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 理 必修 人教版新课标导学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单元复习课1 网络构建 2 方法规律 3 真题演练 网 络 构 建方 法 规 律1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方法(如下图所示)一、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 2城市规划要注意“风”“水”“宝”“地”“风”注意图中风向条件,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主导盛行风的下风地带,或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水”应保证污水不流向居住地。“宝”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依据产品生产过程中对要素的特殊要求,综合考虑接近原料地、燃料地,接近市场,接近廉价劳动力丰富的地区,接近交通运输线或点,接近科研中心等。“地”从地域空间联系和地形的角度分析。3典型企业布局遵循以下
2、原则企业具体要求或污染一般布局原则钢铁厂、发电厂、水泥厂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布局在远离居民区的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地带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水污染布局在流经居民区的河流下游自来水厂要求水源清洁布局在河流上游高新技术开发区需要高科技人才布局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附近商贸中心要求客流量大布局在城市几何中心或交通中心仓库用地多、交通方便布局在港口、码头、车站附近奶牛场、蛋鸡场靠近市场布局在近郊、交通便利地区二、常见地租曲线图及其判读方法 考查城市中地租变化的图像有坐标图、立体图、等值线图等,要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读图方法仔细分析,这往往成为解决
3、问题的关键点所在。常见类型如下所示:类型图形示意判读方法坐标图横坐标表示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纵坐标表示地租水平;曲线上的某点表示在某距离条件下,地租水平的数值 类型图形示意判读方法立体图立体图类似于地势图,最直观地显示了地租水平的高低,位置越高,地租水平越高类型图形示意判读方法地租分布等值线图类似于等值线的判读,数值越高,地租水平越高在判读这类图时,注意抓住距城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的影响这两个方面。从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水平两方面看,一般在地租高峰处和次高峰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区域形成工业区。真 题 演 练(2019新课标全国卷)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
4、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四个等级类型。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据此完成13题。1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型中的多数城市()A海港规模大B沿长江分布C集聚长江口D行政等级较高2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A均衡性B边缘性C集中性D对称性3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A空间位置邻近B发展模式相同C城市性质相似D产业部门接近D B A【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城市等级等知识,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
5、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读图可知,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型的城市有上海、南京、合肥、苏州、杭州和宁波,这些城市中,只有上海、宁波有海港,选项A错误;这些城市中,仅有南京和上海沿长江分布,选项B错误;这些城市中,仅有上海位于长江口,选项C错误;这些城市中,上海为直辖市,南京、合肥、杭州为省会城市,苏州和宁波为地级市。多数城市行政等级较高,故选项D正确。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某类型城市的分布特点,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读图可知,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型的城市有盐城、滁州、安庆、池州、宣城。以上海为核心,这些城市均分布在长三角的外围,距上海市较远,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边缘性的特点,故选B。第3题,本
6、题主要考查地理位置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读图可知,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有苏州、杭州、宁波、扬州、嘉兴和舟山,这些城市在空间位置上邻近上海。在上海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下,这些城市与上海市进行产业整合与区际协作,有利于这些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提升了城市的协调发展水平,故选项A正确。上海市是全国性的中心城市,与这些城市的性质不同,选项C错误;上海市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首位城市,区位优势明显,这些城市若选择与上海市相同或相近的发展模式和产业部门,将面临激烈的竞争,不利于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选项B、D错误。(2019江苏卷)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
7、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回答45题。4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A1015千米B1520千米C2025千米D2530千米5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地下水位上升 地表气温升高 生物多样性增加 地表径流增多ABCDB C【解析】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折线统计图的判读,侧重考查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比较图中1989年与2015年不透水面比例折线可知,距市中心1520千米范围内,两折线垂直间距最大,说明比例变化最大,故选B。第5题,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侧重考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
8、理核心素养。不透水面比例增加,会使地表水下渗受阻,地表径流增多,同时地下水补给减少,地下水位下降,错误,正确;不透水面比例增加,地表硬化面积增加,热岛效应增强,地表气温升高,同时,由于自然环境被改变的区域面积增多,生物多样性可能减少,正确。错误。故选C。(2019江苏卷)2019年3月3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要求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下图为“某市人口与支柱产业变化图”。读图回答67题。(双选)6该城市收缩的主要原因有()A环境恶化B交通拥堵C资源枯竭D产业萎缩7面对城市收缩,该市宜采取的措施有()A优化产业结构B加快工业化进程C建设新城区吸引农村人口D引
9、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解析】第6题,从图中不能看出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从支柱产业变化图可以看出2014年至2016年木材产业几乎消失,可推知是资源枯竭、产业萎缩导致该城市收缩。故选CD。第7题,结合上题解析可知,资源枯竭、产业萎缩导致该市收缩,由“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可知,该市应该优化产业结构,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故选AD。CD AD(2019浙江卷)下图为“浙江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完成89题。8表示城镇人口比重的是()A B C D9图中折线反映了()A城镇人口比重显著下降B第一产业产值逐年下降C第三产业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D第二产业比重变化
10、与城市化正相关A C【解析】第8题,本题主要考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的变化特点。浙江省位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其城镇人口比重在近几年应呈上升趋势,故可排除两折线,C、D错误;结合同一年三次产业比重之和为100%的规律可判断折线应为三次产业之一,故折线应为城镇人口比重,A正确。第9题,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根据上题分析,折线为城镇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A错误;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故第一产业比重应该比较低,所以图中折线应该表示第一产业比重,虽然比重略有下降,但由于近年来技术的提高,产值会增长,B错误;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目前正向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迈
11、进,因而其第二产业应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应呈增长趋势,故为第三产业,为第二产业。20102018年,浙江省三次产业中只有第三产业比重和城市化水平同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说明第三产业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C正确;第二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这与城市化增长趋势呈负相关,D错误。本题易错选D,教材中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放在同一章节讲解,因而有不少考生误以为城市化的动力只有工业化(第二产业),忽视了第三产业发展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变为非农村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样会为农业人口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城市化进程。10(2019江苏卷)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2018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旨在将其培育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面积17.5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 138.4万人,城市化率达69.3%,目前已拥有呼和浩特、包头两座大城市和鄂尔多斯、榆林两座中等城市,有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床以及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石墨、铁矿等矿产资源。材料二 左图为“呼包鄂榆城市群概况图”,右图为“呼包鄂榆城市群演化示意图”。(1)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城市化主要表现为_。(2)依据当地资源条件,指出呼包鄂榆城市群可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_。(3)指出呼包鄂榆城市群发
13、展过程中应协同应对的生态和环境问题。_。(4)简述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设对国内其他城市群及对外开放的作用。_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间联系加强 能源;重化工;冶金;纺织;农畜产品加工 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 合理布局城市群;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促进边境贸易;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特点、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生态环境问题、城市群的作用等知识,主要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第(1)题,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城市数量增加,由此可知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也会上升,城市间交通等联系增强。第(2)题,从文字材料“有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床以及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石墨、铁矿等矿产资源”及图中主要工业部门即可确定呼包鄂榆城市群可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第(3)题,从该地所在区域的地理特征角度分析,该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应防治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从工业发展角度分析,该地区需防治环境污染。第(4)题,从合理布局城市群、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中西部大开发等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