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0 ,大小:206KB ,
资源ID:860116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6011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疆班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疆班含解析).doc

1、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疆班,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分)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据此可知,西周A. 推行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B. 通过宗法制强化君主专制C. 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D. 打击异姓诸侯以维护统一【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周朝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以及对异姓诸侯王通过联姻的方式加以笼络,体现了其利用血缘关系巩固统治的特征,C符合题意;西周尚未建立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AB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

2、通过姻亲关系笼络异姓诸侯,而不是打击,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西周政治的特点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的理解和掌握,依据材料归纳出西周政治的特点。2.“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段话全面肯定秦朝的专制统治认为秦朝实行专制统治是时势所需肯定了秦统一全国的功绩认为专制统治有利于巩固秦的统一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

3、一之新局,其所努力, 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可知材料整体上肯定了秦始皇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策措施,但并没有全面肯定其专制主义统治,作者主要是从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的角度评价秦始皇的措施。考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3.庄符潜夫论考绩:“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才,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方正,以谀谄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名实不相副,求贡不相称,富者乘其财力,贵者恃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而官听所以数乱荒也。”材料反映出A. 察举制弊端日益暴露B. 孝廉的标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C. 九品中正制难以持续D. 分科取士难以选拔

4、高素质人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察举制的认识与理解。根据题干材料“富者乘其财力,贵者随其势要”等信息,可知察举制改变了以孝、廉为选官的标准,贪得无厌、富贵者等趁机趋炎附势,导致了察举制失去举荐的公平性,A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孝廉的标准问题,B项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察举制选官制度,而不是九品中正制,排除;D项提及的是科举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选官制度的变化 察举制【名师点睛】关于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认识与理解,重点把握到以下方面:(1)把握到三大选官制度,即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2)九品中正制是

5、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选官制度,是从察举制里面衍生出来的,比较注重门第、血缘,是世官制的“回潮”,是一种倒退;(3)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变迁,从总体趋势上来看,是朝着公平与公正方向前进的,中间有一定曲折和反复。4.“唐制,任免唐吏,须经吏部;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皇帝俗用何人,须照此程序办事。中宗时,权庞用事,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时人称所授之官为斜封官。”这表明A. 君主权力被削弱B. 用人机制较完善C. 宦官专权已出现D. 行政规则受干扰【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斜封官是唐朝对由非正式程序任命的官员的一种蔑视性

6、的称呼,这种官职的任命状是斜封的,要从侧门交付中书省办理。这是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冲击,与君主权力被削弱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斜封官不符合正式程序,反映出用人机制不完善,故B项错误;“权庞用事”不能等同于宦官专权,故C项错误;斜封官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冲击,反映出行政规则受干扰,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名师点睛】此题是材料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材料信息。材料信息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来理解。“唐制,任免官吏,须经吏部;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皇帝欲用何人,须照此程序办事”体现官吏的任免必须经过三省六部的程序;而“中宗时,权庞用事,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

7、,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可以看出斜封官已经干扰了三省六部的程序。当然除了从材料分析出答案以外,若能扎实地掌握相关史实否定掉其它干扰项也可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5.明朝某一时期,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当时A. 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B. 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C. 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D. 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答案】D【解析】【详解】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下,没有任何机构的权力能够高于皇权,故排除A项;明代内阁始终不是正式机构,没有决策权力,故排除B项;题意内容无法体

8、现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故排除C项;根据题意可知,明代内阁可以拒绝皇帝的某些“旨意”,体现了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的制约,故选D项。6.清代军机大臣每日清晨五、六时之际便要晋见皇帝,依次长跪,陈述和商讨军国大事,对呈文进行复核、审定,撰拟谕旨下达。谕旨分两类:一类是明发“上谕”或“明谕”,交内阁抄发给有关衙门和官员办理;一类是或“密谕”,不经过内阁,直送某省某官开拆。由此推断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A. 剥夺军机处的军务处置权B. “敲打”军机处以限制其权力C. 确保皇权地位的至高无上D. 增强保密性并提高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军机处最大特点决策封闭,材料中说明军机处“陈述和商讨军国大事,对呈文

