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两赋一词”与苏东坡传阅读活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及设计思想粤教版语文必修二、选修二及必修三中分别收录了苏轼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及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作品,这三个作品都是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后于元丰五年(1082)写就的。写作背景相同,写作时间也几近相同,但表现形式(两赋一词)不同,所表现的内容与情感也有同有异,这为我们比较全面深入了解苏轼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把钥匙。因此,我们把这三个作品放到一起教学,试图通过对这三个作品的解读,较为全面深入的把握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精神世界,进而引导学生学习苏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敢于面对困难、挫折甚至是苦难的精神。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
2、文学作品应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身世经历、时代背景、创作缘由等材料”。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高考语文科目将适度增加阅读量,考查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与此同时,广州市语文教学极力倡导并试验整本书教学活动。本堂课的设计也是对整本书阅读的一个尝试。希望以课内篇章为出发点,延伸到与课内篇章相关的阅读文本,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同时,又能以课外阅读的知识反馈、运用到课内篇章的理解。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我们将教材重构,先把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推出给学生,通过阅读苏东坡传,让学生较为全面的了解苏东坡的
3、主要事迹,并把握其主要精神世界。在此基础上,学习其在黄州期间创作的“二赋一词”,在文学作品中进一步感受、理解苏轼丰富的精神世界。二、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经过两个月高中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具备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为“两赋一词”的整合教学提供了可能性。以往文言教学重言而轻文,强调文言知识的落实,而忽视文言文本的整体感知、理解和探究。本堂课将“两赋一词”予以整合,同时引入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帮助学生理解“两赋一词”中所体现的苏轼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相信这样一种设计,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指导学生运用批注法阅读苏东坡传第二、三卷(课前准
4、备),概括苏轼于“乌台诗案”前后的主要经历,把握其精神世界。2. 结合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所写的“两赋一词”,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两赋一词”中所体现的精神世界。【过程与方法】3. 指导学生进行整体阅读,拓宽视野,在阅读中提高学生分析、鉴赏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 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敢于面对困难、挫折甚至是苦难的精神。四、 教学重点:结合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所写的“两赋一词”,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两赋一词”中所体现的精神世界。五、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苏轼儒佛道三家融而为一的精神世界。六、教学方法:讲解法、诵读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七、教学资源/用具:多媒体课件、苏东坡传八、课
5、前准备:1、 运用批注法阅读人物传记苏东坡传卷二、卷三,并完成阅读笔记。具体操作为:用直线在原文中划出相关事件,并写批注,然后用一句话概括事件,并分析其精神世界;用波浪线在原文中划出直接体现苏轼精神世界的句子,并写批注,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其精神世界。2、 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整合归纳苏轼在杭州、密州、徐州、黄州的重要事件及其精神世界。九、课堂流程:(一)导入(流程目的:引出本节课的主人公苏轼。)林语堂在苏东坡传原序中这样评价苏东坡:“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
6、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本节课,我们就尝试去感受苏东坡的人格魅力,尝试走入苏东坡的精神世界。(二)预习检查(流程目的:概括苏轼于“乌台诗案”前后的主要经历,把握其精神世界。)1、回顾苏轼被贬黄州前主要人生经历1037年1月:出生 1057年春:进士及第。4月,母丧,守孝 1061年: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1066年:父丧,守孝。 1069年:在京任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 1071年:不满新政,自请外放杭州通判 1075年:密州太守 1077年:徐州太守
7、1079年:湖州 1080年:被贬黄州(至1083)2、阅读苏东坡传第二、三卷,概括苏轼于“乌台诗案”前后的主要经历,把握苏轼的精神世界。过程:学生分小组展示研读成果,其他同学补充,老师归纳总结。地点事件精神世界精神世界(归纳)杭州以诗言事心系百姓、关心百姓疾苦的入世情怀心系百姓,胸忧天下,积极入世的儒家精神;回归自然,超然物外,随缘自在的佛道情怀。寄情山水回归自然,自得其乐的道家情怀东坡轶事与僧人关系颇有渊源,深受佛家思想影响密州诗文暗指暴政舍生取义的入世情怀救助孤儿,清廉爱民,积极为政深爱陶诗安详平和,顺时知命,超然物外的佛道精神写下最美中秋词内心满足,道法自然徐州出任徐州太守活跃练达,积
8、极从政,关怀苍生主持防洪工程直面问题,心系百姓,积极解决民生疾苦兴建黄楼并落成、写文记事由衷欢喜,考虑长远,为民着想的仁者情怀文坛声名日大坦然谈笑,轻松愉快黄州给王巩、章惇写信分别体现了儒家和道家思想享受农家生活,与僧人交往回归自然,自得其乐写“二赋一词”与记承天寺夜游心系国家而又超然物外(三)回归课本(流程目的: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两赋一词”中所体现的精神世界。)苏轼于黄州期间创作了“两赋一词”,这三个作品是否体现了苏轼上述精神世界?请结合“两赋一词”中的具体词句作简要分析。过程: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老师适时点拨总结思想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儒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曾日月之
