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12月联考试题高三历史一、选择题1. “尊王攘夷”是春秋时期齐晋等国为争当霸主而采取的策略。“尊王”即尊崇周王室的权威;“攘夷”即抵御夷狄袭入,以巩固和延续华夏族在中原地区的主体地位。这说明该策略A. 巩固了分封制的秩序B. 导致齐晋两国称霸C. 体现了周王权威仍在D. 客观上有利于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尊王攘夷一方面在形式上维护了周天子的权威,另一方面巩固和延续了华夏族在中原地区的主体地位,客观上有利于统一,D正确;“尊王攘夷”是春秋强大诸侯国为称霸而采取的策略,其本身违背了分封制的秩序,排除A;齐晋两国称霸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尊王攘
2、夷”,排除B;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排除C。2. 王祯农书记载某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合一珑,横桥四堕,中置楼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楼,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该农具A. 出现于春秋时期B. 因犁壁的发明而推广C. 适用于南方水田D. 极大提高了播种效率【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合一珑,横桥四堕,中置楼斗”是对播种工具耧车的描述,耧车有利于播种效率的提高,D正确;耧车出现于西汉,A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耧车并不适用于水田耕作,C排除。故选D。3. 唐代朝廷经常举行儒释道三教讲论,由皇帝担任主
3、持人,参与辩论是三教中最有声望和学问的通人。参与各方为了攻击对方、树立本教威望,莫不广引对方经典以资辩驳,许多人因此开始兼明三教。这A. 反映了唐开放包容的文化风气B. 巩固了唐代儒学的统治地位C. 导致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混乱D. 说明统治集团统治思想动摇【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参与各方为了攻击对方、树立本教威望,莫不广引对方经典以资辩驳,许多人因此开始兼明三教”体现的是当时三教出现合流的趋势,也反映了当时唐朝开放包容的文化风气,A正确;当时的儒学地位受到冲击,B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4. 宋代读书人和士大夫能否保持其身份地位,一概以科举为转移,官僚政治内部非身份性平等竞
4、争增加,血缘贵族特权淡化。这说明宋代A. 科举制度的完善B. 排除了家族背景影响C. 官僚政治的成熟D. 门第观念的逐步淡化【答案】D【解析】【详解】宋代科举制度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因此宋代的读书人和士大夫能否保持身份取决于科举制,这样就降低了门第对于官僚政治的影响,由此血缘贵族特权淡化,D正确;科举制度完善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家族门第的影响力下降不等于彻底丧失影响力,B表述绝对,排除;C与题无关,而且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古代官僚政治的成熟,排除C。5. 明清时期,土地买卖形式多种多样,如下表所示。这反映了类型具体做法活卖契约上写明“卖活契,卖方保留土地所有权,数年后可买回找贴卖方有
5、权要求买主在地价上升后进行补偿,反复几次后,原主才完全失去土地绝卖通过立“绝卖契”等方式出卖土地,不允许赎回、找价A. 租佃制经营方式普及全国B. 土地兼并屡禁不止C. 明清时期法制观念的强化D. 商品经济日益繁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土地买卖有多种形式,这说明当时土地买卖较为频繁,反映出当时商品经济较为繁荣,D正确;A错在“普及”,排除;题干主题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B;法制观念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6. 严复一生的心理路程由早年的“全盘西化”逐渐过渡到“中西折衷”,并最终演化成“以发扬光大中国儒家哲学的孔孟为主”,坚信有选择地损益旧法才是中国发展的正常道路。从中
6、可看出他A. 认为西学不合中国国情B. 碰壁之后彷徨迷茫C. 为救亡图存而不懈求索D. 思想日益封闭保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严复心理历程的不断转变,不管是全盘西化还是发扬光大孔孟思想,其主要目的在于救亡图存,这种心理路程的转变正是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C正确;严复主张有选择地损益旧法才是中国发展的正常道路,说明其并不认为西学不适合国情,也不是迷茫彷徨,排除A、B;发扬孔孟不等于思想保守封闭,排除D。7. 下表为19211931年胶州进口货物统计表(单位百万海关两)。据此可知国别日本美国英国1921年30.002.701.481922年39.075.592.451931年40.
