾画(约4分钟)标段勾画,

6、边阅读边圈点勾画出交代传主事迹、行为、贡献、成就等内容及作者的评价性文字,需要圈画内容见文中画波浪线处。第二步:再读文本,梳理回顾,整体把握(约6分钟)再次阅读文本,完成下列指令。1梳理内容:概括黄宾虹主要事迹及主张。答:_答案潜心作画,过着清寂的学者生活;推崇华滋浑厚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不以卖画取利,虽然早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一直到80岁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概括形象:黄宾虹是一位怎样的画家?答:_答案他是一位避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寻求华滋深厚画风的一代宗师。在绘画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淡泊名利,不言阿堵,求真务实、恪守传统。3把握评价:作者对黄宾虹作出了怎样的评价?

7、答:_答案作者赞同黄宾虹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充分赞扬黄宾虹恪守传统、力求雅正、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第三步:由题读文,回读做题,把握思路(约10分钟)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阳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D张大千有着深

8、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素养点: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和分析概括的能力。答案CD解析A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错,原文第段中说黄宾虹“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和“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可知,黄宾虹提倡逸品画格,但不是“细腻、轻软”而是“华滋浑厚”。B项,“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错,原文第段是说“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非说“只能

9、”。E项,本文没有“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也没有描写黄宾虹的“突出成就”。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答:_素养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案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净,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艺猛进。解析认真审题后可知,本题的答题区间在文中第段,只要依照“原因”的角度稍微把这些文字按照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概括,即可得出答案。3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6分)答:_素养点:本题考

10、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案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中,他受到绘画笔法与章法布置方面的启发;从金石拓本认识到书画同源的道理,悟出画艺回归造化的路径。解析答题区间在第段,考生要抓住关键语句“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可梳理概括出答案。4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_素养点: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案观点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于平静淡

11、泊中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传统学人本色;避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观点二: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创造与仿作兼顾;对金钱持开通看法和潇洒态度;注重民间时尚意趣。观点三:既恪守传统,又踊跃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守正出新,继承与创新兼顾;怀抱艺术理想,追求名山事业;脚踏实地,享受人生。解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考生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在文章中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言之有据即可。2016年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

12、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

13、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

14、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

15、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

16、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相关链接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何西来关于白鹿原

17、及其评论)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读文流程第一步:初读文本,圈点勾画(约4分钟)标段勾画,边阅读边圈点勾画出交代传主事迹、行为、贡献、成就等内容及作者的评价性文字,需要圈画内容见文中画波浪线处。第二步:再读文本,梳理回顾,整体把握(约6分钟)再次阅读文本,完成下列指令。1理清事实:陈忠实是如何一步步不断突破自我最终奠定在中国当代文坛中的地位的?答:_答案陈忠实中学时代就萌发了自己的文学梦。

18、1965年发表散文夜过流沙沟开始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1979年,小说信任获奖,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三年后小说集乡村出版,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成为了一名专业的作家。1985年泰国之行及小说蓝袍先生的创作,标志着他自己在创作上的成功突破。1992年长篇小说白鹿原的发表,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地位。2概括形象:陈忠实是一位怎样的作家?答:_答案陈忠实是一位热爱文学,善于学习,不断创新,勇于突破自我,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对人和生命、文学创作有独特理解的当代“中国文学大家”。3把握评价:作者对陈忠实作出了怎样的评价?答:_答案作者认为他在文学创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突破自我的精神是

19、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第三步:由题读文,回读做题,把握思路(约10分钟)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

20、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素养点: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和分析概括的能力。答案AD解析B项,从文中第段的表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可见,陈忠实“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应该是他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的出版。C项,“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错误,这是陈忠实受刺激后的真实体验,是一种正确的判断。E项,“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分析错误,陈忠实的文学生涯经历了许多曲折和磨难,从他不断寻找和剥离的相关经历中可以看出。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21、答:_素养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案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他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的。解析题干指向明确,答题时,考生先要锁定区间,再提取关键语句,然后分条作答。涉及题干意思的是原文的第段,其中包含了三部分内容:一是陈忠实创作蓝袍先生,使自己从赵树理、柳青的作品特色中剥离出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二是泰国之行,使他从家乡剥离出来,从思想与认识上打开自己;三是多年后的回忆,意识到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的。本题需

22、从认识与思想、确立文学地位、重建自我三个方面归纳概括答案要点。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_素养点:本题考查体会重要句子丰富含意的能力。答案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是无可取代的;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解析解答本题,考生首先要进行题干转换,明确答题方向。“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是指陈忠实的文学作品。“永留人间”是指虽然陈忠实去世了,但其文学作品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因此答题的方向是:为什么陈忠实的文学作品能够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答题时,考生要从陈忠实的文学作品特点、地

23、位、价值等方面进行思考。能够反映陈忠实文学作品地位的内容在“相关链接”中,如白鹿原“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筛选组织以上重要信息即可得出答案。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8分)答:_素养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案关系:“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表现: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

24、契机;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解析题干有两问,作答第一问,要理解“剥离”“寻找”的意义,并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关于“剥离”和“寻找”的内容,考生需要紧密联系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第二问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总结,由“哪些表现”可知,需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概括总结,“结合材料详细说明”,要求概括后还要有一定的解析说明。首先梳理陈忠实的“剥离”,材料中讲了陈忠实的三个“剥离”: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从封建残余桎梏中剥离出来,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获得精神的解放;从侍奉

25、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在文学上确立自己。陈忠实又在“寻找”什么呢?原文第段讲了他在寻找新的创作结构、寻找“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并寻找到了“文化心理结构”学说,最后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写出确立自己文学地位的作品。因此“剥离”和“寻找”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剥离”促成“寻找”,“寻找”必须先“剥离”。答题时首先要依据文本内容确定二者的关系,然后再用文本内容论证观点。2016年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吴文俊的数学世界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

26、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

27、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

28、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

29、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习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吴文俊同样清醒地认识到:“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他说:“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

30、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功夫。他说:“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相关链接1974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

31、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S.穆尔说:“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给整个领域带来光明。”(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读文流程第一步:初读文本,圈点勾画(约4分钟)标段勾画,边阅读边圈点勾画出交代传主事迹、行为、贡献、成就等内容及作者的评价性文字,需要圈画内容见文中画波浪线处。第

32、二步:再读文本,梳理回顾,整体把握(约6分钟)再次阅读文本,完成下列指令。1理清事实:概括吴文俊的数学研究经历及贡献。答:_答案研究经历:吴文俊中学时代喜欢物理,却因物理老师赵贻经力荐他学习数学而进入上海交大数学系,在遭遇困惑时是武崇林老师让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毕业后他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他的恩师陈省身,才成为一名数学专业研究员。他研究数学,特别强调数学思维,强调创新和独立思考。贡献:他提出了用计算机来完成数学定理的证明;在数学史研究中,他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也颇有心得;他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又获得了国家

33、最高科技奖。2概括形象:吴文俊是一位怎样的数学家?答:_答案吴文俊是一位对数学造诣极深,有突出贡献的数学家,他对数学的研究极具创新性和创造性。同时他兴趣广泛,充满童趣。3把握评价:作者对吴文俊作出了怎样的评价?答:_答案作者对吴文俊在数学研究上取得的成果高度赞扬,肯定了他勇于创新、独辟蹊径的学术精神;对他广泛的爱好和长久的学术生命表示了钦佩。第三步:由题读文,回读做题,把握思路(约10分钟)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B吴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时

34、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提出了用计算机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C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D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E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成果,获得了国际数学界同行的高度认可与评价。素养点: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和分析概括的能力。答案BE解析A项,“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说法不恰当,文中第

35、段只是说“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并未说使他打消转系念头。另外,原文“是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转系”,可见转系的原因并不是“对数学不感兴趣”。C项,“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错将“创新”与“成就”分割开来理解,原文第段是说“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D项,“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吴文俊“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是不认同研究方法,并非研究成果。2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_素养点:本题考查筛选

36、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案不蹈袭前人,不盲从权威,能够独辟蹊径;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学术视野广阔,注重人文修养。解析题目要求分析吴文俊的数学研究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的原因。作答时,考生要找到文中叙述、评价吴文俊数学研究事迹的相关文段,可从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奖时的评语、学生高小山对其数学研究总结的话语、吴文俊本人对数学研究的看法和做法及他广泛的兴趣对他研究的影响等内容切入,概括时要分点作答。3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答:_素养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案基础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学

37、习、探究的兴趣;数学教育要有利于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数学,而不是海量题目训练和追求竞赛获奖;现行奥数教学方法太功利,且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训练数学思维。解析题干要求分析吴文俊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的心得。通读全文可知,原文第段的段首一句“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总领全段,答案可定位在这一段。作答时,考生需要结合文章内容,从吴文俊的看法中提炼关键词,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即可。4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8分)答:_素养点: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案吴文俊广泛的阅读面

38、,为日后的专业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有助于科学与人文交融理念的形成;物理与数学本来就关系密切,吴文俊对物理的兴趣,为他的数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吴文俊兴趣广泛,视野开阔,使他的思维活跃,能够融会贯通,富有创造性;吴文俊富有生活情趣,心胸开阔,能够保持罕见长久的学术生命。解析吴文俊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数学家,在数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本在记述吴文俊数学研究事迹和成就时,还记述了他的兴趣和爱好,并引用了他对自己“贪玩”的解释等内容。探究“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考生可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结合吴文俊的具体事迹,从不同角度分点进行分析。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在组织答案时要有明确的观点和具体的论述。卷别

39、选文考点2018年考试说明样题下笔不觉师造化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就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2016全国卷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2016全国卷吴文俊的数学世界考纲原文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

40、合文中信息(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3鉴赏评价D(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4探究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考情观察全国新课标卷考查实用类文本,常选用人物传记。传主都是现当代的著名人物。他们在某一方面都作出过重要贡献,都有过卓越的成就,对相关领域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命题文本字数逐年增加,由最开始的1400字左右,逐年增加到2016年的1700字左右。20

41、17年考试大纲修订后,试题的分值及题量都有所减少,20172019年高考全国卷及地方卷,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均未涉及人物传记,成为冷考点,但也应做好备考准备。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考查对传主的人生成就、人品的认知与判断。知识必备夯实基础一、了解文体特点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真实性。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有任何的虚构。2文学性。传记是介于史学与文学之间的一种边缘性文体。它既有历史特征,尊重历史与事实

42、;又有文学特征,运用白描等手法刻画人物。因此,优秀的传记作品往往注重文学性与真实性、形象性与审美性的结合。3通俗性。作为一种叙事文体,传记一般要求作者在语言表达方面简明易懂,便于读者阅读。同时,传记的语言风格讲究多样化、个性化。如评传是全面介绍和评论人物的生活和贡献,语言兼有叙述性、概括性、议论性色彩;而小传则主要介绍人物的社会经历、思想轨迹、兴趣爱好、主要著述或功过事迹等,文笔简短集中,往往是粗线条的。教材研习1阅读选修教材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达尔文:兴趣与恒心是科学发现的动力一文,这是一篇小说化的传记。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作者发挥想象,丰富了很多细节,使得达尔文的形象更加饱满。文中哪些地方明显

43、是出于作者的想象和推测?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做是否损害历史人物的真实性?答:_答案达尔文邀请海军少将罗伯特菲茨罗伊和他的妻子到“达温宅邸”做客,就“人类的产生”问题各持己见,作者将两人当时的对话、神情、心理极为细致地描绘了出来,可以说这些都是作者加入了自己的想象来描写的。又如:在达尔文得知华莱斯得出了与自己几乎一样的结论后,他的内心感受,他和赖尔、胡克商谈处理这一事情的过程,他们的对话、举止,这些也都加入了作者的想象。这些课文中随处可见的似乎亲眼所见的人和事,不仅不会有损历史人物的真实性,反而会增加一种真实感,而且还会让人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达尔文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科学的无比崇敬。二、明确阅读重点

44、传记阅读的中心任务就是梳理传主的生平经历,概括传主的个性品质,追溯其事业、人生等方面成败的原因。因此,阅读传记,要善于提取有关的“纲目”,“纲目”提取出来了,做题就成功一半了。那么,要提取出哪些“纲目”呢?四“纲”:(1)线要梳理出传主的人生经历、人生轨迹。(2)事要筛选出“事”,传主有哪些“事迹”“行为”“贡献”“成就”“经验”等。(3)理要清楚作者传达了传主什么样的思想、观点、人格等。(4)情要了解作者对传主的情感态度。八“目”:教材研习2阅读选修教材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中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中的“家学渊源”一节,完成(1)(4)题。家学渊源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诞生于安徽合肥

45、,他是家里五个孩子中的老大。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政治黑暗,军阀混战,国破民贫,百姓颠沛流离。幸运的是,杨振宁出身于一个以读书立业为价值取向的书香门第,良好的家庭学养,使他得以健康成长。杨振宁的父亲杨克纯(字武之),早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在杨振宁10个月大的时候,他考取省官费负笈(j)美国,历时五年,获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学位,于1928年归国。归国后,先后执教厦门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学校。杨武之先生是一个学养深厚,为人光明磊落,有深厚民族感情的人。他的一生,就是不畏艰苦、努力读书、正直做人的一生。他9岁丧母,12岁丧父,寄于亲戚篱下,阅尽人间冷暖,从而发奋读书,坚持不与纨袴子弟和不

46、求上进者为伍。他常以此告诫和教育他的孩子。他还经常给孩子们讲中国历史,讲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让孩子们了解和热爱自己的祖国;他本人颇具中国古典文学造诣,也常让孩子们诵读优秀的中国古典诗词名曲,令他们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中国大地发生战乱而孩子们无法坚持到学校学习的情况下,他会亲任家庭教师,从一切可能之处借阅画报书籍,督促孩子们读书学习。家里的客厅时常挂着一块黑板,那是父亲和孩子们讨论难题,传授知识的工具。作为一个大学教授,他主张凡教育者,首要处就是要知人,认识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克制短处,才有成大器的可能;他还主张教师除了教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也应教学生思想方法

47、、学习方法、品德和道德修养。毫无疑问,他的这些教育思想将首先对自己的儿女实施。杨振宁的母亲是一个意志坚强、贤惠、克勤克俭的妇女,为了一家七口人的冷暖温饱,她日夜操劳,凡事亲力亲为,把一个家安排得井井有条。她也颇有见识,反复嘱咐儿女奋斗万万不可以升官发财为目的。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杨振宁从小就成为聪颖好学、品行端正、奋发向上、兴趣广泛的孩子。尽管由于父亲工作的变换、战乱的影响,杨振宁的中小学转换了好几所学校,但他一直是学校里的佼佼者。小时候的杨振宁就有远大志向。有一次,父亲给他讲历史、数学、诺贝尔奖,他认真地对爸爸说:“我长大了也要争取得诺贝尔奖。”父亲慈祥地笑了,“好好学吧!”父亲欣喜地看到孩

48、子身上有一种特殊的气质智慧超群,见识过人,热情而有毅力,他从心底里盼望儿子能成为一块好料,一个有出息的人!中学时代,杨振宁的数学学得非常好。父亲是研究数论和群论的数学家,他便从父亲那里接触了群论初阶。他常常被父亲书架上一本群论书中美丽的插图所迷住,引发了许多遐想。这一切对他日后醉心于物理世界对称性的研究,不能说没有一种潜在的启蒙作用。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迁到昆明,合并办学,称为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这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科学教育中心。清华大学南迁,在清华大学任教的父亲也随校南迁。杨振宁跟随父母辗转跋涉,先回合肥三个月,然后又取道汉口、广州、香港、越南的海防和河

