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疆预科班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60137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疆预科班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疆预科班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疆预科班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疆预科班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疆预科班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疆预科班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疆预科班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疆预科班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疆预科班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疆预科班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疆预科班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疆预科班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疆预科班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疆预科班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疆预科班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疆预科班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疆预科班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疆预科班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疆预科班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疆预科班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疆预科班,含解析)说明: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76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8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7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态,生产工具的变革是农业发展水平的显著标志,下图中的农具最早出现于A. 春秋战国时期B. 秦汉时期C. 隋唐时期D. 宋元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故选C;AB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

2、息是“曲辕犁”,联系所学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2. 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出现于19901991年发掘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中国最早的关于使用铁制工具的文字记载,是左传中的晋国铸铁鼎。据此,河南三门峡虢季墓最有可能断代为A. 西周末至春秋初B. 秦汉时期C. 隋唐时期D. 明清时期【答案】A【解析】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从河南三门峡虢季墓出土“中原地区最早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来看,该墓最有可能断代为西周末至春秋初。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中的“最早的铁制武器”不符,排除B、C、D项。3. 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A. 自给自

3、足B. 土地私有C. 男耕女织D. 铁犁牛耕【答案】D【解析】【详解】由图可知,空缺方框一栏只能填写“铁犁牛耕”,因为与之相对应的一行信息揭示的都是农业耕作技术的演变,从“刀耕火种”到“石器锄耕”再到“铁犁牛耕”,故选D。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不是耕作技术,排除A;土地私有属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不是耕作技术,排除B;男耕女织属于家庭生产的模式,不是耕作技术,排除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早期农业”和“小农经济”等相关概念,能够区分“耕作技术”、“生产资料”、“生产模式”等容易混淆的概念。4. 古人在形容官营手工业作坊生产漆器时说:“一杯圈用百人力,一屏风就万人功”。这主要说明官营

4、手工业A. 生产由官府垄断B. 标准极高不计成本C. 产品到市场销售D. 管理严格技术保密【答案】B【解析】【详解】“一杯圈用百人力,一屏风就万人功”说明漆器的制作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官营手工业标准极高,生产不计成本,故选B;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官营手工业产品不面向市场销售,排除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一杯圈用百人力,一屏风就万人功”,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5. “它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中的穿透能力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足够大的鼓风能力,足够大的炉子,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材料中描述的“它”出现在A. 汉代B. 唐代C. 宋代D.

5、明清【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它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中的穿透能力。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可知是汉代的鼓风冶铁技术,所以答案选A;在冶铁历史上,唐代已经能够对铁件进行打磨、切削,所以排除B;宋代已经开始使用煤冶铁来提高质量,所以排除C;明清时期则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规模,所以排除D。6. 夏日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下列需要“丁男踏车”的灌溉工具是A. 筒车B. 耧车C. 水排D. 翻车【答案】D【解析】【详解】从“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钩”可知是灌溉工具;从“丁男踏车”可知此工具的动力是依靠人力,依据所学可知是翻

6、车,正确;筒车是依靠水力,错误;耧车是播种工具,错误;水排是冶铁鼓风装置,错误。【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丁男踏车”切入,结合中国古代的灌溉工具进行思考。7. 唐代越窑在烧制过程中使用了匣体,巧妙地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出现落渣、占釉、火刺等缺陷。烧制的产品器型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滑,极大地提高了瓷器质量。由此可见唐代A. 开始了由陶向瓷生产技术的转变B. 技术创新推动制瓷业发展C. 民营手工业产品的品质极为突出D. “南青北白”制瓷系统形成【答案】B【解析】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故A项排除。从材料可以看出唐代越窑在烧制过程中使用的匣体,避免了落渣、占釉、火刺等缺陷,极大

7、地提高了瓷器质量,所以可以得出技术创新推动制瓷业发展,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不能看出手工业的经营形态,故C项排除。从材料中也不能得出“南青北白”制瓷系统的形成,故D项排除。8. 唐代商贸繁荣,商人生活就成为文人笔下常用的题材:“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诗中反映出当时商帮的活动范围很广市场设置不再受地点限制民族间贸易往来频繁长安城是重要的商业城市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来看,说明民族间贸易往来频繁;从“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来看,长安城是重要的商业城市。说法正确