9、进行复核、审定,撰拟谕旨下达”避开了多人参与政治,有力得加强了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军机处处理军务是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目的,故A项错误;军机处的权力来源于皇帝,显然不是“敲打”,故B项错误;D属于军机处的特点,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点睛:军机处的特点:简、勤、密、速简就是机构人员十分简单,不像内阁人员庞杂。军机处全部办事人员至多不过三四十人。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勤;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军机处一切由大臣、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交兵部直接发出,或采取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或注明行四、五、六百里,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加快了办事速度。最后就

10、密,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军机大臣不得擅交臣僚,为密。7.“但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这段话中的“战争”是指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拒不承认劣势和衰退”、“继续沉睡了二十年”等信息体现了中国国门初被打开,清朝统治者仍然没能认清形势,符合材料所述的是鸦片战争,故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开始,不符合“继续沉睡”的意思,故B项错误;甲

11、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不符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开始“新政”,不符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8.“务须让西方列强进入中华帝国北方口岸和首都。马戛尔尼那时的岁月已经远去,如今法英两国要与天子本人,而不是地方代表,要在朝廷宫中,而不是在总督府等衙门,继续商谈已从帝国南部或中部重镇开始的关系。”为此西方列强发动的战争是A. 第一次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需要提取材料关键信息,据“继续商谈已从帝国南部或中部

12、重镇开始的关系” 可以判断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大门被打开,开放了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等5个通商口岸;“西方列强进入中华帝国的北方口岸和首都”、“法英两国要与天子本人”、“要在朝廷宫中”反映了列强要求开放中国北方的通商口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等。为达到这些目的,列强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故选B。考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点评:1840年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战争原因时间结果影响鸦片战争根本原因:英国为了开拓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场地;清政府的腐朽落后; 1839年6月,虎门硝烟(借口)1840-1842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英

13、法等国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1856-1860中与英法天津条约(1858)、北京条约(1860)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甲午中日战争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对外侵略的“大陆政策”;西方列强的纵容态度;清政府妥协退让的态度;1894年,朝鲜的农民起义(直接)1894-1895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列强为进一步瓜分中国;镇压中国人民的义和团运动1900-1901中与德奥美法英意日俄辛丑条约(1901年)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9.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说:“今兹议约,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对中国社会

14、产生的影响最准确的表述是,中国A.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C. 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D.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答案】D【解析】材料“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的内容,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故B错误;甲午战争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故C错误。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清光绪帝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

15、,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影响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0.美国作家斯诺曾这样记述中共抗日根据地:“许多内战时期远飏(逃窜)的地主,现在重新回家,他们可以像农民一样领受新地;这些人照样有平等的选举权,并有权参加政府的工作。商人和小资本家也一样可以参加政治生活。”这表明当时中共A. 坚持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B. 执行国民政府的行政命令C. 抛弃阶级斗争的基本立场D. 保障政治权利的绝对平等【答案】A【解析】根据“记述中共抗日根据地”“这些人照样有平等的选举权,并有权参加政府的工作。商人和小资本家也一样可以参加政治生活”,结合所学可知,抗战期间,敌后抗日根据地,共

16、产党在政权建设方面实行三三制原则,有利于建立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A正确;国共第二次合作实行党外合作,B表述错误;CD表述太绝对,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记述中共抗日根据地”“这些人照样有平等的选举权,并有权参加政府的工作。商人和小资本家也一样可以参加政治生活”是解题的关键,结合敌后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的知识分析解答。11.抗战时期中国军队某次作战的作战计划指出:“趁目前青纱帐与雨季时节,敌对晋察冀、晋西北及晋东南扫荡,较为缓和、正太路沿线较为空虚的有利时机,大举击破正太路。”此次作战A. 粉碎了日本侵略者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B. 使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C. 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大规

17、模战役D. 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趁目前青纱帐与雨季时节,敌对晋察翼、晋西北及晋东南扫荡较为缓和、正太路沿线较为空虚的有利时机,大举击破正太路。”可知反映的是中共发动的百团大战,结合所学可知,百团大战是八路军主动向华北日伪军进攻,以破坏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的的战役,故C项正确。粉碎了日本侵略者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是国民党的淞沪会战,故A项排除。武汉会战的结束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故B项排除。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的是台儿庄战役,故D项错误。点睛: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百团大战仅前三个半月

