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浙江省义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59030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义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浙江省义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浙江省义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浙江省义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浙江省义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浙江省义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浙江省义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浙江省义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浙江省义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浙江省义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浙江省义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浙江省义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义乌中学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卷 2014.11命题人:吴美琴 审卷人:蔡小惠 温馨提醒: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共35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嗥(o)叫 恣(z)意 撩(lio)头发 玲珑剔(t)透B按捺(n) 符箓(l) 冠(gun)名权 窗临远阜(f)C打夯(hng) 混浊(hn) 涮 (shun)羊肉 毛骨悚(sng)然 D压轴(zhu) 抛锚(mo) 黑魆魆(x) 重创(chung)敌军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攀援 雾霭 廖廓 斐然成章 B惦念 嬉戏 引擎 不容质疑 C蛰伏 发轫 悲

2、怆 杀一儆百 D饿殍 渲泄 账户 熠熠生辉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不仅需要阅读,更需要优质阅读。优质阅读能够更好地涵养我们的心灵,丰盈我们的思想,使我们宝贵的阅读时间趋于超值。B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少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C当年偏远落后的小镇已成为经济开发区,高楼林立,机声隆隆,给人以面目全非的感觉。D我国在东海划设防空识别区后,安倍无理指责中方此举“极度危险”,日本政府的危言危行将进一步损害中日关系。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除了鸳鸯,厚脸皮的野鸬鹚和脸黑似包公的绿翅鸭也都爱在西湖过冬,美丽的它们会否留下,取

3、决于我们如何对待它们。B城市发展论坛的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我国城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预测城镇化速度和趋势上,而对城镇化过程中公共政策的负面影响则明显被忽视。C在爱奇艺进入视频行业之前,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经过四五年的摸爬滚打,已经积累了用户和品牌,对于后来者而言,机会已经不多。D延长退休年龄或实行弹性退休制等重大变革,对广大人民群众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愉快接受的,这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信未来的作者是食指,本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因为“他在他的时代里,独立承担了一位大诗人所应承担的”而获得了1998年度文友文学奖。B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

4、族,北京人,是一位京味很浓的有“人民艺术家”之称的作家,作品有话剧骆驼祥子、茶馆等。C像山那样思考是美国“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一篇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随笔。D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载道”、“文道结合”,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吃 金就砺则利 靠近 B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促,催促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竟 C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每月农历十五 始指异之 以为异 D东望武昌,山川相缪 连结,盘绕 凌万顷之茫然 越过7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皆出于此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5、B作师说以贻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怪石乱卧,针针丛棘,有青麻头伏焉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8从句式特征看,与“唯余马首是瞻”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C而又何羡乎 D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 9将下列句子填在后面的横线上,组成前后衔接的一段话。(3分) 苏东坡,他不是圣人。 。就词人而言,前有李后主,冯延巳;同有欧阳修,柳永;后有陆放翁,辛弃疾,也不曾认为他代表词的最高水准历来文论称他是文豪,天才的诗人、词人他一生从来未曾以完美道德或者伦理高彰而获得过任何朝廷给予他的道德高地的嘉许他也不曾获得过文学方面的最高评价但在诗歌的最高评

6、价上,历史上曾有过的“诗圣”、“诗神”之类,从不曾将其列入其中虽然在他身后有“文忠公”的谥号,但并非彪炳他的道德力量10大学毕业生王鹏想到一所中学应聘,得知该校校长曾是自己父亲的学生,于是就写了封求职信寄给校长。下面是求职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4分) 欣闻您曾是令尊的高足,故冒昧打扰,请您在百忙中抽点时间拜读我这封求职信以及随信寄上的个人简历。到敝校求职,是我长久以来的夙愿。我想我能胜任教学工作,并在工作中带给您惊喜。将_改为_。将_改为_。将_改为_。将_改为_。11把下面的长单句改写成两个前后衔接的短句,要求这两个短句一个是主动句,一个是被动句。(4分) 北

7、京大学教授孔庆东并不看好“北大才女”步非烟放言要以自己的作品“革”前辈作家金庸的“命”,创作出颠覆传统的新武侠小说的“壮志”。 二、现代文阅读(共25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9分) 中国“天人合一”观念源远流长,其来有自。大概自漫长的新石器农耕时代以来,它与人因顺应自然如四时季候、地形水文而生存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同时,这一时期尚未建立真正的阶级统治,人们屈从于绝对神权和绝对王权的现象尚不严重,原始氏族体制下的经济政治结构和血亲宗法制度使氏族、部落内部维持着某种自然的和谐关系。从远古直到今天的汉语的日常应用中,“天”作为命定、主宰的含义和作为自然的含义