7、5014.558.52A. 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了中国市场B. 大危机冲击下各国加强了对华商品倾销C. 巴黎和会限制了日本对华扩张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从材料数据来看,这一时期日美英等国对中国的商品出口显著增加,因此说明的是大危机冲击下各国加强了对华商品倾销,B正确;一战时间是1914年到1918年,A排除;限制日本扩张的是九国公约,C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错在“抵制了”,排除。故选B。8. 下图是中国近代一幅名为工农红军民族革命战争与义勇军斗争联合起来的漫画。此时A. 北伐战争如火如荼B. 共产
8、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 国民政府围剿红军D. 国共再次合作进行全民族抗日战争【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宣传“工农红军”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建立的)义勇军”两个拳头联合起来,打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战争的漫画绘制于国民政府围剿红军时期, C项正确;1927年前后,北伐战争如火如荼时,工农红军还未建立,A项错误;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国共再次合作进行全民族抗日战争与红军和义勇军联合打击“国民党”不符,D项错误。9. 下图是建国初期的一张土地房产所有证,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 土地所有制形式根本性变化B. 调
9、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 得益于农业合作化的开展D. 推动了集体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由人民政府颁发的农村第一代土地房产所有证,极具有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比较彻底地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此时广大农民取得了土地所有权,这种所有权是私有性质的,它彻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给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B正确;当时的土地性质仍然是私有制,AD排除;材料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无关,C排除。故选B。10. 1954年,新中国在日内瓦亮相,为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10、提出建设性建议;1955年,中国代表团在万隆发出求同存异的呼声;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日内瓦发表主旨演讲,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这说明A. 中国逐渐成为国际政治舞台的领导者B. 综合国力决定外交话语权C. 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D. 和平外交符合各国共同利益【答案】C【解析】【详解】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以及习近平主席在日内瓦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都体现了我国一直坚持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C正确;A错在“领导者”,排除;万隆会议以及日内瓦会议召开时,我国的综合国力并不强,排除B;和平外交符合我国利益,于世界和平有利,D与题无关,
11、排除。11. 罗马法规定凡在自己的土地与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栽种橄榄树和无花果树的,应留空地九尺这反映了罗马法A 内容庞杂过于细密B. 注重维护财产权益C. 条文规定教条机械D. 充分保护平民利益【答案】B【解析】【详解】“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栽种橄榄树和无花果树的,应留空地九尺”这些规定都体现了罗马法注重维护财产的权益,B正确;题干内容仅仅涉及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无法体现“庞杂”,排除A;题干中的法律条文具体详细,可操作性较强,而非机械教条,排除C;题干所列条文并未针对某一特定群
12、体,排除D。12. 伏尔泰将孔子的画像挂在家里朝夕膜拜,他所宣扬的“自由”“平等”思想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也多有共通之处,二者都是通过道德或法律的约束,得到整个社会相对的自由。这说明伏尔泰A. 推崇孔子的政治理想B. 借助中国儒家学说宣传启蒙思想C. 主张有条件的自由平等D. 认为道德自律是自由的首要条件【答案】C【解析】【详解】伏尔泰认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强调通过道德或法律约束,使整个社会实现自由,说明他主张有条件的自由平等 ,C项正确;伏尔泰推崇英国式的君主立宪而非孔子的政治理想,A项错误;借助中国儒家学说宣传启蒙思想只是部分信息,没有明确材料主题和伏尔泰的具体
13、主张,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伏尔泰认为道德自律是自由的首要条件,D项错误。13. 19世纪中期,英国女工对家庭经济的贡献占到47.1%,妇女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打破了两性分工的绝对界限,缓解了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差异。妇女们多了工友、同事、上司等社会角色,构建起新的社会关系网络。据此可知工业革命A. 极大改变了女性的生活B. 使得传统家庭日益稳固C. 动摇了传统的价值观念D. 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女性在家庭中的经济贡献以及其在社会关系网中扮演的新角色,说明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女性的生活,使得其走出家庭,进入社会,A正确;工业革命提高了女
14、性的家庭地位,冲击着传统家庭结构,排除B;C与题无关,排除;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14. 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使得美苏两国因为惧怕互相毁灭而努力防止它们之间爆发直接军事冲突。它使得两个超级大国能够彼此对抗和争斗而不兵戎相见。材料意在说明A. 核武器是维持美苏和平的关键B. 核军备竞赛是一把双刃剑C. 发展核武器符合世界人民利益D. 冷战推动了世界科技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冷战时期,美苏核军备竞赛既加剧了冷战,也控制了冷战,双方努力防止直接军事冲突,紧张对抗同时避免了直接战争,说明核军备竞赛是一把双刃剑,
