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A部语文基础训练五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量杯/量体裁衣 寒舍/退避三舍 称谓/称心如意B吭声/引吭高歌 慰藉/声名狼藉 见识/博闻强识C泥淖/绰绰有余 嗔怒/瞋目而视 扺掌/中流砥柱D瓦砾/众口铄金 偏裨/纵横捭合 啜泣/笔耕不辍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受福岛县和茨城县7.1级强烈地震影响,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2号和3号机组的外部电源供电中断,已停止向反应堆注水。B双汇集团将加快养殖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进一步完善双汇的产业链,提高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控制力,确保产品安全。C我们应该加大普通公民的道德底线
2、教育,教育只有在造就英雄、成就公民中,才能呈现出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挚和美丽。D缅甸东北部靠近泰国和老挝的边境地区当晚发生里氏7级强烈地震,地震并没有引起海啸,我国云南和广西部分地区均有震感。3阅读下面一段话,试概括出食盐抢购风波已平息的四个主要标志。(每点不超过8个字)(4分)经过各部门、各地区密切配合,采取积极措施,抢购食盐现象已经平息,市场秩序恢复正常。据对16家大型连锁超市重点调查,目前库存量比17日增长1倍多。广东库存12.5万吨,黑龙江库存7万吨。成都比前一日销量下降72%,青岛下降63%,福建下降55%,北京下降46%。各地已经没有排队购盐现象。山西、陕西、广西等地超市购盐顾客稀少,
3、广州、郑州、上海等少数城市的销售网点甚至出现顾客要求退盐的现象。老百姓就少了些心慌,多了踏实。 4某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一位学生按照学校要求和研究程序,开始认真搜集资料、展开社会调查。工作进行到一半时,家长知悉,以高考不考为由,要孩子敷衍了事。如果你是这位学生,将如何劝说家长?(不超过50字)(5分)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田间先生墓表 先生姓钱氏,讳澄之,字饮光,苞大父行也。苞未冠,先君子携持应试于皖,反,过枞阳,宿家仆草舍中。晨光始通,先生扶杖叩门而入。先君子惊。问曰:“闻君二子皆吾辈人,欲一观所祈向,恐交臂而失之耳。”先君子呼余出拜,先生答拜,先君子跪
4、而相支柱,为不宁者久之。自是,先生游吴越,必维舟江干,招余兄弟晤语连夕乃去。 先生生明季世。弱冠时,有御史某,逆阉余党也,巡按至皖,盛威仪,谒孔子庙,观者如堵。诸生方出迎,先生忽前,扳车而揽其帷,众莫知所为。御史大骇,命停车,而溲溺已溅其衣矣。先生徐正衣冠,植立,昌言以诋之。驺从百人,皆相视莫敢动,而御史方自幸脱于逆案,惧其声之著也,漫以为病颠而舍之。先生由是名闻四方。 当是时,几社、复社始兴。先生与陈卧子、夏彝仲交最善,遂为“云龙社”以联吴淞,冀接武于东林。先生形貌伟然,以经济自负,常思冒危难以立功名。及归自闽中,遂杜足田间,治诸经,课耕以自给,年八十有二而终。所著田间诗学及文集行于世。 先
5、君子闲居,每好言诸前辈志节之盛,以示苞兄弟。然所及见,惟先生及黄冈二杜公耳。杜公流寓金陵,朝夕至吾家,教以屏俗学,专治经书、古文,与先生所勖,不约而同。尔时虽心慕焉,而未之能笃信也,及先兄翻然有志于斯,而诸公皆殁,每恨独学无所取衷,而先兄复中道而弃余。每思父兄长老之言,未尝不自疚夙心之负也。 杜公之殁也,苞皆有述焉,而先生之世嗣,远隔旧乡,平生潜德隐行,无从而得之,而今不肖之躯,亦老死无日矣。乃姑志其大略,俾兄子道希以告于先生之墓,力能镌之,必终碣焉。乾隆二年十有二月望前五日,后学方苞表。 (选自方苞姚鼐集)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谒孔子庙,观者如堵 堵:墙
6、壁 B.先生形貌伟然,以经济自负 经济:财力 C.治诸经,课耕以自给 治:研究 D.力能镌之,必终碣焉 碣:立碑 下列各句中,全都能直接表现钱澄之“志节”的一组是(3分)( ) 晨光始通,先生扶杖叩门而入 先生徐正衣冠,植立,昌言以诋之 驺从百人,皆相视莫敢动 遂为“云龙社”以联吴淞,冀接武于东林 常思冒危难以立功名 平生潜德隐行,无从而得之 A. B. C. D.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参加乡试返乡的途中,经过枞阳,借宿在仆人家的草屋中。为了见到作者兄弟,钱澄之天刚亮就拄着拐杖前来拜访。 B.钱澄之为人刚直,曾经直言羞辱一位到安徽巡行考察的魏忠
7、贤的余党,这位御史担心钱澄之因此名声显扬,只好把他释放了。 C.方苞父亲闲居在家时,常常说起前辈们的高风亮节。而方苞见到的只有钱先生和黄冈杜先生。方苞觉得他们对自己的教诲可谓不约而同。 D.方苞仰慕钱澄之的美好的志向节操,晚年为钱澄之写了这篇墓表,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钱澄之的敬仰与怀恋之情。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必维舟江干,招余兄弟晤语连夕乃去。(3分) 尔时虽心慕焉,而未之能笃信也。(3分) 乃姑志其大略,俾兄子道希以告于先生之墓。(4分) 三、古诗鉴赏(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二月二日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