49、内、云南的河口,最后到达昆明。在父亲的鼓励下,只读过高中二年级课程的杨振宁,以同等学力参加了大学统一招生考试。在全国两万名考生中,他以榜上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被西南联大录取。(1)为什么说从出身来看杨振宁是幸运的?答:_(2)杨振宁的父母各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对杨振宁的成长和发展各有哪些影响?答:_(3)良好的家庭学养对幼年的杨振宁产生了哪些有益的影响?答:_(4)从选文可以看出,杨振宁之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成就,除了深厚的家学渊源外,还有什么有利的外部条件?答:_答案(1)因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政治黑暗,军阀混战,国破民贫,百姓颠沛流离,而杨振宁出身于一个以读书立业为价值取向的书香门第,良好的

50、家庭学养,使他得以健康成长。(2)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先生是一位留美数学博士、大学教授。他是一个学养深厚、为人光明磊落、有深厚民族感情的人。他对杨振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经常告诫和教育孩子发奋读书,不与纨袴子弟和不求上进者为伍;经常给孩子们讲述中国历史知识及重要历史人物,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祖国;凭着自身的古典文学造诣,引导孩子们诵读优秀的中国古典诗词名曲,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国家发生战乱而孩子们无法坚持到校学习的情况下,他亲任家庭教师,借阅画报书籍,督促孩子们读书学习;有着先进的教育思想,并首先运用这些思想教育自己的儿女;研究数论群论,尤其是群论研究,引起杨振宁的兴趣和遐想,对他日后醉心

51、于物理世界对称性的研究具有潜在的启蒙作用。杨振宁的母亲是一位意志坚强、贤惠、克勤克俭的妇女,并且也颇有见识。她对杨振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反复嘱咐儿女奋斗万万不可以升官发财为目的。(3)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杨振宁从小就成为聪颖好学、品行端正、奋发向上、兴趣广泛的孩子。尽管时局变乱、环境复杂,但他一直是学校里的佼佼者。小时候的杨振宁就有着争获诺贝尔奖的远大志向,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智慧超群,见识过人,热情而有毅力。(4)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南迁昆明联合办学,成立西南联合大学。只读过高中二年级、随父亲南迁昆明的杨振宁在父亲的鼓励下,以同等学力参加了大学统一考试,并

52、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西南联大这一名家云集、高手荟萃的全国高等学府和最大的科学教育中心,这无疑为杨振宁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外部条件。考点研究核心突破考向传主形象一、传主事迹、成就设问方式(1)的事迹主要有哪些?请简要概括。(2)文中写了有关传主的哪几件事?(3)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介绍)的?答题模板一般采用“主谓宾”形式(主语可省略),一定包含“做了某事(或某事的意义或影响)”。技法一“找”,找出时间变化词语二“画”,画出地点变化词语三“标”,标出职位(工作)变化词语四“品”,品出人物在这些时间、地点、工作等变化时做了什么事(2014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爱国科学家邓

53、叔群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

54、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

55、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

56、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他将自

57、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相关链接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东北农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菌等。(摘自辞海第六版)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

58、英雄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励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_【解题流程】1审准题意,锁定答题区域题目要求分析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考查的是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注意要求“国家需要时”“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答题区域为全文。2标段勾画,提炼对应信息要点信息区间提炼答题要点第段,从国家需要、为国分忧来看,“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

59、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放弃博士论文,主动回国效力。第段,从国家需要、为国分忧来看,“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带病编写教材纲要,为筹建沈阳农学院辛勤工作。第段,从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来看,“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

60、军用。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捐花园洋房,主动提出减薪、捐献积蓄、谢绝巨额酬金。3整合要点,形成答案答案因为岭南大学的需要,他中断学业,提前回国效力;带病编写教材纲要,为筹建沈阳农学院辛勤工作;把自家的花园洋房和积蓄捐给国家,并主动提出减薪。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张大千李永翘张大千一行来到莫高窟的时候已经是深夜时分,他刚放下行李便迫不及待地打着手电进入洞窟内,他简直惊呆了。在依稀的灯光下,只见石窟内的所有墙壁都绘满了五彩缤纷、光耀夺目的各种壁画,宛如一座金碧辉煌的艺术宫殿!他看

61、见这些壁画与彩绘激动至极,毫无倦意。他在敦煌停留的时间近三年之久,成了当时的中国画家中来敦煌最早、停留时间最长、钻研最深、临摹最多、影响最巨、贡献最大的第一人。在张大千来敦煌之前,莫高窟已有两次编号,但因其很不科学,故其影响甚微。他细心比较了前两次编号的优劣后,决定对莫高窟进行一次重新编号。他经过实地仔细调查,每日领着张心智小心谨慎地从事这项十分重要却异常枯燥的工作。他们先在纸上初编后,然后在每个石窟洞外直接进行,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对莫高窟的编号工作,从而为莫高窟的每个洞窟都标上了清清楚楚的“门牌号码”。张大千率领众人对敦煌壁画的临摹工作全面展开了,他把众人分成了几个小组,严格按照“

62、复原临摹法”来临摹,这种临摹方法难度更大,要求也更苛刻。他每天皆是“出没于洞窟之间,手忙于笔纸之上”,“一头风沙,满身颜料”。他在敦煌时不仅要克服物质和精神上的许多困难,而且要冒着生命危险,他没有退缩,他说:“为了祖国的艺术事业,我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拼、去搏!”张大千在编号、临摹等工作中,抽空写成了敦煌石室记的手稿,是我国敦煌艺术研究的首部学术专著。张大千及其所率的众人临摹敦煌壁画精品300余幅。张大千带着他的临摹敦煌壁画回来之后,不论走到哪里,那里便会刮起一场猛烈的敦煌旋风人人交口说敦煌、称赞敦煌、向往敦煌。敦煌光辉伟大的艺术奇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传扬。“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在兰州引起轰

63、动,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从此,对于敦煌的科学保护与研究被纳入了国家计划,并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相继在兰州、成都盛大展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使国人从此了解了敦煌艺术。敦煌学巨擘陈寅恪撰文观大千临抚敦煌壁画之所感,他说:“虽是临摹之本,兼有创造之功,实能于吾民族艺术上别辟一新境界;其为敦煌学领域中不朽之盛举,更无论矣!”韩熙载夜宴图为五代南唐时的著名画家所绘,张大千一见到这件国宝中的国宝就爱不释手,执意要买。可是卖主要500两黄金,而他也只有这么多钱,但却是用来买房子的。他素爱北平,抗战胜利后,他来到北平后就准备在此地买房定居了。不久前,他刚刚看中了一所房产,那是

64、一所旧王府,深得大千的喜爱。其售价也是500两黄金,他已交了定金,不日即要交割。他最后还是决定买下了这幅画。张大千决定了要远赴南美,但他觉得行前首先要把他所珍藏的韩熙载夜宴图等一大批国宝捐献祖国。他通过徐伯郊之手全部捐赠给了祖国。张大千在巴西“八德园”中亲自搬动假山巨石时不慎用力过猛,突然觉得双眼发黑,金花乱冒,什么也看不到了,经医治,瞎了一只眼,成了“独具只眼”。现在,不要说画工笔画,就连写信,他也是模模糊糊的。不在困难面前低头的他向古人学习,向外国人学习,向大自然学习。他将中国古老的破墨、泼墨画技法与西方绘画中最新的抽象自动画表现技法相融合,创立出了一种独特的破墨、泼墨,再进而发展为泼彩和

65、泼写兼施的新技法与画风。他说:“这样画可以得其天趣,能发前人之所未发。艺术无止境,我们作画的人就应当这样,时时进步,不断创新。”张大千的一生视绘画犹如生命,而且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曾多次说过:“我的画笔不会停,我会一直画到死的那一天。”他一生中用废了的各种毛笔不计其数。张大千逝世以后,根据他留下的遗嘱,他把绝大部分的财产捐献给了国家,而他留给亲人们的只有他的数量极少的自作书画,每人还分不到一幅。(选自张大千传,有删改)相关链接张大千,中国现代黄山画派始祖,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者。82岁时,他勇敢接受了一次挑战:要画一幅巨画庐山图。他在绘制画的上端部分时,叫家人将他抬到画桌上去,他趴在桌

66、子上,颤巍巍地艰难绘画,画着画着,感到头昏眼花、心动过快、体力不支。家人赶紧拿救心丸让他服下,他稍微歇一歇,继续趴着再画。他感慨道:“我这哪里是在绘画啊,纯粹是在拼老命啊!”集三年之努力,巨著庐山图完工,引起轰动!1(原味母题)张大千对敦煌艺术作出了哪些贡献?请概括。答:_答案为莫高窟编号,使莫高窟艺术研究从此建立在科学的、系统的基础上。对敦煌壁画在临摹中有创造,这也是对敦煌学创造性研究的一种方式。完成我国敦煌艺术研究的首部学术专著敦煌石室记。刮起一场猛烈的“敦煌旋风”,让敦煌艺术奇迹得到传扬。引起了政府对敦煌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张大千工作的变

67、化及影响,再根据题干“敦煌艺术”“贡献”的角度,寻找原文相关对应区域,如“他细心比较了前两次编号的优劣后,决定对莫高窟进行一次重新编号”“张大千在编号、临摹等工作中,抽空写成了敦煌石室记的手稿,是我国敦煌艺术研究的首部学术专著”“不论走到哪里,那里便会刮起一场猛烈的敦煌旋风”等,从中筛选归纳内容要点。2(变式子题)文中哪些事体现了“张大千的一生视绘画犹如生命”?答:_答案来敦煌最早、停留时间最长、钻研最深、临摹最多、影响最巨、贡献最大的第一人。冒着生命危险临摹敦煌壁画。放弃购置喜爱的旧王府,重金购买韩熙载夜宴图,最终捐给国家。他克服视力限制,创立出独特的破墨泼墨,并发展为泼彩和泼写兼施的新技法

68、和画风。绘制巨画庐山图上端时,让家人将他抬到画桌上艰难绘画。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紧扣题干“绘画”“生命”,寻找原文相关对应区域,如“来敦煌最早、停留时间最长、钻研最深、临摹最多、影响最巨、贡献最大的第一人”“他最后还是决定买下了这幅画”“不在困难面前低头的他向古人学习,向外国人学习,向大自然学习”“我的画笔不会停,我会一直画到死的那一天。他一生中用废了的各种毛笔不计其数”等,从中筛选归纳内容要点。二、传主性格品质设问方式1.通过文章可以看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2通过事件,反映出传主怎样的性格?3从文中看出是一位怎样的人?答题模板模式一:性格特点一分析;性格特点二分析;模式二:

69、传主具有的性格特点,从文中可以看出。技法一、抓显性形象,先概括后抽象首先,概括传主的事迹。先梳理出文中主要事件,从事件中概括传主主要事迹。在概括事迹时,可按先“线”后“事”的顺序进行。“线”就是根据文章是并列式(从不同角度来谈传主)还是承递式(一般以时间为序,以传主的经历来构思文章)来梳理出传主的人生经历、人生轨迹。“事”就是要筛选出传主有哪些“事迹”“行为”“贡献”“成就”“经验”等。其次,将具体的传主形象抽象化。根据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行为等来把握其形象。二、挖隐性形象:“二评价”“三注意”“二评价”就是作者的评价和文中他人对传主的评价:从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中概括传主性格或形象;从文章中

70、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中概括分析出传主形象。“三注意”就是注意细节、关系和链接。1注意从细节描写中把握传主形象(性格)。细节特别是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传神,最能打动人,给人以深刻印象。阅读传记时,考生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地思考。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2注意从传主与各方面的关系中概括分析传主形象。首先要关注传主所处的时代、社会、家庭背景等。考生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

71、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考生可以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性格。3注意从“相关链接”的内容中挖掘传主形象。全国卷考查的传记往往在文末附有“相关链接”。这些“相关链接”并非可有可无,而是正文的必要补充,更是解题时不能忽视的内容。那么,“相关链接”往往链接哪些内容呢?从高考真题以及高考模拟试题来看,主要包括:传主本人的言论、他人对传主的评价、传主另外事迹的介绍、传记中出现的其他人物的介绍以及相关背景等等。这些链接的内容往往隐含着传主的形象特点,对于我们解答相关试题有着重要的作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傅斯年的人文品格张光芒傅斯年是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胡适

72、称为“人世间一个最难得最稀有的天才”。他家世显赫,出身“开代文章第一家”。先祖傅以渐是清代顺治年间的首任状元。傅斯年固执、守节,对夷狄之防特别重视。他也最佩服有气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历史人物,以先贤节操自励,诸葛亮、文天祥、顾炎武、王夫之,都是他敬佩的历史人物。傅斯年自幼聪颖,过目不忘,熟读儒学经典,他在同窗中年纪最小,但比他大的同学都向他请教。他被称为“黄河流域第一才子”,继孔圣人之后两千年来又一位“傅圣人”。虽然如此,但傅读书却极为用功,遇到不懂的字、词便记下来,随时向师长请教,有时找不到纸,便写在手、胳膊乃至大腿、肚皮上。夏天一出汗,弄得浑身都是墨迹。傅斯年最大的爱好便是看书、买书。在

73、北大时,胡适、傅斯年和叶公超三人被称为“三驾马车”。有人说,凡事以胡为领袖,傅、叶则是哼哈二将。胡适对傅斯年极为赏识,他夸赞傅说:“他的学业根基比我深,读的中国古书比我多得多。”那廉君回忆,傅每到一地,不多日便与当地的书店老板成了朋友,每次买到好书,总要对众人炫耀一番。到台湾后,一家书店开张,请他题字,他便写道:“读书最乐,鬻书亦乐;既读且鬻,乐其所乐。”傅斯年生活中几乎无娱乐可言,除了看几场卓别林的电影外,每天除了读书便是工作。抗战时期,他在重庆学会了下象棋,偶尔晚上闲来无事,便与司机或工友下象棋,但更多的时间便是读书。早年对医学有所涉猎,一位“中央医院”的医生和傅初次晤面后,惊讶地对人说:

74、“傅先生的医学知识,比我丰富得多。”抗战开始后,傅斯年当上了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他先把贪污腐败的孔祥熙赶下台。抗战胜利后,他写了篇文章,把另一个贪污的行政院长宋子文也赶下台。事过之后,傅斯年在给胡适的信上说了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他说:“我一读书人,既不能上阵,则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我于此事,行之至今,自分无惭于前贤典型。士人之节,在中国以此维持纲常也。”这几句话,最能体现傅斯年的人文品格,该说的话就要说,该做的事就要做,一定要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在西南联大,傅斯年每天只吃一盘藤藤菜,有时只喝一碗稀饭,偶尔招待来访的客人,甚至要向邻居借钱,实在接济不上了就卖书。傅斯年一生最好读书藏书,积蓄几乎

