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四单元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60416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四单元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四单元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四单元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四单元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四单元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四单元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四单元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四单元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四单元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四单元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四单元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四单元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四单元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四单元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四单元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四单元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四单元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四单元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四单元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四单元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四单元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朝管理机构: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方式:秦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汉朝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汉初,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大败匈奴。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

2、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核心概念】民族关系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相互关系。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向心力,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国家的安定统一也会进一步促进民族交往、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1.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2.隋朝:(1)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2)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589年,百越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3)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三次派人抵达流求。3.唐朝的民族政策有。(请填写正确序

3、号)唐朝政府与边疆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王曾多次被唐朝加封并遣子弟入唐学习。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4.宋朝:先后与辽、西夏、金并立,各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未中断过。【图文探究】(教材二次开发)结合教材“唐朝礼宾图壁画”及本课导语思考:这幅图说明了什么?提示:说明了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外的交流。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1.元朝:(1)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

4、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2)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3)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2.明朝:(1)明朝有礼部、鸿胪寺管理民族事务,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2)修筑长城,并沿长城布置“九边”。(3)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4)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5)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3.清朝:(1)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

5、事务。(2)清朝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3)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西北边疆。(4)清政府分别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5)在西南,清政府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图文探究】(教材二次开发)结合教材图片“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及印文”及下面文字说明,思考:这些印章证明了元政府和西藏地区怎样的关系?提示: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归属中央管理;元朝政府赐西藏上层僧人以帝师的最高封号。这些都促进了

6、民族交融的发展。【易错点拨】理藩院与宣政院的区别(1)存在时间不同:宣政院存在于元朝,理藩院存在于清朝。(2)功能不同:宣政院是掌管佛教事宜和藏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是清朝统治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最高权力机构,也管辖部分外交事务。(3)机构设置不同:宣政院下设同知、副使、参议、佥院各二人,理藩院则掌管爵禄、朝贡、官制、兵刑、户口、贸易、赋税、宗教。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1.汉朝:2.隋唐至宋:(1)陆路: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管理通商事务。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入阿拉伯地区。(2)海路。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也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

7、国。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宋朝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又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3.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13世纪,马可波罗抵达中国,生活了17年后,由泉州经海路回到威尼斯,留下马可波罗行纪。4.明清:(1)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2)1689年,中俄就双方边界订立尼布楚条约。(3)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但清政府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图解识记】【图文探究】(教材二次开发)结合教材插图“乾隆帝在热河接见英使马戛尔尼情形”,思考:这次接见有何影响?说明了什么?提示:影

8、响:清政府不愿意就马戛尔尼此次来华提出的建议作任何谈判,中英正常交往的大门被人为关闭。说明当时清政府依然有天朝上国的华夷观念,麻木落后,自闭于世界潮流之外。关键能力素养探究主题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认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基本规律1.中央政府力量的变化影响民族关系的变化。当国家强盛的时候,中央政府力量强大,各民族之间就能够和平相处,就不会有太大的冲突,能够进行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反之,当中央政府力量受到严重削弱,或者出现重大变故时,一些力量较大的民族就会反叛,离心倾向加强,各民族间的敌对状态加剧,社会严重动荡。2.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也影响民族关系的变化。各民族之间特别是统治者和被统治民族之间,如果

9、能平等相待,相互尊重,民族之间就能和平共处,社会就能稳定,政权就能得以巩固;反之,如果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则会出现族群的分裂和对抗,社会就一定会出现战争和动荡。3.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仅共同促进了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而且也是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基础。【新教材命题】(教材二次开发)结合教材图片驻藏大臣令牌,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朝正式规定达赖、班禅继承人的人选通过金瓶掣签的方式来认定,由驻藏大臣监督掣签仪式并将结果报朝廷批准。这表明()A.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B.伊犁将军完全统管其军政事务C.中央设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 D.清朝成功地驱逐了荷兰殖民者【解