18、期间,就进行大小战斗共1824次,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12.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对法官席次变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 中国法官的积极斗争B. 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C. 中国实力的显著提升D. 中国利益的必然要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

19、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做出巨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项正确。中国法官的积极斗争能维护国家的地位和尊严,但不是起决定性作用,排除A。1946年的中国国家实力没有显著提升,排除C。国家实力决定国际地位,没有实力作为前提,利益也就无法保证,故对法官席次变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所做的巨大贡献,而不是中国利益的必然要求,排除D。13.“这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总的说来,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引力。”这一评论提到的“文件”A. 充分调动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B. 兼具革命性和空想性

20、的双重特点C. 激发农民阶级开展反帝爱国运动D. 反映的是革命派民生主义的诉求【答案】B【解析】材料“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体现天朝田亩制度的革命性,但“平等主义社会”具有空想性,可见天朝田亩制度兼具革命性和空想性的双重特点,故选B;平等主义的做法不可能充分调动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排除A;太平天国运动将矛头指向清王朝,排除C;材料是农民阶级而非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纲领,排除D。14.史学家对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洪仁玕的定位较高,评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这主要是看重他A. 领导抗击西方列强侵略B. 大力宣传民主共和思想C. 最早进

21、行“师夷”实践D. 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答案】D【解析】洪仁玕著有资政新篇,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思想,符合社会发展和近代化,D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抗击西方列强侵略,A错误;民主共和思想属于辛亥革命主张,B错误;C是魏源思想主张。15.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A. 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B. 脱离下层人民群众C. 反封建不彻底D. 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

22、料“辛亥革命内骨子是依旧的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等关键信息可知,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故答案选C。ABD三项不符合题意。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名师点睛】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主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例:政党涣散;没有建立自己的军队,依据新军和会党;脱离人民群众;纲领不彻底;客观:帝国主义的扶植,对南京临时政府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立宪派、旧官僚的破坏革命;经济: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思想: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袁世凯手握重兵,并有政治资本,善于运用权术。16.黄炎培回忆:“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革命以后和以前大大

23、改变了,所以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材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A. 使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B. 使国民体质大幅度提高C. 使民众的思想极大地解放D. 使社会风俗彻底地改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可得知作者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使风俗人心变化,民众体格、品格提高,故C项正确。A说法错误,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D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排除。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17.马勇在重寻近代中

24、国中指出:“依照学术界的通行理解,五四运动有广、狭之分。狭义的五四运动指1919年因山东问题而引发的爱国热潮,以1919年5月4日的北京大游行、火烧赵家楼及学生被北洋政府逮捕为标志;广义的五四运动则指1919年前后长达十余年的新文化运动,其内涵与外延都相当广泛,前后期的变化也相当复杂和明显。”对上述两个“五四”理解错误的是A. 前者是政治的“五四”,后者是文化的“五四”B. 前者要“反帝反封建”,后者要“民主与科学”C. 前者重在政治的救亡,后者重在思想文化启蒙D. 两个“五四”都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第一个“五四”更注重政治方面的内容

25、和影响,体现了“反帝反封建”和“爱国救亡”的特点;第二个“五四”更侧重于思想解放,属于文化上的解放和启蒙,所以A、B、C项的说法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是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因此只有第一个“五四”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所以D项理解错误,故选D项。18.鲁迅先生曾向中共中央发过一份贺电:“英雄的红军将领和士兵们,你们的英勇斗争,你们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全中国民众期待着你们更大的胜利。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未来。”与这则贺电直接相关的是A. 北伐胜利进军B. 挺进大别山C. 长征的胜利D. 淮海战役【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

26、知,鲁迅死于1936年10月,而挺进大别山发生在1947年、淮海战役发生1948年,故可排除BD;北伐胜利进军虽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重大成就,国民革命主要是国民党领导的,所以,北伐胜利进军不能单纯地说是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据此可排除A;故本题选C。19.“举行徐蚌作战,相机攻取宿县、蚌县(蚌埠),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破毁津浦路,使敌交通断绝,陷刘峙全军于孤立地位。”这一作战战略构想是针对A. 徐州会战B. 百团大战C. 淞沪会战D. 淮海战役【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徐蚌作战”、“陷刘峙全军于孤立地位”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作战战略构想针对的是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故选D项;徐州会战、百团大战