75、全部用在买书上,非到万不得已,是不卖书的。而傅斯年卖书所得,却又常用来周济同仁。他穿的都是旧衣服,但干净平整。抗战胜利后,傅斯年当上了北大代校长,凡是敌伪时期在北大当教授的,一个也不聘。理由是当年抗战爆发后,学校要求能走的教授都走,发给路费,你不走可以,但不能在敌伪办的北京大学当教授,这就是伪教授。冰炭不相容,忠奸不两立,他对那些留在敌伪统治区,媚颜事敌的教授太痛恨了。还有一个理由,他说,他这是要给胡先生当校长铺平道路,难事自己来做。有人这样评价傅斯年,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学问、最有志气、最有血性和最有修养的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读书之法,与我等并无二异。然而,傅斯年之所以高出众人,是因为他善于

76、察纳雅言,兼收并蓄,改正缺陷,日月精进。我们本来都是一棵树,只不过傅斯年能用心专注,善于给自己修枝、打杈、寻水、培肥,终成栋梁。人人皆可为尧舜,但不只要有其心,更要有其行。至于他的做人之道,就更需要我们来学习了。(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傅斯年的性格有怎样的特点?请分条概括。答:_【解题流程】1审准题意,锁定答题区域题目要求分析傅斯年的性格有怎样的特点,考查的是对传主形象的分析。作答时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结合传主的事迹、语言等;二是要结合传记中对传主评价的语言。答题区域为全文。2标段勾画,提炼对应信息要点信息区间提炼答题要点第段,“被胡适称为人世间一个最难得最稀有的天才”“傅斯年固执、守节”“他

77、也最佩服有气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历史人物,以先贤节操自励”。天才,守节,品行正直。 第段,“傅斯年自幼聪颖,过目不忘,熟读儒学经典”“他被称为黄河流域第一才子”“傅圣人”“虽然如此,但傅读书却极为用功”。自幼聪颖,过目不忘,谦虚好学。第段,“傅斯年最大的爱好便是看书、买书。”“胡适对傅斯年极为赏识,他夸赞傅说:他的学业根基比我深,读的中国古书比我多得多。那廉君回忆,傅每到一地,不多日便与当地的书店老板成了朋友,每次买到好书,总要对众人炫耀一番。”爱书,最大的爱好便是看书、买书,看的书很多。第段,“抗战开始后,傅斯年当上了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他先把贪污腐败的孔祥熙赶下台。抗战胜利后,他写了篇文

78、章,把另一个贪污的行政院长宋子文也赶下台。”“士人之节,在中国以此维持纲常也。”积极参政,刚正不阿,把贪污腐败的孔祥熙和宋子文赶下台。第段,“在西南联大,傅斯年每天只吃一盘藤藤菜,有时只喝一碗稀饭”“傅斯年一生最好读书藏书,积蓄几乎全部用在买书上,非到万不得已,是不卖书的。”节衣缩食买书。第段,“抗战胜利后,傅斯年当上了北大代校长,凡是敌伪时期在北大当教授的,一个也不聘。”“他说,他这是要给胡先生当校长铺平道路,难事自己来做。”品行正直,爱憎分明,热爱祖国,不聘敌伪时期的北大教授;迎难而上,甘愿为他人作嫁衣,为胡适当校长铺平道路。第段,“有人这样评价傅斯年,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学问、最有志气、

79、最有血性和最有修养的知识分子的典范。”“傅斯年之所以高出众人,是因为他善于察纳雅言,兼收并蓄,改正缺陷,日月精进。”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学问、最有志气、最有血性和最有修养的知识分子的典范;善于察纳雅言,兼收并蓄,改正缺陷,日月精进。3整合要点,形成答案答案天才又勤奋努力,读书过目不忘,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学问、最有志气、最有血性和最有修养的知识分子的典范;爱书,最大的爱好便是看书,节衣缩食买书;积极参政,刚正不阿,如把贪污腐败的孔祥熙和宋子文赶下台;品行正直,爱憎分明,热爱祖国,如他不聘敌伪时期的北大教授的事;迎难而上,甘愿为他人作嫁衣,如他为胡适当校长铺平道路的事;善于察纳雅言,兼收并蓄,改正缺陷,

80、日月精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我所认识的卡斯特罗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3小时对卡斯特罗来说是一场演说的平均时间,他能让3小时转瞬即逝。以前,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在十分疲倦时才小憩片刻。而今,他尽量让自己保证每天至少6个小时的睡眠,尽管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就寝。这个时间可能是晚上10点,也可能是第二天早晨7点他有一张整洁有序的写字台,一张未套皮革的舒适沙发,还有一个反映出主人兴趣广泛的书柜,里边有从无土水培技术论文集到爱情小说。过分地放松使他的体重增长,因此他开始长期节食。这是一种痛苦的牺牲,因为他有一个硕大的胃,对收集食物有着永不满足的“贪婪”之心,甚至怀着一种如同科学研究一般的

81、热情。有个星期天,他在一顿午餐后吃下了18个冰激凌。不过,在日常生活中,他似乎只需要一块鱼排和些许煮过的蔬菜有一次他说:“下辈子我想做一个作家。”事实上,他文笔流畅并且十分钟爱写作,甚至在行驶的汽车里,他也会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记下即时所想,甚至撰写私人信件。那只是些普通的笔记本,外面套着蓝色的塑料封皮,经年累月地堆积在他的存档里。他的写作方式就像专业作家一样。他会反复修改一个句子,划掉它,或是在空白处补写。对他来说,花几天时间去寻找一个恰当的词是件平常的事。他会反复查词典并向别人讨教,直到获得一个满意的答案为止。他几乎不引用别人的语录,除了何塞马蒂他最喜欢的作家。他熟读何塞马蒂的28卷著作这得

82、益于他超强的记忆力。他靠它来发表演说,或者作为私下与人谈话的论据。他的速算能力也十分惊人。他收集信息的工作主要从每天醒来后开始,早餐时要浏览超过200页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另一个主要的信息来源便是书籍,在他的座驾里都有阅读灯,以便他在夜间阅读。很多次,他在黎明前捧起一本书,第二天上午就评论开了。他能阅读英文,却不会说。他是文学作品的虔诚读者,我曾经介绍他如何快速地阅读畅销书,至今仍只被他用来作为对付官方文件的抗毒药。这便是我所认识的卡斯特罗。他梦想着他的科学家能治愈癌症,在一座没有淡水、面积只有它的主要敌对国1/84的岛上制定出被全世界接纳的外交政策。许多次,他会在深夜来到我的住处和我见面,尽

83、管在劳碌一天后仍有一些杂事尚未处理完。他会打开冰箱取出一块奶酪,那或许是早餐以后的第一次进食。他会拿起电话打给墨西哥的一位朋友,询问自己喜欢的一道菜的烹饪方法。我看见他斜着身子在柜台上记下些什么,而那旁边还有没洗的锅碗。我聆听过他为数不多的几次对过去的回忆,忆及童年在乡村牧场迎来的晨曦以及那些或许可以换一种方式使之在生命中延续更久的东西。一天晚上,当他正在用一把小匙缓缓吃着香草味冰激凌的时候,我发现他被如此众多的人民的重托淹没了。这让他变得和原来相当不同,这一瞬间让我感觉到他从未显露过的另一面,于是我问他在这世上最想做的事是什么,他立刻回答:“就停在某条街道的拐角处吧。”(选自2016年12月

84、18日人民日报,有删节)相关链接卡斯特罗是古巴社会主义事业的缔造者,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古巴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维护国家主权、建设社会主义的壮丽事业。(习近平)2000年,卡斯特罗在革命宫会见唐家璇外长时曾透露,他的健身秘诀就是饮食以蔬菜和水果为主,坚持运动、少喝酒。(卡斯特罗)3(原味母题)材料中有关卡斯特罗饮食方面的内容体现了他的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答:_答案喜爱饮食,乐于探讨美食。卡斯特罗有一个硕大的胃,对饮食十分爱好。他会打电话询问一道菜的烹饪方法。注重节制,懂得养生。虽然喜爱饮食,但他注重节制。在日常生活中,他需要的食物很少且普通。他说过自己的健身秘诀就是饮食以蔬菜和水果为

85、主,坚持运动、少喝酒。为了工作,无规律饮食。为了工作,有时候卡斯特罗甚至一天只有两顿饭,到了晚上才吃第二顿。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考生首先圈定范围文段;然后圈出有关语句,如第1段“过分地放松使他的体重增长,因此他开始长期节食。这是一种痛苦的牺牲,因为他有一个硕大的胃,对收集食物有着永不满足的贪婪之心,甚至怀着一种如同科学研究一般的热情”,“相关链接”“他的健身秘诀就是饮食以蔬菜和水果为主,坚持运动、少喝酒”,倒数第二段“他会打开冰箱取出一块奶酪自己喜欢的一道菜的烹饪方法”。最后依此分条概括归纳即可。4(变式子题)卡斯特罗说:“下辈子我想做一个作家。”请结合文本谈谈他的身

86、上有哪些作家该具备的良好习惯?答:_答案有天赋并且勤奋认真。他文笔流畅且十分钟爱写作,随身携带笔记本记下即时所想。追求完美,精益求精。他会反复修改一个句子,划掉它,或是在空白处补写。对他来说,花几天时间去寻找一个恰当的词是件平常的事。兴趣广泛,阅读面广。书柜里有从无土水培技术论文集到爱情小说。早餐时他要浏览超过200页世界各地的新闻;勤奋读书,他的座驾里都有阅读灯,以便在夜间阅读。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谈谈他的身上有哪些作家该具备的良好习惯”,答题时,考生要先圈定范围文段;然后找出有关语句,如第2段“他文笔流畅并且十分钟爱写作,甚至在行驶的汽车里,他也会用随身携带的笔

87、记本记下即时所想,甚至撰写私人信件”,第3段“他会反复修改一个句子,划掉它,或是在空白处补写。对他来说,花几天时间去寻找一个恰当的词是件平常的事。他会反复查词典并向别人讨教,直到获得一个满意的答案为止”“他收集信息的工作主要从每天醒来后开始,早餐时要浏览超过200页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另一个主要的信息来源便是书籍,在他的座驾里都有阅读灯,以便他在夜间阅读”等。最后依此分条归纳概括即可。三、传主的贡献、成就及个性成因设问方式1.从全文看,为什么会坚持?2是什么原因让传主走上了的道路?3结合全文,分析成为的原因。4传主为什么能够取得的成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题模板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文本分析技法概

88、括传主贡献、成就及个性成因应注意“三联系”“两关注”1“三联系”(1)联系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关注“相关链接”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人物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2)联系人物的成长经历,进而感悟人物的心路历程考生要深刻地认识人物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注重分析人物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3)联系主要人物与他人的关系主要人物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主要人物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其个性品质及成因,是阅读答题的一条通道。2“两关注”(1)关注原

89、因信息的多面性原因信息往往不只是一种,往往是多原因、多因素的。既有主观因素(多指个人成长的经历、天赋、努力程度等),又有客观因素(多指社会环境、时代特点、他人的帮助等)。考生要会“多因”提取、分析。(2)关注原因信息的隐蔽性有的原因信息相对隐蔽:有的蕴含在其他人物或作者的评价中;有的集中在文中的几个关键句中;有的还在“相关链接”的材料中。这就需要考生细心查找,透过这些材料,看背后隐含的原因。(2014辽宁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侯仁之:城市的知音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

90、弟弟的那句话是:“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这一年,侯仁之考取燕京大学历史专业。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燕京大学成为沟通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道。当时正在读研究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抗战胜利一年后,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求学。在英国期间,侯仁之逐渐接受了历史地理学的理念。他意识到,沿革地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1949年,侯仁之学成归国,并将历史地理学引入中国。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学科逐步建立起来,侯仁之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人”。要搞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大量的实地调查必不可少。在张家口考察期间,侯仁之发现一段长

91、城与众不同。深感疑惑的侯仁之回来后立刻查资料,最终确认这是明后期沿着长城开设的“马市”。如今这种贸易已消失在历史中,但却由遗留的建筑记录下来。从此,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地理”,而野外考察和考古研究,也成为贯穿他学术生涯的重要内容。1958年,侯仁之开始了沙漠研究。当时有人认为,沙漠地区不仅文献资料少,而且调查访问都很困难,难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侯仁之反驳道:“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此后数年,侯仁之多次奔赴西北沙漠进行考察。1964年夏天,侯仁之在陕北榆林附近的沙漠中考察统万城。统万城是5世纪一个少数民族小王朝的都城,已在沙漠中沉寂了千年。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

92、侯仁之得出结论,统万城的沙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结果。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西北沙漠中很多古城被废弃是“大漠流沙”造成的。而侯仁之却证明,这是“肤浅的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人类活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侯仁之也因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在这次考察中,侯仁之还纠正了一个普遍的说法:榆林三迁,即榆林因流沙侵袭而被迫三次南迁。侯仁之证实,榆林不仅没有三迁,反而在原址五次扩展。古城榆林终于明晰了自己的“身世”。在学术生涯中,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承德、临淄、邯郸、芜湖、敦煌在侯仁之的慧眼下,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者得以浮现,或者更加丰满。他对许多

93、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对他而言,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侯仁之曾说:“我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侯仁之在北京定居60年,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比如有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进京要道。卡车、拖拉机往来穿梭,卢沟桥受损严重。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6天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如今,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侯仁之最为人所知的壮举是保护莲花池。正是因为他的积极奔走,原本要建在莲花池上的北京西客站主楼东移了100米。“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北京城的血脉得以保留。当然,与他的研究相比

94、,这些事还只能算作“信手为之”。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他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侯仁之,人们可能无法充分解读北京的厚重和韵味。(摘编自高毅哲侯仁之:城市的知音)请结合全文分析侯仁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主要有哪些,并就其中一个方面联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答:_【解题流程】1审准题意,锁定答题区域题目要求结合全文分析侯仁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主要有哪些,并就其中一个方面联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考查的是分析和归纳文本信息,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文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第一问围绕“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这

95、一关键信息,结合上下文,可从爱国和研究学问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第二问可结合侯仁之的自身因素这一个方面,同时联系现实作答,言之成理即可。答题区域为全文。2标段勾画,提炼对应信息要点信息区间提炼答题要点第段,“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弟弟的那句话是: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第段,“当时正在读研究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既写了转行原因,也表现了他的爱国之心。第段,“1958年,侯仁之开始了沙漠研究。当时有人认为,沙漠地区不仅文献资料少,而且调查访问都很困难,难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侯仁之反驳道:必须勇

96、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创新精神不畏艰难。第段,“要搞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大量的实地调查必不可少。”“野外考察和考古研究,也成为贯穿他学术生涯的重要内容。”第段,“此后数年,侯仁之多次奔赴西北沙漠进行考察。”注重实地考察。 第段,“侯仁之在北京定居60年,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正是因为他的积极奔走,原本要建在莲花池上的北京西客站主楼东移了100米。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北京城的血脉得以保留。”第段,“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他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关心社会保护历史建筑。3整合要点,形成答案答案对国家民

97、族深沉的爱;富有创新精神,有打破旧传统的勇气;注重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关注现实的精神。启示(示例):从侯仁之对现实十分关注这一点上,我们要多多关注现实,树立社会责任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以身许国叩开地球之门孟海鹰黄大年是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东北地区第一批“千人计划”特聘专家。2009年,黄大年从英国剑桥返回祖国,被选为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首席科学家。7年间,黄大年带领团队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取得一系列卓越成就,以拼命三郎精神叩开“地球之门”,抢占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积劳成疾,天不假年,2017年1