8、,故答案为B项。唐朝时期还没有出现商帮,当时还没有打破商业活动地点上的限制,说法错误,排除含有或的A、C、D项。【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选基顺藤摸瓜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选基顺藤摸瓜法,即根据自己能够熟练掌握的知识先确定一个或两个正确的选项,以此作为基点,然后以此对其他各选项进行比较辨析,顺藤摸瓜,从而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9、9.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材料可用来佐证A. 东京汴梁成为了国际大都市B. 商品经济从城市向农村扩散C. 市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D. 商业行为不再受官府的管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可知,宋朝市的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的限制,故选C;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向农村扩散”“商业行为不再受官府的管辖”,排除B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

10、联系所学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10. 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米”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已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上述现象说明A. 地区性分工扩大B. 手工业生产力提高C.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 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纺织家庭,苏州丝织业发达,松江地区发展棉织业,景德镇发展瓷器业。反映出当时手工业的突出特点是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 B、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考点: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点评: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多种经营形

11、态并存,互为补充;官营手工业规模巨大;(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4)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5)规模越来越大,分工越来越细;(6)手工业生产布局虽经济重心的转移而变化。11. 扬州古老的东关街剪刀巷26号北端墙角嵌着“山陕会馆地基北墙界址”碑刻,是山西、陕西盐商商帮在扬州设置会所的有力见证。对此碑刻解读最有可能不符合史实的是A. 该碑刻反应出区域之间的商贸联系B. 会馆是功能完善的地方性商业中心C. 会馆为旅居异地的乡谊商人所组建D. 会馆为地域性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答案】B【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扬州有陕西的商业会馆,说明两地之间有商贸联系,结合所学知识,会馆为远距离长途贸易提供了基础设施

12、方面的便利,是经常在外地做生意的商人组建起来的场所,会馆主要是为异地经商的同乡人,进行商业活动而提供的一个场所,故A、C、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会馆只是为异地经商的同乡人,进行商业活动而提供的一个场所,并不是地方性商业中心,B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晋商发展的基本事实,结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基础知识来分析。12. 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桅杆帆船。从此,船员只得在内河的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明朝A. 鼓励民间贸易B. 禁绝朝贡贸易C. 实行海禁政策D. 造船技术落后【答案】C【解析】【详解】由

13、材料“禁止建造远洋船只只得在内河的小船上当雇工”可知,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故选C。海禁政策禁止民间进行海外贸易,只允许维持以政府为主导的朝贡贸易,排除AB;材料中的情形是由于政府限制引起的,不是因为造船技术落后,排除D。13. 1640年革命和1789年革命,并不是英国革命和法国革命,这是欧洲范围内的革命.它不仅是社会中某一阶级旧政治制度的胜利,它们产生了欧洲社会的新的政治制度.”其中英国革命取得的重大成果是A. 逐步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B. 国家元首权力受法律限制C. 政府首脑由皇帝直接任免D. 重现了美国三权分立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英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实现了对

14、王权的控制,B正确。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A错误。C是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特点。英国政体与美国政体形式不同,D错误。故排除ACD。14. 1832年初,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联合起来,激进分子甚至制订了秘密的武装起义计划,由于代表贵族势力的托利党的让步,议会改革终于获得成功。此次斗争的影响是A. 责任内阁制形成B. 资产阶级代议制最终确立C. 君主立宪制形成D. 推动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D【解析】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进一步参与政权,推动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故D政权;18世纪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故A错误;当时资产阶级代议制已经确立,故B错误;君主立宪制的形成在1832年英国

15、议会改革之前,故C错误。故选D。15. 2016年7月,特蕾莎梅成为英国历史上继撒切尔之后的第二任女首相,入住唐宁街10号,并应英国女王伊利莎白二世的邀请前往白金汉宫,接受女王授权组建新一届内阁,并从女王手中接受玉玺,正式就任英国首相。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英王是国家元首,实际是统而不治B. 内阁成员与首相保持共进退C. 首相是下院多数党的领袖,实际掌握着国家大权D. 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首相只能辞职并解散内阁【答案】D【解析】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首相可以辞职也可以选择解散议会重新选举,是两种选择而不是一种选择,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英王是国家元首,实际上的确是统而