10、析】选A。材料清朝“由驻藏大臣监督掣签仪式并将结果报朝廷批准”表明,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继承人具有决定权,这说明清王朝对西藏实施了有效管辖,故选A;伊犁将军管辖的是新疆地区,与材料西藏无关,排除B;元代时,中央设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排除C;郑成功驱逐了占据台湾的荷兰殖民者,与对西藏的管理无关,排除D。驻藏大臣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理,提高了行政效率;捍卫了国家主权;有利于西藏与内地联系的加强,推动了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获取信息:西汉的和亲政策。【情境】和亲政策在西汉初期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时两位最高统治者之间表面上的平等性和互补性为汉朝与

11、匈奴进行谈判提供了相对合适的尽管不是理想的基础。和亲政策的启用并不仅仅是在与更强大的国家相处时为了建立一种“活路模式”而被迫作出的选择,同时也是一个长期战略,其目的在于吸收匈奴领导阶层的下一代进入汉王朝的政治领域,借以压制匈奴这个独立而又充满敌意的国家。这一政策甚至可以被视作春秋时期婚姻外交的延续发展,表明汉王朝等候时机,并以牺牲部分经济利益为代价以获取长远的政治目标。汉朝的制度性皇权和匈奴的神赐能力的酋长制这两种政治权力观念存在的巨大差异,甚至是不对称的,这可以说是和亲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摘编自美狄宇宙古代中国与其强邻:东亚历史上游牧力量的兴起发现问题: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实行和

12、亲政策的原因。(学业质量水平1)提示:汉初国力较弱,无力应付匈奴对北方地区的侵扰;维持与匈奴的长期和平关系;借和亲压制匈奴对汉族地区的进犯。2.论证观点:顺治对达赖喇嘛册封的意义。【情境】 顺治对达赖喇嘛的册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达赖喇嘛首次得到了清代中央王朝的册封,从此历世达赖喇嘛的认定都必须经过清代中央王朝。这不仅是西藏宗教界对中央王朝的认可,也是西藏僧俗民众对中央王朝的归附。尽管达赖喇嘛的称号在此之前已经有了,但一个蒙古汗王所赠之号与一国之君所封之号不可相提并论。 发现问题: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在西藏实行的册封制度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影响深远的原因。(学业质量水平2)

13、提示:册封达赖喇嘛是中国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政权实施有效管辖的方式之一,它意味着西藏是中国政治版图的一部分,西藏地方政府绝对服从中央政府的领导,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中国古代民族交融中蕴含的家国情怀1.民族交融的含义:民族交融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民族间自然的交融,是历史上进步的现象,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2.民族交融的基本途径: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民族迁徙;通婚;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民族之间的战争;国家统一实行的有关民族政策等。主题二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认识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特点1.由开放走向闭关: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

14、逐步走向闭关锁国。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和平交往: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战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特别提醒】中

15、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秦汉宋元时期,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开始影响世界,以先进的文化影响周边和世界,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也逐渐传入中国,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 但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封闭,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1.获取信息:唐朝的对外政策。【情境】大食于651年遣使和唐朝通好。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大食商人不少定居在唐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受到唐政府尊重。唐朝时,造纸等技术通过大食传到西方,唐也从天竺学会了熬糖法等先进技术。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用书发现问题:史料反映的唐朝对外政策是什么?有何重大影响?(学业质量水平3)提示:政策:对外开放(或兼收

16、并蓄)。影响:这种政策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增进了唐朝与各国的联系和交往;提高了唐朝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2.论证观点:朝贡体系的特点和解体的必然性。 【情境】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

17、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发现问题:根据史料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证这一体系走向解体的必然性。(学业质量水平4)提示:特点:以儒家价值为基础的区域性国际体系;与中华帝国具有君、臣等级色彩;结构稳定,持续时间长;形成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联系;崇尚睦邻友好。必然性: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殖民扩张的冲击;体系内在的缺陷,如厚往薄来的封贡体制;清朝国力的衰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等。

