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水一中高一级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历史试题(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22004年发掘了隋朝国家粮库“回洛仓”遗址,现已探明详实仓窖布局,仓窖数量约710座,专家说本次考古发现,直接推翻了古人多本历史文献的记载。这说明()A年代久远使历史事实
2、难以明确 B印证历史的重要方式是专家推论C考古发现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 D历史文献史料的记载没有可信度3“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这是伏尔泰在评价中国的()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4唐太宗在其所著的帝范中说:“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由此可见,唐太宗()A强调文治武功不可偏废 B告诫后世君主虚心纳谏C主张君主要量才而用人 D强调要提高官员的素养5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正如胡戟先生所说:“武则天去世前后八年里发生了七次宫廷政变,一度严重
3、动荡的政局也未能阻止开元盛世的到来。”由此可见,武则天当政时期()A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严重挑战 B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C国家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D开辟了唐朝前期的全盛局面6唐玄宗统治前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7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照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照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征税的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唐朝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A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放松 B战国以来的人头税被彻底废除C土地兼并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D农民获得充分的生产
4、时间8从春秋战国至隋唐,口头叫卖和实物陈列广告逐渐衍化为招牌、酒旗、商品展览等广告表现形式,并出现彩楼、欢门、印刷品等新型广告,使中国古代广告发展走向兴盛,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容。这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前期()A政府重视商业环境的营造 B民营和官营商业竞争十分激烈C商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D理学盛行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9汉朝除京城长安之外的18个都会中,北方地区拥有13个,江南地区只有吴县一个。唐朝著名的城市首推长安,其次洛阳,再次扬州、广州、泉州、益州、越州。这一变化反映了()A政治中心南移趋势 B南方经济地位日趋加强C城市经济职能为主 D关中地区经济最为发达10唐朝时期,江东犁、铁搭、龙骨水车
5、等生产工具的创造和使用,有力地推进了“与水争田”。在丹阳(今江苏镇江境内)的练湖里有横截十四里的长堤,泄去湖水,“取湖下地作田”。杭州的钱塘湖里也有千亩以上的漏税田亩。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唐代()A国家赋税制度还有待完善 B围湖造田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C治湖营田在江南卓有成效 D技术改进推动了政治重心南移11下图为欧阳询所书的皇甫君碑局部,现存陕西西安,书28行,行59字。下列选项中,对此碑文字体表述正确的是()A最能表达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 B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C形体方正,规矩严整,可作楷模 D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12“杜子美将国家乱离之感,骨肉分散之情,一一写在他诗里。所以人家又称他的诗叫诗
6、史”。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杜子美”作品的是()A月夜 B秋兴八首 C九章 D登高13下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代表作步辇图。下列选项中对该画解读合理的是()在绘画题材上属于人物画 画面具有意境深远的特色反映唐朝与边疆民族政权的关系 再现了唐朝积极友好的对外政策A B C D14唐宋时期公共水利工程项目(主要地区)统计表陕西河南山西直隶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福建唐3211322184420429北宋127252438618445金和南宋421473185361463上表的变化表明()A中央对南方的控制加强 B经济重心南移的速度加快C民族政权对峙弊端显现 D南方行政区划发生根本调整15唐代“门当户对”的观念
7、依然强烈,世人以能与士族通婚为荣。房玄龄、魏潋、李勣等皆与旧士族联姻;宋代,才学观念成了当时择婚的重要因素之一,“欲择纯良婿,须求才学儿”。这一变化表明唐宋时期()A社会结构产生了较大变动 B程朱理学成为了统治思想C重文轻武的风尚逐渐形成 D社会各阶层逐渐趋于平等16宋代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高峰。下列选项中,表述符合宋代特征的是()“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A B C D17宋太祖赵匡胤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知州,设诸路转运司总理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其
8、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 B削弱宰相权力 C缓解边境压力 D解决财政危机18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A分封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19宋代,“每一交易,动辄即十万”,货币需求量大增。在对外贸易中,大量的铜币流向海外。“民苦转贸重,故设书纸代钱,以便市易”。材料说明了()A宋代传统的经济政策的改变 B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纸币出现C金属货币已经被废止不用 D宋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发展20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潘楼酒店,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等;至平明,羊头、肚肺、赤白腰子之类讫,方有诸手作人上市买卖零碎作料。饭后饮食上市,如酥蜜食、枣、砂
9、团子之类。向晚卖头面、冠梳、珍玩、领抹之类。东去则徐家瓠羹店,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馀座。”据此可知汴京()市场交易较有规律 开始出现饮食服务设施商店商品种类繁多 技艺演出有固定场所A B C D21一些有正义感的读书人,不满官府的黑暗统治,便利用杂剧的形式来揭露官场的罪恶和社会不公平的现象,关汉卿就是其中之一。他把看到的、听到的百姓悲惨的遭遇写进他的剧本。该剧本可能是()A西游记 B感天动地窦娥冤C三国志通俗演义 D封神演义22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如下材料:“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忽必烈建立元”、“行省制度”等,从中可以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A南