16、不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内阁成员是要与首相保持共进退,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首相是下院多数党的领袖,实际也掌握着国家大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6. “1785年,为了统一货币,美国国会采用了美元,但1美元的价值是多少呢?新英格兰和弗吉尼亚等州定为6先令(英国货币单位),而中部大西洋各州定为7先令6便士,南卡罗来纳等州定为4先令6便士等。”为改变这一状况,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度设计是A. 实行总统制B. 确立三权分立C. 实行司法独立D. 建立联邦制【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1787年宪法【详解】材料可以看出美国各地美元的价值不同,国内货币、市场不统一,针

17、对这种情况1787年宪法建立联邦制加强了中央的权力,故D正确;总统拥有行政权和加强中央权力无关,排除A;三权分立指立法、司法和行政权三权分立,和加强中央权力无关,故排除B;司法独立主要为了保障司法的有效进行,不被其他权力机关干涉,故排除C。【点睛】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美国独立战争后,建立起来邦联制的国家,政治上的松散状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面临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确保共和制的新问题。1786年的谢司起义,使联邦制的统治者迫切要求强化资产阶级权利,完善资产阶级统治制度17. 下图漫画中,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蒙着双眼,手提一个天平,天平的一侧放着“美

18、国宪法”,另一侧坐着杜鲁门总统,载有宪法的一端显然更有分量。该漫画反映出美国A. 司法权高于行政权B. 总统对最高法院负责C. 总统与最高法院相互制衡D. 最高法院拥有司法解释权【答案】D【解析】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行政,实行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根据“天平的一侧放着美国宪法,另一侧坐着杜鲁门总统,载有宪法的一端显然更有分量”,说明总统的权力受到法院的制约,最高法院拥有司法解释权,D正确;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立法、司法、行政权力的相互制约与平衡,A错误;总统对宪法负责,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总统对法院的制约,C中“相互制衡”表述错误。18. 2018年12月,在国会与总统特

19、朗普就边境墙计划拨款金额问题进行的谈判破裂后,美国政府于当地时间22日凌晨部分关闭。这表明美国A. 总统对国会负责B. 国会是国家权力中心C. 联邦主权遭削弱D. 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体现了美国政治分权制衡的原则,故选D;美国总统对宪法和选民负责,排除A;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国会不是国家权力中心,B错误,排除;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19. 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发表了乌托邦一书,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促使这一飞跃根本条件是A

20、. 社会矛盾的加剧B.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 工人运动的推动D. 马、恩的主观努力【答案】B【解析】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只是空想的原因就是它诞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初期,他们的理论不成熟,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但是,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的弊端逐渐暴露,这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经济前提,故B项正确。A是由B决定的,排除。CD两项不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根本条件,排除。20. “今天距离它的发表年份1848年已经过去一百六十多年了人们或把它视为纲领,或对其提出批判质疑,这么多年过去了,仍然有生活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人去关注、解读它。”下列有关“它”的

21、说法,不正确的是A. 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B.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C. 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D. 开辟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答案】D【解析】材料中给出的关键信息点是1848年,这个时间。根据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是有关社会制度,社会矛盾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它反映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标志者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也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因此A、B、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开辟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是十月革命的影响。21. 国际歌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典文献,它热情讴歌了巴黎公社战士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英勇不屈的革命气概。下列对巴黎公社评述正确的是A. 建立无

22、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B. 欧洲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C.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伟大革命实践D.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革命虽然历时很短,却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故选A项。B项指的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巴黎公社是一次突发性的城市起义,并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排除C项。D项指的是俄国十月革命。故排除BCD项。22. 下表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列宁对于共产主义革命所持的观点,据此理解准确的是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列宁无产

23、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A. 恩格斯认为革命将首先在一国获得胜利B. 无产阶级革命应注重理论创新C. 列宁认为革命将首先在发达的国家爆发D. 列宁主义违背马克思主义原理【答案】B【解析】【详解】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革命应在多个国家同时发生,列宁认为共产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列宁发展了恩格斯的学说,说明无产阶级革命应注重理论创新,故选B;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革命应在多个国家同时发生,排除A;列宁认为革命可能首先在不发达的国家爆发,排除C;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原理,D错误,排除。

