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0 ,大小:400KB ,
资源ID:860271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6027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三单元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秋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学案:第三单元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WORD版含解析.doc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背景:(1)西周统治者建立了礼制,提出“敬天保民”思想。(2)东周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3)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与法家的法治思想。(4)战国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统治者已经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郑国的子产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2.内容:(1)儒家的德治思想的表现有(填

2、写正确序号)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孔子提出,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2)法家的法治思想的表现有(填写正确序号)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提倡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要赏罚分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3.评价:(1)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2)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最终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

3、封建国家的建立。【图文探究】(教材二次开发)阅读课本第一目“史料阅读”,思考:法家和儒家的治国理念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谁的主张更适合当时社会形势?为什么?提示:(1)不同: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治理国家,儒家认为礼可以治理国家。(2)观点:法家思想更适合当时社会形势。(3)原因: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而法家思想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带来富国强兵的实际利益,满足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情境思考】右图是春秋时期郑国子产画像。子产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历史解释)提示:子产的“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

4、动了律的编纂。(2)汉承秦制,制成九章律。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2.魏晋时期的法律:特点原因表现律令儒家化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明帝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3.唐朝:(2)唐代的礼治:732年,颁行大唐开元礼,这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3)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易错点拨】以经注律是魏晋时期法律实践的主要方式,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变化。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

5、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是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图文探究】(教材二次开发)观察课本图片“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并阅读图片下面的文字说明,思考:律和令的法律效力如何?此汉简的出土有什么意义?提示:(1)效力: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2)意义:二年律令的出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秦律和汉律的认识。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著有天圣令。(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3)明朝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制定了大清律例。2.教化:(1)背

6、景。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南宋后期,程朱理学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和科举,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2)内容。宋朝以后,儒学人士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3)特点:乡约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图解识记】【情境思考】侯官云程林氏家乘卷十一家范载:“凡女子及笄,须于十六岁以下先令讲读孝经、列女传、小学,能知大义,方可举行。

7、”这反映了宋代在社会教化方面的什么特点?(史料实证)提示:程朱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关键能力素养探究主题一中国古代的法治全面认识以礼入法的意义1.进步性:(1)以礼入法建立了封建法律秩序,维护了皇权和封建等级,巩固了封建秩序。(2)促进了封建社会的繁荣。2.局限性:(1)以礼入法使审理案件、定罪量刑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主观化。儒家经义内容与精神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实际背离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审判原则”。这样的定罪量刑有失公正客观。(2)儒法结合重在礼法合一,纳礼入律,深刻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1.刑为主,诸法合一:中国封建时代颁行的法典,基本上都是刑法典,但它包含

8、了有关民法、诉讼法以及行政法等各个方面的法律内容,形成了民刑不分,诸法合体的结构,且始终以刑法为主,并以统一的刑法手段调整各种法律关系。2.德主刑辅,以礼入刑:多种思想的发展对我国古代法律的影响非常深刻,而其中最重要的沉淀物便是“德主刑辅、以礼入刑”的理论和实践。3.法有等级,法外特权:封建帝王首先享受法外特权,其次是统治集团的成员,在不危害皇权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享受法外特权。4.以法治吏,维护统治: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古代社会所说的人治其实就是官治。为了发挥官治的作用,那就需要治官,控制官吏的权力,防止权力滥用。【新教材命题】(教材二次开发)结合教材唐律疏议书影图片,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律