8、这双层含义始终存在。在古代,两者更是混在一起,没有区分。因此在中国,“天”与“人”的关系实际上具有某种不确定的模糊性质,既不像人格神的绝对主宰,也不像对自然物的征服改造。所以,“天”既不必是“人”匍匐顶礼的神圣上帝,也不会是“人”征服改造的对象。因而“天人合一”既包含着人对自然规律能动地适应、遵循,也意味着人对主宰、命定被动地顺从、崇拜。“天人合一”观念成熟在先秦。左传中有许多论述,孔、孟、老、庄等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了这种观念。无论是积极的或消极的,它们都强调“人”必须与“天”相认同、一致、和睦、协调。 “天人合一”在董仲舒及其他汉代思想系统中扮演了中心角色,其主要特征是具有反馈功能的天

9、人相通而“感应”的宇宙图式,人只有认识并遵循这个图式才能获得活动的自由,才能使个体和社会得以保持其存在、变化和发展。这种“天人合一”重视国家和个体在外在活动和行为中与自然及社会相连应、合拍、协调和同一。 如果说,汉儒的“天人合一”是为了建立人的外在行动自由的宇宙模式,这里的“天”实质上是“气”,是自然,是身体的话;那么宋儒的“天人合一”则是为了建立内在伦理自由的人性理想,这里的“天”则是“理”,是精神,是心性。前者的“天人合一”是现实的行动世界,后者的“天人合一”则是心灵的道德境界。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天”作为“气”的自然或作为“理”的精神,虽然没有完全去掉原有的主宰、命定义,但这种含义确乎极

10、大地褪色了。 如果今天还保存“天人合一”这个概念,便需要予以改造和阐释。它不能再是基于农业小生产由“顺天”“委天数”而产生的“天人合一”,而必须彻底去掉“天”的双重性中的主宰、命定的内容和含义,以近代大工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之后所产生的人与自然崭新的客观关系为基础。这个崭新关系不再是近代工业初兴期那种为征服自然而损害自然破坏生态的关系,而是如后工业时期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恢复自然、保护生态的关系,从而人与自然不再是对峙、冲突、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和睦合一的关系。这是今天发达国家或后工业社会所要面临解决的问题,也是发展中国家所应及早注意研究的问题。而这恰好就是“天人合一”这个古老命题所具有的现代

11、意义。 (节选自李泽厚论中国智慧之“天人合一”,有删改)12关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天人合一”观念成熟于先秦,孔、孟、老、庄等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了这一观念并都强调“天”“人”之间必须认同、一致、和睦、协调。B汉儒的“天人合一”是现实的行动世界,人们认为只有认识并遵循它,才能使个体和社会得以保持存在、变化和发展。C宋儒的“天人合一”是为了建立内在伦理自由的人性理想,属于心灵的道德境界,他们将“天”理解为“理”、精神和心性。D“天人合一”既包含人对自然规律的适应、遵循,也意味人对主宰、命定的顺从、崇拜,其中“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模糊。13下面理解和分

12、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源远流长,这大概与人们为了生存与发展而顺应四时季候、地形水文等自然现象有密切关系。B在漫长的新石器农耕时代,真正的阶级统治尚未建立,人们屈从于绝对神权和绝对王权的现象还不很严重。C在原始氏族体制下,氏族、部落内部维持着某种自然的和谐关系,形成了特定的经济政治结构和血亲宗法制度。D在汉代思想系统中扮演中心角色的“天人合一”重视国家和个体在外在活动和行为中与自然及社会相适应、合拍、协调和同一。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天”始终具有双层含义,所以“天”“人”之间的关系既不是人格神的绝对主宰,也不是对自然物的征服改造。B

13、汉儒和宋儒均推崇“天人合一”,虽然他们的目的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天”原有的主宰、命定含义。C对“天人合一”的概念加以改造,就必须彻底去掉“天”的双重内容和含义,而以近代大工业所产生的人与自然崭新的客观关系为基础。D如何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恢复自然、保护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睦合一,正是“天人合一”这个古老命题的现代意义。(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6分)拜谒芦苇 或许芦苇并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植物,但我对它却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 童年的故乡,河边和塬下都有芦苇,美丽婆娑,绵绵一片。在我的记忆里,好像所有的春天都是从那里开始绿的。春日里我们像野孩子一