9、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盖二客不能从焉予乃摄衣而上,履谗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
10、其不可留也。佛道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梦一道士,羽衣蹁跹5. (四)思考探究(流程目的: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苏轼儒佛道三家融而为一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敢于面对困难、挫折甚至是苦难的精神。)儒家入世,佛道出世,而苏轼兼具儒佛道,那么,他的精神世界是否矛盾?为什么?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苏轼的精神世界并不矛盾。苏轼虽然既有儒家的入世情怀,又
11、有佛道的出世思想,但他是将三者融而为一的。具体表现为其政治得意之时,则辅佐社稷、造福百姓、心系苍生,实为一满腔抱负、兼济天下之儒者;政治失意之时,则寄情山水、乐天知命、随缘任化,实为一泰然任之、超凡脱俗之雅士。更为重要的是,他在由儒向佛道转向的过程中,并没有走向佛道的虚无与避世,而是将佛道思想为我所用,一方面以超越尘世的超脱消解了因政治失意而带给他的悲哀与苦痛;另一方面将佛道思想化作其积极人生追求,进而内化为其随缘与旷达的人生哲学。(五)小结我们可以说,苏轼代表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健全、最融通,也最为后人所仰慕的一种人格模式。苏东坡,这个乐观主义者,伟大的文艺天才,老百姓最亲密的朋友,他将勤政
12、爱国、关注民生的执著精神,达观自我、超然物外的旷逸气质,热爱生活、诙谐天真的盎然情趣,闲适优雅、从容不迫的潇洒风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终于成就了一个可爱的苏东坡、伟大的苏东坡,成就了一个千百年来在百姓心目中永恒不朽的苏东坡(康震东坡印象)十、板书设计:一蓑烟雨任平生儒家满腔抱负、兼济天下精神世界 融而为一佛道泰然任之、超凡脱俗十一、作业布置(一)阅读临江仙夜归临皋,请分析这首词所体现的苏轼的精神世界。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注】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
13、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东坡,元丰五年春,苏轼在东坡构筑雪堂,家属仍住临皋亭,因此常往来于学堂临皋间。(二)阅读苏东坡传第四卷,概括苏轼被贬惠州、儋州的主要经历,并把握其精神世界。(三)结合苏东坡传及所学苏轼诗文,探究苏轼思想复杂性的成因。十二、推荐阅读1. 周国平诗人的执着与超脱 2. 鲁枢元东坡与刚峰 3. 李泽厚苏轼的意义 十二、教学反思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一年内课外自读五部以上文学
14、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并“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但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新媒介的出现使碎片化与图片化的阅读深入人心,情节更加引人入胜但内容却毫无意义的网上小说也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小说相比,学生不愿意接触看似枯燥的人物传记,加上应试的压力,语文老师想让学生在课余饭后看些课外书几乎已成奢望,学生本身也被繁重的各科作业压得脱不开身,在面对教师提出的阅读课外书的要求时总是发出“考试会考这本书吗?”这样功利性的提问,如果得到否定的回答他们便会认为读书是在浪费时间。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备课
15、组设计出了这堂以整本书为基础的阅读活动课,旨在指导学生参与到阅读整本书的活动中,提高学生分析、鉴赏的能力,同时希望能够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上课之前,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指导学生阅读,要求学生每天都翻开书阅读一个章节,并对这个章节做相应的读书笔记,经过对苏东坡传前三章的阅读,学生基本了解了苏东坡被贬黄州之前的人生经历并且在上课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在引导学生理解苏轼儒释道三家合一的精神世界之后,学生也能够带着刚学到概括出来的成果再回归课本,理解“两赋一词”中所体现的苏轼的精神世界,从这一方面来说,本节课基本达成了我们设计的教学任务。值得欣喜的是,在之后的写作中有部分学生也提到了我们这节课
16、中接触到的苏轼的经历及他的精神,可以看出,学生也通过阅读对人生对社会多了一些思考与感悟,并能通过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所以,这种阅读方式除了扩充学生的阅读量之外,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整本书的教学模式,虽然课堂呈现和我们预期的效果接近,但在几个地方还是值得反思:第一,我们没有更加系统地指导学生阅读,如果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加系统地指导学生如何旁批,批什么,并将一些好的批注介绍给学生,如脂砚斋评的红楼梦等,学生在阅读及完成阅读笔记的时候也就会更有方向感,同时,学会了如何旁批并帮助学生养成不动手就不读书的习惯,也会使学生受益终身。第二,在阅读过程中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阅读兴趣
17、。学生阅读这本书仿佛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一般,读完之后有的学生发出“终于不用再看苏东坡传了”这样的感叹,这值得老师深思。阅读小说,我们可以通过观看影视文学作品,改变成舞台剧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遇到有点深度的晦涩的哲学类书籍,故事型不强的人物传记,学生就非常抗拒,非考试不考就不愿拿起书本,如何提高学生对非小说类文本的阅读兴趣,这是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要思考研究的工作。由于本人的教学水平有限,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整本书”教学设计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调整与完善,我也将继续沿着这条道路一直探索下去。我也相信,随着高考考试大纲的修订,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我们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整本书”教学设计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青睐,放出越来越亮的光彩!