98、月8日,黄大年病逝于长春。他用短暂的一生书写了新时期知识分子的壮丽华章。7年前的平安夜,黄大年坚定地登上回国航班。身后,是在剑桥大学旁的花园别墅;是弃在停车场的豪车和满满两仓库药品;是学医的妻子放声痛哭,忍痛关闭的两个私人诊所心中,是这个从大山中走出的孩子从不曾忘却的赤子情怀。黄大年1958年出生在广西南宁一个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的家庭。恢复高考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大学。2009年4月,当接到吉林大学传来的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后,黄大年表示马上回国。他觉得,作为高端科技人员,在硕果累累的时候回来更有价值。此时,黄大年已在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级研究员12年,是航空地球

99、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主持研发的许多成果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回国后第六天,黄大年与吉大正式签下全职教授合同,开启了“拼命黄郎”工作模式。7年来,黄大年仿佛铸剑者,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为祖国巡天探地潜海的目标向深地深空深海进军铺路筑桥、锻造利器。“通俗地讲,就是要透视地球,给地球做CT。军用、民用都有大用场。”黄大年的助手于平教授说,比如地震海啸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都有深层次机理,必须向地球深部进军,了解地球深部地质构造。作为地球深部探测计划的重要部分,探测技术装备必须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回国后,黄大年成为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首席科学家。数年间,国家为此投入4.3亿

100、元,召集了400多名来自高校和中科院的优秀科技人员,黄大年率领团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无人机大面积探测的技术空白;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统工程样机研制突破关键技术,为开展大面积地震勘探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坚实基础;成功研制出万米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样机“地壳一号”,为实施我国超深井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装备支持。2011年,黄大年负责组织高科技联合攻关团队,承接科技部“863计划”航空探测装备主题项目,开展军民两用技术研究。超高精密机械和电子技术、纳米和微电机技术、高温和低温超导原理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进步显著,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

101、也首次攻克瓶颈,突破国外封锁。黄大年回国前,我国对于航空重力测量的研究,尤其是重力梯度仪的研制,仅停留在理论和实验室样机研究阶段;现在已经进入了工程样机研究阶段。在数据获取的能力和精度上,我国与国际的研发速度相比至少缩短了10年。而在算法上,则达到了与国际持平的水平。黄大年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除了加班,他平均每年还要出差130多天,而且乘坐的大都是午夜航班,只为节省时间多工作。2015年,爱人生病入院,黄大年半夜飞回长春,他先回家给老伴煮了面条送过来,然后就拿起笔记本电脑蜷缩在陪护椅上开始工作。“黄老师出差时,经常中午把电话调成免提,在办公室为学生远程讲课。他常说,我有一身本领,想尽快教给学

102、生。”“坐火车坐飞机,不是改PPT就是看资料,什么事都要做到极致。入住酒店后第一件事从来都是工作。”学生们回忆说。2016年12月14日,是黄大年胆管癌手术的日期。“12日晚上8点多,黄老师让我去办公室汇报一个项目。谈了两个多小时,他仔细告诉我以后应该怎么做。”“第二天术前检查,他又让我陪他,因为昨天的任务没有说完。”“手术前一天,老师手肿得厉害,但他仍和平常一样,掏出笔记本,又详细交待了昨天的规划。”学生王泰涵说。“人生的战场无所不在。”手术前夜黄大年发朋友圈感慨。2016年的平安夜,病体难支的黄大年是在病房度过的。2017年1月4日,黄大年陷入深度昏迷,直至8日离世。(摘编自2017年5月

103、18日人民日报)相关链接人的生命相对历史的长河不过是短暂的一现,随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黄大年入党志愿书)他是一位战略科学家,同时也是目光高远的教育家,培养学生是为了学科发展的未来、人才建设的未来、国家战略的未来。为此他担任了“李四光实验班”的班主任。(李己平纯粹的人黄大年)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大年曾任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高级研究员12年,是享誉世界的航天物理科学家,受到了高度的关注。B黄大年作为“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

104、”的首席科学家,他铺路筑桥,锻造利器,向深地深空深海进军。C黄大年承接科技部航空探测装备主题项目,在超高精密机械、电子技术、纳米等多项关键技术上攻克瓶颈,突破封锁。D黄大年在航空重力测量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在数据获取的能力和精度上缩短了和世界的距离,在算法上达到国际水平。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和分析概括的能力。D项,“在数据获取的能力和精度上缩短了和世界的距离”曲解文意,原文“在数据获取的能力和精度上,我国与国际的研发速度相比至少缩短了10年”,是“时间”上的比较,不是“距离”上的比较。6黄大年在七年中取得了巨大成就,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其主要原因。答:_答案国家层面:国家的重视与资金支持

105、,委以重任,并提供充裕的科研资金支持。个人层面:高尚的道德情操:对祖国的热爱、对名利的淡泊、对实现自身价值的追求。听从祖国召唤,抛开已有的重要身份、物质享受,只为报效国家,实现自身的价值。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高考取得优异成绩。拼搏进取的精神:被称为“拼命黄郎”;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出差选择午夜航班,只为节省工作时间;病重期间也不停止指导学生工作。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题可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考虑其主要原因,客观方面包括国家支持和家庭环境;主观方面包括个人品质和个人努力。也可从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来表述。如国家层面:据“2009年,黄大年从英国剑桥

106、返回祖国,被选为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首席科学家”“数年间,国家为此投入4.3亿元,召集了400多名来自高校和中科院的优秀科技人员”可概括出“国家的重视与资金支持”。个人层面:据“7年前的平安夜,黄大年坚定地登上回国航班。”“身后,是在剑桥大学旁的花园别墅;是弃在停车场的豪车和满满两仓库药品”“当接到吉林大学传来的回来更有价值”等可概括出第个要点;据“黄大年1958年出生在广西南宁一个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的家庭。恢复高考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大学”可概括出第个要点;据“回国后第六天,黄大年与吉大正式签下全职教授合同,开启了拼命黄郎工作模式”“黄大年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节省时间多工

107、作”“黄老师出差时想尽快教给学生”等可概括出第个要点。考向表达技巧一、细节描写含义为了生动地刻画传主,作者往往会通过描写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作者也会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从各个方面和各个角度来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细节描写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设问方式1.本文追述的往事有几个细节,举例说说这些细节的写法体现了传记什么样的特色?2细节对刻画传主形象有何作用?请分析。3请在文中自然段中找出细节描写的地方,并赏析其作用。答题模板1.写人细节通过描写等细节,地刻画出一个形象,突出(主题思想),给读者感受。2场面细节通

108、过对等的描写,传神地写出在场人的心情,烘托了一种的现场气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真实性和感染力都很强;真实地反映了,表达了的情感倾向。技法细节描写赏析“5个角度”1让传主形象更全面完整,更立体化传主形象是由多个侧面组成的,只表现其伟大的一面,而不展现其普通的一面,人物就不能立体化。2让人物真实可信作者要把人物写好,就应当写其普通的一面。这是因为读者是普通的公民,他们更愿意接受伟人身上普通的一面。这样的人物也会让读者觉得真实亲切,易于接受。3突出主题及思想情感任何表达技巧都是为文章的主题及思想情感服务的,细节描写亦不例外。4烘托渲染环境气氛特别对于传记中的场面细节描写而言

109、,一般都具有烘托气氛,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的作用。5符合读者心理需要对于大人物诸如政治家、艺术家、科学家等,读者已经从媒体中了解了一些他们在本行业内的成就、事迹。对于传记作品,读者更渴望了解一些关于人物的“花絮”。因此,一些细节正能解决这一问题,让读者多多了解传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亦诗亦哲方东美方东美(18991977),名珣,安徽省杰出的乡贤,台湾大学哲学系著名教授,我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闻名于世。方先生受到中国传统诗教的熏陶。“幼承庭训,深沐经史古典文化熏陶;加之,夙慧天成,秉彝非凡,三岁受诗经,过耳成诵,有神童誉,如以智然。”方先生对诗经素有研习。他读金陵大学哲学

110、系时还怀着浓厚的兴趣选修了诗经一课,希冀能有所增益。但开课不久,一天,教授在台上讲,台下有人低声说:“错了!”教授皱了一下眉,继续讲课;台下又有人说:“错了!”教授生气了。大声问:“谁说我讲错了,谁就来讲!”方先生站起来说:“我们是学生,我们是来听课的。”教授气更大了:“你既能说我讲错了,你就应该上来讲!”方先生从容出位,走上讲台,先向教授鞠躬,便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经,重新讲解,详征博引,既辞义明白,又趣味盎然,人人凝神静听,直到下课钟响了,方先生再向教授鞠躬而退。教授走出了教室,方先生得到全班如雷的掌声。于是,方先生的国学根基深厚之名声,传遍全校,成为大家的共识。著名的教育家、校教务长刘伯明

111、博士曾对文学院文史哲各系负责人明言:“你们要请国学老师,有两个学生方东美、黄仲苏的关恐怕不容易过,最好先征询他们的意见。”方先生既精通英语和德语,又精通西方的诗。诗人张佛千回忆说道:方先生对西方的诗的“情理神韵”,“能以其大慧”,予以“深赏妙解”之。所以,他在自己的哲学专著里往往引用了很多西方的诗。特别是,他能“信、达、雅”地将西方的诗“译为中国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人佳作中,亦无逊色”。方先生不但热爱中国古典诗,会翻译西方诗,而且还乐意写中国古诗,他一生写了一千多首。但是,他却不轻易示人。“我除掉写一点哲学的著作以外,同时也还写了一点诗、一点词,但是这种东西平常不示人的。所谓诗同词,在中国

112、就是印出来,也是非卖品所以有许多人就把诗集词集叫作待焚稿,是自己预备给烧掉的,这完全是作者自己的真情的寄托。”所以,人们往往只知道方先生是一位哲学家,而不知道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他认为“中国很多哲学思想即充满诗意”。他还主张哲学与诗是会通的。“本来是兼综先知先觉、诗人、艺术家同圣人的资格,然后才构成完备的哲学家。”他坦言相告,“我自己的真情感,也许不在我的思想里面表现出来,而在我的诗词里面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了。”方先生的诗受到极高评价:史学家黎东方教授谓其诗必传。古典学者兼文艺评论家钱钟书教授,1987年访美经华盛顿时,对弟子陈一川叹曰:“中国古典诗人如方先生者,今后绝矣!”这些评价当然也是我们

113、读方先生诗的最好的导读词。方先生的长子方天华,在方先生逝世后出版全集中的诗集坚白精舍诗集的后记中,开头就追忆说道:“国内外学术界认识先父方东美教授的人士,都知道他是颇有成就的哲学家。不过对于他诗词造诣熟悉的人,不算很多。这是因为父亲借用诗词发挥自己私人的情绪观感,除了对于家人和少数知交,他不轻易出示作品。”我们上中学住在家中,“夜深梦醒,常听见父亲在他的书房兼卧室里吟诗。他时常利用夜间的宁静,读书写作,要到清晨三四点才就寝。”但“他如有自己得意的诗词,就等不及向母亲和我们诵读。”方天华还回忆说道:“父亲的诗词大部分是在重庆八年抗战期间写作。那时我们全家住在沙坪坝嘉陵江畔中央大学教职员宿舍的栾家

114、院。似乎生活愈苦,父亲研读愈勤,诗情愈浓,这大概也就是所谓重庆精神。”他实话实说,父亲所谓的“坚白精舍”,无非就是“我家的泥墙陋屋”。他还形象地描绘出他父亲吟诗的动人的情景:“嘉陵江对面磐溪的瀑声,江中石门的急涛声,岸边纤夫的歌唱声,常与相咏相应,极有情趣。”他最后道出了他父亲对诗之所以青睐的原因。“父亲在世常引歌德,说诗的功能在作生命之梦。”(摘编自沈素珍友情与诗情)相关链接方东美是20世纪具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美学家,他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是20世纪将传统生命美学进行现代转型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作为一位具有民族责任感和世界眼光的思想家,他一直在努力营造人类理想的生命存在样态。为着这个

115、目的,他对中西文化以及人类生命中的各种价值形式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整合,使之一一含章定位,共同统会于普遍生命这一理想生命本体当中。“统会”使得方东美的思想在整体上呈现出了旁通统贯、兼容并包、综合超越的特点,它能够从多面向、多角度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进行辐射,远远超越了学派之限。因此,学术界对他的新儒家、新道家的身份争论并不足以从整体上反映出他的思想面貌。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方东美抛弃了对具体的感性审美经验和艺术创作理法的分析,而是从全新的真善美价值定位切入,把我们的视线引向了人的理想化生存以及人类生命的自我超越。(摘自李春娟方东美生命美学研究)方先生曾说自己“三岁读诗经,十二岁就读完了十三经”。这

116、在当时重视教育的家庭中,是可能做到的。他的国学程度有多好呢?他在段锡朋先生纪念谈话一文中,说他念金陵大学哲学系时,入学考试的国文成绩特优,得以免修三年国文课。后来有两位教授担心中国文化在金陵大学受到忽视,就向校长建议,“以后凡是聘请中文教授,都要得到某某两个学生的同意”云云。方先生正是这“两个学生”之一。(摘自傅佩荣回忆恩师方东美先生)本文追述方东美的往事有几个细节,为什么要写这些细节?试加以分析。答:_【解题流程】1审准题意,锁定答题区域题目要求分析本文追述方东美的往事有几个细节,为什么要写这些细节,考查的是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首先要找出文本中的细节描写有哪些,然后结合文本和

117、细节描写的作用进行分析。答题区域为全文。2标段勾画,提炼对应信息要点信息区间提炼答题要点第段,“方先生从容出位,走上讲台,先向教授鞠躬,便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经,重新讲解,详征博引,既辞义明白,又趣味盎然,人人凝神静听,直到下课钟响了,方先生再向教授鞠躬而退。教授走出了教室,方先生得到全班如雷的掌声。”这些细节可以看出传主博学多才,也可以看出传主求真务实的性格,使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第段,“他能信、达、雅地将西方的诗译为中国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人佳作中,亦无逊色。”第段,“方先生不但热爱中国古典诗,会翻译西方诗,而且还乐意写中国古诗,他一生写了一千多首。”“所谓诗同词,在中国就是印出来,也是

118、非卖品所以有许多人就把诗集词集叫作待焚稿,是自己预备给烧掉的,这完全是作者自己的真情的寄托。”“我自己的真情感,也许不在我的思想里面表现出来,而在我的诗词里面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了。”选取方东美写诗时的感悟的语言细节描写。既表现了方东美对哲学与诗相通的主张,又表现了方东美的诗意情怀。这些都很好地表现了方东美作为诗人的一面。第段,方先生的长子方天华追忆,“夜深梦醒,常听见父亲在他的书房兼卧室里吟诗。他时常利用夜间的宁静,读书写作,要到清晨三四点才就寝。”展现出传主对诗歌的热爱,展现传主的另一面形象,使得人物真实可信。3整合要点,形成答案答案文章的细节描写,体现了传记的史实性、真实性等特点。如方天华对