10、宋与金政权的对峙 B蒙古崛起到元朝的统一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D宋元思想文化高度繁荣23元朝元贞年间,有人教人制作“捍、弹、纺、织”之具,织成的“被褥带悦”,“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于是时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计就殷”。这反映了当时()纺织工艺得到革新 新式纺车推广传授 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雇佣劳动关系出现A B C D24元朝在隋唐大运河的基础上,裁弯取直,贯通南北。与此同时还开通了海运。下面是元朝的航运路线图。据此可知,元朝的航运()A促进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B加速了我国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C实现了对全国的有效控制 D缓解了政治经济重心分离的矛盾25下图是元代六体文夜巡
11、牌。史书记载:“诸夜禁,一更三点,钟声绝,禁人行。五更三点,钟声动,听人行。违者笞二十七,有官者听赎。其公务急速,及疾病死丧产育之类不禁。”对这块牌子蕴含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民族交融的趋势 B严密的保甲制度 C宵禁制度不考虑具体情况 D肃政廉访司专权26“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事皆朝廷总之。”材料中“我朝”指的是()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27明朝把全国分为北京、南京和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并设置掌握军事的都指挥使司和掌司法监察的提刑按察使司,三者互不统属,直接面对中央。布政使司之下基本上是以府统县。这一体制()A标志着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B加强了中央
12、对地方的控制C继承了宋朝时期的三司制度 D否定了前代地方治理模式28明代万历年间的浙江桐乡县志记载当地植桑育蚕的利润是种稻的4倍,有时甚至可高达5倍。此现象在浙江北部地区很常见。这一现象()A得益于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B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推动了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D瓦解了小农经济生产模式2916世纪,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杭嘉湖、苏松太地区“每岁无论丰歉,外省客米来售者,不下数百万石”,“附郭之农兼鬻蔬菜,织曲薄为业,皆不专仰食于田”。上述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区域生产分工的加强 B自然经济趋于解体C土地利用效率的下降 D政府抑制商业发展30在16世纪末万历王朝的后期,朝野上下,掀起
13、一股骂皇帝的“非君”思潮。大臣连篇累牍地指责君主的过失,毫不掩饰地揭露当朝皇帝“酗酒”、“恋色”、“贪财”、“尚气”,等等。这种现象体现了()A皇帝权威荡然无存 B万历皇帝从谏如流C理学影响政治风气 D早期民主思想出现31明清时期,棉花、蚕桑、茶叶、烟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都扩大了,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坊市界限开始打破 B重农抑商政策被放弃C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D工商食官制度已打破32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经济进一步发展。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 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A B C D33下
14、表所示为明清时明江浙部分地区的市镇数量(单位:个)据表可推知,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地区市镇数量嘉靖万历乾隆嘉庆苏州府4490太仓直隶州2950松江府44107杭州府44104溧阳县216海宁县726A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已实现了工商皆本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商品经济均衡发展34清代前期,政府兴建了许多农业水利设施,还设立专门管理机构。雍正时期,朝廷设立营田水利府,配备专门官员进行管理。雍正帝意在()A实现社会稳定 B关心百姓疾苦 C增加耕地面积 D解决粮食危机35据文献记载,乾隆年间,河南巡抚陈宏谋“募间人种红薯”;江西大黄县知县余光璧也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并“告以种法”。上述史料可用来说
15、明当时()A富民思想的践行 B新农作物的传播 C饮食结构的改变 D人地矛盾的加剧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36题20分,37题10分,共30分)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元代,一些大陆人到澎湖建造茅屋,男耕女织,种植黄豆、黍子,还把瓷器运到台湾。明朝中后期,大陆的零散商人活跃于台湾与澎湖各个地方,每年都有十多艘船只把大陆的玛瑙、瓷器、布和盐运往台湾,换回台湾出产的鹿脯和皮、角等,从事两岸间的贸易活动。17世纪以来,大陆人不断进入台湾,大陆客家人还出资兴建水利工程,推动台中与台北水利灌溉系统形成。嘉庆十五年,清政府设官管理农事,推广农业技术,使台湾高山族人“始知置备耕牛、农具,渐通
16、汉人语言”,也学会“烹调饮食”。摘编自陶诚历史上大陆对台湾的开发(1)根据材料概括元明清时期台湾得以开发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可从人口、技术、贸易等角度着手)(8分)(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两条明末清初“台湾得以开发”的政治原因(与郑成功和康熙有关),并说明理由。(各6分,共12分)37(10分)根据表格中时间的提示,填写出对应的历史事件(限中国史方面)。时 间对 应 历 史 事 件589年755年1069年1405年1689年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DC DCBDACBC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CBB
17、 ACADBC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BBADACBCAC题号3132333435答案CBCAB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36题20分,37题10分,共30分)36(20分)(1) 原因:人口:大陆不断向台湾移民,促进了台湾开发;技术:大陆先进的农业技术传人台湾;技术:大陆人的努力促进了台湾水利灌溉的发展;贸易:大陆商人推动海峡两岸的商业贸易。(每点2分,共8分)(2)补充原因一:郑成功收复台湾。(2分)理由: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将军队分到各处去屯田垦荒,派农师向少数民族传授汉族先进农业技术,使台湾大量荒地得到开发,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发展商品生产,推动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4分,言之有理即可)补充原因二:清政府设置台湾府。(2分)理由:台湾府的设立,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4分,言之有理即可)37(10分,每个要点2分)时 间对 应 历 史 事 件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