9、文进行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见,唐律疏议强调()A.“天人感应”B.礼法结合C.“三教合一”D.伦理道德【解析】选B。根据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知,材料将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比作昏晓阳秋,相互结合,故B正确;“天人感应”是指天意和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故A排除;“三教合一”是指儒学、道教、佛教三者之间的融合,故C排除;伦理道德只是唐律疏议强调的一个方面内容,故D排除。唐律疏议的历史地位(1)唐律疏议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10、2)对后世历代刑律和亚洲各国的法制建设产生深远影响。1.获取信息:子产治国理念的转变【情境】(子产临终前对后继者的遗言)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左传昭公二十年发现问题:子产临终前舍宽取猛的态度转变说明了什么问题?(学业质量水平3)提示:礼崩乐坏,子产为形势所迫,“救世”之需,从为政以德转变为立法从严,严刑峻法。2.论证观点:唐律颁布的重大意义【情境】辽太祖时,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太宗时,治渤海人亦依汉法。道宗时,以国法不可异施,将不合于律令者别存之。此所谓律令,还是唐朝之旧。金当熙宗时,始合女真旧制及隋

11、、唐、辽、宋之法,定皇统制。然仍并用古律。章宗泰和时定律,金史谓其实在就是唐律。元初即用金律。世祖平宋以后,才有所谓至元新格大元通制等,亦不过将新生的法令事例加以编辑而已。明太祖定大明律,又是依准唐律的。清律又以明律为本。吕思勉中国通史刑法发现问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唐律颁布的历史意义。(学业质量水平4)提示: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此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主题二中国古代的教化认识乡约制度的变化和特点1.乡约的变化:(1)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2)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

12、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2.乡约的特点:(1)由人民公约,而不是官府命令。(2)成文法则。中国农村的成训习俗向来是世代相续,口头相传,从没有见之于文字,见之于契约。(3)以乡为单位而不是以县为单位,从小处着手,易收功效。(4)自愿加入,民主选举。(5)以聚会的形式,使乡人相亲相爱,风俗淳朴。3.作用:(1)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2)有利于发展生产。(3)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新教材命题】(教材二次开发)结合教材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中国家训传统源远流长。明清时期,苏州家训数量庞大,内容丰富。与其他地区相比,苏州家训中“禁戒”尤多,尤其强调禁戒赌博、诉讼和酒色。这折

13、射出当时苏州()A.社会秩序严重混乱B.商品经济发展繁荣C.传统文化保存良好D.宗法观念根深蒂固【解析】选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家训重视“禁戒”,故B正确;“社会秩序严重混乱”一般表现为暴力扰乱社会治安,材料无法体现相关现象,排除A;“禁戒赌博、诉讼和酒色”说明传统文化风气多遭破坏,排除C;材料强调苏州家训中“禁戒”尤多,与宗法观念根深蒂固无关,排除D。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家训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注重家法、国法,和睦宗族、乡里,孝顺父母、敬长辈,合乎礼教、正名分,祖宗祭祀、奠祭程序。1.获取信息:中国古代家训的基本思想【情境】中国

14、古代家训节选(表)三国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唐刘禹锡名子说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俟馀勖哉明周怡勉谕儿辈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明姚舜牧药言士、农、工、商各居一艺,士为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清张英恒产琐言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发现问题: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家训的基本思想。(学业质量水平2)提示:思想:重视道德修养;灌输忠孝观念;提倡节俭治家;重农抑商;重视耕读立业传家。2.论证观点:孔子的治国理念【情境】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

15、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又说:“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宋石男孔子的历史与历史的孔子发现问题:根据材料,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坚持此种理念的理由。(学业质量水平3)提示:理念:为政以德;为国以礼。理由:道德和政治密不可分;政治具有道德的意蕴;重视礼的力量。家训、族规和乡约制度的作用中蕴含的家国情怀1.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2.有利于维护家庭、宗族内部的团结、稳定和发展(凝聚家庭、宗族乃至中华民族的力量)。3.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谐社会),加强

16、基层社会治理。4.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5.有利于儒家思想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传承和发展。课堂检测素养达标1.对于西周“敬天保民”思想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是西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B.从理论上为“武王伐纣”做出了合理解释C.开启了后世重民思想的先河D.是一种迷信和糟粕,没有实际价值【解析】选D。“敬天保民”思想是西周统治者提出的,有其一定的合理性,A正确,不符合题意;按照“敬天保民”思想,纣王无道,违背天意,应遭诛伐,B正确,不符合题意;“保民”体现了重民之意,C正确,不符合题意;据以上分析,这种思想虽有迷信成分,但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D错误,符合题意。2.(2021聊城高二