14、般,欢快的影子在绿绿的苇子里蹦窜。明净的阳光追逐着我们,洒在苇子上,也温暖地绽开在我们脸上。苇叶如剑,顺手掐一枝,卷成苇笛。不一会儿,芦丛里便悠悠地飘起苇笛的合奏。到回家时,每人手举一根用芦枝编织的各样动物,比试各自的杰作。风是芦苇的语言,幽幽地呢哝着。站在高处看,那芦塘如一幅青翠的长卷;深深的芦丛是鸟的家,总飘着鸟们的低吟或高歌,此起彼伏。入夏,河边的芦苇会绿得生白,枝干壮实高耸,在烈日煦风中闪亮摇荡。一到夜静,便泛起缕缕清香。我常走近它,凝视它。那种淡定的绿就是一种挺拔,一种生命的热情。苇丛是田野上的青纱帐,渺远深厚,尤其在麦黄天,那是最美的景致。 盛夏狂风骤雨会常来,风雨中的芦苇翻腾起伏

15、,像泛白的巨浪,像燃烧的绿色火焰。傲岸的身躯扑伏弯曲,它们侧身相依,紧紧挽在一起,伴着阵阵轰鸣,如旗如幡地漫卷飞扬,任风暴从它的肩背上卷过。一阵阵雨瀑倾泻着,击打着不论风雨怎么肆虐,它们一直扑伏着抗衡着。不论多久,风雨总会过去,当云开雨住,它们颤动一身血雨,又挺起胸,湿漉漉地齐刷刷地立起,昂头向天。威武雄壮,像一群摧不垮,压不倒,却能以柔摧刚的王者。它告诉我,在遭逢厄运的风雨时,要守住心中的信念和生命的尊严。 后来长大了,我看到了河中沙洲上的另一片芦苇。那是一个秋水暴涨的午后,我的心绪如水一般苍茫。坐在河边的坝子上,看一河卷着杂物翻滚着的浑黄的洪水。河中央狭长的芦洲,全被洪水淹没了,只露出一片

16、细长的苇尖。它们在洪流中扎挣着,时隐时现。这急流,这扎挣着的苇子,霎时让我的心为之颤动。那漫漫湍流,正在演绎一场求生的悲壮与惨烈。水面上那一茎茎绿色是那么纤细,却不折不挠,全力支撑着它们孱弱的身躯,艰难地泅渡着。这是一片在狂流中舞动的芦苇,是一片与急流对峙的芦苇。它们坚忍得如一面面希望的旗帜,染亮我的心。它告诉我:生命在激流中,永不会倒下。秋去冬来,芦花如雪,一蓬飞絮,白发飘飘,像一群乡野里的母亲她们轻吟着生命的沧桑。我知道它们心中装着无数大地上的事情,但它不说。鸟儿早已飞走,只有阳光薄而柔软地照着它瘦瘦的叶子。它曾春绿夏荣,趟秋雨,冒冬雪,走完它的四季。在它生命的冬天,只闪耀最纯朴的银白。寒

17、风中的芦苇,每个细节都透出它生命最后的重量那白亮的黄叶和枝杆是它生命的全部。经霜后,芦叶干枯,只剩挺直锃亮的枝,那明亮的色泽,就像是它不愿凋零的思想,燃亮了冬天。它想带着这最后一丝光芒,卸下一身负累,随风雪与茫茫荒草为伍,回归大地。它没有一丝凄迷与眷恋,只等农人收割,堆成垛。接着人们又用耙子耧净掉在芦苇地上芦叶,芦荡便干干净净地把自己交付给一场又一场风雪。从冬到春,场院里芦苇高高的垛越来越小,它们正在被剥,被剖,被辗,被巧手的人们编成席,编成草盖,编成粮仓,编成各种物什拿到集市上去卖。剩余的枝叶最后被烧,变成冬天走向春天的火焰到开春,高高的苇垛便全消失了。 一夜春风,悄然而至,塘水冰融。不几日