15、B项正确;维持美苏和平的关键是双方在核武器方面的“恐怖平衡”,不是核武器,A项错误;发展核武器并不符合世界人民利益,C项错误;冷战推动了世界科技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15. 1978年,日本GDP跃居世界第三位。1989年,美国对日本的贸易赤字达60多亿美元,日本产品对美国市场造成巨大冲击。1990年,反映美国官方态度和立场的外交季刊提出从遏制苏联转向遏制日本。这反映了A. 日本的迅速崛起B. 美国的冷战思维C. 美国的霸权主义D. 美日盟友变对手【答案】C【解析】【详解】随着日本经济崛起,对美国市场造成冲击,美国政府逐渐转向遏制日本,这体现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思维,C正确;A是现象而非
16、本质,排除;冷战思维强调的是意识形态的对抗,排除B;美国在经济上遏制日本不等于双方变成了对手,排除D。二、非选择题16.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民族相互交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然亦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魏孝文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 北宋时期,石介对当时中国一词的概念进行了总结性的界定在地理上,中国是指以九州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域,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
17、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辽金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材料三 (经过)金代郝经的阐发,元人的中国观完备形成,其要点是中国的疆域是元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的两大系统;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1)概括钱穆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孝文帝汉化政策的认识。(2)比较材料二、三,指出元人的中国观和宋以前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意义?【答案】(1)钱穆认为看待一场变革应着眼千长远,不能因为后来出现的历史倒退而否定孝文帝改
18、革。认识:孝文帝汉化政策顺应了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强潮流,并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制度及技术,促进鲜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和繁荣奠定了基础。(2)变化:从单一的汉族及其生活的农耕地区变为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元朝所有疆域。意义: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解析】【详解】(1)认识:根据材料“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魏孝文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可知,钱穆认为看待一场变革应着眼于长远,不能因为后来出现的历史倒退而否定孝文帝改革。
19、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汉化政策顺应了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强的潮流,并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制度及技术,促进鲜卑族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为隋唐大一统和繁荣奠定了基础。(2)变化:根据宋代石介对中国概念的解释“中国是指以九州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域”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可知,宋代的中国观是单一的汉族及其生活的农耕地区,根据材料“中国的疆域是元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的两大系统”可知,元朝
20、的中国观指的是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元朝所有疆域。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中国观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从民族关系方面看,元朝的中国观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从文化认同角度看,元朝的民族观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17.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托。读下表,完成下列要求。序号史料说明史料一馆藏陕西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人面鱼蚊盆史料二齐民要术书影史料三敦煌壁画史料四民国二十五年蒋介石日记提取史料信息,并分别说明其对历史研究的史料价值。【答案】史料信息史料价值史料一半坡彩陶盆,人面鱼纹该文物是实物史料,属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新石器时代的手工业和图腾崇拜等
21、。史料二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齐民要术可用于研究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食品加工与贮藏等生产生活状况。史料三唐朝出现曲辕犁敦煌壁画是当时社会状况的真实再现,可用于研究唐朝农具(传统步犁)和农业发展状况。史料四1936年12月13日(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耻,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反映了西安事变发生后蒋介石的心理。日记属于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西安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解析】【详解】史料价值:通过阅读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馆藏陕西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人面鱼纹盆,属于文物,是一手史料,其主要的史料价值是可用于研究新石器时代的手工业和图腾崇拜等;观察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