24、23. (美)迈克尔罗斯金在国家的常识中写到“列宁很快就看到一种二元权威正试图统治俄国。临时政府控制着军队和外交政策。但是在最重要的城市彼得格勒,由工人、士兵、水手和革命者组成的委员会(工兵代表苏维埃)管理着一切。”面对“二元权威”的政治局面,列宁A. 发动二月革命B. 发表四月提纲C. 举行彼得格勒起义D 下令攻占冬宫【答案】B【解析】材料中“二元权威”指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为此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当前民主革命任务是像社会主义革命过度,B正确;A是两个政权并存之前; C和D是1917年11月。24.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纪念俄国十月革命一百周年时指出:“它对俄罗斯和全世界的发展

25、产生了重大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20世纪的政治、经济社会面貌。”其重大影响的主要表现是A.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B.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C. 尝试建立无产阶级政权D. 开辟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答案】D【解析】【详解】俄国十月革命的重大影响就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所以正确答案为D。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是1917年3月的二月革命,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A。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与时间不符,排除B。尝试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是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25. 1947年,美国某政要宣称:“我们政策的目的应该是恢复世

26、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该言论最有可能出自于A. 罗斯福B. 杜鲁门C. 马歇尔D. 克林顿【答案】C【解析】1947年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经济,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故答案为C项。罗斯福于1945年病逝,排除A项;杜鲁门主义的主题是“遏制共产主义”,排除B项;克林顿是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总统,排除D项。26. 1948年11月,在外界普遍不看好的情况下,杜鲁门最终竟以压倒性的优势击败了杜威,创造了总统大选历史上最令人吃惊的逆转。此时的杜鲁门A. 沿袭与苏联盟友关系B. 推动美苏冷战的扩展C. 主动挑起了朝鲜

27、战争D. 以战争手段遏制苏联【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故选B;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美苏争霸,排除A;并非杜鲁门主动挑起了朝鲜战争,排除C;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冷战是以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遏制苏联,排除D。27. 美国的梦想中有这样一句话:“马歇尔计划:一箭双雕”。这里的“双雕”是指A. 控制西欧和遏制苏联B. 遏制欧洲和称霸世界C. 输出资本和对抗苏联D. 复兴欧洲和干涉中国【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的作用,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

28、西欧铺平了道路,同时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是控制西欧和遏制苏联,以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而不是遏制欧洲,排除。C项没有明确指出对欧洲实行资本输出,表述存在歧义,排除。表面上是复兴欧洲,实质是控制西欧,遏制苏联,而不是中国,排除D。点睛:本题以马歇尔计划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一箭双雕”,结合马歇尔计划的内容,即可知道答案。28. 下图是一幅关于“冷战”的漫画。对漫画内涵的解读正确的是A. 美苏核均势背景下的两极对抗B. 美苏之间爆发了直接战争冲突C. “冷战”格局下孕育着多极化趋势D. “冷战”时期两大阵营共存与合作【答案

29、】A【解析】观察图片可知,图中“Cold War”意味冷战格局下,左右两边处于对峙情况,根据“H、Z”BOMB“可知双方都拥有核武器,是美苏两国,译文提示双方都不会使用核武器,反映了美苏在核均势背景下的两极对抗,A正确;B不符合史实,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图片信息无法体现“两大阵营共存与合作”,排除D。点睛:冷战阴影下,虽然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但美苏双方实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动武,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9. 下列表格是某国际组织的文献资料,该国际组织是成立时间1949年组织宗旨成员国在集体防务和维持和平与安全方面共同努力,通过

30、政治和军事手段,促进欧洲大西洋地区的民主、法治和福利,保卫成员国的自由与安全。总部驻地布鲁塞尔A. 欧洲煤钢共同体B. 华沙条约组织C. 欧洲共同体D.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答案】D【解析】【详解】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于1951年4月18日,时间不符,排除A;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于1955年5月14日,排除B;欧洲共同体成立于1967年7月1日时间不符,排除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8月25日,是美国为首的军事集团,符合题意,故选D。30. 下图是欧洲一体化发展简史(部分),以下有关欧洲一体化的表述正确的是A. 英国是欧洲一体化的创始成员B. 欧洲一体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C. 消除了西欧国家间

