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记知识纲要必背要点1.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时期的等级名分制度,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2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3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知识点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2)局面形成: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2孔子的思想成就及贡献(1)政治思
2、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他比较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2)教育贡献: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3孟子思想(1)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4荀子思想(1)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2)政治思想:讨论“礼”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易混易错】“仁”与
3、“仁政”(1)“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即“仁者,爱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2)“仁政”:孟子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并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知识点二老庄之学1思想特点(1)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2)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2老子(1)哲学思想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政治主张: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
4、的社会。(3)著作:老子。3庄子(1)思想主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了“齐物”的观点,认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2)著作:庄子。4历史影响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层点拨】(1)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庄子主张“顺自然”,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2)老子倡导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不胡为的意思;通过“有所不为”来实现有作为,其实质还是积极有为。知识点三法家思想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
5、都发生了剧烈变化。2思想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3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李悝:推行“尽地力之教”,增加国家田租收入;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以加强君权。他所著的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2)商鞅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度,并加强中央集权。(3)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4历史影响(1)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2)汉代以来,其法治思
6、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归纳概括】韩非的思想主张可概括为“三观”(1)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2)法制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3)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知识点四墨家的主张1创始人战国初期的墨翟。2基本特征推崇刻苦俭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3思想主张(1)墨家学说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有别于儒家重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2)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主张。4主要贡献认识论、逻辑学。【深层点拨】墨家思想体现小生产者利益兼爱、非攻、尚贤,主张节约,反映了小生产者追求平等、和平和渴望参与国家管理、珍惜劳动成果的要求,体现了当
7、时平民百姓的愿望与要求。百家争鸣讨论交流1杏坛是孔子当年讲学的地方。公元前522年,孔子开始创办平民教育,收徒讲学,以扶正摇摇欲坠的殿堂,改变“礼崩乐坏”的现实。你知道孔子的教育贯穿何种政治思想吗?提示:“仁”和“礼”的思想。讨论交流2老子一书被海外学者视为至宝。不少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著名科学家都把自己的科学发现归功于老子这个东方圣人的启示。这些科学家为何喜欢老庄哲学?提示:因为老庄哲学崇尚道法自然。讨论交流3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对当时统治者影响最大的是哪一派?为什么?提示:法家。因为法家倡导的集权观、法治观和改革观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讨论交流4战国时期有“非儒即墨”之说,儒墨两派最有实力
8、。墨家学派为何能在这一时期成为显学?提示:战国时期,奴隶制已经走向瓦解,大量的小生产者应运而生。墨家“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能够在小生产者群体中产生共鸣,在当时有深厚的社会基础。主题一孔子和早期儒学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材料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材料三:治之经,礼与刑。荀子非相请分析:(1)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子的思想在当时为何不为统治者推崇?(2)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分别表现在什么方面?(3)怎样正确认识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的主张?提示:(1)
9、“克己复礼”的实质是西周时奴隶社会的等级名分制度。原因: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纷争,社会秩序相当混乱,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或占据有利的位置,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儒家思想主张以德治民,爱惜民力,不能适应当时诸侯争霸,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2)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发展为一套系统的“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必须重视民众,并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荀子继承了孔子的“礼”的思想,但荀子也吸收了法家的思想,主张礼法并施。(3)孟子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1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异同提示:2.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内涵和实质提示:
10、(1)“民本思想”孔子的民本思想:“仁”“为政以德”。孟子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善待民众,不要过度地剥夺民众。荀子的民本思想:“君舟民水”“仁义”和“王道”。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张以“仁”和“民本”为核心,经历了一个继承、发展的历程,形成儒学体系,到战国时期成为百家中的蔚然大宗。(2)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3)实质: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例1(四川文综)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
11、百家争鸣局面,儒、墨、道、法等学派各执主张,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题干关键信息为“融合倾向”,礼法兼用体现了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融合倾向,故B项正确。A、C两项为儒家主张,D项为墨家主张,均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B主题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材料一:材料二: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季羡林说和谐人生材料三: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顺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德经材料四: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君主)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请分析:(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
12、本原因是什么。(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了怎样的“和谐”思想?(3)材料三反映了老子怎样的治国思想?应该怎样正确认识这一思想?(4)结合材料四,分析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备受统治者推崇的原因有哪些。(5)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法家和道家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治国思想。提示:(1)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有了质的飞跃,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大变革,所以其根本原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等。(3)无为而治,顺其自然。老子的无为并非是
13、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顺应事物的本性,不妄为,不胡作非为。(4)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适应当时社会改革和国家大一统的趋势。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控制。(5)儒家推崇“人治”“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要顺应时势和民心。1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提示:(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阶层思想氛围宽松,新的统治阶级还没有形成绝对的权威。(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因各诸侯国具有富国强兵的愿望,又能礼贤下士,而受重用。(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
14、官府”到“学在民间”。2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提示:(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15、例2(山东文综)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A儒家 B道家C墨家 D法家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学派有三个特点:第一,反对分封制度;第二,主张抑商;第三,反对学者。由此,可以判断该学派是法家。答案D1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A)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解析:“和谐”“兼爱”“非攻”“政在得民”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说明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2尚书酒诰云
16、:“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C)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解析:“当于民监”即以民为镜,体现出尊重民意、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符合题意。“兼爱”是要求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尚贤”是墨子的治国主张,反对任人唯亲。“主权在民”是近代民主政治思想。“道法自然”强调的是顺应自然。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3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规格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C)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解析:季氏属于鲁国的大夫,却僭用了周天子专用的乐舞,孔子批判这一现象反映出孔
17、子极力维护西周奴隶社会等级秩序,即维护周礼,因此C项正确。A、B、D三项虽然都属于孔子的思想,但与题意不符。4“塞翁失马”的故事出自淮南子人间训,后人由此得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结论。此结论与下列谁的观点最接近(B)A庄子 B老子C孔子 D孟子解析:“非福”“非祸”与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一致,老子认为事物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组成的,而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因此选B项。5礼记中写道: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先秦思想家中最符合这一思想的是(B)A儒家 B墨家C道家 D法家解析:材料中“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最能反映战国墨家“兼爱”的思想,儒家主张仁爱(爱有差等),强调等级差别,故A项错误;墨家思想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道家主张顺应自然、知足寡言、无为而治,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权力,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6道德经中有这样一段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反映出 (C)A孔子强调道德的作用B老子重视法律C老子主张顺应自然D老子哲学中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解析:题干材料中“法”字的含义是“仿效”“效法”。材料的核心观点是“自然”是天地万物效法的终极目标。由此可见,C项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