18、,白惨惨地芦塘不知何时又冒出淡绿的芦尖。哦,这就是它的又一次生命,只要根在,它的生命便生生不息。 哦,这就是一种生命忽地我不禁又想起了那更遥远更崇高的芦苇。那曾在诗经中读到“蒹葭苍苍”,该是最古老的芦苇了,然而它比不上让我动情和惊诧的微山湖的芦苇。我曾坐着游艇在当年游击队与日冠斗智斗勇浴血周旋的微山湖上,看到过如汪洋一般的芦苇。水,滚滚滔滔;芦苇如密密的丛林,如威武的战士,在洪流猛浪中向前俯冲那情景令人震撼。那天虽乌云笼罩,细雨吹洒,而我却分明看到了它崇高与卓越的光芒。那是在血雨腥风中曾坚强地与敌人战斗过的芦苇啊;那是曾见证过扒飞车,炸桥梁,芦荡飞舟的壮烈的芦苇;那是见证了一个民族在强敌面前挣

19、断镣铐,冲破封锁,在苦难中,在生与死的烈火中生长过的芦苇啊!佛家说一苇可航,渡尽劫波,那是对芦苇最高的礼赞。其实一个人就是一棵芦苇一棵在人世的风雨中,艰辛活着的芦苇。但你要坚守自己,做一个正直的人,因为正直的人,灵魂永远是站着的。而现实中有太多弯曲的灵魂,也有太多黯淡污浊的生命。我常想,芦苇虽不伟岸,不强权,像茅草一样活着,但我却很崇敬它。它不与花争艳,只是淡泊从容度着岁月;它也不争宠邀媚,卑躬屈膝,它只是用它的朴素洁净,坦荡高昂,昭示自己生命的平凡。我不知道一棵芦苇能活多久,但我分明知道,它的前世今生都是一种永恒的高贵。在人生的江河上,有无数像芦苇一样活着的人,他们正直谦卑,质朴真实,不畏谗

20、毁,坚贞自守,活得坦然而明亮,也许这就是平凡铸就的生命之美。站在芦苇身边,我才发现我的渺小。有那么一天,我能拥有一缕来自芦苇的光芒,照亮我的心灵就够了;有那么一天,我能像芦苇一样,永远清醒顽强守护自己的灵魂,完整地活一生也就够了。15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义。(4分)我知道芦苇心中装着无数大地上的事情,但它不说。 其实一个人就是一棵芦苇一棵在人世的风雨中,艰辛活着的芦苇。 16请从修辞及词语锤炼的角度赏析第二自然段画线部分的表达艺术。(4分) 17作者为什么要写到微山湖的芦苇?(4分) 18作者在文末说“有那么一天,我能拥有一缕来自芦苇的光芒,照亮我的心灵就够了”。请结合全文,谈谈

21、你的认识。(4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16分)稼轩记(南宋)洪迈 郡治之北可里所,故有旷土存,三面傅城,前枕澄湖如宝带,其纵千有二百三十尺,其衡八百有三十尺,截然砥平,可庐以居,而莫识其处。天作地藏,择然后予。 济南辛侯幼安最后至,一旦独得之,既筑室百楹,才占地什四。乃荒左偏以立圃,稻田泱泱,居然衍十弓,意他日释位得归,必躬耕于是,故凭高作屋下临之,是为“稼轩” 。田边立亭曰“植杖”,若将真秉耒耨之为者。东冈西阜,北墅南麓,以青径款竹扉,锦路行海棠。集山有楼,婆娑有室,信步有亭, 涤砚有渚。皆约略位置,规岁月绪成之,而主

22、人初未之识也。绘图畀予曰:“吾甚爱吾轩,为吾记。” 余谓侯本以中州隽人,抱忠仗义,章显闻于南邦,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狡兔。束马衔枚,间关西走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用是见深知。入登九卿,出节使二道,四立连率幕府。顷赖氏祸作,自潭薄于江西,两地惊震,谈笑扫空之。使遭事会之来,挈中原还职方氏,彼周公瑾、谢安石事业,侯固饶为之。此志未偿,顾自诡放浪林泉,从老农学稼,无乃大不可欤? 若予者,伥伥一世间,不能为人知,乃当急须蓑笠,醉眠牛背,与荛童牧竖肩相摩,幸未黧老时及见侯展大功名,锦衣来归,竟厦屋深潭之乐。将荷笠棹舟,风乎玉溪之上,因园隶

