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3宋明理学1唐代道宣的集古今佛道论衡中载,唐高祖在武德八年(625年)下诏明确规定:“老教、孔教,此土元基;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今可先老,次孔,末后释宗。”由此可知()A儒学和佛教遭到打压B道教成为统治思想C此举促使了三教对立D此举旨在巩固统治解析:根据材料“先老,次孔,末后释宗”可知,唐朝统治者把道教放在第一位,这是与李唐王朝统治者的姓氏有关的,有利于加强教化和巩固统治,故选D。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A、C错误;此时道教虽然受到统治者重视,但并没有成为统治思想,B错误。答案:D2少林寺钟楼前唐开元碑碑阴刻有“混元三教九流图赞”,赞语略曰:“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
2、正。农流务本,墨流备世,名流责实,法流辅制各有所施,要在圆融,一以贯之”此图从正面看,长者秃顶、须髯,是佛祖类人物,代表释家。若稍换角度,遮住画像右面,则左侧就是头挽高髻的老子侧画像,代表道教(家);遮住左面,则右侧是头戴儒巾的孔子侧面像,代表儒教(家)。画面是释迦、孔子、老子三圣合体像。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不可能同时出现C儒、释、道三家的主张各不相同,冲突激烈D反映了儒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魏晋南北朝出现三教合一的潮流。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项。答案:A3朱熹说:“若
3、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材料中,朱熹所主张的是()A心即理也B一概反对人的欲望C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D理是万物本原解析:在朱熹看来,“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学的精髓之所在。朱熹所说的“人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存天理、灭人欲是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制定的道德规范,使人们把行为限制在当时的道德规范所允许的范围之内,故C正确;“心即理也”是心学观点,排除A;B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材料在说明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没有涉及“理是万物本
4、原”,排除D。答案:C4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三纲五常B以法治国 C万物本原D抗衡佛教解析:根据所学知识,A、B、D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A项最早源于孔子,西汉董仲舒时将其发展完善;B项是法家的主张;D项北宋时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本题选C项,北宋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提出世界的本原是“理”。答案:C5下面是某同学总结的宋代理学示意图,表格空白处应填写()A致良知B存天理,灭人欲 C三纲五常D格物致知解析:读示意图,“反省内心”为心学探求理的方法,所以空白处应为程朱理学探求理的方法,即格物致知。答案:D6南宋时
5、期,陆九渊在鹅湖和教授兄韵中云:“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诗中“易简”和“支离”分别是指()A儒学、佛学B理学、心学C心学、理学D道教、儒学解析:由题干中“陆九渊”“鹅湖”可知诗中所述为陆九渊和朱熹进行学术辩论的“鹅湖之会”。由“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结合理学和心学的相关知识可知“易简”和“支离”的具体所指,C项正确。答案:C7“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守仁强调“致良知”的途径是()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D经世致用解析:“知行合一”(知是指良知,行是
6、指人的实践;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指的就是“致良知”,这正是王守仁的心学主张,故C项正确。答案:C8学者李泽厚认为: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指()A. 先气后理的思想B. 存天理,灭人欲C. 君权神授D. 天人感应解析:“朱熹的孔子”即朱熹对儒学的发展,也就是朱熹为服务于阶级、时代需要而提倡的思想学说,朱熹对董仲舒三纲五常进一步发展提出“存天理,灭人
7、欲”思想,故B项正确;A项是以张载(“北宋五子”之一)为代表的理学中“气学”一派(唯物思想)的思想;C和D是董仲舒的思想,不符合题意。答案:B9某篇论文中指出:“(他)想把濂溪、康节、横渠、二程种种意见都包容和会通,再加上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道释,而且组织一大系统思想上还是沿袭二程,”材料中的这位古代思想家应该是()A朱熹B陆九渊C李贽D王阳明解析:材料大致意思是说这位思想家是想沿袭二程的思想,将理学集大成,所以应该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答案:A10宋以后的儒学已具有哲学思辨的意味,其中包含深刻的认识论思想。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论画时说:“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这体现了中国
8、儒学发展史上的何种认识论()A理是万物本原B格物致知C致良知D知行合一解析:材料“虽无常形,而有常理”体现出人们对理的追求;“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说明了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故B项正确。答案:B11在量子力学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如果不去测量对象(电子),对象(电子)便没有位置。有科学家便把此结果比喻为:月亮在无人看它时,它不存在。这种认识与中国古代某学者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位学者是()A孔子B孟子 C董仲舒D王守仁解析:材料中“月亮在无人看它时,它不存在”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王守仁的心学就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答案:D12元代学者郭居敬辑选了民间流传的二十四个孝子孝行的故事,编
9、成二十四孝的启蒙读物,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元曲伦理剧寓教于乐,晋陶母剪发待宾褒扬诚信道德、赵氏孤儿大报仇赞颂忠良仁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挞伐贪财嗜利。这反映出元代()A文学艺术以教化为主要追求B儒家伦理走向通俗化普及化C儒学的理论系统取得新突破D儒学地位依赖民间力量维护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的“民间”流传的二十四个孝子孝行的故事,说明儒家伦理在元代已经走向了通俗化普及化,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说法错误,文学艺术并非以教化为主要追求,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学的理论系统取得新突破是在宋代而非元代,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学地位依赖官方而非民间力量维护,选项D不符合题意
10、,排除。故本题选B。答案:B13“开始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维中有了更强的思辨色彩,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这句话评价的应是()A荀子思想B董仲舒新儒学C程朱理学D道家学说解析:程朱理学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同时又认为“人伦者,天理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因此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故C正确。答案:C14下图反映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A救国治国之术B“天理”C“知行合一”D“民贵君轻”解析:“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民贵君轻”是荀子提出的。二程的主要思想是“天理”。答案:
11、B15某位学者曾说:“马丁路德和王阳明是东西方历史这个巨轮最伟大的舵手,他们的思想给历史的引擎里注入强劲的动力,快速前进地进入近代。”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是()A两位思想家都生活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B肯定了两位思想家的思想对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C两位思想家的思想都推动了社会向近代的转型D认为两位思想家都在宗教改革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解析:考查分析对比的能力,D项理解错误,因为王阳明与宗教改革无关。答案:D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对联艺术宝库中有这样一副非常典型的双关联:“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材料二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1)材料一中“朱子高于孔子”的寓意是什么?朱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它对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1)寓意:朱熹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影响: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并长期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2)朱熹(或二程)、陆九渊、王守仁(或王阳明)。影响:注重气节和德操,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奋发立志;注重社会责任,具有历史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