17、检测)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论中国某学派时说: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该学派是()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解析】选B。材料中“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强调了儒学的社会实用功能,儒家学者主张个人不能逾越礼制和要有社会责任担当,故本题选B。A、C、D与材料主旨不符。3.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解析】选D。结合材料可知题干体现的是对亲子和养子财

18、产占有罪名的变化,没有涉及亲子与养子的权利问题,故A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对待养子与亲子态度趋同,但不表示与亲子血缘关系淡化,故B错误;养子也属于家族成员,养子与亲子财产体现的是宗族利益,故C表述与题意不符,故C错误;结合题意可知,西晋时对养子的政策与亲子相同,可知是认可了养子的名分和与家族的伦理关系,故体现的是伦理观念的强化,故D正确。4.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A.分封制度B.井田制度C.宗法制度D.礼乐制度【解析】选D。汉宣帝主张治国利用霸道和王道相结合,反对在官员任用

19、上只重用儒生。题干中“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体现出“德教”与“周政”并列,所指相同,而“德教”指的是用道德教化,实行德政,该观点最早由孔子提出,孔子最推崇西周的礼乐制度,故D正确。5.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这说明()A.儒法并用成为汉魏时期的主流观念B.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C.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的随意性D.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解析】选B。“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属于儒家的经典之作,“上下尊卑”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说明司法审判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故B正确;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

20、正统思想,故A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法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没有提及判案的随意性,故C错误;儒家经典难以保证司法公正性,故D错误。6.唐律疏议对官吏贪污贿赂作了严密规定,从而与官吏铨选、考课、监察制度一起,构成了行之有效的廉政机制。在当时很多官员看来,“廉慎”思想不仅是一种律例规范,还是一种内在自省和心性追求。这反映了()A.唐政府注重廉政的制度建设B.儒家思想影响了唐代的廉政建设C.唐律以提高官员素质为宗旨D.廉政是促成唐代繁荣的主要原因【解析】选A。由题干中“对官吏贪污贿赂作了严密规定,从而与官吏铨选、考课、监察制度一起,构成了行之有效的廉政机制”可知,唐政府注重廉政的制度建设,故选A;B、C

21、材料没有体现;D说法不正确,唐朝的繁荣受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7.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用儒家思想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皇帝的“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基层社会C.理学逐渐成为了官方哲学D.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解析】选A。乡约是利用理学思想教化乡民的工具,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由地方官推行,并把宣讲皇帝“圣谕”作为主要内容,这一变化是皇权借助乡约向基层社会扩张,故A正确;官方推行乡约,宣讲“圣谕”,虽然反映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管控能力的加强,但据此认为,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基层

22、社会,则属于对历史现象的过度解释,排除B;南宋后期,确立了理学官方哲学的地位,排除C;材料所示变化实际上是儒学士人自发的社会教化被官方化,成为宣扬国家意志的工具,而儒学本身也是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所以这一变化实际上有利于促进儒学的传播,排除D。【补偿训练】明朝王阳明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南赣乡约,强调:“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戒,息讼罢争,讲信修睦,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这说明在明代的乡村治理中()A.乡约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B.乡约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C.乡约削弱了乡村宗族势力D.乡约是对中央集权的加强【解析】选B。根据材料“皆宜孝

23、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戒,息讼罢争,讲信修睦,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可知,南赣乡约重视仁厚的乡风民俗,这说明乡约在明代的乡村治理中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故B正确;乡约是由乡村群众集体制定,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并自觉自愿履行的民间公约,并不能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故A错误;乡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乡村宗族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D错误。8.清朝入关以后,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设置律例馆,进行全面的立法活动。主要有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等。清政府在制定法规章程方面的这些努力()A.加强了中央对地