31、的历史矛盾D. 推动了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由欧洲一体化发展简史看出,欧洲一体化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扩大的渐进的过程,故选B;1951年欧洲一体化开始,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参与欧洲一体化,A错误;C项中“消除了”表述错误,排除;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是一种发展趋势,D项中“形成”表述错误,排除。31. 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认为,德法之间的仇怨,“是一个魔鬼的圆箍,一个邪恶的圈套,非破除不可”。戴高乐则表示,“必须尝试把历史进程颠倒过来,使我们两个民族言归于好,并使他们的力量和才能联合起来”。法德的和解A. 消除了资本主义阵营的矛盾B. 加速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C.

32、促进了西欧经济联合的进程D. 表达了消除民族主义的设想【答案】C【解析】资本主义阵营的矛盾不可能消除,民族主义不可能消除,排除AD;材料主要涉及法德的和解,它有利于促进西欧经济联合的进程,故选C;B与材料无关,排除。 32. 从1962年10月22日到12月14日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来往的信件就有25封,在这些信件中,两人虽然相互指责对方的行为,但是都明确表达了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导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信件来往频繁的原因是A. 德国分裂B. 朝鲜战争C. 越南战争D. 古巴导弹危机【答案】D【解析】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出现,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来往的信件就是关于该事件的

33、调停问题,D正确;A是1949年;B是1950-1953年;C是1961-1973年。33. 欧盟委员会这样解释欧盟旗帜的文化含义:12是完美和丰饶的象征,使我们同时联想起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12铜表法、一天的12小时、一年的12月最后,圆形的排列代表了联盟。对这一解释,理解正确的是A. 联合欧洲十二国为统一国家B. 封建神学在欧洲占统治地位C. 罗马法确立了欧盟法制规范D. 欧洲联合有共同的文化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欧盟不是统一的国家,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以后,封建神学在欧洲就已经不占统治地位了,故B项错误;罗马法和欧盟之间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12是完美和丰

34、饶的象征,使我们同时联想起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12铜表法、一天的12小时、一年的12月最后,圆形的排列代表了联盟”说明欧洲联合有共同的文化基础,故D项正确。34. 1961年,埃及、南斯拉夫、印度等国发起的一次会议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会议决定在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选择一条新的道路。该会议坚持A. 冷战对峙B. 依附美苏C. 集团对抗D. 独立自主【答案】D【解析】【详解】1961年,埃及、南斯拉夫、印度等国发起的一次会议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不结盟运动兴起,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非集团的原则,故选D;不结盟运动不与美苏结盟,不参与美苏冷战对峙和集团对抗,排除ABC。35. “决定

35、在完善内部市场、加强团结和环境保护范围内,为了他们人民的目的,促进经济和社会进步,并实行确保其他领域进步同经济一体化相适应的政策。”依据1991年签署的该条约,欧洲相关国家A. 组建煤钢共同体B. 建立欧洲共同体C. 成立欧洲联盟D. 发行统一货币欧元【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实行确保其他领域进步同经济一体化相适应的政策1991年”反映了欧洲联盟条约签署,即依据该条约,欧盟成立,故C正确;1951年煤钢共同体条约签署,故A错误;1967年欧洲共同体建立,故B错误;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故D错误。36. “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声明: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

36、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该材料表明日本A. 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B. 日本民众与国际社会对立情绪增长C. 国民经济获得持续增长D. 要求获得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可以看出日本希望利用经济实力来谋取政治大国地位,争取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表明日本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A项正确;B项不是材料的中心内容,排除;C项本身说法错误,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37.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说是因为它不是由超级大国主宰,而

37、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20世纪末,在“旧秩序”向“新秩序”转换的过程中A. 国际力量对比变化B. “冷战”思维终结C. 多极格局诞生D. 地区冲突消失【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旧秩序”指的是两极格局,“新秩序”指的是多极化趋势,这一转换根源于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故A项正确;两极格局虽然解体,但是“冷战”思维依然存在,故B项错误;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还远未形成,故C项错误;两级格局结束了,但是地区冲突却增加了,故D项错误。38. 两霸争雄一书中说:“两极格局解体不是大战的产物,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世界主要力量之间将长期较量、斗争、妥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会轻