22、为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齐民要术为一手史料,其价值在于可用来研究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食品加工与贮藏等生产生活状况;通过观察史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敦煌壁画中展示的唐朝时期出现的曲辕犁,是当时社会状况的真实再现,史料价值在于可用来研究唐朝农具(传统步犁)和农业发展状况;通过观察史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3日(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耻,生而辱不如死而荣”等文字,反映了西安事变发生后蒋介石的心理,作为日记属于一手史料,其史料价值是可用于研究西安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18.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不断成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
23、成立以后,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建立了政治工作机构,开设了马列主义课程,明确了高等教育为工农开门,为生产服务的方向。从1952年起,教育部规定大学从一年级开始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组织教师翻译苏联教材,成立教研室。另外,批判了通才教育和理论脱离实际的思想,明确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1952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院系调整。综合大学由49所调整为14所,工业院校由28所增加到38所,农业院校由18所增加到29所,医药院校由22所增加到29所1958年又建立了一批新的工科院校。到1966年以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基础学科、技术学科、社会学科、艺术、体育、外语
24、、师范教育的高等教育体系。摘编自顾明远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演变和形成根据材料,围绕高等教育的发展拟定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高等教育的发展顺应了时代需要。论证: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党对国家的领导地位,高等教育发展也纳入了党的领导之下,明确了发展方向。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照搬照抄了苏联模式,采用苏联的高等教育方式发展本国高等教育。同时适应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进行了院系调整,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培养了大量建设急需人才,推动了工业化的开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大跃进开始后,又建立了一批新的工科院校,满足工业化加快发展的需要。高
25、等教育的发展与时代紧密相连,为国家提供人才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他角度如高等教育的发展体现了时代特征、新中国的高等教育逐渐走向成熟等亦可。【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从1952年起,教育部规定大学从一年级开始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组织教师翻译苏联教材,成立教研室”“1958年又建立了一批新的工科院校”可提炼出论点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顺应了时代需要。关于阐释可从中苏关系的发展、中国经济建设的需要(一五计划、大跃进)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最后进行归纳总结。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据朱成庞、赵子聿等著当代美国军事)材料二 美国在国家利益受到严重威
26、胁时,意识形态的诉求会让于实际利益的考虑;在国力强盛的状态下,在对手的意识形态诉求也十分强烈的情况下,则在外交中强化意识形态色彩。刘建飞美国与反共产主义提取材料一中信息,并据此说明材料二的观点。【答案】信息: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美国军费迅速增加。说明:此时美国实力膨胀,欲独霸世界,苏联是唯一与其抗衡的国家,美国挑起冷战,美苏分别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激烈对抗。信息: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军费明显下降。说明:此时美国与苏对抗中处千劣势,陷入对越战争泥潭,国内反战运动高涨,尼克松采用缓和外交政策,实行战略收缩,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解析】【详解】根据“美国在国家利益受到严重威胁时,意识形态的诉求会让于实际利益的考虑”说明美国的外交方针服从于国家利益的需要。由图一中的内容可以看出,20世纪50年,美国军费迅速增加,此时是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势力膨胀,意欲称霸世界,苏联是唯一与其抗衡的国家,因此美国挑起冷战,美苏分别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激烈对抗。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军费支出明显下降,主要是此时美国与苏对抗中处于劣势,陷入对越战争泥潭,国内反战运动高涨,尼克松采用缓和外交政策,实行战略收缩,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13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