119、自己父亲利用夜间的宁静读书写作吟诗的回忆,表现方东美对诗的热爱,对学术的孜孜以求。选用的细节很有典型性、代表性。作为哲学家的方东美已广为人知,文章则主要选取方东美对诗歌的热爱的细节。如对方东美论写诗的感悟的语言描写,既表现了方东美对哲学与诗相通的主张,又表现了方东美的诗意情怀。这些都很好地表现了方东美作为诗人的一面,也符合读者希望了解传主常人一面的心理。在整体的概述中,穿插若干具体细节,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十分生动,使人物形象鲜明,个性饱满。如方东美在诗经选修课上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经重新讲解的细节,既表现方东美国学根基的深厚,又表现方东美对学问的求真务实的品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才子

120、赵树理汪曾祺赵树理是个高个子,长脸,眉眼也细长。看人看事,常常微笑。他是个农村才子。有时赶集,他一个人能唱一台戏。口念锣鼓,拉过门,走身段,夹白带做还误不了唱。他是长治人,唱的当然是上党梆子。严文井说赵树理五音不全,其实赵树理的音准是好的,恐怕倒是严文井有点儿五音不全,听不准。他爱“起霸”,也是揸手舞脚,看过北京的武生起霸,再看赵树理的,觉得有点儿像螳螂。他能弹三弦,但不常弹。他会刻图章,我没有见过。他的字写得很好,是我见过的作家里字最好的。字是欧字底子,结体稍长,字如其人。他的稿子非常干净,极少涂改。他写稿大概不起草。我曾见过他的底稿,只是一些人物名姓,东一个西一个,姓名之间牵出一些细线,这

121、便是原稿了,考虑成熟,一气呵成。赵树理衣着不讲究,但对写稿有洁癖。他痛恨人把他文章中的“你”字改成“妳”字(有一个时期有些人爱写“妳”字,这是一种时髦),说:“当面说话,第二人称,为什么要分性别?妳也不读你!”他在一篇稿子的页边批了一行字:“排版、校对同志请注意,文内所有你字,一律不准改为妳,否则要负法律责任。”赵树理是说说唱唱副主编,实际上是执行主编。他是负责发稿的。有时没有好稿,稿发不出,他就从编辑部抱一堆被审掉的稿子回屋里去看,不好,就丢在一边,弄得一地都是废稿。有时忽然发现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他说这种编辑方法是“绝处逢生”。陈登科的活人塘就是这样被发现的。有次实在没有好稿,康濯就说:

122、“老赵,你自己来一篇吧!”赵树理关上门,写出了一篇名著登记(即罗汉钱)。赵树理吃食很随便,随便看到路边的一个小饭摊,坐下来就吃。后来是胡乔木同志跟他说:“你这么乱吃,不安全,也不卫生。”他才有点儿选择。他爱喝酒,每天晚上要到霞公府间壁一条胡同的馄饨摊上,来二三两酒,一碟猪头肉,吃两个芝麻烧饼,喝一碗馄饨。他和老舍感情很好。每年老舍要在家里请市文联的干部两次客:一次是菊花开的时候,赏菊;一次是腊月二十三,老舍的生日。赵树理必到,喝酒,划拳。老赵划拳与众不同,两只手出拳,左右开弓,一会儿用左手,一会儿用右手。老舍摸不清老赵的拳路,常常败北。赵树理很有幽默感。赵树理的幽默和老舍的幽默不同。老舍的幽默

123、是市民式的幽默,赵树理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他爱给他的小说里的人起外号:翻得高、糊涂涂他写的散文中有一个国民党小军官爱训话,训话中爱用“所以”,而把“所以”联读成为“水”,于是农民听起来很奇怪:他干吗老说“水”呀?他写的“催租吏”为了“显派”,戴了一副红玻璃的眼镜,眼镜度数不对,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农村的土路上走。他抨击时事,也往往以幽默的语言出之。有一个时期,很多作品对农村情况多粉饰夸张,他回乡住了一阵,回来做报告,说农村的情况不像许多作品描写得那样好,农民还很苦,城乡差别还很大,说,我这块表,在农村可以买五头毛驴,这是块“五驴表”!他因此受到批评。注起霸:戏曲表演程式之一,即武将上阵前所做的整

124、盔、束甲等一套舞蹈动作。揸:把手指伸张开。1(原味母题)本文细节描写十分精彩,请举两例加以评析。答:_答案从第3段“他在一篇稿子的页边批了一行字:排版、校对同志请注意,文内所有你字,一律不准改为妳,否则要负法律责任。”可知,赵树理在一个寻常字眼儿的使用上,不盲目从俗,并郑重其事地在文稿中批字强调,凸显出他较真、坚持己见的性格。从第5段“老赵划拳与众不同,两只手出拳,左右开弓,一会儿用左手,一会儿用右手。”可知,赵树理不循常规,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划拳,别具一格,异趣横生。这个细节描写既表现了赵树理幽默风趣的真性情,又体现了他和老舍之间的深厚感情。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作者通过

125、选取赵树理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展示传主的个性特征。从文章中找出有关赵树理的两处细节描写,再分析这两处细节描写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即可。2(变式子题)作者称赵树理为“农村才子”,文中哪些细节突出了赵树理的这个特点?答:_答案第2段中“他一个人能唱一台戏。口念锣鼓,拉过门,走身段,夹白带做还误不了唱。”表现了赵树理有戏剧演员的才华。第2段中“他能弹三弦他会刻图章字写得很好。”表现了赵树理的多才多艺。最后一段中“他爱给他的小说里的人起外号:翻得高、糊涂涂。”这些外号表现出他浓郁的乡土气息与农民式的幽默智慧。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和鉴赏表现手法的能力。细节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中心服务的。答题

126、时,考生首先审题干可知,文中细节应表现赵树理为“农村才子”的相关内容。如“他一个人能唱一台戏”“他能弹三弦,但不常弹。他会刻图章,我没有见过。他字写得很好,是我见过的作家里字最好的”“赵树理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他爱给他的小说里的人起外号”等,对以上内容加以分析概括即可。二、侧面描写含义传记中的主要人物(传主),通过众多人物烘云托月般的衬托,形象会更加鲜明,性格会更加突出。这些人物虽然属于次要人物,但对于表现传主的品质与精神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除了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以外,运用别人对传主的评价等方式也能对传主起到侧面衬托作用。设问方式1.本文的传主是,为什么还要写另一人物?2“自传”顾名

127、思义应该写自己,为什么还写同事(同学、学生、国际友人)?3文章多处提到,这对写有什么作用?答题模板内容作用(人物和情节)表达效果(主题和情感)技法解答此类试题需考虑“两个方面”1内容方面(1)从侧面表现传主。作者表面上看似乎不是写传主本人,但通过写与传主相关的人,可以从侧面表现传主的性格、特点、品性等。这样的描写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可以塑造丰满的传主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2)内容和情节的需要。作者若不交代其他相关的人,内容情节就不完整,就无法更好地表现传主。(3)由点及面,揭示除传主之外更深的主题。作者要揭示某

128、种社会道理或者一个大的群体,比如整个民族的某种品质,光凭借传主一个人无法全面地展现,就必须拓展,即除了写传主之外,还写其他的人。这样传主再加其他的人,点面结合,就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表现主题。2表达方面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感染力、说服力;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给人丰富的想象,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等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林天宏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得严严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

129、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梁思成?”她答道。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的北宋匠人李诫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

130、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朱启钤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祯,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以其

131、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有数据显示,截至1937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60周年。6月13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

132、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而位于东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摘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注朱启钤(18721962),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答:_【解题流程】1审准题意,锁定答题区域题目要求分析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考查的是分析其他人物对传主的映衬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作者写梁思成是为了写朱启钤,因此分析时的落脚点必须在塑造朱启钤这一人物形象上;其次考生要找出文章具体写梁思成的地方,确定其中某一处,分析作者在此处写梁思成对表现朱启钤这一人物

133、形象的具体作用;最后,还要分析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答题区域为全文。2标段勾画,提炼对应信息要点信息区间提炼答题要点第段,“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梁思成?她答道。”通过记者的回答,写出了朱启钤不为人所熟知。第段,“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的北宋匠人李诫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通过写梁思成的成就和地位,来间接衬托了朱启

134、钤的鲜为人知的贡献。第段,“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引用别人的评价,直接点出了朱启钤对中国古建筑研究的贡献。3整合要点,形成答案答案作用:文章通过对梁思成有关事迹的叙述,或直接或间接(侧面)地写出了朱启钤对我国古建筑研究的重要贡献。所选事例及分析:第段,文章写记者认为改造北京旧城第一人是梁思成,间接说明朱启钤不为人所熟知,点明题意,引出下文。第段,梁思成因营造法式一书而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古建筑

135、学界有很高的地位;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就是朱启钤。这间接地反映出朱启钤鲜为人知的贡献,照应题目。第段,中国文化研究所某研究人员的评价点明如果没有朱启钤,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直接突出朱启钤对中国古建筑的贡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传奇女子林徽因柳已青林徽因(1904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

136、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慕。的确,林徽因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使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为中国女性的偶像。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

137、起。林徽因一书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

138、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着的艺术家。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她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张(爱玲),我觉得林徽因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说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

139、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朱梅馥。相比较而言,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

140、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3(原味母题)文中第段为什么要写张爱玲?答:_答案运用衬托手法,从侧面突出林徽因的完美形象。林徽因和张爱玲均是当时著名的才女,但林徽因的人生角色(如妻子、母亲)都是完美的,而张爱玲却并非如此。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但张爱玲的爱情生活并不美满。尽管张爱玲的文学才能得到人们的喜爱,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

141、因始终有一种光辉,予人温暖。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本文的主要人物是林徽因,那么写张爱玲自然就是衬托传主。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传主的形象。回答时注意答出衬托手法,或侧面衬托手法,考生要概括分析文中写张爱玲的相关内容:张爱玲是才女,但生活角色不完美;张爱玲的爱情生活不美满,张爱玲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同为才女,两人生活和命运却不同,作者以此突出林徽因美好的一面。4(变式子题)文章题目为传奇女子林徽因,第段为什么要写梁思成和张清平?答:_答案是为侧面烘托林徽因。作者写梁思成完成中国建筑史的过程,林徽因也起了一部分的辅助作用,从侧面突出林徽因的才华。借张清平用古建筑来比喻

142、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合,是为了侧面突出林徽因婚姻的完美。梁思成的成就和张清平的评价侧面表现林徽因在为人妻、自身才华等各个方面,均是一个完美的女人。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能力。作者写梁思成和张清平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林徽因的。考生先要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其效果即可。三、引用含义引用是传记写作中常用的手法,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直接引用大量原始材料,可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性,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143、;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以及传主的话,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烘托传主的形象。设问方式1.文中大量引用了的诗词文章,有什么表达效果?2传记援引了的描述,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3这篇评传中,作者多处引用书信中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答题模板(1)文章直引作者(诗或文),一方面表现出其(诗、文艺术特点);另一方面,更表现出其(据文分析)的性格特征。(2)引用(他人)的(诗文、评论),表现出(他人)对他的(评价、观点)及其(对人及环境的影响)。(3)这些引用表现了(据文本分析其作

144、用及效果)。技法解答引用作用题思考“四角度”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追忆陈忠实:他用作品写出这块热土骨子里的精神陈忠实出生在白鹿原下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中,他的大半生都在白鹿原上度过。从读小学到当民办教师,到在公社工作,又调至区文化局,他没离开过那片土地。他曾说:“我的创作正得益于我在乡村工作的二十年,特别是我在公社工作的十年。那时我不是以一个作家的身份去体验生活,而是以公社干部的身份进行工作。”在农村生活和工作的岁月里,陈忠实基本终止了自己爱好的写作,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乡村工作上。当时公社管辖30多个自然村,这些地方,他不知跑了多少回,有好几个村子他一住就是大半年,甚至都能叫上各

145、家人的名字。直至成为专业作家,他也是带着铺盖回到老家的乡村院落潜心创作。20世纪80年代,陈忠实调入陕西省作协,这一次他结束了自己的“上班族生活”,回到了这个农家小院。专业作家的身份,让陈忠实得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在地方县志和当地老人的回忆之中,陈忠实了解到,自己的家乡曾是陕西响应中国革命最早的地区之一。这燃起了他的创作热情。白鹿原创作期间,陈忠实经历了许多艰辛。孩子多,生活负担重,家里的老屋破败不堪却无钱修缮,遇到下雨天,家里甚至找不到一块不漏雨的地方睡觉:陈忠实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创作的。后来,陈忠实借住在亲戚家的小屋中,一张小桌、一个板凳,成为他笔下中国乡村历史风云变幻的发源之地。

146、对于白鹿原的写作,陈忠实说:“我在创作时必须把自己关在屋里,这样笔下的人物仿佛都在我的周围活动,要是屋子里进来一个人,那些人物都吓跑了,我也就写不出一个字了。”陈忠实在农家小院一住就是10年,直到白鹿原出版,他才回到西安。1993年,51岁的陈忠实出版了成名之作白鹿原。这部作品,陈忠实从1988年4月动笔,到1992年农历腊月二十五封笔,历时近四个年头,草稿和复稿中的近百万字都是在其祖居的乡村家里完成的。1997年,白鹿原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而当时陈忠实早已成名。在白鹿原获奖后,陈忠实及时回到了乡下,他避开了热闹和喧哗,在沉静中积蓄着创作的力量。对待名利,陈忠实直言不讳:“毋庸讳言,我向来不说淡

147、泊名利的话。反之,在一定的场合和相关的文字话题中,我鼓励作家要出名,先出小名,再出大名。我希望有中国作家包括陕西作家能出大名,大到让世界都能闻其名而赞叹,当是我的国家、我的民族、我的家乡的大幸。再说利,作家通过自己的创作劳动赢得酬报是为正道,有什么可指责的呢?要求喝着玉米糁子就着酸菜的作家淡泊名利,缺乏人道!”尽管陈忠实早已达到“小康”,但他仍保持着粗茶淡饭的生活习惯和节俭的美德,就连一般人弃之不要的芹菜叶、老莴笋叶,他都舍不得丢。在他眼里,这些蔬菜叶子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多种营养,扔了实在可惜。他常说:“生活的要求是无止境的,如果一味地向高标准看齐,就会消磨自己的意志。粗茶淡饭、五谷杂粮最养人,

148、衣着朴实最惬意。”陕西作家高建群回忆起陈忠实时说:“我第一次见到老陈,是在1979年的一次文学创作会上,他穿着一件半旧的衬衣,背着一个黄挎包。他坐在角落里,总把挎包放在胸前,两只手搭在包上。他从骨子里讲还是一个农民,身上具有关中农民的所有特点。”陈忠实是地道的西北汉子,对人生的感悟,会用最简单直观的语言来描述:“馍蒸到一半,最害怕啥?最害怕揭锅盖。因为锅盖一揭,气就放了,所以馍就生了。”他就是以这种大智若愚的态度对待人生和写作的。(有删改)相关链接“我没有想到,他为了见一位远道而来的编辑,竟推迟了前往长安县修改白鹿原的行程。你知道吗,当时修改白鹿原远比见一位未曾谋面的编辑急迫、重要啊,如果不能

