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2.山东素有“齐鲁”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鲁国历史更为悠久B.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C.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3.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
2、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5.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
3、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6.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7.至今仍有史学研究者质疑二里头文化即夏文化的结论,其主要原因是( )A.在时间和地域上不吻合B.传世文献记载不可靠 C.出土文物有限不足为证D.未找到直接文字证据8.有学者认为,文明社会是从有社会规则开始的。据此判断,可作为文明社会标志的是( )A.制造石器工具B.以采集和渔猎获取食物C.农耕聚落形成D.文字与法律产生9.某学
4、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作了如下归纳,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A.旧石器时代的所有古人类都已经学会用火B.新石器时代先人的食物主要依赖农耕生产C.炎黄传说已经被证实D.从史前墓葬品的差别中,可以透视到社会等级的存在10.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充满着兴衰起伏、不断流徙与融合的情景。上演这些情景的主要舞台是()A.东北地区B.河西走廊C.岭南地区D.黄河流域11.“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该材料描述的是( )A.井田制B.均田制C.地主土地私有制D.原始土地公有制12.“国王在占卜者的帮助下向其祖先提问。然后对甲骨进行加热,最早是使用猪、羊或牛的肩胛骨,后来主
5、要是龟壳。裂缝出现时,答案就由此推得。”该情景最有可能出现于( )A.夏朝B.商朝C.秦朝D.宋朝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被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 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祚(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明张燧千百年眼(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
6、?由材料分析,该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指出“封建”所存在的弊端。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史记股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材料二 西周分封制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身统治有机结合起来,使王室能有效地整个领土进行控制,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周王室用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势力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这是奴求制经济繁荣的基础。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
7、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材料三 除了向周边部族征战,西周很少发生战争或动乱,到第十任天子周厉王发生“国人暴动”时,西周已基本上稳定了200余年。西周是统一局面下实行地方分权,诸侯掌握着地方的军事和财政,但至少200年还没有一个诸侯搞分裂。这是为什么呢?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题指导(1)材料一反映了商朝哪些历史信息?(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周为什么200年没有出现诸侯分裂和政局动荡的局面?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宗法制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选项中的“玄武门之变
8、”“兄长”“皇四子”都不符合。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鲁国和齐国的历史基本相同,均为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故A项错误;鲁国是姬姓封国,而齐国是功臣封国,山东简称鲁而不是齐是受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正确;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分封制度将土地与人民进行分封,在诸侯国内部形成体系,诸侯国之间并无等级体系,故D项错误。3.答案:D解析:根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可知,此种铭文商代已经存在,只是字数和语句发生了变化,故A项错误;根据“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可知,祖先的功绩被记录和传承,利于形成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
9、项正确;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未涉及,故C项错误;根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可知,西周时青铜器的功用与商代无异,都是用来书写的载体,故D项错误。4.答案:A解析:西周时期还没有“君主专制”,由此排除B项。分封制下周王室并不是直接管辖地方,由此排除C项。贵族世袭源于夏商,由此排除D项。西周分封制下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等级秩序,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5.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可知,商汤这种网开一面的仁爱之心赢得诸侯拥护,最终灭夏建商,故选A项。夏朝已经形成奴隶制生产方式,农业是主
10、要经济活动,由此排除B项。由“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商汤认为这种方式残忍而非注重环境保护,由此排除C项。夏商更替主要在于社会矛盾激化而非资源争夺,由此排除D项。6.答案:D解析: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的社会生活,“受禾”“求年”“有足雨”都与农业生产有关,故选A。7.答案:D解析:A项表述有误,应是在时间上吻合,地域上不完全吻合,可排除。B项中的传世文献只是后世的文字记载,属于单一证据,C项中的出土文物只是实物证据,也属于单一证据,二者的结合才能符合二重证据法的历史研究方法,单个都不能进行史料实证,由此排除。二里头文化至今没有发现像商周那样用甲骨文、金文来记录当时历史的材料,因此D项正确。
11、8.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有社会规则”可知,D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这一要求。9.答案:D解析:旧石器时代的元谋人和北京人会用火,这不代表所有古人类都会用火,由此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先人才刚刚开始从事原始农业,由此排除B项。炎黄传说并没有被证实,由此排除C项。墓葬的差别说明出现了私有制,私有制的产生导致阶级分化明显,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10.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也是诸多遗址遗存的主要分布地区。11.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中“井”“公田”“私百亩”等信息可知是井田制。1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占卜者”“甲骨”可知是利用甲骨进行占卜,结合所
12、学知识可知,殷墟遗址出土了大批刻有占卜记录文字的龟甲、兽骨,因此B为正确答案。13.答案:(1)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2)弊端:地方权力过大,中央难以控解析:(1)根据材料“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核心内容”根据所学回答即可。(2)根据材料信息“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可知,分封制下地方有较大的独立性,造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争霸,周王室日益衰亡。 14.答案:(1)嫡长子继承制不健全;争夺王位的斗争激烈;政局动荡。(2)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促进了奴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3)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低下;周王室实力强大,诸侯实力相对弱小;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解决了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礼乐制度强化了等级观念,形成了文化认同的社会心理。解析:(1)要充分利用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废嫡而更立诸弟子”说明嫡长子继承制度还不健全;“争相代立”说明政治斗争尖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说明政局动荡。(2)分封制的积极作用材料中有表述,但不能照抄原文,要逐条归纳。(3)西周政局稳定的原因既有制度上的保障(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也有时代的因素(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还与周王室控制着富庶地区,实力强大有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