8、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释】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元亮井:陶渊明字元亮,这里用“元亮井”指代像陶渊明那样的归隐生活。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首联和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4分) 从“万里”、“三年”两个词中任选一个加以赏析。(2分) 请结合全诗,简析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鹏之徙于南冥也,_ _ _,_ _ _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2)
9、_ _ _,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3)千呼万唤始出来,_ _ _。转轴拨弦三两声,_ _ _ 。(白居易琵琶行)(4)八百里分麾下炙,_ _ _。(辛弃疾破阵子)(5)黄钟毁弃 ,_ _ _。(屈原卜居)(6)博观而约取,_ _ _。(苏轼稼说送张琥)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黄土招魂王灏然 大抵每一个人都会对故乡怀有亲附依傍之情,这也许是人们情感的一种皈依。故乡的存在就像是母亲的爱一样,总在我们干旱的心田里及时洒下雨露。它让我们骄傲地意识到,家园还在,我还在,一切似乎都有了着落。生长在黄土高原这方神圣的土地上,我发觉自己总对她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
10、情结。我们的血脉早已深深地渗透、交融于这一片承载着我们整个躯体与灵魂的土地。当故乡以一种原生的姿态屹立在眼前时,我发觉,在这片天空下绵亘着的生灵和黄土,竟是如此的富于灵气而值得敬重。正是这片贫瘠的土地,养育出了最让人向往的秦汉与隋唐;正是这片贫瘠的土地,却成了整个西北地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载体,它更是撑起了一个民族的魂骨。黄土无言,从那起伏的峰峦、寂寥的旷野中我们读出了她的深沉与豁达。置身于旷荡无垠的三秦大地,除了有时西北风的呼呼声以外,你似乎再也听不到任何声音,你只会感觉到黄土那沉默诱人的品质是如何潮水般地把你淹没。黄土的沉默是一种智慧的显现,它就像是深沉的黑夜一般具有非凡的渗透力;源生于
11、黄土中的那些威武壮观且精神饱满的秦兵马俑更像是一群厚重思想的载体。而秦兵马俑乃是人类史上真正的文明。黄土是原始而单纯的生存,而它似乎总在沉思,但沉思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种神圣的孤独。也许正是因为黄土的朴实与单纯,才让她隐秘得更加深不可测;也许正是因为黄土的沉默,才告诉了我们更多。黄土大多时刻是静默的,而在它那静默的背景之下,上演着的更是一种刚劲与烈性。一种风卷黄沙的浩荡气势,在那宽阔纵深的黄土地上豪情恣肆,血性喷薄。黄土里生长的人们一片欢腾,吼着秦腔,唱着信天游,还有那“替古人卖劲儿”的说书人的谈笑风生。另外,腰鼓、唢呐、大秧歌,整个世界与那溅起的黄土尘埃共同欢笑成了一片沸腾的海我想这便是黄土真正
12、灵魂之所在,它以那兼容的性情凌驾于一切而又战胜着一切。沉默与刚烈的互相映衬使它成了一幅色泽鲜明的巨画,或者说是一部音域起伏的神曲。再次游走于故乡的领地,我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和沉重的思考,想起一些黄土地上的歌子,那歌声随即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我突然间觉得那些曲调怎么变得那么生疏而又平淡老土。而这本应该是一些淋漓而又契合本土的歌子。我开始疯狂的寻觅,古老的黄土地里散发着的沧桑,是那些老旧的木雕窗格,青苔覆瓦的水井,流蚀的梯田以及已无青烟升起的高耸的烟囱。此时,我觉得脚下踩着的土地像是一块易碎的玻璃,整个黄土领域成了一副失去了灵与肉的枯瘦的骨架。我们仿佛正在经历着人类精神家园史上的一场浩劫。技术时代的
13、到来给了我们完善的物质文明的良好机遇,然而,正是人们对于物质方面的过分掠夺导致了其对精神方面的摒弃和敷衍。我们似乎已在流浪,可笑的是,我们流浪的脚步竟然没有踏出家园或者是故乡的领地。我们是另类流浪者。我突然间想起了自己的父母,父母是属于这这片原始的黄土地的。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觑田亩,背灼天光,甚至在夜里,也没有搁下手中的活。尽管他们没能在天空中放飞太多的梦想与愿望,但那播种在土地里的品质与精神却足以养育起一方众生;尽管没有在这方土地里洒下无数辉煌,但他们栽起的那成片的树木还是如此葱郁地撑起了一片蓝天。这时候,我更感觉到我们原来是那么肤浅,当不得不追随着时代的步伐时,本质上我们已成了一群