149、如期修改好,那一届的茅盾文学奖可能就失之交臂了。”其实,在见面之前,邓映如仅与陈忠实通过一个电话。(著名出版人邓映如回忆与陈忠实的初次相见)“进入44岁时很清晰地听到了生命的警钟。如果50岁还写不出一部死后可以做枕头的书,这辈子就白活了!”(陈忠实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语)文中多处直接引用陈忠实及其朋友的话,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_【解题流程】1审准题意,锁定答题区域题目要求分析文中多处直接引用陈忠实及其朋友的话,有怎样的作用,考查的是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本文中引用传主和他人的话都是为了烘托传主的人物形象,增强文本的真实性,使传主形象更加立体全面。答题时,要先分别概括

150、引用的内容,然后阐释其作用。答题区域为全文。2标段勾画,提炼对应信息要点信息区间提炼答题要点第段,“我在创作时必须把自己关在屋里,这样笔下的人物仿佛都在我的周围活动,要是屋子里进来一个人,那些人物都吓跑了,我也就写不出一个字了。”引用陈忠实的话,表明陈忠实对写作的看法,写作的环境必须安静。第段,“毋庸讳言,我向来不说淡泊名利的话。反之,在一定的场合和相关的文字话题中,我鼓励作家要出名,先出小名,再出大名。我希望有中国作家包括陕西作家能出大名,大到让世界都能闻其名而赞叹,当是我的国家、我的民族、我的家乡的大幸。再说利,作家通过自己的创作劳动赢得酬报是为正道,有什么可指责的呢?要求喝着玉米糁子就着

151、酸菜的作家淡泊名利,缺乏人道!”引用陈忠实的话,表明陈忠实对写作的看法,鼓励作家要出名,通过自己的创作劳动赢得酬报是为正道。第段,“生活的要求是无止境的,如果一味地向高标准看齐,就会消磨自己的意志。粗茶淡饭、五谷杂粮最养人,衣着朴实最惬意。”第段,“馍蒸到一半,最害怕啥?最害怕揭锅盖。因为锅盖一揭,气就放了,所以馍就生了。”引用陈忠实的话,表明陈忠实对人生的看法,展现了陈忠实淳朴的农民形象。第段,“陕西作家高建群回忆起陈忠实时说:我第一次见到老陈,是在1979年的一次文学创作会上,他穿着一件半旧的衬衣,背着一个黄挎包。他坐在角落里,总把挎包放在胸前,两只手搭在包上。他从骨子里讲还是一个农民,身

152、上具有关中农民的所有特点。”引用朋友的话,表明了陈忠实的淳朴农民形象。3整合要点,形成答案答案引用陈忠实本人的话,直接表明了陈忠实对人生、写作的看法。引用朋友的话,表明了陈忠实的淳朴农民形象。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使文章更加真实可信,使人物形象更加全面立体。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朱自清的一生,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他的一生,极其认真。朱自清写作时,往往要先细心斟酌后才会动笔,往往写完无须修改。但因为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500字。所以,他的清贫一部分原因是写得太慢。荷塘月色中提到了蝉鸣。有人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写

153、信向昆虫学家请教。后来又两次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他才相信自己没有写错。为此,朱自清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语言学家王力,诗词专家黄节、俞平伯等人请教。平时,他也坚持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以此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在教学上,朱自清也极其认真。比如,他开设的选修课“文辞研究”只有王瑶一个学生。尽管这样,朱自清仍然如平常一样地讲授、考试。在工作上,朱自清做事原则性很强。他在辞去图书馆馆长职务准备办理移交时,特地将一个不称职的馆员辞退。朱自清说:“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充好人而继任馆长当恶人。”朱自清在清

154、华中文系执教23年,担任系主任16年,开了16门课,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如今,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和“自清亭”,为这个理工大学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人,应该怎么样度过这一生?1916年,刚刚成年的北京大学预科学生朱自华在思索这个问题。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处于关键阶段,战事正隆。当时的中国,因为袁世凯去世,进入了军阀割据混战时期。这样的时代,称之为乱世并不过分。在父亲的勉力张罗下,朱自华举办了一场体面的婚礼。妻子武钟谦是名医之女,温柔贤惠,善于持家。作为结婚礼物,父亲为他置办了一件紫貂皮大衣背影里的紫毛大衣即是。然而,在大学期间,为了买一本韦伯斯特大字典,他将这件紫貂皮大衣当掉

155、了。为了明志,朱自华改名“自清”,以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朱自清顺便把表字也一并解决了,他以“佩弦”为字,时刻警策自己。为了达到自清的目的,便于自我反省,朱自清每天都写日记。但后人从他的日记里,感受最深的却是清贫。他的日记,几乎就是一部民国知识分子贫困史。朱自清从1924年7月28日开始记日记。翻开日记第一页,就是两条借贷记录:1924年7月29日,晚与房东借米四升。旧历年关亦有相似情形:30日,午后向张益三借五元,甚忸怩!“七七事变”后,朱自清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昆明时期,物价奇高,他不得不开源节流。吃,靠和青年助教合住一室搭伙、包饭,或到朋友家蹭饭,因饭菜

156、粗硬、食无规律,胃病长期不愈,日记中常常看到胃病发作的文字;穿,则常年不添新衣,一度经常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成为联大一景。至于开源,则是拼命写文章、做兼职。因为经常借不到钱,朱自清不得不和当铺打交道。在1942到1943年间,他隔三差五地跑寄卖行,先后拿去寄售的物件有:网球拍、字典、灯泡、行军床、被单、橡皮管、墨盒、皮外衣、窗帘。为此,朱自清没少受奸商的气。1945年夏天,抗战临近胜利,据友人回忆,47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惊。当时,法币急速贬值,到1948年的时候,买一包纸烟都要几万块钱。朱自清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国民党政府为了平息高级知识分子的怨气,向

157、他们派发一种配购证,可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美国支援的面粉”。清华大学学生吴晗和其他人为了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了一个公开声明,号召大家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声明写好了,要征集签名。朱自清第一个在声明上签了字,并愤然地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1948年8月,朱自清的体重仅有38.8公斤。1948年8月12日,弥留之际的朱自清对第二任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粉”这成了他的遗言。朱自清去世时,钱包里仅有6万元,这点儿钱在当时连一个包子都买不到一代散文大师,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朱自清去世后,清华园第一次

158、为一位老师的去世降半旗志哀。友人是这么评价他的“纯粹的君子”(沈从文)、“最完整的人格”(李广田)、“完美的人格”(叶圣陶)。(有删改)相关链接声明原文:“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仁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特此声明。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5(原味母题)文中画波浪线处引用了传主自己的话以及他人对传主的评价,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作者引用传主自己的话直接突出传主的形象:做事有原则,做人有气节。引用沈从文、

159、叶圣陶等名人对传主的评价,则从侧面表现其高尚气节。引用这些话语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权威性和感染力。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答对三点,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回答问题要注重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体现了传主怎样的特征;二是与作品本身的特征的关系等。比如文章引用了朱自清的话,“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充好人而继任馆长当恶人”,表现了朱自清做事有原则;再如“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表现了朱自清的气节等。引用沈从文、叶圣陶等人的评价主要是为了体现朱自清的高尚气节等。文章这样写,一方面能突出传记的真

160、实性和感染力;另一方面通过引用传主和别人的话,能够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6(变式子题)相关链接全文引用了清华大学师生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的声明,这份声明有几层意思?此处引用有何作用?答:_答案声明有两层意思:前半部分几个“为”点明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的原因。“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深刻揭露了美援平价面粉的真面目,“下列同仁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突出退还配购证的决心。作用:此处引用照应正文倒数第三段朱自清先生的签名及遗言,突出表现了朱自清先生的高尚气节。解析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文本及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声明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拒绝购买平价面粉的原因;二是其性质

161、及退还配购证的决心。此处引用从结构上看,照应了前文的内容;从人物形象塑造上,有助于表现朱自清的高尚气节。四、选材含义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它也被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同时,它还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传记的选材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是采用重大题材还是选择生活小事来表现人物;材料的组织使用上是否做到了详略得当;材料的次序是否安排得当;等等。设问方式1.请简析本文在选材方面的特色。2本传记选取事件多,事件跨度大,文本是怎样组织起来的?3本文材料的顺序是如何安排的?4作为带有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答题模板选材组材

162、事例特点作用(效果)技法1.解答选材类题目应注意:(1)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所选事例往往都是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代表的是传主某一方面的成就或贡献。(2)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3)传记的材料可以是重大事件,也可以是日常生活小事。2解答组材类题目应注意:(1)从时序角度思考。通过抓时间词语,考生可以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传主的生活经历及思想演变历程。(2)从详略角度思考。传记的组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表达中心作用大的材料,需要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

163、与主题关系不密切的材料,则需要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详略(2015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朱东润自传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

164、,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

165、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普罗塔克(Plutarch)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

166、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这时是1940

167、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有删改)相关链接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

168、,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答:_【解题流程】1审准题意,锁定答题区域题目要求分析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考查的是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语言特

169、色的能力。解答时,考生要在阅读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文体特征、内容的侧重点、内容表达的特征等。答题区域为全文。2标段勾画,提炼对应信息要点信息区间提炼答题要点第段“大约是1939年吧”,第段“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第段“读过一些”“也读过”“是不是呢?不算”。第段,“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语言口语化,将自身生活与学术交融,更加体现他的爱国情怀。第段,“在传记文学

170、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等等。主要描写自己的对于传记的学术观点。3整合要点,形成答案答案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写生平与写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一生奔波为诗词位于南开大学的“迦陵学

171、舍”近日封顶。这个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四合院,是为南开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家叶嘉莹修建的。叶嘉莹今年90岁,号迦陵。在她的规划中,学舍不太像一般的住房,而是更像古代的书院,是个教书、做研究的地方。她说,这回终于要有自己的“家”了。叶嘉莹对家的渴望,竟是一段累积了几十年的情感。10多岁的她经历了父亲失联、母亲去世的家庭变故,50多岁的她又亲历了晚年丧女的彻骨之痛。生活的多难百折,使她无法享受家的温暖,她转而把更多的精力投注到自己痴爱的诗教与诗学理论研究中。1974年,叶嘉莹第一次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了阔别26年的故乡北京。“当时的我,曾失望于只能回国旅游,不能为祖国做出任何贡献。”关于那次回

172、家,她写下一首2700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1978年暮春,叶嘉莹给国内的教育部门写信,申请回国教书。此时,她已定居温哥华近10年,早被聘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年,她的申请得到批准,她终于可以利用放假的时间回国讲学。第一次回国教书,叶嘉莹特意在香港买了一件蓝色中式上衣。站在祖国的讲台上,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学生,她仪态高贵,激情四溢,京腔婉转。她喜欢随讲随写,从黑板的这一边,一直写到那一边,满满一黑板的粉笔字,写了又擦,擦了又写。因为过敏,她的手总会因接触太多粉笔而皮肤开裂,那时候她的手上经常贴着胶布。像候鸟一样,叶

173、嘉莹飞来飞去。她的身影曾出现在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数十所高校里。直到2002年,她终于获得了在华长期居留证。对于故乡,她终于不再是一个过客。自从回归故土之后,叶嘉莹的工作就变得更加繁忙了。一览叶嘉莹的书目,从1982年出版迦陵论词丛稿,到2007年推出迦陵说词讲稿,她完成的诗词专著迄今已有三十余部。“早年间我在患难中,我家里只有个像学生用的课桌摆在走廊,有一把小椅子,前腿在地板上,后腿在草席上,我早期的一些文章,看起来富有诗意,其实都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写的。”叶嘉莹淡淡地说着。“我一生一世都喜欢古典诗词。”叶嘉莹说,古典诗词这么宝贵的传统文化之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

174、后对不起来者。”从1948年在北京教中学开始,传承、传播古典诗词这条路,叶嘉莹竟然走了将近70年,甚至在她定居加拿大期间,也没有中断过。在加拿大,曾经跟随叶嘉莹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洋研究生就有十几位,她还另外带了一班完全不懂中文的洋学生。她用不太标准的英语,用自己对诗词的真实感悟和真诚心,打动了这些洋学生。“我本是一个在讲课时喜欢随意发挥跑野马的人,却要用英语讲课,失去了这一份随意发挥的乐趣。”叶嘉莹这样描述自己在国外讲诗词的尴尬。她还曾为此写过一首七言绝句:“鹏飞谁与话云程,失所今悲匍地行。北海南溟俱往事,一枝聊此托余生。”叶嘉莹始终认为,古典诗词的根在大陆,用英语讲得再好,也无法真正讲清楚诗

175、词中的深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里无限的含意和意境,就很难和外国学生说得通透”。多年来,即便是自掏腰包买机票,叶嘉莹也从未停止奔波,她想将诗词的美讲给更多的中国人听。叶嘉莹说,她回来工作已经30多年了,不是现在才来工作的,只是那个时候大家不注意,“现在忽然间知道了叶嘉莹,这也找你,那也找你,结果我老了,反而更忙了”。她特意说:“有些朋友的要求我不能完全做到,希望得到大家的原谅。”提起叶嘉莹,外界时常为她冠以学者或作家的头衔,但叶嘉莹坦言,自己从没想过要做一个学者或诗人。“因为学者、诗人的成就一般都是属于个人的,往往只是个人的追求,而我不是,我所做的不是为了我个人。”老人说,“我平生志意,就

176、是要把美好的诗词传给下一代人。”现已90岁高龄的叶嘉莹还在为古诗词的推广四处奔走,她倡议要在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三年级期间开设诗歌唱游课,让孩子们一边玩,一边吟诵诗词,由此打下一个很好的人文基础。遗憾的是,这个倡议至今尚未得到完全落实。但叶嘉莹说,她不会因此放弃。(选自北京日报2014年4月1日,有删改)7(原味母题)本文主要是从哪几个角度选材来表现传主一生为古诗词奔波的?请结合全文分析。答:_答案教学方面:叶先生早年在国外教授古典诗词,后申请回国从事诗教工作。研究方面:她完成的诗词专著迄今已有三十余部。推广方面:回到中国,她把古典诗词讲给更多的中国人听;她提倡要在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三年级期间开设诗

177、歌唱游课,以此来推广中国古典诗词。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选材的能力。首先,审题干,明题型。题干已经明确了“哪几个角度”“选材”,所以本题属于“赏析选材技巧题”。然后,根据题干要求“一生为古诗词奔波”,考生可从传主的事例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两个方面思考。最后,考生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作答即可。如第三、四、五段写叶先生早年在国外教授古典诗词,后申请回国从事诗教工作,这是从她的教学方面选材。第六段写叶先生完成的诗词专著迄今已有三十余部,这是从她的诗词研究方面选材。第七、八、九段写叶先生回到中国,她把古典诗词讲给更多的中国人听;她提倡让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三年级期间开设诗歌唱游课,以此来推广中国古典诗词,这是

178、从诗词推广方面选材。8(变式子题)请简析本文在组材方面的特色。答:_答案全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一生奔波为诗词”加以展开,组材上详略得当。与“诗词”有关的事详写,其他略写,突出叶先生一生为“诗词”的情怀追求。在组织素材时采用总分式,先总写叶先生的经历,引出其对“诗教与诗学理论研究”的倾注,再分写其事迹,分写部分基本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紧扣“一生”两字。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首先,审题干,明题型。题干“组材”已经明确本题属于“传记组材技巧题”。然后,定角度。如从文章的结构方式上看,本文第一段交代了叶先生多难的经历,展现她坚强执着的性格,引出后文她在古诗词方面的具体工作