18、课堂检测素养达标1.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其中商族本属东夷族的一支,不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先民()A.鲜明的血缘亲疏色彩 B.朴素的宗族宗法观念C.久远的文化生活交流 D.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解析】选D。根据题干中“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可以推断出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都认为拥有同一祖先,即都是黄帝的后裔,这体现出先民已经有了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故选D。2.当匈奴浑邪王率部来归时,汉武帝不仅封其为侯

19、,还分置五个属国,并特许“因其故俗”。汉武帝的这种做法()A.消除了北方边患的威胁 B.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C.导致王国势力对抗中央 D.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解析】选D。匈奴浑邪王率部归顺汉朝时,受到了汉武帝厚待,还特别允许他们沿袭以前的习俗,这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选D;“消除了”太绝对,北方边患的威胁到明朝还存在,排除A;“特许因其故俗”不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排除B;汉武帝封浑邪王为侯与王国问题无关,排除C。【补偿训练】汉武帝时,细君公主居乌孙作诗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下列不能从诗中获取的信息是()A.细君公主远嫁乌孙政治

20、联姻B.细君公主的生活习惯与从前不同C.细君公主远嫁异国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往来D.反映了当时西域的生产、生活情况【解析】选C。“吾家嫁我兮天一方”反映了政治联姻,“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反映了细君公主生活习惯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西域的生产、生活情况,但材料中并没有提到两国经济往来的情况,故C符合题意。3.史记纳“四夷传”(四夷,是古籍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民族史撰写体例体现了()A.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 B.家国同构的基本理念C.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 D.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解析

21、】选D。史记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司马迁多元一体(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的心理认同,故选D;材料强调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不涉及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排除A;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排除C。4.“天可汗”不仅是一种荣誉,更具有实质意义,它的目的是使许多弱小邻国或民族可以和平相处共存共荣。据此分析,唐太宗被拥戴为“天可汗”的原因是()A.轻赋省刑B.开明的民族政策C.广开言路 D.任用贤良,提高行政效能【解析】选B。天子是中原对统治者的称呼,可汗是草原民族对统治者的称呼

22、,天可汗表明唐太宗同时受到来自中原与少数民族的拥戴,说明他的民族政策得人心,故选B;轻赋省刑与民族拥戴没有关联,排除A;广开言路是内政方面,与民族拥戴没有关联,排除C;任用贤良与行政效能相关,与民族拥戴没有关联,排除D。5.公元630年,唐太宗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对东突厥降众的处置问题。会议气氛热烈,文武大臣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最后唐太宗采纳了中书令温彦博的“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意见。唐统治者这种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说明了当时()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D.统治者册封各族首领巩固边防【解析】选B。材料

23、中唐太宗放弃“贵中华,贱夷狄”的思想,采取“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表明民族政策是比较开明的,故B正确。6.日本学者认为,与依靠强权将诸民族夷为平地的“罗马和平”不同,唐王朝在处理诸民族关系上则较为灵活、开放和包容,而且还承认他们的“自立”。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说法的是()A.“天可汗”的由来B.羁縻州的设立C.均田制度的推广D.遣唐使船的往来【解析】选B。根据材料“唐王朝在处理诸民族关系上则较为灵活、开放和包容承认他们的自立”结合所学,羁縻州与内地一般府州不同,中央政府并不对其实行直接的统治,而是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理,故选B;A片面,排除A;材料与土地制度无关,排除C;材料主旨是唐代的少

24、数民族政策,排除D。7.(2021海口高二检测)在边疆民族政策上,康熙帝强调“治之得其道”和“惟令各行其道”,雍正帝提出“因俗利导”,乾隆帝则是强调“从俗从宜”“不易其俗”。这些边疆民族政策()A.促进了内地与边疆的一体化B.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C.巩固了清朝对边疆地区统治D.消除了边疆地区的割据隐患【解析】选C。根据材料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少数民族因俗而治,从少数民族的实际出发,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可以推理出其有利于巩固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C正确。在不改变少数民族习俗基础上的统治,不是内地与边疆一体化,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没有强调边疆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B错误;边疆地区的