27、和淞沪会战都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与题意无关,故排除A、B、C项。20.刘伯承在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指出,前年我们跃进式的进军是品字形的中央突破,这次是一字长蛇阵齐头并进。170万人南下作战,没有后勤,没有财政是不行的。这里的“南下作战”是指A. 挺进大别山B. 淮海战役C. 平津战役D. 渡江战役【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这次是一字长蛇阵齐头并进。170万人南下作战,没有后勤,没有财政是不行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渡江战役的地点是西起湖口,东至江阴,解放军全线向国民党发动进攻,D选项符合题意。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A选项排除。淮海战役是围点打援,B选项排除。平津战役是先两头

28、,后中间,D选项排除。【点睛】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对国民党军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21.行省制是元朝在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阅读材料:材料一: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元史卷91材料二: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

29、,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材料三:元朝史学家揭傒斯说,“镇以磐石宗,重以分省寄”,元史明宗纪也称行省为“方面之寄”。合而论之,即在传统的郡县制基础上另加行省之类的高层督政组织于中央与路府州县之间,把行省当做分寄与集权的枢纽,既有所分寄,又立足于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行省的主要职能,并概括行

30、省在设置上的变化。(2)据材料二,元朝行省划界的原则是什么?并分析其意图。(3)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行省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并概括元朝行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地位。【答案】(1)职能:掌管地方军政大权。变化:从临时到逐渐固定;行省长官由宰相兼职到地方专职。(2)原则:犬牙交错意图:加强军事控制;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3)关系: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表里);行使权力受中央政府节制。特点: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地位: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最高级演变;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解析】第(1)问,“职能”,由材料一信息“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

31、鄙,与都省为表里”可以概括得出:掌管地方军政大权。由材料一信息“国初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得出:从临时到逐渐固定、行省长官由宰相兼职到地方专职。第(2)问,“原则”,由材料二信息“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得出:犬牙交错。“意图”,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军事控制、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等角度分析。第(3)问,“关系”,依据以上材料得出:行省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使权力受中央政府节制。“特点”,由材料信息“把行省当做分寄与集权的枢纽,既有所分寄,又立足于集权”概括得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32、。“地位”,结合所学知识从行省制是秦汉以来央集权模式的最高级演变、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等角度分析。22.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请回答:(1)哪次战争导致图一所示事件发生?为什么说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对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2)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扩张的基本政策是什么?图二、图三说明为实行这一政策,日本采取了什么行动?结果如何?(3)根据图一、图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两次战争中国一败一胜的国际国内的最主要因素各是什么?(4)有人说图四所反映的战争是14年抗战,有人说是8年抗战,请根据相关史实对这两种说法加以说明。面对图四的签约场景,你的内心定会备受鼓舞。为什么会

33、有这种感受?【答案】(1)甲午战争(1分)反映了帝国主义列强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侵略要求 (2分)。(2)“大陆政策”(1分);九一八事变(1分);日军很快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并建立了殖民统治(1分)。(3) 国际上:甲午战争时列强纵容、勾结日本侵华;抗日战争时建立反法西斯联盟(2分,或答国际社会支持中国抗日、或美苏英的支持均可得分)。国内:甲午战争时清政府妥协投降;抗日战争时全民族抗战(2分)。(4) 第一种说法 :1931 年九一八事变,日军侵略中国东北,中国军民奋起抗击,因此是 14 年抗战(1分); 第二种说法:1937 年卢沟桥七七事变,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全面抗战。因此是 8

34、 年(1分)。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御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2分【解析】【详解】(1)战争,据图1“马关条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甲午中日战争导致图1所示事件发生。理由,结合所学知识从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等方面回答为什么说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对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2)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从“大陆政策”的角度回答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扩张的基本政策。行动,据图2“日本骑兵进入沈阳”、图3“关东军司令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九一八事变说明日本采取了什么行动。结果,结合所学知识从日军占领东北三省等方面回答结果如何。(3)国际因

35、素,根据图1“马关条约”、图4“受降仪式”,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列强纵容、勾结日本、反法西斯同盟等方面分析导致两次战争中国一败一胜国际的最主要因素。国内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从清政府妥协、全民族抗战等方面分析导致两次战争中国一败一胜的国内的最主要因素。(4)说明,据题干“14年抗战8年抗战”并根据相关史实从九一八事变、中国军民抗击等方面说明14年抗战。从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开始等方面说明8年抗战。理由,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说明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们需要提高对“现代化”概念的综合性的理解。已经为人们很熟悉的“现代化包括器物、制度与观念三个层面”这句话,