179、内容,属于总写;剩余段落都是分写。所以本文是按总分结构来组织材料的。从详略方面看,全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一生奔波为诗词”展开,与这方面有关的详写,其他的一概略写。在材料的选择上也大体突出时间顺序,紧扣“一生”两字。作者用深情的语言塑造了一位一生为古诗词奔波而无怨无悔的学者形象,同时还有对叶嘉莹高尚的人生境界的钦佩和赞美之情。考向探究含义对传记的探究考查一般是通过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让我们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传记探究题的探究点很多:有探究人物形象特点及其成功原因的;有探究标题意蕴和妙处的;有探究文本疑难问题的;等等。无论哪类探究

180、题,都是围绕传主进行的,考生都要审准题目,立足文本,植根于文意,对文本材料“深耕细作”,扣住问题作答,分条陈述。设问方式1.请结合的观点,谈谈你的认识。2结合全文评价的形象或行为。3作者写作此文有何用意或目的?4取得重大成就,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意分析。答题模板1.“多点探究”答题模式要点一:结论依据(主要是文本依据)要点二:结论依据(主要是文本依据)要点三:结论依据(主要是文本依据)2“深点探究”答题模式主要针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为探究点,它由“观点理由”组成。确定、亮明观点(看法)。阐述理由理由一:文本理由a;文本理由b理由二:文本外理由(联系个人或现实)a;文本外理由(联系

181、个人或现实)b这里的理由可以视文本特点和题干要求而定,如果只要求就文本内深入探究,则理由一定要充分,至少有三个理由。技法针对不同的设题角度,其解题方法分别是:1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传记主要以写人记事为主,写人自然要写人的精神,而人的精神就贯穿于人生价值的方方面面;同时无论是一个人的价值的实现,还是特定的人生轨迹的规划或形成,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折射出不同时代特有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实质。因此,解答时,考生须注意以下几点:(1)要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善于进行层面切割,善于个性化解读。(2)要善于捕捉主要材料,善于分析、提炼、概括,善于有序地呈现结果。(3)要结合文本,分析人物,探讨有个

182、性色彩的性格、思想、品质特点等。(4)要联系时代,把人物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中进行分析,揭示其性格、思想及精神风貌所代表的时代意义。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1)追本溯源,知人论世。作品与作家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我们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2)立足文本,深层挖掘。或从文本主旨出发,探求某一内容在文本中的意义;或从文本中主要的人物、事件、场景的特征出发,辨明这一内容与总体特征的关系;或从文本中的其他内容与这一内容的关系着眼,探求其内在的关联;或从文本

183、提及的其他因素考虑这一内容是否合理等。技法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此题型多为论述题,解答时要处理好以下几点:(1)亮出探究对象。考生开始就必须亮出准备就哪个问题进行探究。无论这个问题是题目规定的还是考生自己确定的,都要让阅卷人对探究的问题本身有大致的认识,为下一步探究作铺垫。(2)表明探究意义。考生在亮出探究的对象之后,必须用简洁的语言表明对该问题进行探究的意义,彰显探究的价值所在。(3)提出探究设想。即在前两个环节之后,考生要提出自己对该问题的大致看法,并且应该以极其简练的语言说明自己探究的路径和凭据。(4)展示探究过程。这是整个探究过程的主体部分。在这个部分中,考生要努力调

184、动自己平素的知识储备,并尽最大的可能从多个角度、层面与当前探究的问题建立起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而后依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顺序(有时也可采用由主到次的顺序)分条逐层展示对探究对象进行认识的过程,让自己见解的正确性或合理性得到证明。最后必须要有一个简练的结语,再一次申明自己的见解或认识。【例1】(2016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一代通儒顾炎武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誓“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

185、、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

186、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

187、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

188、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相关链接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

189、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摘自辞海第六版)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答:_【解题流程】1审准题意,锁定答题区域题目要求谈谈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看法,考查的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时,应先联系全文内容,分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顾炎武什么样的精神,再对其现实意义进一步阐发。答题区

190、域为全文。2标段勾画,提炼对应信息要点信息区间提炼答题要点第段,“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第段,“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心系国家和人民。第段末,“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他强调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休戚相关。第段,“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19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我国爱国主义传统的自然引申与合理发展;这一观点具有积极意义,教育后人要勇于担当、爱国奉献。3整合要点,形成答案答案顾炎武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意识;在顾炎武看来,普通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我国爱国主义传统的自然引申与合理发展;这一观点具有积极意义,教育后人要勇于担当、爱国奉献。【例2】(2015全国卷)阅读朱东润自传(文本见本专题考向2四、选材典例研究),完成后面的题目。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答:_【解题流程】1审准题意,锁定答题区域题目要求谈谈是否同

192、意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的看法,考查的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第一问要回答朱东润的具体主张是什么。这就需要考生围绕“刻画和评价传主”这一点从文中筛选出关键信息。第二问具有开放性,考生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需要从材料中寻找理论依据,阐发自己的见解。答题区域为全文。2标段勾画,提炼对应信息要点信息区间提炼答题要点第段,“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第段,“别传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

193、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信笔直书、摆脱一味对死者的歌颂。第段,“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难免有些琐碎。”第段,“维多利亚女王传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应该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 3整合要点,形成答案答案第一问:应该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如果只重比较,就看不清传主的个性,而要是像维多利亚女王传那样就不够细致,像约翰逊博士传那样细致则难免琐碎;应该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要是像有些古代文人的作品那样只是歌颂死者,就不是传记文学。第二问:观点一:同意。只有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且具有可读性;人无

194、完人,只有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才能给读者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观点二:不同意。细致刻画个性需要史料支撑,如果史料不足而仍然强调这一点,就会导致不够客观,显得矫揉造作;追求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不能有效凸显传主的个性。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步步向生,时时可死“我还有十年的世寿,我要全部用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2006年,叶曼老师如是说。北京时间2017年2月15日,叶曼老师于美国洛杉矶往生。享年103岁。大德离世,人天共悲。记得叶曼先生曾说:“唯有有智慧地度此一生,方才不辜负来人间走了一遭。”纵观先生此生经历,应当对得起“不负此生”一说。叶曼女士,原名刘世纶,1914年生,祖籍湖南。她6岁

195、以左传开蒙,1935年,被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先生特别录取,就读北大法学院经济系,后曾任辅仁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世人尊她为“当今世界极少将儒、道、佛文化融会贯通的国学大师之一”,其传承国学各类经典课程数千讲,并著有多项著作文集,在海内外享有极高声誉。叶曼的父母都是很虔诚的佛教徒,但是她却对佛教非常反感,认为它只是士大夫阶级的另外一种消遣品。8岁那一年,叶曼开始吃素,她之所以吃素是因为怜惜那些被宰杀的动物,从此下决心不再吃有生命的东西,所以她吃的并不是佛家素。这样的食素,她一坚持就是15年,直到“抗战”开始,离家出外的她才停止食素。对于周遭事物存在的原因和人生的来处与去向,叶曼从小就有许多疑问。

196、但是列强入侵,国难当头,她不可能花更多的时间在一些超现实的问题上。上大学后,受到北京大学思想自由氛围的熏习,叶曼慢慢地又开始注意到超自然的问题。她开始试着用逻辑的方式,借助归纳法和演绎法,推论人生是什么、人应该怎么活的问题。但她并没有从中找到答案,于是逐渐回归到了东方思想,进而靠近宗教范围。后来,在一位朋友的引荐下,叶曼认识了南怀瑾。叶曼问出了她一直想知道的“人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的问题。南怀瑾告诉她这是许多人共有的问题,它的答案就在佛法里。叶曼开始跟随南怀瑾学习楞严经。之后的几年里,一遍又一遍地研究楞严经后,她才发觉,过去自己把唯识误认为是士大夫阶级的消遣品,竟不知道这里有这么好的东西。

197、大学毕业后,叶曼与同年考入北京大学的同学,当年的全科状元田宝岱结为伉俪。后跟随身为外交官的夫婿,作为大使夫人辗转于美国、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等地驻外总计二十五年,后旅居美国洛杉矶。叶曼接触过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不同西方宗教,并研学佛教、道家、儒家多年,对东方和西方文化、哲学与宗教有独到的见解。中年为明了生死而学佛,先后师侍南怀瑾先生、陈健民上师等。六十年代,叶曼为传播中国儒、道、佛三大文化在台湾成立“文贤学会”。七十年代,在美国洛杉矶位于哈冈的家中成立“文贤书院”,每周六免费开讲四书、道德经、佛教的故事等课程,身体力行,为海外侨胞讲说中国文化,期待能带动更多修心向学的风气。八十年代

198、中,叶曼曾代表中华佛教居士学会(台湾),当选世界佛教友谊会副会长,期间与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戏剧性的相识,让他们成为挚友。后经朴老邀请到北京拜访北京云居寺时,发现云居寺已在日本侵华时被毁损,当即发下宏愿,要重建云居寺。1990年,叶曼来往香港、美国、新加坡等地,共筹得三十二万美金善款。其中三十万美金捐赠用于重建云居寺,受到了时任北京市副市长何鲁丽以及十世班禅大师的接待,朴老也特意作一条幅赞其功德。其余二万美金捐助云南以及贵州兴办希望小学,迄今为止,已建成十三所文贤希望小学。一九九二年,叶曼获得世界佛教协会及二十七国代表参加的佛教大会赠予的金奖。叶曼曾任辅仁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妇女杂志主编,并以

199、叶曼信箱为读者所称颂。其丰富的东方与西方人生经历、通达的处世态度与洞察人性的智慧,在家庭、爱情、婚姻、信仰等人生目标与问题的抉择上,为现代人传道解惑。蔼蔼学者的风范和对国学的了解,更让她成为无数海内外朋友的精神导师。叶曼传承国学各类经典课程数千讲,并著有多项著作文集,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2006年11月,叶曼先生曾接受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节目专访,回顾自己早年求学、中年向佛的经历,并说曾有大师预言自己能活到103岁,希望能把预言中的后十年过好,努力工作成就心愿。“人生犹如演戏,即使我是跑龙套的,也要跑好。”这是叶老的一句话。这句话背后则是她90岁高龄后还在做着很多事情,在为自己未了的心愿奔走

200、。叶曼大师在专访中还说:“我随时随地准备死,但是每一分每一秒我不浪费,尽量利用它,时时可死,步步求生。”今天,大师离我们而去,但大师的智慧及风采长存世间。愿叶曼老师往生极乐,愿您乘愿再来。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叶曼先生富有佛缘,不仅与父母信佛有关,更重要的是她日后对人生、对世界的疑问,并不断地追问下去,最终在南怀瑾那找到了答案。B全文不仅在写叶曼先生的人生事迹,更在写她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探索,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在当今物质至上、利益为先的商品时代,叶曼先生的这种追求,是照鉴我们灵魂的一面镜子。C“人生犹如演戏,即使我是跑龙套的,也要跑好”一句,以谦卑的语气,很好地

201、体现了叶曼先生在追寻人生路上的感悟,体现出了叶曼先生的无所畏惧而又有点戏谑的人生态度。D本文运用了引用、倒叙等艺术技巧,语言朴实华美,全面地把叶曼先生的一生和高尚的品德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A项,“不仅与父母信佛有关”错误,原文第4段说“但是她却对佛教非常反感”。“最终在南怀瑾那找到了答案”不正确,由原文第6段可知应是“从佛法里找到了答案”。C项,“体现出了叶曼先生的无所畏惧而又有点戏谑的人生态度”不正确。表现的是叶曼先生认真做事的态度。D项,“语言朴实华美”不正确,本文语言自然质朴,没有体现出华美的特点。2当今社会是否还需要叶曼先生这样的国学大师?请

202、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答:_答案需要。她的品质具有超越时空的特质,任何时代都需要她这样的大师,其精神不朽。她丰富的东方与西方的人生经历,通达的处世态度与洞察人性的智慧,在家庭、爱情、婚姻、信仰等人生目标与问题的抉择上,为现代人传道解惑。其蔼蔼学者的风范和对国学的了解,更让她成为无数海内外朋友的精神导师。当今的社会,物欲横流,人心浮躁,功利主义盛行,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很容易忘记了什么才是我们所需要的,什么才是应该摒弃的。而叶曼先生,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人生智慧,告诉了我们,人生所应有的价值与意义,是我们应该追求与坚守的。(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

203、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和现实阐明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本题的答案不开放,应答“需要”,理由应从叶曼先生的影响和社会现实两方面来分析。分析叶曼先生的影响需要结合文本进行,文本中写了叶曼先生的经历,展现了叶曼先生不朽的精神品质,写了她在中国文化传播中的贡献,表现了她的精神对后人的影响等;结合现实分析,则要谈一谈社会现状,指出当今社会人心浮躁,需要叶曼先生这样的大师告诉我们如何坚守与追求等。注意言之成理。专题提升作业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大师陈寅恪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

204、难见的人物。他13岁游学欧美和日本,先卒业于哈佛大学,又研习于柏林大学及巴黎大学等。“求学时应该在乎知识而不该在乎文凭。”陈寅恪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他根据自己想学的课程,知道哪所学校可以学习,便前往学习钻研,学成后又到另一所学校,留学16年,竟然未取一张文凭,也无学位,但学问之深,一时无人可及。1925年,清华创办国学研究院,为专研高深学术之机关,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通才硕学”及各种学校的国学教师,对导师要求非常高。粱启超向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格为国学导师,曹问:“他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

205、“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有点生气:“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陈遂被破格录用,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陈寅恪学贯中西,治学之广非常惊人,在宗教、史学、人类学、校勘学、文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尤以对中国中古史的研究闻名世界。他的课不单是学生来听,清华的许多教授都来听,他的好友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和朱自清等也都来听,因此他被称为“教授的教授”。他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

206、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他至死都坚持用文言写作,但又关注汉语的文化特征和世界地位,他认为中国学术要坚持民族传统,要对传统文化充满自信。陈寅恪是通过什么途径达到如此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呢?从他早年的留学笔记中可窥见一斑。他的学生季羡林先生在整理他留学德国期间的学习笔记时,发现他的笔记竟有64本之多。这还不是全部,许多笔记包括文稿都在“文革”中因抄家而遗失了。这些笔记内容之复杂,难以形容,可分为二十一类,其中仅文字就涉及藏文、蒙文、突厥文、回鹘文、吐火罗文、西夏文、满文、梵文、印地文、希伯来文等。陈寅恪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

207、精神与价值取向。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被他拒绝。当时,面对民族危亡,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陈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以示讽刺。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决定增设两个历史研究所,派人南下广州,邀请陈寅恪出任第二历史研究所(中古史研究所)所长。当时早已失明的陈寅恪亲自口授了一封复信,其中说:“我认为研究学术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我决不反对现政权,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但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

208、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陈寅恪一生历经忧患,遭遇世变、家变和个人病变。他先是眼盲,晚年又膑足,在“文革”中备受摧残打击。但即使这样,他晩年还完成了共90多万字的柳如是别传和论再生缘。在没有资料又不能涉猎其他领域的研究时,一个失明老人仅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写出这样的长篇巨制,真是让人惊叹。他用口述方式撰写论再生缘,对明末清初杭州女诗人陈端生所著的讲述元成宗时尚书之女孟丽君的悲剧故事进行评点考证;在柳如是别传中,陈寅恪为一个被士大夫所轻蔑、倚门卖笑的奇女子柳如是立传,赞美她在明末清初家国更迭时比五尺男儿更重家国大义的精神。书稿完成于1964年,当时陈寅恪已74岁。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