25、隐患在清朝一直存在,并没有被消除,D错误。8.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据此可知“改土归流”()A.阻碍了当地社会进步 B.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治理C.破坏了民族团结 D.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解析】选B。“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能使地方有效执行中央的政策,故选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理论上有助于推动当地经济文化的进步,排除A;“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不涉及民族矛盾,排除C;“彻底消除”说法太绝对,排除D。【拓展延伸

26、】明清时期改土归流的背景和影响(1)背景:土司制度妨碍国家统一;阻碍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不利于社会安定;阻碍社会进步;最高统治者支持。(2)影响:推动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内地与西南地区的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减轻民众负担,有利于社会稳定。9.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

27、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解析】选D。题干强调的是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不是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故A、B错误;C是在汉宣帝时期,设立西域都护府,故C错误;“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而西域大体就是现在的中亚,因此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故D正确。10.据宋会要记载:宋代对外贸易港口有20余处,设有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5个市舶司,市舶司下有的还设有市舶务、市舶场等下属机构。这折射出宋代()A.外贸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B.航海和造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C.

28、传统的经济思想发生了质变D.对外贸易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解析】选A。依据材料可知,宋代的对外贸易港口较多,并设立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这说明宋代政府重视对外贸易,外贸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A正确;B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宋代航海和造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C错误,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只是发生了一定的松动,并未发生质变;D错误,材料不能通过前后比较得出对外贸易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的趋势。11.“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礼记中庸中的这一思想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上表现最为充分的是()A.西汉的“和亲” B.东汉的“柔道”C.明清的“朝贡” D.清朝的“册封”【解析】选C。朝贡贸易即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与

29、回赐关系。虽然中国在政治文化上对世界渐渐失去影响力,但“朝贡”却一度发展到高峰,明代朝贡贸易尤其如此。在明代朝贡贸易下,为宣扬明朝的大国地位,明政府往往重视对外的回赐,而得到的贡品却很少。与材料中“厚往而薄来”相符,故C正确;西汉的“和亲”政策主要涉及的是政治婚姻,并不能体现“厚往而薄来”,排除A;东汉的“柔道”是刘秀的治国策略,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清朝的“册封”是对少数民族首领或者宗教首领的册封,主要是加强中央的权威,并不会涉及“厚往而薄来”的内容,故排除D。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683年台湾郑氏降清,次年七月,康熙帝曾决定废止海禁,开海贸易。与西方国家的海上贸易也逐渐发

30、展起来。(但)康熙帝又在1716年实行禁海,对海外贸易规定禁条,严加限制。实行海禁后,海上一片荒凉。广东普宁县蓝鼎元著论南洋事宜书,论述闽广形势说:“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十居五六南海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今禁南海,百害无利,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材料二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

31、遇外国东西,便觉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 鲁迅看镜有感(1)据材料一指出清朝采取了怎样的政策。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不利影响?(2)结合材料二鲁迅的话,说一说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变化和你的认识。【解析】第(1)题清朝的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不利影响”主要从“该政策造成中国长期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不利于中外正常贸易和交往”等常见角度进行回答。第(2)题材料二中鲁迅的话旨在强调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从一开始的积极主动变成后来的闭关锁国,强调了主动对外交往的积极影响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巨大危害,然后论从史出,认识到“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挨打,对外开放才能富民强国”之类的道理。答案:(1)清朝政策:海禁(或闭关锁国)。影响:阻碍了中外正常贸易和交往,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于国计民生与社会安定;造成中国长期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2)变化:由对外开放、互相取长补短到闭关锁国、害怕接受外来事物。认识: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挨打,对外开放才能富民强国。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