24、方的控制B.完成了国家法律法规构建C.使处理行政事务有章可循D.通过立法缓和民族矛盾【解析】选C。清政府确立、完善与行政相关的法规为行政事务的处理提供了法律依据,故C正确;材料“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表明不仅是对地方的控制,故A错误;据材料“主要有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可知材料主要涉及行政法,因此不能说明完成整个国家法律法规的构建,故B错误;材料主要涉及行政法规,而不是民族矛盾,故D错误。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大明律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典型法典,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总结历代法律施行的经验和教训详细制定而成。大明律共30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虽

25、然以唐律为蓝本,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发展。在形式上,结构更为合理,文字更为简明;在内容上,经济、军事、行政、诉讼方面的立法更为充实;在定罪判刑上,体现了“轻其轻罪,重其重罪”的原则,“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定罪较轻;贼盗及有关帑项钱粮等事,定罪较重”。其律文结构和量刑原则对大清律例有较大影响。大明律适应形势的发展,变通了体例,调整了刑名,肯定了明初人身地位的变化,注重了经济立法,在体例上表现了各部门法的相对独立性,并扩大了民法的范围,同时在“礼”与“法”的结合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大明律是朱元璋一生中“劳心焦思,虑患防微近二十载”的经验总结,他视其为维护朱明皇朝长治久安的法宝,令全国官吏军民诵

26、习。其目的是通过律令的教育和宣传,使广大人民服从封建统治。(1)根据材料,概括大明律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明律制定的意义。【解析】第(1)题关于大明律的特点,根据材料“它虽然以唐律为蓝本,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发展。在形式上,结构更为合理,文字更为简明”“在内容上,经济、军事、行政、诉讼方面的立法更为充实”“在定罪判刑上,体现了轻其轻罪,重其重罪的原则,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定罪较轻;贼盗及有关帑项钱粮等事,定罪较重”“肯定了明初人身地位的变化,注重了经济立法,在体例上表现了各部门法的相对独立性,并扩大了民法的范围”“在礼与法的结合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等信息概括即可。第(

27、2)题关于大明律制定的意义,根据材料“律文结构和量刑原则对大清律例有较大影响”“他视其为维护朱明皇朝长治久安的法宝,令全国官吏军民诵习。其目的是通过律令的教育和宣传,使广大人民服从封建统治”等信息可从对现实统治和后世影响等方面思考作答。答案:(1)特点:以唐律为蓝本,结构更合理,文字更简明,内容更充实;定罪量刑更加客观;具有时代特色,关注人身地位与经济立法;体现各部门法的相对独立性,扩大民法范围;注重礼法结合。(2)意义:大明律总结和发展了前代法律的经验;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有利于维护与巩固明朝统治,为明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备选习题】1.朱熹围绕日常生活而作家礼,包括通礼、冠礼、

28、婚礼、丧礼、祭礼五部分,礼仪规范详尽细致。家礼很快被士庶接纳并广泛施行,成为宋元以后家庭礼仪的典范。这说明当时()A.理学重规范轻自律B.理学重礼轻法C.礼制繁琐严苛D.礼制趋向世俗化【解析】选D。由“士庶接纳”可以推断出礼下庶人,士庶皆用一套礼制程序,体现的是礼制的世俗化趋向,故选D;理学强调的是自律,A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礼但并非轻法,排除B;材料未涉及礼制具体的程序,排除C。2.据统计,明代有社学1 438所,遍布城乡,其中1 330所为官办,占比92.49%。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的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明代社学的兴办()A.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B.使儒、法思想走向合流C.促进了理学的新发展D.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官办社学占主导地位,其教授内容为国家律令和儒家伦理孝道等,这种社学有利于加强教化,稳定统治,A正确;董仲舒吸收先秦儒家思想,并结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思想创立汉代新儒学,实现了儒法合流,B排除;理学的新发展在材料中没有提及,C排除;材料没有提及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变,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