209、,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地流泪。毫无疑问,陈寅恪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令人高山仰止,不胜敬慕!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学术文化界的骄傲。(选自国学,有刪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介绍陈寅恪被称为“教授的教授”以及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的教学方式,表现了传主陈寅恪学贯中西、追求独立自由等特点。B本文在叙述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为国学导师一事时,直接引用了梁、曹的对话,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传记的感染力,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陈寅恪学问的高深。C本文通过典型材料刻画传主形象,如选取陈寅恪晚年写作柳如是别传这一材料既表

210、现了他对柳如是的崇敬和褒扬,又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D本文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理解分析的能力。D项,“本文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错误。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中没有运用心理描写手法。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寅恪因为不在意那些所谓学历,只是以一种传统文人游学的方式留洋就学,所以虽留学16年,却未取一张文凭,从而形成了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B陈寅恪国学功底深厚,对中国中古史的研究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他恪守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

211、。C陈寅恪在王国维纪念碑铭中提出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既是对王国维进行褒奖赞颂,更是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座右铭。D陈寅恪先生一生经历多次磨难,但他并没有因为这些磨难而放弃自己的学术研究,他的作品及人品都值得我们敬仰。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分析概括的能力。“所以虽留学16年,却未取一张文凭,从而形成了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错误。结合“他根据自己想学的课程,知道哪所学校可以学习,便前往学习钻研,学成后又到另一所学校,留学16年,竟然未取一张文凭,也无学位,但学问之深,一时无人可及”分析,“虽留学16年,却未取一张文凭”与“形成了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之间没有因果联系。3陈寅恪被傅斯年誉为“三

212、百年才出一个的大师”,请结合文本说说大师陈寅恪在哪些方面值得当代知识分子学习。(6分)答:_答案他在学术上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他游学各国,留学16年,学贯中西,治学广博;在留学期间,写下了数量巨大,内容庞杂的读书笔记;晚年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共90多万字的柳如是别传和论再生缘。他在学术和人格上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追求值得学习。他留学不为获得文凭,而为求得真知;对被邀请出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一事,表示不愿学术研究受到政治的影响。他对民族传统和传统文化的坚守值得学习。他至死都坚持用文言写作,关注汉语的文化特征和世界地位。他的爱国情怀值得学习。他拒绝到被日军占领的上海授课,作诗讽刺某些“

213、御用文人”发起的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活动。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他13岁游学欧美和日本,先卒业于哈佛大学,又研习于柏林大学及巴黎大学等”“他根据自己想学的课程,知道哪所学校可以学习,便前往学习钻研,学成后又到另一所学校”“发现他的笔记竟有64本之多。这还不是全部满文、梵文、印地文、希伯来文等”“但即使这样,他真是让人惊叹”等分析,得出第个要点。结合“中国科学院决定增设两个历史研究所,派人南下广州,邀请陈寅恪出任第二历史研究所(中古史研究所)所长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求学时应该在乎知识而不该在乎文凭”等分析,得出第个要点。结

214、合“他至死都坚持用文言写作,但又关注汉语的文化特征和世界地位,他认为中国学术要坚持民族传统,要对传统文化充满自信”等分析,得出第个要点。结合“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以示讽刺”分析,得出第个要点。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踏过平庸,一生为中国“天眼”燃尽陈芳董瑞丰刘宏宇“天眼”之父南仁东,17日被追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4年,8000多个日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心无旁骛,为崇山峻岭间的中国“天眼”燃尽生命,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调试期的“天眼”已经一口气发现多颗脉冲星,成为国际瞩

215、目的宇宙观测“利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天眼”与天宫、蛟龙、大飞机等一起,被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丰硕成果南仁东来不及目睹。但他执着追求科学梦想的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天眼”:一个国家的骄傲看似一口“大锅”,“天眼”是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可以接收到百亿光年外的电磁信号。它有着超高的灵敏度和巡天速度。与美国寻找地外文明研究所的“凤凰”计划相比,“天眼”可将类太阳星巡视目标扩大至少5倍。随着“天眼”落成,中国射电天文学“黄金期”正在开启,越来越多国际天文学专家加入中国主导的科研项目。20多年前,这是一个异常大胆的计划。上世纪90年代初,中

216、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不到30米。1993年的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此召开。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会后,南仁东极力主张中国科学家启动“天眼”项目。“天眼”到底是一个多大的工程?在“天眼”馈源支撑系统高级工程师杨清阁的印象里,这个工程大到“漫山遍野”。这又是一个多细的工程?“600多米尺度的结构,馈源接收机在天空中跟踪反射面焦点的位置度误差不能超过10毫米。”杨清阁说,“南老师做的事,就是带领我们用漫山遍野的设备和零件建起这口精密的大锅。”南仁东曾在日本国立天文台担任客座教授,享受世界级别的科研条件和薪水。可他说:“

217、我得回国。”做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他扛起这个责任。这个当初没有多少人看好的梦想,也最终成为一个国家的骄傲。72岁的“天眼”工程高级工程师斯可克回忆:“南仁东总跟我说,国家投入10多亿元搞这个望远镜,如果因为质量问题或者工程延期导致停工,每天损失将达50万元。花了这么多钱,如果搞不好,就对不起国家。”执着:为“天眼”燃烧20多年人生从1994年到2005年,南仁东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里,没有路,只能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挪过去。一次,南仁东下窝凼时,瓢泼大雨从天而降。他曾亲眼见过窝凼里的泥石流,山洪裹着砂石,连人带树都能一起冲走。南仁东往嘴里塞了救心

218、丸,连滚带爬回到垭口。“有的大山里没有路,我们走的次数多了,才成了路。”“天眼”工程台址与观测基地系统总工程师朱博勤回忆,十几年下来,综合尺度规模、电磁波环境、生态环境、工程地质环境等因素,最终在391个备选洼地里选中了条件最适宜的大窝凼。选址、论证、立项、建设,哪一步都不易。许多工人都记得,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为亲自测量工程项目的误差,南仁东总会丢下饭碗就往工地上跑。“发文章和研发科学重器比较,哪个对科技的实质进步更重要,我选择后者。”南仁东总是这样说。“20多年来他只做这一件事。”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说,“天眼”项目就像为南仁东而生,也燃烧了他最后20多年的人生。寻梦:探索科学未知无止境对待科

219、学研究,南仁东无比严肃和严谨。“天眼”没有哪个环节能“忽悠”他,任何瑕疵在他那里都过不了关。工程伊始,要建一个水窖,施工方送来设计图纸,他迅速标出几处错误打了回去。施工方惊讶极了:这个搞天文的科学家怎么还懂土建?“南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他要吃透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学生甘恒谦说,“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是选择天眼还是多活10年,他还是会选择天眼。”他一心想让“天眼”尽快建成启用。“天眼”的英文名字FAST,正是“快”的意思。在南仁东看来,“天眼”建设不由经济利益驱动,而是源自人类的创造冲动和探索欲望。“如果将地球生命46亿年的历史压缩为一年,那么在这一年中的最后一分钟诞生了地球文明,而在最后一

220、秒钟人类才摆脱地球的束缚进入广袤无垠的太空。”南仁东的心中,总是藏着许多诗意的构想。“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这是他留给人世间的最后思考。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球电波环境不断恶化对人类有效接收外太空讯息的干扰越来越大,南仁东响应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的建议,提出“天眼”项目研发主张。B与美国“凤凰”相比,“天眼”巡天速度更快,灵敏度更高,可接收百亿光年外的电磁信号,而“天眼”的快速落成得益于众多国际天文学专家的参与。C“天眼”结构庞大,精密度高,项目工序繁杂,在选址、论证、立项、建设过程中,南仁东对每一个环节都严格要求,亲自把关,以避免出现任何

221、瑕疵。D文章围绕“时代楷模”这一主题,依托“天眼”项目的研发展开叙述,旨在突显南仁东追求科学梦想的精神,激励更多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勇攀高峰。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而天眼的快速落成得益于众多国际天文学专家的参与”表述错误。文本第一小节中说的是“随着天眼落成,中国射电天文学黄金期正在开启,越来越多国际天文学专家加入中国主导的科研项目。”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部分通过阐述“天眼”对于天文学研究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表达对南仁东勇于献身科学的无比崇敬之情。B“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是南仁东追求理想的真实写照,诗化的语言为

222、充满艰辛的科学研究赋予了浪漫和温情。C文中多处引用南仁东的原话和他人的评价,既有利于刻画南仁东朴实而伟大的形象,又能够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D文章按“天眼”的研发建设过程划分写作版块,依次串联起三个小标题,内容上构成递进关系,使文章一步步走向深入。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分析概括的能力。D项,表述错误,文中的三个小标题是按照南仁东的精神品质来划分写作版块的。6南仁东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6分)答:_答案心系国家,勇于担当,不计个人得失,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潜心科研,不甘平庸,敢为人先,心无旁骛,执着追求科学梦想。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甘为科学事业献身。严肃

223、认真,治学严谨,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文本“南仁东曾在日本国立天文台担任客座教授,享受世界级别的科研条件和薪水。可他说:我得回国。”“做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他扛起这个责任。这个当初没有多少人看好的梦想,也最终成为一个国家的骄傲。”可以概括为要点;根据文本,他为了自己的科学梦想,为“天眼”燃烧20多年人生,可以概括为要点;根据文本“从1994年到2005年,南仁东深一脚、浅一脚地挪过去。”“一次,南仁东下窝凼时连滚带爬回到垭口。”可以概括为要点;根据文本“对待科学研究,南仁东无比严肃和严谨。天眼没有哪个环节能忽悠他,任何瑕疵在他那里都过不了关

224、。”可以概括为要点。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青少年时代历经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在“亡国奴”的屈辱年代里,他看到的是岳飞满江红里“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的国殇。1949年,他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成为新中国成立时北大第一届毕业生。导师张宗遂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在五个核大国中,我国是从原子弹到氢弹突破速度最快的,仅用了2年8个月,于敏对此功不可没。曾有一位日本专家赞叹于敏是“中国国产专家一号”。新中国成立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1961年,钱三强把他叫到办公室,非常严肃地说:“经所里研究,并报请上级批

225、准,决定让你作为副组长参加轻核理论组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年仅35岁。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1965年,39岁的于敏带领科研团队开始攻关。从9月到11月的一百多个日夜里,于敏经常半跪在地上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突破,形成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空投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的一刻,于敏在北京守候在电话旁,“我这个人不大流泪,也没有彻夜不眠,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1984年12月,于敏和同事在新疆核试验

226、基地进行实验。一次讨论会上,一位同事吟诵起诸葛亮的出师表:“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于敏也来了兴致,一人一句地接下去。到后来,只听于敏一个人在吟诵,“夫难平者事也!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一刻,在座所有人无不以泪洗面。最终,那次原理实验获得圆满成功,为我国中子弹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节选自“新浪新闻综合”,2019年1月16日)材料二“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成城镇贼首,喜看中华振兴日,百家争鸣竞风流。”73岁那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于敏以“抒怀”为题写下这首诗。从1961年到1964年,于敏和黄祖洽、何祚庥一起,做了关于

227、氢弹作用原理和可能结构等方面的探索。在此期间,于敏“善于抓主要矛盾”去解决问题的特点得到充分发挥,在一些复杂纷乱的现象中,总能理出头绪,找出物理上的原因,使认识有所前进。通过于敏的办法,氢弹机理研究略去了求解辐射流体力学方程带来的巨大麻烦,大大减少了计算工作量。谈到于敏在氢弹研制中的贡献,何祚庥院士以“足球队”作比喻。他说:“球队在场上踢球,起关键作用的人员往往是场外教练和举足射门的前锋,于敏正是这支足球队的教练兼前锋。关键时刻,临门一脚、应声入网的总是他。”(摘编自人民网于敏:愿将一生献宏谋)材料三于敏曾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十几项重大奖项。

228、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称于敏是“中国的氢弹之父”。对于别人说他是氢弹之父,他总是婉拒。他说:“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因为保密,几十年来,于敏经常“失踪”很久,家事全靠夫人孙玉芹打理。晚年,他居住的卧室里依旧是80年代的简易铁床,客厅依旧悬挂着诸葛亮诫子书中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他仍然保持着从小的两项爱好:听京剧和看古典文学。60年代,九院理论部主任邓稼先到新疆做一次靶场试验取得成功,回到北京后,九院所有人都出去迎接,唯独不见副主任于敏他正躲在宿舍读红楼梦。

229、(节选自中国新闻周刊)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敏在青少年时代历经国难,目睹了积贫积弱的国家遭受到的深重屈辱,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他日后投身科学研究奠定了思想基础。B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于敏没有流泪,睡得踏实;在新疆核试验基地,吟诵出师表却泪流满面,原因在于前次成竹在胸,这次结果难料。C于敏在物理方面的才华从他以北大物理系第一名毕业时就初步显露了出来,在后来的氢弹研究道路上,他不仅获得了诸多大的奖项,还赢得了世界声誉。D三则材料虽然出自于不同的新闻媒体,但从中都可见科学家于敏的形象,其中对人物语言的直接引用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现场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30、能力。B项,“原因在于前次成竹在胸,这次结果难料”主观臆断,原因是出师表表达出了于敏他们这群科技工作者甘于奉献、勇担重任的心声;且“结果难料”与材料要表现的主旨不符。8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敏在73岁时所作的抒怀诗,将国家命运、时代风云、个人经历融为一体,高度概括了这位科学界泰斗沉默而又轰轰烈烈的一生。B作为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核物理学家,于敏带领他的团队用三个多月克服重重困难,实现氢弹原理突破,上演了核武器研究界著名的“百日会战”。C在有关氢弹作用原理和可能结构等的研究中,于敏将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发挥到极致,能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快速抓住本质,得到了何祚庥的高度评价

231、。D除了挚爱的核武器研究事业外,于敏到老也不改自己对京剧和古典文学的喜爱,曾经在整个九院都去迎接试验成功的邓稼先归来时,他却在读红楼梦。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项,“能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快速抓住本质,得到了何祚庥的高度评价”分析有误,原文“总能理出头绪,找出物理上的原因”,不等同于“快速抓住本质”;且何祚庥高度评价的是“于敏在氢弹研制中的贡献”。9作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中国的氢弹之父”,于敏是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人,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淡泊名利,谦逊。为了氢弹研究事业,隐姓埋名几十载;婉拒“中国的氢弹之父”的称呼;晚年生活依旧简朴。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

232、感。为了国家需要毫不犹豫地服从上级分配,转行研究氢弹。意志坚定。于敏热爱自己从事的科学研究事业,坚持几十年。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传记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作答时,可先概述传主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作为一名“不为人知的氢弹功臣”,于敏极具人格魅力,具体表现为:“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别人说他是氢弹之父,他总是婉拒。”“晚年,他居住的卧室里依旧是80年代的简易铁床”。以上内容,表现了于敏淡泊名利、谦逊的性格特点。于敏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钱三强的要求。他无悔于自己的选择,于敏带领科研团队突破了氢弹的设计原理,提出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设计方案。这表现了于敏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于敏以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核物理的研究,一干就是几十年,从无怨言,从无退缩,可见其意识坚定。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