14、失去航向的无助者。也许,我们会去凭吊一个远去的王朝,但是,我们是否更应该去挽留自己丧失着的精神家园呢?我们还将遭遇什么,秉持什么,还将经历怎样的浩劫与缅怀呢?从迷惘走向清醒吗?无疑,我们应该固守我们的文明,固守我们的精神家园,固守我们祖先的每一处经典传承! (选自中国散文家双月刊2010年第4期,有删改)11文章题目为“黄土招魂”,请结合全文概括“黄土魂”所包含的具体内涵。(5分) 12文章第段写到了“老旧的木雕窗格,青苔覆瓦的水井,流蚀的梯田以及已无青烟升起的高耸的烟囱”,这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4分) 13第段画线文字叙写了黄土地上人们欢腾的景象,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5分) 14第段开头
15、说“再次游走于故乡的领地,我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和沉重的思考”,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怀着怎样的复杂心情。(6分)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敬畏经典 仲呈祥敬畏经典、珍视经典,是践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题中之义。唯有文化上真正自觉,才能做到充分自信;而唯有自觉自信,才能走向文化自强。那种随意解构、颠覆的做法,只会营造出一种有悖于“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不良的精神“民生”氛围。譬如,戏曲赵氏孤儿是中外闻名的经典。西方人之所以早就关注它,乃是看重它承载着中华文明历来倡导的、以剧中人物程婴和公孙杵臼为代表的“大忠”战胜以屠岸贾为代表的“大奸”的
16、道德观。此乃这部经典作品之魂。但现在据此改编的同名话剧和电影却偏偏横移搬用西方时髦的“人性深度”理论,说按照“现代人性观念”,原作讴歌的“大忠”是“小市民的愚忠”,于是以“创新”为招牌横加“解构”乃至“颠覆”。再如,“吴越之争”的经典传说早已深入民心,勾践卧薪尝胆作为民族精神象征的艺术典型,西施作为献身报国的伟大女性的艺术典型,范蠡作为反抗以强凌弱的知识分子的智慧典型,从精神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但有一部描写“西施归越”的戏曲作品,改编者按“人性复杂”索骥,以一连串动作把活在人民心中的美的艺术典型的勾践、范蠡和西施“颠覆”成了坏男人和坏女人。此种经典改编殃及精神“民生”,令人忧虑。敬畏经
17、典,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高度自觉、充分自信的文明标志。经典作品中传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诸如“天人合一”、“兼容和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为邦本”、“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等等理念、主张,不仅为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着强大的精神资源,也堪为21世纪面临经济危机、能源危机、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和精神危机的人类开出救治的文化良方。西方哲学家罗素就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当然,经典作品也不拒绝真正的创新和与时俱进。改编经典,应视作传承和传播经典的一种有效途径。任何
18、改编,总要注入改编者对经典的解读阐释,融入他们所吸收的所处时代的新鲜思维成果。这里的关键,在于循着经受了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经典作品所昭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观念,顺势深化、丰富、发展,而要防止和反对逆势解构、拆卸、颠覆。逆势解构、拆卸、颠覆,往往是为了制造受众视听感官的刺激感和迎合所谓时尚趣味。殊不知,当一个民族视听感官的刺激感过度强化之时,便是这个民族的精神美感与反思能力弱化之时,这是民族文化建设的悲哀而非幸事。我们决不能乐此不疲、麻木盲目。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大厦,是靠历代经典作家、艺术家及其经典作品为根根栋梁支柱搭建起来的,倘容忍将这些栋梁支柱一根一根被囫囵吞枣地用西方观念加以解构、拆卸、颠覆,那么,这巍巍大厦将坍塌下来,中华民族就将失去自立于世界民族的文化艺术之根!我们切切不要一边天天呼唤经典,一边又不珍视经典,更不要把伪经典捧上天! (选自2011年3月10日文汇报,有删改)15随意“解构”乃至“颠覆”经典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6分) 16从文中看,经典作品有着怎样的价值? (6分) 17作者对正确对待经典持怎样的态度?请分别加以概括。(6分)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