38、易退出历史舞台,建立新格局的过程必然是新旧势力反复较量的过程。”这表明A. 美国已失去超级大国地位B. 新格局形成具有长期性C. 欧洲与日本联合对抗美国D. 俄罗斯在较量中优势尽失【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根据“建立新格局的过程必然是新旧势力反复较量的过程”,可得出新格局的形成具有长期性,B项符合题意。【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第II卷(非选择题,共24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9题12分,第29题12分,合计24分。39. 有学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充满了“理性精神的妥协”。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

39、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院权力相当的参议院。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美国的历程上册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利益集团(群体)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王希原则与妥协完成下列要

40、求:(1)据材料一,指出战后美国州政府“行政首脑软弱无力”的原因。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共和国“新”的具体表现。(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宪法借助什么方法不断更新,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体现了哪三对利益集团(群体)的妥协?(3)综合上述材料,你怎样评价“理性精神的妥协”?【答案】(1)原因: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特征:联邦制;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民主共和政体。(2)依据:谈判和妥协。表现:联邦政府与地方各州、大州与小州(参众两院议员的产生方式)、北方与南方。(3)理解: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理性的妥协可以换来后续的修正与发展,有助于缓和矛盾、稳定秩序促进发展等。【解

41、析】【详解】(1)原因:根据“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得出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特征:根据“共和国”“联邦”,结合所学得出联邦制,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民主共和政体。(2)依据:根据“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得出谈判和妥协。表现: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宪法体现了联邦政府与地方各州、大州与小州、北方与南方三对利益集团的妥协。(3)理解:可从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有助于缓和矛盾、稳定秩序促进发展等方面分析回答。40. 近代以来,欧洲在世界舞台上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实力虽有起伏,一体化进程也面临诸多困境,但欧洲仍对国际格局发展有着重大影

42、响.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我们)决心以根本利益的融合代替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用创建一个经济共同体的方式,为在长期以来被血腥的冲突分割的各族之间建立一个广泛而自主的共同体打下根基,并为建设能够指出未来各族共同命运的具体机构奠定基础.”摘自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前言“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同我们在二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次演说20世纪90年代初,欧洲一体化面临前所未有天赐良机,欧洲人紧紧抓住这一意想不到的历史机遇这种重大历史转折和战略提升,源自力促欧洲一体化实现跨越式发明的英明决策.伍贻康欧洲一体化整合协调经验及其启

43、迪欧盟在债务危机后,经济持续低迷,难民问题、移民问题等都造成了英国的困扰.财政负担也是英国人强烈脱欧的重要诱因,“脱欧”争论的一个重要议题是英国在欧盟预算中承担的份额.英国一边与欧盟保持着联系,另一边希望尽量降低欧盟经济给本国带来的负面影响.李红梅国际经济关系新格局与中国的谋略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煤钢联营在解决“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所起的作用,指出为何“血腥的冲突分割的各族之间”此时愿意合作创建共同体?(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尼克松所说的挑战有哪些?对世界政治格局有何影响?(3)材料三中所说的“天赐良机”是指什么?举例说明欧洲如何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4)从上

44、述四则材料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答案】(1)作用:促成法德和解;原因:“冷战”局势下,为了寻求自保;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为恢复和发展经济走上联合(2)挑战:欧洲联合,日本崛起,中国振兴,不结盟运动兴起影响:促使世界朝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或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3) 1991年苏联解体或“冷战”结束。1992年签订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盟成立,1999年发行欧元(4)国家利益决定一国的外交政策【解析】(1)作用:根据“决心以根本利益的融合代替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结合所学,欧洲煤钢联营促成法德和解;原因:结合所学欧洲联合的原因回答。(2)挑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六七十年代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国际力量即可。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促使世界朝向多极化方向发展。(3) 第一问,根据“20世纪90年代初”,结合所学可知“天赐良机”是指1991年苏联解体或“冷战”结束。第二问,回答90是年代欧洲一体化的具体措施即可。(4)综合材料可知,国家利益决定一国的外交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