23、内谒曰:“是尝有力于稼轩者。”侯当辍食迎门,同席而坐,握手一笑,拂壁间石细读之,庶不为生客。 侯名弃疾,今以右文殿修撰再安抚江南西路云。 (本文有删节)注解:衍:延伸。 弓:一箭的射程。 耒耨:指农具。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意他日释位得归 意:设想 B若将真秉耒耨之为者 秉:手执C章显闻于南邦 闻:闻名 D用是见深知 用:任用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主人初未之识也 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B缚取于五万众中 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C懦士为之兴起 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D乃荒左偏以立圃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2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24、文章第一段写了“旷土”的地理形势,用“莫识其处。天作地藏,择然后予”为下文作铺垫,衬托了辛弃疾的与众不同。B第二段写辛弃疾的田园生活与田园建设,介绍了“稼轩”名号的由来,并且交代了写作本文的缘起。C第三段用生动传神的文字,追述辛弃疾慷慨擒齐虏,谈笑灭赖氏的风采,在他志向已经实现的时候,辛弃疾却归来隐居。D全文既充满了作者对辛弃疾的志向和才干的高度赞扬,也表明了对他壮志未酬便欲退隐的惋惜和规劝,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2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截然砥平,可庐以居,而莫识其处。(3分) 将荷笠棹舟,风乎玉溪之上,因园隶内谒曰: “是尝有力于稼轩者。”(4分) (二)阅读下面

25、这首唐诗,完成2324题。(6分)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注】此诗原题思归,为作者漫游蜀中时作。23这首诗描写的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意象可以看出来?(2分) 24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4分) (三)古诗文默写。(8分)2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苏轼赤壁赋)悠悠乎与颢气俱, ; ,而不知其所穷。(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四、作文(60分)26阅读下面的

26、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明代文学家张潮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涧边听瀑布,觉耳中别有不同。”读了上述文字,你或许也有类似的体验,或者领悟到某个道理,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可以讲述你的生活体验,抒发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要求:角度自选;题目自拟;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义乌中学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卷参考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共35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D (A嗥叫 ho B冠gun名权 C混浊hn)2C ( A寥廓 B不容置疑 D宣泄)3 A(B形容形势危急,也形容声音细微C面

27、目全非: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多含贬义。D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指正直的言行。)4A (B.句式杂糅,去掉“对”或“被”。 C搭配不当 D主客倒置。)5B 骆驼祥子是小说。6D (A食,享有 B趣,趋,往赴 C既望,每月农历十六)7C 8C 910(1)将“令尊”改为“家父”。 (2)将拜读改为看完或读一读等 (3)将“敝校”改为“贵校” (4)将“夙愿”改为“愿望”或删去“长久以来”。11. “北大才女”步非烟放言要以自己的作品“革”前辈作家金庸的“命”,创作出颠覆传统的新武侠小说。此 “壮志”并不被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看好。(2分一句)二、现代文阅读(共25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28、3分)12B(偷换概念。注意分析选项中的代词“它”指代的内容,原文“认识并遵循”的是“具有反馈功能的天人相通而感应的宇宙图式”。)13C(因果倒置,应为“在原始氏族体制下的经济政治结构和血亲宗法制度”使得“氏族、部落内部维持着某种自然的和谐关系”。)14C(扩大范围,应为“彻底去掉天的双重性中的主宰、命定的内容和含义”。)15(1)芦苇在四季的更替中,见证了生命的荣兴枯衰;但它默默无闻,淡泊从容度着岁月,昭示生命的平凡。(2分)(2)人和芦苇一样,也会遭受生命的磨难,也应像芦苇样坚守自己,正直坚强。(2分)16答案示例:(1)比拟手法的运用。如“明净的阳光追逐着我们”一句,作者赋予阳光以人的情

29、态,形象地写出了阳光的跃动、温暖;又如“风是芦苇的语言,幽幽地昵哝着。”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风吹芦苇所发出的声音柔和细密的特点。(2分,答成比喻给1分)(2)形象传种的动词。作者运用了“蹦窜”“追逐”“洒”“绽开”“掐”“飘起”等一系列动词,使画面有一种动态美,充满了乡土气息,表现了芦苇给作者的童年生活带来的欢乐。(2分)17.这样写开拓了文章内容,把对芦苇的描写从个人生命层面上升到民族生存的高度。(1分)作者借助对微山湖芦苇的描写,把读者的视线带入历史的纵深,这里芦苇和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的人民的形象重合为一,(1分)表达了一个民族在强敌面前挣断镣铐,从破封锁,在苦难中,在生与死中顽强涩会能够存的

30、不屈意志。(2分)18答案示例:(1)人身处困境时,-要像芦苇那样,守住希望的信念,捍卫自己生命的尊严;(2)淡定从容的对待生命的兴盛衰落,卸下名利的负累,朴素洁净地生活;(3)不强权、不卑躬屈膝,清醒顽强地守护自己的灵魂,正直坦荡高昂地生活。(可联系“一缕光芒”的内涵任选一个角度展开分析,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碧分)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9D(用:因)20D(A.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B.介词,从介词,到 C.代词,指辛弃疾壮举;助词,主谓之间取独。D.副词,于是)21C (原文中是假设有机会,辛弃疾也一定能像周瑜、谢安一样的事业,并非“已经实现”)22.(1)