36、在很多学者那里,“器物”被解释为经济,“制度”被解释为政治,“观念”被解释为文化,于是现代化就被解释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现代化。“层面”被“方面”取代,物质(器物)的内容与制度的、观念的内容被割裂开来,“经济现代化”被突出地强调而从综合思维的角度看,现代化的每个方面都包含着不同的层面。比如: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等方面,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或领域)都包含着物质(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尹保云经济现代化的三个标准材料二 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37、材料三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材料四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请回答:(1)材料一关于现代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以

38、辛亥革命为例说明上述观点。(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原因有哪些?(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导致的直接结果。这一结果又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4)依据材料四,指出在国民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有什么发展?【答案】(1)主要观点:现代化的每个方面都包含器物、制度、观念三个层面。辛亥革命影响:器物层面,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制度层面,建立了中华民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文化层面,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转变:从对立、攻击到决定实行国共合作(党内合作)。原因:共产党人认为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党;中国共产党还不

39、强大,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遭受挫折,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共产国际的决议;孙中山愿意同共产党合作;打倒列强及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3)直接结果:国共合作实现(或国民革命运动兴起)。积极影响: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4)发展:认识到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决定开展土地革命。【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探讨和论证问题的能力。(1)结合辛亥革命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行回答。(2)第一小问,从两则材料中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可从内外方面考虑。(3)第一小问,国

40、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即第一次国共合作下的积极成果;第二小问即国民革命运动的意义。(4)结合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运动中的经验教训与材料信息进行分析归纳。2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原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资治通鉴卷一九七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资治通鉴卷一九八材料三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东)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大凡

41、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新唐书材料四 是时(贞观二十二年)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人。资治通鉴卷一九八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张。(2)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认识有何变化?(3)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治理东突厥地区的措施。此外,还采取哪些处理民族关系的策略?(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民族政策的影响。【答案】(1)主张:不歧视;不猜忌;妥善安置。(2)变化:从“四夷可使如一家”到明确提出了“爱之如一”。(3)措施:设羁縻府州。策略:“战而后和”;和亲通婚;册封。(4)影响:得到少数民族拥护,维护了民族团结;巩固

42、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解析】第(1)问,从文中“不必猜忌异类”“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反映了不歧视、不猜忌的主张。“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反映了妥善安置的政策。以上概括了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张。第(2)问,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认识有新的提高,从“四夷可使如一家”到“独爱之如一”(由设想到坚决贯彻)。第(3)问,要求回答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一些措施。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关键词“列置州县”“虽贡赋版籍”。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和亲、册封等方面回答处理民族关系的策略。第(4)问唐太宗民族政策的影响主要从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同时也推

43、动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25.克伦威尔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克伦威尔于1653年发动政变,解散国会,就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护国主”,建立起独裁统治。把自己比做一个“好警察”。刘宗绪世界近代史材料二 共和国建立后,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掌握了政权,他们镇压民主进步力量,使革命从此走上了回头路。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领导人并未采取实际措施来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反而继续增加赋税,这就使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更加困难,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材料三 “在革命之后,任何临时性的国家机构都需要专政;而且需要强有力的专政”。马克思危机与革命请

44、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克伦威尔作为一个“好警察”是如何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2)据材料二,指出中下层人民为什么对“好警察”强烈不满?(3)基于材料三中马克思的观点,我们应如何认识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答案】(1)镇压掘地派运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远征爱尔兰、苏格兰;颁布航海条例,打击荷兰。(2)镇压民主进步力量,继续增加赋税。(3)军事独裁统治的一种形式,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稳定了政局,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解析】试题分析:对克伦威尔的认识和评价为本题主要考查点。(1)抓住关键词“好警察”“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然后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镇压掘地派运动,远征爱尔兰、苏格兰,颁布航海条例等史实回答;(2)根据材料中“镇压民主进步力量”“继续增加赋税”“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更加困难”等信息回答;(3)首先阅读材料三明确马克思的观点,然后分析评价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