31、界限(截然)分明,土地如磨刀石一样地平坦,可以建造房屋来居住,却没有人了解这个地方。(重点词语“砥”、“庐”、“识”各1分) (2)(我)将戴着斗笠,划着小船,在玉溪上吹风,(之后我)通过管园的人向内拜谒说: “这是曾经为稼轩出过力的人。”(重点词语“荷”、“ 风”、“因”、以及“介宾短语后置”的句式 各1分)23秋季(1分)。高风,黄叶等意象(1分)。24表达了诗人思乡盼归的羁旅情怀。(1分)长江滚滚东去,而诗人自己却滞留他乡,不禁心生悲意,更加思念故乡。(1分)结尾两句以景传情,秋风起,落叶纷飞的凄凉画面将诗人的怀乡思归之情渲染得更加深刻。(2分)25万类霜天竞自由 蟹六跪而二螯 君子不齿

32、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而莫得其涯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26作文文言文参考译文: 郡城的北边大约一里的地方,原有一片空旷的土地:三面依附城墙,前边枕着澄湖像玉带一样清澈的湖水,(这个地方)长度(纵深)一千二百三十尺,宽度(横向)八百三十尺,界限分明,土地像磨刀石一样平坦,可以建屋来居住。却没有人(此前勘察住宅地基的人)没发现这个地方。天造地藏的一块好地方,要挑选合意的人以后给他。 济南的辛弃疾最后来到,有一天独自购得了这里。建筑了百来间房后,也才占了这里十分之四,于是把左边的荒地开辟为园地,栽满水稻,居然绵延十支箭的箭程之远。设想他日退职归来,一定要在这里耕作,因此在高地

33、建屋俯瞰这里,这屋命名为“稼轩”。在田边建立亭子称“植仗”,好像真的想拿农具耕作。东边山冈,西边土山,北边田舍,南边山脚,小径穿竹林而过,路旁植满海棠。群山上有楼,树影婆娑中有屋舍,信步行走有亭子。都只预想了大概的位置,规划好一定日子后建成,然而(原来)主人最初没认识到它的好处。(他,辛弃疾)绘图给我嘱咐我说:“我喜欢我的轩,替我写一篇文章吧。” 我认为辛侯本来是中原才智杰出的人,怀抱对大宋的忠心,行侠仗义,(名声)在南宋彰显,齐地的贼寇张安国降金叛国,辛弃疾赤手空拳率领五十个骑兵将叛贼从五万人中捆绑回来,就如同抓住一只狡兔一般。(之后),命令部下束住马嘴,口中含箭,取道关西越过淮水(或:崎岖

34、曲折向西直奔淮西),一天一夜没有吃一颗米,他的雄壮声势和英雄气概,(使)那些怯懦的人也因此振奋。圣明的天子召见他之后,再三赞叹,因此被皇帝深深欣赏,受到重用,进入朝廷登上九卿的位置,曾到两道担任提刑使和按察使,四次率军开府。不久,赖文政发动叛乱,势力从潭州逼近江西,两地为之震惊,(但)辛弃疾在谈笑之间就把叛军扫荡一空。如果遇到机会到来,让他带领中原人收复国土,那像周瑜,谢安一样的功业啊,他本来是足以建立的。(但)这个志向还没实现,反而自己隐藏足迹在山林泉石之间放浪形骸,跟着老农学习种庄稼,恐怕太不合适了吧? 像我这样的人,在这个世上茫茫然度过一辈子,不被人欣赏。才应当赶快穿着蓑衣,醉卧在牛背上,和打柴放牛的孩子混在一起。希望在我没有变老的时候,来得及看见辛幼安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穿着锦衣回来,尽享屋舍水潭的乐趣。那时,(我)就戴着斗笠,划着小船,在玉溪边吹风,(之后我)通过管园林的人向内拜谒说:“这位曾是为稼轩出过力的人。” 辛侯定会停下进餐,门口迎接,与我同席而坐,握手相视而笑,拂净石壁上的尘土细读我这篇稼轩记,(他)大概我不算生客吧。 辛先生名叫辛弃疾,现在以右文殿修撰的职衔,第二次担任江南西路安抚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